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于姓俩字男孩(于姓俩字)

于姓俩字男孩(于姓俩字)

于姓的冷知识

#多彩夏日生活##六一.与你童在#

​1. 姓氏于最早出现在汉朝姓氏“于”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最早出现在《史记》对于袁氏族谱的记载中。据说袁仲永的妻子名叫于姬,为了纪念袁仲永的妻子,他们的后代就取“于”为姓氏。2. 姓氏于在中国南方较为常见姓氏“于”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其中以广东、福建、江苏等地更为集中。由于南方地区对于祖先崇拜的传统,许多家族都会以祖先姓名为姓氏,因此“于”也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姓氏。3. 姓氏于有多种读音姓氏“于”有多种不同的读音,包括“yú”、“yǔ”、“yù”等。在不同的地区,人们也会根据方言的不同来发音,例如在福建省,人们常用“yòu”读作“于”,而在广东则通常会读作“wū”。4. 姓名谐音催生诗词佳作由于姓氏“于”有多种不同的读音和与其他汉字的谐音,因此它也常常被用来制造诗词佳作。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卷帘人”谐音就是“于连人”,而唐代诗人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也有“汉家秦地月,关山北盟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的“关山北盟”谐音是“于山北盟”。5. 部分姓氏于被认为是富贵之家的象征由于“于”字与“余”字相似,而“余”字在汉字中又有“多余”的意思,因此“于”字的一些富有家族被认为是相对“多余”的,成为了富贵之家的象征。例如唐代名士于谦,清代官员于敏中等,都是姓氏于的代表人物。

「转载」《于右任传》——牧羊少年

编著注:许有成先生编著的《于右任传》为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于右任传记,该书十七万字,资料丰富,文笔流畅,是一部真正的雅俗共赏的学术性著作,可以较为完整地了解于右任的一生。现按章节整理转载。

(一)、牧羊少年

莽苍大野险如斯,持斧牛儿救我时。

七十余年万里外,破窑梦寐一题诗。

——1964年生日记幼时诗

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覆火后,被称为西捻的捻军在陕甘一带与当地的回民起义军联合起来,同清王朝的军队展开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强暴的清政府军镇压下去。

苦难深重的陕甘地区的百姓,战祸刚息,天灾又至,连年干旱,滴水不降,禾苗枯焦,寸草不长。在低洼之处,偶尔也稀稀疏疏地有点禾苗,但蝗虫一过,统统啃个精光。陕甘大地,一片萧瑟,昔日的绿洲,尽成赤地。清朝易孔昭、胡孚骏、刘然亮等人所著《平定关陇纪略》一书记载了当时陕甘之地的灾荒景象:“死者既暴骨如莽,生者复转徙之他。蝗旱继之,疠疫又继之,浩功之余,孑遗有几?方是时,千里萧条,弥望焦土。”连受命镇压这次回捻起义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向东逃荒乞食。于右任的外祖父一家,就是这成千上万的饥民中的一户。

于右任的外祖父是甘肃静宁县的农民,姓赵。连续几年的天灾人祸,使本来就不富裕的赵家,沦为赤贫,妻子因劳累、忧愁过度,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如果再不弃家逃荒就食,自己和两个孩子很快就会饿死。左思右想,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加入逃荒大军。

赵家大叔用背篓背着两岁的儿子,手牵着七八岁的女儿,忍饥挨饿,边走边乞,每天只行得二三十里。走到邠州(今甘肃宁县南〉长武之间的一个山谷里,女儿的双脚肿得如同大人的脚一样大,脚底起泡磨破后已开始溃烂,她步履艰难,每走一步都感到钻心般疼痛,不断地呻吟叫唤,有时坐在地上不肯起来。这样拖下去,一家三口都有饿死在荒野的可能。赵家大叔没办法,只得狠心把女儿丢在荒凉的山谷中,背着儿子,挥泪离去。

荒野,一眼望去杳无人烟的荒野,恐惧和孤独一起向这个小女孩袭来,她吓得号啕大哭,到后来声嘶力竭,唯有呜咽了。眼看夕阳西下,在这荒凉的山谷里,万一遇到饿狼,那可怎么办呢?一想到狼,小女孩更加惊恐,她顾不得脚痛难忍,睁大了双眼四处搜寻,两耳谛听这荒野中传来的任何细微的声音。

远远地,有声音随着晚风一阵阵飘拂过来,慢慢地由远而近,叮叮当当,西响东鸣,好像是驼铃的声音。她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脚也不痛了。她慢慢地站了起来,向西走了几步,攀登到一块岩石上,站在高处,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果然是一支骆驼队,缓缓地朝她这儿走来。于是,她竭尽全力,用嘶哑的嗓子喊着:“大叔!大伯!救救我!”“大叔!大伯!快救救我呀!”

在那苦难深重的年代里,下层的劳动人民都极具同情心。骆驼队的商贩们为了生活,长途跋涉,横遭兵匪洗劫,死于非命者有之,遇到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死于沟壑者更有之。所以,当他们看见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被遗弃在这荒山野谷时,顿起恻隐之心,马上停下来,给她水喝,给她东西吃。当他们得知她的父亲在今天上午才把她丢弃在这里时,几个人一合计,决定将她带上,兴许还能追得上她的家人。就这样,他们把女孩子扶上骆驼,急忙赶路。第二天,果然在途中碰到她的父亲和弟弟。

赵家大叔丢下女儿后,一路上悲痛欲绝,踽踽而行,心里总感到做了亏心事,对不起苦命的女儿。……突然,耳际仿佛传来女儿叫喊“大大”的声音。大白天怎么会做梦,莫非是思念女儿产生的幻觉?“大……大!”赵大叔断定,这声音肯定是女儿在叫喊着自己,四下一看,蓦然见女儿好端端地坐在骆驼上。他一下子明白了,一定是骆驼队的商人救了女儿。这时,他羞愧、内疚、感激和喜悦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不知对几位救命恩人说什么才好。骆驼商人们说了几句劝慰的话,还送了他一点散碎银子做盘缠,便径自赶路去了。后来,赵家大叔一家历经千辛万苦,最后逃到陕西泾阳县云阳镇附近的庄头村落户。12年后,经媒人介绍,这个女孩嫁给了于宝文,即后来于右任的父亲,而那个女孩便是于右任的生身母亲。那背在背篓里的幼儿,是于右任的舅父赵思恭。由于他长时间在背篓里未下地活动,日子长了竟成了个跛子。

