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老母庙在哪里(老母庙)

老母庙在哪里(老母庙)

保定香火最旺盛的寺庙,国公营观音寺

在保定的东北方向有一个村庄,名叫国公营,距离保定20公里,属于清苑县,现在属于清苑区,在国公营村村北有一座寺庙,观音寺,又叫老母庙,老母奶奶庙,无生老母庙,要说观音寺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要说国公营老母奶奶庙,保定周围甚至更远没有人不知道。

国公营最早也不叫国公营,原先叫什么,也没有多少人说的清了,国公营这个名字已经叫了几百年。国公营观音寺始建于隋唐,具体年代不详,寺庙历经千年沧桑,历代皆有废兴。明天启三年,湖北承天府地方守备司礼监、临发内宫监太监边静宁,清苑县国公营村人,发心重修观音禅寺,历时两年半,边静宁死后葬于村北,自此村名为国公茔,然茔字不吉,随日后改为国公营,只是传说,无有考证。又有相传,曾经此地出一大官国公,村名由此而来,但也无从考证。

重建后观音禅寺香火昌盛明照大地。然此千年古刹,在民国拆庙兴学浪潮中毁坏殆尽。自此国公营观音寺香火黯然。

1992年国公营观音禅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明空老法师应请自北京法源寺卓锡 来此,承担起重建古刹重任。那时明空老法师不惧怕条件艰苦,从一位居士家借得一辆自行车,奔波于乡间土路,到县城,到保定,为重建古刹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积聚人力物力财力,历时四载,先后建成弥勒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雄宝殿和七层当阳宝塔,自此,昔日荆棘丛生荒草产地之所,成为香火旺盛庄严道场。

国公营观音寺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一个传说是老母奶奶庙的老奶奶为天上无生老母转世蠡县尹氏,经历种种磨难,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国公营,在寺庙内习教收徒,因此徒众为其塑金身,以苦难妇女形象示众,无生老母都是慈祥庄严、面带微笑、满头白发、身披霞披,两手持八卦的一个老奶奶的形象,她在老百姓心中就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慈祥 普渡众生的老母亲。她专管红尘之事,渡尽苦难之人。

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国公营盛况空前,周围各县甚至更远的地方人众,汇聚国公营老母奶奶庙,几万,几十万,烧香拜佛的,求子求财的,求平安健康的,人们带着各种愿望,虔诚的摩拜这位慈祥的老母菩萨,可以说国公营观音寺是保定周边香火最盛的寺庙。

不知道寺庙里这个是什么法器?龙头,鱼身

寺庙的面积并不很大,不同其他寺庙的地方我感觉有两处:

一处是,进门的四大天王殿,我们以往在其他寺庙看到的四大天王,都是面目狰狞,脚踩小鬼,使人望而生畏,但是这里的四大天王面目和善,脚下也没有踩踏小鬼,其实这里的每个大殿的神佛之像都面带慈祥,具有一种和善之美。

另一处,就是寺庙当中两座宝塔,一座宝塔就是明空老法师修建的当阳七层宝塔,里面供奉着八位菩萨,其中一层有两位菩萨,无生老母就在当阳宝塔中,另一座塔是被称作大尊长的真广法师修建的九层舍利宝塔,里面供奉着九尊佛。因为,在疫情期间,宝塔都没有开放,因此我们也无缘见到宝塔内的菩萨和佛。

国公营观音寺感觉不太好的地方,就是山门外的广场的东面有一排垃圾桶,建议把垃圾桶挪到其他地方,或者建一面矮墙挡住垃圾桶,佛门清净无为之地,还是多注意一些为好。

明天井陉云盘山“无生老母”庙会,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三月十一至十五、十月十一至十五,是井陉云盘山“无生老母”庙会,石家庄周边的善男信女都会前来参加祭典活动。

“无生老母”相传是人类始祖,她无父无母,由天地孕育而生,故名“无生”。祭祀“无生老母“,其实是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祭拜和崇敬之情。

