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犯月绝火烟是什么意思(绝火烟是什么意思)

犯月绝火烟是什么意思(绝火烟是什么意思)

透过违规燃放烟火,看现象本质

元旦期间,多地出现了群众违规燃放烟火的规定,聚集到公众场所进行烟花燃放,尽管执法部门出面制止,以及官方重申禁放烟火的规定,但从舆论层面上来看,大多数人是表达对禁放烟火的反对意见。各地相关执法部门该到了重视这个民意和舆情的时候了。

元旦对于中国人来说,仅仅是个小年,就出现群众聚集违规燃放烟火的现象。到了春节,不是靠一纸规定就能束缚住大多数人燃放烟火的心情,必然会出现比元旦更严重的违规燃放烟火的现象。如果执法部门强制制止,必然会出现与燃放烟火的群众冲突,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煽动,极有可能出现群体性事件。

为什么今年多地会爆发如此多的违规燃放烟火的现象?一是来自内心的祝愿和祈福。告别了疫情防控,闯过了大规模人群感染,发自内心希望和祝愿2023年平平安安,祈祷幸福生活的到来。二是对“专家”无声的抗议。禁放烟火,就是某位“专家”提议并被采纳的。通过疫情三年,民众对不良“专家”已经毫无信任度,甚至到了厌恶程度。三是对官僚主义表达不满。这三年,过度防疫和层层加码,导致的民众对政策信任危机,更是对远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深恶痛绝。

多地出现违规燃放烟火,其实是这三年疫情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延续体现。民众是在对官僚主义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不满,民众对“专家”发言前后不一致,社会良知严重缺乏的不满,民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不考虑民众意见,一刀切做法的不满。

多地出现违规燃放烟火,是普通民众自发在维护传统民俗。尤其“剽窃大国”——韩国准备把烟花爆竹申遗的背景下,普通民众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捍卫祖先留下的传统和民俗,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虽然嘴上说自己不要,就让他人申请,但骨子里,是绝不能让韩国抢走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因此,现在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认真审视民众要求燃放烟火的诉求,不能像疫情过度防控一样,强制而又忽视民声,导致民众抱怨。也不能一刀切,彻底放开。而是综合考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出来。真正让民众过一个开心又热闹的春节,在安全保障前提下,真正让春节的烟火气回归。

马蹄沟史话《七》

八 民间习俗

在这块土地上,勤劳俭朴的人民群众,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乐之中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他们口言身教,代代相传,再加上这里位于大理河中下游,清朝至民国初一直由绥德、米脂、横山管辖,因此,这里的民俗又择优选佳极具代表性,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民俗的大理河流域民俗,是历史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民俗。

1、衣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川,白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那古老而纯朴的陕北民歌,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也唱出了本境群众的衣饰习俗。

据资料记载:秦汉时期,本境衣着以丝绸为主。晋到明朝之前,一般以麻、绸、皮革毛制装,明、清两代,则以棉布、丝绸为多。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除绅士商人,富贵人家宽袍大袖,绣上花图之外,更多的平民百姓则用自织自染(后大多送染房漂洗)成黑、蓝、灰等色的土布做衣料。男人上衣为对襟式(俗称长襟襟),纽扣则一律为布条缝后绾成的圆形(俗称核桃圪瘩),男女裤子皆为大裆裤,腰口很宽,前不开口,折叠而回后系根布条带或线织裤带。为了避免肚子着凉,女人们又用红布缝一双层菱状的“红兜肚”挂在胸前护腹,小孩子还要在衣服的胸前系上一“梨”状的“牌牌”,以防弄脏上衣又便于洗换。在衣服的外面,又习惯作一马甲(俗称马挂),既保暖又装饰,美观而好看。头上本境人很少戴帽,一般都是把印有三道道蓝的白毛巾往上一拢,夏遮太阳冬御寒,还能洗脸和擦汗,一举数得,很受欢迎。脚上又大多穿的是千层底布鞋(俗称遍纳鞋),就是将无大作用的碎布片(俗称铺衬),用浆糊在木板上粘成一定程度的厚片(俗称袼褙),晒干后照着自己需要的鞋底、鞋帮样子剪下来,然后鞋底每层用白布沿边,中填布块,摞成一定厚度后用细麻绳密纳。鞋帮一般在一层“袼褙”上用卡叽、条绒或春服呢布蒙在外边,用白布衬在里面,四边缝合后同纳好的鞋底上合即成。由于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衣裳严格分开制作,因此,那头裹印着三道道蓝的白色毛巾,内穿红布绣制的兜肚,外套对襟襟上衣或马甲连上大裆裤,脚登结实耐磨、舒适美观的“遍纳鞋”,曾经是陕北人民,也包括本境人民群众典型的传统服饰,最流行的衣饰标志。多少年过去了,贵族绅士穿的长袍大褂早已被人遗忘。虽然羊肚子白毛巾、红兜肚、遍纳鞋也已经很少见到,但每当舞台上或银幕上表演陕北民间风情或陕北民间艺术时依然一直沿用,成了陕北衣着最有代表的标志,每每一见,总能给人一种亲切、踏实、带劲、英俊潇洒的感觉。

本境地处中温带与暖温带之间的干旱地区,四季分明,冷暖不同,人们的服饰也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较大,百姓中有“二八月,乱穿衣”一说,意思是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早午温差较大,人们在这个时候穿什么薄厚的衣服也不足为怪。夏季气候炎热,人们都单衣薄裳,有些男子更是光头赤足,敞怀露背,只求凉爽而不求好看,唯女子们较为讲究,青少年色彩艳丽,中老年衣饰素雅,穿着既得体又美观,常常能吸引不少路人的眼球。到了冬季,气候寒冷,本境人又大多为棉鞋、棉帽、棉衣、棉裤,有些还外穿大衣和皮袄来抵御严寒,因此也就只求实用而不太注意好看。近年来,一则连续暖冬,二则科技高速发展,昔日冬天穿大衣皮袄者越来越少,年轻人中穿棉衣棉裤者也不多见。有许多只穿毛衣毛裤或保暖内衣,在御寒保温之时,也不失其苗条身材。

旧时的对襟式或偏襟式上衣,大裆裤不见了,换之而来的,从中山装到喇叭裤、从西装、夹克到牛仔、老板裤,再添上各式各样的半裤、裙子,一年和一年不同,一件比一件好看,一套比一套时新,衣饰服装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更新,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早已成了历史。惟有本境男子较为单纯,女子花样常出常新,中老年人只求干净得体,不求艳丽奢华,对服装注重简朴、实用、大方的总体要求及优良传统保留了下来。

本境的服装旧时都是手工缝制,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有缝制的本领或经历,到后来成为机器缝纫,缝纫机又是妇女的手头工具,也是一段时期新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再后来服装变成个体制作和批量生产,妇女家庭制作才渐渐减少,现在虽然这些均还有些保留,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更新,大多服装已经主要依赖外地由他人机械化生产后运来。因此,各种专营服装的门市越来越多,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服装琳琅满目,不少世界名牌也来到了小镇。古老服饰的传统观念,正逐渐在一次次冲击下转变。

2、食

本境早期较为封闭,大多百姓以农业生产自种自用为主,为确保丰年有余,灾年不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也就根深蒂固,一直保留下来了一天两顿饭的饮食习俗。不管是冬日时短,还是夏天昼长,就是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一出勤,两送饭,晚上月下加班干之时,也没有改变这一习俗。近年来,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细粮来的易了,粗粮吃的少了,但一天两顿饭的习俗,依然在群众之中保留,就连各学校的放学时间,也不得不是上午十时左右,下午五时左右,以按照当地群众早、晚饭的时间安排。

本境历来是广种薄收,以种植杂粮为主,群众也就喜食五谷杂粮,而且非常善作五谷杂粮,因此,特色多样,粗粮细作,一料多作就成了本境妇女的拿手好戏。有“软而香,甜而美,糕者高也紧相随”的米糕;有“薄如纸,细如线,放在锅里莲花转”的杂面;有“色金黄,味喷香,枣泥作馅清油烫”的果馅;有“豆面和,抿床放,豆芽状面鱼最难忘”的抿夹;还有那土色土香的“钱钱饭”(黑豆压扁同小米一起煮的饭)、“稻黍饭”(高粱米、豆子同小米煮的饭)、“和菜饭”(小米、洋芋和菜一起煮的饭)、“煮瓜饭”、“摊黄”、“圪饦”以及各种节日早已俗定的清明“煎饼”,端午“粽子”,中秋“雪花”,腊八“焖饭”和婚丧嫁取中女方初次看家的“见面饸了”,老人去世周年的“结孝生饭”,媳妇产后专门做的“下奶饭”,婚事谈成双方吃的“定亲饭”等等,都各具特色,含意深远。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的“黄酒”,则是用九谷米或软米来做。其做法是:先将米碾成面蒸熟约四分之三,然后加上麦芽麯,搅匀和好后装进盆子里,放在热炕头蒙严让其发酵,当品尝大约正好时,即可搬移到比较冷的地方,以保存其适度的味道。人们要喝时,挖上一勺,用凉水和稀后加热至水开即可饮用。味道甜里带酸,颜色米黄米黄,因里面含有一定的酒精,故人们就叫作黄酒。近几年来,科技高速发展,人们做黄酒时已很少用传统的麦芽麯了,新的酒麯发酵快,做起来也较前省事了许多,因此也就更加普及。每当有客人到来,主妇总要热情招待,餐餐主食不同,顿顿花样翻新,总能使你食欲大增,吃后久久不能忘怀。

