雅虎屡次靠卖阿里的股票还债,雅虎为何会落得个如此结局?
这几天有则新闻很有趣,“前雅虎”基金Altaba宣布,董事会已批准该基金的清算和解散计划,并寻求出售其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前雅虎,一个叫Altaba。这两个词基本上把雅虎这几年的心酸都包含了。
先说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016年6月,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宣布收购雅虎互联网业务,并将其纳入Verizon旗下的美国在线(AOL),自此雅虎的核心业务算是卖完了,但是该交易中不包括最值钱的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日本的股份。所以为了管理这笔资产(其实主要是阿里巴巴的股份,占80%),2017年,原雅虎公司保留的阿里巴巴集团及雅虎日本股份等资产部分更名为Altaba公司。
再来回顾一下雅虎这几年几次重要的动作。
2012年,阿里以63亿美元现金及价值8亿美元的阿里优先股,回购雅虎手中持有阿里股份的50%(约20%的阿里股份),同时一次性支付雅虎技术和知识产权许可费5.5亿美元现金。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后,雅虎出售了所持有的5%阿里巴巴股票,价值约100亿美元。
2018年6月,Altaba将1亿阿里巴巴股份当作货币进行交易,用来回购自家股票。
阿里巴巴像雅虎的提款机一样,每次遇到问题就卖股票还钱解决问题,可扶不起来的阿斗,最终还是逃不出失败的轮回。
自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雅虎几乎完美地错过了所有的互联网大势。
1998年,雅虎拒绝收购需要钱发展的谷歌的原型BackRub;2006年,雅虎舍不得出价,仅报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被拒绝;2008年,微软打算用450亿美元收购雅虎,被雅虎拒了,比尔盖茨又加了50亿美元,雅虎再拒。然后,雅虎不断地进行着各种重组和投资,可是就是不成功,最后不得不44.8亿美元卖给了Version。
要说成就,雅虎最高市值1250亿美元,长期是互联网的代名词,要说运气,雅虎投资阿里巴巴,获得了超过百倍的回报,要说点背,雅虎没有一次选择正确过,要知道雅虎管理层没有一个吃素的,高手如云啊。
这么大一个企业,如此标志性的一个品牌,说倒也就倒了。
为何如此?
首先,任何企业都有轮回,很少有企业可以走出轮回再创辉煌。
时也势也,时也命也。再牛的公司也会遇到瓶颈,也会有危机,尤其是那种大趋势的危机。雅虎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时代,顺应时代发展,雅虎成长为巨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变了,雅虎原来赖以生存的搜索、资讯、邮箱,虽然一直都在,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和用户对体验要求的增加,内在的技术和外在的形式都需要变化,但是雅虎抱残守缺,不为所动,错失发展机遇。
其实每一个大公司,都是经过了这种危机的,只不过能够活下来的都是少数而已,一旦活下来,也就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了。比如苹果公司,如果不是乔布斯回归后开发了iPhone,那么今天很可能也没了,如果IBM不舍弃市场,剥离消费者业务,那么IBM也没了,如果阿里巴巴没有淘宝到天猫的转型,今天也很可能不在了,如果腾讯没有抓住微信这个船票,同样也很可能消失了。
其次,雅虎不断更换管理团队,崇尚职业经理人。
雅虎错过互联网发展大势,错过诸多优质项目,和雅虎的管理层是有直接关系的。
杨致远作为雅虎的创始人,在雅虎成功之后,做了最漂亮的一笔操作就是投资了阿里巴巴,用10亿美元换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但这或许也间接导致了杨致远在公司管理方面的不作为,失去了奋斗目标,转而醉心投资。
杨致远失去管理权之后,雅虎换了很多的职业经理人,但是没有一个有作为的,一错再错,甚至一号女强人梅耶尔也无法改变败局,其管理思路依然是买买买,不相信自己原来的业务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职业经理人几乎都是锦上添花的,公司在上扬期或者稳定期,职业经理人是很好的人员,但是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只有创始人才有魄力和能力扭转乾坤,职业经理人由于天然的KPI因素,很难顶着压力进行大刀阔斧甚至自绝后路的改革。
