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98多少岁属什么生肖(98多少岁)

98多少岁属什么生肖(98多少岁)

马来西亚华人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98岁马哈迪再次发起挑衅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马来西亚的华人危机

2023年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认为马来西亚人应该在自己的国家里享受更多的权利,同时他将自己的这些思想都总结到了《马来人宣言》中,希望能够在初春举行的会议上,正式的向国人宣布自己的新计划。

不过这场会议并没有按照计划举行,因此这个宣言也被迫以其它的形式公开了。

虽然《马来人宣言》的出场并没有太多“排面”,但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华人,都对此抱有较高的关注度。

因为宣言中的内容很有可能会影响马来西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马来西亚华人的生活环境。

已经98岁的马哈蒂尔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因此他也非常看重马来西亚人在本土的地位,不希望华人过多出现在马来西亚的国土上。

早些年马哈蒂尔就经常发表一些针对华人的言论,不愿意接纳除了马来西亚人以外的其他人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哈蒂尔对华人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希望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只有马来西亚人存在,认为华人只能为马来西亚人服务。

马哈蒂尔的这一言论让不少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华人都紧张不已。

倘若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不打算采取其他行动保护华人的利益,甚至希望一再减弱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

那么他们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会失去自己辛苦大半辈子打拼下来的产业。

比如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只要颁布一项新的法律,就有可能直接将华人经营的商业活动全都占为己有,让华人成为只能为他们打工的下层人。

饱受压迫的华人

其实马来西亚并不是第1次如此明显的针对华人了。

“五一三事件”

早在1969年的时候,马来西亚就出现了一次非常严重的“五一三事件”。

当时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地位也不算高,但他们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在大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当地生活的华人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有不少人都自发地到街上去庆祝。

没想到他们过于兴奋的行为反倒引起了马来西亚人的不满,有一部分马来西亚人因此对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华人产生了强烈的仇恨情绪。

他们开始无差别的攻击街上的华人,不分青红皂白的拿走华人的财富,认为这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国家的完整。

有不少华人都在那次灾难中失去了财富和生命,直到马来西亚的领导主动出面协调,这种暴力行为才逐渐被制止。

但华人们还是从这次事件中意识到,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一直都不欢迎他们的存在。

即便后来马来西亚的领导们帮他们摆平了这次麻烦,但领导的态度也不是偏向于他们的,因为类似的大型事件总要找几个“背锅侠”当做交代。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在事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无辜的华人,可最终被公布出来需要接受处罚的人中,华人的数量反倒比马来西亚人还多。

此后有许多华人都对这件事情心有余悸,不敢在类似的问题上过分张扬。

他们只能将目光又重新放在自己比较擅长的商业活动上,但也有一些华人明白马来西亚并不适合自己生存,开始寻求回归到自己更原始的故乡,或是转移到其他国家生活。

马来西亚高层也在限制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试图给予马来西亚人“高人一等”的权利。

就算华人在工作能力和学习方面的表现都比马来西亚人优秀,马来西亚的学校和各大企业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录取华人,将更多的名额留给马来西亚人。

当地的高等院校只有三成左右的入学名额是留给华人的,能够考进本地大学的华人,大多都是在学习方面很有天赋的学霸。

其他华人想要继续学习读书只能选择去其他国家,用这种方式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

但马来西亚方面也想到了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他们要求在本国工作的华人需要提供足够多的学历证明,并且不愿意承认其他国家的私立大学的教育水平。

学籍证明示例图

那些在其他国家读了私立大学的华人留学生们回国后可能仍然要按照高中学历来找工作。

这一系列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伤害华人的财产和身体健康,却也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减少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生活的比例。

毕竟那些稍微有能力一些的华人都会选择到其他国家发展,甚至学成后再也不回到马来西亚。

选择留在当地的华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没有钱出国留学,不得不接受国内生活环境的居民。

这些人很难对本土的马来西亚人造成太大的伤害和影响,反倒会成为马来西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矛盾产生的根源

其实对于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华人来说,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马来西亚的国民。

毕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是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的,那里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故乡,只是在当地生活的马来西亚人不愿意接受他们,反而认为华人的存在是对他们生存环境的一大威胁。