红白喜事,盛宴宾客,本境又一直保留有一种“八碗”之吃,即酥鸡、丸子、烧肉、炖肉、酥肉、羊肉、过油肉、肘子等八大碗盘。这种独具特色的肉食吃法,也许现时的城里人会敬而远之,但从极其困难时流传下来的传统吃法,正好说明本境人热情好客,招待大方。现在条件好了,盛宴宾客时炒菜多了,尽管名称也变成了“十三花”、“四四席”等,但传统的“八碗”之吃,几乎还是非上不可的主菜系,成了一道一直保留的传统佳肴。

“冬冻食醋夏晒酱,秋后小磨油飘香。”本境妇女不仅善做杂粮,善吃杂粮,开门七件事中的油、酱、醋,也几乎是家家碾压,户户酿造。每当春耕播种结束,家妇们便利用短暂的农闲之时,开始了漫长的酱、醋生产。以酱油为例:先要将麸皮等放入盆内,用热水搅成稠糊,加上适量的盐后,要用石盖盖好,尽量封严,放在阳门台先行发酵(俗称窝酱)。待一个月之后,要将经过发酵的酱盆放在院内向阳的大石床上打开曝晒,天好时每日均要翻搅一次,以便使盆内酱料上下颜色一致,如果在搅时发现太干,就要加些面汤进行搅拌,日复一日,一直要晒到日头不红,天气转凉,颜色成为黑红黑红才止(俗称晒酱)。秋收过了,人们又不太忙了,这时就要将晒好的酱料放入一底部二寸左右开一小孔的淋瓮里,先要塞好小孔,在下面垫上沙蓬、豆蔓等植物,然后加水进行搅拌,拌后经十多小时沉淀,拔开小孔上的木塞,让其自然流入容器之中(俗称淋酱)。集中时,先几遍流出的为艳酱,后面流出的为淡酱,待一直淋到几乎没有咸味时,将集中起来的酱油分别倒入铁锅内进行加热,让多余的水份蒸发(俗称熬酱)。其时,左邻右舍常要拿来几颗洋芋放入锅内煮熟,那味道沙棉中带咸真香。俗语“小娃娃不冷,酱罐不冻”,说的就是熬酱的标准。而“新女婿上炕,芸瓜醮酱”的俗话,不仅说了酱油好吃,越吃越香,也意喻着女婿女儿吃了将有言不尽的荣华,享不尽的富贵。而熬小磨清油时,待主人将清油撇完后,左邻右舍均要舀上几勺汤汁回家做一顿“麻汤饭”吃,其味道之美,实在难以言说。

春天到了,百草绿了,本境人又喜欢到山坡上拔些野菜回来,摘摘挑挑,然后把拣好的野菜放在锅里煮熟,用凉水泡上那么一两天,换上几次水,洗干净后,用清油、芝麻、五味调料相伴后当小菜来吃。虽然人们都说是吃稀罕,实际这既是人们认识到绿色食品的营养价值,也是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不忘过去苦难生活的追忆,更是多彩饮食,自采自乐,多元化生活的一种补充,使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粗粮细作更加多样,更加独特诱人。巡检司苦菜加工厂就是充分利用了本地满山遍野的野菜资源,加工出了各式各样的小包装苦菜,成了远销周边省区、市内各县、深受人们欢迎的风味小吃。

本境河流不少,但人们的饮水习惯,用的是井水或泉水,从古以来,一直肩挑人担,边远山乡,也有用驴驮车拉的。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国家扶贫投资力度的加大,打自用井的多了,不仅在镇上,就是在山村,也有许多家户用上了自来水,电闸一合,笼头一拧水就来,彻底地改变了古老而传统的习惯,人们轻松了。

3、住

本境群众喜欢住冬暖夏凉的窑洞,居住也就一直以窑洞为主。据专家测定,窑洞在3米以上的土层覆盖下,夏季室温低于室外10度,冬季室温高于室外15度,温湿度相对稳定。虽然在环境设施等方面有欠缺,但在不易受到外界噪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减少大气中放射物质的污染等方面,却又是其他民居所不及的。再加上黄土中生长的植物,普遍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锰和硒,对防止许多慢性病的发生都有好处。因此,不论是平展宽阔的川道,还是沟壑梁峁纵横的山区,一排排窑洞依山靠崖而筑,一座座院落随形就势而建,村道蜿蜒上下交通四邻,庭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大自然在这里消除了烦人的喧闹和拥挤,赋于了窑洞院落一种独有的宁静。

过去,不管是土窑洞,接口子窑洞,还是石窑洞、砖窑洞,风水先生一致认为:左青龙(流水)、右白虎(大道)、前朱雀(平地)、后玄武(山丘)为最佳住宅选址,其实这也就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对生态环境的积极适应,唯物主义的自然环境选择,也是古代思想家对世界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一种解释。其认为阴是暗,阳是明,所以月叫太阴,日叫太阳,由此而引申开去,称正面、温暖、南方为阳;称反面、寒冷、北方为阴。同时认为:自然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并且相生相克,由此发展为八卦,用两个符号的变化显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方,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再加上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这就形成了一整套学说,其中“万物负阴以抱阳”、“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是建筑中最讲究的学问之一。如前已述,住宅左有河流,右有道路,前有平地,后有山丘,这样一种有山有水、交通方便的自然环境,无疑是居家生活的理想选择。至于我们通常说的风水,主要是后来被一些文人逐渐加入了太多的假想玄学,把刚柔、动静、往来、生死、兴衰等等一系列概念都纳入了其中,这才使其科学的东西逐步退化,才使文化不多的乡村百姓把生老病死、事业兴衰、子孙后代等全部希望都寄托到了风水之上,因此也就不得不被言之为迷信活动。

旧时本境大户人家“明五暗四六厢房”(即正窑五孔,两侧每边三孔,正窑与侧窑之间又一边暗藏两孔)的窑洞四合院布局,以大门——月洞门——正厅中窑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展开形成的院落。其住宅四周,由各方窑洞的后围墙所封闭,一般不对外开窗。正窑为三孔时,中窑则与左或右的另一孔窑以过洞相通,叫做“前后窑”,其中窑为前窑,后窑习惯只安窗不安门。窑内均垒烧火炕,中窑的炕在窑掌,叫“掌炕”,后窑的炕靠窗,叫“窗前炕”,单个窑的门偏开,炕在门侧靠窗,叫“门前炕”,门一般为两片,叫“双扇”。院子内则栽植树木、花草或置放盆景、石床。各孔窑洞的门窗及走廊、影壁等处施于雕饰或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对称美的欣赏习惯,显得是那样协调统一,融恰和谐,一直被称之为没有建筑大师的建筑杰作,是中国建筑中的奇葩,黄土高原上的一绝。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好转,挖土窑洞,修接口子窑洞的人已经很少见到,虽然修建中也有学城市盖楼板房的,但大多数群众,还是喜欢夏天清凉,冬天暖和,四季皆宜的窑洞。因而在本境,尤其是广大山乡,新建住房还是以窑洞为主,只不过在修建之中有所改革和创新,吸收了许多楼房的优点,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东西。如卧室和客厅分开了,做饭有了厨房,在传统模式之中不断推陈出新,使内部设计更加合理而实用。

窑洞的外部装饰,主要由窑檐和窗棂来表现。窑檐过去用石板和砖做檐头,大户人家也用木瓦挑檐或做带柱廊檐,由石雕、砖雕、木雕等三雕胜出,现在则主要以水泥制板覆盖和砖做檐头,既经久耐用,方便省钱,又简单明了,美观大方。而窗棂则一般以纵横格、欹斜格、屈曲格等为基本纹样,并雕有福禄喜寿等吉祥图案,在艺术与观赏之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近几年来,一为透光实用,二为经济省事,许多住房修建或改建时将传了多少代的糊窗纸,换成了一层深色、一层无色的双层玻璃,不仅窑内光线增强、隔音效果增大了许多,而且省去了常换窗纸的弊病,节省了不少的费用。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由于窗棂更加简单明了,失去了过去那种装饰美的感觉。而作为人生中大事之一的修建,合龙口和暖窑,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合龙口,就是在新窑即将过顶合口之前,要在圆顶正中上预留一小口称“龙口”,日后选择吉日良辰下石合口称“合龙口”。

是日,龙口上要悬挂一块红布,一缕五色线,一双红筷子,一本皇历书,一个内装五谷的小袋子。良辰一到,鞭炮震天,鼓乐齐鸣,张贴上“修建巧逢黄道日,合龙正遇紫微星,合龙大吉”的吉庆喜联,修窑匠人手端一个盛有五谷、碎馍、碎糕片、铜钱(现硬币)等物的器皿,一边将器皿内各物撒向四方,一边唱起“合龙口歌”:

香烟悠悠上天台,

玉皇敕令降喜来。

今日正遇黄道日,

我请鲁班合龙来。

一合龙口万年长,

宅修吉地现荣光。

二合龙口年年好,

六畜兴旺万石粮。

三合龙口福寿长,

健康快乐五世同堂。

四合龙口官星旺,

一代更比一代强。

五合龙口财源广,

降福神仙到上方。

神仙不落凡家地,

脚踩云头撒金钱。

一撒金、二撒银,

三撒三光日月星,

四撒四时风雨顺,

五撒五谷粮满囤,

六撒六畜常兴旺,

七撒七色添精神,

八撒八仙远游祝寿亭,

九撒九凤朝阳敬歌声。

前撒朱雀,良田可耕;

后撒玄武,财产盛丰;

左撒青龙,待人以诚;

