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申酉戌亥对应12生肖(申酉戌亥)

申酉戌亥对应12生肖(申酉戌亥)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是什么意思?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是什么意思?

子:

《说文解字》:“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 犹阳气动万物滋萌若刚出生之婴儿者是子字之范式。

“子”犹阳气动万物滋萌若刚出生之婴儿者。

“子”读zǐ ㄗ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儿女。(地支的第一位,属鼠。)

丑:

《说文解字》:“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阴至极以转换为阳之枢纽之时犹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若举手扭曲之时者是丑字之范式。

“丑”是阴至极以转换为阳之枢纽之时犹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若举手扭曲之时者。

“丑”读chǒu ㄔㄡ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外表扭曲而可恶。(地支的第二位,属牛。)

寅:

《说文解字》:“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徐锴曰:“髌斥之意,人阳气锐而出,上阂于宀(

),所以摈之也。”。

(宀:参见三画之五“宀”)

(一:参见一画“一”)

(人:参见二画之一“人”)

犹正月阳气欲上出万物始生然阴尚强阳不能径遂若在其屋之下者是寅字之范式。

“寅”犹正月阳气欲上出万物始生然阴尚强阳不能径遂若在其屋之下者。

“寅”读yín ㄧㄣˊ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恭敬畏惧。(地支的第三位,属虎。)

卯:

《说文解字》:“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凡卯之属皆从卯。”。犹万物冒地而出开门之形者是卯字之范式。

“卯”犹万物冒地而出开门之形者。

“卯”读mǎo ㄇㄠˇ。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两部分的连接处犹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地支的第四位,属兔。)

辰:

《说文解字》:“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靁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

(乙:参见一画“乙”)

(匕:参见二画之二“匕”)

(厂:参见二画之一“厂”)

(二)即“上”(上:参见三画之一“上”)

乙、匕、厂、(二)“上”四范式叠加:犹三月阳气动雷电振相与比述物皆伸舒而出之时者是辰字之范式。

“辰”犹三月阳气动雷电振相与比述物皆伸舒而出之时者。

“辰”读chén ㄔㄣˊ。

相与比述本义:言万物之蜃。(地支的第五位,属龙。)

巳:

《说文解字》:“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犹怀孕胎儿已经成熟者是巳字之范式。

“巳”犹怀孕胎儿已经成熟者。

“巳”读sì ㄙˋ。

相与比述本义: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地支的第六位,属蛇。)

午:

《说文解字》:“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阴阳交泰之正阳犹阴气欲从下向上啎逆阳,若矢冒地而出者是午字之范式。

“午”是阴阳交泰之正阳犹阴气欲从下向上啎逆阳,若矢冒地而出者。

“午”读wǔ ㄨˇ。

相与比述本义:白天太阳正照之时。(地支的第七位,属马。)

未:

《说文解字》:“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

(一:参见一画“一”)

(木:参见四画之一“木”)

一、木两范式叠加:象木重枝叶犹万物生成有滋有味者是未字之范式。

“未”是象木重枝叶犹万物生成有滋有味者。

“未”读wèi ㄨㄟˋ。

相与比述本义:万物生成有滋有味。(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申:

《说文解字》:“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

(臼:参见六画之十六“臼”)

(丨:参见一画“丨”)

臼、丨两范式叠加:阴气成体遇阳破壳现身形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是申字之范式。

“申”是阴气成体遇阳破壳现身形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

“申”读shēn ㄕㄣˉ。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犹物皆成其身体各伸束之使备成者。(地支的第九位,属猴。)

酉、丣:

《说文解字》:“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秀者物皆成已入以闭门而就犹黍成可为酎酒者其有实之酿酒之器形是酉字之范式。

丣:古文“酉”

