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群经之首是哪一本书(群经之首)

群经之首是哪一本书(群经之首)

《易经》,为什么被奉为群经之首?

本 期 导 读 :

《周易》之所以名声日隆,关键是《易》体系所呈现出的独特认知范式。

《易》,通常指《周易》。亦可滥殇为在《周易》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易学体系。

《周易》,在先秦指《易经》。

但儒者尊奉的经典,多有经有传。自孔门著《易传》以释《易经》之后,则《周易》由包含卦、爻、经文部分的《易经》和解经的《易传》共同组成,且渐成公识。

《易》的学术价值,更因《经》、《传》之合而大为彰显。今本《周易》每多《经》、《传》合一。

最古老的典籍之一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是先人们从童蒙步向文明的历史记录,它汇集了中国古代符号、卜筮、哲学和伦理等文化的精见,为战国以前中国古代文化最大的一次总结。

或见几分朦胧,但更多显示的却是灼见与智慧,或许还带几分幽深。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易学之潮奔涌不息,渗透到中国古代各领域、学科,以不同的具体形态出现,合汇成了悠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主流。

据《周礼》、《山海经》等记载,我国上古三代有「三易」。

即夏代的《连山易》,为神农之易,又名夏易,因神农为炎帝,号山氏,故称连山易;

商代的《归藏易》,为黄帝之易;

周代则为《周易》。

因《连山易》、《归藏易》早佚,故后人所称的《易》,一般是指《周易》。

《周易》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关于《周易》的作者,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即上古伏羲氏画八卦;

中古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一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记为:「文王拘而演周易」,即言周文王被拘于羑里之后,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构建了《易经》的雏型;

下古孔子作《易传》十翼。

由于孔子晚年研易爱不释手,以至串连《易经》竹简的熟牛皮绳数断数续,即有 「韦编三绝」的成语。

《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由于孔子著述的习惯是「述而不作」,因此,《易传》一般认为是孔子及其门人共作,但亦有研究认为《易传》可能有着更大的作者群。

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比较一致的的看法是,经文部分成书于西周前期;传文部分,由于有十翼,故是先后而出,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

「群经之首」的成名之路

《周易》之所以名声日隆,关键是《易》体系所呈现出以卦爻符号及易图为特征的独特认知范式,并以简易、动态、开放、无所不包的结构整合人们观察世界的多种视野或视角,成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论「道」之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括之为:「易之为书,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另一方面,孔子的个人魅力及影响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孔子喜好《易经》,将之列为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之一。经者,天地之道,人生之则也。又意犹未尽,而为之作《易传》以解。

汉代,随着儒学地位提高,作为儒学经典的《周易》便被奉为六经之首。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由于《周易》是论「道」之学,因此被列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之冠,又成为了道家的经典。

儒、道、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三条主线,《周易》三占其二,若只论源于本土的儒、道两线,《周易》则占全。于是《周易》就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隋唐时期,《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从而跃居中国经学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易学大兴,时如乾卦之九五爻, 「飞龙在天」,《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从而处中国文化的核心,甚至统领地位。

《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国学经典,值得品读

《周易》: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周易》是我国古代学者运用辩证法思想方法来体现说明宇宙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的最古老的典籍。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敷衍《春秋》,传以《周易》,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其奉为经典,称为\"六经\"。所以《周易》又叫《易经》。《周易》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哲学与思维方法逻辑运作中有着恒久的地位与价值,是我国哲学的瑰宝与指南针。

  【作者其人】

《周易》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尚无定论。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几有争议,大多数观点认为是西周前期,不会超过春秋、战国时代,因为《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而《左传》乃是春秋末期的作品。\"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周易》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更三圣\",是秦、汉以后对于《周易》传统作者公认的定说,儒家学者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伏羲氏;演绎八卦的,是周文王;而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阐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著了\"爻辞\"。只是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不提周公。

【精品原文】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原文】

乾:元,亨,利,贞。《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

《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龙己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辞》说:\"龙己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整个白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原文】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战龙于野,其血玄黄。《象》曰:战龙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译文】

《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象辞》说: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

初六,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说明阴气开始凝聚;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迎来冰雪的季节。