另外,职业经理人多了,支出会急剧增加,创业激情反而会降低,甚至还会导致官僚作风,不适合改革中的或者创业期间的企业。
第三,雅虎太相信投资这件事,主业没有升级。
就像刚才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投资阿里巴巴让雅虎觉得,只要眼光好,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比辛苦搞企业来的容易多了,所以其后不仅杨致远创立企业专注于投资,雅虎后来的CEO们都习惯买买买,都想通过投资来扭转局面,都希望再投一个阿里巴巴出来,可惜这笔投资耗尽了雅虎的所有运气。
雅虎后来的操作都惨不忍睹,不仅错失了谷歌、Facebook这样的独角兽,还扼杀了大批有潜力的项目,甚至业界一度戏谑雅虎是创业公司的杀手。
第四,忽视技术发展。
和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一样,雅虎并没有进行大量的技术投入,很多依靠技术优化的业务,只能依靠人工处理,特别是当谷歌出现之后,新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雅虎依然故我,没有意识到快速增长的市场和用户带来的多样化需求,没有意识到新用户需要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更美观的资讯页面,以及更流畅的使用体验。
互联网的本身就是新技术新模式的代表,每一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新事物,发展快,消退的也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雅虎依靠互联网崛起,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陨落。
现实是残酷的,雅虎的失败不是个案,但是雅虎的故事将会比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更富有传奇性和故事性,也更能够警示后来者。
豆瓣 9.4 分的神剧《半泽直树 2》回归,说出了日本互联网的妄想
以牙还牙,加倍奉还。
时隔 7 年,曾创下日本平成年间最高收视纪录的神剧《半泽直树》终于回归了。
依旧是熟悉的味道,豆瓣 9.4 的评分甚至比第一季还高。故事讲述半泽直树被银行「发配」到子公司东京中央证券,在银行的阻挠下完成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务。
7 年过去,剧情也与时俱进,半泽直树的战场也延伸到互联网领域。不过却因此出现了不少令人出戏的情节。比如一家 IT 公司希望收购日本第一的搜索引擎,从而成为亚洲第三的互联网公司。
这个剧情有多不合理?要知道日本所有上市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总和,还不如腾讯。
不过这部剧可能也说出了日本互联网的野望,曾几何时,日本也是互联网领域的先行者。
《半泽直树 2》里的收购案,中国门户时代的老黄历在剧中,日本龙头科技公司电脑杂技集团委托半泽直树所在的东京中央证券,以 1500 亿日元(约合 100 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 Spiral。
虽然 1500 亿日元的收购案比起第一季开篇 5 亿的案子更大手笔了,但放在今天的互联网领域甚至可能溅不起多少水花。
日本第一的搜索引擎,不到 100 亿人民币的市值,才刚刚跨入独角兽的门槛,大概只有百度的 3%。
编者注:独角兽指成立不到 10 年但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
根据雪球的数据,中国市值超过或接近百亿美元市值的互联网公司至少就有 30 家,而独角兽公司更超过 100 家。
当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看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希望通过一笔 100 亿的收购,就一跃成为外亚洲前三的互联网公司,大概会以为时光倒流了。