右撒白虎,千古留名。

撒在院内和天庭,

撒在黄土和心中,

撒得子孙满院奔,

撒得富贵万年春,

合龙撒声将落音,

良好祝愿已扎根。

天无忌,地无忌,

日无忌,月无忌,

主家无忌,匠工无忌,

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唱者如歌如念,听者如痴如醉,唱完五合又唱撒,随着歌声,金钱撒向高天厚地,众人随之东跑西颠,为的是“子孙后代满院跑”,“荣华富贵万万年”。虽然这些都是唯心的,但它表达了宅主远祸求福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暖窑,是主人乔迁之喜,居住新窑之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前来祝贺的俗称。按照传统习俗,届时,贺喜的人们向主人馈赠一些吉祥如意的小礼品、家中日常用的小物品、自家产的小食品或购买的烟酒肉食等表示祝贺。主人则大开窑门,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喜笑颜开地准备一些猪头肉、花生米之类的方便下酒菜,拿出家藏的黄酒或购买的白酒,端上热腾腾的油糕,一起坐在炕头畅怀痛饮,用信天游的歌声,用朴实的话语,嬉闹大半夜,红火大半夜,以此来祝贺主人安居乐业、吉祥如意,再也没有三灾六难的侵扰。近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观念的更新,本来这最富人情味的暖窑,也演变为大摆酒席,盛宴招待,只在饭店,不在家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情趣。

4、行

本境川道平展宽阔,自古以来,虽然也是晋陕宁之交通要道,可境内早先一直没有公路,村庄之间多为人行便道和羊肠小径,即使是所谓的“官道”,也宽不过两米,因此行旅并不十分便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政府军八十四师高桂滋部修通了贯穿本境东西的公路,但一直未能使用,几年后便塌陷损坏,可这比山区小道上的爬坡过焉、翻山越岭来说,也方便了许多。因为旧时女子都要缠足,就是在女子发育期用长布条将双足缠成尖辣椒形,久之,双足便成畸形不能复原,俗称为“三寸金莲”。由于历代人们都以此为美,因此流行广泛,直至辛亥革命才被废止,这也就造成了旧时广大妇女行走不便的弊病,所以“骑驴婆姨赶驴汉,怀里抱个肉圪蛋”这句俗语,就是旧时农村一家三口回娘家时的真实写照。虽然那时也有一种简易骡轿,俗称“架窝子”,就是用二木架于前后两骡马背上,轿体上部用柳橼搭成圆形,用席子遮蔽,外面用布单装饰,乘坐时下铺被褥等物,可坐可卧,可避风寒,可挡日晒雨淋,日行数十里均逍遥自在。但这几乎全是达官贵人乘坐,对于贫民百姓来说,就是在其结婚之时也很少使用,更不要说出门行旅时乘坐了。至于人抬轿子,那更是用者了了无几,一般人无钱享受。好长时间,本境的短途运输,多为肩挑背负,只有长途运输才靠骡马、毛驴等牲畜驮运。川道地区虽然也有马车、驴车、牛车,但木制车轮,行动缓慢,只有富贵家庭才有此车,因此百姓出门,多赖步行,日行百八十里,那都是平常之事。

1954年,本境公路开始拓宽,1959年通车,但真正达到晴雨无阻,那已是1971年以后的事了。1963年,本境公路有了卡车客运,当时每日只有一班,只能很少人乘坐,因此出门步行仍是家常便饭,能骑上毛驴或坐上牛马驴车,也算是一种享受了。七十年代开始,自行车逐渐进入家庭,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均要凭票供给,一般家庭如能拥有一辆自行车,也就能自豪很久,让众人羡慕不已的。因此,一家有之,多家使用,自行车也就逐渐成了一时最主要的代步工具。那个时候,虽然卡车客运逐渐换成了轿车,但轿车又小又少,要想坐上,没有熟人或关系,就是买张车票也相当困难,更不能象如今招手即停想坐就坐了。因此对一般人来说,坐轿车也算是一种奢望,想的多,坐的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交通事业有了高速的发展。本境几乎所有村庄都通了车行大道,人们出门旅行,站在路边招招手就有车停,偏僻一点的,也可等候定点通过的班车或骑上摩托到川道的公路去乘车,最起码也要搭乘上三轮或四轮,去自己要到的地方。过去人们曾经极其喜欢的自行车,现在成年人已经很少有人上路骑了,几乎可以说,那已成了在校读书学生的专用车,每当放学铃响,学校大门便涌出了自行车流,一股向东,一股向南,一股向西,布满了整个街道和公路,使行人不得不避让,车辆不得不缓行,等待着自行车浪的通过。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道路越来越好,车辆越来越多,大货车,小货车,就连小轿车也开始进入了家庭,行旅已经相当便捷,距离已不再是人们交往会面、采购办事的阻隔。

本境河流不少,但在民国之前,各条河流上均没有固定的大桥,人们过河,冬春两季以临时便桥或冰上行走,夏秋水小之时支几块石头或涉浅水而过,一遇到河流洪水,那就只有望河兴叹了。1935年,国民党军队始修本境公路时有了石桥,但那时相对简单矮小,用现在的眼光只能称之为涵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五、六十年代,本境虽然也修了桥梁,但也都比较简陋。1970年开始,吴(堡)定(边)公路(今307国道)开始全线拓宽,本境的桥梁迅速增多,仅公路主干线,就相继修建了李家砭、高阳砭等11座桥梁,其中巡检司小理河大桥,4孔15米直径跨度,全长79米,是本境当时最长的公路桥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大理河、小理河及其它山沟河流也相继修起了众多各种不同的大小桥梁。2004年开工修建的青岛至银川高速公路,本境大小桥梁数十座,其中张圪台特大桥有数百米长。天堑变通途,洪水再也无法阻止人们跨沟过河了。

5、时俗

本境的时令习俗,主要源于古代的祭祀和对生活、生产或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在民间起着改善生活饮食、调剂群众文化、开展娱乐活动、适时农事安排的作用,具有着团圆、庆贺、吉祥、欢乐的意义。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迷信内容和思想禁忌,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转变,在逐渐去粗取精,激浊扬清的过程中,必将更多地加入现代化生活色彩,成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

正月,初一有闻鸡而起放开门炮,一迎掌管人间各事的诸位天神降临,二祝一年四季红红火火响响亮亮之习俗。起床后,有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长命钱”之习俗。早饭时,家家要吃饺子(俗称扁食),包饺子时要样子象元宝,吃了好“招财进宝”,并要在饺子里包上铜钱(现为硬币)、火柴梗(意是财和钱),看谁先吃到谁就最有福气。每当小孩见大人先吃出自己吃不出嚷嚷时,父母赶紧用筷头扎探明白,然后放进孩子碗内,还直说孩子吃出有福,喜得孩子总要比往日多吃许多,喜气笑语接连不断。下午,各家各户总要煮上一锅小米绿豆钱钱饭,说是初一吃囫囵的全年不忌避。这一日男女皆不干活,有“初一闲,一年闲”一说,还特别有整天忌担水之习俗。正月初六,也叫小年,又叫人情,意是过人的年节。全天也忌担水,有“初六担水浇人工”之说,意思是如若不忌,请人帮工时,常要受到雨天的影响。晚上家家户户还要红灯高挂、燃放鞭炮,结婚不足一年的女婿这天要到丈人家去拜年,晚上还有挂灯的习俗。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灯节,也称上元。这一日各家各户都要净扫庭院,名曰:“送五穷”,妇女们整天不做针线活,说是“恐伤佛目”。晚上家家户户也要灯笼高挂,而且做的各式各样,各色各彩,尤其是集镇的街道两旁,更是能工巧匠,各显其手,各种灯笼互不相同,花花绿绿分外好看。这一日夜晚,铁匠们还要把生铁化成铁水,站在高坡,用木板打散撒向上空,下落时在树枝上碰散四扬,如火树银花十分壮观,群众称之为“打花”。晚上,各家各户还要在院内点燃堆火,以敬神灵。如果村上或附近村子有九曲灯滩时,全家均要一同前往以消病纳祥。正月十六,白天提倡串门,谓之“走百病”,晚上燃起堆火,人们跳来跳去并烤燎衣服,谓之“燎百病”。其时,人们一边从火堆上跳过,一边嘴里念着“燎百病,燎百病,满年四季不害病”,当小孩故意扔个小炮,火堆叭响,火星四射,又连忙说:“野火旺,鞭炮响,送走百病保健康”,时时都是高兴话,处处皆说吉祥语,以祈盼人们身体健康,百病不生。完后,人们又要到火堆中铲些火薪甩下沟坡,说是“送火蝎子”,回来时,还要铲些黄土将灰堆压压,说是“驱病安福”。是日之后,禁忌虽然减少,但还有“不忌十七,小姑黑弃”、“不忌十九,女婿直走”、“不忌二十三,婆婆往土里钻”等等。在整个正月里,男女还有不能理发之习俗,说是“正月剃了头,舅舅寿命无”。

二月初二,传说是司天河掌云雨的龙王重新抬头掌事的日子,因此本境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这一日男女均去理发,说是“抹龙壳壳”,意思是龙已抬头,人也如此。这一日,一般农户均要在早上吃龙眼窝窝,一蒸就是十二个,放时要记住顺序和位置,为的是开锅时看那个窝窝里水多,就预计那个月的雨水就多,好适时安排农事。

三月清明,时逢阳春,春光明媚,万物速生。《岁时百问》一书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此日,家家均去扫墓。这一习俗始于何时已无考证,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路,

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

萧萧风雨人归去。”

就形象地描述了清明扫墓的情景,可见其唐已盛行。这一日,本境人均要上坟添土,添土时要在坟头上压上纸钱,表示后人人口兴旺。回家后,户户都吃煎饼,且面皮做得大大薄薄,包菜做得花样多多,意思要来到的这一年发财大大、收入多多。这一日还忌下雨,农谚有“雨洒清明节,风刮四十五”一说,因此虽然已到“雨纷纷”时节,但农民们还是不愿在这天看到下雨而大风不止影响耕种。

