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四都在哪里(四都)

四都在哪里(四都)

福建日报‖听,胜利的号角——走进长汀县四都镇

□ 记者 张杰 刘必然 黄筱菁 通讯员 陈天长

闽赣交界处,群峰雄踞,地势险要。群山环抱之中,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兵工厂旧址等革命遗迹,带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沧桑,至今仍巍然屹立。

“90年前,红军就是在这里首次进入福建,吹响胜利的号角,让革命的火种席卷八闽大地。”长汀县四都镇楼子坝村姜畲坑自然村,老支书陈先发指着村后依山势分布的土窑说,当年,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用这些坑洞来掩护红军。

跨越历史烟云,“红军入闽第一村”姜畲坑这座四面环山的古村落和红色四都,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客家儿女“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愈发坚定……

留住红色,奔向幸福

“心念红军哥,目汁流两行”

1929年的春天,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挥师入闽。3月11日半夜,大部队抵达姜畲坑村。

行军声唤醒了睡梦中的山村。“向导告诉乡亲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共产党能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大家备受鼓舞,村里年轻小伙子都争着要加入红军。”陈先发说,自己的父亲是红军入闽亲历者之一,每次讲起这段历史,父亲都激动不已。

姜畲坑的红土地记录了红军入闽的第一步。此后,红军在福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星星之火在八闽渐成燎原之势。

“心念红军哥,目汁流两行。”这是四都流传至今的歌谣。四都人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据了解,全镇在册烈士488人,当时整个四都也不过5000人。

热血浇灌的土地上,如今已发生巨变。

“党和政府时刻挂念着我们老区人民,持续投入专项帮扶资金,我们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陈先发边领路边向记者介绍说,楼子坝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环村公路全部硬化,全村河道疏通河岸加固,沿村公路遍植绿树,环卫制度已建立健全……

“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前些年,在政府的指导下,陈先发带头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50亩,发展台湾大肉黄姜、槟榔芋种植,探索杂交水稻育种和中药材淫羊藿种植项目。“老区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陈先发表示,合作社累计吸收贫困户5户15人,他们都被纳入合作社保障体系。

“2018年,我们种植的大肉黄姜通过了欧盟有机论证,成功出海。”陈先发自豪地说,现已对接一家香港的贸易公司,每年向非洲出口200多吨黄姜,每公斤至少能收益3元。村里还利用山地资源,做大毛竹产业,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竹林,日常生活早已不愁。

“几十年来,不论我们自己过得如何,都没有忘记红色历史。”陈先发说,村民历来注重对革命遗址的保护。目前,村里较好地保留着毛泽东和朱德当年住过的陈氏祠堂、毛泽覃同志旧居,以及红军后勤部的造币厂、兵工厂、后方医院等革命遗址。

“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作为红军入闽第一村,保护革命遗址是楼子坝的责任!”陈先发坚定地说。

青山作证,今昔巨变

“真想告诉先烈,今天的天空多亮啊”

在四都镇红军首次入闽纪念馆内,一件件翔实的文物资料、一张张生动的历史照片,无声讲述着过去。

文物会“说话”,但革命历史的亲历者却越来越少。如何将亲历者的故事保存下来?

在四都镇乃至长汀全县,赖光耀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

“我爷爷赖兴银是四都早期的共产党员,担任过汀西县苏维埃主席。”赖光耀说,自己打小便沐浴在红色故事中,“我们是红军的亲人。像我这样的革命家庭,在四都有很多”。

“当年敌我力量悬殊,为什么老百姓会坚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上世纪80年代,在四都文化站工作的赖光耀常常走村入户,和村里的老人聊革命往事,“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每次采风,常常被质朴的老红军、老接头户、老区群众感动。虽然出生在和平年代,但我有责任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告诉大家。”赖光耀说,深感外界对四都革命历史知之甚少,“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扩大四都红色影响力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赖光耀跑遍了四都镇的每个村落,包括人迹罕至的古战场、古驿道等。

2011年,赖光耀根据采访记录,编撰完成《青山作证》。全书共15万字,详细记录了从中国共产党进入四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四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

在记录革命历史的同时,赖光耀也十分关注四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当我发现一些地方树没了、山光了,很心疼。”赖光耀说,有段时间,长汀发展“木头经济”。拥有丰富木材资源的四都,成为采伐的重点乡镇,带来了生态隐患。

进入新世纪,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翻开新篇章。四都虽不是治理的重点地区,但当地党委政府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都把保护生态摆在发展的第一位,严格控制林业采伐指标,实施天然林禁伐停伐补助试点工作,完成了近10万亩天然林禁伐停伐补助协议签订。同时,四都将植树造林工作落实做细,确保绿化的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全镇完成造林绿化合格面积1.5万多亩,完成生态公益林6万多亩,巩固提升了林业优势,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四都森林覆盖率高达86.55%,在闽西各县区市中名列前茅。

近日,赖光耀向记者展示他编写的《青山作证》。“绿水青山见证了四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壮丽史实,也见证着老区巨变。有一次采访中,我得知四都人廖汉华烈士就义前曾嘱咐妹妹,‘不要怕,天总会光(亮)的’。现在,我真想告诉那些先烈,共产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今天的天空多亮啊!”