书赠其外甥周伯敏的扇面。1929年,山西发生大灾荒,于右任回

山西三原杨府村探亲,作诗5首,扇面上的诗为第2首和第5首。

于家世居陕西泾阳斗口村。所谓“斗口”,就是白公渠的分水处。早在二千年前的西汉初年,在郑国渠的南面,就开凿了这条白公渠,引泾水入泾阳、高陵等地并注入渭水,使这一带四五千顷农田得获灌溉之利。有些历史学家曾说:秦之富,得之郑国渠;汉代之富,得利于白公渠。话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郑、白两渠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带就是关中富庶之地。

清朝中叶以后,统治者屡次用兵镇压陕甘地区的回汉人民起义,水利设施不断遭到破坏,天灾人祸不绝,老百姓无以为生。从于右任的祖父一代起,就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于家后来迁居三原。三原县地处嵯峨山东南麓,因其县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故称“三原”。自秦汉以来,它是郑、白两渠的主要受益地区,一直被视为关中“壮县”。但自清咸(丰)同(治)之后,兵燹和天灾绵延不断,“壮县”三原也苦不堪言。所以,于右任的父亲于宝文在村塾里只读了两年书,迫于生计,在他12岁的那年(1866 年),就跟着哥哥于宝铭(汉卿)和乡里戚友步行到四川谋生。

于宝文开始是在顺庆(今四川南充)学手艺,后来转到岳池刘子经开的当铺里打杂。当铺的掌柜名叫马芰洲,字丕成,是明儒马谿田的后代。提起这位马谿田,笔者还得略微介绍一下宋明理学。宋代理学分为四大流派,即: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关中张载,闽中朱熹,他们五人,又称“宋学五子”。而清末陕西学派和思想,受关中学派影响最大,关学在宋儒诸派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张载之后,代有传人,到明末益为广远,如马谿田、李二曲等,是继承和发扬关中学派的佼佼者。这一流派轻词章考据,重名节,尚力行,戒浮华,以克己复礼为立身之本。故关学门下,多践履笃诚、质直好义之士。清末陕西关学的代表人物是贺复斋、牛兆濂等人。因为关中学派对青少年时代的于右任曾有过相当影响,李二曲的“自奋自立,超然于高明广大之域”,是于右任奋发图强的座右铭,故在此插叙一番。马芰洲也是陕西三原人,又因其祖先为明代大儒,故颇为自豪,平时有暇,喜刻先人遗著,但因店务缠身,时刻时辍,成书很慢。于是,他就叫于宝文做他的助手,学习刻书。时间过得真快,这种刻书生活一晃过了9年。此时,于宝文已经24岁,到了成家的年龄了,在家人和亲友的不断敦促下,他带着积攒起来的工钱回到陕西探亲,经人撮合,与逃荒来的赵家姑娘结了婚,时为1878年。

四字对联:飞龙戏海、舞鹤游天

于宝文婚后在家住了几个月,终因家境日绌,不得不离开新婚的妻子重新去四川谋生。原说过一二年便回家团聚,不料这一去便成为与新婚妻子的永诀。1879年的阳历4月11日(阴历三月二十日),于右任诞生在三原东关河道巷。赵氏临盆时,多亏嫂嫂房氏(于宝铭之妻)多方照料,才总算母子平安,使在困难中的赵氏感到一些安慰。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家里的重担全落在赵氏一人身上。家境不好,于右任生下后母亲又奶水不足,故体弱多病。赵氏只顾照料孩子,自己产后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养,身体也日趋消瘦,家中又无钱寻医抓药,日复一日,以致身染沉疴,卧床不起。

这时,于右任的伯母房氏已回娘家半个多月,心里却一直惦念着生病的赵氏。她们俩虽是妯娌,但情同姊妹,加上两人的丈夫都常年在外,共同的命运把她们连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体贴。

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故吧,一天晚上,房氏突然做了一个噩梦:在凄风苦雨中,墙头立着一个妇人,面似赵氏,手牵一男孩,流着眼泪,向她招手。房氏一惊,醒来才知是一个噩梦。

噩梦预兆不样,莫非赵氏不行了,前来“托梦"?想到这里,房氏匆匆忙忙赶回三原东关河道巷家里,果然赵氏气息奄奄,危在旦夕。赵氏拉着她的手,边哭边托付后事:

“我怕活不了几天了,孩子他大大又不在家,我只好把他托付给嫂嫂了,请你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来看待。我们今生是妯娌,来世我愿做你的弟妹或妻子,来报答嫂嫂的恩情。”

赵氏在病中,一则思夫,二则牵挂刚两岁的儿子,再加上无钱治病,这个多灾多难的青年妇女,虽熬过了饿殍横陈的灾荒之年,却无法熬过这漫无尽头的艰辛生活,她就这样撇下了幼儿和丈夫,撤手人寰了。

于右任在母亲去世时,还不满两岁,母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全然不记得,长大后还是从伯母那儿听到一星半点对母亲模样的叙述:“你母亲的脸方方正正的,心口如一,那是我最忘不了的。”

虽然母亲的印象在他脑海里几乎等于零,但他对母亲崇敬之情却是十分深厚。1929年陕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于右任回陕参加救灾活动,在三原时特地到斗口村祖茔扫墓,祭祀后写的“斗口村扫墓杂诗”六首中,第一首就是《先母赵太夫人》,是献给他母亲的。1941年10月,于右任时任监察院院长,趁赴青海、甘肃考察之便,特地前往母亲的老家甘肃静宁县“寻根”。在归途中,他还特地绕道长武,凭吊他母亲逃荒时被外祖父遗弃之地。