四月八,家家都吃摊黄,用专用鏊子摊做的“摊黄”,不仅色道金黄,而且口感特好,因此深受人们的青睐,也就产生了“四月八,不吃摊黄不得发”一说。而农谚“四月八,冻死黑豆荚”,则意为这个时候昼夜温差还大,还会出现冻坏庄稼幼苗的现象,是对稼禾关心的形象比喻。四月二十,传说是盐神的生日,因此这对在有着十里盐湾之称的本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是日,盐工们总要燃起火塔塔,做上各式各样的祭品,焚香放炮,沐浴净身,隆重地祭祀掌管食盐的天神,以保佑小盐产量日高年丰。

五月初五是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本境也有家家包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是用本地的芦苇叶包,里面用软米做馅,间隔地放上几颗红枣,其顶部三角形,下呈漏斗状,用马莲草扎住,好吃而且耐放,民众十分喜欢。这一日,在太阳出山之前,人们还有上山拔艾叶,回家编成辫后待秋后驱赶蚊子用的习俗。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人们也叫“雨行日子”。因为关羽重义轻利,真心可照,是慈怀大度的偶像,救苦济难的神灵,而此时又正值夏初,万物速生,极需雨水,因此,期盼降雨也是百姓的心愿。如遇天旱,人们就要在这日放牲祈雨,请关老爷不要干磨,蘸点水好让下场甘雨。

六月已是盛夏,山川花红草绿,大地郁郁葱葱,豌豆先已成熟,小麦开始收割,羊子也过了青草期开始长膘。为了庆贺丰收,祈祷丰年,农业社时,人们总喜欢在六月六这日打麦,本境农户总也要在这日蒸上一锅新麦子馍馍,熬上一锅羊肉,以此来欢庆丰收,因此也就有了“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的俗语。

七月七,牛郎织女天上相会之日,已流传了千年的这个故事,反映了平民百姓追求婚姻自由的心愿,包含着多少辛酸的泪水。本境连日很少能见到喜鹊,乡人们都说,是飞到天河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如遇天上下雨,乡人又说,这是牛郎与织女的泪水。七月十五,也称中元节,是牛郎织女分离的日子,本境人在这一天也要向其它节日一样,高高兴兴吃上一顿比较丰盛的饭食,欢欢喜喜聚会相庆。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也是本境民众十分注重的节日。传说此节起于夏商时代,源于民间祭月拜月的一种形式,嫦娥奔月,吴刚析桂,玉兔捣药,那一个个美妙的传说,把月亮作为一种神来对待。而吃月饼可以上溯到周代,真正月饼的名称起源于唐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为什么本境中秋时多做雪花而不做月饼呢?传说,在很早以前,本境的雪花也叫月饼。由于中秋是一年中极为重视的节日,做的月饼也就选料讲究,做工精细,人们只要放到口中,就如雪花见热即化一样,味美特香,酥软入喉。于是,人们就称其为雪花月饼。后来,人们为了同其他地方的月饼区分,便将形状做成如今之模样,并简称为雪花。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这一节日,外出人员均要尽可能在这日回家。一到晚上,举家一起,以雪花和瓜、桃、枣、梨等水果来献月,合家欢聚,共祝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之美好生活。农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一说。

九月九到了,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 等双数称阴数,九是阳数的极点,九月九日两阳相会,所以称作重阳。这时期,秋收已经过半,收成也已有数,不管是否满意,囤里总是有的。于是本境人总喜欢在这日打谷,全体社员聚在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顿,而各家各户,也要在这秋高气爽之日,合家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上几碗荞面圪饦羊腥汤,以表示庆贺,因此也就有了“九月九,家家有”一说。这日,民间还有登高远眺,尊老敬老之习俗。

十月初一,天气渐寒,本境百姓均要在这一日用五色纸包上棉花棉线,上山烧于祖坟之前,远离家乡的人无法赶回,这一日也要在其驻地的路旁或河畔,对着祖坟的方向烧纸祭奠,意思是为先人们送上寒衣,以度冬天。

十一月时到冬至,本境又有炒冬和熬冬之说。炒冬,就是炒些瓜子、豆子之类的食物,意在“炒一炒,来年好一好”。熬冬则是将猪或羊的带肉骨煮熟熬烂之后,全家人一起围坐啃吃,意在“熬一熬,来年好一好”,讨个吉利罢了。从这日开始,时节进入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因此也就有了“连冬数九”、“过一冬长一针”、“明冬暗年黑腊八”等谚语。

十二月也称腊月,初一,乡人要用干草节、熟黑豆、大红枣,用大针粗线串成枣牌牌后给小孩挂在胸前或背后,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快快长大成人的期盼。挂在枣牌牌上的枣,大人要求孩子过了腊八才吃,但孩子们总抵不住嘴边的诱惑,带上就开始摘吃,到腊八也就所剩无几了。初八,人们都叫腊八,本境有家家吃闷饭的习俗。闷饭,不少地方称作为腊八粥。据载,腊八粥起源于远古先民伊耆氏的祭祀,腊,就是祭祀的意思。到了清朝,腊八粥用“黄米、白米、小米、红小豆等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作点染”,因其“味道鲜美,香甜可口,且有健胃,补脾,清肺,生津等功效,备受民间饮食者欢迎”而代代相传。本境农户化繁就简,做一锅软米闷饭取代,以庆贺丰收,祈保丰食。这天,人们在很早起床做闷饭的同时,还要抢先上井担水,是为抢来年好收成。住在娘家的已结婚女子,这日都要回到婆家,如因事一时不能回者,这晚也要到其他人家借宿,不住在娘家,为的是“不忌腊八,要死娘家爸爸”。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之日,乡人一般要点香、烧纸、放炮,并张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联,以此为灶神送行,祈保来年平安如意。是日,又是传说中老君爷的生日,本境煤炭工人有休息祭祀的习俗。也就从这一天开始,过大年准备全面开始,清扫卫生,购制年货,准备年饭,剪窗花,写春联,挂年画,一件接着一件,一直要忙到大年月尽(除夕)。到了月尽,人们早上油糕,中午杂面,晚上喝酒吃肉,一年三百六十日之中,不多的几日名正言顺三顿饭之后,在上午就张贴出的大红对联之前,人们又放响年夜炮,点燃火塔塔,打上醋炭子,焚起三柱香,家家红灯高挂,户户笑语盈门,灯火彻夜不眠,静坐守夜祈福。而这其间,还要悄悄地给孩子枕下放上“压岁钱”。压岁钱,其实最早叫押祟钱,大多是用一种不流通,上有生肖图案的铜质硬币用线串起,作为吉祥之物,暗暗赠于小辈,取意为镇住惊梦的鬼祟,压掉未来一年里的邪气,为晚辈祈福消灾,因此一直非常注重而盛行。而今的压岁钱由于社会物质观念的转变,一律用流通的钱币且数目越来越多,当然,还保留了驱邪纳福的含义,包含着朴实、温情的民俗意蕴。

6、婚俗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之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千百年来一直不变的习俗。

旧时代的婚姻,不仅十几岁就提亲、定婚,过门,且婚姻均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来定,还有一套对照八字(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日、时之天干地支的俗称)测算是否相生相克的学说。简单地说,就是“子与丑合,子午相冲;寅与亥合,寅申相冲;卯与戌合,卯酉相冲;辰与酉合,辰戌相冲;巳与申合,巳亥相冲;午与未合,丑未相冲。”换成民间的口头语,就是“兔龙相逢休,白马怕青牛,鼠蛇如刀刮,羊鼠不到头,猪猴泪长流,鸡犬一世愁,虎马享荣华,鼠牛两兴旺,蛇兔必定富,龙凤得清福”等等,意为相合则能成,相克则不行。而且还要看是否“男犯时辰女犯月”,其中的女犯月即“正蛇二鼠三黄牛,四猴五兔六月狗,七猪八马九羊头,十虎再鸡腊龙游”,就是说女子所属相是否生在上述之月,如是,就意为犯月,不仅会多灾多难,还要克父母弟兄。虽然这一整套都是阴阳学者的迷信理论,于人生祸福毫无关系,但农民肤浅的认识,也使不少青年男女失去了自己的选择自由,因此也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金娃配银娃,西葫芦配南瓜”等民间俗语,说明了男女婚姻的无奈选择。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提倡男女平等,废除买卖婚姻,青年男女终于获得了自己作主的权利。清水沟的栾金梅,就是子洲县主动离婚,争取幸福,取得婚姻自由的第一位农村妇女,时间是1944年。

全国解放之后,国家于1950年颁布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20周岁以上,女18周岁以上。到了七十年代,由于提倡晚婚,地方政府曾一度规定男25周岁以上,女23周岁以上。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国家重新规定了结婚年龄,也就是现在实行的男22周岁以上,女20周岁以上,但在边远山乡,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严重,不到结婚年龄就一起同居的仍然不少。

本境人历来对婚姻之中婚礼的全部过程比较重视,旧时的那套还非常繁琐。其时,一般的迎亲队伍由一班唢呐乐队领头,两名迎人婆姨,几名迎人男子,拉着几头(最少三头)毛驴或高大骡马组成,到新娘家中之后,迎亲者要小歇一会,用点饭食,待新娘梳洗打扮停当,相应地也是两名送人婆姨和几名送人男子,只不过迎亲的去时是单数,送亲的连新娘也是单数,这样,各自到家时均成双成对了。待新娘准备好后,迎亲、送亲者都要戴上红花,牲灵则要披红挂彩,整个队伍一字排开,在响吹细打之中向新郎家中走去。待到新郎家后,又要经过踩红毡、端宝斗、拜天地、坐帐、撒帐、上头、抢帐、喝交杯酒等一系列程序之后,才算真正结成夫妻。而这之外,婚礼前,婚礼日,婚礼后的定亲馃馅,儿女馍馍和离母糕,则是本境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体现。