云盘山“无生老母”庙会,官称“云盘山人祖祭典”,被列入石家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列入了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生老母”庙坐落于井陉马村村北的云盘山上。民国版《井陉县志料》中记载:“云盘山 在县治东北五十里马村东北。上有“水帘洞。”洞之中间,有纵口,首富通山巅,纵口之下,有石像一;土人呼之为‘观音。’相传:正定某氏女,由山巅洞口经过,墜入洞中,化为石人。现在正定某氏,于每年废历三月十五日,犹不远百里来致祭云。世俗附会之说,姑妄听之而已。”上述《井陉县志料》记载有误,不应该是“水帘洞”,而应该是“石老母洞”。云盘山上确实有“水帘洞”,但“水帘洞”在“石老母洞”的东边二百米处。

马村大戏台正在搭戏台,从三月十一唱到十五,三月十一上午要先到云盘山“无生老母”庙请神,把“无生老母”请到村里大戏台,下午正式开始唱大戏。

云盘山下历年的捐款石碑,共有十八块,石碑上都编有号码,每十九、二十、二十一块石碑在山上,“无生老母”庙内。

山门

上山路上的小庙。

上山小路

上面就是“无生老母”庙

庙在半山腰,由这个大门进去,上二、三十级石阶,就到了“无生老母”庙

门券上写着四个大字“飞阁凌虚”

扫帚上拴红绳,也是一种祭祀用品

从下图这个洞中上到庙内,这种构造非常新奇。

庙内有许多石碑,能看清的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还有许多石碑在上世纪的运动中损毁。

“无生老母”庙

“无生老母”庙正殿三楹,供奉无生圣母。

门匾蓝底金字“云盘圣母”

供桌上的供品,有馒头、油条、饼干、酒、大锅菜和供香等

正殿右侧这“三清殿”

左侧为“石老母洞”,《井陉县志料》中记载:“相传:正定某氏女,由山巅洞口经过,墜入洞中,化为石人。”据村民讲,在一天夜晚,有一伙歹人先把看庙人绑了起来,然后盗走了老母石像的佛首,一起被盗走的还有一口300多年的“云盘山大铁钟”。

“石老母洞”,洞口是厨房,备菜的地方。

一些善男信女,在石洞中铺好被褥,准备在这里过夜。

善男信女们在石老母佛像前,用“唱”的方式,向石老母诉说自己的事情,以求得老母帮助和化解。

“火神庙”

庙内灶台

“石老母洞”一旁是“五祖堂”

”老张祠“

远处是“水帘洞”和“苍山圣母”庙

远处的“苍山圣母”庙

去“水帘洞”的小路边,有一些善男信女放置的佛像,不知为什么,里面有亮点,大家找找看。

“水帘洞”

“水帘洞”内供奉“总兵老爷”和“文武二将”

“苍山圣母”庙,里面供奉三位皇姑:大皇姑、二皇姑、三皇姑。

从“苍山圣母”庙看“无生老母”庙

郭进拴|两次游骊山

郭进拴|两次游骊山

我曾于1995年和2012年两次登游骊山。 骊山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境内,属秦岭支脉,海拔1200多米。据说,此山的形状很像一匹青色的骏马,古人称青色的骏马为“骊”,此为“骊山”得名的说法之一。又说,商朝时,这里是骊戎国的所在地,故名“骊山”。不管怎么说,骊山确实景色秀丽。那天下午5时,我们匆匆忙忙走进华清池,老天特地照顾我们,夕阳居然从云雾中钻了出来,晚霞把骊山映照得格外壮美。我们有幸目睹了“骊山晚照”。那苍翠欲滴的森林与色彩艳丽的楼阁和现代化的索道交相辉映,热气腾腾的温泉与碧绿碧绿的池水相互媲美赛趣。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历史与现实构成了无比壮丽的画卷。可惜的是“骊山晚照”虽好看,但我怎么也看不出骊山骏马的雄姿。当年,杜甫经过骊山下的华清池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说实话,游华清池,那些皇帝老倌和贵妃娘娘沐浴享乐的什么“九龙汤”、“莲花汤”、“海棠汤”对我们这些老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而看一看没有多大意思。不过从这些历史遗迹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奢华和乐极必反,乐极生悲的下场。