把时间拨回到 2013 年,腾讯和 360 展开「3Q 大战」不久,在百度宣布 19 亿美元收购 91 无线后,360 迫切希望通过收购搜狗抢占移动互联网搜索入口,据悉定价一度达到 10 亿美元,不过最后搜狗还是腾讯走了一起。
无论是收购的目的和金额,360 的搜狗收购案都和《半泽直树 2》中电脑杂技公司比较类似。
不过互联网领域早已今非昔比,搜索引擎不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连百度也在「All in AI」。
而近年来资本对互联网行业的追捧也吹起更多「人造风口」,除了融资数百亿的乐视,两三年前最炙手可热的共享单车,摩拜 、ofo 一轮融资就能高达 10 亿美元,可无止境的烧钱得的结局却是泡沫的破裂。
即便是参照现实中的日本,最大搜索引擎雅虎日本目前的市值也只有 280 亿美元,只有腾讯和阿里的零头,在中国前十都排不上。
至于「日本 BAT」的三巨头中的另外两位,乐天集团和 LINE,市值均不到 200 亿美元。其中「日本微信」LINE 其实是属于一家韩资公司 Naver 株式会社。
▲ 雅虎日本和 LINE 将于今年合并,估计合并后市值超过 300 亿美元。图片来自:Pinterest
剧中电脑杂技集团通过场外交易悄悄收购 Spiral 30%,而 Spiral 计划通过增发股份,将股份卖给「白衣骑士」,以此来稀释电脑杂技集团的股权。
编者注:白衣骑士指在敌意并购发生时,目标公司的友好人士或公司作为第三方出面来解救目标公司,驱逐敌意收购者。
这个剧情也能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找到影子。
2005 年 2 月 19 号,盛大突然宣布已经持有 19.5% 的新浪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新浪才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一场恶意收购。
新浪为了反收购,紧急推出了「毒丸计划」,即老股东可以半价增持公司股份至最多 10%,盛大如果要继续收购则要付出两倍的成本,最终放弃收购。
更加匪夷所思的剧情出现在第三集,Spiral 表示要和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电商平台 Copernicus 合作,打造一个全球第一的购物网站,比肩亚马逊,同时宣布获得某国外 IT 巨头 3 亿美元的投资,瞬间股价大涨。
放到现实中,大概相当于百度和华润万家联手,说要做一个比淘宝更厉害的电商平台。
这些不切实际的剧情,也和日本互联网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日本在互联网领域早已落后中美一大截,也没有诞生腾讯、阿里、微软、亚马逊这样量级的巨头。
日本的互联网生活和中国有什么不同?作为长期位居全球前三的经济体,日本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可以说和其经济地位不太相符。
可日本依然是一个发达的科技强国,也是获得诺贝尔奖数量仅次于欧美的国家,虽然互联网发展相对中国缓慢,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样「落后」。
▲丰田公司为东京 2020 年夏季奥运会推出的机器人吉祥物。图片来自:Getty Images
日本的互联网生活到底怎样的,和中国又有什么不同呢?
正在日本留学的阿毅告诉爱范儿,他在国内常用的软件在日本基本都能找到替代,但使用体验却可能不及中国。
以外卖软件为例,阿毅偶尔会用 Uber Eat 来点外卖,虽然选择不比美团饿了么少,大部分餐厅也都接入了外卖平台,但高昂的配送费让阿毅望而却步。
如果像在国内大学时那样点外卖,在日本大概会把自己点得贫困潦倒。
阿毅还表示,由于日本便利店分布广,售卖的便当丰富且实惠,基本上可以解决外卖需求,因此日本人对外卖的需求也没这么强烈了。
此外阿毅常用的软件也基本不是来自日本本土的互联网公司,除了 Google 全家桶,聊天用 LINE ,社交用的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打车用 Uber 或滴滴,在亚马逊网购,看视频则在 YouTube 和 Netflix。
另外阿毅提到,日本和国内在消费习惯上比较大的差别,还有日本人依旧更习惯用现金消费,而非移动支付,常常带着一大把硬币去买东西。
▲图片来自:nippon
根据日本调研公司 Net Protections 2018 年的数据,有 61% 的日本人最常用现金支付,而电子支付仅有 5%。不过随着中国游客带着微信和支付宝进入日本,以及日本政府对使用非现金收款的零售商提供最高 5% 的退税,日本的移动支付的使用率也逐渐提升。