由于母亲早逝,于右任把对母亲未报之恩推及到他的舅父赵思恭身上。他的舅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残疾人,于右任在南京时,常把舅父接到南京于公馆住。每遇吃饭时,于家经常有客,而且都是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的人物,于右任并不因为来宾的社会地位而冷落他的舅父,总是把跛子舅父让在上席首位,并向客人们郑重介绍这是他的舅父,以致使当年目睹此情此景的宾客在数十年之后也难以忘怀。

母亲去世后,于右任为伯母房氏所抚养。

说起这位伯母,真可算得上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陶冶下,产生的无数既平凡又伟大的妇女中的一个。她的娘家是陕西泾阳县杨府村人,世代务农。她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父亲兄弟五人,他们有十五个子女,她排行第九,自幼家里的人和村里的人都叫她九姑娘。这个九姑娘能干极了,农活和针线活样样出色,里里外外一把手,很受家里人和村里的人的敬重,村里人在勉励妻子和女儿时,往往以九姑娘做榜样:“你跟九姑娘比,还差着呢!”她17岁嫁给于宝铭,婚后不久,于宝铭外出谋生,她和丈夫聚少离多,弟媳赵氏去世时她才27岁,以侄为子,把抚养于右任看作是自己的事,以不辜负赵氏临终的嘱托。在她50岁时,她丈夫在外所娶刘氏庶妻所生之子于伯靖,因父母双亡,被人送回二原,她又含辛茹苦把于伯靖抚养成人。

丈夫远在他乡未归,弟媳赵氏已去世,侄儿又经常闹病,平时生活困难甚多,于是,房氏决定回娘家去住。弟弟赶了牛车到河道巷来,把她和于右任接到娘家,并为侄儿就医治病。

房家有二十几口人,虽然劳动力多,但农田收入也很有限,要维持这么多人的生活并非易事。但娘家的人一向敬重九姑娘,视幼年丧母的于右任如九姑娘之子,人人钟爱。于右任在这个大家庭过得很畅欢,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有一天于右任突然问伯母:“哥哥姐姐们都姓房,唯独我姓于,为啥?”伯母才把寄居在房氏外家的原委告诉他。不久,东关河道巷的房子又遭火灾,要想回去也回不成。就这样,于右任在伯母娘家差不多住了9年。

虽然房家的人不讨嫌他们母子俩,但村里的人短不了总有些闲言碎语,特别是在每日农活结束后,在晒麦场上“喝汤”(吃晚饭)时,邻居的话题短不了会议论这位带着侄儿久居娘家的九姑娘,为她这一生就这样度过而叹息。一位好心的婆婆对九姑娘提出了忠告。后来于右任在《于太夫人行述》中这样写道:

里中老妪某曰“九姑娘抱病串串侄儿,欲了今生,岂不失算?况儿有父,父有一子,即提携长大,辛苦为谁?又闻其伯父已卒于南方,尔以青年长寄母家,眼角食能吃一生乎?"伯母曰:“受死者之托,保于氏一块肉,非望报也。设无此病儿,无此母家,不为傭以食力,则为尼以事神。失节背信,神其殛我!”

九姑娘的“非望报也"的话语,充分显示了这位勤劳、纯朴的农村妇女的志气。她虽生于乡里,且不识字,未闻“圣贤之道”,但她的这种高尚品质,使人们赞叹不绝。

陕西自经战乱后,农田半荒,农民多兼营畜牧,以维持生计。于右任五六岁时,看见表哥房敏事用积攒的压岁钱买了一只价廉的跛羊,牧放了几个月,就生了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羊羔,于右任羡慕不已,缠着伯母要给他买一只表哥那样的跛羊,伯母不忍拂他的心意,用二百文铜钱买了一只跛羊。于右任十分欢喜,天天赶着这一瘸一瘸的跛羊,同村里的儿童去放牧。

转眼到了冬天,村头村尾附近的羊草甚少,牧童们大都到比较远的荒野去放羊。有一天,于右任未告诉伯母,私随一群年纪比他略大些的牧童到荒郊地带去放牧。羊群在荒地啃草,牧童在旷野嬉闹,于右任在坟边专力挖掘野红根(河南人称它为牵巴巴,可食)。突然,荒草丛中跳出三只狼,朝羊群猛扑过来,放牧的孩子和羊群四散惊逃,两只跑不快的跛羊落在后面,被两只恶狼窜过去各攫一只,还有一只狼朝于右任身边窜过来,在距离他数尺的墓旁,瞪着发亮的眼睹虎视眈眈地看着他。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在附近地里割苜蓿的青年农民杨牛娃丢下筐子,手持镰刀飞奔到于右任身边,一手护着幼小的于右任,一手持镰刀朝饿狼挥舞,同时把于右任往腋下—挟,朝村里跑去。

题牧羊儿自述:少小乡村学放羊,壮年出塞射天狼。太平洋上风云急,白首来临新战场。

这时,房氏已从其他牧童那里得知于右任他们遇狼的消息,急忙从家中奔出。当她想到于右任是牧童中年纪最小的,恐已遭不测时,两脚酸软,连步子也迈不开,只好匍匐道中。这一惊竟惊出一场病来。

经过这次变故,房家兄弟觉得让孩子们放羊游荡,不是办法,兴许还会发生野狼的乱子。他们与村里的人商量,准备办一所私塾,收容成天嬉耍的孩子。村里的人也觉得让孩子们识几个字总是好的,赞成办私塾。凑巧有一位宿儒第五(复姓,他是东汉大司农第五伦的后人)先生,六十多岁了,因为家里穷,准备离开家乡枸邑县到外县去打短工,听说杨府村要办私塾,便毛遂自荐,在杨府村的私塾任了塾师,塾址就设在村上的马王庙中。第二年的春天,于右任7岁时(实足6岁),也进了私塾,开始启蒙读书,散学后再帮舅父到田间拾麦。

第五先生在这所私塾授课前后两年,看到于右任穿的衣服虽然破旧,但总是缝补浆洗得干干净净,不像一个没有娘的孤儿,心里很有感触,也很羡慕。后来第五先生离馆时,还抚摸着于右任的小脑袋叹息地说:“世上没有母亲的孤儿多着呢,哪能个个都像你这样幸运呢?”原来第五先生幼年时也是孤儿,所以才有这样的叹息。

