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然字五行属什么(女孩带然字的寓意)

然字五行属什么(女孩带然字的寓意)

人见人夸的兔宝宝吉祥名,气质满满有内涵

一个好的名字是要陪伴着孩子一辈子的,所以,为孩子起一个好名,是千万父母的心愿,兔年出生的女宝宝,可以取一个气质满满的吉祥好名。以下名字供大家参考。

颂恩

颂字,为赞美歌颂之意,含恢弘澎湃之境,颇为大气,入名则含名扬天下、功成名就之意,喻有前程似锦之期。而恩之字,述有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之人生大道,入名则表正人君子、知恩懂得之态,颇具谦恭懂礼之感,此字与颂相连读念悠然大气,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羽然

翠羽明珰,春意盎然。羽字,发音轻快,读来大气磅礴,又富有开朗之感,彰显出男孩活泼热情之性格,意指人温和俊秀,儒雅可亲,性格纯善,举止优雅。然字,古韵十足,音律文雅,入名意指人谦谦君子,丰神俊朗,典则俊雅,见则思齐。羽然二字,用作名字,给人优雅之感。

子悠

点评:取自《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从中提取“子悠”二字,作为女孩名字,为名字增添有诗意内涵。其中,子字取名有天之骄子的意思,意指才能出众;悠字则带有豁达乐观的寓意。二字搭配,简单大气,更显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

晨心

晨为清晨也,入名则有晨昏定省,严于自律的内涵。心字指心思也,《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带有博学好问,勤劳好学,善于思考的寓意。花晨月夕,蕙质兰心,晨心此名,给人印象专心致志,意指人见多识广,心底纯善,有感恩之心。作为名字,简单大方,干净唯美。

婧姝

婧姝二字一个是赞扬体态,一个是赞扬容貌,两者皆是适合姓肖宝宝女孩的取名用字。肖指身材姣好的女性,起名多用于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优美身材;姝即指容貌美丽的女子,除此以外还用于形容女子的神态、才华和智慧。

宛宜

宛然在目,秋色宜人。宛宜二字,似有才艺卓绝女子,给人以多才多艺、德艺双馨、顾盼生辉之联想,情境唯美。又宛宜二字,内附“从容不觉藏苔迳,宛转偏宜傍柳丝”之诗情画意,由此入名,意表落落大方、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是一个音律卓越、含义丰富的好名字。

品藻“枉然”二字

作者:黎荔

什么是枉然?就是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白费。

计划虽然好,但不付诸实施,都是枉然。

如果文不对题,纵使文章写得再好,也是枉然。

光有卷土重来的决心,却不付诸行动,亦是枉然。

如果方向错了,一切努力,尽是枉然。

上述这些表述,是我们平常对于“枉然”二字的使用。我细细玩味“枉然”这个词,“枉”字的“ang”韵,是一个带有回音效果的后鼻音,仿佛雨巷中的回音,更加增添了寂寥惆怅之感。“然”字的“an”韵则是前鼻音,因为两字韵母比较接近,“枉”与“然”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一种反复、重迭、绕口的感觉。因此,当我们轻轻读出“枉然”,那回环往复的调子,似乎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一种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记得当年读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时,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当属全剧的第十出《惊梦》。这是《牡丹亭》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出戏。昆剧演出本将此出分为二折,自【绕池游】至【隔尾】称为《游园》,自【山坡羊】以下称为《惊梦》。大致剧情说的是:大家闺秀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园子本没去过,父母也从未说起,进去她就呆了,因为这似乎是她的“心园”:花团锦簇之外,还有些败落。春天来得那么汹涌,也根本按捺不住。

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杜丽娘不禁发出“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叹。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杜丽娘回房休息。南柯一梦,在梦中,她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抑郁而亡。

《牡丹亭-游园》的结束部分,唱词如下: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这段唱词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妙龄少女被禁锢在小庭深院,不是百无聊赖的沉睡,就是抛残绣线,柱尽沉烟。黄莺的歌声唤醒了少女的春梦,春意缭乱,春情难遣。可是,看着满园子的春光缠绵,由它去罢,杜丽娘已没有兴致多玩赏了。即便是赏遍了十二处亭台,也不能解决她的问题——这顾影自怜的少女的怀春心绪。

