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读」最怕你在该努力的年纪,却躺在床上转锦鲤
1
前些日子,我一个朋友分手了。问起分手原因,她的回答真的特别让我意外。她说,她是在听完男友“情真意切”地说出那句“我是真的爱你”后,决定分手的。
当初她是扛着家里的反对,硬要和男友在一起的。在她看来,即使男友家庭条件不好,什么也没有,但只要两个人足够努力,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可她后来发现,好像只有她一个人在焦虑着他们的未来。她白天上班晚上去做家教,周末还去做兼职,业余时间又在复习备考注册会计。她想着辛苦点累点但能多存一些钱,能尽早买套小房子结束居无定所的生活。
而男友呢,频繁换工作,要么是嫌工资少,要么是嫌工作累,要么就是嫌加班多。毕业两年了,还混迹在各个公司领着试用期的工资。
她也很生气,做哪一行不累?试用期没过就跳槽,怎么会拿到高工资?况且,男友又真的在努力吗?
她每天晚上去做家教,九点多回到家发现,男友正坐在电脑前打游戏,连饭也没做没吃。周末让男友陪自己去兼职,男友却嫌“太累”,一个人在家睡觉。
也会吵架,也闹过分手,但男友总是冲过来哄她:“我是真的爱你!很爱很爱你!你不要和我分开!”看着男友诚恳的模样,她一次又一次相信了原谅了。
后来她才想明白,虽然口口声声说着爱,可男友到底为了这份爱努力做过些什么呢?
2
我有位朋友是HR,见过很多应聘者。他感慨:“最怕有些人连来应聘什么都不知道,却对我说真的很喜欢这个工作。”
提出的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应聘专业性强的岗位,却连必须掌握的软件都操作不顺畅;有的甚至连简历都不带,还一脸诚恳地说:“我不会我可以学,我真的很喜欢你们公司,很想进你们公司!”
对应聘的行业毫无了解和准备,专业知识一团乱麻,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甚至连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是什么都说不清楚。难道就因为诚恳地说着那句“我真的喜欢这个工作”,HR就会对你网开一面吗?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世界上最没用的是什么?
一个回答是这样说的:没有实力到只能去靠诚意表真心。
想想确实是这样。口口声声说着:“我真的好喜欢你”;“我真的好喜欢这份工作”;“我真的好想读清华”;“我真的要瘦下来”……可是,除了口头上的这份诚意外,没专业技能、没付出、也没有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之前看过一句话: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做到。你想到了,却没有做到,那最后就一定不会得到。
3
喜欢一个人,就努力给她满满的爱,给她好的生活条件和足够的安全感。这样你不用说爱,对方也能感觉得到。
喜欢一份工作,就努力做好,专业上无可挑剔,让人满意到觉得你无可替代。这样你不用说,也能得到信任,升职加薪。
想去一所好大学,那就埋头苦读,总比每天在课堂上开着小差幻想要现实得多。
想要变瘦变美,那就离开你的床和沙发,找出那张落了灰的健身卡,控制饮食,而不是在吃饱了躺下后想着“明天再减”。
现实生活中,没有不劳而获。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事,就是整日瘫在床上无所事事,然后转发锦鲤,妄想这样便能成功。
但你知道吗,当你每天转着锦鲤时,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正在发奋努力。
不要等到你的爱情失意了、你的岗位被人顶替了、你从原地踏步变成了倒数的时候才惊醒:当别人都在用行动争取美好生活时,你的那些“锦鲤”是多么的没用!
杂谈茶舍|“转锦鲤,得好运”全国都在转的锦鲤,为什么这么火?
最近,反邪小灵通的朋友圈又被锦鲤刷屏了。
原因是国庆假期某支付平台官微搞了个带有锦鲤图的转发抽奖活动,一名网名叫@信小呆的呆萌小姐姐抽中了这个巨额大奖,小姐姐也因此又被广大锦鲤爱好者们当成了“中国活体锦鲤”,疯狂转发。
先是被大奖砸中,后来又一跃成为坐拥八十万粉丝的网红新人,如此开挂,连小姐姐自己都要开始怀疑人生了。
记得上次出现锦鲤在社交平台疯狂涌现的盛况,还是“火箭少女”成员杨超越成团出道的时候。杨超越也因此成为“人形锦鲤”的初代代言人。
这逆天的运气,让大家变得不淡定了——为什么那个幸运儿不是我!?
