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梵仙山求什么最灵(梵仙山)

梵仙山求什么最灵(梵仙山)

梵仙山爷爷奶奶简介

梵仙山的爷爷奶奶有很多,岁数最大,资历最老的是太爷爷太奶奶,不过他们已经退休很多年了,平时基本上不处理事,除非非常忙的时候,也会来帮忙,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外面云游。

大爷大奶也退休多年了,和太爷爷太奶奶一样,基本上都是以云游为主。

现在管事理家,是以二爷爷二奶奶为主,我两岁那年,也就是2018年,我干爹干娘把我送到了梵仙山,各位爷爷奶奶对我都非常好,尤其是二爷爷,把我当成了亲孙子,每天给我讲知识,讲故事,我也最喜欢他老人家了,晚上睡觉都要和他睡一起,二奶奶比较厉害,我还是比较怕她。

三爷爷三奶奶,四爷爷四奶奶平时都要来议事厅,帮大家治病处理事,三奶奶是个很和善的奶奶,我来议事厅学习的时候,三奶奶总是抱着我,对我可好了,三奶奶还有一个特点:爱笑,爱吃家常的饭菜,对鸡肉,白酒都比较一般。

去年冬天的时候,山上还来了一位老爷爷,老爷爷是单身,就他老人家一人,以前住处不固定,偶尔来梵仙山坐坐,我和老爷爷聊天非常合得来,本来老爷爷住几天就走的,我一直挽留老爷爷,他老人家居然长住梵仙山了,不走了,每天都要帮着另外的6位爷爷奶奶处理事,老爷爷是全能,哪方面的问题都能解决,非常厉害。

山上还有一位管家伯伯,平时照顾大家的生活起居,还有很多位叔叔,姑姑,姨,平时都以跑外为主,还有很多的小伙伴,我和他们一起,都在药房,非常快乐。

如果大家有事,不知道怎么求?或者不知道求哪位?给我留言,我都告诉你。

最近有段话很火,说情侣不能来五台山#梵仙山

五台山正缘。

为什么情侣不适合来五台山?传言都说五台山只扶正缘,都说合适的人下山之后会在一起,不合适的两个人则会分开。这让很多情侣都心存疑虑,想来又不敢来。情侣到底适合来到五台山吗?我想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应该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和他去旅行,如果旅行之后你们依然相爱,那就永远的在一起。

其实旅行就是爱情最好的试金石,它是一种共苦的体验。两个人要在最累的时候担心彼此的安危,顾及彼此的感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是这些细节在逛街吃饭的时候也是体现不出来的。所以爬山的时候最能够暴露出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看看他脾气最差的时候什么样子,看看他最没耐心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所以爬山的过程可以暴露一个人的很多缺点和问题。如果你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那你们就在一起,忍受不了的话自然也会分开。

与其说五台山是一个"分手圣地",倒不如说它是替我们所有人衡量出对方是否是成为你最合格的另一半。所以情侣之间不在于爬哪个地方的哪座山,而在于你们的感情是否经得起考验。所谓患难见真情,其实所有的答案都藏在了细节里。

五台山请香攻略,许愿、还愿规范操作详解→

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一直以来都是佛教信徒祭拜、旅游的首选之地。

尤其是五台山的五爷庙,千百年来许愿非常灵验,吸引着很多外地游客前来礼佛。以华北地区北京、天津、石家庄,还有内蒙、青海、陕西游客居多。

文史君作为山西人,对山西文化略有研究,曾多次登临五台山,现借助五一小长假旅游之际,给大家做一份五台山的旅游攻略。

买票

现在买票很方便,线上、线下都可以,价格也都一样。

只是线上买票一般都会附赠导游讲解,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选择。文史君一般用的是高德地图,购买也在高德APP上完成。

线上购票也不需要提前太多,预计到达五台山前一个小时买就可以。买了之后会有专门的服务人员联系、对接。到景区后直接联系即可。

进山

下了高速,进山的路还有十余公里。

十余公里的进山路不是很宽敞,但是通行还是很方便。差不多和县道相似。

进山路如同一条丝带,沿着一侧的山崖,从两山之间延伸而出。山路之畔有一条河,河水清澈从五台山北麓流出,蜿蜒而下,景色还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加之五一期间,山上草木萌发,万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这时行在进山公路上,其实就已经开始欣赏五台山的盛景了。

这纯粹的自然景观,与台怀镇上的人文景观相比,另有一番情趣。

景区检票处

快到台怀镇五台山景区中心,要经过一处检票处。检票处停车场非常大,也很方便。

在检票处可以小憩一会,上个厕所或者线下购票。

线上购票的,这时候就可以联系对接人,约好地点开车上去即可。

进入景区

过了检票处,可谓真正进入了五台山景区,各大寺庙标识开始映入眼帘。

一般第一站都会先去五爷庙上香。

五爷庙位于五台山景区核心,距离检票处还有2、3公里的样子。驱车前去,提前找好停车场,联系好导游。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核心供奉的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她主智慧,智能和辩才第一,位居众菩萨之首,称为“大智”。

