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奇门八卦阵图解大全(奇门八卦阵)

奇门八卦阵图解大全(奇门八卦阵)

诸葛亮的奇门遁甲术:八卦阵真的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部《三国演义》为我们展开了那段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辉宏历史。而其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卧龙先生“诸葛亮了,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国基业呕心沥血成为无多数人心目中的偶像人物。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藤甲兵等经典战役也被无数次翻拍成影视作品,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诸葛亮另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成名绝技:《奇门遁甲术》之《八卦阵》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奇门遁甲》起源于四千六百多年前的上古时代,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当时轩辕氏与另一个部族的首领蚩尤在逐鹿展开了一场旷古之战。蚩尤使用法术制造了大范围的迷雾,让轩辕氏的战士分不清方向。当轩辕氏即将不敌于蚩尤之时,从天空中走下一位仙女,仙女送给了轩辕氏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轩辕氏根据书里面的记载,制造了指南车,终于打败了蚩尤。龙甲神章除了记载了各种神兵利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行军打仗调兵遣将的兵法。于是轩辕氏令他的宰相风后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

有史可据的学会奇门遁甲术的大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军师,如姜太公、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中龙凤。姜子牙辅助周文、武两代君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大周;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完成了复国大业;张良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不世功臣;刘伯温助朱元璋剿灭蒙元夺回汉人对中原的统治地位,在南京斩龙脉的故事流传至今。传说中奇门遁甲术拥有翻天覆地、呼风唤雨、挥手改变大川河流走势的威能。而八卦阵又是诸葛亮在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局基础上糅合周文王根据河图洛书推演出的后天八卦而创出的(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愧为十大文明古国之首!)

于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古籍中关于八卦阵的记载有《三国·蜀志·诸葛亮传》:“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_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由此可见八卦阵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古人臆想编撰出来的。而真实的八卦阵也没有传说中惊天地泣鬼神的诸多神话能力,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排兵布阵的兵法而已。历史上的种种神奇传说我们也是古人对天地敬畏而想象出来的罢了。

中国第一方术——窑湾奇门遁甲八卦阵

窑湾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古民居,是根据“奇门遁甲”之朮而排局布盘、精心兴建,给后人留下了神秘和奇异之遐想。

奇门遁甲,被称为“中国第一方术”。以“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故为“奇门”;十干中“甲”最珍贵,而不显露,“六甲”常隐于“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六仪”之内,“三奇”、“六仪”分布九宫,而“甲不独占一宫”,故名“遁甲”。古代术家常根据奇门遁甲推算凶吉祸福,用以趋吉避凶。后来被兵家运用于行军布阵。

据说公元前209年,楚王韩信建都下邳,东军营设在窑湾,按孙子兵法,实施自然水土工程,利用树木蔽体构成奇门遁甲八卦阵势。公元1139年,岳飞率十万大军驻窑湾,利用奇门遁甲八卦阵抵抗金兵南犯。公元1324年,徐达和刘伯温率军二十五万在邳宿一带与元军十万铁骑决战,利用奇门遁甲八卦阵势消灭元军。清道光年间,窑湾名流臧位高、臧纡青利用古代军事地形,在窑湾建造砖石结构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借以防范太平天国军队的进攻。

窑湾的“S”形狭长街道,在街南方位属阳,在街北方位属阴,称为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即四门),北为生门,西为死门,南为伤门,东为惊门;四象生八卦,即城墙上又设八方炮台,全镇南有大运河,西有沂河,北面和东面有护城河,中心是一条后河。千百年来出入窑湾以船渡为主,成为苏北水乡水上古城堡。

古哨楼的主体,按五行七星北斗,布局在主街的八卦太极线上。中大街位于太极线中心。这条中大街有十三家钱庄。武举人臧纡青在这里设五行哨楼,构建成五行金、木、水、火、土方位,五行相生相依相克,连成交叉火力网,控制中大街所有要道口,保护金融中心。

拐弯向南的中宁街上有两座过街哨楼,加上中大街五座哨楼,结成七座北斗之势。它坐落在主街太极线上,形成七星八卦阵式,七座过街哨楼加上东城门楼、西城门楼、北城门楼,合成窑湾十大哨楼指挥处,又称天盘“十天干”。在“S”型街道上分出十二条深巷,作为“十二地支”,称为“地盘”。

十座指挥哨楼作为“十天干”。每座哨楼上,白天用八卦旗作旗语指挥,夜晚用八卦灯作灯语指挥作战,这叫“运转天盘”。地面商团兵丁随着哨楼上的指挥作战,称之为“运转人盘”。地面上狭长弯曲街道和深巷地形、地物布局构成迷宫,使敌人迷失方向,称为“地盘”。天地人三盘,在古老的孙子兵法上称为“三才阵”。

街巷特异之处,就是房高、街狭、巷深、地形斜,大运河从街南向东南穿过,后河水道由街后斜行而过。人立于河岸街头观日落,疑似于正南。二米五狭街,在街心仰望,楼檐交错露出一线天空,见不到日月星辰方位,断定不了一日时辰。街道统一的廊檐柱,木板门,一个模式。除过街哨楼外,全街找不到特征建筑物,无法利用地形地物和天空去判测自己所在方位,举目可见哨楼林立,枪眼密布。过去外地人来到窑湾很容易迷路,都感到窑湾非常神秘。现在,每一个深巷中段都设铁皮木门,两个深巷穿过,使你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这就是窑湾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式框架。现在窑湾通过恢复性建设,仍保留了“天下第一方术”的真谛!