六二,正直,端正,广大,具备这样的品质,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象辞》说:六二爻若是出现变化的话,总是表现出正直、端正的性质。\"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是因为地德广大,包容万物的缘故。

六三,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如果辅佐君主,能克尽职守,功成不居。《象辞》说:\"胸怀才华而不显露\",是要把握时机才发挥,\"如果辅佐君主\",必能大显身手,一展抱负。

六四,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这样虽得不到称赞,但也免遭祸患。《象辞》说:\"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可以免遭祸患\",说明小心谨慎从事,是不会有害的。

六五,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象辞》说:\"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是因为黄色代表中,行事以中道为准则,当然是吉祥的。

上六,阴气盛极,与阳气相战郊外,天地混杂,乾坤莫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象辞》说:\"阴气盛极,与阳气相战于郊外\",说明阴气已经发展到尽头了。

\"用六\"这一爻,利于永远保持中正。《象辞》说:用六的爻辞说\"利于永远保持中正\",即是指阴盛到了极点就会向阳转化。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原文】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既鹿无虞,以纵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译文】

《屯卦》象征初生:元始,亨通,和谐,贞正。不要急于发展,首先要立君建国。《象辞》说:《屯卦》的卦象是震(雷)下坎(水)上,为雷上有水之表象,水在上表示雨尚未落,故释为云。云雷大作,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故《屯卦》象征初生。这里表示天地初创,国家始建,正人君子应以全部才智投入到创建国家的事业中去。

初九,万事开头难,在初创时期困难特别大,难免徘徊不前,但只要能守正不阿,仍然可建功立业。《象辞》说:虽然徘徊不前,但志向和行为纯正。只要能下定决心,深入基层,仍然会大得民心的。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后才生育。《象辞》说:六二爻之所以出现困难,是由于阳刚一方所造成的。\"婚后十年才生育\",是很反常的现象。

六三,追逐鹿时,由于缺少管山林之人的引导,致使鹿逃入树林中去。君子此时如仍不愿舍弃,轻率地继续追踪,则必然会发生祸事。《象辞》说:\"追逐鹿缺少管山林之人引导\",是因为获鹿之心过于急切。君子应及时放弃,否则必有祸事或导致穷困。

六四,四马前进,步调不一,但如坚定不移地去求婚,则结果必然是吉祥顺利的。《象辞》说:\"坚定不移地去追求,是明智之举。\"

九五,只顾自己囤积财富而不注意帮助别人,是很危险的,那样做,办小事虽有成功的可能,但办大事则必然会出现凶险。《象辞》说:\"只顾自己囤积财富而不注意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即使想有所作为,其前景也不大光明。

上六,四马前进,步调不一,进退两难,悲伤哭泣,泣血不止。《象辞》说:\"悲伤哭泣,泣血不止\",这种状况怎能维持长久呢?

【名家点评】

辩证《周易》,上上科学

《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因为它自己是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组成的。同时,又加上以后三圣四圣的几尊偶像的塑造,于是,这座殿堂一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都还发着神秘的幽光。

  ——郭沫若

《周易》是一种辩证的\"宇宙代数学\"。

  ——冯友兰

事实上,现代微积分——也是计算机科学建立的基石之一的产生,也可归因于《周易》的启示,而时间约在200年之前。

——弗·卡普拉

作为三玄之冠的《周易》,数千年来它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自然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教徒呕心沥血地探究索隐。很多人说《周易》是一部迷信的书,那是因为还没真正认识到《周易》。《周易》所包含的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让人误解的原因,也许是它还穿着神学的外衣——以占卜的形式而表现。历代研究、解释《周易》的书有数千种之多,其奥秘甚至使一些现代顶级科学家亦百思不得其解。《周易》令世人深感到易学确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晦涩难懂\"。

易学虽然难学,却以其巨大的生命力,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的圣贤、智者、学者、名人、科学家和广大爱好者投身到易学研究中来。他们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将易经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天文、历法、数学、农业、军事、政治、管理、建筑、人文、法律、教育、家庭、风俗、科研、中医、体育、武术、气功、艺术等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周易》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的\"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易学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很难直接观测到,需要靠推理分析而得,所以这是易学难学的最根本原因,易学家把这个原因归为四句话\"藏天地之玄机,隐时空之奥秘,蕴万物之律数,含精深之至理\",再加上易学源远流长,《周易》使用文言和通假字,等等,易学就更加难学了。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性缺乏认识,因而产生宗教迷信。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当时人们是根据神灵的启示来判断吉凶的,而传达神灵启示的手段是占卜。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编辑成书,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夏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