一连串“锦鲤轰炸”后,反邪小灵通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华语世界最灵验的许愿之地,不是寺庙,不是道观,不是教堂,而是每张锦鲤图在微博、朋友圈的转发和评论区!
一条鱼而已,就那么灵?为什么那么多人信?
出于好奇,反邪小灵通围观了下,赫然发现存在一个和锦鲤相关的微博账号,粉丝数量竟然有将近1600万……
另一条跟锦鲤有关的新闻,更是让反邪小灵通惊掉了下巴:
10月4日,日本关岛的一只锦鲤“S传说”,在日本锦鲤阪井竞卖会中,被拍出了2亿300万日元的天价,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有1250万。随后网上疯传拍下这条世界最贵锦鲤的神秘金主和马云关系不错,可能是要送给“马老师”的退休礼物。
当然这只是猜测,不过可见,无论是在朋友圈转锦鲤图的吃土青年,还是购买活体锦鲤以求庇佑的壕们,其愿望有相通之处:转发这条锦鲤,你就能过上幸福生活。
但是,锦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幸运的化身的呢?
锦鲤也是鲤鱼的一种,其最原始的功能,当然是用来吃的。彼时,它还没有现在锦鲤的盛世美颜。
鲤鱼发源于亚洲,在淡水鱼类中分布最广。两万五千年前的山顶洞人,通过钻木取火等科技手段,逐渐得出“鲤鱼好吃”这个研究成果。于是鲤鱼就被我们的祖先人工养殖起来,成为最早的渔业产品之一。
古代中国养殖的鱼类有限,还没多少人像今天的老饕一样嫌弃鲤鱼肉刺多且腥,在当时,鲤鱼还一度是王公贵族专享的高档食材。
▲食用鲤鱼
但在古人眼里,鲤鱼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因为它实在太能生。产卵期雌鲤鱼腹中的鱼籽,会占其体重一半。
春秋越国名臣范蠡,还写下致富教材《陶朱公养鱼经》,大力推广鲤鱼池塘养殖,帮齐威王赚零用钱。据说,齐威王也没全盘采纳,仅仅在后花园挖了个鱼塘,就收获了三十万钱;而“种鱼”,不过二十来条而已。
有趣的是,范蠡强调鲤鱼须与王八同养,否则蛟龙会带领鲤鱼飞走。可见“鲤鱼化龙”“鲤跃龙门”之雏形已经产生,为后世学子转发“逢考必过锦鲤”,提供了理论依据。
▲后人疑《陶朱公养鱼经》是伪作。
鲤鱼好养。其适应性极强,耐寒、耐碱、耐缺氧。对居住地也不挑,江湖待得,泥塘更好;无论滔滔江水还是平静湖面,都不妨碍它产卵带娃。鲤鱼还不挑食,杂食性,什么都吃。进入冬眠前,它会狂吃长膘,然后下潜,等到来春河开,曳尾上浮,又是好鱼一条。
美国人民曾低估了鲤鱼的生命力,吃了许多亏。
彼时,为了清理鲇鱼池的海藻,美国人引进了亚洲鲤鱼。后来发现这鱼实在是个吃货,每天要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一半的食物。它们不但从美国鱼嘴里夺食,还会吃掉鱼池里许多原住民小伙伴。吃完后,特别喜欢把水搅浑,增大池塘混浊度。关键,鲤鱼不但吃独食,还“殖民”——每条雌性亚洲鲤鱼年均产卵300万枚……
据说“消灭亚洲鲤鱼项目”已获联邦政府高度关注,但无论是电网,还是投毒,都没法阻止亚洲鲤鱼魔鬼式的复制粘贴。
▲美国泛滥成灾的亚洲鲤鱼,据说大的能长到100多磅。
鲤鱼就像灰姑娘,先有实用内涵,再有欣赏价值。观赏型鲤鱼自西晋时代即有记录,唐代宫廷开始大规模养殖锦鲤。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就提到过“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还有一条发展路径,可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一批锦鲤被引入日本,此后便不断培育出新品种。文章开头的天价锦鲤“S传说”,其远祖,恐怕就是这批古代中国的锦鲤。
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文学、思想、艺术……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那么,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为百姓带来较高价值、非常接地气的鲤鱼,自然成为了大家赞美的焦点,并逐渐伴生出以鲤鱼为中心的文化情感。鲤鱼本身,也就具有了文化象征意义。
比如:
——鲤鱼丰收,生活质量提高,象征了吉祥富足。
孔子就为其子取名孔鲤,“嘉以为瑞”,希望孩子能有祥瑞护身,平安长大。明清以后的节庆,往往使用象征性图案和谐音组成吉利话。年画中常见的抱着鲤鱼的胖娃娃,表示的便是“年年有余(鱼)”。而传统年夜饭,也总少不了圆桌正中的那条鲤鱼,所谓“无鲤不成席”,且决不能吃完,取“吉庆有余(鱼)”之意。
——鲤鱼多产,象征多子多福,表示家族繁盛,夫妻和乐。