定情果馃馅。馃馅是本境的名优特产,由上好的面粉、纯正的清油和地道的枣泥包成饼状,饼面饰以圆形压痕,中心点红,经过土炉烘烤而成,色金黄,味酥香,很受百姓的喜欢。男女双方一经媒人牵线,双方同意确定夫妻关系之后,男方就需定婚,也叫定亲,这馃馅就是定婚时必带的礼品之一,所以叫定亲馃馅。定亲馃馅过去一般是二十四个或三十二个,现在逐年增多,超过百个已十分平常,还有送二百四十个的。为什么俗语:“千二票子八个斗,一丈洋布头前走”,说的是旧时定亲应该带的基本礼品,里面不说馃馅而非要馃馅呢?原来,本境的定亲馃馅,还有其特殊的用途,女方收到后,要像如今发请贴一样,将果馅分开馈赠给女儿的姑姑姨姨,婶婶妗妗及亲朋好友,以此来告知女儿已经定亲,到时一定要来,而亲戚朋友们收到馃馅后,也要及时打问女婿何方人士,啥时举行婚礼,以准备厚礼按时光临,因此馃馅就成了必备的财礼之一。

儿女馍馍。儿女馍馍是举行婚礼之日,婆婆送给新郎新娘的特殊礼物。即日,婚礼当中,当新人双双坐在炕头,背靠背,头发紧挨,一位年长的妇女一边给新人梳头,一边高唱:

“一木梳长,二木梳长,

三木梳梳的过了墙。

高门郎君配贵娘,

秀女走进才郎房。

梳成对,梳成双,

良时吉歌贺鸳鸯。

女儿巧,小子壮,

生的儿女跑满炕。

文是官,武是将,

一个更比一个强。

知礼义,懂三纲,

永记爹娘挑大梁。

夫妻百年并蒂好,

儿女孝敬福寿长。”

“上头歌”唱毕及上头仪式举行之后,新娘的婆婆要手端一个升子,内盛一个大馍馍,若干个小馍馍,也就是儿女馍馍,在上头歌声落音之时打开洞房门,一边念着:“手里拿个升子,我来年抱个孙子”,一边碎步向前将升子中的小馍馍抛向炕上,以此来希望新婚儿媳能早生贵子,自己膝下能子孙满堂。而这些儿女馍馍其他人又一律不得食用,成了新郎新娘的专用食品。

离母糕。离母糕为长方形,长约二尺,宽一尺有余,厚一寸左右,四角和中间各镶一颗大红枣,其实也就是用软米做成的甜糕。叫其离母,就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家去看其父母。作为女方的头号亲戚,又是新女婿第一次登门拜访丈人丈母,自然要得到双方的重视,不仅新媳妇全身一新,花枝招展,新女婿也头光脸净,上下整齐,还要带上家中专门准备的酒肉等物,这离母糕,便是新郎带给丈母的礼品。糕者高也,取名离母,意为女儿要离母远去,为报答丈母娘的育女之恩,送上两大块离母糕,双方都会高高兴兴,欢欢喜喜,今后的日子也会红红火火,节节升高。

7、丧俗

“父母在堂,德大且常。为儿日月,时刻受忙……养育之恩,牢记心上。哀我父母,十分悲伤。”这民间流传的祭文,说出了报恩的传统。本境人的丧俗,说来也十分复杂。人一咽气,儿女要放声大哭,意为“送终”。随即要按一岁一张的小块麻纸钉于大门侧上方,称“寿数纸”,意在告诉人们某人已逝。然后要请阴阳先生,告知亡者的生辰八字,选择葬礼日期,挑选埋葬坟地。阴阳先生要给亡者开出“殃单”,拿回家后盖在亡者脸上,日子确定之后,紧接着就要出孝,到户族或亲戚家去报丧,去请娘家,去找总管协商丧事事宜。之后三日要“盛琀”,孝子要在棺材内放上七张纸、七柱香、五色线、铜钱等,腰孝置于其中,铺上褥子,将遗体置入棺材后抽出腰孝,摆正充实之后便可以盖棺并放到灵棚。如若出殡之日较远或天气炎热,就需提前动工打墓,先行“偷葬”。送葬之前一日,所邀请办事人员就要前来帮忙,下午由事主设宴招待,总管要交待每个人的任务,并要求尽心尽力办好丧事,然后孝子逐个敬酒,俗称为“约办事人员”。送葬之日,办事人员要早早前来各就各位,早饭之后,迎灵、迎幡、迎猪羊、迎献饭、迎纸火、迎花圈、迎帐子、迎娘家,一件接着一件,忙个马不停蹄。天色始暗,孝子要跪在娘家人面前请听“下话”,完后要请娘家烧夜纸,还要在亡灵棚前由孝男夫妇之岳丈家人为其女儿女婿“收头”,待一切完成之后即要“顺灵”,并由鼓乐在前,孝子们在次日送葬的路上摆上一盏盏明灯,叫作“撒路灯”,以祀山野孤魂。送葬之日,太阳还未出山,孝子、土工及亲戚朋友便要准备停当,随着阴阳先生的一声高呼,铁炮三响鼓乐奏哀,孝子大声痛哭,八人抬起棺柩,由长子或长孙扛起引魂幡在前,其余依次紧跟,悲悲切切向墓地进发。沿途住户看到后,均要在自家硷畔上点上一堆烟火,意为“送灵”。到墓地后,棺柩入穴,亲人们作最后告别,其后由阴阳先生放入万年灯、祭食罐、墓砖墓瓦、各种镇物之后,用罗盘安正亡者,即可填土起堆,待基本完毕,阴阳先生又要招魂,测定饭桌方位,最后依次烧纸后将纸火花圈全部烧于墓前。下午,孝子们还要上坟一次,称为“复山”,将丧棒插在坟头,清水洒在坟上,名曰“送水”,意在早日长出百草,子孙发达兴旺。回家后,阴阳先生还要让一孝子跪在土神前,点起香,一边烧纸,一边叩献,他则手摇铜铃,高声唱诵“安土神歌”:

“奉请上天老君,

下凡在此安神;

良辰美酒三盅,

七柱明香全焚;

一切土神安定,

九宫八卦分明。

一安东方甲乙木,

二安南方丙丁火,

三安西方庚辛金,

四安北方壬癸水,

五安中方戊己土,

还安九良与太岁。

上安土公土母,

下安土子土孙,

先安乾坎艮震,

再安巽离坤兑。

前安朱雀,

后安玄武,

左安青龙,

右安白虎,

家安门神,

窑安灶君,

内安脚地炉坑,

外安道路院庭,

心安人的神经,

事安六畜五禽,

天无忌,

地无忌,

百无禁忌,

安定土宅土神,

永远大吉大利。”

此毕,便是盛宴招待宾客,其先要由总管请娘家人和土工上座,以示尊重。次日早上,主人还要将所有参予办事人员请来,亲自动手做上几桌好饭,招待招待,以示对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名曰:“谢办事人员”。至此,丧事基本算完,以后还须注意的是尽七,百日,周年等等。这看似繁琐的习俗,最早起源于远古的祭祀,就是人们为祈盼某事能成或念其功德,对所有神灵,天地祖宗,社稷山川等按“天之三辰”、“地之五行”供上猪、羊、鸡、牛等。后来随着人们的需要,才逐渐演变到各个方面。这祭奠长辈亲人的全部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积淀着一定的历史,反映出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崇拜等等,应该属于民族的道德范畴,是不能跟迷信画等号的。

张晶英:爱到想砍丈夫孙立人的手臂,晚年却为夫纳妾生四子(下)

文字 / 沐卉

图片 / 网络

1

头顶星月,日夜兼程;

伤病初愈的孙立人拖着虽然脱离危险,但还需疗养的身体行色匆匆的赶往武汉,

此时狼烟遍地,多少人在战火中丧生,多少家庭妻离子散;

但他顾不上自己的生死,

虽眷念自己和妻子张晶英的爱情,但他更在意国家的兴亡和所有深陷战火中百姓的生死。

此时,徐州会战已经爆发,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国民党军队运用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策略,为武汉保卫战赢得巨大的时间优势。

1938年4月,中国空军与日军空战,击落日机24架

武汉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在艰苦卓绝的4个月中,毙伤敌近14万人,打破了日本想迫使中国早投降早结束战争的计划,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在这里他两次立下了战功,并以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的卓越战绩在“黄埔系”云集的国民党军队中崭露头角。

1941年,孙立人晋升少将师长,隶属于国民党主力部队之一第六十六军。

而他人生高光时刻就是在远征缅甸,创造不败神话之时。

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中国远征军成立,4月,孙立人率部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都印刻在人民心中,很多纪录片和影视片都记录下这段震撼人心的筚路征程。

在缅甸战役中,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仁安羌之战。孙立人将军率部下连夜驰骋,指挥113团,猛击日军,以不满一千人的兵力,击退了数量多自己好几倍的日军,成功救援盟军,让全球都为之轰动。

之后,他一直率部猛攻,将日军王牌之师打的苟延残喘,直到第二次缅甸战役胜利结束。

在这期间,他和相爱的妻子张晶英只能时散时聚,在战争动荡的时代,把依念放在心中,珍惜寥寥可数的几次相见。

1945年,缅甸战事已近尾声,取得辉煌战绩的孙立人将军受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五星上将的特别邀请参观访问欧洲战场,当时二战时的风云人物——巴顿将军派一支摩托车小队在路口迎接,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这应该是孙立人将军最开心的时刻,带着自己心爱的妻子张晶英,一起去接受同盟军对自己的认可和荣光。