诸葛亮八卦阵,真是走进去就出不来吗?为何李靖也赞不绝口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835,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编者按:八卦阵相传是诸葛亮最得意的阵法,在《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大败蜀国的陆逊,差点因为轻敌身陷八卦阵中,最后还是在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帮助下这才从生门逃出生天。最神奇的是,小说里的八卦阵无需人力,只要依照遁甲八门布下,依靠石头就可以完成运行,阵成之后,“每日每时、变化无端”的八卦阵“可比十万精兵”。那么,这么厉害的八卦阵是真实存在的吗?

演义小说的记载当然不能全信,然而史书中关于“武侯八卦阵”的记载有不少,比如;

“(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国志》)”;

“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晋书》)”;

“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法教阅战士……诸葛亮出斜谷以兵少但能正用六数(《玉海》)”;

“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诸葛忠武侯文集》);

“昔诸葛亮推衍八阵得其新意,以蜀巴弱卒数万东屯渭水,天下震动,司马宣王以十五之众抗之坚壁,不敢出。(《武经总要》)。

如果说,《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八卦阵(八阵图)是由于作者对于诸葛亮的神化,那么《三国志》《晋书》这类传世文献至少证明,诸葛八阵的确真实存在。

有意思的是,在我国古代,除了武侯八阵外,还有诸多以“八阵”命名的阵法流传于世,往前了说,上古时代相传黄帝属臣风后创制风后八阵,春秋战国时有孙膑八阵、孙武八阵,唐代还有以诸葛八阵为基础创新而成的“裴绪八阵”和李靖“六花阵”,到了宋代,阵图更是成了当权者以文制武的方式之一,以神宗朝为例,就有臣子献上“至和八阵图”和“嘉佑八阵图”。明代则有名臣蓝章取鱼复八阵图教习将兵。

从上古时代到明朝末年,这些阵法、阵图大多会冠以“八阵”之名,但所谓的“八阵”到底是指的什么人们却是莫衷一是。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八阵是八种不同的阵法,至于究竟是哪八种阵法说法却也是各不相同。

比如《兵略纂闻》就解释称“武侯八阵”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后世又在这一说法的基础上加以发散,分别冠以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之名。

《孙膑兵法·十阵》提到:“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椎形阵,有雁形阵,有钩形阵,有玄疑阵,有火阵,有水阵。”有人据此猜测,孙膑八阵是十阵去掉水阵、火阵这两种特殊阵法之后的结果。

除此之外,《文选》的作者李善称“八阵一曰方阵,二曰圆阵,三曰牡阵,四曰牝阵,五曰冲阵,六曰轮阵,七曰浮沮阵,八曰雁行阵”;《八阵论》指八阵为“金、木、水、火、土、天、地、人”八阵。

但问题在于,这些猜测都基于“八阵真的是指八种阵法”这一重要假设条件。

《说文解字》认为“八”作“剐”,又说“八,别也,像分别相背之形”;因此,“八”可能并非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有辨别和解释说明的含义,而“阵”通“陈”,古义有“排列、布置”的含义,因此“战阵”也可指代作战军队的战斗队列。

有以上两字的古义我们也能理解,为何“八阵”有时也会写作“八其阵”、“释阵”、“析阵”。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孙膑兵法·八阵》篇虽以八阵为篇名,全篇二百零九个字竟然没有提到任何一个阵法名称——因为这本就是一篇用来解释阵法原理和效用的文章,自然与具体的阵法无关。

▲《封燕然山铭》

由此可知,《孙膑兵法》所说的“八阵”并不特指八种阵法,而是指对于军队排布规则的分析解释,当然,《隋书》记载的孙武八阵也许并非虚指,但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词义的演变几乎是一种必然,八阵的含义已经如同“六军”一样,被逐渐泛化,大多数时可以被解释为布阵之法。

因此,我们也可认为“八阵”其实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军事术语,比如《后汉书·窦融传附曾孙窦宪传》记载的《封燕然山铭》有“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句,而《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原文“四时讲武于农隙,汉承秦制,三时不讲,唯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名日乘之。全金革未偃,士尼素习,自今已后,可无四时讲武。”要是据此认为这些汉朝或者魏国士兵对孙武八阵或上古的风后八阵谙熟,就有些太过牵强了。

陈寿编著的《诸葛亮集》,虽然散佚大半,但仍有部分残篇存世,如《条令》《兵要》,其中《条令》提到“闻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陈(阵)”,“连冲之阵,似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身相离,护侧骑马相远”,“三面阵”、“连冲之阵”均不在后世所猜测的武侯八阵名单中。