《牡丹亭-游园》这一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先写杜丽娘孤锁深院,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镜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从思春,迎春到伤春,感情回旋,把杜丽娘内心的曲径通幽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牡丹亭-游园》结尾部分,杜丽娘感叹“纵是赏遍了十二亭台也是枉然”,良辰美景虚设,赏心乐事全无,她发出了“不如兴尽回家闲过缱”的慨叹,为后面的惊梦做了感情上的铺垫。“枉然”二字,正是《游园》余音绕梁的注脚。

园子里的风景自然是绝好的,“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以外,也有许多花开,“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靡外烟丝醉软”,更有许多鸟儿在飞、鸣叫,“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可就在观景最热的此时,一点铺垫也没有,杜丽娘却煞住,对春香说:“去罢。”丫鬟春香有些不甘心:“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她赏景未足,想要继续。杜丽娘却不耐烦:“提他怎的!”前面正新来乍到,景色春色都无边,当杜丽娘突然说出“去罢”,此两字一出,如云过雨收,燕子掠空,真突兀,像一幕放给读者的华丽电影突然断电,到此放完,她决定不再观赏了,结束了……

为什么杜丽娘触动了愁肠,无心再观景,心思已懒,去意已决,因为一切皆“枉然”。也是这两个字,把跟随观赏的读者忽然留在当地,从美好景色中顿醒,跌入了杜丽娘的哀怨中。这两个字虽很轻,杜丽娘无限的春愁,却都在其中。前面所有的铺排,也几乎都是为了这两个字而来的。

为何“枉然”?因为《牡丹亭》中,杜丽娘看到的春天,原也是她的青春;唱的“袅晴丝”,原也是她的情丝(思)。姹紫嫣红与断井残垣的强烈对比,是导致杜丽娘触目伤情的原因,她从这美好与破败中联想到自己,“物伤其类”。黄莺燕子在春天成双捉对,飞翔嬉戏,也加倍让她感到自己孑孑一人,园子不能呆了。所以,在杜丽娘赏春的热极之处,会忽然用冷极的“去罢”转折,并用“枉然”猛地收煞。青春期的女孩子,情感懵懂,但人生的顿悟,往往在刹那芳华中。深锁闺阁的杜丽娘刹那悟破,顿感人生的虚度与徒劳。在后世的流传中,亦有一个书中的女子,同领这“枉然”之意,她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梨香院里正在唱戏,管弦笛乐之声传来,素来不大喜欢戏文的黛玉,一开始没在意,缓缓地在路上走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猝不及防,一句清清楚楚的戏文入耳,黛玉心一动,停住了脚步。这来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词,幽幽地沁入心底。万紫千红,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也只能空自流逝。有时候,猝不及防入心的,恰恰是压在心底最深的感慨与心伤。“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林黛玉其人,才思敏捷,慧巧灵动,刹那之际,她领略了其中人生的况味。“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得心神动摇,如痴如醉,如失魂般,就着墙角,坐在了一块山子石上,清风拂面,天色渐暗,却恍然不觉。她因曲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境遇,此时此地,此境此情,所谓的痴,就是人陷入一种情绪中,无法自拔。

在《红楼梦》“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曹雪芹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作为“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其中,《枉凝眉》这首曲子是写宝黛爱情破灭、黛玉泪尽而逝的。其中唱词如下: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因为黛玉是寄人篱下,未来如何,自己一点都把握不了,她的梦想,能否和宝玉终成眷属,这个愿望是那么的渺茫,一切眼泪思忆,尽是枉然。枉然也就是空,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宝玉常慨叹月不常圆,花不常开。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虚无飘渺,终是一场空。这首《枉凝眉》道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把它作为主题曲,因为这支曲子唱尽了宝黛爱情终究破灭的《红楼》主线。