因为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华人并不是原住民,而是几百年前迁移到那里生活的汉人。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人口并不算太多,物质资源却比较丰富,因此当地人一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但华人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愿意接受艰苦环境且头脑灵活的华人,很快就成为了那里的有钱人,即便是一个最普通的华人家庭,所拥有的经济收入也比当地的马来西亚人要高出不少。

因此马来西亚人认为是华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辛苦,不得不去做一些低薪且繁琐的工作。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马来西亚主动要求新加坡独立,并给在当地生活的马来西亚人更多优待与福利。

现如今我们在许多地区都能看到优秀的马来西亚人,他们中有不少都是被迫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去发展的华人。

照这样的趋势来看,未来马来西亚会在提升马来西亚人地位这件事情上更加用心,那里的环境很有可能会变得不再适合华人生活与发展。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

文|兔兔

编辑|青烟

原创首发,抄袭必追究到底!

虎年寻“虎“|98年公交司机小两口都属虎,有望今年再添“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互动编辑 曹蕾

金牛辞岁,

瑞虎迎新。

千“虎”万唤,虎年寻“虎” !时间很快就将进入农历壬寅年,也就是俗称的虎年。“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十二生肖”之一,有着平安吉祥的寓意,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为了回馈粉丝用户们的支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向壹粉开启虎年寻“虎”活动。“五虎闹春”上特刊,齐鲁壹点喊你来!

1月21日,情报员“雨落百合”向齐鲁晚报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情报站发来一则情报参与话题互动,“刘旭98年,属虎,是济南公交北部公司三队最年轻的驾驶员,别看年轻,孩子都两岁了。 妻子和他一般大,也是属虎的。计划要二胎,准备在今年再添一个小老虎。”情报员说。

虎年要个“小老虎”,是刘旭爷爷奶奶的愿望,说属虎的命好。有同事开玩笑道,你们俩“老虎”再生个孩子,名字都好起,借用一个成语“虎虎生威”,那就叫“刘威”吧。情报一经上传,情报员们纷纷点赞留言,“孩子像虎一样生机勃勃”、“祝福小两口如虎添翼,虎年大吉” 。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家人朋友是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的“寅虎”生肖,将有机会成为我们的“虎年形象大使”,登上春节特刊哦,虎年形象大使就是你!

【参与方式】:下载齐鲁晚报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在情报站点击话题#“五虎闹春”上特刊,齐鲁壹点喊你来!#+一张自拍和简单说明及联系方式上传,以待编辑记者联系。简单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主要经历、虎年心愿、个人故事等方面。

【报名时间】:即日起到2021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三)。

王彦伶 798缔造者与当代艺术推手

2004年,我第一次来798,带着膜拜的敬仰,而面对更质朴的工厂样貌,有些惶惑。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地标,这里有产生、长大、嬗变及至人尽皆知的过程。而这一切的造就,因为机缘,更因为某些个体的睿智与进取才能达成。而798成就如今天的气象,王彦伶这个名字肯定绕不过去。

他不是艺术家,而中国当代艺术一定会有他的一章。798铺陈于朝阳区这片包豪斯建筑已是众望所归的当代艺术高地。艺术与建筑呼应,时间成就张力,属于中国,更是世界的一份遗产。

从年初到现在,人们渐渐趋于常态。798的停车场满了,摩肩接踵的人们又能如愿来此逡巡,在艺术之间领受欢愉。此情此景,王彦伶波澜不惊:“798还是798。”

当年,作为专业人员他一直干到798厂的“王厂长”。世事变迁,任上必须经历的改制中,不得不停下落后产能,空出了72000平米厂房。那时,谁也没有想好可以做什么项目。

“那就试吧——这儿是全世界保留下来的最大规模包豪斯工厂建筑群,德国的那些工厂建筑,二战时都炸平了,拆了确实可惜。”王彦伶面临的两难,还是出路问题:“搞商业这儿没有门面;这儿更不适合直线式装配流水线……没人来。近两年的探索,还都没个明确思路。”

