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恋爱风格是什么?测测你的依恋类型吧!
你是否经常在恋爱中感到焦虑或不安?你是否容易对伴侣过分依赖或疏远?你是否觉得自己和伴侣的亲密度不够或过多?如果你有以上的困惑,那么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自己的依恋类型。依恋类型是指人们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它受到童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影响,也会影响到成年后和伴侣的关系质量。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和玛丽·艾恩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人们可以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混合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测试,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答案:
1. 当我和伴侣分开时,我会:
A. 感到很难过,担心他/她会离开我或背叛我
B. 感到很轻松,享受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C. 感到有些不安,但也能够自我安慰
D. 感到既难过又轻松,有时候想念他/她,有时候想摆脱他/她
2. 当我和伴侣在一起时,我会:
A. 想要尽可能多地获得他/她的关注和肯定
B. 想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
C. 想要和他/她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D. 想要既有亲密又有自由,但往往达不到平衡
3. 当我和伴侣发生冲突时,我会:
A. 感到很害怕,担心他/她会离开我或不爱我了
B. 感到很生气,觉得他/她不理解我或干涉我
C. 感到有些沮丧,但也能够理性地沟通和解决
D. 感到很矛盾,既想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又想要避免冲突
4. 当我遇到困难或压力时,我会:
A. 希望伴侣能够给我更多的支持和安慰
B. 希望伴侣能够给我更多的空间和尊重
C. 希望伴侣能够给我适当的支持和尊重
D. 希望伴侣能够根据我的需要给我支持或空间
测试结果:如果你选择的答案大多是A,那么你可能是焦虑型的依恋者。焦虑型的依恋者在恋爱中表现出高度的依赖和不安全感,他们需要伴侣不断地给予他们关注和肯定,否则就会感到焦虑和不满。他们往往对伴侣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容易产生各种负面的想法和情绪,比如嫉妒、猜疑、抱怨等。他们也很难信任和原谅伴侣,容易发生争吵和分手。
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焦虑型依恋,你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学会自我安慰。当你感到焦虑或不安时,不要立刻寻求伴侣的安抚,而是先尝试自己平静下来,用正面的话语给自己打气,比如“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可以处理好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感情”等。
增加自我价值感。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在伴侣身上,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让自己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
建立合理的期望。不要对伴侣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而是要了解他/她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尊重他/她的个性和选择,给他/她适当的空间和信任。
提高沟通能力。不要用指责或抱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不满,而是要用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式来沟通和协商,比如用“我”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我们”语气来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选择的答案大多是B,那么你可能是回避型的依恋者。回避型的依恋者在恋爱中表现出高度的独立和自我保护意识,他们不需要伴侣太多地干涉和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压抑和反感。他们往往对伴侣有过低的投入和承诺,容易产生各种逃避和拒绝的行为,比如冷淡、疏远、隐瞒等。他们也很难打开自己的心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易让伴侣感到失望和孤独。
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回避型依恋,你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学会接受关爱。当你感到压抑或反感时,不要立刻拒绝或逃避伴侣的关心和支持,而是先尝试理· 解他/她的好意,用感激的话语给他/她回应,比如“谢谢你,你真好”,“我很高兴你在我身边”,“我很感激你对我的帮助”等。
增加亲密感。不要把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要找到一些和伴侣共同的兴趣和活动,培养自己的互动和合作能力,让自己更加融入和享受彼此的陪伴。
建立信任感。不要对伴侣有过多的怀疑或隐瞒,而是要了解他/她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尊重他/她的个性和选择,给他/她适当的空间和信任。
提高表达能力。不要用冷漠或沉默的方式来隐藏自己的情感或想法,而是要用积极和诚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用“我”语气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用“我们”语气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支持。
如果你选择的答案大多是C,那么你可能是安全型的依恋者。安全型的依恋者在恋爱中表现出适度的依赖和安全感,他们既能够获得伴侣的关注和肯定,也能够给予伴侣足够的空间和信任。他们往往对伴侣有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容易产生各种正面的想法和情绪,比如信任、理解、满足等。他们也很容易信任和原谅伴侣,容易沟通和协调,容易维持和稳定的关系。