毎年的寒食节(或清明),伯母一定带着于右任到斗口村去扫墓。杨府村距斗口村约十二里,房家的舅舅们有时还驾着牛车送去接回。到了于家墓地,伯母指着一座一座的坟墓,郑重地告诉他,这一座坟是你于家的什么人,那一座坟又是你于家的什么人。……当走到赵氏坟前时,伯母叫于右任向母亲跪拜,并站在一旁祝告:孩子今年几岁了,在这一年里读完了几本什么书,在学堂里老师夸奖他不错,弟妹你放心吧!伯母的诚笃祝告,于右任听了,眼泪止不住往下淌。他想,伯母始终记着母亲临终的托付,我如果不努力读书,不但对不起死去的母亲,也对不起抚养我的伯母。为此,于右任读书更加发愤了。

1929年于右任50岁时,适遇陕西发生大灾荒,他为救灾到三原,还特地回到杨府村房氏外家,看望舅母及诸表兄弟,并作诗五首,追忆儿时的读书生活:

朝阳依旧郭门前,似我儿时上学天;

难慰白头诸舅母,几番泪垂话凶年。

无母无家两岁儿,十年留养报无期;

伤心诸舅坟前泪,风雨牛车送我时。

记得场南折杏花,西郊枣熟射林鸦;

天荒地变孤儿老,雪涕归来省外家。

桑柘依依不忍离,田家乐趣更今思;

放青霜降迎神后,拾麦农忙散学时。

愁里残阳更乱蝉,遗山南寺感当年;

颓垣荒草神农庙,过我书堂一泫然。

于右任写这些诗时,房氏伯母已去世五年,出于对伯母的热爱和思念,爱屋及乌,他对房氏外家的亲属备极关怀,视房家的晚辈犹如自己的子女,他们男婚女嫁,于右任总是亲自主持,以报伯母养育的恩德。

下章:《于右任传》——西北奇才

(图文整理:于振华,感谢原作者。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宝宝名推荐:10个于姓聪明正直的宝宝名字,读一下都好美

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中文名、 英文名、乳名小名,查重名、查汉字五行!

姓名是我们的第一张名片,它并不只是一个符号。好听一词的意思是动听悦耳、使人舒服,这样的名字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一个好的汉语名字,应该响亮、抑扬顿挫、容易上口,读起来好听;字要好写、易认,写出来好看。

一、「于姓」起源

在西周初的大分封中,周武王姬发的二儿子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故城在今河南沁阳邘邰村),称作邘叔,建立邘国。邘叔的子孙以国为氏,姓邘。因古代邘、于同音通用,后来有的去邑为于氏。

本文由 吉生起名 宝宝科学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台独家创作。

二、聪明正直的于姓宝宝名字

1. 于蕊婕

蕊:蕊,华也。——《广雅》

婕:婕,女字也。——《说文》

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蒸蒸日上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自信自立的人。

2. 于潇焓

潇:潇者,水清深也。——《水经注》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气宇轩昂,做一个有蒸蒸日上优良品质的人。

3. 于行裕

行:行,道也。——《说文》

裕:裕,衣物饶也。——《说文》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锐意进取的良好品格,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4. 于艾君

艾:求三年之艾也。——《孟子》

君:君,尊也。——《说文》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前程似锦,做一个有身贤体贵优良品质的人。

5. 于飞明

飞:飛,鸟翥也。象张翼之形。——《说文》

明: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经》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宏图大志,做一个有深明大义优良品质的人。

6. 于百谕

百:人一能之,己百之。——《中庸》

谕:告诉。《说文解字》:'谕,告也'。指明白,理解,同“喻”。也指告诉,使人知道。用作人名意指懂事、聪明、正直之义。康熙字典笔画:16。

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出类拔萃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聪慧伶俐的人。

7. 于维裕

维:人君者,摄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维。——《后汉书·陈蕃传》

裕:包众容物谓之裕。——《贾子道术》

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深思熟虑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大富大贵的人。

8. 于磊邺

磊:磊,众石也。——《说文》

邺:古都邑名意指刚毅正直,坚强勇敢,稳重大气,踏实可靠。邺释义为邺城,用作人名意指沉稳、坚强之义。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坚毅勇敢的良好品格,做一个气宇轩昂的人。

9. 于瑶佑

瑶:瑶,石之美者。——《说文》

佑:佑,助也。——《玉篇》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如珠如宝,做一个有吉祥如意优良品质的人。

10. 于智和

智: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

和:协和万邦——《尚书》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足智多谋,做一个有聪明豁达优良品质的人。

花旦大王筱翠花(一)于三儿生逢乱世度日艰

(作者:刘淑兰)

1900 年的阴历六月,天气热得像蒸笼一样。一天黄昏,一个不招家人待见的小男孩,在河北省廊坊一户已经倒闭的于姓玉器铺中,呱呱落地了。主人于英华为孙子取名绍卿,乳名三立。这个孩子成人后,成就为梨园界大名鼎鼎的花旦大王,他就是于连泉,艺名筱翠花。

在那个年代,家添男丁,是一件喜事,那么于家为什么不欢迎这个孩子呢?

话要从头说起呀!

