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牵定的姻缘,当真是命中注定,无法更改?
月老是掌管人间姻缘的神仙,据说月老手中有一根红线,将一男一女的脚脖子栓在一起,纵使这两个人在天南海北,最终也能走到一起。
月老,图源网络
在唐代有一个叫韦固的人,身为孤儿,靠自己吃苦努力,小有所成,并且他理想远大,心怀抱负。但是他一直没有找到中意的妻子。有一次他在宋城游学,遇到了一位老乡,当老乡知道韦固还没有娶妻的时候,就说可以帮他介绍一户好人家的女子,韦固非常高兴,就约好过两天在这里见面。
当天晚上他非常高兴,出门散步,顺便赏赏月。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他感触颇多。他觉得自己孤苦伶仃,好不容易长大成人,有了些成就,但就是找不到如意的妻子,特别希望这次能够成功。
他一路胡思乱想来到一座寺庙面前,看见一个老人坐在寺庙门口,肩上搭着红绳,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
月下老人,图源网络
他问老人,“您肩上的红绳是干什么的呀?”老人说“这红绳是用来栓姻缘的,被拴住的男女,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家境悬殊,就算是有深仇大恨,相隔千里,最终也会走到一起结为夫妇,这就叫做千里姻缘一线牵。相反,就算两个人再恩爱,我的红绳没系,两个人也成不了夫妻。”
他又问这个老人,“你看的书是什么书呀?”老人回答他说“这是婚书,专管人世间的姻缘爱情。”然而他凑近一看,然而书上竟连一个字也没有。
韦固听了,非常好奇,就询问自己的姻缘,老人翻了下书回答他,“你的妻子现在刚刚三岁,是城北卖菜那瞎老太婆的女儿。”韦固一听,心中暗想,自己学有所成,理想远大,满腔抱负,又怎么会和一个卖菜人家的女儿结为夫妻呢?
于是他对老人说,“我的同乡已经给我介绍了一个女子,过两天我们就见面,没准这个女子就会成为我的妻子。”老人说“这姻缘是天注定的,强求不来。”
月老牵线,图源网络
韦固回去以后越想越气,他叫来随行的仆人,让他去暗中杀死那个女孩儿。第二天,他的仆人来到城北菜市,找到那个女孩,一刀就给那个女孩刺了过去,仆人回来报告给韦固,随后两人慌忙逃离了宋城。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慌乱之中那一刀并没有刺死小女孩儿,只是刺中了她的眉心。
之后,国家发生战乱,韦固投身报国,他骁勇征战十几年,驰骋沙场,立下战功。有一次,刺史来犒赏三军,看见韦固,觉得他外形英朗,作战勇猛,于是就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
图源网络
刺史女儿刚刚成年,长得温婉可人,知书达理,韦固非常满意。但就是眉毛处有一处疤痕,妻子总是用一朵贴花遮住。
有一天韦固问自己的妻子眉毛处的伤疤是怎么回事。妻子答“我小时候没了父亲,母亲又是瞎的,每天在城北菜市卖菜,有天突然出现一个狂徒想杀我,刺中了我的眉心。后来母亲带我去报官,刺史大人负责调查此事,可是始终没有抓到那歹徒,刺史见我可怜,就收我为义女,对我如亲生女儿一般,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疤痕,不好看,就贴了一朵花儿。”
韦固便想起十多年前那个月下老人,心想真是天意不可违。他心中愧疚难当,从此对自己的妻子百般体贴,恩爱有加。
夫妻恩爱,图源网络
这就是月老的故事,然而现在的人是结了婚又离,离了婚又结,这可是月老管不了了的呀。我想月老手中的红绳都已经搅成一团乱麻了吧。
“管理”一词的由来
中国人讲管理,首先就要向中国人讲清楚,“管理”一词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所拥有的词汇,尽管它们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但是,历史上所遗留下的词汇,都是使用那种语言的人们在过去的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反映。所以,我们必须去翻一翻老祖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历史典藉,看一看在我国汉语词汇中,过去有没有“管理”一词?如果说有,最早是在什么年代出现的;如果说没有,那么有没有与管理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是每个管理理论研究者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在汉语发展史上,压根就没有出现过“管理”或管理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那么毫无疑问,就会得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或存在过管理活动的结论。
“管理”一词,在我国古代分别用“管”与“理”单音词来表示。“管”字,原是指用竹管制成的吹奏乐器,后来由于古代钥匙像这种乐器,于是便把钥匙称作管。如“郑人使我掌其此门之管”,就是郑国人让我掌管这个门的钥匙。由于钥匙是开锁的关键,具有约束性,于是在《左传.僖公32年》中便引申为管理的意思。如《礼记》中就有“管库之士”的说法。荀子也说,什么是“人君者”?就是“管分之枢要也”。可见,这里的管字,已与今天的“管理”一词的含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
“理”字,最初是指对玉的加工,后来把对老百姓的治理,也叫做理。如《说文解字》就把“理”字解释为“治玉治民为理”,引申也有管理的意思,如“理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战国策、赵策》)、“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吴兢《贞观正要、公平》)。这里的“理世”、“理国”,都是指管理或治理世间或国家,也都含有管理、治理的意思。
“管理”作为一个双音词,起初用在官职上,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武英殿修书处就设置有管理官,乾隆十九年(1751年)雍和宫也设置有管理官,之后管理街道厅(管理京城道路沟渠的机构)、管理三库(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大臣、管理蒙古各部驿站员外郎、管理钱法侍郎(宝钱局的长官)、管理事务(总管部务的官,地位高于尚书)等官职和管理机构相继出现。管理一词的用法越来越等同于今天的用法。如在《清会典事例、宗人府、天潢宗派、宗室觉罗册籍》中就有“管理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王公及族长”的说法。
由此看来,尽管1979年我国出版的一部最有权威性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缩印本),并没有收集“管理”一词予以解释,直到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66页)才开始收集了“管理”一词,并解释为“负责某项工作使其顺利进行”,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管理”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和使用。事实上,1960年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就已收集了“管理”一词,并按着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把它解释为,“管辖办理谋事”(见该书第10752页),这是非常可贵的。
由此可见,“管理”一词根本就不是什么外来语,而是中华民族早已固有的一个词语。我们从“管理”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我国,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代表奴隶主利益的国君越来越感到,加强对土地、臣民统治或管理的必要性。于是便把有效从事这些活动的关键词语,如管、理、治、统、总、纪、驭、御、乂、制、掌、执、摄、揆等词,赋予了“管理”的新义,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管事人员的官名。所以说,“管理”一词在我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