偶然机会和当代艺术结缘,马上就有了爆炸式的发展。

回溯到1996年: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先生,做抗日纪念馆大型组雕,租下了798的大厂房——这种体量的的作品这里太合适了。来来往往的艺术家渐渐对798的厂房动心……这就是798成为今天的肇始。王彦伶记得:“那时我对艺术一窍不通,正好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觉得从商业角度和规律上来说,有特色的差异化经营更有可能成功。把798引导成带有差异化的定位——只给艺术,可能是个前途。”结果,第一次出租的31户都是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机构。第二年又租了30多家。看起来数量不多,却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可以想见的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个与世界文化接壤的产物诞生了。如今,这肯定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页。

西方主流媒体都在讨论“798现象”——在中国的首都,在传统的氛围里,798的鲜活本身就是最可探讨的文化课题。然而波折随之而来——当艺术家们趋之若鹜的扎下来时,2004年,那些厂房的去留又被提上日程。王彦伶忧心忡忡:“本来就是要拆除厂区,因为艺术产生了这么大的反响,而且不仅仅在国内……”

时过境迁,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地之一,今天的798更标示着当代的文化精神与内核。偶然走进中国艺术史的王彦伶,无限感念言之凿凿。

Q:大家都知道798,可为什么管理方叫“七星集团”呢?

当年798改制那个背景下,我们是七个厂合并,所以是“七星集团”。那时我是工程师,自己有多项发明专利,但真的,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我们这代人,理念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知道学习、研发、创造效益,挣了钱最开始可能先吃吃喝喝,当做幸福。

有了艺术的798,我开始投入到艺术里,学习艺术史,认识艺术哲学。艺术对人生、对社会,有太多重要的价值。它肯定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之一。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自然美。而体验、认知艺术,你会觉得重新认识原有的生活方式。我现在看到那些有身家的人在拼命挣钱,然后继续赚钱,对艺术体验一无所知,就很遗憾。

Q:那您所认识的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源流和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的艺术在美学上有鲜明的自我特点,包括基于历史的发展,整个艺术呈现、艺术成果,和西方几乎泾渭分明,是独有的一个艺术发展的脉络。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连续未被中断的文明。

如果我们去敦煌,就会见证四大文明在那儿的碰撞、融合。中华文化在艺术上每每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的撞击时,都会产生一种新的生长,变得更加有韧性、变得更加丰富。鲜卑入主中原、蒙古的元朝,包括满清入关,每一次文明的对话都是艺术再次出发的机遇。

从当代艺术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可以放到从1840年“深度的、被动的和西方对话”这样一个背景下,直到到1949年。我们的救亡图存活动让艺术产生了巨变,蔡元培、胡适、徐悲鸿等等,都要建议我们用西洋写实改造替代中国文人画——那时中国绝大部分人是文盲——写实,有最直观感受的激发力量……

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很多艺术家通过很多方式,全面的和西方在艺术上产生对话关系,在这样的碰撞下,艺术产生了一个生发的高峰,创造了近现代艺术的繁荣,这是与西方对话的头一阶段。1949到1978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又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结果。作为历史的一瞬,那也是独特的一种风景。

改革开放,对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冲击。大约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全面地去了解认知当代艺术,确实诚心诚意地学习,把西方做过这些东西,我们也都尝试着做一遍。但在刚刚过去十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有很多的艺术家都又开始重新溯源我们美学的本源,又结合特别前沿的时代精神,全球化的视角,我们现在的当代艺术有巨大潜力,可以前行。

这样一个系统中,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进入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Q:谈艺术,就不能回避资本的影响。您觉得它对于当代艺术创造和形成的市场上有什么样的作用?

这个应该充分探讨——我们要特别客观地看待艺术品的市场化。

当然你说艺术有人文价值,有社会价值,而这只是它一方面。艺术本身就具有经济属性。随着过去的历史,我们看到了这种镜像——唐代张彦远(815年—907年,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已经明确提出了“润笔”,那就是商业行为;还有郑板桥的明码标价,更是基于市场需求……就是一个市场定价机制。

我们走到今天,我个人觉得艺术会越来越基于市场的发展,它的经济属性会越来越重要。要把文化能够真的蓬勃发展起来,基于市场来发展是没有其他的任何途径可以替代的。

在全球化的境遇下,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里许多判断都应验了。但是艺术能消弥文明的冲突——它直指人心,基于艺术能够建立有效的全球对话。让西方真的了解中国美学,完全不同的美学理论与标准。

Q:当年传说要把798推平盖楼的时候,您是不是也很被动?