在战争岁月里,她跟着他四处辗转,随军队迁徙,

有一次,到了浙江时,她吹了冷风,半边脸歪斜,爱美的她心里焦虑万千,尝试各种方法都无法痊愈,时间一长,更加难过,收集安眠药准备轻生,就在这时,她将病情告知母亲。

张老太太接到电报后,立即赶来。

她是虔诚的佛教徒,于是按照佛教的方式,持斋一天、焚香祝祷、案前供水,让她喝下诵念二十一遍的大悲咒水。几个小时候,已经有功效,后几天,便逐渐痊愈。

张晶英感念万分,不久,便和母亲去南海普陀山拜谢,从此开始信佛。

而这段信仰,也成为她后半生除了家庭之外的最大寄托,承载了她的精神世界。

在动荡的岁月中,很多家庭夫妻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现在日本侵略者马上要投降了,祖国山河在这群忠勇之士的保卫下,虽有创伤,但是会慢慢无恙。

外敌入侵,烽火连天,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硝烟散去后,

而两个人的坚守和深情,因为岁月温柔以待;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2

当阳光明媚的照耀在神州大地之时,

幸福会撒到每个人脸上。

1945年人民群众庆祝抗战胜利

等日出云层,等冬去春来;

虽然来得晚,但是终于在浴血奋战之下,等来了最后的光明。

张晶英心中的担忧、徘徊、痛苦、绝望终于放下,每个人都在展望以后的未来,她也是如此,她想永远安宁幸福,丈夫不用再次征战沙场,让她提心吊胆了。

但是当幸福来临时,她又想起,生命中的遗憾——

和孙立人在一起多年,却没有生育子女,特别是在1935年,孙立人父去世,她随丈夫赶回老家奔丧,老家的人对她甚为冷漠,让她更为内疚。

在战争期间,夫妻聚少离多,如今相对安宁了,应将此时提上日程,但是几年过去,还是未能如愿。

当时有传言:孙立人将军,在缅甸远征时,身受众创,丧失了生育能力,

张晶英开始也这样理解,以为可能是丈夫身体的缘故,心中只能抱有遗憾;

但是,张晶英有一次去寺庙参拜,为夫君算卦,高僧告诉她:孙将军命中有两子两女。

张晶英回到家后,心里纠结万分,既然命中注定有子女,就说明是自己的问题,后全面检查后,得知原来是自己不能生育。

这个消息让她非常的痛苦和伤心,她很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在传统思想中,生育子女是家族的重中之重,谁不愿为夫家开枝散叶呢?

此时的她只能忍住伤心,为了丈夫,她一定要以大胸襟成全对方,

虽然作为一个女人,能拥有丈夫全部的爱是很满足很甜蜜,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她更有责任挑起为夫家传递香火的重任。

于是,跟孙立人说,她要为他纳妾,

在美国受过教育,有开明思想的孙立人很拒绝,而且,他表示,还是一辈子只爱张晶英;

但是,他越拒绝,张晶英越痛苦。

丈夫虽然洋派,有美国式的生命观念;

但出生世家,儒家的传统教育根深蒂固,且在旧时那种大环境下,香火的传承依旧是主流思想;

他们虽然是在风气之先的思潮下自由恋爱,但是还是有大户家庭的传统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和名声很盛的丈夫不能因为自己就没有子女。

而当时的时局也对慢慢的对他不利——

抗战后,孙立人的名声很响,已经达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

在缅甸战局中,他坚持自己的作战方略,坚持到队伍的胜利,避免了队伍的伤亡,但却违抗了蒋介石的错误调令,在权威上触犯了上级。

美国军界都很欣赏孙立人的能力和专业水准,有好几次重要人物来台,他们都去先拜访孙立人,而且当时美国人因为蒋介石在内战中失败,想物色更优秀的,更有名望的人,于是向孙立人频频示好。

这一切,都让蒋介石恐惧和担忧,

在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虽迫于内外压力,升他为陆军总司令,但一直心中不快

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局势转危为安,蒋式政权导演了一场阴谋后,1955年将孙立人以“叛国罪”囚禁,时间长达33年。

在囚禁期间,他军权尽失,也丧失了自由。

3

在孙立人未被软禁之时,

张晶英就开始为他物色合适的贤能女子,

她最开始看上的是自己的同乡,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的高材生黄正,

黄正美丽又端庄,张晶英有意识的安排她去做孙立人的英文秘书。在她的积极推动下,黄正和孙立人已经擦出了火花,长期的相处下,两人都动了真情。

但不料,黄正姐妹卷入一桩“匪谍案”,随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孙立人为给她保命,四处求情,对着蒋介石发誓:“我以我的脑袋作保,她绝不是匪谍!”

本来心中就对孙立人有戒备的蒋介石冷冷道:“你的脑袋就这么不值钱啊!”

黄正姐妹坐牢十年后,在台的湖南界名流不少为她奔走,还有蒋经国的作保,终于得以释放出狱。

而黄正出狱后才得知,孙立人夫妇已经被软禁,心中无限悲凉,后嫁给一个美国外交官,离开了台湾。

丈夫困在时局中,张晶英心中更加难过,

她不能再等,虽然再爱,也要为了孙家的兴旺来扛起责任;

于是,她忍住自己内心的悲伤,打起精神为他继续物色如夫人,于是便有了第三位夫人——张美英。

张美英来自高雄的乡下,本来是孙家的家庭护士,

张晶英见她善良又细心,于是选中了她;

在她屡次好言相劝下,孙立人终于勉强答应迎娶张美英,

在为两人创造好共同在一起生活的环境后,她终于可以安心了,

纵然再纠结,但是,最大的快乐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幸福啊。

张晶英把这一切都安排好了后,自己就偏居一偶,并打算出家修行,她一直以来都信奉佛教,现在她最爱的人有了人照顾,她就可以放心的离开了。

不久便皈依佛门,

远离尘世,毕生投入佛教事业,对护持佛法不遗余力。

果不其然,孙立人与张美英结合后生育了两男两女四个子女,也让年过半百的孙立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血脉。

孙立人被软禁达33年,但是张美英一直贴心照顾,陪他一起度过这段清苦的岁月。

她也很尊敬张晶英,在重大的公开场合,她不会抛头露面,而是让张晶英在夫人列席上出面。

而张晶英是以居士身份带发修行,不需要一直在寺庙居住,所以,逢年过节她总是回来探望他们。

孩子们都称张晶英为大妈,也很喜欢她,

孙立人为官时清廉,没有什么积蓄,被软禁后,蒋介石扣发他几年的薪水,也无眷补,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难以为继,张晶英还在台北筹集资费寄给孙家日用,请孙立人以前的秘书萧一苇, 写信给蒋介石,这才从总统特支费当中,每个月拨给生活费。

为了维持生计,也可以放松身心,孙立人自己经营果园,种了荔枝、番石榴、横山梨和柠檬等,有收成后,就让会说闽南话的张美英拿到集市卖掉,

孙家围墙外,有军事情报局加盖的一栋三层楼的指挥中心,专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气氛紧张而压抑;

在这段紧张而又郁闷的日子里,孙立人最大的安慰,就是有家人的陪伴,他以“中国安定,天下太平”为四个儿女命名。

好在,子女都很出色,从小学到高中,他都给孩子们亲自上课,拼音、识字、物理、化学、英语都由他课外辅导。

四个子女都考上了清华大学,长女孙中平,从清华毕业后,取得麻省理工攻读材料力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IBM核心部门;

长子孙安平,清华物理学硕士毕业后,任职于硅谷;

次子孙天平,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上海一家公司担任总监,还以著名抗战将领后人的身份,参加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及相关纪念活动;

次女孙太平,清华毕业后,现为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

4

虽然有着33年的囚禁岁月,但是有四个如此优秀的儿女,有亲人的关爱,也为他的晚年生活无疑是幸运的。

直到1988年5月,孙立人才被解除软禁,

1990年,90岁的他离开了人世,治丧事宜由台湾陆军总司令部办理。

知道了这个消息的老兵们从全世界各地赶来祭奠老将军,大多数已经白发苍苍,但在追悼会现场,他们全部向孙立人将军下跪,爬都爬不起来,沿途很多群众在路边长跪不起。

而当时,台湾政府的高官基本出席了孙立人的追悼会,宋美龄致送花圈,李登辉颁发褒扬令给予褒扬,不仅如此,台湾政府的高官基本上全部出席了孙立人的追悼会。

群众自发准备祭品为孙立人送行,沿途很多人在路边长跪不起。美国读过的学校的老校长也来为他送行。

直到孙立人将军去世24年后,也就是2014年,台湾监察委员调查两年半,才认定孙立人没有叛乱意图,一代英雄总算得以正名

孙立人将军的一生随着时代的浪潮波澜起伏,虽然很多风浪和险境,但一路总算有陪伴和关爱。

长子孙安平回忆说:

“但小孩子们是有感觉的,或多或少对父亲的冤枉知道一点,心中总为父亲的遭遇叫屈。有时候看到父亲想到旧日的部属受到不好的对待,或想到过去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总是涨红了脸,不说话,我们就觉察到他很难过。”

他的次子孙天平在凤凰卫视里接受采访时说:

“我心里的父亲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

“我觉得他一生过的很精彩,虽然晚年非常的压抑,但是应该是了无遗憾!”