人民江山归人民,人民江山人民坐,历史终究走到了这一天,周王、秦皇、汉武、唐明皇以及后来的慈禧都已成为过往烟云。如今的华清池,人民群众尽可参观游览。给上一元钱,可以用温泉水洗洗手、漱漱口,甚至打上一瓶温泉水在车上慢慢饮。还可花上几十元洗洗温泉浴,不过要有时间和金钱,看来30元一张的门票和几十元一张的浴票对我们这些工薪者来说还贵了一些。购门票时就咬紧了牙关,有一点豁出去了的味道,哪里还敢洗温泉浴哟!还是忍忍为妙,留点遗憾也好。在回西安的路上,司机告诉我们骊山索道值得去坐坐,烽火台该去看看,我信以为真。 说骊山,又不得不说闻名至今的“鸿门宴”。《史记-项羽肆记》记载:秦灭亡后,项羽摆下鸿门宴。本来按范曾之计,是借赴宴之机杀掉刘邦的。可饮宴间,项羽手下留情,致使刘邦借故逃脱。在楚汉并立,楚强汉弱,一决雌雄的关口,项羽错失良机。而刘邦借机蓄势,终羽翼丰满,出关与项羽一争天下。结果项羽兵败,以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收场。史迁为之惜,后人为之叹。然而项羽之败,败在自己。项羽是战场上的英雄,政治上的侏儒。分封诸侯,鼠目寸光,无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诛杀怀王,陷己孤立,缺乏政治眼光。政治上的接连失误,导致了败亡的结局。鸿门宴的主角是项羽,是几近帝王级的人物,此又是帝王之晦气。

当代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使秦始皇名响世界,骊山也跟着添光。想当年,秦国依仗金戈铁马,傲视群雄。秦王赢政振臂一呼,如秋风扫落叶,六国相继瓦解,中华实现统一,成就千古一帝的英名。曾几何时,修陵墓,筑长城,施苛政,伤民心,动摇帝国根基,百年功业,两世而亡。骊山还有“焚书坑”、“坑儒谷”等遗迹,亦为秦始皇的败政。此时又是帝王之晦气。

骊山上也有现代元首级人物的活动遗迹。当年民国总统蒋介石,曾在华清宫被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接受国共联合,共同抗日的主张。现骊山存有“兵谏亭”,华清池五间房墙上当年弹孔犹存。此又是现代版元首的晦气。千古兴亡事,在骊山这部历史教科书里得以浓缩。

老母庙处在东西秀岭的第二峰,它的版本取自于神话传说--骊山原是一座性情暴躁的火山,之所以至今没有喷红吐浆,是因为女娲氏在“炼石补天”时降服了它。骊山的红土和温泉就是在那时被烧红、烫热的。因为女娲氏造福人民,后人就尊她为“骊山老母”。人们聚土为冢,还在她炼石处立祠祭祀。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气势恢弘,最富文学色彩的精神意象。厚重的骊山,因有了女娲的结缘而平添了一道奇幻的色彩。 我惊叹于骊山的蕴藉之厚、承载之丰。 登山不过数百米,就有如此斑斓多姿的人文景观。

