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度一切苦厄的心经全文(度一)

度一切苦厄的心经全文(度一)

孩子“阳了”以后如何退烧?一图看懂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以后,用药应该更加规范和谨慎。儿童使用退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发烧后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一图看懂!

​(来源:@人民网)

“色即是空”究竟是什么体验?醍醐灌顶

作者: 水木然

本文选自水木然新书《人间清醒》1

《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该怎么理解?

读完这篇文章,你会恍然大悟!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

人在两性生活中为什么会感觉特别“爽”?体验为什么会那么美妙?

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当然这些回答多种多样,包括生理反射,神经反应,各种化学反应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质,我可以告诉你,真正的原因就是一个字:空。

因为你在两性生活中,尤其是高潮的那一刻,你的大脑是“空”的。

大家现在思考一下我说的这句话,结合自己的体验,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

一个空字,美妙无比,让你体验到巅峰般的快感。这就是“色即是空”的真正内涵。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真正能让大脑“放空”的时候,就能体验人间最美妙的快感。

放空,两个字看似容易,实际上很难很难。

不信,此刻你来尝试一下让大脑放空……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残忍的事实:当你想让自己大脑放空的时候,你已经无法放空了,因为你已经发出了指令,你在强迫你的大脑清空,但是此刻你的大脑一定是充满了各种杂念,包括你对自己大脑的强迫。

世界上只有极少人能让自己大脑放空,是那种有修为的人,比如道家和佛家的那些真正有修行的人士,都可以通过打坐和冥想来放自己放空。

比如《道德经》里的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当我们身体抵达一种虚极的状态,就能洞察到万物的本质,看到事物的发展逻辑,以及各种真相,这就就是让自己大脑放空只会的状态,此刻身体的愉悦只是一种副产品。

比如《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是:人们的欲望最终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空字,人们的感受,想法,行为,见识等等,也都是如此。

很多人以为那些修行人士,比如出家人体验不了人间的很多”快感“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让自己放空,体验那种极致美妙的感觉,而且不是短暂的,可以延时很久。

可惜世间的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我们这些俗人,只能通过三种方式才能让自己大脑放空,从而获得身体上短暂的快感。是哪三种呢?我们刚才讲的性只是其中一种,另外两种分别是赌博和吸毒。

赌博为什么会上瘾?因为当一个人可以一下子赢很多钱财的时候,那种不劳而获的感觉,也可以瞬间让一个人的大脑放空,这就是一种愉悦的刺激,从而带来短暂的快乐。

吸毒为什么会上瘾?因为里面毒品释放的刺激,比性高潮还要刺激几倍乃至十几倍,也可以瞬间让一个人的大脑放空,这种刺激怎么能戒掉?

以上三种方式,也就是俗称的“黄/赌/毒”,都是犯法的!人为了追求一时的快乐,要冒着坐牢的危险,何苦呢?

各位,如今这个时代,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人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在未来,如果一个人不懂的修心,一定会越来越迷茫,精神痛苦会越来越多,苦海无边。

2

那么这一切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发现:“大脑”结构竟然和“宇宙”结构,存在惊人的相似!

人的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连接点,宇宙中同样是由很多星系群组成:无数星系因引力相互吸引形成星系群,其中我们银河系星系群就由至少100亿个星系团而组成。

而大脑中血管总长度达10万英里,包含着上千亿个神经细胞,这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基本等同。

并且,人脑的每个细胞都复杂得像个城市,这些细胞(神经元)由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链接在一起,像极了现在的互联网世界。

下图呈现了一幅直径10亿光年的宇宙物质的模拟分布图,以及一只4微米宽的人类小脑的实像图片。

宇宙的物质分布与在脑部的神经元分布,是何曾相似?

