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青的意思和五行属什么(青的意思)

青的意思和五行属什么(青的意思)

汉字解密|青:为什么说青色是色彩家族里的变色龙呢

视频加载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解密”,我是李健。

我们知道一般身上的淤青轻微的是有点黄色的青色,再严重点就带点紫色,而我们常说的青青小草,多指的是青绿色的草地,青的颜色好像总是在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下面就从青字的字形里,来看一看。

有学者认为在甲骨文里,“青”是个会意字,它的字形是这样的,“青”表示为一种颜色,“青”的色为翠蓝或鲜绿的颜色。许慎在《说文解字》也解释为:“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

许慎从五行角度对字义做出的解释,意思是说青是象征东方的颜色,东方在五行中属木,木生火,丹字代表火,因此青字就以“生”和“丹”构成的。

在学术界关于青字的字形还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继承许慎的观点,认为“青”字是由生和丹字构成,如现代学者马叙伦认为:“生”为声旁,下部“丹”字为形旁表意,“丹”是矿石的统称,“青”表示青色的矿石,是丹的一种。现代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认为:青字说明了古人炼丹的化学活动中,青色由丹色炼制而出。

还有的学者则认为,青是由生和井字构成,清朝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认为字形以“生”和“井”构成,丹应该是井字的变形。现代学者林义光,他也认为:青表示草木颜色,上部“生”是形旁,象草木生长,表示草木的青色,下部为“井”是声旁。

关于对“青”字字形的争论,其实归根结底也是关于对“青”色的争论,大家知道有一句话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在这里似乎“青”又该解读成“深蓝色”,而人们也习惯将深蓝色称作“藏蓝色”,而草木的绿色与藏蓝色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中,还真的不是同一种颜色。

这样的现象也说明,第一:我们现代人对古代文献的解读仍然有需要进步完善的空间,第二:古代的某些字义发展演变到现代汉语,已经跟原始的字义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一些字词在不同具体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考虑“青”在古代文献中各种使用情况,把“青”字解读成接近草木深浅不一的绿色是比较合适的。

青所代表的那种绿色,就像是植物初生时的颜色,而春则是四季中的第一季,我们一般就用青和春连在一起,形容人之初始。关于青春的说法,其实早就在我们的古诗中就能看到了,看看古人们都是怎么来说青春的吧。

在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歌的字里行间表达的是,我听到这个喜讯后,于是在绿意盎然的春天喜奔故里,一路欢歌笑语,把酒言欢。

春天的绿色令人沉醉,让人神往,而后来人们也将这层含义引申比喻为大好年华的“青春”。

“青”还和“汉”字相结合,表示历史,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说的汗青,不代表任何颜色

什么是“汗青”呢?“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后来引申指记载事物的“竹简”。另外,完成书稿或者作品时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杀青”,它的意思同“汗青”基本相同,比如武则天次子李贤对《后汉书-吴佑传》的注释里提到“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汉,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下期预告:

深冬时节,我们即将开始讲述一组与冬相关的汉字。冬瓜是因为在冬天生成而得名的吗?冬字本义表示的竟然不是季节,那会是什么呢?汉字解密,下期解密冬字,敬请关注!

紫禁城内,不能错过的几座桥

原标题《紫禁城的桥》

紫禁城四周是宽52米的护城河,城内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金水河,全长2000多米,自西北流向东南,落差近2米,据说完全根据堪舆风水而制定。不仅是宫内给水和排水的河道,更增添了宫廷建筑群的美感。紫禁城内的桥大多横跨在金水河上。比较有名的有10多座桥。

武英殿三石桥

武英殿三石桥,位于西华门内,始建于明代初。在武英殿前内金水河上横跨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略大,两侧偏小。它们外表看起来平淡无奇,雕刻也不精美,连个盘龙云纹的桥望柱都没有,可是啊,这三座桥上面却走过了很多皇帝,而且是“各种各样”的皇帝。

武英殿丨图源网络

那么,这三座桥到底叫什么,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其实这三座桥位于故宫里游人最少的武英殿门口,几乎没有游客,但人少不代表这里不重要,在明清两朝,武英殿可是个很重要的宫殿。比如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都在这里;当年李自成攻下北京闯入紫禁城后,也曾在这里“即位”,宣布建立“大顺”政权。清兵入关后,多尔衮曾把武英殿作为指挥和办事机构。康熙初年,由于翻修紫禁城,康熙皇帝也曾搬到这里居住。所以啊,你说它重不重要呢!

再来看看它门前的三座石桥,它们看起来真的很普通,和内外金水桥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小弟级别的。三座桥中,中间那座最宽,猜测肯定是皇帝所走,其余两座略窄,为王公大臣所走,体现着严格的等级制。这三座单拱石桥可以说是走过了最多“种类”的皇帝,故宫里其他桥估计都没这殊荣。你看前面说的明朝皇帝,还有李自成(姑且也算个皇帝,在武英殿登基肯定走过这桥),清朝皇帝,够不够多种类呢?所以啊,看着这三座桥,总会想到一句话:“桥真是不可貌相啊!”