但是,在《周易》这部书中,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因此,《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古代的诸子百家、医卜星相、兵书文辞,不少皆源于《周易》。

除了这些,《周易》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如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等)和基本理论(如天地论、阴阳论、乾坤论、分类论、吉凶论、变化论、八卦论、六十四卦论、六爻论、圣人论、君子论、小人论、周期论、易德论、观人论、未来论、顺序论和天人合一论,等等)。易学的结构非常复杂,如哲学主体、气场分类、三才之道、四象转换、五行结构、六爻形态、八卦布局、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宫顺序、二十四节气、六十花甲、六十四卦序、七十二候、八十一回归、三百八十四爻、乾坤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等众多的形态和数字结构。易学,并不像其名称表面所显示的似乎\"容易学\",而是世界上最难学的学问之一。

《周易》思想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本身并不是专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可它的确为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精湛的思想武器。16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这曾经引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惊奇\"。他说: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得力于两大法宝,一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实验方法。爱因斯坦说,这两大法宝,中国古代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使人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

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周易》哲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先进的哲学世界观,作为他们探讨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指导原则,如大化流行,生生日新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等。这一哲学世界观较之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显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更为重要的是,《周易》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别开生面的象数思维模式,这是西方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的。易学象数思维模式,突出地反映了东方思维的特征,至今还令人神往。

儒家学易,用以修身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

《周易》本属\"算命\"之书,\"数字卦\"的破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古人的算命也可以看作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所以这部\"算命\"的书中,又包含着\"古之遗言\",包含着古人的生存智慧。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始用哲学的思想来解释《周易》,《周易》也就由宗教书变成了哲学书。这就是哲学的突破。所以说,《周易》是儒家发生学的源头,而儒家虽然改变了《周易》,但是《周易》提供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儒家。这样的哲学自战国末年形成之后,两千五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全世界独一无二,真是一个奇迹,文化的奇迹。

那么,《周易》对于日后盛行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有着怎样极其深远的影响呢?

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根本思想,便是由《周易》之中衍生而来。孔子学易,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更着繁辞上下二传,指出\"易之为书也!不可远,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告诫我们不可远离《周易》的法则。

易传系辞有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应该作为立身处世与进德修业之戒鉴。\"孔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易学到韦编三绝的地步,那么,周易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多少做人的方法应该更多。

学易,便是叫人\"洁净精微而不贼\",即心地纯洁,思维精密,行事不违正道。学易,求其德义耳。《周易》句句发人深省,亦可作为行为之准则,上面说的每点现在看起来,也是人类相当的美德。它包含的是最平实的自然法则,学了可使人不犯重大的过错。因为《周易》包涵了整个大自然进行的法则与变化,了解了《周易》,世间上一切人情事理均可透彻了。

理学名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虽然接受了道家的影响,但其中\"太极\"、\"阴阳\"都是来自《易传》的,篇末赞《易》云:\"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渊源。所著《通书》首章亦云:\"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本名《易通》,亦与《周易》有密切的关系。

《周易》的另一个特点是提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天道论。《论语》和《孟子》中关于天道的言论很少,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惟有《周易大传》含有较详的天道论。对于天地的本原,对于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都提出了精湛的观点。这些学说补充了《论语》、《孟子》的不足,为后儒建立本体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孔子还说:\"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郑玄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其说实本《易纬》。将一阴一阳看作并时对立存在的关系,以二分法不断区分天地万事万物,此《易》所以为\"易简\";将一阴一阳看作历时交替变化的关系,来模拟此变动不居的世界,此《易》所以为\"变易\"。由\"一阴一阳\"上溯为\"道\",此《易》所以为\"不易\"。当前很多人论述阴阳的正面作用时,把\"阴阳\"等同于\"矛盾\",说成是\"对立的统一\",以与西方哲学概念\"接轨\"。实际上,阴阳与矛盾的差异恰好反映了东西方思想体系不同的一个基本标志,也是当前对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不能理解的一个关键问题。