不仅如此,科学家将人类体内的原子放大几百倍后发现,大脑内神经的缠绕互动形式,与宇宙星体之间缠绕方式也存在惊人相似:

在人类大脑里,相邻的大脑细胞趋向连接,同时也寻求与连接着更多其它相似的细胞,往外蔓延。

宇宙竟然也是一样,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用来模拟天体网络,当研究人员将宇宙历史与社会社交网络,或者大脑回路增长的方式对比时,发现这些网络都以相似的方式扩展:它们会协调相似节点与诸多连接节点之间的关系。

想想我们的人际关系脉络吧,的确是按照这个逻辑开展的,我们总是倾向于结识那些容易理解我们的人,结成互相帮助的关系,从而形成一条条人脉网络,并且人与人的关系始终处于微妙调节中。

物理学家德米特里‧戈里尤可夫(Dmitri Krioukov)说:“不同的网络,如互联网、大脑和社交网络,其自然的生长动力是一样的。”

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宇宙天体、互联网、社交关系、大脑回路等,这些事物都是以非常相似的方式扩张。

《自然》杂志的研究报告显示,某些未知的规律可能支配着多种或大或小的系统,从脑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到社交网络的扩充,乃至宇宙的膨胀。

3

西方人善于“外求”,为了认知世界,他们无限向外扩展,如今人类已经抵达到星系深处,对宇宙有了基本认知。

中国人善于“内观”,为了认知世界,我们不断剖析自己内心,不断对人性刨根问底,最终明心见性,寻找真我。

经过几千年的各自探索,如今我们终于惊喜的发现:这两种探索世界的方法,竟然殊途同归!

大脑就像一个小宇宙,宇宙像一个超级大脑;

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人体这个系统,一点不比宇宙简单。

按照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球就像一个电子,太阳就像一个原子核,太阳系就像一个原子,星系就像一个分子,宇宙就像一个细胞,再扩展下去,世界就是一个更大的生命体。

我们可以由一粒沙而窥见整个世界,星系构成星系群,进而构成星云,这些星云可以延伸到数亿光年的范围内,重力使得处于边界的物质以每秒数千公里的加速度加速运行,形成了一股股激流……这就好像人类社会的大势一样,势不可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更让人觉得玄妙的是:人类目前仅使用了4%的大脑细胞,有96%的细胞处于终生休眠状态;宇宙中同样仅发现了4%的物质,同样有96%的物质至今还不被人类所认知。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就像科学界一直都没有彻底弄清楚宇宙起源,我们一直无法弄清人是如何“起心动念”一样。

所以,这时大家还只能互相遥望,互相期待。但是我相信这才是世界的本质,我们只能永远无限接近真理,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更有意思的是,按照这种对应的原则,大脑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场所,那么宇宙是谁意识产生的场所?

4

世界就是我们内心信念的一种投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嘴舌头等感官系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种“实相”,同时也是一种“假相”。

王阳明的《传习录》里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即:心外无物。

你只要一“起心动念”就创造了你的世界。因为你的心念不同,所以生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人心和世界,互相依存,互相印证。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我就是一切,心就是万物。

如果你天天积极乐观,世界就是美好的,就是天堂;如果你整日怨天尤人,世界就是阴暗的,就是地狱。神魔就在一念之间。你变了,世界就变了。

但是,正因为有了所谓的客观世界,我们也有了“执着”,痛苦也顺带产生了。

佛曰:一切凡夫,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体,一切烦恼障由此而生,便有贪嗔痴等诸惑。

意思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看到了世界,却不明白这世界是我们的器官(眼、耳、鼻、舌等)虚构出来的,我们被世界里的很多东西牵挂,比如名利、爱情等等,难以割舍,无尽的烦恼由此而生了。

《道德经》里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的眼睛、鼻子、舌头、耳朵等等组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把我们笼罩其中,屏蔽了真实的世界,欺骗了我们的大脑。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并非是客观而真实的世界。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巨大的假象(世界)里,这个假象就像一个思维的牢笼,也像一座认知的监狱,每个人都牢牢地禁锢其中,人们目光所到之处皆是围墙,把自己终身囚禁。

古今中外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在教导我们如何挣脱这个假象:

印度神话认为:世界只是梵天神的一个梦,梵天一醒,世界就会不复存在。

《心经》里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意思是当我们关闭自己的六根,再去感知世界的时候,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才能解除人生的痛苦。

《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看到的一切相,都是内心深处的投射。当你能穿透各种表象而能窥探其本质的时候,就见如来了。

《周易》里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意思是:欲望越重的人,越看不到世界的真相,我们都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从而陷入一个巨大的“思维牢笼”,就像瞎子摸象。