锦鲤体态优美,色彩缤纷,也会被拿来充当爱情信使。古人有“鱼传尺素”之辞,正是将信件放入鱼形信匣中,托递给心上人,美观方便又浪漫。一些地区的婚宴,红烧鲤鱼是标配。若一时没活鱼,厨师便会用精湛刀工雕刻出一条木鱼,淋上红烧鱼的浇汁,比之有活鲤鱼可以享用的婚宴,也是一样的美满忠贞。
——鲤鱼生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力强,象征了人的毅力和韧性。
我们最熟悉的“鲤鱼跃龙门”故事,正起源于鲤鱼逆流而上的习性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后人用“鲤鱼化龙”比喻金榜题名后的脱胎换骨,以此鼓励寒门学子刻苦学习、积极生活,即使遇到困境,也能一往无前地克服困难,一展宏图。
通过对鲤鱼的膜拜,古人描绘着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今天转发锦鲤的人们,愿望依旧,祝祷之辞中也多了些许诙谐:“转发这条锦鲤,三天内脱单”;“转发这条锦鲤,一个月瘦十斤”;“转发这条锦鲤,考的都会,蒙的全对”……
当代的都市人,尤其是青年,更是在转发锦鲤中,获得了某种归属感和支持力——虽然生活压力大,但,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呀!大家一起加油!
反邪小灵通觉得,转发锦鲤虽有“每日迷信”之称,但说到底,还是中国传统吉祥物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的传媒平台和表现形式,赋予了锦鲤们新的形象和生命力。而锦鲤最本质的那些优点,一点也不曾改变,人们依旧从中获取着力量。
锦鲤崇拜,诞生于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对动物的想象和认识,是一种温和的祝祷,是对丰足生活的向往。锦鲤的形象,也蕴含了一个道理——幸福生活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出来。
“中国活体锦鲤”@信小呆在中奖后,说自己还是打算先忙完第四季度,给工作单位有个交代后,再去兑现大奖。现实中,她是一位在工作中满怀成就感的IT工程师。
而前文说的那个锦鲤微博号,个人简介里,是这样一句话:愿望交给锦鲤,你就只管努力。
所以你看,与其说是迷信某种神物能带来好运,不如说是给相信自己能行提供一些内心支撑,最终给我们带来好运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
越努力,越幸运,竭力向前拼搏,或许你就是锦鲤本鲤。
来源:中国反邪教
比转锦鲤更有用?他们做的到底是真科学,还是大忽悠
读星座运势、转锦鲤、看黄历、最近是不是又水逆了......?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把好运气、坏运气归结给自己也解释不清的神秘现象。其实,这些都是“幻觉”!我们自己才是对现实有最大掌控力的人。而至于我们最终会选择去相信什么,其实得看大脑是如何过滤、解读信息的。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看世界,都是通过一层自带核心理念的“滤镜”。这层滤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并且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比如说,有的人相信,这个世界本质上是非常可怕的。在这种核心理念的影响下,他们走在大街上就会处于一种“时刻准备着的“防御状态。可能路人无意中投来的一个无辜表情,会被这部分人解读为威胁。一旦你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滤镜,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太危险了,我哪儿也不要去!” 这样一来,你在无形中就会错过很多机会。
所以,如果有这么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你重新设定你的”滤镜“,是不是会让生活变得容易一些呢?别说,还真有一家创业公司,就是专门做这个的。
这个公司叫做Flow Consciousness Institute,我们暂且翻译做流动意识研究所,是由Justin Faerman和Jackie Knechtel在2015年一起创立的。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个公司的目标,就是想要创造一种简单却非常有影响力的工具,通过培训,帮助人们在各个层面上更好的生活。