于英华原籍山东登州府,后移居河北省宛平县四水村,又来到廊坊。因在原籍做珠宝生意,于是在这里开了个玉器铺,生意虽平淡,但尚能度日。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国家的风云变幻,也影响到了每个家庭和个人。

由于清王朝软弱无能,八国联军瓜分在中国的利益,尤其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为偿还巨额赔款猛增苛税,压得劳苦大众喘不过气来。百姓们自发组织起“义和团”、“红灯照”,人人练武,以大刀长矛来抵御洋人的侵略、保卫自己的家园。八国联军借口保护他们在北京的领事馆和教堂的安全,于1900 年6 月乘火车由天津进犯北京,沿途受到义和团的袭击,使他们四天四夜才行进百余里,到达廊坊。义和团向侵略者发起猛攻,敌人遭重创后逃回了天津卫,义和团取得廊坊大捷。7月,在北京的义和团向寻衅滋事、任意射杀百姓的德国公使及他们在东交民巷的据点使馆区和盘据在西什库教堂的刽子手们发动进攻,战斗持续月余,侵略者死伤惨重,一扫往日嚣张气焰。

但是,百姓们何曾想到,就在他们和敌人浴血奋战之时,清王朝内却有人在和侵略者勾勾搭搭。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等清廷大员,分别在各地剿灭义和团,慈禧更对义和团玩弄剿、抚两面伎俩。

八国联军终在7月中旬攻陷通州,7月下旬攻进北京。慈禧西逃,洋鬼子纵兵三日,老百姓各自寻找生路。京城内外浓烟滚滚,一派萧条景象。

就在廊坊大战时,于英华的儿媳于张氏正身怀六甲待产在即,一家人因她而不能外逃。于英华阴沉着脸冲着儿子于海泉说:“海泉,你快带着家里的人逃出去吧,谁逃出去谁命大;我和你娘岁数大了,活得够本啦,留下来照顾你媳妇生产。要是我们命不该绝,兵荒过去咱们再阖家团圆,万一有个闪失,你们一定要活下去,咱于家不能无后啊!”

“爹,看您说的,这怎么行,还是您和我娘领着全家人一起逃吧,我留下,连守家带照顾她。”于海泉不假思索地回答父亲。

“上了年纪的丢下年青人去外逃?这不是事。要是有什么差迟,我们死都闭不上眼。再说,我和你娘都这把年纪了,也跑不动呀!别罗嗦,趁天还不亮,快往四水村逃吧!”

于英华的话不容置疑。

于海泉陷入沉思。他一颗心分两半,一半惦记着要出逃的人,一半得想着留下的人。见心力交瘁挺着大肚子的媳妇在为他收拾衣物,心像刀绞一样。

这一次,张氏怀的是第三胎了,前面一儿一女,也不知道这胎会生个什么?按理说,孩子有几个,父母爱几个,绝没有嫌弃的道理,但眼前这个孩子来的不是时候。

海泉揣着沉甸甸的心向张氏说:“我记得产期就在这两天,你到门框上去扌票一扌票,说不定就生下来了,全家也好抱着孩子一块儿逃,免得我心分两半,牵肠挂肚的。”

好个张氏,他听了丈夫的话,走到门前吃力地抬起双手去扌票门框,实在扌票不住了,手一松,四脚朝天摔在了地上。外屋的婆婆听见惊叫声推门而入,见贤惠的媳妇焦黄的脸上滚着汗珠,倒在地上有气无力地呻吟着,便冲着儿子喊:“海泉,你不想要老婆,我还要媳妇和孙子呢!干脆,全家人都不出逃了,死活咱们在一起,听天由命吧!”

这是海泉的母亲头一次发这么大的脾气,因为女人最了解女人,善良的婆婆疼贤儿媳呀。全家人谁都不出声,任凭外边喊声聒耳,哭声震天,火焰升腾,于家始终大门紧闭,只把海泉头大的女儿藏在菜窖里,怕万一门破被糟蹋。

张氏就在这阵阵的枪弹声中临盆,生下了于家的第二个儿子。因为上边有哥有姐,就叫他三儿。长大成名后有人称他为“三爷”,此是后话。三儿出生后,既不哭,也不闹,似乎格外懂事。于英华对一家人说:“这孩子命太硬,家里外头就这个折腾,他竟然毫发无损地来到了世间。照我瞧,于家将来发家或败家,都得应在三儿一人的身上。”

绍卿出世后,于氏的家境每况愈下,玉器铺业已关张,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祖父与父亲因长期找不到事由,已无力供养全家,只靠绍卿的祖母和母亲为人家浆洗缝补度日。长辈们含辛茹苦的影像,过早地印在小绍卿稚嫩的心上。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父母面前撒娇抹泪的时候,小绍卿就已学会拾柴捡煤核干杂活了。数九寒天冷风刺骨,绍卿身上缺衣少棉,冻得用拾来的炭煤放在小铁盒中取暖,手被烫伤了,糜烂了。母亲把他搂在怀里流着泪为他裹伤。烫伤好了,但烙印却深深打在小绍卿的手心中。

于海泉不忍心儿女们跟着自己受罪,要为孩子们谋条生路。大女儿已经年满十六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把她嫁出去吧”。于海泉照自己的想法,找了一位比女儿大二十四的姑爷,这位姑爷是岭南人,满口广东话。女儿听后,吓得哭了起来。岭南,那是过去发配的地界,遥遥数千里,何日是尽头。张氏更舍不得女儿远嫁,怎奈已收了彩礼,退亲是不可能的。女儿临行时哭喊着:“爹、娘,把钱还给人家,我去挣钱养家;我不能跟他去,路太远我回不来呀!”

大姐的哭喊声,不但撕裂着父母的心,更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弟弟的身,他们也哭成了泪人,跪在地上哀求父母:“爹呀,娘呀,别让姐姐走,我们不惹您们生气了,家里没有钱,我们不吃饭了还不行吗⋯⋯”

绍卿虽小,但是个内向有心计的孩子。大姐被那个男人拉走时奋力挣扎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他脑海中,幼小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哪里是嫁人,分明是卖人!”小绍卿痛恨父母的这个决定。但当他看到姐姐走后,父母常常伤心掉泪时,他似乎明白了:大姐是为了全家的生计而走的,家里但分有口饭吃,也不会把姐姐卖到广东去呀。自此,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去挣钱养家。

姐姐出嫁时收的钱,不仅解了家中的燃眉之急,而且待绍卿五岁时也进了私塾,起学名桂森。五岁的绍卿眉清目秀,聪慧过人,一学则通,深受先生喜爱。虚九岁(实七岁)时,家中实在无力负担,又被迫辍学。为此,绍卿趴在炕上不吃不喝整整哭了两天。

几年后,于海泉成了五个孩子的父亲,生活重担压得他愈加喘不过气来,且上有老人需要服侍。他思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送孩子进科班学戏。虽然他明白把孩子送进梨园行,就等于送进了苦海。常言道:“家有三斗粮,不进梨园行。”

