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恐育,有这些原因吗?
最近暑假,回老家带孩子的第二周。
头昏脑涨,身体疲惫,间歇性想把过去的我拎起来倒一倒脑子进的水。
一个5岁多,女孩子,已经算很听话的了。一个3岁半,油盐不进,分分钟让你怀疑人生。一个1岁多,提出要求不同意,下一秒张嘴就哭。
女孩子,大姑姐的。反正基本等于公婆的老来女吧!我老公也就是他舅舅经常默认小女孩也是她的责任。
告状第一名,不管发生什么事,先向奶奶告个状。
一天断案八百回,就问你能不能欣然接受。
反正我不能,我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SB,明明以前带托班的时候就不喜欢小孩子。虽然招小孩子喜欢,但内心却真不怎么喜欢小孩子。
我时常问我自己,为什么要生两个扎根在这里?大概是脑子进水太多吧!
出门就是一带三,人家都佩服我三胎的勇气,我却佩服自己脑残的勇气。
明知道他们家有一个这么小的小孩,还要赶鸭子上架,早婚早育,像急着投胎。
3岁半的老大,在家从爷爷打到弟弟,没有一个人不打。力气很大,家里人谁都挨过他的打,我脸上还有抓伤痕迹。他们也很纵容,被打了凶两句就完事。
反正我说什么基本不听,因为永远都有人护着。我也不乐意惯着他打我,打我一下,我就打两下。既然说教无用,那就武力镇压。
就像今天,老二不小心拉了粑粑,让他去3米远的地方给我拿个纸。他蹬蹬蹬跑过去,从那一卷纸上撕了一点边边,故意问我:是这个纸吗?然后再也叫不动他,哄求完全无效。
反正因为他,我一天可以问自己八百遍:为什么要生孩子,我这样的基因有什么好传承的,怎么不毁灭呢?
所以,我就是一个不适合生养的人,我的无条件母爱只能延续一会儿。我希望他最起码像个正常的小孩,结果呢!
反正跟他也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大人教养不到位。
因为这我经常怀疑自己:为什么生了不亲自养,不养所以没资格教。真是一个废料妈,我一点也不想做。
我真的经常经常想做一个咸鱼妈,什么都不管,只要不犯法就不管。但是我又经常间歇性被环境影响,听不得旁边的闲言碎语,真愁人。
老二一岁多,词会讲一些。同样油盐不进,一天到晚只希望被推着在外面溜达。
我大部分时候都满足他,但是我也是个人,会累。
晚上他跟奶奶睡,我看会书11点,早上五点半他就起来找我。然后拉我下楼,站在车旁边,哭着等我推他出去溜达。我觉得这样过两个月,我可能看起来会有40岁,因为真的有点累。
大中午不睡觉要出门溜达,刚回来屁股没坐热又要出门溜达。没有够的时候,他希望我是个太阳能机器人,可以一直在外面溜达。我也希望我是,这样就不会累不会烦躁。
公公忙着开店,婆婆忙着盖房子,我还要做饭或者洗碗。至于之前认真准备的考编,听天由命吧!
我回家以后感觉孩子都是我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更别说去趟县城什么的。老公回家却可以去这去那!
所以,孩子锁住的是我这个被枷锁锁住的世俗妈妈。
天天看到当了妈以后怎样怎样,却从没听过当了爸以后怎样怎样。
今天说到做饭,小姑娘立马说她妈妈也给她做了饭。
我当时真有一种感觉……算了,文明用语。
她妈每年过年大概在家10天吧,去年因为身体原因在家待了半年,其余没有。她却深深记得她妈给她做的饭。
少就会被放在心上,值得铭记,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却用来蒙蔽妈妈,鼓励爸爸。
所以老大永远觉得爸爸好,谁问都是更喜欢爸爸。不管着他,还偶尔陪他玩,带他吃好吃的,带他去游乐场。
……我也不知道在写什么。反正千言万语是为了让犹豫的人感受一下这种窒息的婚后生活吧!
反正我结婚生孩子觉得挺失败的,但是面上很多人都觉得我很幸福。所以,你们
的生活幸福与否还是听自己的吧!
爱,真的没有无缘无故。如果没有世俗约束,我大概真的没法认真做个妈。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恐高症?医学上怎么解释
恐高不在年高恐高反应和恐高症人有一种本能,就是对实际或者潜在伤害和危险的对象或者情景产生恐惧,并通过产生焦虑情绪来强化这种恐惧,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吓唬自己好玩,而是警示和强化人们的危险意识:
这里有危险,请远离!