赓续传统,不忘初心

“创业正当时,一代接着一代干”

仰望四都的天空,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老区苏区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在代代相传。

穿行在四都的王坑山场里,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不见了,3000多亩生机盎然的油茶树映入眼帘。

这里是退休干部林慕洪兴办的生态种养基地。

林慕洪出生在1949年,退休前是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退休以后,很多医院高薪聘请我。可看到家乡的山头还没全绿,还有乡亲没致富,我就带着全家都回去了。”

林慕洪想劝乡亲种树,却被浇了冷水:“种什么都没用,不信你来种!”

“山荒了,但精神不能荒芜啊!”2008年,林慕洪邀请林业专家前往四都考察,得出四都适宜种植油茶的结论。

林慕洪告诉记者,种油茶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工和资金。山场只能靠流转租赁来解决,为此他跑遍周围几个村子,又是开会又是做工作。为打消大家的后顾之忧,他将土地50年的租金一次性付清,流转来4600亩山场。他还卖掉了市区一套复式套房,将现有的住房拿去抵押,向亲朋好友借款,如此凑了1600多万元,开始尝试油茶种植。整整干了3年后,栽下了3042亩油茶,油茶山这才初具规模。

油茶收益周期长,去年第一批种下的油茶终于有了产出。林慕洪也乐开了花:“靠着这个油茶,把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大家往后的日子就更有奔头了!”

林慕洪也没有忘记自己始终是一名医生。“乡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而看病是我的优势。”林慕洪说,自己每个月利用圩天在镇卫生院开展两天的义诊,每天就诊患者有五六十人,平时还有人跑到他山上的家里找他看病。

林慕洪的坚持,乡亲都看在眼里,有时会心疼地对他说:“年纪越来越大了,该去享享清福了。”

“这些年来,我常常会遇到革命后代。想起他们的先辈对新中国的巨大贡献,我做的这些事情真的是微不足道。虽然今年我70岁了,但创业正当时!就算干不动了,还有我儿子,一代接着一代干!”林慕洪回答。如今他的儿子接过了种树致富的接力棒,分担了一部分工作。

老树年年发新枝。莽莽林海,像林慕洪这样奋楫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四都镇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炎士率先种下“平民兰”,带领村民开辟260多亩的兰花种植基地,让种植户每年增收2万多元;上蕉村村支书吴水长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发展林下种植面积1930亩,种下的中药材先后丰产丰收,贫困村因此摘帽,村里1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老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为四都百姓闯出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林下特色产业路。截至目前,四都林下经济面积达7000多亩,形成了包含林药、林花、林菌、林禽、林蜂等一系列特色产品的产业格局,实现年产值超2亿元。去年,四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000元。

告别革命老区四都,车窗外处处生机勃发:在楼子坝,竹林铆足劲向上拔节;在王坑山场,林海荡漾着希望的波浪向外延伸……在这片广袤深厚的红土地上,老区人民正吹响新的胜利号角,奋力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让老区全面脱贫致富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湛江的县级市吴川,为何对茂名化州有一种难舍之情?

说起湛江的县级市吴川,无论是湛江人还是茂名人,还是整个粤西地区的人,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其实很多人对吴川并不了解,最大的印象就是“土豪多”“有钱人多”,但说起吴川的地理与历史,以及与湛江、茂名的分分合合,所知就有限了。在这里,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吴川。

鸟瞰吴川市区

吴川位于湛江市的东北面,与化州和茂名的茂南区接壤,西南边是坡头区(曾属吴川县)。吴川和坡头在语言、风俗、观念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思想观念更开放,敢闯敢拼,与湛江其它县区有很大的不同。湛江有人用简单地思维认为,吴川为什么成为“土豪之乡”,因为吴川在湛江东边更靠近广州,更容易受发达地区影响。NoNoNo,从吴川往东,茂名和阳江大把穷地方,原因不是那样简单的,以后我们会谈到。

