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单位平均年龄怎么算出来的(平均年龄怎么算出来的)

单位平均年龄怎么算出来的(平均年龄怎么算出来的)

平均缴费指数如何计算

西安市养老保险经办处 2017-09-19 11:15 发表于陕西

平均缴费指数计算及示例

上篇微信推送《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及示例》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大家的热切关注,有广大读者留言称对“职工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如何计算还存在疑问。小编看到这些留言后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中之所急。图片于是,小编连夜加班编写此篇推送,希望能解答大家疑惑。下期我们将为大家推送的是跟计发办法有关的“视同缴费年限”,敬请关注!

1平均缴费指数如何计算?

1.职工本人平均实际缴费指数为职工本人各缴费年度当年缴费工资除以当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α=(X1/C1+X2/C2+……+Xn/Cn)/N

① 式中α为职工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② X1,X2……Xn为职工退休前1年、2年……n年当年本人缴费工资总额;

③ C1,C2……Cn为职工退休前1年、2年……n年当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④ N为企业和职工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

2.计算平均缴费指数时,1992年12月31日前视同缴费年限每年的缴费指数按1.0确定,与1993年之后每年的实际缴费指数合并计算平均缴费指数。

3.转制事业单位和进入企业工作的原机关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军队转业干部(不含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计算基本养老金时,平均缴费指数分段计算。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前(原行业统筹企业可以本行业实行个人缴费的时间为准)视同缴费年限每年的缴费指数按1.0确定;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后至进入企业工作期间的平均缴费指数,按进入企业参保缴费后的平均缴费指数计算。

4.转制单位的劳动合同制工人转制前后均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转制后到达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时,1986年9月30日前按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为缴费年限;1986年10月1日至转制前的缴费年限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基本养老金。视同缴费年限每年的缴费指数按1.0计算。

具体举例

职工甲,1978年2月在西安市某国营企业参加工作,为原固定工,2017年5月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人社行政部门审批的视同缴费年限为14年11个月。该职工1993年至2016年缴费工资如下表。

①该职工平均实际缴费指数=(2016年实际缴费指数+2015年实际缴费指数+……+1993年实际缴费指数)÷(2016年至1993年的年限)=(62000÷61626+57000÷56896+

……+2000÷2890)÷24=20.728÷24=0.864;

②职工甲平均缴费指数=(15+20.728)÷(15+24)=0.916。

说明:该职工1992年底前视同缴费年限为14年11个月,视同缴费年限的指数按1.0计算,所以,1992年底前其指数和为15,所对应的年限为15。

经验证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因为是2017年的算法,退休当年缴费好似不计入指数计算。因为没有2020以前养老金核算表,无法验证。

手头有2020年的养老金的核算表,很确定的是退休当年缴费参于计算。而并不是不参于计算!至于从哪年开始改的,不得而知。

计算过程如下

看来计算方法也是有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至于改变了什么,要用最新的审核表去验证。而官方对这些变化未见任何公开的宣传和说明。

所以关于养老金计算,以后还会及时关注。努力把最新的计算方法和数据,及时告知广大网友。

EXCEL按部门汇总人员详单、人数和平均年龄

原创作者: 祝洪忠 转自:Excel之家ExcelHome

小伙伴们好啊,今天老祝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另类的汇总技巧。

如下图所示,是某公司各部门的部分员工信息:

现在要根据这些数据,按部门进行汇总。分别得到各部门的人员详单、人数和平均年龄:

接下来,咱们就以Excel 2019为例,来说说具体的操作过程。

步骤1

单击数据区域任意单元格,在【power pivot】选项卡下单击【添加到数据模型】按钮。

如果你的Excel中没有显示这个选项卡,可以依次单击【文件】→【选项】,打开【Excel选项】对话框。然后按下图所示步骤设置即可。

步骤2

单击数据区域底部的任意空白单元格,在编辑栏输入公式:

人员详单:=CONCATENATEX('表2','表2'[姓名],",")

CONCATENATEX函数的作用是按照指定的间隔符号来合并多个字符串。

用法是:

=CONCATENATEX(表名,表名[字段名],间隔符号)

单击其他空白单元格,在编辑栏输入公式:

人数:=COUNTA('表2'[姓名])

COUNTA函数的作用是对指定字段中的非空单元格进行计数。

再次单击其他空白单元格,在编辑栏输入公式:

平均年龄:=AVERAGE('表2'[年龄])

AVERAGE函数的作用,是计算指定字段的平均值。

步骤3

插入数据透视表。

在【数据透视表字段列表】中,依次将“部门”拖动到行区域,将“人员详单”、“人数”和“平均年龄”拖动到值区域。

右键单击透视表中的“总计”→删除总计。

最后单击数据透视表,在【设计】选项卡下选择一种内置的样式效果:

OK,一个带有人员详单的部门汇总表就完成了:

奥数小知识—平均数

例1:小军参加了3次数学竞赛,平均分是84分,已知前两次平均分是82分,他第三次得了多少分?