如果你想要保持你的安全型依恋,你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继续保持正面思考。当你遇到困难或压力时,不要失去信心或乐观,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挫折”,“我们可以一起克服这个困难”,“这是一个让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等。
继续保持亲密沟通。当你和伴侣在一起时,不要忽略或厌倦彼此的交流和分享,而是要用真诚和关心的方式来了解和支持彼此,比如“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想对我说的吗?”,“我很欣赏你做了什么”等。继续保持平衡关系。当你和伴侣分开时,不要过分担心或放松彼此的联系,而是要用适当的方式来保持和增进彼此的感情,比如“我想你了,你在做什么?”,“我给你发了一张有趣的照片,你看到了吗?”,“我期待着我们下次见面”等。
,那么你可能是混合型的依恋者。混合型的依恋者在恋爱中表现出矛盾和不稳定的情感和行为模式,他们既想要获得伴侣的关注和肯定,又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他们往往对伴侣有不明确的期望和要求,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想法和情绪,比如既想要亲密又想要距离,既想要表达又想要隐藏,既想要信任又想要怀疑等。他们也很难建立和维持稳定和满意的关系,容易发生分合和纠缠。
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混合型依恋,你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寻找自己的依恋根源。混合型依恋往往源于童年时期和父母的不一致或不稳定的关系,导致自己对亲密关系有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你可以尝试回忆和分析自己的童年经历,找出自己的依恋伤痛和创伤,然后用成熟和理性的方式来释放和治愈自己。
建立自己的内在安全感。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在伴侣身上,而是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价值,让自己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你可以尝试做一些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的活动,比如写日记、做冥想、做运动等。
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类型。不要随意地选择或更换伴侣,而是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和支持你,也能够给你适当的空间和信任的伴侣。你可以尝试做一些有助于提升你对伴侣类型和需求的了解和清晰度的活动,比如做心理测试、咨询专业人士、阅读相关书籍等。
以上就是四种依恋类型及其特点、影响和改善方法的介绍,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个测试了解自己的恋爱风格,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恋爱方式。记住,没有哪一种依恋类型是完美或固定的,只要你愿意努力和改变,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更加幸福和满足的恋人!
极度缺乏安全感、控制欲极强?心理学:痴迷型依恋的5种表现
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最美好的,莫过于炙热的热恋期。
两个人都觉得彼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存在,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让自己感到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但持续浓烈的热情对于一段感情来说,不一定是一种好的表现。
可能有些人也曾经遇见过这样子的恋人,你能够感觉到TA真的特别爱你,可是时间久了,会有一种莫名的压迫感,慢慢的也会出现一些疯狂的行为。
比如电影《致命的危机》里,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大卫,原本是一个成熟稳重的男生,因为对女友妮可的占有欲,差点就开枪杀死了她的父亲。
在依恋理论里,心理学家定义了安全型依恋与非安全型依恋两种类型。
非安全型依恋虽然比较容易在亲密关系里体验到一些负面的情绪,但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表达方式。
而这4种类型以外的一种情感表达,通常很有可能就代表着一个人会成为恐怖情人的一种迹象,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痴迷(obession)。
痴迷指的是一个人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爱恋之中,并在情感生活里出现了情绪障碍与行为异常,是一种类似于赌博、酗酒、吸D等的上瘾行为。
和一个痴迷的人恋爱,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事情,因为TA的疯狂很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也会伤害到你。
以下5种表现,可以帮助你判断你的伴侣是否进入了痴迷状态之中,也可以检视自己在感情里体验到的痛苦,是否是因为自己身上也有了一些痴迷的表现。
把伴侣视为一个完美情人完美主义是一种生活里常见的认知偏差,会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许多困扰。
很多人都渴望遇见一个完美情人,事实上也是源自于一种完美主义的幻想。
完美只能投射于一些虚构的形象或者某些宗教信仰之上,即使是偶像明星,他们通常也是于我们的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
一旦一个完美的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并且TA成为了自己最亲近的人,那么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投射覆盖了TA生活里真实的模样。
一个痴迷的人,会把自己爱的人当成神一般的存在,或者像是童话故事里一个虚构的人物,是纯洁无瑕的,是无所不能的。
而一旦TA表现出了一些与自己预期不符的行为,就会立即启动内心否定的防御机制,拒绝承认TA真实的模样,并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或许还会伴随着一些攻击行为。
占有欲极强在感情刚开始的阶段,时保联可能是双方彼此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一方面也是由于彼此还没有建立起信任感与熟悉感,需要通过不断地与对方联系来获得一种感情上的确定感。
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对于彼此的工作作息与生活习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可能也会慢慢地淡化这种行为。
但对于痴迷的人来说,他们会把这种行为表现得更加极致。