《圣经》里说:他们有眼却不看,他们有耳却不听。即便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眼睛,有一双耳朵,却对真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冲破这个思维牢笼,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和世界,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开悟”,何为开悟?就是挣脱自己的思维牢笼!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为了翻越这个无形的认知监狱。

就像拨开乌云见天日,让你刹那间看透万物的真谛和人生的真相,简直妙不可言。

无论是孔孟、老庄,还是佛祖、上帝,它们存在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引导我们进入开悟的状态,也就是看到真相。

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可以让我们从高维俯瞰自己,俯瞰众生。

人一旦开悟就认清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这种人从此只能自己做主了,因为没有人再能给他们提供鸡汤了。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

人生最难得的是“人间清醒”

高手深刻又轻松,庸人肤浅又痛苦!

请购买水木然新书《人间清醒》

普陀山祈福:愿佛光普照人间,散尽一切苦厄

春节回乡,当时疫情不是那么紧张,闲住两日携家带口去了一趟普陀山。

因为是雨季,车过镇海,前方接连5座跨海大桥,均被迷雾包裹,能见度不到一百米,打起精神小心慢行。

毕竟心有所惧,一路念着佛号,幸得护佑,桥上近一小时的行程,安然无虞。

过了桥,车行驶在舟山群岛的陆地上,两侧山峦起伏,满目苍翠,水墨烟雨迷蒙。高楼不多,民居依山而建,忍不住赞叹,真是个避世的好去处。

他年若有修为,此地度余生极好。

中午时分,车行至慈航广场的朱家尖码头,被告知,因为大雾,前往普陀山的渡轮暂停,何时恢复,只能问老天了。

等待了片刻,见实在无望,与妻及同行的朋友商量,或者等暑假带着孩子再来,此行囫囵找个古渔村游玩一番,即打道回府。

调转车头往定海驶去。

约半小时后,早先联系好的客栈主人来电话说,普陀山那边的客轮已经起航了,对岸估计也可以通行。

闻言之下,连忙再次回转,赶到码头,果真恢复了航班。

很顺利上了船,虽有风浪,船在海上倒也不颠簸。约20分钟后,渡轮靠岸。

硕大古旧的山门,临海而望的观音像,满目可及隐在群山内的黄墙,周遭老太太们不曾停顿的诵佛声,真真切切提示我,这一回是真的在海天佛国了。

客栈主人早就候在码头,将我们接了去安顿后,指点我们从便道上山,进观音洞,观磐陀石,赏海天景色,至普济寺,“半天很匆忙了,回来估计天也快黑了。”

山路崎岖,所幸都有石板步道,虽然这些天连续降雨,遍地湿滑,但一路风景忍不住两三步就要拍一张照片,徐徐而行,倒也没有惊险。

中间有几座寺庙,一一进去焚香礼佛,又在双龟听法石和极乐亭暂歇喘气,终于拼足力气抵达山顶的观音古洞。

说来也是奇妙。入山门前,心里突然想起一件俗事。入得山门,尚犹自烦恼不得解脱。

“咣”一声巨响!朗朗晴空,一记响雷猛地劈下,顿时惊醒糊涂人。赶紧收敛心神,焚香膜拜。

出来后再想,自己也乐了,原本那烦心事其实不值一个屁,只是当时钻了牛角尖。

俗人自然心思多,且行且思,那么多人都来拜佛,都有所求,佛菩萨如何顾得过来?

一路想到磐陀石前,竟然磅礴大雨毫无征兆地兜头而下。听到落汤鸡们在诅咒这变化无常的天气,我倒是又乐了。

这不正是普降甘霖么!

能在这海天佛国沾点雨露回去,真也是缘分,佛菩萨眷顾才让你淋雨,你在山脚下试试?那里依旧风和日丽。

在一片雨雾中穿行,下得山来,前往当天最后一站——普济寺。

正逢僧人们晚课时间,众僧从四方鱼贯进入大雄宝殿,红的袈裟在一片片绿叶芳菲中掠过,钟声、木鱼声、诵佛声此起彼伏,一路跋涉的劳累,从世间带来的烦恼,瞬间化作乌有,心突然有了慈悲。

院落内,扫地的僧人依旧不紧不慢地扫着落叶,观鱼池边,依旧站着那位笃定的老僧,突然明白,参悟或者修行,不一定都要盘坐在大殿内,随心、随性、自在,便是修行。

因为有了慈悲心,佛性洗涤了双眼的浮尘,次日攀爬千米高山拜谒佛顶山,复又下山入法雨寺,进紫竹林参拜观音大士,竟频频与和尚交缘。

妻和友人奇怪,“这些和尚为什么只跟你打招呼?”

