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2023年是双春年,冬天偏冷吗?
#秋日生活打卡季#
2023年的夏季基本过去了,如今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秋季了,有些地方都已经是深秋了。
虽然在入夏前就有专家说今年的年景不太好,并且大概率会出现像去年一样的极端高温天气。但是在小编看来,今年的夏季真的不怎么热,至少是没有去年那么热。其特点是酷热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最高温度也没有去年的高。
如今夏季过去了,最受关注的就是今年冬天的天气了。听村里的老人们聊天,他们也常说起这个话题。并且不少老人还有点担忧,说今年的冬季大概率会是一个“冷冬”。
而他们判断的依据就是“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这里的春可不是指春天,而是指立春节气,而冬并不是指立冬,是指冬天。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一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它们把冬季夹在中间的话,那么这一年的冬季就会很冷,而且春天也容易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其结果就会导致牛羊等牲畜因为遭受严寒而生病,从而出现“十个牛栏九个空”的情况。
而很不巧的是2023年就是“双春年”,年头和年尾都有立春节气。那今年的冬天真的偏冷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了解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2023年的会出现两个立春节气。
大家也知道,24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它作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这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和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而且它在历史发展中被列入农历,并且还是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过去古人规定了立春节气是农历的岁首,也就是立春节气是一年都开始,然后一年有24个节气,其中每个月就是2个节气。而这两个节气的前一个称之为“节”,后一个则是“中气”。立春是24节气之首,也是一年的开始,所以它是第一个节气。
在正常的年份,一般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的。可是在有些年份的一些月份就会出现至于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情况。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阳历和阴历的历法周期不同。而农历就是为了协调阳历和阴历的历法,通过与阳历的置闰法而发明出来的一种历法。
在一些没有中气的月份,就会称之为前一个月的闰月。而有了闰月的年份,农历就不再是12个月,而变成了13个月份了。
如此一来这一年也就不再是24个节气,变成了25个节气了。其中立春是在岁首,因而它就有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农历年中,从而就在年初有一个立春节气,在年尾也有一个立春节气,而这样的年份就被称之为“双春年”。
2023年就是因为有闰二月,整个农历年就有384天了,其中在农历的正月十四立春,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五又是立春节气,也是就是人们说的两春年,并且出现了“两春夹一冬”的情况。
不过,古人以“双春年”为依据来判断冬季的冷暖,这个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因为“双春年”和冬天天气是否寒冷并没有直接关系。
原因前面也说了,2023年是否出现“双春年”取决于农历和阳历的置闰法计算结果,可以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结果。
何况古人还设置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则,也就是每19个年头里就有七个闰年,换言之这样就会有7个年是“双春年”,也有七个年份是没有立春节气的,这样的也被称之为“寡妇年”、“黑年”,可见其频率是非常高的。
再加上通过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大数据也是不支持这种说法的,并没有因为出现“双春年”了,冬季就特别冷的情况。
毕竟冬天的天气是否寒冷和有没有出现“双春年”的关系不大,其主要是受到气候的变化影响,具体则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观测数据来判断。
在我看来今年的冬季不会太冷,因为老祖宗还传下来一句经验之谈“三伏不热,三九不冷”,而今年的夏季就不是太热,所以以此判断冬天也不会太冷。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阴历、阳历、阴阳历,中国的农历是哪一历?
阳历和太阳有关,阴历和月亮有关
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月亮为“太阴”,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1.阳历阳历也叫格里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即一个回归年,准确来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并非刚刚好的365 日。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经过四年一闰后,仍有误差,故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以回归年为单位循环计日,日期能反映季节变化、节令和农时,意义更为重大,所以更普遍地为人类采用。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春分时节,油菜花正盛
2. 阴历阴历则是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候就叫作“朔”,即农历初一。当地球正好处于太阳和月球中间的时候,就是十五月圆之夜,叫作“望”。
月亮的盈缺变化是一个明显的周期,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需要29.5天左右,被称为一个“朔望月”,这就是一个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不同阴历年的天数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3. 阴阳历阴阳历是指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
中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4. 农历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虽然大家也称之为“阴历”,但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历。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阴阳历。阴阳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两个周期,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变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中国古代正式的历法超过百种,之所以改历频繁,大部分原因是历法超前或落后于实际天象。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355天)
中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汉族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中国的民间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农历”更为准确,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
5. 二十四节气节气是从阳历的角度表明当前时刻的信息,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歌诀是人们为了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各取一字缀联而成的。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令”,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因为节气本身表示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与公历表达的概念相同,所以基本上节气在公历上的位置比较固定。而在农历上表现出出现日期会前后浮动。
节气歌每句首字或第四个字合起来均为春夏秋冬,也就是一年中的四季。但更为神奇的是,每句的第四个字分别表示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秋分是白天与夜晚长度相等的日子,夏至和冬至又是白天最长与最短的日子。它们正好平分阳历年中的四个点,即平分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四个点。这就是说,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跟阳历密切配合。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农历##二十四节气#
今年农历二月有59天?一图看懂闰月来龙去脉
你知道吗?今年癸卯兔年不止一个农历二月,还多了一个“闰二月”。今天是闰二月第一天,你知道农历的闰月是怎么回事吗?一图看懂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