大道之源,哲学先锋

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周易》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

——邓拓

我始终怀疑《周易》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

——南怀瑾

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周易》。

——荣格

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包含三部分内容,一个是《易经》,一个是《易传》,一个是易学。《易经》形成于伏羲到文王的这个时期,这时的《易》还是一部巫术的、宗教的、神话的、算命的书。等到传于孔子及其门弟子之手,《周易》已被诠释成为哲学书了。

汉朝以后,《周易》经传被奉为经典,直到清代,被称为经学时代,解释《周易》的成果有三四千种之多。《周易》居于群经之首。《周易》的发迹,应该与司马迁有关。起初汉朝人重视《春秋》,司马迁却认为《周易》更为重要,因为《周易》里面有一个智慧,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哲学的原理。

现在看来,凡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一律都是伟大的易学家。司马迁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人之际就是一个阴阳的问题,《周易》讲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一个天人之际的问题。后来,汉武帝、董仲舒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到汉宣帝时候,宰相丙吉认为《周易》是圣帝明王治太平之书,帝王应该用《周易》原理,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这样,《周易》的地位就被提得更高了。东汉时期,班固写《汉书》,整理国故,编写了《艺文志》,正式视《周易》为群经之首。官方认可此说,《周易》便从所有的经书中脱颖而出。从此以后,《周易》的群经之首的地位再没有动摇过。很多人应用《周易》的原理进行决策,批评朝政,治国安邦。直到到民国年间,由于把《周易》看成是迷信,其地位才一落千丈。

《周易》是不是迷信?历史上的确有人借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数术而已,也就是所谓的算命。真正的学者,正统的意识,始终是把《周易》视为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

《周易》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庄子 天下篇》将其概括为\"易以道阴阳\"。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如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否卦卦辞说:\"大往小来\";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这些都表现了物极则反的观点。《周易》代表着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它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易》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周易》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周易》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周易》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产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周易》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周易》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周易》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扬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周易》的思想。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它对世界万物的变化,从来持积极肯定态度,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认为,整个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同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相适应,《周易》劝诫人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指导人们的政治实践活动。它认为人在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不可墨守成规,因循旧章,\"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周易》强调\"见几而作\",即要求人们处事接物要善于观察动向,看准兆头,把握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果敢行动,\"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就是说进与退,得与丧,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亡。做事走向极端,不免造成不良后果。

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始于《周易》,可称为我国古代思想中之简单宇宙观念。《周易》的宇宙观,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把宇宙看作有机的整体,生生不已的。著名学者黄庆萱教授在其《周易数象与义理》一文中讲到:\"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数,论其所代表的现象,及其在生命哲学中的意义之所在。\"至于\"变易\",《系辞传》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由一元的道而产生阴阳二象,一阴一阳又上下无常,刚柔相易,这就是变易了。高仲华先生曾将《周易》与黑格尔辩证法相提并论:\"以为一阳者,独黑格尔所言之正;一阴者,独黑格尔所言之反;而道,就是黑格尔所言之合了。\"《系辞传》又说:\"《易》之写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变动不居,周演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所适。\"日月往来,寒暑循环,生死相继,治合乱反,充分说明了空间、时间,个人、社会各方面的变动不居。黑格尔辩证法,言正反合,仅就变易立说,而未及不易之论。

总之,我们要想懂得中华民族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周易》是不行的。而且,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儒家,才可以懂得道家,才可以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就是阳刚阴柔的辩证统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传统文化,以《易》为尊

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冯友兰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周易》。《周易》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查理森·威尔海姆

在过去五千年里,千百万东方人用《周易》中的观念来指导他决策和追求。男人和女人、皇帝或先知、将军或农夫、富人或穷人,都从书里的实用智慧中得到了巨大的帮助。

  ——克·巴克特

冯友兰先生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这是认为《周易》这部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生、成长、定型的整个历史。一个民族要有精神,没有精神的凝聚力,没有文化的认同,这个民族就不能称为是统一的民族。而民族的精神不是静态的东西,也不是谁规定下来的,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周易》这本书恰恰完整地表现了这个过程。