不过对于很多国人已经司空见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日本人的接受程度依然不高。
日本广告巨头博报堂集团曾针对中美日三国用户的互联网产品使用习惯做过一个调研,发现外卖、共享单车、打车软件和生鲜 O2O 等互联网产品在中国的接受度达到 50%,而在日本的接受度不到 10%。
已经习惯了各种便宜且便利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后,阿毅去到日本后多少有些不习惯,据他介绍,很多中国留学生依然会在淘宝买东西,然后再用转运仓送到日本来。
曾经的互联网先驱,怎么一步步被甩在身后了?实际上,日本互联网并不是一开始落后于中国,甚至还曾在走在全球互联网的前列。
被张小龙称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二维码,让扫码支付普及到大街小巷,几乎覆盖所有线下消费场景。
但早在 1994 年二维码就在日本诞生了,发明者是 Denso Wave 的日本工程师腾弘原,当时用于在制造过程中跟踪汽车零件,只可惜没有预见二维码在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
▲ 腾弘原在二维码 25 周年的活动上
此外 2001 年日本就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开通 3G 商用业务的国家,能提供当时全球规模最大且网速最快的 3G 网络服务,这比中国足足早了 8 年。
而当时 3G 牌照日本运营商 NTT Docomo ,也趁着 3G 网络的普及,将新闻浏览、邮件收发、车票预订等移动互联网服务,聚合到当时的功能机中。
▲ 图片来自:vox
爱范儿在此前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正是因为很多智能手机时代才普及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在功能机时代就被解决,导致不少日本人还在使用翻盖机,2018 年日本的智能手机普及率还不到 60%。
2000 年前后,可以说日本互联网的巅峰。
1996 年孙正义的软银和雅虎合资成立雅虎日本,这时中国的四大门户都还没影。雅虎日本很快成了日本最受欢迎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
2004 年雅虎日本的市值已经达到 500 亿美元,成为全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同一时间在一衣带水的邻邦,网易市值才 50 亿美元,腾讯只有 11 亿美元。
那为什么在这十几年间,日本逐渐被中美甩在身后了呢?
这一方面是 Google、Facebook、亚马逊 等科技公司进入日本后,对本土互联网公司造成巨大冲击。但如果看到一些日本互联网产品糟糕的用户体验,对于这个结果也就毫不意外了。
以日本本土最大的电商平台乐天为例,被吐槽最多的乐天网页的 UI 设计,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凌乱的排版,第一次使用甚至连购买按钮在哪都找不到,而且几乎不怎么迭代更新。
可眼看市场份额被亚马逊一点点蚕食,乐天似乎却一点改变的意思的都没有。据一位在日本做产品经理的留学生介绍,日本企业非常保守,不改变没人责怪,但改版后如果销量下降反而可能要承担责任。
这背后是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带来的弊病。日本员工只要进入公司,只要不犯大错基本就不用再担心失业。而创新往往就伴随着犯错的风险,久而久之这些公司自上而下都变得十分保守,甚至可以说是不思进取。
无独有偶,同样不思进取的还有弹幕网站鼻祖 niconico。作为第一个扎根二次元领域的弹幕网站,2006 年上线一个月后视频观看量已经破亿,2008 年已经位列日本本土网站中访问量第六名。
niconico 也给国内的 B 站和 A 站提供一条可复制的路径。如果没有 niconico,今天可能就不会有 B 站,我们也不会在各个视频平台上刷弹幕了。
然而 Nico 却凭实力将一手好牌打烂,尽管手握大量动画资源,连任天堂都主动抛来橄榄枝,但在 Nico 看视频的体验一言难尽。
其中最让用户不满的是糟糕的画质,2016 年之前付费会员上传的视频也只能限制在 100M 以内,逼得不少用户将 niconico 的视频和弹幕录屏上传到 YouTube。