若放眼八百里秦川,则叹为观止!过去听人说:这块土地随便拣哪块往下挖就会出古物;也有人说:不到西安,就等于没到过中国,话虽有些夸张,但也有一定道理--回首周秦汉唐,就不能不提到西安(长安);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又怎能不注目这片巍峨的大地?论深邃绵远,则首推吴越江南;比厚重雄浑,则非秦川黄土莫属!老母庙北与降圣阁交相辉映,南与第一峰烽火台遥相呼应。自西北至东南一字排开,形成一组名胜。 高耸入云的烽火台,兀立群峰之上。 点烽火,起狼烟,说明有战事,当然要择高以便号令三军。峭壁间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路径向上延伸。面对如此壮美的河山,我产生了写生的冲动,忙不迭掏出本子勾画了起来。画毕,便顺着山路一鼓作气登了上去。山顶其实是一块平坦之地。在这个古老的遗址上,而今的烽火台是1985年修复重建的。台四周筑有城垛,中间是一座四角形的亭子,一面三角杏黄旗在上面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又是一段令人哑然的“黑色幽默”故事--烽火台相传是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而无事点起烽火以戏诸侯之地。《东周列国志》有诗云: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只博褒姒笑一场。这个周幽王开的玩笑也太大了;岂止是开玩笑,简直是利令智昏,视国家安危如儿戏。他不顾臣子的一再劝阻,只为博得那位冷艳过头,笑神经不够健全的褒姒柔媚的一笑,就把烽火台变成了自己的断头台。当犬戎大军真的“狼来了”,他再下令点烽火却无人响应,自己丢了性命,褒妃也沦入敌手,西周随之宣告灭亡。不少人往往把这类事件归罪于“红颜祸水”,包括对杨贵妃,我以为荒谬!应该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恰是这些个荒唐的帝王!如果按中国的朝代序列,可以排出一份长长的昏庸亡国的帝王名单。从华清池到烽火台,仅是其中的一小段插曲。

从烽火台下山,已近黄昏。我行前特意安排了回程途中去“晚照亭”。顾名思义,“晚照亭”一定和晚照有关系。高一脚低一脚行至亭前,发现此亭开阔大气,形态华美。此时夕阳正红,灿灿的晚霞遍洒山峦;层林尽染,山风浩荡,沉沉的暮霭像一群彩色的奔马,纵横于天之苍,山之崖。人在亭中,凭栏远眺,仿佛蹬一下就可以凌空飞去,化成一只燃烧的火鸟。受美景的震撼,好多游客挤挨一处,竟无人言语,每张脸都挂着一缕夕阳的绯红……

美哉!“晚照亭”。 我们终于登上骊山烽火台。那儿立有一碑:“西周烽火台”几个大字赫然在目。再看背面文字说明,据传“狼烟一笑”、“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宠妃褒姒入宫之后,成天闷闷不乐,难得一笑,周幽王为讨这位绝色佳人欢心,想尽办法都无济于事。于是谋士献策,何不点燃骊山烽火台上的报警狼烟,让其开心。周幽王准奏,狼烟点燃,烟雾直冲云霄(据说火中加有干狼粪,烟雾升得特高),驻守边关的四面八方的将士以为京城有事,便纷纷应召回京。褒姒见狼烟升起引回这么多将士,果然笑了起来。这样一而再,再二三,整得将士们疲于奔命,人困马乏,根本不信烽火台信号了。后来,敌人果真来犯,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于骊山,西周王朝宣告灭亡。“狼烟一笑”,得如此下场,真是罪有应得,活该,活该!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的“狼来了”的故事。上述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君王身上,一个发生在小孩身上,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撒谎要倒霉,失信于民要遭难。这大概是我登骊山的最大收获与感悟。此时才觉得登上骊山,不虚此行。

登上重建的碉楼似的骊山西周烽火台,极目远眺,但见群山巍峨,如诗如画;俯视八百里秦川,江河纵横,城镇片片,星罗棋布,尽收眼底。古时的骊山与今日的骊山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江山依旧,但却物是人非,中国社会已经历了数千年、数十代的变迁。由此,我想起了伟人毛泽东的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在骊山上看,始皇陵显得那么矮小,“兵谏亭”是那么醒目,而巍巍秦岭更是连绵起伏,雄伟壮丽,望不到头…… 说骊山是帝王晦气之地,非风水之论,乃历史使然,都是帝王自做自受的结果。骊山不是帝王建功立业之地,而是休闲享乐之地。顺历史潮流者祥,逆历史潮流者晦;顺民心者祥,逆民心者晦。凡物事,有晦必有祥,帝王之晦,人民之祥。过去帝王嫔妃享受之地,如今成了人民百姓旅游观光的乐园。骊山不正是历史进步的见证吗!