吴川的名字来源于东郊的吴家地,川就是“江”的意思。吴家地这个地方纳三川(江)之水(鉴江、袂花江、梅江),所以叫做吴川,吴川在历史上也曾叫做“吴江”。历史上的吴川县的范围比现在大多了,湛江的坡头区、特呈岛、南三岛、硇洲岛都曾属于吴川。

吴川跟粤西地区一样,在秦以前都是少数民族的五越属地,到了秦朝则属于“象郡”,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后属于高凉郡或高凉县。高凉郡最大的时候,辖高凉、阳春、海安、杜原、连江、电白、石龙、吴川、茂名9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又设置了一个平定县,这个县就是吴川的前身了,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吴川县自此才真正在历史上出现。

唐代的时候,吴川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7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6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众所周知,高州府、化州等名词都与现在的茂名地区有关,而从历史上看,吴川的与茂名的渊源从宋朝起就比较深了。

顺便说一下,吴川和坡头一些姓氏的族谱都明文写着“高州府吴川县”。吴川人和坡头人在拜神、请神或是清明扫山读祝文的时候,需要念境份,一开口就是“高州府吴川县……”不说这个地名,老辈人怕神仙找不对地方,哈哈。

到了清朝末年,吴川的辖区成为史上最大:东临南海,西连遂溪、廉江,北接化州,东北至梅菉与茂名交界。全县管17个都、8个寄都(相当于辖区)。其中南部四个都:南一都(麻斜)、南二都(坡头)、南三都(南三)、南四都(硇洲岛),包括“广州湾、北颜窖、调神(顺)岛”等地。

高州府吴川县地图

湛江有句老话:“南三南二都是云人”。这句话就是针对清末以来吴川的管辖范围来说的。南三南二的人如果在他乡遇到,就会套近乎:“南三南二都是云人!”云,是吴川方言\"我\"的意思,现在很多老人都说\"云\",\"云果里\"就是\"我们那边\",\"云人\"大概就是自己人,自家人,或是我们这边的人,如果在外地也有老乡的意思。

说到这里,飞鸟哥还回忆起一件小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作为“南一”的麻斜岛上,以前某生产队有一头公牛,特别大,容易暴怒,好斗,所有小孩都不敢养。生产队里只有最壮的几个劳力,才敢牵去犁田干活。这头公牛的名字却被命名为“南四”。是暗指硇洲岛吗?年代太久远,含义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说明“南一二三四”这些词在过去比较流行。

其实吴川与湛江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算起应该是从广州湾开始。法国佬最早登陆的就是吴川辖区的广州湾,后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胁迫清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借条约》,把吴川南四都作为了广州湾的腹地,连同遂溪管辖的海头、赤坎、东头山及东海岛一起借给法国。法国把租借的陆地和附近海湾统称“广州湾”。

条约原文对租界的定义是——

“东海全岛。

硇州全岛,该岛与东海岛中间水面,系中国船舶往来要道,嗣后仍由中国船舶任便往来租界之内停泊,勿得阻滞,并毋庸纳钞、征税等事。

其租界定在遂溪县属南,由通明港登岸向北至新墟,沿官路作界限,直至志满墟转向东北,至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为 赤坎、志满、新墟归入租界;黄略、麻章、新埠、福建各村均归中国管辖。

复由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出海水面,横过调神岛(现调顺岛)北边水面,至兜离窝登岸向东,至吴川县属西炮台河面,分中出海三海里为界(即中国十里),黄坡仍归中国管辖。

又由吴川县海口外三海里水面起,沿岸边至遂溪县属之南通明港,向北三海里转入通明港内,分中登岸,沿官路为界。”

大家可以根据原文对照一下,自己的家乡是否属于法租界范围。很多人不知道麻章区的部分地区也属于法租界。但从麻章——志满——太平通明的公路可印证这一史实,法国人修的这条路,用了90年,至今质量还不错。

广州湾范围

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中国。或许是当时的政府急着想摆脱殖民统治的屈辱,急于有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急需一个新的名字。于是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仅仅只用了几天时间,广州湾便改名为“湛江”。就这样,吴川县的南四都随着广州湾易名湛江自然而然地成了湛江的一部分!不过这个时候的湛江确实很小,比不上一个县大。法租界辖地之所以如此有限,也跟遂溪县(包括现遂溪、麻章、霞山、赤坎等地)人民的抗法战争有关,法国佬被湛江人民抗击退回到寸金桥,无法再扩张。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湛江的经济发展,把坡头附近吴川县属地的龙头(含官渡)、乾塘再次划入湛江。后来陆续将海康、吴川、遂溪的很多地方都划给湛江市。现在部分的赤坎和霞山曾经都属于遂溪,母语本是雷州话(黎话),因为抗战时期大批珠三角的人到广州湾避难,逐渐形成了市区语言以白话为主。