2,小丽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前她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是92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下降了1分,小丽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3,某班一次外语考试,李星因病没有参加。其他同学的平均分是95分,第二天他的补考成绩是65分,如果加上李星的成绩后,全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班有多少人?

例2:

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

思维导航】

因为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那么四个人的年龄和是23×4=92岁:又知道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如果四个人中三个人的年龄都是18岁,就可去求另一个人的年龄最大可能是92-18×3=38岁。

练习:

1,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2岁,且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三个人中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岁

2,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8岁,且没有大于30岁的,那么最小的人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3,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5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6岁的,且这四个人的年龄互不相等。那么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岁?

例3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甲与乙的平均数是4,乙,丙,丁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那么乙是多少?

例4:五个数的平均数是4,如果把这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5,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50,求中间的那个数是多少?

练习:有七位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31,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9,后五个数的平均数为34求第三个数

【作业2】小贝前4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0分,第五次测验得了94分,他5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分?

【作业3】自行车厂前三个季度平均每个季度生产自行车800辆,全年平均生产自行车820辆,求这个自行车厂最后一个季度平均月产量是多少辆?

【作业4】小燕子用9天时间读完一本270页的书,她前5天平均每天读了25页,后5天平均每天读35页小燕子第五天读了多少页?

「SPSS数据分析」SPSS差异分析(3)独立样本T检验操作步骤及解读

在上两期课程中,我们详细讲解了SPSS计算均值和单样本T检验的操作。上述两种方法是对单一样本进行的均值分析和比较。单一样本指的是同一类型或者同一组别的样本,比如男性,或者一班。

当我们要进行2类样本或者2组样本的比较的时候,就需要用到独立样本 T检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需要这两类样本之间相互独立,而不能是相互相关,比如男性和女性,相互独立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际案例数据来详细讲解独立样本T检验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解读。

我们搜集了31例患者的相关数据,我们要比较不同性别分组的身高的差异(图1)

图1

独立样本t检验操作步骤:

①点击“分析”--“比较平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图2)

图2

②将身高选入右侧检验变量,将性别选入分组变量(图3)

图3

③点击“定义组”,设置性别的分组编码(图4),然后点击确定进行运算

图4

④结果分析

图5

由上表(图5)看出:一般描述统计表给出男性8个,女性22个,平均身高分别为167.88和163.36。而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还要进一步看下面的结果

图6

这里要仔细讲解一下,关于独立样本t检验,这里和单样本t检验的结果不同。这里的结果是基于2种不同的假设会有2种结果。

基于来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如果方差齐,就选择第一行的T检验结果,如果方差不齐则接受第二行的T检验结果。这里判定方差齐性的标准为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的显著性,基于本例为0.005<0.05,意味着原假设方差齐不成立,接受备选假设方差不齐。因此这里的T检验结果为:T=2.662,P=0.026<0.05。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不同性别的身高均值存在显著的差异,结合均值得出,男性身高均值显著高于女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被检验变量年龄同样需要服从正态分布,关于如何检验正态性,可以查阅前期的课程。

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哦,我们将持续推出更多实用的生物医药统计课程,涵盖SPSS、Meta、Stata、GraphPad、SAS、R、NoteExpress、EndNote、Revman等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及统计学方法!敬请关注哦!