断虹桥

在武英殿东侧的金水河上横跨一座单孔石桥,雕刻精美图案,名叫断虹桥。

断虹桥上的小狮子

据说建于元代,是当年元朝大内的遗物,还被当作中轴“子午线”。这在元代故宫的遗留文物中极其稀少罕见,可以说桥上一石一物都弥足珍贵。断虹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8.7米,宽9.2米,从上俯视呈中间略窄,两边略宽的喇叭腰形。有一种说法是朝廷命官犯罪要推出午门斩首,不能直穿太和殿前的午门,而是要从西侧走,过断虹桥,出西华门。犯人没过桥时,可以要吃要喝,快走慢行,官差都得伺候,一旦过了断虹桥,就绳捆索绑,押解上路,永无回头之日了。因此,此桥又被称作“断魂桥”。

东华门内石桥

东华门是紫禁城四门之一,在宫廷东侧,与西华门相对应,东华门内石桥为单拱石桥。

御花园二亭桥

御花园在后宫之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占地约18亩,是皇帝及家人休息游玩的地方。明万历年间在东北与西北对称的地方建石砌方鱼池,池上横跨单孔石拱亭桥。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东边的亭桥称浮碧桥,西边的亭桥称澄瑞桥。

长庚桥

紫禁城内有一处叫寿安宫院,金水河沿院西墙外向南流淌,寿安宫由寿安门、春禧殿组成。寿安门西就是横跨在金水河上的长庚桥。

“庚”是年龄的意思,长庚有长寿的寓意,长庚桥是一座便桥,而这里居住的多是失去主子的妃子们,她们整日礼佛、游憩,“长庚”二字也符合她们的心理。此外,宫内数得上名的还有半辟桥、马房桥和临溪亭桥。

金水桥

天安门前面的那条河叫外金水河,在午门内太和门前的弓形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并列的石桥,是内金水桥。内金水河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引进紫禁城内,曲曲弯弯地流向南,再向东,又再向南,时隐时现,或宽或窄,与紫禁城东南角外的护城河相通,全长达2000多米。

图源网络

最华丽的河段在太和门前,既开阔又规整,装饰也颇为华丽。河底与河帮均用白石砌成,两面河沿设有汉白玉石的望柱和栏板。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主桥: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使用。

在太和门前广场,共5座单孔拱券式桥。造型秀美,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衬,引人入胜。午门之内,太和门前是青砖墁地的一个大广场。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河上并排横跨五座单孔石桥,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水桥”。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这五桥随着弯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也成弧形排列。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水桥相同。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桥,桥长23.15米,宽6米,汉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龙祥云;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长21米,宽5.4米;再两侧为品级桥,长19.5米,宽4.8米。

金水河由广场西边的熙和门底下穿过进入广场,从东边的协和门底下穿出。进口处和出口处都有一个单拱的桥洞。上面也有桥面,可以通行,但只有挨着广场的一侧有护栏和望柱。相当于半座桥梁。结构独特而巧妙,和殿门及南北通道十分协调,和整个广场构成一个和谐、美观的整体。无论从哪个角度或远近观望,视觉效果极佳。这设计上的匠心独具,令人叹服。

从桥的使用对象、建制和装饰,可看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森严。外金水桥的七座桥在建制使用对象上各有不同。当皇权统治中国时期,中间的桥称为“御路桥”,只限天子行走。“御路桥”两旁的叫“王公桥”,只许宗室亲王行走。“王公桥”左右的叫“品级桥”,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至于在太庙(现称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的称为“众生桥”,则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的。内金水桥正中的一座御路桥供皇帝专用。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整个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是一样的。

“先有天安门楼,后有金水石桥”,紫禁城内、外各有五座金水桥,风格一致,属同一时期建筑,为永乐时营造北京城宫殿的产物,金水桥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为三座桥,成化元年(1465年)改成五座样式的金水桥。清顺治八年(1651年)对其进行了大修,从那时至今的350多年里再没有大修过。

今天北京的不少明代遗址中的石作大多是陆祥主持或设计完成的。《苏州香山帮建筑》称其技艺“有巧思,尝用石方寸许,刻镂为方池以献,凡水中所有鱼龙荇藻之类皆备,曲尽其巧”。据传,因其修建北京城有功,特别是天安门前金水桥的建筑格局颇受朱棣的青睐,由此被封为工部侍郎,官至正三品。但陆祥无意久在京为官,修建完北京城后便告老还乡了。

作者丨付顺利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8月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

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

问题探究

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

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

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二、缜密的结构。

本文虽是短文,可是作者构思精巧,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题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三、凝练的语言。

这篇短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一个“高”的总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三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非常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主题归纳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游承天寺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批注

写法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疑难探究: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思想感情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