他们需要无时无刻掌握伴侣的行踪,了解他们的一切,甚至要去替他们做一切的决定。
情感洁癖即使是再亲密的人,两个人在生活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兼容的地方,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上也都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缺点,这也导致生活里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摩擦。
痴迷的人会害怕感情里出现任何的缝隙,即使是一些小小的问题,也会被他们无限放大。
他们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强迫症”,并逼着你去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可能就只是彼此生活习惯上小小的不同步而已。
强迫性思维痴迷的人,会很容易受到一些强迫性思维的困扰。
比如觉得伴侣这么完美,肯定会出轨的,并为此担忧不已,无法自拔。
他们会深陷在自己的幻想里,即使有大量的证据证实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无法阻止这些想法对他们产生的困扰。
充满怨恨他们内心虽然对伴侣有着一种完美的投射,但同时又觉得他们亏欠了自己。
你明明有能力对我更好的,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这也是盘旋在他们内心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
他们一方面疯狂地崇拜,一方面强烈地怨恨,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中,表现出了极强的依赖性和排斥性。
强烈的痴迷与其它成瘾行为一样,是具有很强的伤害性的。
他们对于伴侣的依恋,实际上并不是由爱驱动的,而是由内心的恐惧感驱动的。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伴侣身上出现了一些痴迷的表现,那么一定要对这些行为保持清醒地觉察,避免两个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负面的互动循环。
学者们认为,有些人之所以会更加容易吸引到一些痴迷型的恋人,通常也是自己身上具有某些特质,比如他们会非常享受被人崇拜与迷恋的感觉。
而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一段感情里出现了一些痴迷的表现,也要持续地保持自我觉察,注意保持与朋友家人的正常交往,避免进入将自己的精力过度的投入到亲密关系里,陷入更深的迷恋之中。
严重的痴迷就如同很多成瘾行为一样,戒掉这种习惯会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需要寻求一些专业上的帮助。
大数据告诉你,四种依恋类型解读中年之爱是荒唐还是卑鄙?
不可避免的,只要刷手机就会被推送一些大数据觉得你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
前几天竟然同时刷到两个彼此有关联的视频,其中一个视频是各方面都显得悬殊的夫妻直播互相攻击揭短,紧接着刷到的另一个视频是70后歌手谈年龄与爱情的理性态度。而前者对后者表白过又是全网皆知的事实,无异于打脸。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一种疼痛,尴尬,难为情。
发生骂战视频的女主角,我买过她的书;发表感想的歌手,我听过他很多的歌。
大数据给我推荐这些视频不无道理,万事万物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音乐人说,他不太喜欢那些到了四五十岁还是被爱情折腾,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的人。像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他认为爱情是年轻人的事,他严格的把爱情的发生与探索放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三十岁之后就应该家庭稳定了,把事情做得更好,生活中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
不知道那些三十岁还空窗的人作何感想。
不知道余听到这番话作何感想。既然是泥里生活,云里写诗,那就很难严格的按时间顺序来展开一生。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貌似也就他一个人说过这种话,可能还有第二个第三个,总之少有勇敢的人,开诚布公并自信地分享自己的幸运。
音乐人说,不太喜欢那些到了四五十岁还被爱情折腾的人,我想说,那些四五十岁还被爱情折腾的人也不喜欢自己这个样子;那些四五十岁还被金钱、欲望折腾的人也不喜欢自己这个样子。虽然名称上不是同一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也不喜欢自己这样,但很不幸,失控了。
聪明得太迟,又老得太快,有什么办法呢。
话说回来,不管到哪个年龄,人都不会太舒适,总有些事情在折腾着你。只不过,“爱情”这个字眼非常触目,它会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治安,因此要遭到抵制才好。如果把执念换成崇高的理想,就显得好看很多。
再来看马尔克斯对中年之后的感情描述。
马尔克斯在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接近故事尾声的时候写到费尔明娜与费洛伦帝诺晚年爱情,他们的爱情一生都受阻,在小说一开始他就写道:“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气味总是让他想起爱情受阻后的命运。”这句话贯穿整部小说。
除了世俗的偏见,还有费尔明娜女儿对这段感情的阻挠,她对年迈爱情的态度充满了敌意与恨意,咬牙切齿:我们这个年龄的爱情已属荒唐,到了他们那个年龄,那就是卑鄙。
马尔克斯借费尔明娜儿媳的嘴说,:任何年龄的爱情都合情合理。
小说与现在很多网络上的爽文不同的地方就是,作者不会画重点,整本书没有加粗加黑加色的所谓重点,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一视同仁,我们看书的人,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对重点段落的理解不同,给了人思考的空间,也给人不同理解的无限可能。
短短的一段对话中,马尔克斯对中年爱情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个世界对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我们的身体机能也在不同的年龄给出了合理的安排,在适合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事半功倍;超出了年龄范围,事倍功半。
比如读书,记忆,考试等等之类的事,应该是在小的时候 ,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完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生活的各种压力与琐碎之事的干扰还有脑力的老化,记忆力下降带来的迟缓。合适的年龄显得很重要。