从杜丽娘到林黛玉,从牡丹亭到大观园,这一缕“枉然”的悲叹,流转后世,婉转回旋,让人心旌摇动,摄魂荡魄。枉然啊!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于游园惊梦,未见已钟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却天人相隔。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就恍若相识,然后两小无猜,知己生情,她赢得了爱情,但是婚姻呢?古时候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怜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无人做主,又如何去摆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命运?《牡丹亭》的一段唱词,犹如一道明镜,猝不及防地让黛玉见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少女的幽闺自怜,叩响了另一个少女的心扉。也如湖水漫溢一般,荡起圈圈涟漪,在后世经久不散。

品藻“枉然”二字的滋味,此刻真希望来一场淋漓的大雨,让天地的悲意,尽情倾泻,让雨的爪子在玻璃窗上乱抓着,仿佛虚无在给人世签字画押。不过,细想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盟约,他们的心贴得这样近,走过这凉薄人世,固然有诸多遗憾,但他们的坎坷情缘,也不能说尽是枉然。当爱的人不再愿意在一起,当彼此相处已勉为其难,无论做什么来挽救,哭闹是错,静默是错,当爱崩坏时,情缘才是徒然。那两对相爱的恋人,四目相遇,两情相悦,共同生活在同一时代,时间漫长,空间无限,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时间无涯的旷野上彼此遇见,即使没有圆满的结局,也不算是白白浪费啊!所谓世间有你,不枉来此一遭。没有电光火石,彼此遇见,才是万般精彩皆枉然。

这世界,至少有朵云

很专注地为你白过一回

这秋天,至少有辆车

钴蓝色地为你停过一次

甚至有个人,特别是为了你

痛彻且枉然地枯坐过一阵子

你想象不出

我心里到底有多大一块石头

为此落地了

——张子选《在人间》

新中国的国徽、国旗、国歌应永载史册

新中国的国徽、国旗、国歌应永载史册

国徽、国旗、国歌是代表新中国主权、独立和尊严的“三大标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象征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当家做主的主人;象征着全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国徽,国家之徽章,民族之灵魂。国徽是国家第一徽章。

国旗,国家之旗帜,华夏之精神。国旗是国家第一旗帜。

国歌,国家之声音,中华之底气。国歌是国家第一声音。

自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之日起;自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之日起;自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之日起;自1950年10月1日建国一周年纪念日悬挂国徽之日起,国徽、国旗、国歌以及围绕它发生的大事都属于【国家大事】,都应永载史册、永铭心间。

根据对建国以来国徽、国旗、国歌以及围绕它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应列为【国家大事】予以永载史册的约有12件。它们分别是:(1)“开国大典”奏国歌、升国旗,(2)国徽图案通过,(3)国徽图案核准,(4)国徽图案说明(国徽内容),(5)国徽制作说明,(6)毛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国徽图案,(7)建国一周年首次悬挂国徽(含驻外使领馆),(8)1951年元旦全国政府机构统一悬挂国徽,(9)天安门城楼悬挂第一枚金属国徽,(10)《国旗法》通过并颁布实施,(11)《国徽法》通过并颁布实施,(12)《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实施。这12件与国徽、国旗、国歌相关的重大事件,毋容置疑都属于【国家大事】,任何一件都应载入史册。

但纵观建国以来一些权威部门编撰、出版、发行的现代史史籍(含《共和国大事记》、《共和国大典》、《共和国全录》等史册、史书。),都极少甚至根绝刊载或记录国徽、国旗、国歌与之相关的大事。

下面把历年来权威部门编撰的、彰显国家辉煌历史和成就的、颇具代表性的六部大型史册,按出版时间排序逐一剖析和理论。

一、1994年6月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下简称《大典①》)。

《大典①》共540万字,宣称“囊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概况”,“具有史实与评论一体、详实与精要并重、知识与趣味同彰、客观与公正共存的特点”。

但这部“囊括”新中国各方面发展概况的史册,“囊括”了“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成立”;“天津中纺一厂领导官僚主义严重,发生工人自杀事件”;“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在京成立”等事件,却偏偏遗漏国徽、国旗、国歌与之相关的诸多大事。在出版时间之前发生的11件与国徽、国旗、国歌相关的重大事件,仅仅记载了“毛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国徽图案”、“《国旗法》通过”、“《国徽法》通过”三件事。