人的这种情绪反应被称为恐惧反应。
在有些人,这种恐惧反应特别强烈,发展到失去理性的状况,即对一些原本并不能产生实际危险和危害的对象产生特别强烈的恐惧;
以至于产生严重的身体不适和症状,比如,对原本没有危害的东西产生危险伤害随时降临,必须立刻逃脱的急迫感,并出现心慌、出汗、发抖、气急甚至窒息的感觉,严重的甚至产生人格解体感,产生出“快疯了”,“快要死了”了感觉;
同时还产生非理性的回避,对原本没有实际危险的东西产生“死活不愿意面对”的反应,即使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都在所不惜。
这时的恐惧反应就升级成为“特定性恐惧症”,非理性恐惧、躯体反应和非理性回避是特定性恐惧症的三大要素。
人处在高处,就存在跌落造成伤害的潜在风险,因而人们对处在高处都或多或少产生恐惧反应,这是正常的。
当这种恐惧反应发展到处在并不存在实际危险的高处,比如在有安全设施,像有栏杆的建筑物顶,建筑物内阳台的高处等时,
也产生没有必要的强烈恐惧,躯体症状(吓得筛糠等),以及非理性回避行为,并影响到正常生活,就成了恐高症。
也就是说,恐高症,是一种特定恐惧症,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范畴。
恐高症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人会有恐高症?人处在一定环境位置,需要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和稳定。
人体姿势的维持有着一整套感觉输入-中枢处理整合和运动输出系统来维系。
姿势平衡感觉、空间位置感觉和运动感觉的输入是这个平衡系统的基础,包括眼睛视觉、内耳前庭器官平衡感、肌肉关节本体感觉和皮肤感觉来共同协调完成。
其中,视觉和内耳前庭器官平衡感输入最为重要。
一个小测试就能看出视觉系统对维持平衡有多重要:
我们采取单腿站立姿势,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情况下计时可以维持这种“金鸡独立”姿势的时间。你会惊奇的发现,失去视觉输入的闭眼状态,我们能坚持的时间非常短;而睁眼状态下,似乎可以“无限期”保持稳定站立。
这充分体现了视觉输入信息帮助我们的肌肉更好地调节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当然,在不同人,视觉和内耳前庭器官平衡感对于维持姿势的作用有差异。
恐高反应的产生正是人处在高处时看低处物体视觉输入信息“变形”引发的。
当人处在高处时,尤其是从高处向下俯瞰时,我们的视野和接收的视觉信息完全不同于处于平地的时候,看到的事物和情景明显变形扭曲。
这些变形的信息传入脑内,打破原有的身体平衡状态;人体平衡系统就会根据这些变了形的视觉信息来重新调整姿势运动来维持平衡,这种调整反而导致身体重心和姿势的改变,表现为人体摇摆晃动。
这种姿势不稳的摇摆晃动意味着增加从高处坠落的可能,面临这种增大的潜在危险,人体应对以应激反应,从而产生惊慌和恐惧。
与此同时,姿势不稳和身体摇摆进一步加剧了视觉信息的变形,从而触发进一步的身体姿势调整,身体摇摆加剧,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当然,在不同的人,这些反应的程度不同。
对于更加依赖视觉信息来维持身体姿势平衡,被称为视野依赖(VFD)的人,这种反应就更加明显,从而放大了上述恶性循环,并最终产生非理性恐高反应,恐高症的三要素之一。
这也是有的人容易产生恐高症,有的人则不会的原因。
这时,如果闭上眼睛,就可以打破上述恶性循环,减轻恐高反应——这就是人们处在高处产生恐惧时会不自觉地闭上眼睛的原因。
在医学上,姿势不稳和身体晃动是一种即时变动的不规则运动,会导致肌肉和关节本体感觉感受器和内耳前庭感受器所接收的身体运动和空间位置信息不断变幻,从而产生一种被称为空间和运动不适(SMD)的身体反应。
空间和运动不适又会进一步加剧恐惧,同时还产生类似于晕车的躯体症状,包括眩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甚至肌肉阵挛(俗称筛糠)等,——这是恐高症的第二个要素。
有的人,这种恐高反应和症状特别明显,为了减轻和避免这种不良反应和感受,会无差别地拒绝上到任何高的地方,包括原本完全不存在跌落风险的高处,比如有栏杆阳台,甚至处在室内的透明阳台,透明高架桥和电梯等,就是产生非理性回避反应——这就是构成恐高症的第三个要素。
非理性恐惧、躯体症状和非理性回避,至此,恐高症的三要素凑齐,就产生了所谓的恐高症。
为什么有人会恐高
参考消息网7月7日报道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6月10日报道,科学家现在知道大脑中发生了什么情况让我们会恐高。
报道称,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影响对高度产生恐惧的大脑回路。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改善对恐高症患者的治疗。
对高度的恐惧通常伴有焦虑和眩晕,被认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坠落受伤。但是有3%至6%的人有恐高症,这种对高度极其强烈的恐惧会影响这些人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把实验鼠放在一个开阔的高平台上。他们指出,这些实验鼠小心翼翼地靠近平台边缘,然后或往回退或调转方向离开平台边缘,这种行为表现类似于人类恐高症患者的行为表现。