唱戏这一行,是上不养老,下不养小,这碗饭不容易吃。学戏就是打戏,倘若孩子吃不了苦,经不起打,就会出意外的危险,但还是有不少穷孩子走这条路。

于海泉反复掂量后终于作出了决定,先将二女儿送进城南的女科班奎德社去学花脸,起班名叫于奎官。然后又在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经中人说情,以一纸典身契把两个儿子,即虚九岁的绍卿与哥哥永利一同典给了鸣盛和科班。

於姓汉字书法演变过程和於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wū yū

注音:ㄨ ㄩ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方

简体部首:方

於的部首笔画:4

总笔画:8

笔 顺:捺横折撇撇捺捺捺

五笔86:YWUY

五笔98:YWUY

UniCode:U+65BC

四角号码:08233

仓颉:YSOY

GBK编码:ECB6

规范汉字编号:6751

yú ㄩˊ

在。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給。《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向。《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於天下。”

對。如:“於心不忍”、“於事無補”。《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到、至。《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從、由。《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為、為了。《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

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和、與、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與、和,表示並列。《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於魯也。”《漢書•卷六十.杜周傳》:“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位於句首的語氣詞,無義。《易經•繫辭下》:“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唐•盧肇《漢堤詩》:“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於 wū

<叹>

表示感叹

佥曰:“於! 鲧哉!”——《书·尧典》

词性变化

於 wū

〈名〉

(1) “乌”的古字。乌鸦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穆天子传》

(2) 另见 yú

基本词义

於 Yū

(1) 名

(2) 姓

(3) 另见 wū;yú“于 ”

三、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的臣子於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2、出自有熊氏,以封地名为氏。黄帝的孙被封于商於(今河南省淅川)。其后以封地於为姓,遂为於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脚行路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

在於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氏,世代相传至今。通常认为,於则是於氏的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於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於官,亦称囿人、圉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是一种专职负责掌管在禁宫之内饲养畜禽的官吏,以供王族食用或祭祀之用。於官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下属有中士、史、饲人、以及役若干人。

这在典籍《周礼》中有明确记载:“囿人掌囿园之兽禁,牧百兽。祭祀、表记、宾客、供其生兽死兽之物。”

到了东周时期,於官与圉人职能分开,於官仍然负责饲养畜禽,圉人则专职负责皇家宫廷、园林的花木栽培和管理。

此后,该官类称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期,在京都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四大皇家祭祀坛园中,以及皇家八大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清花园、蔚秀园、畅春园、勺园、清华园、西苑、南苑等,和各大行宫如承德行宫、沈阳行宫等,皆有於官、圉官之职,官秩为正八品。

在於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於氏、或圉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於丘,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於丘,是春秋初、中期齐国的一个邑名,位置在今山东省潍坊市南部,其居地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丘氏,这在史籍《万姓统谱》中有记载:“於丘,其先家於丘,因氏。”

於丘氏族人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於氏、丘氏两支,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於氏、丘氏、於丘氏同宗同源。

第四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陈仲子,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陈仲子居於陵,因氏。”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以廉洁闻名的学士,他就是陈仲。陈仲,本名陈定,又作田仲,是田齐政权的贵族子弟。他是一位饱学之士,荀子曾把他列为春秋战国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称之为“齐之世擘”。汉《列女传》、晋《列士传》以及司马迁、陶渊明、张说等曾将他的清廉事迹写入史书或诗歌中,使他的清名流传至今。

陈仲对人欲横流的浊世深恶痛绝,他提醒人们不要为世俗所迷惑,提倡从自身廉洁做起,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他的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更感人的是他能身体力行,留下了许多清廉佳话。

在陈仲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陵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於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於(yū)(yù)姓,得姓始祖为於则。中国人的祖先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已经懂得穿鞋子,当初发明和制作鞋子的人,就是现在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根据《世本》上记载,黄帝的臣子中有於则,开始发明和制作鞋子。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被封于内乡,有一个於村,与商地近,就是史记上的楚、商於地,后代以於为氏,望族出于广陵、京兆。於氏始祖於则最初封于内乡,所在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而根据《世本》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子孙主要繁衍于广陵。望族居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一带。於氏后人尊於则为於姓的得姓始祖。

於姓不是于姓,两姓不是一家姓。

五、人口分布

根据诸位於姓同胞的留言整理(今后会不断更新),於姓主要分布于:

河南省:南阳市、郑州市、驻马店市、正阳县、台前县

河北省:张家口、唐山市、邯郸市、承德市、安国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

北京市:门头沟区、八达岭於发洞、密云县、於于同(北京生京试验学校旁)

天津市:天津红桥区新红桥西於庄、天津市河西区

杭州市: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淳安县、临安市太湖源镇於头村、临安市横路乡於塘村、临安市

舟山市: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台州市:路桥区、黄岩区、玉环县、温岭市

宁波市:江北区、北仑区、象山县、余姚市

湖州市:南浔区、湖州市、德清县、吴兴区。

嘉兴市:秀洲区、海盐县、海宁市

绍兴市:绍兴县、上虞市。

衢州市:江山市、开化县、龙游县。

温州市:乐清市

丽水市:丽水市莲都区秋塘、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青林村、丽水市城关镇丽东新村。

金华市:万苍乡潘界村。

上海市:南汇区万祥镇新路村(621号)、南汇区老港镇、浦东新区高桥镇、浦东新区三林镇同济村、青浦区徐泾镇(徐泾镇於姓祖籍江苏苏州)、普陀区清峪路、普陀区真如镇於一堂社区(南石四路114号)、金山区、宝山区、松江区、奉贤区柘林镇於家宅