《说文解字注》第2958页:“(丣)古文酉。从丣。从丣、一闭以之。戼为春门。万物巳出。丣为秋门。万物巳入。一闭门象也。管子幼官篇。春三卯同事。秋三卯同事。惠氏士奇云。春当作三戼。秋当作三丣。取许书为说也。虞翻别传曰。翻奏郑玄解尙书违失云。古大篆丣字、读当为桺。古桺丣同字。而以为昧。甚违不知葢阙之义。玉裁按壁中古文尙书作昧谷。郑注尙书依之。今文尙书作桺谷。郑注周礼缝人取之。今文古文本有断难合一者也。郑本不误。而仲翔谓其改丣为昧。其他三事亦皆仲翔误会。说详古文尙书撰异。凡畱聊桺刘字从丣。”

(戼:参见八画之二十二“戼”)

(一:参见一画“一”)

戼、一两范式叠加:犹万物巳入闭门言其成就者是丣字之范式。

“酉”是秀者物皆成已入以闭门而就犹黍成可为酎酒者其有实之酿酒之器形。

“酉”读yǒu ㄧㄡˇ。

相与比述本义:犹万物巳入闭门言其成就者。(地支的第十位,属鸡。)

戌:

《说文解字》:“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

(戊:参见五画之十一“戊”)

(一:参见一画“一”)

戊含一两范式叠加: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是戌字之范式。

“戌”是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

“戌”读xū ㄒㄩˉ

相与比述本义:犹象六甲五龙相拘绞天地之气归于一者。(地支的第十一位,属狗。)

亥:

《说文解字》:“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傳》曰:‘亥有二首六身。’。”。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犹怀子欲生时是亥字之范式。

“亥”是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犹怀子欲生时者。

“亥”读hài ㄏㄞˋ。

相与比述本义:阳气根于下。(地支的末一位,属猪。)

辛丑牛年: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你还分不清楚?那就往下看吧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为什么农历辛丑牛年只有354天——从闰月说起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谷熟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总共354天。但是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1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国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而由于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有闰月,所以2021年农历辛丑年是平年也就没有闰月。

二、干支纪年法

干支起源于何时?至今还难以作出确切的回答。不过,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说明早在殷商时代,就已普遍地使用干支纪日了,所以干支的产生,应该比殷商更早。现今大家均相信,春秋时代的纪日干支,是与现在的纪日干支一脉相承的,这可以从《春秋》所载37次日食干支记录得到证实。近年来有人根据殷墟卜辞月食所载干支,推论说自股代开始到现在,干支纪日一直都是连续的。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原来的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所以农历辛丑牛年又叫重光赤奋若。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纪日不像现代人这样某月某日的计算。而是按照六十甲子循环往复的计算。比如: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 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zheng) 月。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至于以天干合着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

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尾指岁尾,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尾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馀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

《左传·襄公三十年》说:“于子嬌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局。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再说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太岁在卯”,其馀由此类推。

此外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就是作为太岁年名的摄提格,是说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这样说来,屈原的生辰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与天文紧密相关联的。其实,“天时地利”,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时”是由天来决定的,而“利”却要从“地”里获取。

下面列表说明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和太岁所在、岁星所在的对应关系: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六十甲子前身),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阙为第二年,其馀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自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就用这些年名纪年。

所以如果用干支来更代,阀逢摄提格可以称为甲寅年,旃蒙单阙可以称为乙卯年,等等。这些年名创制之初是为了反映岁星逐年所在的方位的,但是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用它们来纪年并不能反映逐年的实际天象,所以就废而改用六十甲子纪年了。后世有人使用这些古年名纪年,那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

例如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下注曰:“起阈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清初作家朱彝尊在《谒孔林赋》里写道:“粤以屠维作噩之年,我来自东,至于仙源”,其实是说在己酉年。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由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上古某年是什么干支。一般历史年表所记的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三、天干地支的含义与十二生肖的相配

十天干的意思:

据《史记·律书》和《说文解字》等书记载,按辞义可解释为:甲:植物破甲之时;乙:屈曲生长之时;丙:天气明亮之时;丁:丁壮之时;戊:丰茂之时;己:纪识之时;庚:成熟之时;辛:更新之时;壬:怀妊之时;癸:揆度之时。

这清楚地表明了天干是一岁中10个时节的物候。

十二地支意思:

又根据《释名》和《史记·律书》、《说文解字》,十二支名称的含义为:子:万物孳生之时;丑:扭曲萌发之时;寅:发芽生长之时;卯:破土出苗之时;辰:舒展生长之时;巳:阳气盛壮之时;午:阴阳交替之时;未:尝新之时;申:成熟之时;酉:煮酒之时;成:衰老枯黄之时;亥;收藏之时。故十二地支也清楚地表明了一年中植物生长过程的12个时节。

天干地支应是分判时节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是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天干属阳历,地支属阴历,所以,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把天干称之为日雄,地支为月雌。《尔雅·释天》则将天干称为月阳,将地支称为月名。天干就是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为36天的太阳历月名;地支就是农历的月名。将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组成60个数的周期用以纪日,后来又用来纪年和纪月,这可能是殷商人的创造。

为了克干支记忆的不便,人们便创立了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来代替十二地支,并且与十二地支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这就不易错乱。由于这12种常见的动物具有实感,容易为广大群众记忆和接受,于是便很快地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至今仍然盛行。

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如何定型的,它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又是如何确定的,这些在古代文献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民间流传的所谓牛鼠赛跑的故事,可信程度不大。这些关系可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典文献中的名句,例如,《诗·小雅》“龙尾伏辰”、《左传·僖公五年》“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等,都可能作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的起因,这就关系到二者谁产生在先的问题了;形体特性类似或常在一起的动物及家畜等,例如,龙和蛇,马和羊,鸡、狗、猪等,就自然地排列在一起;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应该是考虑的一个因素。

另外,如将虎与寅相配,大约与西羌氐羌民族的虎崇拜有关,他们以虎月为正月,又以虎为贵、为大,故以虎月为正月。总之,十二生肖顺序的形成,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在内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因果循阴阳承负,合家欢月朗星空

游戏三千日月情,逍遥生活潮海承。吾问乾坤何所戏?天钟地鼓人打更。鸡兔黄昏回巢穴,初更枭鸟鼠出洞。猛虎下山饕餮食,夜半三更七星灯。五更梦醒观黎明,旭日升腾东方红。晨炼吞吐彩霞炁,正午烈日玄空中。申酉戍亥日下山,往复岁月叙人生。为国为民合家欢,独善兼善世界同。藏奸贪牢狱现形,公千古永世恒鸣。石榴笑万子千孙,月饼香甜满世行。传家宝勤俭持家,千技万艺渡营生。诗书礼乐歌春秋,琴棋书画写太平。

您真的了解12地支从何而来吗?

古人发现,在宇宙当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仅会受到太阳的影响、月亮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来自木星、土星等多个星球的影响。现代物理学已经证明,只要事物有质量,就一定会对周边的事物有影响,在太阳系当中。太阳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大的,因此八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旋转,而木星则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行星。可以说,如果没有木星,那么地球可能就真的不存在了。

因为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当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它的质量是其他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21倍,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在宇宙当中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各种陨石和碎片,还有一种是太阳风。太阳风其实并不是风,而是在太阳上发生爆炸之后所放射出来的那些物质,也可以称作太阳风暴。正是木星恰好把这些飞向地球,并且对地球上的生命存在威胁的有害物质的99%都替我们给阻挡住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没有木星,那么地球上就不会有任何生命的存在。

其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是一年,而木星是大约12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古人把木星相对于地球移动的每一段距离给它起了个名字。分别叫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简称12地支,所以12地支并不是我们平时在课本里看到的平面图,而是代表着某一年木星围绕太阳公转时的相对位置。

古人还把木星称为岁星,因为木星运行到不同的位置,对于地球所产生的气场是不同的,其带给地球上生存着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人们发现,在子年,丑年、寅年、卯年,辰年巳年、午年、未年,申年,酉年、戌年、亥年。出生的人或者动物、植物,它们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后来,人们为了更加通俗易懂地记住这12个字,就分别用一种动物的名称来命名它们,这就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等12属相的由来。

所以,每一年出生的属相其实就是木星在宇宙当中运行的轨迹,而因为木星运行的位置不一样,对地球的影响不一样,在地球上各个地方生存的人、动物,包括植物所接收到的宇宙当中的能量也不一样,因此不同属相出生的人在性格和命运上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