进一步分析发现,暴露在高处会激活实验鼠的中脑结构中的神经元,即所谓“导水管周围灰质”。当研究人员使这些细胞失能时,这些小动物就会无畏地探近到平台边缘,甚至悬在边上,有的还坠落了。
另外一组实验显示,这些细胞接收来自外侧膝状体核(视觉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神经元的输入信息,让那里的细胞沉默也阻止了对高度的恐惧。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实验鼠被放到高高的平台上后,中脑结构另一范围,即(视觉与反射的高级中枢)上丘中的神经元被激活,这有助于抑制它们对身处高处的恐惧。在另外一组实验鼠中,让这些神经元沉默则大大加剧了它们的恐惧。
前后研究结果表明,连接外侧膝状体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大脑回路会通过处理有关高度的信息促使实验鼠产生对高度的恐惧,连接这些结构与上丘的另一通路则会抑制这种对高度的恐惧反应。
报道称,研究报告的资深作者袁小兵(音)说:“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揭示生理上对高度的害怕如何演变为恐高症,并针对这种情况研究出治疗方法。我们计划与心理学家进行合作,来调查这些机制是否也适用于人类,并弄清楚引发恐惧高度的具体视觉提示线索,以及什么样的大脑回路探测到有关高度的信息以启动行为上的反应。”
生活|坐飞机害怕?三招帮你战胜“恐飞症”
飞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很多人在乘坐飞机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向窗外张望,然后想象自己是一只飞鸟,在翻腾的云海中翱翔;但还有另外一些人,对乘坐飞机充满了恐惧,他们觉得只要双脚离开地面,自己的人身安全就打了折扣,以至于一看到飞机就不寒而栗。其实,这些人可能患有飞行恐惧症,那么什么是飞行恐惧症呢?
飞行恐惧症属于恐惧症的一种类型,与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等类似。患有飞行恐惧症的人群在面对与飞行相关的事物(比如飞机、机场等)时,会难以自制地感到非常恐惧,常常还伴有焦虑、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来说,引起飞行恐惧症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原发恐惧。
大部分患者在面对与飞行相关的事物时,即使没有特定原因或其他诱发因素,也会本能地感觉到恐惧。
继发恐惧。
部分患者对飞行的恐惧可能是由其他恐惧症引起的,比如幽闭恐惧症、恐高症等。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封闭空间和飞机飞行时的离地高度便成了恐惧症状的诱因。
恐怖经历。
比如见证或经历过飞行事故等。
社会因素。
比如对空难事故的持续关注等也可能使人患上飞行恐惧症。
面对飞行恐惧症时,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治疗:
认知治疗。
从心理学上来说,一切恐惧症状都源于患者强烈而不理性的恐惧心理,比如飞行恐惧症患者往往会夸大乘坐飞机的风险等。因此,纠正患者的认知偏差、降低其对事故风险的预估等都能够缓解恐惧症状。
行为治疗。
在行为治疗法中有一种系统脱敏疗法,能够对飞行恐惧症进行有效地治疗。具体的脱敏过程可以分为两步:
(1)虚拟训练:
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等设备向患者重复呈现某一等级的虚拟刺激事物(刺激不宜过大,一般以患者能够平静地面对该事物,或能够在焦虑、回避之后逐渐放松为准),直到患者不再对该事物感到焦虑或恐惧即可,然后再选择等级较高的虚拟刺激事物重复以上步骤。值得注意的是,一次虚拟训练不宜超过4个等级,而且如果患者在某一等级的训练中出现了强烈的抵制情绪,则应降低等级进行训练。
(2)现实接触训练: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患者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接触某一等级的刺激事物,仍然是从最低等级开始,逐级进行脱敏训练。当进行完所有等级的训练之后,还应该要求患者自己定期进行强化训练,一般以每周2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为宜。
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的恐惧症状比较严重,但又由于某些特殊情况而必须乘坐飞机出行,那么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以此控制焦虑、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
(来源:科普时报)
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