文殊菩萨曾发宏愿,“世人不成佛,我不成佛”,她的造诣早已达到了佛的境界,但是她甘愿位列菩萨之列。

由此,五台山必去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五爷庙,一个是文殊殿。

五爷庙

五爷庙,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菩萨的尊称,他是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五爷是最亲近信众的一位菩萨,信徒无论是求财、求健康、求事业,五爷都会帮忙实现愿望。

民间流传有只要对五爷许愿,三年内必定实现。这一点我们从五爷庙门楣上还愿的牌匾上就能看出。

五爷庙也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

五爷庙以前是可以烧香的,后来考虑到森林防火的安全性,杜绝了明火,所以现在不能烧香,只能请香参拜。

1、外广场参拜

到得五爷庙,首先我们要在外广场完成参拜。

请香开封后取出中心三支,双手捧高香举过头顶先拜五爷。

拜,就是弯腰鞠躬,然后顺时针分别向东、南、西四方鞠躬,因为在五台山台怀镇的四方大山都有佛。

2、进入大殿许愿

进入大殿,一定要禁止喧哗。佛门圣地,要慎言慎行。人多的话,也要按顺序依次进行。

排到跟前后,先行虔诚地给五爷磕三个头。

磕头时,要双手合十,大拇指内扣,呈空心状;合十后置于眉心,然后俯下身子,此时手掌需呈打开、手心向上状,意为承接五爷的恩赐。

叩拜完成后,此时有需要还愿者,应当先还愿,再许愿。没有还愿者,可直接许愿。

许愿,就是祈求五爷庇护,使之能达成一定的目的。比如:接下或完成一个项目,找下合适的对象结婚,或者喜得贵子等。

如果许的是宏愿,就是没有特定的愿望,如:家庭和睦,全家无灾无极,公司兴隆发达等这种愿望,一般是不用还愿的。

如果要还愿,这里有一个说辞模板,大家可做参考:

南无广济龙王菩萨,某某某今天专程来此拜谢五爷。

感谢五爷保佑弟子愿望成真。弟子一定尽自己所能,为五台山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愿完成后,紧接着可以进行许愿。但是许愿要注意三个原则:

1、许愿最好不要超过三个。佛家向来严戒“贪嗔痴”,许愿多了未必是好事。

2、不许歹愿。我们可以许自己好的愿望,但不能许对别人有妨碍、不好的愿望。

3、要许切合实际的愿望。如,让佛菩萨保佑中彩票、股票大涨,这些愿望都是不可以的。为难佛祖是万万不能的。

关于许愿,这里也有一个模板,可供大家参考:

南无广济龙王菩萨,弟子某某某来自哪里(这里的地址一定要精确,越精确越好),今天来这里给五爷许下三个愿望。

分别一、二、三说完自己的愿望。

恭请五爷保佑弟子愿望成真。弟子日后一定再来五台山拜谢五爷大恩德。

接着要连着说三次,南无广济龙王菩萨,南无广济龙王菩萨,南无广济龙王菩萨。

文殊殿

依照以上,我们就完成了五爷庙的许愿和还愿。

第二站,一般去的地方是文殊殿。这个导游一般都会引导的去。文殊殿是可以烧香的。

文殊殿主要供奉的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主智慧。

所以,家里有小孩要升学、开智慧之类的,都会到文殊殿上香,祈求文殊菩萨保佑孩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文殊殿的外广场,有许多卖香的。他们说,他们的香是开过光的,价格也不便宜,300-600不等。这个依据自己需求选择就行,不请也可以。

如果自己不请香,可以在文殊殿寺庙门口用别的香客的。(有的香客请的香用不完,会放在门口供大家请香用)。

在文殊殿内烧香,也是有讲究的,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

1、上香时,一定要左手持香。用左手托住三炷香,右手浮在左手上。因为佛教认为右手是杀生的,不能用右手持香。

2、把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三拜(举香的手不得低于下身),再右转,顺时针依次参拜东、南、西三个方位。拜完后,可将香平举至眉齐,然后对文殊菩萨许愿。

其他寺庙

五爷庙和文殊殿是一般去五台山旅游的必去之处。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地值得一去。

居士林:居士林是五台山风景区唯一的一座居士林道场。居士林里有个叫作“本命佛寺”的地方。里边可以请本命佛挂件,庇护平安。

明月池:明月池供奉的主位是金刚密迹菩萨,金刚密迹菩萨是文殊菩萨显圣为金刚的法像。

明月池有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在它东侧小院里有一潭池水,相传有佛缘的人可以在池水中看到菩萨显灵或者自己的前世。