星云法师说:

孙立人对中华民族贡献很大,两岸中国人都应感谢他。

作家李敖对孙立人特别尊重:

“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这位在国家蒙难,外族入侵的危难时刻,舍身赴死的抗日英雄,值得有有明眼智慧之人代表人心所向,为他发出正义之声。

而学佛修行后的张晶英,法名为清扬女居士;

将自己的下半身的精力投入佛教事业,一值积极行善,推动佛教的兴盛。

曾经协助李子宽居士买下台北善导寺,作为佛教的弘传中心。

迁台后,局势混乱之时,一些僧人被诬陷而身陷囹圄,她积极奔走,不遗余力前往搭救。

五十年代,台湾佛教曾一度衰微不振,她毅然支持佛教活动,编印流通佛教典籍,设书局,各地讲佛法,掀起学佛热潮。

为推动佛教传统文化,向日本请购一套大藏经,她变卖身边所有首饰,并运用自己的人脉,请叶公超部长借助与驻日大使董显光先生的交情,以专机从日本将大藏经运送到台湾。

张晶英学佛数十年,虽说早已看淡生死,但在孙立人去世后写的挽联却说“应无久别”,足以表明她对丈夫的情感眷念。

就算是身处不染红尘的佛门,但是这一世的情感,怎么会真正了却呢?佛门不过是她精神的另一个层面的归宿而已。

台湾佛光山

孙立人离开后,她更加悟到了人生的苦空无常,将心放在修行上,让心灵不再沉浸于痛苦中,在1987年,她将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佛光山。

1992年,她悄然离世,离世前嘱托亲友,不要登报,不发讣文。

所有亲人都遵照她的意思,让她安安静静的离去,

星云法师为她写下:八十年岁月心中有佛,千万人入道尔乃因缘。

台湾佛光山

人生当苦无妨,良人当归即好,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完美,

但能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和国家的兴亡,民族情感一起奔流激荡,也是另种的幸运和宏大的时代体验。

曾经在风口浪尖处一起叛逆各自的家族,大胆的相爱,彼此守望;又因风起云涌的时代变幻,而做出的大爱选择,唯愿对方幸福。

这些,全出自最纯良的本性,对另一个人的浓厚深情。

虽一路山重水复,世道充满险阻,

但是,良人会一直相伴。

禅房深夜纵然雨潇潇,

但青灯下,

我并不寂寞

我和你,早就心心相连,

生生世世,并无久别。

农村俗语: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贫穷和柴火有关系吗?

“穷柴火,富水缸”,柴火和水缸能显现出一个家庭的富裕和贫穷吗?在旧时的农村,有的地方确实把柴火和水缸看成是家庭贫富的一种标准,但有的地方则有不同的说法,柴火看成火灾防患,把水缸视为防火工具。

旧时,一些农村俗语,往往含有多层意思,“穷柴火,富水缸”这句农村俗语就是这种类型。在过去农村,这句俗语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往往说的就是一件事,联系紧密,难以分割。各地资源、地理、气候不同,人们给出的解释也就有所不同。在过去的农村,这句俗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通过柴火和水缸,可以看出一个家庭贫富状况

一些农村的“穷柴火”之说

在过去农村,不管是贫穷人家,还是富裕人家,都在用柴火生火做饭吃,离开了柴火,一个家庭就无法生存下去。农村习惯说的某家“断了烟火”,意思是说,这家人揭不开锅,已经断粮了,而说某家“绝了烟火”,意思是说,这家人没有了后代,这种说法也成了一些农村咒人的话。在过去没有燃气和电做饭的时代,柴火是一家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

穷柴火,并不是说柴火本身穷,而是说这些地方的柴火比较匮乏。因为柴火匮乏,这些地方的柴火也就很值钱。旧时,一些农村人就专门卖柴为生。这些人到比较偏远的山里砍柴,再把柴挑到集市和一些大户人家去卖。

这些柴火匮乏的地区,家家户户都得用柴火做饭,但是,经济条件不一样的人家,烧的柴火也不一样。这就像穿衣服一样,旧时,家里富裕的人,穿的是绫罗绸缎,至少也穿得整整齐齐,没有补丁,穿在身上十分舒坦。而家里贫困的人,穿的是粗麻布做的衣裳,农村叫家织布,城里人叫土机布,又厚又粗,穿在身上比较难受,穿久了还打满补丁。

旧时,这些农村,富裕人家买树木柴火用来做饭或者烤火。而贫穷人家,家里即使有好的柴火,也舍不得烧掉,而是用来换钱或者换粮食,自己家里烧的一般是秸秆和茅草,能有茅柴就算是好柴火了。

因此,在旧时的一些农村,通过看家中厨房烧的柴火,就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裕。

一些农村的“富水缸”之说

水和柴火一样,也和粮食一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人生存的必须的基本物质。旧时,农村没有自来水,不管是做饭菜的水,还是其它用途的水,都要到水井或者溪、河里去挑。挑回家后,得有一个蓄水的器具。这种器具就叫水缸。

水缸在古代称瓮,成语瓮中捉鳖,指的就是水缸中捉鳖,是件很容易的事。还有一句成语,瓮声瓮气,也是指人在水缸内说话,因声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所以说话的声音也就粗大而低沉。

旧时,农村的水缸有很多种类,水缸根据材质的不同,可分为高、中、低三种档次。高档的水缸是铁铸造的,一般为生铁铸造,称为铁水缸,或者铁缸。因铁缸有三条腿支撑,铸成力士托举状,或者有力士脸图案,像古代铸造的鼎,因此,有的农村又称为铁鼎,或者铁鼎缸。铁水缸外身饰有各种花草鸟雀鱼等吉祥图案。中档水缸的为泥巴烧出来的瓷缸,又称为瓦缸。低档水缸为大木桶,有的农村称为“王桶”。那时的农村,稍富有的人家,使用的是铁水缸,一般的人家使用的瓦缸,贫穷人家使用的是木桶。

如此,到一户人家里,只要看看他们家使用的是哪种水缸,就能判断出这个家庭处于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有铁缸的家庭,家境自然不错,用大木桶当水缸装水的家庭,或者连大木桶都没有的家庭,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了。

2、“穷柴火,富水缸”是过去农村防火的一种警示

过去,一些山区的农村,山上柴火丰富,如果这些地方要从柴火上来判断这家人的经济状况,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不管是富有的人家,还是贫穷的人家,烧的柴火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湖南山区有一句这样的顺口溜:“有呷没呷(呷,即吃),烧炉火甲(甲,即烤)”,意思是说,即使家里再穷,家里也不能没有柴火烧。事实上,这也是山区人的待客之道,冬季天气寒冷,如果有客人上门来,首先要生火让客人烤火,然后再给客人上茶。

事实上在北方也有类似的习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冬天,我和朋友到河南洛阳一农家做客,一进他们家的门,主人非常客气地拿出特意收藏的芝麻杆,烧火给我们烤。在那个时代的农村,这是当地非常好客的一种表现了,因为当地柴火匮乏,做饭烧烟煤,或者秸秆。而芝麻杆点火快,烧起来的火力足,容易暖身。

旧时,稍大一些的村庄都有专人打更,打更人一边敲打着竹梆,一边喊道:“防火防盗,小心火烛”。传统民居,有的是砖木混合结构,一部分盖了涂泥的茅草,有的则是木结构,到了冬天,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天干物燥,容易引起房屋火灾。俗话说“火不烧空仓”,意思是说,秋收之后的这段时间,是农村最容易发生火灾的时段。

旧时代的农村,农家一旦发生火灾,家里烧得精光,往后的日子就一无所有了,无法生活下去。因此,过去农村对防火非常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对南方农村来说,一个村庄内,一般都开挖了一定数量的水塘,并将水蓄满,其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防火,在灭火时取水方便。在传统民居建筑上,人们也非常注重防火功能,明清以后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大多有封火墙,一旦有一户人家发生了火灾,就可以将火隔断,使火不至于在村落中蔓延,要烧了就烧毁一户,不会影响邻居的房屋。

对于个人家庭防火而言,人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是把火源与易燃物分隔开来,还要准备好灭火时用水。

“穷柴火,富水缸”,从家庭防火的角度来说,意思是尽量少往厨房里的灶前堆积柴火,烧多少拿多少,柴火放得越少越安全。“穷柴火”中的“穷”是“少”或没有的意思;而家里的水缸平时要装满水,一旦发生火警,就可以用水扑灭。“富水缸”中的“富”是“满”和“充足”的意思。

为什么农村会有这种说法呢?这里要说说旧时代这句俗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有一段时期把民间把火柴称为“洋火”,也就是说火柴制造的技术是从外国传入的,近代历史中及民国时期,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外国引进的,都带一个“洋”字,比如煤油叫“洋油”、搪瓷碗叫“洋碗”,搪瓷盆叫“洋盆”,等等。

在火柴的使用还没有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民间生火主要使用火镰打火。火镰打火相对来说比较麻烦,如果没有易燃的引火材料,需要花费的时间很长。到邻居家去借火种呢,我国很多农村风俗,忌讳别人家上门来借火,特别是忌清晨上人家的门借火。因此,旧时农村人家大多都有保存火种的习惯。也就是说,把饭做好后,不需要用火了,将灶膛或火塘里的火子,用火灰覆盖好,俗称“封火”。这与后来烧煤封煤炉的原理是一样的。封存灰烬中的火子,可长时间内不熄灭,或者火子不会化成灰烬。需要再次做饭的时候,把火子拔出来,放一些引火柴,很快就生上火了。过去农村习惯把这种保存火种的灶和火塘,称为热灶和热火塘。