我笑而不语。

往紫竹林途中,有一喇嘛坐于行道石凳上闭目诵经,我在对面,惊觉前方海岸奇美,举起相机拍摄之际,喇嘛竟然睁开眼对我微笑。

他的眼神纯净,恍若前世的亲人。

出紫竹林,往西方净苑而去,远远见一长苒中年僧人徐徐而来,我竟莫名笑了起来。

僧人与我对视,越过穿流不息的人群,张了嘴哈哈大笑。隔着百十个身躯,与僧人合十招呼,三次回首,均是欲言又止,别又依依。

妻子这回再也忍不住了,“你跟他认识?”

我道,“缘分!”

后来我在想,出家人是侍奉佛陀且代表佛陀来教化众生的,是来度人间一切苦厄的使者,而我到普陀,恰也不是为求个人利禄,我只求国泰民安,愿佛光普照人间。

故此才会与和尚有着相通的气场吧,相互一看心里明镜一般,自然也就相逢一笑,心生欢喜。

《心经》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中这句简练而深刻的箴言,道出了我们修行的根本目标

在忙碌而纷扰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逐着物质的繁华和功利的成就,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心经》以其独特的智慧,引导我们认识并超越这个世界的幻象,找到真正的解脱。

照见五蕴皆空

它所指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蕴指的是外在的物质形态,受蕴则是感受与体验,想蕴是思维与意识,行蕴包括言行和身体动作,识蕴则是意识和知觉。这五蕴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反应,但《心经》告诉我们,它们实际上都是空的,没有实际的独立存在。

这里的“空”,并不是指贫乏或虚无,而是指事物的非固定性和非永恒性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可以永恒存在的,包括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个真相,就能超越对执着,获得内心的自在与宁静。

度一切苦厄

这是对修行者的期许和指导。《心经》告诉我们,所有的痛苦和困境都是由于我们无明和执着所产生的。无明是对事物真相的迷惑,执着则是对事物的执着和执著。当我们看不透事物的真相,被欲望和贪婪所驱使时,我们就会陷入苦难。只有通过修行,超越执着和迷惑,我们才能真正摆脱一切苦厄。

修行的路径有很多种,但《心经》中给出了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观照事物的空性

观照事物的空性,意味着我们要以智慧的眼光去审视一切事物。我们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和无相的,它们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实在和稳定。当我们抓住这个真相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超越执着和迷惑,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通过观照事物的空性,我们可以避免在名利之中迷失自我,不再被欲望所困扰,不再为功利和成就而追逐

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并不是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和条件,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真相的认知和体悟。只有当我们了悟到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我们才能超越一切痛苦和困境,获得真正的解脱。

修行之路永无止境,《心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和方法。通过观照事物的空性,我们能够超越执着和迷惑,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只有当我们拥有智慧的眼光,看透世间的幻象,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相和意义。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民间故事:女子上山找和尚解惑,一个问题,和尚听完转身跳了河

作品类型:民间故事类,乡野奇闻异事录《乡野奇谈》。

第989章:《女子问僧,你修的是佛还是魔?》

引语:何为佛?修佛是对是错?红尘易斩,情难断,试问,是修佛还是修魔?佛说,普渡众生,可渡得了自己吗?生也错死也错,生死皆错,如何看淡?忘母?忘父?忘妻儿?女子不解地问眼前的和尚,“你修的是佛还是魔?”本故事由半杯水创作,民间故事类,短篇小说集《乡野奇谈》第989回,女子问僧,你修的是佛还是魔?。

还记得电视剧《济公》吗?济公遁入空门,多年之后回乡,看见父母枉死,妻离子散,家产被霸占,他含泪一挥手,一切在大火中化为虚无。世人都知他痴癫,好似看淡人世间,得道成佛,可在我看来,任谁经历这些都会痴癫吧,何来的成佛?成佛就是抛妻弃子,忘母忘父吗?这哪里是成佛,分明是成魔。