195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吴川县第九区的南三岛划归雷东县管辖;1954年1月,又将西营区(现霞山区)的特呈岛划归雷东县管辖。当时湛江市郊区只有新鹿(现湖光)、潮满两区。1958年撤销雷东县,并将雷东县并入湛江市郊区管辖。就这样,湛江市由一个小小的广州湾扩充得越来越大,到了现在成为了一个有卫星县区围绕的中心城市。

由于湛江的战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加上广州湾在抗战时期畸形的经济繁荣,使其在周边影响力很大。解放后,广西东部曾一再并入粤西区或湛江地区。1958年的“湛江大专区”包括阳江、阳春、茂名、信宜、电白、吴川、化县、廉江、遂溪、海康、徐闻、雷东、东兴、钦县、合浦、灵山、北海、湛江等地。这段时间,湛江地区的管辖范围西起广西东兴,东至珠三角,管辖范围达到史上最大。

这个时候,湛江就像一个巨无霸,排名广东老二,不仅吞没了吴川,更是吞没了现在的茂名和阳江,粤西地区成为一家人,不分彼此。

湛江大专区辖区

说起来,吴川(特别是梅菉)和化州就像两兄弟,距离最近,语言民风最接近,在历史上分分合合多次,仅是解放后就有这些分合史:民国的时候,有个梅茂县,主要辖梅菉和化州,县治在梅菉;1952年,吴川县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1953年复名吴川县,县治梅菉镇;1958年10月,吴川县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县治在化州镇。坡头、龙头两区又从吴川县划归湛江市,覃巴区划给电白县;同时,从茂名县划出兰石、龙首、双塘等乡归入吴川;1961年4月5日,吴川县从化州县分出独立,县治在梅菉镇,属湛江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广府民系下属有九大分支,包括粤海民系、四邑民系、莞宝民系(原广州府和肇庆府)、罗广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以及吴化民系。吴化民系,就是指吴川和化州为中心的这个民间文化体系,再次证明吴川与化州的深厚渊源。

吴川和化州有个共同的圩叫做“长岐圩”,就跟以前深圳的“中英街”一样。这一带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有些村庄貌似在化州却属吴川管辖,有些地段貌似在吴川却是化州的地盘。两地的民俗也很相似,年例和各种酒调席都很上档次,很是热闹。

同饮鉴江水的吴川化州两兄弟,两地的人既亲密,又互相调侃,民间搞笑地互称“猫和狗”,狗我不知是怎么回事,猫应该是指化州的白话发音,“冇冇冇”的音比较多。吴川这边还流传“化州佬买椰子”、“化州佬买鞋”、“百几斤重一只(化州)喵”的民间故事,用方言讲起来很有趣。化州这边应该有调侃吴川人的故事,大家可在评论中补充。

民国时期化州与梅菉同属梅茂县

其实,茂名对吴川,吴川对茂名,感情很深,彼此之间很不舍。直到现在,很多吴川人都觉得跟茂名人,尤其是化州人,更像是老乡,语言、民俗和民风都更一致。反而湛江这边讲雷州话的人太多,语言不是很通,民风民俗也有差异,上一辈之间总觉得有些隔阂。但到了80后90后就好多了,比如我是遂溪人,我老婆就是吴川人,她家祖籍算起来还是化州。不过,我比较担心的是,我们的子女到底说什么话,因为外家带得多,宝宝一口白话,看来我的雷州话要失传了!

既然说到化州吴川“猫与狗”的笑话,我这里也再说一个民间的笑话,也就是广为流传的“吴川人掷死狗”的古仔。

以前吴川人多地少,”人均不够三分地“,比较穷,但吴川人又好面子。过年的时候,粤西地区流行吃煎堆。有句俗语叫做:“年晚的煎堆,人有我有。”如果一家人过年没有煎堆吃,那可真的被人看扁了!而且吴川那边做姑爷的,还要煎几大箩的煎堆,在老婆娘家到处派。

那么,怎么做煎堆才能又省钱又有面子呢?就少放糖,少放油,不放椰丝花生等芯。于是,人家的煎堆又香又酥又脆,芯又多,吃得来够料。但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煎堆,又硬又不好吃还磕牙,就被人笑话掷狗比砖头好用,因为够硬!