中国人最善于临机决断,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哲学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那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人们也就有理由相信,人类可以依据自然的变化来预告人类的前景。《周易》一书正是这一文化倾向的最佳的实例。

正因为《周易》有着如此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就已经被人们看作\"圣人之书\"。人们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既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因素,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易学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繁衍出种种流派,《周易》一书也得到了长期流传,而且久盛不衰。同时,《周易》在民间的流传也更是如火如荼,绵延不绝,它已经成了指导人们生活,规范人类言行的准则,成为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指南。

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界的文化人,往往以《周易》中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去认识和解释这个周流多变,而又异彩纷呈的世界,而下层民间,更多地是从\"易用\"角度,用之卜疑断惑,寻求行动上的引导,所以,每一位中国人,不管你对《周易》抱有何种态度,\"科学\"也好,\"迷信\"也罢。你都不得不承认,《周易》在中国人中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它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本书。这样一种大规模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推究和沉思。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三千年来,注释、阐发、评议《周易》的著作,共有三千多种,平均每年有一种易学著作传世,这是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为什么研究《周易》历久不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有过评论,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除了《周易》本身的理论学者之外,还有中国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更几乎无一例外地从其中得到鼓舞和理论上的支持。而且有的学者直接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周易》为代表的易学文化。易学文化,已经历史地形成了一个以阴阳变易学说为核心的庞大学术思想体系。它提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即《易传》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对中国的哲学、政治、宗教、美学、史学、医学、兵法、武术、文学、艺术、数学、天文、地理、建筑,以及社会心理、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先秦百家争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几乎都是《周易》的思想在充当着中心角色。

当前《周易》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文字学、考古学、哲学、政治、宗教、人伦、历史、文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天文、数学、物理、生物,还有医学、气功、武术等。《周易》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思想原则奠定了基础,它既包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识,又含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周易》阐扬的\"保合太和\"理想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周易》对中国文学艺术也是影响深远,它为中国美学建立了理论基础,其粗象思维原则,对古代诗歌的比兴创作方法启迪极大;其\"意\"与\"象\"结合的思维模式,孕育了中国画的创作方法,美术家多认为\"太极图乃书画秘诀\"。舞蹈家们则认为八卦是认识宇宙的构架,同时也是审美标准的符号,对民间舞蹈影响特深。《周易》的阴阳协调原理,影响中国建筑艺术、工艺技术,同西方艺术大异其趣。《周易》是融象数与义理于一体的独特思想体系,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富有开拓未来的精神,故不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堪称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易》本渊源,影响深远

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极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周易之启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

——张协和

《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冯友兰

《周易》专门研宇宙万物的变化,经长年的观察,人们把大自然的景象变化的规律和中国文化、科学的无数法则归纳为各种卦象,并得以留传后世,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说,《周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仅仅在50年以前,西方社会知道《周易》的人可以说绝无仅有;但是在最近几十年里,《周易》的知名度正在飞速提高,它以实用性和系统性得到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承认,世界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研究易经多年,发现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卡斯·波尔在《周易》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平行关系,把经济中的阴阳太极图印在了自己的衣袖上;注意到现代物理学和易经最重要的特征都是变化和变革,并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给予了解释。

1972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时也谈到了《周易》。他在致词中提到:\"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原理,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和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学说有相似的地方。\"因为按周易的阴阳学说,阴和阳,有可测的一面,也有不可测的一面。即易传所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因为对\"宇称定律\"的普遍性发生怀疑,而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在获奖后曾经应记者之请,发表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讲话。据黎凯旋1979年的回忆:杨振宁说,\"他之所以怀疑奇偶性不灭定律,这和他在西南联大读《周易》时的心得有关,他并且很具体地指出,《周易》中既有阴、阳相对的道理,却同时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受到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它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方法。

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就是说《周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天地万事万物的变化,皆在其中。中华文化创发之始,应首推《周易》,其乃以最简单之原理,说明宇宙的根源、万物的始生,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法则。此种法则,是由观察自然现象而得,谓之自然法则,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的先河,成为中国道统哲学的基础。