盐城市:大丰市、滨海县、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

南通市:海安县、通州市、如东县

镇江市:丹徒区、丹阳市、润州区

常州市:新北区、天宁区、溧阳市、武进区、钟楼区

扬州市:仪征市、高邮市。

淮安市:清河区、金湖县、盱眙县

苏州市:张家港市、吴江市、昆山市

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县、建邺区

无锡市:宜兴市、江阴市

泰州市:兴化市、姜堰市

宿迁市:泗阳县、沭阳县。

连云港市:灌云县

抚州市、九江市、上饶市、鹰潭市、赣北有零星分布。

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城阳区、济宁市微山县、枣庄市滕州市、枣庄市薛城区、滨州市无棣县、招远市、烟台市莱阳市、潍坊市临朐县

淮南市:潘集区、谢家集区、凤台县

蚌埠市:蚌山区、怀远县

滁洲市: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凤阳县、来安县

六安市:六安市区、金寨县、霍山县、霍邱县、寿县

芜湖市:芜湖市裕西口、南陵县、繁昌。

安庆市:安庆市迎江区工人新村、安庆市雷池路於家炮、安庆市杨家山街,安庆市十里铺乡於家炮、安庆市新建村於垀、安庆市於船形、怀宁县。

巢湖市:居巢区、巢湖市峏山乡大於自然村、巢湖市於赵、巢湖市苏家湾乡小王村、和县

阜阳市:颍州区、阜南县

合肥市:肥东县

淮北市、毫洲市蒙城县、宿洲市砀山县、马鞍山市、池州市东至(东至300人,於胜军提供)

山西省:太原市(约30人,於明珂一家)、宁武县

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岷县秦许乡中堡村(於敖的后人3000人,於军强提供)、岷县岷阳镇、平凉市锦屏镇於家湾。

黄冈市:黄梅县、团风县、杜皮乡、罗田县、蕲春县

荆州市:洪湖市、江陵县

鄂州市:鄂城区

黄石市:大冶市

仙桃市

武汉市、宜昌市、十堰、鄂东及大别山余脉有零分布

衡阳市衡东县草市镇,祁阳大忠桥、常德市澧县於家湾

云南省:昆明市、德宏州瑞丽市、姚安县於家海子

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

广东省:深圳市、韶关市新华北路,广东信宜天后街於雨

广西区:北海市合蒲县山口镇竹莞村、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永富村、灌阳县西山瑶族乡李家村、桂林市灌阳县新圩乡、灌阳县灌阳镇雷坪村、桂林市灌阳县灌阳镇仁义村新屋村、仁义村下新屋、仁义村炭塘屯、仁义村黄泥屯、仁义村龙王庙(从湖北黄冈来,老祖叫友正公,已14代,仁义村5000人)、柳州市柳北区

四川省:广元市、彭州市、自贡市(宁波迁徙的)

重庆市:开县、巴南区龙岗乡花厅村第4村民小组、巴南区安澜镇弥陀村、巴南区龙岗乡、巴南区一品镇乐遥村、綦江县石壕镇石壕村六队、十一队,长寿县凤城镇上东街

台湾省:台北市北投区秀山段三段、高雄市立鼓山、新竹市高峰路、桃园县龟山乡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老家山西宁武县,已6代人,1000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沙胡子乡、林县、凉城县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九台市、松原市、通化市、延边州、榆树市

辽宁省:分布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灯塔市大、大东区、大连市

黑龙江省:五常市安家镇绿南村委於巷里、五常市百丈镇四堡村委於家村、五常市圩塘镇前圩村委於家村、佳木斯市富锦市长安镇於家村、七台河市等

新疆:乌鲁木齐

陕西省:咸阳市(由解放军四野部队军人转业定居,原祖籍湖北黄梅县。)

六、家谱文献

贵州桐梓於氏四续修谱不分卷,(民国)於本淦等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两册。

浙江杭州西溪於氏宗谱十六卷,世珍录四卷,附诗翰志,(民国)於熙珍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銮村於氏重修族谱: 二十卷:[镇江],(清)於榖人等主修,清宣统3年(1911), 木活字本,江苏, 镇江始迁祖:[宋]於凯,参见清於大荣修《銮村於氏重修族谱》条目。卷二、三系图,卷四至十六年表,卷十九世德考,卷二十阃范考。銮村於氏重修族谱: 二十卷:[镇江],(清)於大荣等主修,清光绪5年(1879), 木活字本,江苏, 镇江,始迁祖:[宋]於凯,始迁祖凯,世居京兆,南宋高宗时随驾南迁,後卜居润城之銮村。卷二、三系图,卷四至十六年表,卷十九世德考。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黎阳郡:西汉的时候设置了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浚县东北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

广陵郡:东汉时置。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堂号

救民堂:明朝时候於仲宽,为永新知县。那时南乡龙仁和为乱,带兵的将军要把南乡人杀光,好报他的战功。仲宽坚决反对。南乡人很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宽的姓当儿子的名,永远记念。

八、字辈排行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原派(字辈)(於忠林提供):原是昌盛国自大世来兴立志尚贤德修养有儒经

重修后的新增字派:昭垂同日月启裕振声名畅茂承先厚英华耀祖馨

民国丙辰年新增字派:懋维德泽绵继祯详学从孔孟宗绍文明大本须立人贵允亨至时致用福源永澄

江西九江市古岭字辈排行(於扬亮提供):立承宗(家)德(国)扬芳丛古塘发育有书香聪明宜人厚道同万代昌胜恩群英会灯科酬级第

湖北黄梅益户现行的派引是(自“承”字后)(於沧田提供):人心敏达迪知前光祖功宗德源远流长尊师重道能绍书香

<;“承”字辈前有些字辈,由于时间久远,需要考证!>

黄梅其他各支的派引基本相同:守先惟树德光(华)国在从文长克尊师训祥和兆庆云

<;其“守”字辈相当于益户的“敏”字辈>

姓於邱,是於仲宽的嫡系后代,字辈排行:受先惟吾德华国在崇文

<;与黄梅各支的派引基本相同>

湖北仙桃市郭河镇字辈:中正贤良

湖北大冶字辈(於祥军提供):先德发其祥敬承家有光佳原锦毓秀世代永兴昌礼义廉忠信贤良胜荣芳时道辉宏泰儒武能定帮

湖北黄岗罗田县辈分:万士顺子孙贤家之庆世季闰

湖北十堰辈分:道德锦华志国安邦

安徽淮南一支堂於姓字辈(於祥玉提供):点士大德(井)元(永)岁(立)传(多、纯)家(云、怀)祥(庆)全(兆)殿(乐、家)文(善、远)明(昌)保(茂)太(光)永(永)久(耀)广(宝)良(安)善(康)