而最令全国人民吐槽的是,《大典①》在记载“开国大典”的篇幅中,竟然略过了举国欢腾、最振奋人心的“升国旗、奏国歌”关键环节,只提“首都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庆祝。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如此重大事件尚且被省略,诸如“国徽通过”、“国徽图案说明通过”、“国徽图案制作说明颁布”、“建国一周年国徽首次亮相”等大事则更不被《大典①》所关注,全部略去。

其实,在“毛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国徽图案”的同时,还有一个国徽《目录》附件及内容一并发布。但《目录》中的七项内容《大典①》仅记载了“命令”一项,其余“图案说明”、“使用方法”、“制作说明”、“方格墨线图”、“纵断面图”等均没有记载。“《国旗法》通过”和“《国徽法》通过”亦然如此,没有全文记载。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在《现在流行什么》章节中关于“流行的小说”和“女性盛行的装束”等,却动辄洋洋数百乃至千字浓墨重彩、详解细说。

540万字的巨著,国徽、国旗、国歌与之相关的诸多大事省略了、略去了姑且不说。然即便记载了的“公布国徽命令”、“《国旗法》通过”和“《国徽法》通过”这三件大事,也吝惜到只用119个字、55个字和42个字来敷衍了事。可以说,《大典①》记载“三大标志”的篇幅与其它事件相比较,简直是天渊之别。区区216个字,在全书540万字中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见《大典①》宣称的“囊括”水分很大。国徽、国旗、国歌的诸多重大事件、重大问题不被“囊括”,既让人费解,也令人十分的诧异。

二、1999年8月出版发行的《世纪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录(1949——1999)》(下简称《全录》)。

《全录》共200万字,声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记录和展示了我国从1949年10月到现在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对于人民学习国史、研究国史、铭记国史是大有裨益的。它是献给建国五十周年的一份厚礼。”

那这部“全方位地记录和展示我国发展历程”的史册,又是如何记录国徽、国旗、国歌及其与之相关的诸多大事的呢?

《全录》相较《大典①》而言略有进步。一是在“开国大典”专题中记载了“升国旗、奏国歌”环节,二是记载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国徽图案,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加以采用。”,三是对“《国旗法》通过”的记载比较详细并附有彩图。

但《全录》对国徽、国旗、国歌事件的记载仍然有太多的遗憾。除了记载“毛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国徽图案”,没有记载《目录》附件及内容外,“新中国第一枚国徽诞生”、“建国一周年国徽首次亮相”、“1950年1月1日全国政府机构和规定的场所统一悬挂国徽”等大事同样避而不谈。

《全录》的页面排版划分主题与侧记两个部分。不得不提的是,“《国徽法》通过”这么重大的国事,竟然沦为侧记。“《国徽法》通过”与同一页面刊载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国首次公布科技经费投入数字”等主题相比较,孰轻孰重,稍有点逻辑思维的人都能掂量出来。侧记也就罢了,但只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公布”12个字记录就显得很过分。相比《大典①》的42个字,《全录》用字吝惜已达极致。

《国旗法》通过”的记载约396个字并附有彩图,“《国徽法》通过”的记载只有12个字并列入侧记。难道“《国徽法》通过”这样不得人心?难道尊贵的国徽已经沦落到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地步。

这样的《全录》真的《全录》了吗?真的“对于人民学习国史、研究国史、铭记国史是大有裨益的”吗?

三、1999年11月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成就大图典》(下简称《大图典》)。

《大图典》编委会在后记自豪地说:“本书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手法,纵横结合,图文并茂,系统真实地再现了共和国50年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全书约50万字,收录各个时期珍贵图片资料3000余幅,堪称一部可读、可信、可藏的历史文化典籍。”

但这样一部“系统真实地再现了共和国50年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的历史文化典籍,纵览全书上下两册,仅在第5页发现国徽、国旗并列刊登的图片,其它有关国徽、国旗、国歌专题的图片全部渺无踪迹、销声匿迹。

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会议中毛主席站立起来,手持国徽图稿向与会代表展示的图片,堪称万众瞩目、举世闻名,被列为经典中的经典。《大图典》收录3000余幅珍贵图片,这一幅图片却没有收录。其它的诸如《周恩来与国徽审查小组成员在审查国徽图案》、《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委员们审查国徽图案》《1950年10月1日国庆一周年天安门城楼悬挂国徽》等图片更不在话下。难道它们都不珍贵吗?