梵仙寺:还有一处梵仙寺,位于梵仙山上。供奉的是“狐仙”。在梵仙寺求姻缘相传非常灵验。单身男女可以一求一试。

黛螺顶: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的一座山峰,垂直高度400米。有一条石阶小路可以爬山,也有索道可以上下。是旅游登山游玩的一处好地方。

原来在黛螺顶的山脚下有一条长约300米的集市,非常热闹,也是五台山游玩的好去处之一。只是近年来随着景区改造,集市规模骤减,很多商家也放弃了经营。

五台山现存完整的寺庙有47处,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个,还有很多可依据自己需求,和诸位的时间安排去游玩和朝拜。这里不再赘述。

来源:文史道

浅析古代佛典记载中的佛教名山圣地,灵鹫山与清凉山的关系

#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如果说五台山的神圣化过程在早期多于比附中国名山,那么,在佛教信仰传入之后就开始了对佛教名山圣地的比附。

五台山诸峰中最为突出的比附佛教圣山的例子,是在山中指认“灵鹫峰”以及构建“清凉山”。

一、灵鹫山与清凉山的比附

“灵鹫山”的比附中出现了以大山比附小山的情形,而“清凉山”的比附却出现了以小山比附大山的情况。五台山和灵鹫山比附的历史开始于隋唐之前。

西晋以来,《法华经》成为中土佛教最为重视的经典之一,灵鹫山因佛说《法华经》而为僧人敬仰。

法显是最早实地考察灵鹫山并留下记录的中国僧人,在他的描述中,中天竺王舍城周围有五山围绕,其中的一座为灵鹫山,音译为耆阇崛山。

《法华经义记》云:外国言耆阇崛山,此方言灵鹫,言此山中往古诸人服药学道成仙,又山顶有似鹫鸟,故言灵鹫山也。

虽然从现代人的视角看,卫星地图显示灵鹫山地形貌似五台山翻转180°,像是灵鹫鸟展翅的样子,但这无疑是现代人受到既定说法影响下的假设。

说五台山山形“像似灵鹫”是一种地理形胜的表述,但事实上印度灵鹫山仅是一座小山,古人对灵鹫山的比附却多是出于信仰的神圣地理构想。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云:“耆阇崛山,此翻灵鹫。释迦菩萨昔为鹫鸟,于此山中养育父母,从此得名,故名灵鹫,山有五峰,东方象头,南方马头,西方羊头,北方师子头,中央鹫头,亦得名为鹫山也”。

根据这些记载,灵鹫山并不是单纯以山形像似灵鹫命名,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相关的传说,所以地形在灵鹫山神圣性而言并非唯一因素。

将五台山比附灵鹫山时,古人可能更多还是将佛经中描写的王舍城的“五山围绕”的情形和头脑中认定的“五峰”进行了类比。

《佛本行经》中也说王舍城“五岳所拥绕,罗阅祇城中”,虽然灵鹫山本身并不雄伟,但在佛教徒心目中,作为佛陀说法圣地,此山的神圣地位非他山可比。

中国山岳比附灵鹫山的做法,五台山并非首创。

《佛祖统纪》记载,东晋咸和元年(326),西天沙门慧理至钱塘武林山,以为是中天竺灵鹫小岭飞来,所以将之命名为飞来峰,并建立了灵隐寺。

飞来峰虽是小丘一座,但其神圣意义非同一般,虽然慧理的传奇出现较晚,但灵隐寺在隋唐已成名刹,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晋时期中国比附灵鹫山的佛教信仰实践已经开始。

北魏天兴元年(398),道武帝拓跋珪入主平城,“始作五级佛图、耆阇崛山及须弥山殿,加以缋饰”,这是正史中对帝王膜拜与模拟灵鹫山的记录。

《高僧传》记载,刘宋元嘉元年(424),印度僧人求那跋摩看到广东始兴之虎市山“仪形耸孤,峰岭高绝,仿佛耆阇”。

于是就将此山名改为灵鹫山,这可能是中土山岳改名灵鹫山的开端。

《国清百录》卷四收录的湖北当阳《玉泉寺碑》记载,天台智者大师智顗也将当阳玉泉山与灵鹫山比附,他说“桃源菊浦之华,香浮奈苑。

可谓山类耆阇,寺同离越”,这种将中国山岳与灵鹫山比附的诸多说法无疑是佛教灵鹫山信仰的反映。

与此相类,五台山和灵鹫山的比附主要关注的也并非山形大小,而是出于是对佛教圣山神圣性的认同。

到八世纪后期,五台山在中国乃至东亚僧人心目中已经常和清凉山等同起来时,同时代的柳宗元(773-819)在写五台山时,也不忘记五台山可与“竺乾鹫岭角立相望”。

将五台山和印度圣山地位置于同一高度。种种做法可以窥见唐代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山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有佛教神圣空间比附情节。