北大哲学系教授朱伯崑指出:\"凡汉朝以来经学家和哲学家对《周易》经传所作种种解释和注解,都属于易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易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汉代易学、晋唐易学、宋明易学和清代易学。近人和今人对《周易》经传的研究,可称之为当代易学。易学是对《周易》中的经和传,特别是易传解经原则的进一步开发。它所做的开发,同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秦、汉时的易学是同当时的天文气象和天人感应思潮相结合的,其解易力主卦气说;到晋、唐时期,易学同早先的魏、晋玄学结合起来,宣扬\"贵无贱有\"的理论;后来,宋、明易学又同儒家道学结合起来,成为理学、心学和气学三派哲学的理论基础;到了清代,易学又同汉学结合在一起,对《周易》经传的研究,着重于文字、训诂和考证。从易经到易传,再到历代易学,这一发展的过程,就其理论思维的形式和内容说,可以说是后来居上,逐渐摆脱了占筮的内容,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除了国内,国外著名学者对《周易》也是推崇备至。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从伏羲六十四卦先天方位图中看出了易图符号与他所发明的数学二进制的一致性。他发现,若把易图中的阴爻和阳爻分别看作0和1,那么,六十四卦恰好就是从0到63的二进制数字模型。他在《致德雷蒙的信》中,称《周易》是\"变易之书\"。至今,在英语中仍然称《周易》为\"易经或变化之书\",并把《周易》看作是\"人生转折点的指南\"。莱布尼茨的发现,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连持有欧洲文化中心论观点的黑格尔,也对《周易》格外重视,并认为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有着绝对的权威\"。

当代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2500年前中国思想中的阴和阳的概念所表示的就是对立面之间的互补性。《周易》把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他在《物理学之道》一书中,通过许多方面的比较,揭示了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以易学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东方传统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欧洲哲学家荣格在为英文版的《周易》撰写的序言中说:\"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周易》。\"

相较与西方国家,《周易》在我国邻国的传播更为广泛,影响也更为深远。例如,韩国的国旗,就是以\"阴阳太极图\"为中心,并以伏羲先天八卦之四正方位的乾、坤、离、坎四卦占据四维而构成的图案。在韩国飞机上凡是标有英文字\"Korean\"之处,其中的英文字母\"O\",都画成了一个的\"阴阳太极图\"。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中国五大奇书排行榜,山海经只排第三,第一为万经之祖,实至名归

中华文化经过5000年的传承,到现在已经深深的刻在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在这5000年的文化波涛里总有那么几朵浪花不断的涌现,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华文化当中的五大奇书,他们每一本都堪称经典,虽为古人所著,可是其中有很多东西让现代的人都琢磨不透。就让北暮给大家说说吧!

第五名 《鲁班书》

《鲁班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的奇书,相传为土木建筑祖师鲁班所著,涵盖了医学,道术,土木建筑学等,但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除了医学之外,其他方面的内容只有咒语和术法没有练习方法。

传说,学习《鲁班书》的人会“缺一门”,鳏,寡,孤,独,残,任选一样。据说这是因为《鲁班书》太过于厉害,所以上天降下的惩罚。然而即便是这样,从古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对它趋之若鹜。

第四名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它分为《灵柩》和《素问》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非常强的医学巨著。据说起源于轩辕黄帝,经过口口相传,最后被编成典籍,千百年来指导了一代又一代学医之人。

很多医学院入门便是全篇背诵《黄帝内经》,如此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第三名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它的涵盖非常广包括地理,巫术,道术,药物,祭祀,物产等方方面面。

很多人认为它是一本荒诞不经的书,然而几千年来很多学者都从这本书里汲取经验,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名 《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所著,又叫做《道德真经》或《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全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将他的思想蕴藏在区区五千字的巨著之中,被人称为万经之王。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读懂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一本文化著作,也就是说,除了我们中国人,全世界都在研究这本书,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研究出一个所以然来,光凭这一点就能看出它的厉害之处。

第一名 《易经》

毫无疑问,排在第一名的就是万经之祖《易经》。其实《易经》不是指一本书,而是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可是到了今天,前两部早已失传,就只剩下一本《周易》。

《易经》本来是一本讲述变化之道的卜筮类书籍,可是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非常宏大,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因此被称为万经之祖。他排在中国古代奇书的榜首,可谓实至名归。

对于这五本书,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