都过去了。我毕业就分配到厂里,一草一木的感情……这儿就是文物,拆了,太可惜。

没有798,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会不一样。798坚持艺术这个主业态,2014年有172家纯艺术机构,到2019年就有296家纯艺术机构。外界说798“商业化”,实际上以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为核心的这种主业态一直持续增加,我们清晰的长远支持性政策支撑起了这样的现实成果。

798的品牌,积累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独有的艺术资源优势,所以我说应该在艺术产业大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做很多事情。西方文化产业占到GDP占比近30%左右,我们才5%都不到,这是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艺术有横向产业的连接性,艺术不仅通过设计,影响着每个产业,它可以不断带动设计、时尚……产业的集聚,推动城市的产业迭代。

Q:您喜欢哪些艺术家?

798去年来了955万人,其中有两百万是外国人,到现在有133位元首和政要访问过798。他们选择这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当代艺术这个窗口了解认知当代中国。那么换句话说,当代艺术是时代精神的最直观表达,又是我们价值观最直观的呈现。

我们如果光讲传统,西方了解的只是过去的中国,我们希望他了解我们了解现在。

我工资不高,也会花点儿钱去买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支持他们。我个人目前更青睐的是黄致阳老师,他接续传统与当代的表达很罕见;还有更年轻的张淼,语言非常新颖、独特,愿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这样优秀的艺术家。

Q:这次新冠疫情,对798的影响怎么样?

冲击很大,就是一个暂停键。各行业的现金流、营收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艺术是有闲钱才能干的事情,他连自己的企业运转都有问题了,关注艺术自然不会那么从容。整个艺术市场体系还不成熟,这么一个大的冲击,我们的艺术生态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从长远上看,疫情又触发人们去思考——人的生命意义所在?生命的价值所在?反过来也引发我们的一种人文上的反思。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总在想幸福感跟这个艺术体验有什么关联?从人文价值的属性,艺术如何推动城市发展?如何推动城市经济变革,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呢?要有战略支点,我们希望构建出这个支点。

Q:您从艺术认知的角度对民航产业有什么感受?

大兴机场我还没去过,没有发言权。我们这儿挨着首都机场,买机票肯定优先首都机场这边。

已经去世的黄永砯(1954年—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中的重要一员)老师,在我们798的广场竖了一个飞机翅膀——是他的一个艺术品的陈列,那是我见过的最直接的艺术与航空的作品呈现。

Q:您去很多地方,觉得民航怎么样?

国航的安全一直都好,我对海航的服务满意。飞机上的饭我就不怎么吃了,比较局促,感觉不从容……

Q:798的愿景是什么?

我第一希望长久的坚持艺术,把798打造成全球独一无二的艺术园区,成为世界的文化地标;第二就是我们建立中产阶级消费平台,也包括我们做艺术品金融,未来可能要做成全球知名的文化公司,成功上市;还有,798希望能通过国际高峰论坛等方式,不断做学术研究,去构建学术体系,建立和西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对横向扩张持审慎态度,但如果特别好的机会,我们也不排除。艺术可以深刻的推动城市变革,我做过一个模型,这块还有很好的前景可期,希望政府能了解,去关注它。

(图片由七星集团提供)

编辑:路泞 |审核:戴晋京

中国民航杂志

微信号 : CAAC-MAG

新浪微博:@中国民航杂志

九十八岁黄永玉续写“浪荡汉子”的“走读”生涯

黄永玉近照 比目鱼 摄

黄永玉近照 比目鱼 摄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 应妮)今天是七月初九,也是艺术家黄永玉的生日。按中国人虚岁的传统,今年他98岁了。