<;括号里的是与平姓字辈对照,从---乐善昌茂光,永耀宝安康,为两姓统一字辈,两姓子孙共同使用>

安徽寿县、淮南、凤台(淮南三块堂)於姓字辈(於文豪提供):兆冠家德[传]茂[文]新同立志韶永恒继良世洪洋海江涛善学福从贵金玉广献效敬健意国仁祥秀英成号

安徽寿县於姓字辈:启红丙克海文

安徽定远县字辈是:宏克明开学守礼

安徽全椒於氏字辈(於学义提供):宏贵兆先家(立)成凤(建)仁忠瑞、琪林世上增

安徽凤阳及蚌埠市蚌山区於氏字辈(於秀华等提供):凤先在锡(国、夕)鸿(方、红)秀(保)炳(友)增(守)锦(广)汉林照佳钱泉荣灿堂铭泽和燕致锐永本炎

安徽省繁昌县字辈:瑞井云家玉承祖德

安徽和县字辈:元垂帮志成或大忠正贤良

安徽肥东、含山於氏字辈:国道本立业朝廷守信邦文章明大义仁德庆泽长

安徽肥东从江苏迁徙的於氏字辈:文章华国孝友传家,学仕仁兴邦为正道

安徽巢湖市居巢区栏杆集镇牛头地村字辈(於小涛提供):世来昌隆

山东微山欢城於村与山西搬迁的字辈(於文利、於济建提供):古欢於氏一世祖於琛,当时无有谱牒,又无碑刻金石考证,无有班辈,乱起名字,至十八世(之)字辈开始,后代族人才排起班辈:(年代不详)景郁(之)修(子)正开廷公继启振兴文德永怀道义邵承端训其传延宗广大建立克昌守忠

山西字辈:培法本然孝

江苏金湖、扬州、安徽天长字辈是:正本清源国运恒昌效发先贤道义为尚

江苏如东字辈是:正长维国.宣业成家或七井十善维永世传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字辈:学四怀为有积德克

江苏盐城滨海、苏州昌门辈分是(於潮祥提供):世季金文玉昌学凤洪春年荣达寿知朝壹得财茂永原呈华新

江苏省盱眙马坝、维桥於家湖字辈是:本然孝镇汉树为基锦永乐耀增

江苏海安於氏辈分:时(音是这样,待核实)宝稳群朝昌德

江苏泰州兴化市字辈(於华平提供):俊恒开增树国或有德志爱

江苏泗阳於氏辈分(於亮提供):纯士立业克昌其家

浙江西溪於氏字辈:钿曰廷泰敬景昌熙晋义维新

浙江余杭字辈:加瑞士德

浙江宁波镇海大碶河南村字辈:仁峰(芝)崇贻(碧)

浙江宁波北仑区字辈:越丰仲贤谋(注:丰是峰的同音,仲是崇的同音,北仑区从镇海而来,可合并)

浙江台州路北街道下宅於的辈分(於国增提供):菊祖银贻庆奇术孔象

浙江萧山、岱山字辈是(於卓怀提供):平乐(陆)国辉凤丹

广西灌阳县灌阳镇仁义村於氏字辈(於艳萍提供):友赐斯兆志希生壹元万载永为春学汝知识承宗德克昌少启振家声

重庆江津先祖是明末自浙江金华迁徙到贵州遵义,后迁徙重庆的;现用字辈排行为(於友综提供):大本克立孝友常闻诗书传家为国良民

重庆市綦江县石壕镇字辈(於文香提供):大本克立孝有常文斯主传家为国良成

<;重庆两地字辈基本相同>

<;本是同一支,字辈文字於友淙提供的更为准确>

辽宁沈阳市於氏字辈(於恒帅提供):万庆景智(教)永恒昌翠作林

辽宁灯塔市大河南镇小山东村於氏字辈(於恒帅提供):承德兴胜世恩绵帝国之春应备万灵会达荣耀师

甘肃於氏字辈(於若飞提供):本然孝真才明江

九、姓氏名人

於琳:(生卒年待考),宋朝人。著名宋朝大臣。为本州防城保甲,尽忠职守。宋建炎初期,陈通叛乱,於琳随浙东安抚使讨伐陈通,战败被俘,陈通欲刺面降之,於琳骂不绝口,宁死不屈而遭杀害。

於敖:(生卒年待考),字伯度,岷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正德年间进士。明嘉靖年间驻汾州,分守冀南。当时强宗内乱,胡虏外侵,军民慌乱不安,莫知所措。於敖指挥军民赶筑外城及四方堡垒,加强防御,盗贼不敢犯。官至巡抚都御史。

於清言:(生卒年待考),晋陵人(今江苏武进)。著名南宋画家。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专画荷花草虫,独步一郡,谥号“荷”。宋宁宗一朝(公元1195~1224年)以荷花障进,特旨授承节郎,浙西安抚司、计议官。按图绘宝鉴作于清年,一作青年,似为同一人,待考。著有《图绘宝鉴》、《毗陵志》、《画史会要》、《历化画史传》等。

於竹屋:(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画家。他以擅长画墨竹而闻名于世。著有《画史会要》、《明画录》。

於伦:(生卒年待考),字敦之,黄冈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时期的右通政,曾辑上古至明朝用智之事为一书,名曰《智品》。

於坦:(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为官清廉而有善政,相传时遇大旱,曾徒步祈雨,果然天降甘霖。

於仲完:黄岩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朝洪武年间的永新知县,那时南乡龙仁和为乱,带兵的将军要把南乡人杀光,好报他的战功。於仲完坚决反对。南乡人很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完”为儿子起名,以示感其恩德,永远记念。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千万不要读成苟酿痒

荀卿庠传统文化专家荀子的“三本五伦”说

杜-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苏-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金-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孟-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