版权说明:本文系杏花开生物医药统计原创文章。

【杏花开生物医药统计】相关文章:

·SPSS差异分析(2)比较均值和T检验

·SPSS差异分析(1)比较均值和T检验

·Amos分类调节变量多群组分析的操作与详解

·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在生物医药统计中的应用(2)

·最小二乘回归在生物医药统计分析中的应用(1)

·SPSS方差分析之协方差分析(2)协方差分析操作

·SPSS方差分析(1)协方差分析的前置条件

·SPSS判别分析的操作及应用(2)逐步判别分析

·SPSS判别分析的操作及应用(1)一般判别分析

·SPSS聚类分析(K-均值聚类)软件操作结果解读

·SPSS聚类分析(R型聚类)的软件操作与结果解读

· SPSS聚类分析的软件操作与结果解读

· SPSS曲线回归分析的应用与操作详解

· 多因素方差分析(3)Graphpad简单效应折线图

· SPSS方差分析之多因素方差分析(2)(简单效应)

· SPSS方差分析之多因素方差分析(1)

· SPSS虚拟线性回归分析在问卷量表数据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 SPSS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实战操作与分析

· AMOS结构方程教程,SPSS调节效应分析操作与结果的详细解读

· SPSS混合线性模型在生物医药统计中的应用与操作

· SPSS无序Logistic回归在生物医药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 AMOS处理生物医药问卷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 AMOS进行问卷分析效度分析之验证因子分析

· SPSS调节回归分析在生物医药统计分析中应用

· SPSS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 SPSS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及其两两比较

· SPSS独立样本T检验与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

· GraphPad Prism绘制ROC曲线具体操作步骤

· SPSS进行连续型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 SPSS有序Logistic回归的具体操作

· SPSS生存分析在生物医药统计中的应用之COX风险比例回归

· SPSS二元Logistic回归在生物医药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 Medcalc软件精准比较多个指标诊断准确率

· SPSS多元线性回归的应用操作及分析

· SPSS和GraphPad如何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

· AMOS结构方程进行医学问卷量表分析教程

· SPSS生存分析在生物医药统计中的应用

· GraphPad Prism统计绘图之柱状图、箱式图

· SPSS中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因子分析的详细操作与结果解读

· SPSS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之项目分析

· Excel进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的操作

· SPSS中常用的参数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 ROC曲线在SPSS中的操作及应用

· 一文读懂R语言如何实现逐步回归分析

· R语言中如何绘制散点图和箱线图?

· SPSS中的Variable数据变量类型介绍

· 相关性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相关系数含义

· 一文读懂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方差分析

· 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方的计算方法及具体意义

· 医学和生物统计全过程

· 生物和医学统计中的假设检验

· GraphPad Prism绘制生存曲线详细教程

Excel计算平均,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使用Average

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批数据的重要特征量,在Excel中有各种各样的平均值,它们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

Excel中的平均值函数们

Excel中的平均值函数有好几个:

AVERAGEAVERAGEAARERAGEIFAVERAGEIFSTRIMMEANGEOMEANHARMEAN

第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经常会用到,第二个大家借助COUNTA的经验也可以知道它的功能,第三和四个就是根据条件求平均。而后三个,相信绝大多数都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用的。我们今天就详细为大家介绍这些函数的作用和使用场景。

基本的平均值Average(Averagea)

Average是最基础的平均值函数,下图演示了它的作用:

这个函数非常简单,不用过多解释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数据中包含非数值的元素,比如,空单元格,文本时,这个结果可能就有分歧了:

在上图中,我们的数据区域既有空白单元格,又有文本,只有3个有效数据,此时AVERAGE的计算结果仍然是80,它是只计算了有效的数值类型的数据:

80=(60+80+100)/3

但是有时,我们需要将无效数据计算在内,此时,就需要用到AVAREGEA:

在Averagea函数中,所有的文本都被作为0,但是所有的空白单元格不被计算在内:

60=(60+80+0+100)/4

条件平均

AVERAGEIF和AVERAGEIFS是根据条件求平均,他们的用法与SUMIF和SUMIFS一样:

在上图中,我们计算的是所有正式考试的平均成绩。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满足条件的数据,函数将返回错误值:

很显然,Excel也是用合计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满足条件的个数为0,所有返回这样一个错误值

TRIMMEAN函数

平均值函数很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在这个成绩中,平均值只有69分,但是从个体成绩看,4个人都在70分以上,所以这个平均分并不能很好地反应真实的情况,主要就是收到了一个特别小的数值的影响:有一个人的成绩只有5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TRIMMEAN函数——修剪平均,这个函数的作用是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其余的数值的平均:

在上图中,我们通过TRIMMEAN函数,去掉一个最大值,去掉一个最小值,得到了平均值80。

TRIMMEAN有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计算平均值的数据区域,第二个参数是百分比,这个参数必须小于1并且大于0,否则函数会报错。