这个永远会让人眼前一亮的老人,今年带来了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三部《走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宣布新书预售并向作家贺寿,也与第一部《朱雀城》在黄永玉九十岁生日时初版遥相呼应。

《走读》(1、2)书封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我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

黄永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木刻创作,后拓展至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套色木刻《阿诗玛》和猫头鹰、荷花等美术作品。他设计的猴年邮票更是广为人知。

黄永玉是湘西凤凰人,著名作家沈从文是他的姑表叔叔。其祖上是拔贡,祖传砚田耕种,有着读书人的家传。因家庭变故,12岁的黄永玉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厦门集美学校求学,不久抗战全面爆发,黄永玉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他说自己“靠捡拾路边残剩度日”,跟着老百姓躲日本人,在闽东南流浪,用脚走过千里万里;他当过瓷厂小工、戏剧宣传队美工、美术教员、文化馆干事。紧急的时候,靠着一手“剪影”功夫挣到了饭资,也交到朋友。他三次从日本人的炸弹下捡回性命;为了生存,险被抓“壮丁”。多年前,一位长者就对十几岁的黄永玉说过:“英国小说家迭更司的小说,取名《块肉余生记》,写一孩子成长的复杂故事。我觉得这书名送给你更为合适,你才是货真价实的‘块肉’。”(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早期被译为《块肉余生记》,“块肉”有“孤儿”之意。)

始终,黄永玉的行囊里总背着书籍。因为热爱木刻,像找到父亲一样认准了“木刻工作者协会”,以此结交气味相投的朋友。他在闽赣地方认识和神交了一批木刻家漫画家诗人报人读书人,也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的爱人梅溪。

“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今年九十八岁的黄永玉,他的人生跟时代和历史紧紧地缠绕。在新作《走读》里,他有一段自况:“我也不清楚,一辈子不晓得从哪里得到和敏悟。上当倒霉之后不叫痛,不骚心,甚至不当是一种教训,把自己的傻行当作笑料去取娱朋友。更不做借酒浇愁的类似表演,让朋友来分担我的小小疼痒。”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无愁河”三个字的来历。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一部《朱雀城》出版时,他给读者的献词是:爱,怜悯,感恩。这也是他写作《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题旨。

虽以木刻和绘画赢得巨大声誉,黄永玉却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他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诗歌作品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后来他在回忆沈从文的文章里说:“要写历史,恐怕就是这种‘长河’式的历史吧?”

续写“走读”生涯

一个刻木刻的年轻人靠在厦门边上教半年小学攒下一张机票,只身来到大上海,以后的日子则全凭勇气、运气、力气了。吃的、住的、穿的问题兜头盖脑先把人打蒙,何况是大得无边的繁华都市?生在朱雀、长在闽南的张序子连穿过马路都是难题,车水马龙让人胆寒,简直不敢举步……人生秘诀就真的如同兄长朋友鼓励他“别看汽车上人多,挤一挤就松了”这般吗?

《走读》是一部“流浪艺术家之歌”,捉襟见肘的困窘、难堪中的失望,张序子的日常生活行止细细写将出来,没有哀怜、沮丧,倒有诙谐和幽默的勇气,既是歌咏也是感喟。艺术上的孜孜以求、朋友们的善行相助,令张序子毫不马虎地一日一日用心用力地见识“生活”这所大学堂。

九十八岁黄永玉续写“走读”生涯,刻录七十余年前人间旧影,为系列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再添新章。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从张序子两岁开始,写他的太婆、爷爷、父亲母亲、姑姑和表叔们一个大家族,和他们生活的朱雀古城的四季时光、风俗民情、各色人物……极尽了鼎盛时期古城的繁华与荣耀。当朱雀城逐渐衰败的时候,十二岁的张序子也不得不沿着那条母亲河,漂流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八年流浪历险,逢当民族抵御外辱的生死时期,少年孤身游走于闽东南一带,见识海洋文明和别样人情,艰难求生长大成人。这一段生命之河岂止无愁,恰是盛满了家国、故园、骨肉的哀痛。