胶东乡俗|即墨庙会四十三,唯有灵山老母庙人气最旺,会期最长

当前的社会形态,打拼是人们生活的主基调,能够在环境优越的大城市立住脚跟,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虽然如今已经出现\"逃离北上广\"的现象,但是让奋斗中的青年人们,做出回到家乡、回到农村的选择,依然是不太现实的。

可是在中年人看来,逃离北上广,不仅是更换另一个\"北上广\",而是脱离嘈杂繁忙的生活状态,寻找心灵的宁静,能够从往事中获得慰藉得到愉悦和满足。曾经有传说,大山里的神灵,因为失去了人们的敬畏和信仰,护佑世界的神力逐渐削弱,然后消失。这虽然是个故事,但也在提醒人们,应当经常回到大自然,毕竟人也是万物生灵之一。

今天要说的,是存在于即墨灵山的一位神主,被当地百姓称为有求必应的\"灵山老母\"。

即墨庙会四十三,灵山老母人气数第一

即墨灵山镇境内,有一座海拔不高的小山,共有三座山峰,呈\"东南-西北\"排列,远远望去,如同古人案头上的文房用具,搁笔的\"笔架\",当地俗称\"笔架山\",又因为三个山包形似灵芝,又称\"灵芝山\",却也形象。话说此山颇有灵异,晴日登山,望海石上东南而立,可观沧海桑田,碧波粼粼;阴霾远望,山顶云缭雾绕,聚而不散,如同云冠,世人称作\"灵山戴帽\",是必雨之兆。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为灵山的灵异,当地人遂称之为\"即墨灵山\"。灵山占地4平方公里,海拔150米,山之上,有一座神奇的庙宇,庙里的神主是\"清霄元君\",不过当地人更习惯于称呼她\"灵山老母\",她是当地人信奉的民间守护神,灵山也是这位女仙的道场。

即墨乡俗,\"三月马山,四月灵山,六月龙山\"。马山供狐仙、灵山供老母,龙山供龙神,其中灵山老母庙会人气最盛。相传,农历的四月十五日,是这位女仙羽化得道的日子,为了纪念仙人,当地百姓把这一天作为老母庙的庙会日,方圆十里八乡的百姓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到这里来赶会祈福,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灵山一带的孩童更是称这位神仙为\"老母娘\"或\"干娘\"。这一天后来也逐渐成为整个胶东地区都很有名气的大型民俗活动。

都说灵山老母神验无比,能够供奉三缕清香一支火烛,焚烧一沓金银几叠纸钱,必然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祛病去灾,一切能够想到的人世间美好愿望,都能在这里达成。因为老百姓们都知道,善良的人总是会受到神灵保护。

灵山的这座\"清霄元君祠\",据庙中碑文载,始建于周元王五年(前471年),当时就有奉祀活动。而后在唐代和明代,庙宇经历了两次大的修缮,至清代道咸时期,毁于兵祸。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当时的灵山庙主四处化缘,捐得善款将庙宇重新修建起来,较毁坏之前规模更大更壮观,气势更盛往昔。

修复后的灵山老母庙,各种神祗殿阁齐备,除了圣母主殿,还有五位娘娘——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催生娘娘、百子娘娘及泰山圣母殿(碧霞元君),皆设殿奉祀,另外还有无生殿、龙王殿、耳光殿、三神殿等等,其中圣母殿有门联\"仰首灵山圣蹟,俯临齐鲁境观\",气势格局最大,最富丽堂皇。