《大图典》收录3000余幅珍贵图片,唯独国徽、国旗、国歌图片不珍贵,真是奇了怪了。

四、2000年1月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99)》(下简称《大事记①》)。

《大事记①》首版开篇说明:“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大事记(1949——1989)》的目的,在于为研究建国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史积累资料,向读者提供一部有查考价值的工具书。”1999年再版时更是重点说明:《大事记①》“尊重历史,忠于历史,准确地记录了建国5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

但《大事记①》是否如其所述“准确地记录了建国5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向读者提供一部有查考价值的工具书。”还得靠事实说话。

事实上,《大事记①》与《大典①》如出一辙,同样只是记载了“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公布国徽图案、《国旗法》通过、《国徽法》通过”三件事。仍然没有记载“开国大典”中举国欢腾、最振奋人心的“升国旗、奏国歌”重要环节。本文《大典①》章节中列举的“国徽图案通过”、“国徽浮雕诞生”、“新中国国徽首次亮相”等历史事件和重大活动同样被排斥在外。

这样的《大事记①》,居然信誓旦旦说“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竟然言辞凿凿说“向读者提供一部有查考价值的工具书。”弱弱地问一句:“国徽、国旗、国歌的事项能否“查考”?”不知这叫自欺欺人还是自打嘴巴!

《大事记①》记载了1950年6月“首都5000名儿童代表,举行庆祝第一届国际儿童节大会”、“政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等大事,却偏偏把“毛泽东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商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国徽图案说明》”等国徽、国旗、国歌诸多大事弃之如敝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请问《大事记①》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们,这样的史册能否达成你们所标榜“向读者提供一部有查考价值的工具书”的意愿?

五、2012年6月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下简称《大典②》)。

【大典2】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修指导委员会编写,被誉为“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国家大典,填补了我国史志编修的空白。”【大典2】共划分五大篇章,其一为《共和国大事记》篇章。

被誉为“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国家大典,填补了我国史志编修的空白。”的【大典2】,偏偏在国徽大事上留下空白。在《共和国大事记》篇章近千条大事中,除在“1950年6月14日—23日 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土地改革法草案和国徽图案。”这条大事中看到了“国徽图案”四个字,其它国徽、国旗、国歌大事被吃干抹净。【大典2】相较上述四部史册,其不堪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100多名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呕心沥血,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大典2】,并没有填补其它史籍在国徽、国旗、国歌大事编修上的空白,空白还是空白。虽然与在国徽、国旗、国歌相关的11件(《国歌法》2017年颁布,不在此列)重大事件没有全军覆没,但全书可见的也仅仅是“国徽图案通过”六个字。其余十件与国徽、国旗、国歌关联的大事都不被【大典2】认定为【国家大事】,未能入围《共和国大事记》!

六、2019年9月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下简称《大事记②》)。

《大事记②》由国家最具权威的某部门编写。2019年10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该书出版座谈会上,获得编写、出版、央媒三方盛赞,被誉为“权威党史、新中国史读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写方称:《大事记②》是“一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辅助材料。”出版方称:《大事记②》“是权威党史、新中国史读本。”编者按称:《大事记②》“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央视新闻联播频道更是用时2分钟,详细讲述《大事记②》编写的原因、过程和重要性,充分肯定了该书出版发行的重大意义。

但这本得到多方盛赞的《大事记②》,全书11万字,竟没有一字涉及国徽、国旗、国歌,罗列了建国70年来发生的757件国家大事,竟没有一件涉及国徽、国旗、国歌。

是国徽、国旗、国歌没有大事,还是国徽、国旗、国歌的大事不属于【国家大事】?如果说本文所列举的国徽、国旗、国歌12件大事,有一、两件不属于【国家大事】,犹可商榷。但如果说与国徽、国旗、国歌相关的12件大事,一件都不属于【国家大事】,那是荒诞不经。如此行径,只能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七、结语