除了画质,就连拖动进度条这样的功能,也只有开通付费会员才能使用。付费会员看直播超过半小时还有额外付费,如果你是免费用户,对不起,中途就把你踢出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体验,niconico 的付费会员锐减,被后来者 B 站远远甩在身后,甚至有 niconico 用户表示希望 B 站可以收购 niconico 。
面对发展缓慢的日本互联网,日本政府也做出了不少尝试,先后提出「e-Japan」、「u-Japan」、「i-Japan」等构建数字化社会的计划,成效却不太理想。
讽刺的是,2018 年日本网络安全大臣樱田义孝在国会众议院内阁委员会质询会议接受提问时,却表示自己从没用过电脑。
日本互联网走到今天这个局面,背后的原因不止一个,结合对日本留学生的采访,和一些分析师的研究,至少有以下这些因素阻碍了日本互联网的发展。
发达的线下零售渠道,让日本用户对于网购和外卖等 O2O 服务的使用动力不足。日本人口的老龄化和较高的人力成本,无法像中国快递和外卖行业这样依靠大量劳动密集型岗位支撑起低价且便捷的服务。日本终身雇佣制导致不少公司僵化保守,人才流动受阻,企业缺乏活力,与需要快速迭代及时响应的互联网行业格格不入。日本本土市场份额有限,连软银的投资重点都放在中美等海外国家,本土互联网企业吸引融资和人才难度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知道日本互联网是否还有这样一天,可以像半泽直树那样有底气地说出那句「以牙还牙,加倍奉还」。
名将没摘牌,日媒挑刺风和场地,日本网友看不下去:这是找茬
来源:环球网微信公众号
张家口国家跳台滑雪中心5日举行的跳台滑雪比赛中,原本被日本媒体寄予厚望的运动员高梨沙罗名列第四,未能获得奖牌。日本雅虎新闻6日刊载分析文章,认为比赛时的大风和跳台设计影响了高梨的成绩。不过,雅虎新闻的文章受到日本网民批评,有人说:“这篇文章感觉就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找茬。”
雅虎新闻:为什么女子跳台日本王牌高梨沙罗没有获得奖牌,以第四名而终?飘忽不定的大风和不完美的落地
文章称,赛前被视为金牌的有力竞争者、奥地利运动员玛丽塔·克拉默,因感染了新冠缺席,2018年平昌奥运会金牌得主、挪威名将马伦·伦德比也因为体重管理方面上出现问题而没有出场,这对高梨沙罗来说是个机会。不过,文章写道,“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梨也未能胜出。”
高梨沙罗比赛时的照片,图自雅虎新闻
关于落败原因,文章单方面认为,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风”,受现场风的影响,示意运动员重新起跳的红色警示灯多次亮起。文章分析称:“高梨心中过于在意飘忽不定的大风,导致她跳跃的时候保守不够大胆。”随后,文章进一步认为,“在风的基础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跳台角度被设计得平缓,从助跑道获得的力较小。虽然对所有运动员来说条件都一样,但需要时间去适应。”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资料图
另一方面,文章也认为,高梨沙罗的着陆动作方面上存在技术缺陷也是她未能获得奖牌的另一个决定性原因。在这4年备赛期间中,为了争取金牌,高梨沙罗致力于解决着陆动作的问题,但在赛中她着陆时未能做出标准动作,努力未能收到好的效果。
高梨沙罗未能获得奖牌让日本民众感到惋惜,但雅虎新闻报道的论调也引发了日本网民的不满,有人批评说:“不能理解媒体为什么如此拥护高梨,听到媒体这么说,我为高梨感到悲哀。媒体的话是对在同样条件下比赛的各国运动员的亵渎,也不会给高梨带来任何好处。不应该就没有取得金牌一事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还有人评论称:“这篇文章感觉就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找别人的茬,说实话让人不舒服。”
也有人评论称:“不要给结果找各种没有意义的理由,不管是什么体育项目,从规则上来说对大家都平等,有时可能会有运气因素加成,这个项目(跳台滑雪)尤其是这样,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也有日本网民认为,雅虎新闻的文章读起来就感觉是“运动员取得奖牌是理所当然的,世界级比赛中取得第四名‘不行’。对运动员很粗鲁。”
来源:环球网/林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