能够与山东地区的泰山主神碧霞元君同祀,可见这位被民间叫做灵山老母的\"清霄元君\",的确有不同凡响之处,有些神奇的民间传闻。

关于灵山老母的事迹,并非民间传闻,而是有确切的史料和实物佐证。按照《即墨县志》记载,据说在明代万历年间,即墨当地重新修缮元君庙(当时还没有老母庙的称呼,仍称作清霄元君祠),也就是唐代以来数百年的第二次大修。在这次大修中,工人铺设地基时,挖地意外见到了一通《元君碑记》石碑,同时出土的,还有清霄元君的遗蜕。

什么是\"遗蜕\"呢,它又叫\"仙人遗蜕\"。按照僧、道两教的说法,人在去世之后,灵魂升天,抛掉自身的形骸,这个形骸就是\"遗蜕\",佛家也称为\"皮囊\",其实就是死者的遗体。

清代著名学者黄宗羲先生在《吴山益然大师塔铭》中记载,\"尝过武林石屋寺,毘卢阁中有僧遗蜕,师谓寺僧曰'此我前身也'\"。说黄宗羲在杭州石屋寺游览时,在毘卢阁中见到僧人遗体,寺中大师说,这是他转生之前的遗蜕。事情本身权且不论,在佛教思想中,转世与遗蜕的关系确实在许多典籍中都有体现。

《元君碑记》中记载的\"清霄元君神迹\"

撰写《元君碑记》碑文的,是明代即墨当地周氏望族,大名鼎鼎的国子监祭酒周如砥。据清乾隆版《即墨县志》记载,掘出的《元君碑记》中,提到元君庙原为\"清霄元君祠\",\"乃周元王五年建\",算下来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年,可说是历史悠久。

清霄元君成道的故事,这通碑刻上也有记载。说,清霄元君飞升以前,是山东招远王氏家族的女儿(闺名淑娘),原本家里商定许配给即墨的一户金姓人家(金家湾的一个走街串巷的贫穷货郎),作为童养媳。因为容貌丑陋不堪,所以长到十八岁年纪,一直没有完结这场婚事。面对婿家可能悔婚的情况,淑娘也不在意,仍然在家尽孝,侍奉父母公婆。

有一天,淑娘到灵芝山东侧的泉边取水,遇到一个白衣白马的人,在这里饮马休息。见到淑娘,就对她说\"吾奉帝命取尔上升,四月十五日其期也\"。意思是,这位白衣人来传达上天玉帝的旨意,要请她飞升为仙,具体日期定在阴历的四月十五日。说完之后,白衣人见淑娘脸上有汗水,就拿出一方巾帕,让她擦擦汗,淑娘用手帕在脸上擦了几下,然后白衣人和马就消失不见。淑娘感觉面容有异,对着水影观看,发现自己容貌已然变得美颜端庄。

她取水回家,乡民们见到淑娘的变化,都啧啧称奇。淑娘把自己的际遇告知了家人,这种事情,当然相信的人少,怀疑的人多,只有自己的父母和婿家高兴非常。到了农历四月十五日,大家果然都听到天上有音乐响声,漫山的紫色云气笼罩,淑娘告别了家人,梳洗整齐,登上山顶,在石头上坐化而去。

不久之后,有一个牧童在灵芝山上被雷击昏倒,而后复苏。据他说法,自己是被一位天上的神仙相救,神仙坐在云端,戴着翡翠的头冠,对他说,自己是清霄元君,今天把你救活,回家之后一定要谨守孝道。当地人才知道淑娘已经是天上有职位的神仙,封为\"清霄元君\",于是就按照牧童的说法,在山上淑娘显圣的地方,建了一座\"清霄元君\"祠堂,以供奉这位女神仙。