如此,问题就来了,封好的火子还在燃烧,只是非常缓慢,如果封火的技术不好,要么就熄灭了,要么时间稍长些,火子就会露出来。如果灶屋和火塘边堆积了柴火,特别是一些易燃的柴火,比如秸秆、茅草、枯树枝叶等,在火子的烘烤下,达到了燃点,就会燃烧起来,这样就容易发生火灾。

过去,农村有一个传说故事,说老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吃饱后没事干,就会到灶膛边和火塘边嬉闹,有的老鼠把尾巴伸到灶膛和火塘内点火玩,这也是农家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虽然太过于玄乎,也不可信。但是,老鼠在厨房内的活动,引起火灾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一般来说,厨房是老鼠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如果厨房堆放的柴草太多,离灶膛和火塘又很近,老鼠喜欢钻进柴草内,它们上窜下跳,容易把比较轻又易燃的草和树叶,拨弄到灶膛和火塘内,从而点燃柴火,引起火灾。

白天的时候,家里的鸡也会引起火灾。厨房是鸡最喜欢觅食的地方,鸡觅食时,喜欢用两条腿用力地拨动草和树叶,在野外如此,在厨房内也是如此。这样,如果厨房堆放的柴草太多,鸡也会把柴草用两只爪子拨到灶膛和火塘内,点燃柴草,引发火灾。

也就是因为如此,过去农村烧柴火时,灶房屋不能放太多的柴草,宁可多到外面搬几次柴,也不要在灶房内堆积柴草,用多少拿多少。一般来说,家里做完饭以后,要把灶门前清扫一遍,把易燃的柴草整理一遍,或者把柴草搬出灶房,或者将柴草远离灶膛和火塘。有一些比较小心的人家,在睡觉前,还常常在灶门前,或者火塘周围撒一些水,这也是过去农家防火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就是俗语所说的“穷柴火”的真实含义。事实上,很多柴火匮乏的农村也同样有这种说法,可见过去农村防火的重要性。

“富水缸”,就是要保持水缸常常是满的,水缸的水用了后,不空着见底,马上要挑满。特别是晚上,一般来说农村人家都要保持水缸是满满的。对防范火灾来说,在农村用水灭火是最有成效的。

过去,农村防火还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说,过去农村两屋楼的木房或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一般在二楼放几个土坛罐子,坛罐装满水。农村民俗说法,要用坛罐里的水压住“火神”,或者镇住火“灾星”,这样家里就这样家里就不会发生火灾。事实上,人们的这种做法,并不是这么简单。农村这种传统做法,是一种救火的应急防范措施。这种做法就像现在一些单位防火一样,一些防火的重点部位,墙壁上挂必须要挂灭火器,数量还不少,发生火情时,随手拿下来就可使用,以最快的速度控制火势。旧时还没有灭火器,厨房有水缸装水,楼上有坛罐装水,这些就是过去农村简单的灭火器,也是传统的灭火器,古代宫廷、仓库、官衙都放有防火的水桶、水缸,且时时装满了水。

3、结束语

“穷柴火,富水缸”这句俗语,除了上面的两种说法外,在农村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但大多带有一些迷信色彩,都不可信,这里也就不介绍了。

在上面的两种说法中,我认为防火这种说法是最靠谱的,也是最为实用的。家庭火灾,从古到今,对一个家庭来说,不论是性命安全,还是财产安全,危害非常大,后果了非常严重,在农村,柴火引起的火灾,就意味家庭的贫穷,因此,防火历来为农村人们所重视。

现在的农村,“穷柴火,富水缸”这句俗语已经成为历史了。人们的住房改善了,使用的建筑材料也不再是木房、砖木混合结构房,除了依然住在传统民居的人外,很多的人都新修建了房屋,用的是砖和钢筋混凝土材料。日常生活中也烧柴火了,使用的是电器和燃气,就不像过去使用柴火那样,容易发生火灾,现在农村家庭火灾发生率大大降低。

即便如此,农村家庭住钢筋混凝土房屋后,依然有少数的家庭,因各种原因,降低了安全防范意识,麻痹大意,每年都有火灾发生。因此,“穷柴火,富水缸”这句话已经过时了,但是,过去农村的这种防火安全意识没有过时,依然值得我们现在人借鉴。

旱烟(一)

旱烟星星点 “古今”絮絮多

《凤池集•德水恭纪诗》 清 蒋陈锡

碧椀冰浆潋滟开,

肆筵先已戒深杯。

瑶池宴罢云屏敞,

不许人间烟火来。

估计很多读者是第一次见到这首诗,作者蒋陈锡,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五十五年擢云贵总督。

通过引用这首诗,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样两条信息:一是中华民族抽烟的历史并不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远绵长,但翻遍浩如烟海的上古、中古历史典籍,记述古人吸烟的文学作品真是凤毛麟角,至于诗歌作品几乎没有,一直到明末清初,抽烟的风俗由西方传入后,这类题材的诗歌作品才陆续出现。

至于有人认为烟草的发源地在中国,以及烟草始于我国“三国”时期的观点,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从烟草的最初功用来看,当时人们吸食烟草,不管是拉丁美洲人为了狩猎时的醒神提脑,还是非洲人的防蚊虫叮咬,以及三国时期士兵吸食鼻烟的消除瘴气等等,严格意义上都是在充当药用成分或蔬菜的作用,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烟草。

一直到后来流行在陕甘一带的水烟,才具有的现代“烟草”的真正功用,即富裕家庭所喜爱的一种嗜好。

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到17世纪中期的明朝万历年间,烟草从欧洲传入中国,特别在民国时期,女性吸烟被视为一种美和优雅,吸烟成了时尚,最后这种富贵人家的嗜好几乎成为了一种全民行为,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吸烟从它在中华大地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处于被控、被禁的尴尬境地,但至今也未禁绝,大家可以先预设一个为什么?

引述本诗,通过它的写作背景,我们不但知道清朝的官员已经有了吸烟的习惯,而且也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

康熙帝玄烨不吸烟,也不喜欢别人吸烟。

李调元《淡墨录》卷六记载康熙南巡,驻跸德州时说过的一段话:

“朕平生不好酒,亦能饮一斤,止是不用。最可恶的是用烟,诸臣在围场中看我竟日曾用烟否?每见诸臣私行在巡抚帐房偷吃,真可厌恶,且是耗气的东西,不但我不吃烟,太祖、太宗、世祖以来都不吃烟,所以我最厌恶吃烟的人。”

小时候曾在抽烟的人堆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美*国的烟商到法国去做生意。一天他在集市上大谈吸烟的好处,突然有位老人走上台子,大声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吸烟还有三大好处:第一、狗怕吸烟者;第二、小偷不敢偷窃吸烟人家;第三、吸烟者永远年轻。”

一时间,台下观众情绪振奋,那位商人更是喜形于色。老人却把手一摆,继续说:

“为什么呢?因为:一、吸烟的人驼背得多,狗见了,以为正要拾石头打它;二、吸烟者夜里咳嗽,小偷以为他没睡,不敢偷;三、吸烟者都短命,所以永远年轻。”

大家可以理解,这个正话反说起到了何等巧妙的宣传作用,对每年全世界死于吸烟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250多万人,是不是当头棒喝?但结果呢?就算是到今天,抽烟的行为还是屡禁不绝。

分析深层次原因, 我认为真正根源还是在于人性,人性还是更多喜欢恶的,坏的,懒惰的成分多一点。诗曰: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里面藏。

谁能跳出这堵墙,

不活百岁也寿长。

对于烟草来说,如果除过它最初的功用,即醒神提脑、驱赶蚊虫、消除瘴气和充当蔬菜外,以及当代人附加的社会功能,即人与人之间的见面礼,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外,就吸烟本身来说,对于人类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就像小时候母亲看到老鼠糟蹋家里的食物后,经常唠叨的一句话:

“老鼠这个东西到底一丁点用处都没有,老天爷为什么要生它呢?”

同样,人类为什么要吸烟呢?

这好像和老鼠的产生一样,同样让人不可理喻。

小时候的农村,也许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吸烟,并且由于生活穷困,吸的都是当地自产自销的刺人眼鼻的旱烟。

如果有三个男人同时在一个房间吸这种旱烟的话,即使一直敞开他们所在房间的双扇门,你远远望去,就会发现从门里飘出的烟的浓度绝不亚于刚生炉子时冒出的浓烟一般,并且是持续不断,经久不衰的。

按照墨菲定律再引申一步,不知读者发现没有?通常情况下,天下的好事都是不容易办成的,轻易办成的一般也准没好事,所谓“好事多磨”就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

好比你今天要在电脑上下载一个急需的程序,往往下载半天都不成功,但如果今天突然是出奇顺利的话,请不要得意太早,过后你会发现,你下载的东西不是用不成,就是同时下载了一大堆流氓软件,甚至被病毒入侵了。

也许你会说,这是人为因素,是人性的“恶”在作祟,与自然规律无关。

这话初听好像一点没错,但仔细分析,人性的本质本身就是自然规律的一种。

有一句当代诗其中的两句不知大家听过没有: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如果没有听过,再说一联;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发现并理解,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要靠辛勤付出才能获得的。这不正从反面说明自然界,自然规律也和人一样,更多是喜欢恶的,坏的,懒惰的成分。

再举一例,大家看《西游记》时不知发现没有这样一个前后“矛盾”的问题。

当孙悟空做妖怪大闹天宫时,那是何等威风,十万天兵天将也拿他没办法,整个天庭束手无策,最后还是玉皇大帝求助西天佛祖帮忙才让孙悟空“躺平”。可等到孙悟空皈依佛门帮助唐僧西天取经时,随便一个大仙家里的宠物猫、宠物鸡、宠物狗就让悟空抓耳挠腮,无计可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