Excel根据第二个参数来计算去掉几个极值点。具体个数就是数据个数*百分比。在上面的例子中,有5个数据,百分比是0.4,去掉的数据个数就是5*0.4=2,所有去掉一个最大值,去掉一个最小值。如果这个数据个数*百分比是奇数,比如5*0.6=3,为了对称,Excel会向下舍入到2的倍数,结果还是2,还是去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即TRIMMEAN(B3:B7,0.6)的结果是不变的:

几何平均GEOMEAN

前面介绍的那些函数计算的都是算术平均值,也就是用数值的合计除以数据的个数。但是在实际中,有一些场合用算数平均值是不合适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计算平均年增长率,如果简单的用每年增长率做算术平均,得到平均增长率7.7%,这个结果并不合适。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平均值的定义。顾名思义,平均值是我们用这样一个数值代替数据集合中的每一个值。例如,5个人的成绩分别是60,70,80,90,100。我们不管他们分别的成绩是多少,每个人的成绩都用平均值80来代替,这个代替值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如果每个人成绩都是平均值的话,那么合计成绩5*80=400=60+70+80+90+100。

回到我们的增长率,如果这个算术平均是合适的,那么如果每年都是这个增长率的话,到最后一年(2016)年,数值应为150。

我们看看实际结果是多少:

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知道,每年增长7.7%的话,2016年是156,而不是150。

而几何平均就是用于平均增长率的计算的。

我们首先计算每一年数据跟上一年的比值(E列),然后计算这一列的几何平均值,年均增长率就是这个几何平均值-1:

我们来检验一下:

假设每年都以这个平均增长率增长,2016年的结果就是150。

调和平均(HARMEAN)

正如上个例子所揭示的,算术平均并不是在任何场景下都是合适的平均值,几何平均也是。总是有一些情况下,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都不合适。

例如,假设我们在这个假期里开车去了上海,去的时候时速是80公里/小时,回来的时候由于归心似箭,是130公里/小时。那么我们的平均时速是多少?

是算数平均吗?是几何平均吗?

这个平均数合适不合适,可以采用我们介绍几何平均时用的方法,带入进去计算一下就可以了。

先来看算术平均。

如果这个平均数是合适的,那么假设来回都是这个平均速度的话,用时应该与实际情况是一样的,假设距离是S,那么:

S/80+S/130=2*S/105

很简单的计算,就告诉我们,这个等式是不成立的,所以算术平均不合适。

同样的计算告诉我们几何平均也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这个验证方法告诉了我们合适的平均速度应该是什么样的。

假设平均速度是v,那么:

S/80+S/130=2*S/v

计算可以得知,v=2/(1/80+1/130)=99.047619047619。实际上,这就是调和平均函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一下

Excel中的这些函数可以用于计算不同场景下的平均值,其中算术平均是最常用,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只在这些特殊场合下使用。所以,一般我们说到平均,基本上都是指算术平均。除了平均值外,我们还有另外的方法来描述数据的平均分布,那就是中位数。关于中位数的使用,我们在其他文章中为大家详细介绍。

深度长文:地球46亿年的年龄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地球年龄是多少?45.4亿年。1956年,加州理工学院的克莱尔·帕特森发表了首个正确答案。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不相信这个数字;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达成共识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要介绍这一段探索史的话,按照年代顺序,至少有三个代表人物:爱尔兰主教詹姆斯·乌雪;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爵士;美国地球化学家克莱尔·帕特森。

一、会算数的大主教

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了多久,现在看来或许只是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但是自古以来,“创世”这个概念关系到一个文化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因此成为了各路牛鬼蛇神的必争之地,各种说法也是千奇百怪。

比方说,古巴比伦人相信是20-40万年,古埃及人的历法是15万年,印度教宣称是20亿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徐整在《三五历记》里这样写道: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按照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来算,盘古开天辟地距今18000+18000+5000=41000年。

在欧洲,基于圣经的年代学一般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六天大概发生在公元前3000-4000年。具体的年份并没有达成共识,直到十七世纪。

1625年,一个叫做詹姆斯·乌雪的男人成为了全爱尔兰天主教会大主教。乌雪是一个历史学者,同时还是一个非常擅长算数的人。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乌雪主教的下手点在于:

第一步,把圣经的时间线和正史的时间线统一起来。如果能够找到在圣经里和史书中都明确记载的事件,就能将圣经历史的年份和文献历史的年份对应上。

第二步,把圣经的年代顺序理清。也就是说要把里面的年份计算出来。

他很快在圣经里找到了一个有历史参考的事件,也就是新巴比伦国第三任君主米罗达的登基,发生在公元前563年。

再结合上一点天文历法知识,乌雪就算到了创世的年份日期。

主教最终给出了一个无比精确而且酷的结论,世界创造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星球六下午6点左右。

乌雪主教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他想要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划时代的研究。于是这一套理论被非常淫荡地印在了圣经上(King James Version)。

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这个结论迅速流行开来,裹挟着教会的淫威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主流观点。

二、物理学家的估测

十九世纪初的地质学,是英国人的天下。

在众多证据的支持下,苏格兰人赫顿(现代地质学之父)提出的"均变论"开始流行开来。这个理论的一个重点就是:地质作用很慢很慢,非常慢,超级慢,慢的无敌。这就注定了它和圣经的那一套理论势不两立。为了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赫顿老师还留下了一句名言

“我们看不到起点,也猜不到结局”(No vestige of a beginning, no prospect of an end.)(1788年)

让人想起《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查尔斯·莱尔男爵却非常喜欢这样苍凉飘渺的学说。他喜欢到特地写了一本巨作《地质学原理》(1830年)。莱尔男爵没有留下什么名言,但是他确实很擅长写书。《地质学原理》卖得非常好,重印了12次。这本书首版的次年冬天,一个叫做查尔斯·达尔文的男青年就抱着《地质学原理》第一册,登上了"小猎犬号"舰船开始环球旅行。这次旅行的经历,启发了达尔文在29年之后写下另一本巨作《物种起源》。

当时的人们初次意识到,包括大陆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都缓慢的。所以,虽然今天看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当时大家一致认为,地球的历史是超级超级长的,长到无法想象,长到没有意义,所以可以认为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地质学家和生物/博物学家在研究时往往便利用了这个假设。

这个观点现在看来其实未必没有道理。人天生对太大的数字没有直观概念,地球几十亿年的时间尺度足以让人类觉得永久。而且,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思想。

然而,这个无穷时间的假设引起了一个物理学家的注意。

开尔文不高兴了,他觉得这种操作是不科学的。

开尔文男爵(Lord Kelvin,原名William Thomson)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公式化了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如果说还有一点的话,那就是他确定了绝对零度等于-273.15摄氏度。因为这些贡献,人们把他的名字做成了绝对温标的单位:K。

男爵用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方法来估测地球的年龄,那就是利用地温梯度和导热方程。

地温梯度指的是地面以下温度随深度升高的速度。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人们开始察觉到,地底下比较热。热力学家开尔文敏锐的意识到,这个梯度的存在说明地球在持续的向外输送热量。如果利用当时傅里叶推导出的热传导方程,就可以构建一个散热模型,计算出地球从早期高温冷却到现在需要花费多久。

这样还需要三个物理参数:地球初始温度;岩石导热系数;地温梯度。初始温度只能靠估计;开尔文估计是3870摄氏度,因为他认为这个温度或许接近岩石的熔点(实际上没有那么高)。后两个数字则采用了粗略测量的平均值。

用这种方法开尔文爵士得到,地球年龄是9千8百万年。不过,他对各种数据的不靠谱程度有自知之明,所以又在论文最后加了一句:“我觉得我们至少有很大的概率可以说,这个时间不会短于2千万年,也不会长于4亿年之间。”

开尔文对此非常满意。他还成功说服了他的物理学家朋友们。然而,也有些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不相信他的结果。他们觉得,区区几千万年对于地质和生物演化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方法,致命伤有两个:

1.开尔文假设地球里没有其他热量来源。实际上,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提供了大量能量。

2.开尔文假设地球是均一的坚硬固体。实际上,地球内部的物质对流促进了热量的传导,也将一部分势能/相变潜能转化为热。

当然,放射能产热在1903年才被发现,而地球内部结构也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在开尔文发表这个观点的年代,没有人可以纠正这些问题。

在之后的1867年,开尔文男爵和另一个苏格兰地质学家拉姆齐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开尔文:“你觉得苏格兰的地貌风光形成花了多久?”

拉姆齐:“没法说。可以无穷久”

开尔文:“你不会真的觉得这个事情可以用1000000000年吧?”