灵山老母的另一个版本

还有个关于灵山老母的传说,年代较晚。据说在隋朝末年的平度,麻兰村里有一户人家姓李,父母早亡,只有兄妹二人,相差九岁,相依为命。妹妹叫淑娘,身体肌肤如玉,只是面貌丑陋,一脸麻斑,人人望而远避。淑娘九岁那年,哥哥已经十八岁,娶了一房媳妇回家。由于哥哥在外忙碌,经常不归家,嫂子对淑娘十分挑剔,百般难为,淑娘看在哥哥面上,诸事忍让,顺逆由之。

后来,哥哥也给淑娘寻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即墨灵山脚下金家湾的金公子。因为双方年纪又小,权且等到十八岁时才迎娶过门。为了给妹妹找个婆家,李家哥哥对婿家隐瞒了淑娘貌丑的情况,单说淑娘的勤劳贤惠,金家自然一百个满意。

转眼间,淑娘到了十八岁,这天是农历四月十二日,一早起来嫂嫂就给她出难题,让淑娘拎着木桶挑水,没有水就不准吃饭。淑娘看着木桶,上口圆,下底儿尖,一着地就要倾覆,这可如何从井中挑水出来。

长嫂如母,淑娘含泪挑着水桶出门,来到井边。木桶无论如何也立不住,井里提出的水也就倒不进去。淑娘心中难受,想起了这九年来的忍饥受虐,就要投井自尽。却不知哪里来了一个老爷爷,一把将她拽住。

老人问她,二八年华为何要想不开自杀?淑娘含泪说了缘由。老人捻着胡须,笑着说,\"人生百年在世,天定万般苦楚,谁能没有哀愁困苦呢?我今天专为你而来,你且回家去吧,今天你婿家就有人上门接亲,你就不必在哥嫂门上受苦了\"。说完帮淑娘掸了掸衣服和头上的灰尘,就自顾自的去了。

淑娘半信半疑,心想着如果婿家见到自己丑怪的样子,还不得当场退婚。婚事没了,在哥哥嫂子家只会更加受苦,怎么会有好的生活。一头想着一头走着,却觉得被老人掸过的头脸身子痒痒的很,只得遮遮掩掩拎着空桶回家。

避过嫂嫂,放好了水桶,淑娘回到自己房里,心里越想越难过,不由得大哭起来,哭得头脸痛痒难忍,她忍不住一通乱抓,才舒服些。正在此时,嫂嫂在外面院子喊她,同时耳边还有鼓乐声响,往外看去,哥哥、嫂子和婿家站在门外,老爷爷说的没错,金家真的安排人来接亲了。

淑娘一开门,两家各有惊喜。\"惊\"的是,哥哥嫂子看到小姑子居然脱胎换骨变成小美人,\"喜\"的是,婿家见到从未谋面的媳妇竟是个超级美女。来人上前施礼,说\"我家公子姓金,即墨灵山山下金家湾人氏,早先已经与小姐定亲,昨夜有老翁托梦,说今日即可来府上迎亲完婚。\"

既是定亲,哥嫂也不阻拦,由得淑娘跟着来人去金家湾,和金公子拜堂成了亲。三天之后的农历四月十五日,是新娘子回门的日子,金公子夫妻回到李家探望哥嫂。哥嫂对这一对璧人,也都非常欢喜,对嫂子以前的做法,淑娘倒是全不在意。

临行之前,淑娘又给哥嫂家挑了一缸水,然后在水缸四周插了一圈木头橛子,特别嘱咐嫂子说,千万不要拔掉这一圈木橛,缸里的水足够吃一辈子,再不用出门担水。结果,嫂子对淑娘的嘱咐全然不信,以为小姑子出嫁以后,还要在家里作妖。等淑娘前脚走了,后脚就去厨房把水缸外圈的木头橛子拔掉了。