通过对上述六部史册的诠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从1994出版发行的《大典①》到2019年出版发行的《大事记②》,从编委会组团编撰到权威部门独立完成,从不痛不痒登载到完全根绝记录,国徽、国旗、国歌的刊载情况和演变过程可谓一览无余。新中国“三大标志”的国徽、国旗、国歌大事,25年间就这样被“高知”们从蚕食进展到鲸吞,最终绝迹于现代史史籍。

国家史籍编修堪称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但这些权威部门编撰的、彰显国家辉煌历史和成就的、颇具代表性的大型史册,却不约而同地,划一地罔顾国徽、国旗、国歌大事,可谓颠覆了人们的常规认知。这些史籍的所作所为,往小里说是漠视、藐视国徽、国旗、国歌的地位,往大里说是亵渎、侮辱国徽、国旗、国歌的尊严。

《国徽法》第十五条:“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国徽知识,引导公民和组织正确使用国徽及其图案。”

《国旗法》第二十一条:“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国旗知识,引导公民和组织正确使用国旗及其图案。”

《国歌法》第十二条:“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对国歌的宣传,普及国歌奏唱礼仪知识。”

依照上述法律规定,本应大树特树、大书特书的国徽、国旗、国歌大事,在这些权威部门出版的史籍中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难道他们不知道国徽、国旗、国歌是共和国的标志,所以遗漏了?还是他们认为国徽、国旗、国歌的身份卑微,不配在史籍中露脸?抑或是他们有意、故意逐步淡化国徽、国旗、国歌在国民心中的尊崇地位?

国徽、国旗、国歌从史籍出局的要害是:民众再也无法从媒体报道中汲取它们的发展史,再也无法从史籍中学习它们的知识,更无法从宣传中领会它们的精神内涵。国徽、国旗、国歌从史籍出局的恶果是:“三大标志”将逐步淡出民众视野,并从人们的感官中慢慢消失,终极的结果是名存实亡。

【国徽卫士】对这些史籍编者的政治观、历史观、大局观等提出质疑!对这些史籍出版的权威性、客观性、知识性等提出质疑!对这些史籍评介的真实度、诚信度、可信度等提出质疑!

叩问主编、编委、出版等文化工作者,你们在国徽、国旗、国歌相关重大事件刊载问题上,或择利行权、或轻描淡写、或无影无踪,意欲何为?图谋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只能问“为什么”,不知谁能回答“为什么”,但我真很想知道“为什么”!

八、呐喊

新中国悬挂的国徽,是一幅图画吗?不是!它是中国第一徽章,民族之灵魂。在它的指引下,国家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一个伟大、崭新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中国升起的国旗,是一块红布吗?不是!它是中国第一旗帜,华夏之精神。在它的鼓舞下,全国人民大团结,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新中国唱响的国歌,是一首歌谣吗?不是!它是中国第一声音,中华之底气。在它的激励下,无数英烈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用生命换来新中国的诞生。

国徽是民族之灵魂,国徽消失,灵魂沉沦。

国旗是华夏之精神,国旗消失,精神沉湎。

国歌是中华之底气,国歌消失,底气沉没。

所以,近代史史籍不书写、不记载国徽、国旗、国歌历史,不仅仅是国徽、国旗、国歌的消逝,很有可能是国家的消亡!国徽、国旗、国歌是代表新中国主权、独立和尊严的“三大标志”,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贵地位,必须在史籍中占有永不磨灭的位置,新中国的国徽、国旗、国歌应永载史册!

如果有一本书能我让流泪的,那一定是《中国近代史》。如果有一本书能让我振奋的,那一定是《中国现代史》。请所有的媒体、新闻、编辑等一切文化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现代史》!

【国徽卫士】在此严正指出并向国家郑重提议:

中国党史国史不书写国徽、国旗、国歌历史,不是共和国历史!

中国大事记不编写国徽、国旗、国歌大事,不是共和国大事记!

【国徽卫士】

202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