拉姆齐:“可以的”

开尔文:“你不会真的觉得这个事情可以用10000000000年吧?”

拉姆齐:“可以的”

拉姆齐还怼了一句说:“我可搞不懂你的那些物理原理,就像你搞不懂地质原理一样”

开尔文:“你根本没有用心去理解去思考”

开尔文爵士顿时觉得拉姆齐是一个智障,从此再也不相信地质学家。当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指出开尔文的错误时,他也当作没有听见。

三、铀、铅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1945年8月,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二战一起结束的,还有美国赫赫有名的“曼哈顿计划”(核武器研制计划)。

裂变武器(原子弹)制造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要把铀235从铀238当中分离出来,因为只有铀235能发生裂变。然而自然界的铀235仅仅占铀总量的百分之0.7,加上铀235和铀238的性质及其接近,因此提纯过程可以说是相当困难了(即“铀浓缩”)。在曼哈顿计划中,美国召集了大量科研人员到橡树岭研究铀的分离技术。

也就是在那里,年轻的研究生克莱尔·帕特森(Clair C Patterson)第一次接触到了质谱仪。战后许多科研人员卸甲归田,帕特森也回到了芝加哥大学继续他的PhD学业。但是他对铀同位素和质谱仪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下来。

他的导师,化学家哈里森·布朗(Harrison Brown),对利用铀的衰变进行定年发生了兴趣。铀235和铀238都会按照各自不同的概率发生一系列衰变,分别成为铅207和铅206。所以,理论上说,只需要知道一个样品里有现在多少铅和铀,以及形成的时候有多少铅,就可以得到它的年龄。布朗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推导出了定年背后的数学原理,现在,他需要一个研究生去把实验给做了。

U-Pb定年的衰变公式:

是衰变常数(速率);

是时间;

别代表铅的同位素在形成时的含量和经过

之后的含量;

然而,铅的初始值是个难题。要怎么知道样品里在刚形成的时候有多少铅呢?

一个很不错的方案是利用锆石。布朗教授给帕特森的第一个小任务,就是通过测量锆石的铀和铅来确定一些古老的岩浆岩的年龄。

锆石是一种很坚硬的矿物,它的晶体结构对铅非常不友好,却不排斥铀。在岩浆冷却结晶形成锆石的时候,把绝大多数的铅原子都挤出去了,因此可以基本当作初始的铅含量为零。

帕特森和他的同学就开始研究怎么把锆石里的铅和铀测量准确。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一个小任务耗费了帕特森五年的光阴。帕特森在测量铅的过程中发现,不管他多么小心,重复多少次,测量到的铅含量总是出乎意料的多。他绞尽脑汁用了各种办法还是不能保障样品的干净。这对于年轻的帕特森来说是相当沮丧的。尽管不顺利,帕特森也发表了一篇锆石定年方法的文章,并且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

1951年,布郎教授决定跳槽到了位于阳光明媚的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他想要带着帕特森一起加入这个学校。他跟帕特森说:

“你可以从零开始自己建造一个实验室!”

这对于帕特森来说这正中下怀,如果能强有力的把控化学提纯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有非常大的希望解决铅测不准的问题。于是他来到了加州理工,成为了一名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

要想去除无处不在的铅污染依旧不简单,然而很幸运的是,帕特森是一个有洁癖的实验狂热者。他一手设计和搭建了一个史上最干净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人们头到脚包裹着严严实实,一切进出都要依靠一个类似于航天舱的多道门把控。这种超净室日后成为了几乎每一个金属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的标配。除此之外,帕特森还近乎癫狂的用酸淋洗了所有设备,并且自行蒸馏了购买的化学试剂:

图:帕特森在加州理工的实验室(1957年)。帕特森不相信购买的化学试剂的纯度,所以自己再对他们进行蒸馏提纯。

当然,事实证明,这些丧心病狂的操作都起到了效果。帕特森终于实现了纯净无污染的铅提取。

再回到科学问题上来。虽然锆石很棒,但是利用它来测定地球年龄是希望渺茫的,因为这意味着你需要找到一个跟地球同时形成的锆石。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创世之初的那些物质在几十亿年的地质运动之后早已经被回炉重造。

实际上,直到2001年,人们才在西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地方找到一颗44亿年的锆石。