谁也奇怪,嫂子拔掉木橛的时候,水缸里就开始出现旋涡,等她拔光了木橛的时候,水缸里的水突然喷涌而出,水势越来越大,竟然没过多久,淹没了整个麻兰村。这还得了,哥哥嫂子惊慌不已,才知道自己的妹妹脱胎换骨,已经不是凡人。赶紧到村里告诉村长,派腿快的人去追淑娘,回来想办法救救麻兰村。

这一耽搁,麻兰村报信的人一直追到即墨灵山山脚,才见到淑娘。淑娘听说了事情原委,很是后悔,本想着给家里留点方便,却不想惹出祸事。她转身对自己的丈夫金公子说,我与你的尘缘已尽,我必须要帮助家乡脱难。

说完,只见天上落下一团白云,裹着淑娘向上飞去,直到灵山山顶,晃眼不见。金公子赶紧派人沿途寻找,一路找到山顶,才见到自己的妻子淑娘,她盘膝而坐,神态安详,已经辞世。就在淑娘坐化的当日,麻兰村的水患也消失不见了。

灵山老母成道后的神异传说

灵山老母的传说源远流长,灵山老母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传说已深深地烙印于人们的心中。这里再说几个关于老母的传说故事。

秃尾巴老李别给家乡降灾。当地有句民谚,\"即墨东,灵山前,大乱不乱、大减不减\",有灵山的护佑,即使遇到兵荒马乱,这里也依然安静平和,即使遇到了天灾旱涝,这里也不会歉收减产。据说有一年四月十五,有平度麻兰的老人,说家乡遭雹灾,求淑娘帮忙解救。淑娘显灵告诉他,\"这次雹灾,是秃尾巴老李五年一次回乡探母,路过麻兰时留下的。我已经与他商议,以后来时走福山、过海阳,只兴风水,莫带冰雹。但是秋天老李走的时候,还还要从麻兰过,乡亲们多在地头祭拜。\"后来平度一带的雹灾果然减少,这样的事慢慢传开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千里都知道灵山有灵,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上山求平安的就多了起来。

唐王李世民拨钱修老母庙。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即墨灵山女神济世救民,很受老百姓敬慕,世人把淑娘尊称为\"仙天老母\"。地方上的士绅们合计着,用捐款化缘的办法,为仙天老母修缮庙宇。这件事情传到皇廷,李世民听说即墨灵山颇有神异,当地的士绅们在给神人修庙。他就下旨,安排征东大元帅迟敬德,拨款拨粮,用以修造灵山老母庙。当时老母大殿的梁头上,刻着\"敬德三年监制\"的字样,据说就是尉迟恭监修大殿,上梁的时候留下的印记。老母庙修造完毕,李世民再下诏命,把农历四月十五日,淑娘的飞升之日,定为庙会日。

\"灵山四月扛马行\"。灵山老母的名声之大,涵盖整个胶东半岛,青烟威等地,甚至远播到济南。每到庙会这天,赶会的人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往灵山赶路,整个灵山方圆十余里地,人山人海,一望无际,推车挑担的、唱戏斗玩的、买牲卖罐的,还有耍大头娃娃、踩高跷腿的,更有糖球葫芦、香油果子、小孩玩具,真是应有尽有。当地有个歇后语,叫\"四月山的马——扛起来了\",就是指当时赶庙会的时候,有骑马来的人,被人流挤得没法动弹,恨不得把自己的坐骑扛起来走。

灵山东山坡和西山坡的来历。据说,即墨灵山前,原有村庄叫东山坡村,据村志记载,此地原名蓝家庄,是即墨望族蓝氏为了来灵山膜拜,有个方便的落脚之地,在山前购得土地修造房舍,供住宿、休息之用,平日雇人照看。时间久了,即墨和周边的望族世家,都学蓝氏的方法,在此地盖房搭屋,居然形成村落。由于此处西边旧有村落叫山坡村,因此得名,新建村落称之东山坡村,西边原山坡称为西山坡村。此为旧时传说,不知真伪。

(资料所限,部分图文无关)

(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限于学识,本篇图文参考资料,均来源互联网公众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