看看这个公司的名字,Flow Consciousness Institute,跟一般的公司不一样。他们可是以 Institute-“研究机构”自居的,致力于解读意识和现实之间的机制和关系。在公司的网站上,有三种不同的课程。有长达8周的在线类课程,每周8节视频课,还有些附加的福利等,要价1197刀。第二种是3天一对一课程,参加的人要去到加州圣塔芭芭拉学习,价格更是不便宜,要4997刀,好像还不给报销机票。第三种课程呢,就是一个长达6个月的线上+线下的课程,据说,它会根据你的实际需求,进行生活、事业的等方面的全面指导,这个项目当然也就更贵-7500刀。所有的课程都有着类似“仅限4席,报名从速”的宣传语,颇有一种推销的味道。
我们再来八一八两位创始人:先说Justin Faerman,他的学位不少,先后就读于伦敦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加州大学的圣塔芭芭拉分校,主修的是环境学。而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Jackie Knechtel, 本科就读于美国爱纳大学,研究生又去了纽约市立大学,主修的全是语言病理学和听力学。从这个专业毕业的人,会帮助因疾病、受伤或身体残缺而导致有说话或吞咽障碍的人,恢复正常生活。这么说来,怎么觉得这两个人,以前学的跟现在做的,有种八杆子打不着的感觉?
据说, 公司创立两年多,两个人已经指导过不少CEO、专业运动员、常春藤教授、风险投资家、知名音乐家、编剧、演员等等。而他们的网站上,虽然没有什么太知名人士的背书,不过也的确能看到一些华尔街交易员,或者好莱坞18线演员给出的好评。
如此说来,这个所谓的流动意识研究所,的确透着一种浓浓的“山寨”味道。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用,我们没参加过,的确没有发言权。不过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赫然打出,“如果你上课之后,生活还是没有什么积极改变,我们就退钱”这样的标语,看来还挺自信。
对于这种听上去神乎其神,看不见摸不着的培训,流动意识研究所当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成熟、影响力最大的。之前风靡华尔街的超越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算是最为成功的一个。
超越冥想,是以一种放松的方式,通过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的沉默、深思和重复特殊语句,使人保持平静,又称超觉静坐或超觉冥想。他的创造者玛赫西瑜伽大师于早年周游世界,向世人介绍超越冥想技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600多万来自不同年龄层、国籍和宗教信仰的人学习过超越冥想。
而且,超越冥想的铁杆粉丝,可都是大牌。比如,披头士乐队在爆红之后,就是靠着超越冥想来保持内心平静,继续写出众多披头士经典神作的。据说,列侬的《自然的孩子》和麦卡特尼的《自然母亲之子》的灵感来源,就是超越冥想。
而将冥想带到华尔街的铁粉,是桥水对冲基金巨头的创始人、美国亿万富翁Ray Dalio。他不但自己坚持练习超越冥想42年,Ray Dalio还把超越冥想推荐给了他的735名员工,甚至纳入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是入职满半年且能够修完超越冥想课程的员工,Dalio就答应自掏腰包为他们报销一半的课程费用。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Dalio手下约有500名员工练习了超越冥想,而在这8年,桥水基金的员工也从735人增至1700余人。Dalio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我能给员工的最好的礼物。”
从超越冥想到流动意识研究所,从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他们到底是真科学还是大忽悠,现在就下结论难免为时过早,即使真的进行研究,由于被测试者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会使得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真实性大打折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是帮助人们排解压力、积极面对生活的一种工具。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愿意解决,不一定要尝试价格昂贵的超越冥想或者流动意识,运动、音乐、瑜伽……总有一个方式会帮你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