要测量地球的年龄,就必须找到跟地球同时形成的物质。在地球表面,确实有一种岩石满足这个要求,那就是陨石。绝大多数陨石的来源是散布在太阳系当中的小行星。在我们的太阳系里,太阳、八大行星和小行星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形成的。产生陨石的小行星由于体积小在形成后快速冷却,然后在死寂中沉睡了几十亿年,直到遇到某种机缘巧合降落到地球上。

铁陨石是一种独特的陨石,也被叫做陨铁。顾名思义,陨铁的主要组成就是铁金属。如果你初一地理学得还不错的话,大概还会记得,我们地球的地核,便是主要由铁和镍的合金组成的。而这些从天而降的铁块,是一些小行星的内核——在某次不幸的碰撞中被爆浆,并洒到了地球表面。

陨铁有一个迷人的性质:它们铅含量高而铀含量低。这就意味着,铀衰变产生的铅在这里微不足道。因此,现在测量到的铅的同位素相对含量,近乎是地球形成之时的相对含量,也就是大家梦寐以求的铅初始值。

五万年前,一颗三十吨重的铁陨石坠落在亚利桑那的恶魔峡谷。1953年,帕特森从布朗那里要来了这个陨石的样品,在自己搭建的超净室中小心翼翼地提取出当中的铅,带到芝加哥附近的阿贡国家实验室里,准确地测量出了陨石中的铅。帕特森把陨铁的铅同位素比值作为初始值,再把地球的平均铅同位素比值当作现今值,计算得到了一个41-46亿年的不错的估计。

这显然不能让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七年时光的帕特森满足。他再接再厉,又找来一个石质陨石的样品。和铁陨石不同的是,石质陨石拥有较多铀。也就是说,它会有很多的铅来自于铀的衰变。如果测量到这两个铅含量组成迥异的样品,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准确年龄。

仔细地来说,我们再回到刚刚那个方程,

之前提到过,铀235和铀238会按照各自不同的概率发生一系列衰变,分别成为铅207和铅206。因此我们实际上有两个衰变方程。如果稍微把他们整理一下再相除,就有:

这就是铅-铅定年的一个巨大优越性:两个不同的衰变体系给了对方制约。铀238和铀235的比例是一个均一的值,所以只需要测量样品里的铅207和铅206。把所有样品画在一个铅207 vs. 铅206的图上,同时形成的样品会落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所谓的“等时线”。这些样品的年龄,便可以从斜率计算得到。

帕特森1956年文章中所做的等时线图。铅204是铅的一种稳定同位素(不衰变),在同位素测量中被用作分母。

就是用这条线,帕特森得到了地球的精确年龄:45.5±0.7亿年。

漂亮,一锤定音。在此后直到今天的几十年里,这个结论被无数的其他独立方法证实。发表了这篇里程碑式的文章之后,帕特森却突然转身,开始研究铅在自然界的分布。他去测量了大洋的海水,海底的沉积物,南极的冰芯,甚至还有埃及的木乃伊。所有证据都说明,当代的铅浓度,是高得离谱的。当时人体里的铅,甚至可以达到古代人体的千倍,已经达到可以造成毒害的水平。

帕特森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困扰自己七年的技术难题,背后竟是二十世纪最大的环境危机之一。这些铅的来源,是汽油里广泛添加的抗爆剂四乙基铅。这些铅随着尾气排放到大气里,从而影响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个体。恼怒的帕特森开始了一场和整个石油工业界的旷日持久的斗争,最终在八十年代获得了胜利。到九十年代,含铅汽油被明文禁止,儿童的血铅含量也逐年下降。一项研究甚至表明,90年代之后美国学龄前儿童的平均IQ提高了5点。

帕特森一生中完成了三项壮举:

1)第一次确定地球年龄

2)发现并阻止了含铅汽油带来的环境问题

3)第一次建立痕量金属超净实验室

都是来自于一个质朴的科学探索:如何得到地球年龄。这些成就本来可以给帕特森带来了巨大的名誉和利益,但他的人设是一个沉醉于科学的实验室狂魔。对于他来说,科学以外的一切骚动都不重要。他发明了超净室却没有申请专利;自己做的文章常常把学生的名字放在自己前面。他甚至拒绝学校一再给他的教授位置。他在1973年获得劳伦斯史密斯奖章,1980年获得地球化学终生成就奖戈尔德施密特奖章,1987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可直到1989年,在同事们的强烈哀求下,帕特森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教授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