比如生育,对女性而言是一定存在最佳生育年龄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在最佳年龄生育的孩子健康状况最好,自身的恢复也快;再比如创业,择业,在二十来岁就认定了终身事业的与在中年之后才开始的有明显的差距,除非自带天赋,不然就时间跨度上的投入导致专业程度与经验积累是难以追赶的。
作为一个中年人切断习惯思维方式,也要学习从多维度去看待身边的人与事,试图去理解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学习客观而心平气和,尝试凡事有独立的思考,锻炼自觉自律。
如果要学无止境,应该尽量以空杯心态去面对日子。
这几年一直在看心理学的书,当然也是断断续续的。很遗憾的觉察到所喜欢的类别都比较庞大,从理解到输出又是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啊。理解一件事,到渗透内心,再到自如输出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需要量的积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件事,道德层面就会得到淡化。人的一举一动都有心理动机,有时候它的合乎情理简直让人不忍微词。
从个体经历和经验影响的角度分析,可以把人的依恋分成四个类型,分别是安全依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恐惧型。这四种依恋类型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出生那一刻开始由抚育人的态度导致的,更准确的说是与母亲的关系。
很多心理学家说过,人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人和世界的关系。
从初生婴儿到能独立生活至少需要十来年的时间,特别是前面三年,完全依赖抚养人,完全依赖妈妈的照顾。妈妈(或抚养人)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在这期间习得的经验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会影响到个体后来的人际交往发展,孩子在这期间感受到的爱与关怀演变成不同的依恋类型。
得到悉心照顾的孩子,发展成安全型依恋人格,他们能快乐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的人际关系,愿意付出,容易信任他人;反之,婴幼儿时期的关照是无法预测或是冷漠、敌对、拒绝的孩子则会发展成焦虑矛盾型、回避型、恐惧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缺爱”的人。
缺钱,显而易见;缺爱,是隐蔽的,只有发展亲密关系的人才能发现,也只有用心才能发现。当两个人没办法洞察自己与他人时,矛盾与争吵就会频繁,缺爱的人很容易在情感上走上死胡同,因为没有理想的爱的模式参考,没有习得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像不懂得怎么赚钱一样不懂得怎么获得爱。却又无限的向往,就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彼此伤害。
我们以为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没有想过,爱像世间万事万物一样,要收获是需要能力的,需要付出的,也是需要学习的。
很多人都说,女人寻找安全感,男人寻找的是一个归属感。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我看来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就是确信。发自内心的一种确信。确信对方不会走掉,确信自己不会缺席,确信彼此是可以信赖的,可以依靠的,确信关系是稳固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安全依恋型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的婚姻,稳定的感情。而其他三种类型的人更容易飘忽,患得患失,始终怀抱着不信任、猜忌、害羞、冷漠、独立与漠视的态度在亲密关系中消耗。观察过一些幸福的或是不幸福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也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人是否幸福、道路是否畅通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说安全依恋型的人就绝对会幸福,会永远的保持童年时期的安全依恋型人格。只能说,幸运的话,这种依恋会伴随一生,幸福美满;不幸运的情况就是在人生某个阶段遇到的某些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依恋类型,变成另外一种或恐惧、或回避的类型。
从四种依恋类型来看,三种比较糟糕类型的人,似乎更容易在感情、爱情这条路上奔波,似乎更容易朝三暮四,试图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一种确信,却因为害怕、担心、欲拒还迎,蹉跎岁月,一地鸡毛,承受很多不好的社会舆论攻击。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难能可贵的东西,那可能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都在追逐的“钱”与“爱”吧,这些都是稀缺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早早就得到足够爱的人,有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也就有足够的资源与足够的底气去与这个世界相处,与他人融洽;而缺爱缺钱的,注定是难的,举步维艰的,每走一步都是修学分。特别对“爱”的领悟,这种困难与摸索成长,不是时间流逝,不是努力工作能弥补的。需要一些幸运的遇见,需要正确的缘分。也需要个人进行内视,自我洞察,内修,内求,完善那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需要觉察后自己拉自己一把。
人说缺啥补啥。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人无论拿宝贵的时间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有些东西,对于早早就拥有的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但对另一些人,可能是一辈子要去完成的必修课,一辈子光景也赶不上别人的起点处。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在书中写到他父亲曾给过他的一句忠告: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爱与理解是人人都渴求的,也是人产生依恋与归属的基础,更是幸福的基础,显得格外珍贵。有爱,好好珍惜;没有,也不是多么值得悲痛欲绝的事,歌手不是说了吗,生活不止一面,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追逐。
爱你所爱,想你所想,愿人人都能修满学分,得偿所愿,完满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