当然,这仅是本人对济公电视剧这一片段,不理智地解读,绝无对佛教对神僧济公亵渎之意。皆是本故事题引需要,望大家宽宏大量,理解一二。不过我身处红尘,做不到六大皆空,因此由此疑惑,何为佛何为魔?希望各位修佛之人,看看故事也替女主人公解解惑。

小翠,古代一普通山村女子。她的一生很是凄凉,就好像真被儿时一老先生说中一样,一辈子的孤寡命。这不,7岁死了爹,10岁跑了娘,就连唯一照顾她的奶奶也在十一二岁便撒手人寰了。

好在她当时已经快12岁了,说早不早,说迟不迟,就被隔壁村一相对富裕的人家领了回去。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稀奇,古代大户人家都有领童养媳的习俗。照顾小丈夫到适婚年纪,然后再嫁给他。就我们爷爷那辈人还有,其实这样还算好的,毕竟从小培养感情,总比一面未见,仅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便嫁人的好。

再说如果女子真的死活不同意,按照约定赔偿这些年养育之恩,是可以被领回娘家的。况且一般做童养媳的都是吃饭都吃不饱的人家,到别人家能吃饱穿暖,还有什么不乐意的呢?

因此过去做童养媳的女子,也并不是都不幸。小翠就是如此,公公婆婆对她喜爱万分,就像亲生女儿一样。只是这小丈夫有些不同,他不问世事,整天不是捧着书,就是去庙里拜佛。

说实话,父母给他找童养媳,这也是一方面原因。心想给他找个未过门的老婆,总该不胡思乱想了吧!只可惜所有人都低估了他的决心,就在成婚的前一夜他逃了。虽然后来被父母抓回来,强行完婚,可留得住人却留不住心,终于在孩子出生后,彻底遁入空门。

因此小翠整天以泪洗面,而公公婆婆更是如此,甚至公公因此被气病,卧床3年。小翠不止一次上山找丈夫,可每一次不是避而不见,就是以施主相称。甚至求小翠成全他这颗求佛之心,确实丈夫一心求佛,感动无数人,却唯独感动不了小翠。

终于,公公没能熬住,在几个月之后离世。而婆婆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才导致丈夫看破红尘,因此当晚也追随公公而去。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又只剩下孤零零的小翠和怀中的孩子。

人们常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唯一的孩子也病倒,这样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撑下去?自始至终,公公婆婆的葬礼都没通知山上的丈夫,说实话也没精力去,毕竟孩子已经危在旦夕,心也死透了。有时候小翠想,最该遁入空门的是自己吧!毕竟了无牵挂了。

终于,孩子也没能保住。小翠怀着无比悲愤的心,上山了。她到底要看一看,这丈夫修的是佛还是魔?修佛能气死父亲害了母亲?修佛能抛妻弃子?谁能告诉她这是佛?

“爹走了,娘也没了,就在刚刚,娃也没了。大师,你修的究竟是佛还是魔?”小翠几乎用用尽所有力气,对着面前一身僧衣的男人吼道。僧人猛地抬头,手上的佛珠掉落,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眼前几近疯狂的女人。破防了,他再也不能如以往那样,淡定地看待一切。

“佛?魔?”男人不停地念叨。确实,小翠问得没错,如果丈夫不是那么执迷不悟,那么公公也不会病倒,婆婆也就不会自尽,而孩子就不会出意外,那么家还是家,人还是人。

所以小翠说他是魔,并没有错。人世间,红尘易斩,情难断,丈夫修佛,家人却因他而死,所以他永远成不了佛。小翠看着痴痴傻傻还在那念叨“佛与魔”的丈夫,转身离开。

而那个僧衣男子则转身投入河中,人生当中有许多劫难,经历过才会悟透。我想男子最后一刻明白了,因为他的眼神通透清澈。渡人先渡己,父母恩,子女情,如何斩断的了?那又如何渡得了自己呢,你们说男子修的是佛还是魔?

作者申明:传承民间文化,说出魅力故事。故事属虚构文学作品,不可迷信、模仿故事情节等。更与现实生活无关,请理性、正确地欣赏故事。配图来自网络,需要请联系删除。山野奇谈民间事,用尽半生写红尘。好听的故事,好看的文,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陪伴,接下来的故事,会更加精彩,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