吴川的小吃煎堆

当然,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之前流行的民间笑话,只是供大家一笑,千万不要去深究。改革开放之后,吴川人的精明实干、敢闯敢拼的优秀品质充分发挥出来了,涌现了数百名亿万富豪,是全国富豪数量最多的县级市。这些富豪到外地发了财之后,也回到家乡反哺乡亲,为吴川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篇幅有限,关于吴川为什么能成为“土豪之乡”,我将在下一集继续讲解。喜欢民俗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纵横哥喔!

松阳县四都乡

2018-01-29 17:29 | 丽水市镇治办

新颜

松阳县四都乡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东北与武义县接壤,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乡镇。该乡坚持以建设“三美融合 品质四都”为目标,紧紧围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加强三整治”要求,全面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区、山居民宿先行区、全域旅游产业区、艺术创作典范区、乡村文明复兴区”。

旧貌

全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落实资金875万,完成子项目28个,其中工程类项目15个。动员村民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外立面美化、美丽庭院创建、老屋修复和猪栏旱厕拆除工作。完成老屋改造4幢,屋顶、门窗修复89幢,猪栏旱厕拆除49宗1500平方米,拆后修复道路12处,建成绿化节点15处,游客集散中心1个。

新颜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仅带动了美丽经济,更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2017年,全乡接待游客24.52万人次,总营业收入1753.4万元,同比增长50%。村民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山上大花园”逐步建立。

桂东:借得春风向未来

红网时刻3月11日讯(通讯员 郭建东 肖为 何振波)春日阳光和煦,正是春耕种植时。3月8日,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四都镇党政领导、村“两委”等一行20人奔赴汝城县土桥镇良益农场、坳背村、龙潭桥村,大坪镇隆兴村等地,学习考察借鉴农业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管理经验,绘就发展蓝图,推进乡村振兴。

汝城县土桥镇良益农场负责人正在介绍锥栗种植管理经验(摄影 何振波)

近年来,桂东县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山小水果种植,带动广大群众稳定增收;充分发挥“村务员”服务农村综合治理,落实“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同时,更不忘与周边县市交流学习,携手共进,共筑美好未来。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桂东县四都镇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走进农户,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对接农业主管部门,选择适合四都发展的产业,学习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来到土桥镇良益家庭农场锥栗种植基地,农场负责人告诉大家,锥栗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支柱产业,该基地开发实验林1300亩,选用优良无性系2年生嫁接苗造林,所产的锥栗与本地毛栗相比,肉质细嫩、香甜,风味好,耐贮藏,特别是在困难立地条件下其顽强的生命力仍能保障良好生长,种植第5年每亩坚果产量可达600斤以上。

农场中,几位农场民工正在劳作,文阁村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钟石明兴趣盎然地与他们亲切交流起来,“每棵锥栗苗间隔距离多少?几年可挂果?几年可丰产?”

听到钟石明的提问,农场民工一边修剪枝叶一边熟练地介绍,“种植锥栗苗时,棵与棵之间相隔3——3.5米,每年按要求修枝、剪叶、施肥,2年可挂果,5年可丰产,结出的果实比传统毛栗个头大,产量高出2倍多。”

听罢介绍,大家啧啧称赞,纷纷表示,四都镇的土壤很适合种植锥栗,回去后一定要发动广大村民,借鉴良益农场的锥栗种植管理技术,大力发展锥栗产业,同时,欢迎汝城县良益农场到四都投资兴业,发展锥栗种植产业。

汝城、桂东两地党员干部交流乡村治理工作(摄影 何振波)

“我们村每半年会组织专题村规民约商议会,由党员、小组长、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参与讨论并表决,结合近期中心工作不定期予以修订完善。群众参与度更高,也更乐于遵守,良好的民风、村风得以树立。”在土桥镇坳背村,考察组认真聆听该村负责人介绍该村的《村规民约》。

四都镇西水村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钟永波说,这是一个具有较强实操性的《村规民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值得我们学习,回去后我们村“两委”要好好商量一下,结合西水村的实际,充分调动村民自治自觉,提升村级基层治理水平,构建一个村风文明和谐,人们安居乐业的西水村。

干净整洁的汝城县土桥镇龙潭桥村(摄影 何振波)

走进土桥镇龙潭桥村,干净整洁的广场和院落,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法治文化广场,让大家心情无比舒畅。大坪镇隆兴村采取“党员+村民理事会+农户”的方式,按照“三统一自筹”的方案盘活闲置宅基地的经验做法让考察组深有感触。

“我们与良益农场现场签订了种苗提供、技术指导、保底回购的合作协议,并采购4000余株幼苗,施种面积可达80余亩。在发展锥栗产业的同时,我们要推动文明乡村建设,让四都成为桂东县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四都镇党委书记李定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