二、“由大到小”情况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台山比附灵鹫山过程中出现了“由大到小”的情况。

在神圣山域构建的过程中,五台山最早以其整体与灵鹫山进行比附,之后逐渐集中在将山中心的小岭与灵鹫山进行匹配,改名为灵鹫峰。

虽然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将五台山中心的寺院叫做“大孚灵鹫寺”,但与之同一时期,专门记录五台山的《古清凉传》却仅提到“大孚寺”,并无“灵鹫”一说。

《广清凉传》在第四部分“清凉山得名所因”中不但引述了澄观“鹫岭得名兹土”的说法,还在书中“释五台诸寺方所”部分中解释了大孚灵鹫寺的由来。

所以名灵鹫者,据西域记第九卷说,梵云结栗陀罗矩咤山,即释尊说法华经之地,唐云鹫峰,亦曰鹫台。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

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此山亦然。今真容院所居之基,冈峦特起,有类高台,势接中台北台之麓,山形相似,故以名焉。寺依此山立名,故云大孚灵鹫寺也。

至此,《广清凉传》中的“灵鹫山”已然并非和五台山全山相比,只是与真容院所处的小山顶进行了比附,更加强调释尊说法的神圣意义。

在《广清凉传·安生塑真容菩萨》中,这一点得到进一步明确:大孚灵鹫寺之北有小峰,顶平无林木,岿然高显,类西域之鹫峰焉。

其上祥云屡兴,圣容频现,古谓之化文殊台也。可见,灵鹫寺北小峰类比于西土颇具神圣性的灵鹫山,主要是因为“文殊化现”而起。

将神圣性转移到以文殊信仰为核心的小山上之后,传记中就叙述了处士安生如何在此塑造文殊菩萨真身的故事。

三、古代的宗教自信

自八世纪初塑造文殊真容像以来,这座地处台怀镇核心的“灵鹫峰”即开始成为五台山最胜之地,乃至林伟正认为真容院文殊真身相的塑成标志着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的信仰起点。

这种说法虽不一定妥当,但颇有代表性。中台是五台山中心之山,这种神圣格局自五台山命名后就没有改变,比附神圣后,灵鹫峰就成了中心中的中心。

后世文献中不自觉地就将灵鹫峰归属于中台支脉上。例如,清代《康熙五台县志》在描述五台山中台时说,中台“南有灵鹫峰,南二十五里有饭仙山”。

实际上灵鹫峰和梵仙山同属五台群山中的两座小山,相距很近,但志书中有意省略了灵鹫峰和中台之间的距离的记载,只写了梵仙山的远近。

明显表达了对灵鹫峰神圣性的强调,及其与梵仙山的区隔。从五台山整体被比附为灵鹫山,到其中一座小山被看做是灵鹫峰的过程而言。

最初五台山和灵鹫山的比附并未有意突出文殊的存在,只是佛教信仰尤其是《法华经》世尊说法地信仰的延伸。

后来,灵鹫峰变为文殊化现之地,则表现了神圣空间的具体凝练,这种模糊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在中国佛教圣山塑造中并不冲突。

从五台山攀附灵鹫山,到五台山本身可以与天竺灵鹫山相媲美,也彰显了唐代盛世时期的宗教自信。

正如唐中宗在为义净译经所作的《三藏圣教序》中说,“我大唐之有天下也,上凌巢燧,俯视羲轩;三圣重光,万邦一统。

威加有截,泽被无垠;掩坤络以还淳,亘乾维而献款;再悬佛日,重补梵天;龙宫将八柱齐安,鹫岭共五峰争峻”。

可见在中宗心中,已经将中国的“五峰”同置于佛教说法圣地灵鹫山同等的地位,这种说法尽显大唐盛世的文化自信。

五台山神圣空间在与灵鹫山比附的同时,另一方面则更加强调如何将“清凉山”文殊道场在山中落到实处。

常常将东晋时期佛陀跋陀罗译出六十卷本《华严经》视为五台山即清凉山的开始,但事实上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清凉山的认定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华严经》译出于南方,由于战争阻隔,在北朝的传播滞后且相当缓慢,直到该经译出近百年,北魏迁都洛阳之后。

《华严经》才开始在北方形成了传习的风气,而五台山当时尚非名山,这一点从后世僧传中也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见于记载的北魏五台山高僧事迹仅有灵辨与昙鸾两例,灵辨法师的传记直到法藏《华严经传记》才和五台山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很可能出于后人对高僧事迹的构建。

至于“昙鸾”的传说并没有提到《华严经》与文殊信仰,甚至没有提到当时五台山和佛教的关系。

所以,探究五台山如何被认定为《华严经》中的清凉山,不但需要关注《华严经》的翻译与传习,更需要了解五台山多山的地理形势及山中不同峰岭的神圣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