黄玉与曾在上世纪40年代尝试写作这部小说,但直到2008年八十五岁之际才重新正式开笔。这部“长河”式的小说沿途景致异彩纷呈,境界开阔,气象雄浑。新作《走读》笔力未见丝毫减弱,和十三年前的从容、沉稳、诙谐、活泼风格保持着连贯与完整。

有评论家指出,一部小说在作者心中酝酿八十余载,一旦付诸笔端,十几年如一日的稳定雄健,下笔如有神助,运筹帷幄、收放自如,如绘巨幅山水,勾皴点染、意到笔到,详略剪裁、处处得当;更带着稀有的自由神思,嬉笑诙谐,议论宣叙,无不妙趣横生。

“谁都不像”的张序子

《走读》里面这样描述张序子:他这辈子注定住在“童话”隔壁。他谁都不像。他不是孤雁,从未让谁抛弃过。不是驴,没人给套过“嚼口”。不是狼,他孑然一身。不是喜鹃,没报过喜。不是乌鸦,没唱过丧歌。

“张序子是个什么都不像的动物——鸭嘴兽。鸭子嘴巴,水陆两栖,全身毛,卵生,哺乳……最跟生物学家调皮捣蛋就属它了。”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洋洋数百万言,刻画了主人公张序子的传奇:屡屡行走在刀锋边缘,却总能逢凶化吉;胆大不信邪,身无一文走遍天下;侠义莽撞,赤手空拳为朋友仗义;他轻信,常常受骗上当,又敏锐,分辨得出人家的好意;他不是贾宝玉,却得男女老少倾心;他心软多情,为了一些人和事终身牵挂;他勤奋能吃苦,痴迷于天底下最费力的木刻艺术。

《走读》紧紧贴着张序子,跟着他的脚走,贴着他的心跳呼吸,用他的眼睛看世界。娶了妻室,担着另一个人衣食周全的责任,“活蹦乱跳”的张序子货真价实地进入了成人世界。小说的长河流经至此,显出了“沉郁”和“凝重”,以前的张序子还像溪流,毕竟清浅、急切,常被河床里的卵石激起浪花,到了《走读》,结结实实的衣食住行摆在眼前:在大上海,贫穷是翻倍的,胆寒是翻倍的,谨慎是翻倍的,用力也是翻倍的。

《走读》跟着张序子的足迹,从赣州到上犹到广州到厦门到上海到台北到香港,刻画了一群艺术家、文化人生动活泼的性情样貌以及各地独特的风俗人情。

其中的人物形形色色:

中山大学教授、老木刻家刘仑的木刻:“严谨规矩讲究的线条和黑白关系……他把天上的云看透了。”

楼适夷“翻译的高尔基的《人间》最能让人看得懂,最亲切。”

木刻家麦杆,他的家被众人当作“木刻协会的会场。在那里开心,在那里争吵,讨论重要的事务,搞选举,分配职务。情感丰润至极,真诚至极。”

还有大量笔墨写李桦、余所亚、章西厓、陆志庠、黄裳、汪曾祺、臧克家、黄苗子、九叶派曹辛之、女诗人陈敬容等等,这些人物各具性情,形成了一种生动的文化景观。“无愁河”系列描绘的人物上百位,风流蕴藉,都是作者相遇相知铭刻于心的记忆,作者用心刻录,专此存照。

《走读》对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的描绘精彩之极。张序子每到一地都有特别感悟。初到上海,“序子发觉大城市的路平虽平,却没有朱雀那边的路好走。不挂脚,使不上劲。远倒不怕,东张西望,广播戏文,洋鼓洋号,一晃就到家了。只是脚上这对皮鞋费得厉害”。他喜欢广东人:“所有铺子的特点,伙计们不论老少大都板着脸孔。跟广东人做朋友一样,开始都会有广州文德路铺子伙计脸孔的感觉,一旦触动了彼此的“笑穴”,那种真诚、开怀、热火,便都忽然迸发,成为长久连绵的终生友谊。”

令人钦佩的是,继84万字的《朱雀城》、130万字的《八年》和48万字的《走读》(1、2)后,黄永玉还将继续创作,他想讲完这个浪荡汉子的一生。(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