这一点名将李靖就看得相当透彻,当时多数人认为武侯八阵即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不同阵法,唐太宗也曾向他询问这八种阵法的具体意义,但他却说这种误会是“传之者误也”,古人是为了“秘藏此法”,才编出这些听上去不明觉厉的名号,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只不过是诸葛亮训练部队时所用的不同番队名称,用于方便指挥队伍,而不代表任何特定含义,这段对话被记录在了《唐李问对》当中。

武侯八阵把部队分为八个部分,进行指挥,即“八阵本一,分为八焉”,与《唐李问对》的观点相似,晋代名将马隆在《八阵总述》中也认为武侯八阵是“合而为一,离而为八”。这也与《水经注》考证的八阵图遗址“东跨故垒,皆垒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相符。

八阵图中,各部队以较小的军事单元组成密集军阵,其排布有些类似西周时的井田,方阵由横纵两行列分九部分,除了居中指挥部队的将领和其卫队外,还会在前后左右以及四角布置军队。由于诸葛亮本人关于八阵的文献散佚严重,想要了解八阵的具体面貌,还要从存世较为久远的八阵图遗址来着手。

根据《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的作者以《武备志》复原的鱼复八阵图(即最有名的奉节水八阵,也是杜甫《八阵图》所写的对象)来看,“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子阵各由6支小队组成,中间大将所在则是16支小队组成的4乘4方阵,24队游骑在阵前游弋,并在阵外布置拒马、鹿角作为阻敌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为了方便士兵们结阵,无论方阵、圆阵、锥形阵,还是所谓的钩形阵、雁形阵,这些大阵都是由一个个更加灵活的小型方阵或者矩阵组成的。八阵图也不例外,虽然名称不同,位置不同,但各小队依旧是以方阵或者矩阵为基础,组成更大规模的军事单元。

在面对敌人的冲击时,除了一个子阵正面迎敌外,其左右两阵可以攻敌两侧,为正面减轻压力。同时,八阵内部小队在组成时往往“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如此一来各小队也可以彼此联属并相互掩护。

《唐李问对》提到,以武侯八阵为原型创设的六花阵,为演练方、圆、曲、直、锐五阵,各营总共需要变化二十五次,更加复杂的武侯八阵在变化数量上很可能比之更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将“八阵”中的数字八与阵型的组合种类相联系。

当然,八阵图最关键和重要的并非死守某一阵型,而是要求士兵在主将的调动下灵活机变,只有这样,方能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正因如此,对于居中指挥的将领而言,亦步亦趋的遵从某一阵法图例并无意义,奉节八阵图由64阵(小队)组成,新都弥牟镇八阵图为128阵,而汉中遗址更是多达256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八阵的运用自如。

名将李靖显然也掌握了八阵图的布阵要旨,他在八阵的基础上进行损益,变八阵为六花阵,实际上就是将原先围绕中心方阵(奇余之阵)的八阵减少为六阵,由于子阵减少,奇余之阵如果布置成方阵难以和六阵相连,因此六花阵的中心改方为圆,继续与六阵相连。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子阵数量减少,奇余之阵变为圆阵外,六花阵和武侯八阵最大的不同可能体现在对于骑兵的防御力上,与骑兵力量相对宽裕的初唐不同,季汉政权所面临的的魏国不仅兵力众多,在征服三郡乌丸后将“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获得了充足而优质的骑兵兵源,而蜀国地狭人稀,更缺乏优质马场,不得不面临以步制骑的问题。

正因如此,诸葛亮平南中后“移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除此以外,还“发涪陵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诸如此类的布局都在有意识的增加弩兵数量,希望以强弩打击魏之精骑,然而无论是踏张弩还是《魏氏春秋》所载的诸葛连弩,都需要降低敌骑的冲击速度后才能发挥作用。根据《三国志》的注引,诸葛亮还在军中使用了木牛、流马。

这两种用具自然不是什么自走机器人,根据考证,木牛是一人推行的独轮车,而流马稍大,需要两人一推一挽才能使用。独轮车可以方便民夫在崎岖山路上运粮,同时也能在遭遇战斗时充作营垒,阻遏战马的驰突,这种以车为营的作战思路一直没有过时,在明代还进行了火器化改良,变成了单人使用的架火战车和两人使用的全胜车。

武侯八阵本是诸葛亮在学习古代兵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军阵经验所总结的一整套实用战术和布阵体系,然而,随着其本人被神化,武侯八阵也逐渐被笼上一层神秘色彩,《太白心经》的《阵图总序》《风后握机磊图》将八阵与八卦对应,并将此八阵与上古风后氏联系,把八阵图形容成了奇门遁甲之类的神异传说,到了清代,甚至还有了署名诸葛武侯的《奇门遁甲》,这些玄妙缥缈的传说自然在为诸葛亮这位蜀相增加一层层光环的同时,却也增加了后世人们了解武侯八阵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宦书亮《诸葛亮八阵图探赜》

2、宦书亮《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

3、田昭林《诸葛亮的八阵图》

4、谭良啸《再论者葛亮的八阵图》

5、王前程《“奉节八阵图”的功用及建造》

6、符丽平《诸葛亮八阵图神化及其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