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妧怎么读(女元读什么)

妧怎么读(女元读什么)

甄嬛、楚雨荨、纪晓岚……原来我们一直都念错了?

日前,由曾舜晞、田曦薇主演的古装轻喜剧《田耕纪》正在热播。男女主携手智斗极品亲戚,种田经营发家致富的新颖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剧情令观众津津乐道之余,却有网友发现了盲点——“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好像整个剧组都把女主角的名字读错了吗?”

“连蔓儿”的“蔓”究竟怎么读?在《田耕纪》中,女主角“连蔓儿”家住十三里营子,是老连家第三房的女儿。而剧中无论是男女主演,还是连父连母等一众配角,都称呼其为“连màn(音同曼)儿”。 有网友提出,“蔓”是多音字,为何剧组偏偏把它读成“màn(曼)”音,这是否符合人物设定? 通过查阅《新华字典》APP,记者发现,“蔓”除了màn音,还有mán(音同瞒)、wàn(音同万)两个读音。mán音使用较少,指某种草本植物芜菁,可排除。而“蔓”作(wàn)时意为细长能缠绕的茎;作(màn)时义同“蔓”(wàn),多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蔓草、蔓延”等。

根据《田耕纪》剧情设定,连家是农耕之家,人丁兴旺,喜欢用花花草草给女孩取名,连蔓儿的堂姐分别叫连花儿和连叶儿。不少观众认为,从这朴素的取名方式可以推导出,“蔓儿”的含义应更偏向“茎叶”,读音为“wàn(音同万)”更合适。 不过,也有观众反驳,既然“màn(音同曼)”也有“藤蔓”的本义,为什么不能读màn呢? 对此,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小组授权专家陈永聪向记者解释,在语义的角度上看,màn和wàn并没有差别,但在文读、白读上有些区分。 “按过去的习惯,文读用于书名,白读用于口语,人名一般用文读。现在màn还能使用在蔓草、枝蔓这种偏文化的词中,可以提供文读的佐证。”陈永聪解释道:“wàn一般都是单字作语素或成词。所以màn是文读,wàn是白读。如果想贴合古代背景,那文读的感觉肯定更好。”

不过,陈永聪强调,如果“连蔓儿”的人物设定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女孩,那么使用文读“màn”的可能性更大。偏偏《田耕纪》以宋代乡野田园为背景,那么“蔓儿”是小名且白读“wàn”的情况也客观存在。 遇事不决,不如回到问题的起点。《田耕纪》改编自小说《重生小地主》,原著中是否能找到线索?当记者登陆起点中文网,点开原文的第一章节,赫然出现了作者特意标注的这么一句话—— “这个小女孩名字叫做蔓儿,蔓是瓜蔓的蔓(wan,第四声),今年只有十岁。”

《田耕纪》原著《重生小地主》原文截图。图源起点中文网

原来早已在故事的一开始,谜底就清晰可见。那么既然原著已有标准答案,为何该剧主创团队仍旧选择使用màn音? 为此,记者联系了《田耕纪》编剧金媛媛。金媛媛回应称,“感谢批评指正,按照连家女孩起名的规律,‘蔓’确实应该读作‘万’字的音。”同时,她坦言:“剧本只是文字版本,作为编剧我没有参与制作,影视化后的读音还是和制片方沟通比较合适。” 随后,记者联系《田耕纪》剧方,截至发稿暂无回应。 甄嬛、楚雨荨、令狐冲,他们的名字你读对了吗?《田耕纪》并非个例。 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女主角“楚雨荨”的自我介绍至今还被互联网津津乐道: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荨(xún)。 编剧曾以一段母女对话来塑造“楚雨荨”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妈妈,我名字里的荨,是不是荨麻草的意思啊?”“对,这个名字还是你舅舅给你起的呢!”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女主角口中“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顽强荨麻草应该念“qián”而非“xún”。据《现代汉语词典》,“荨”字作“xún”时指荨麻疹,即一种皮肤病,并不适合用作人名。

而被许多人奉为“神剧”的《甄嬛传》同样产生过类似的争议。甄嬛入宫参加选秀初见雍正帝,皇帝发问,“甄嬛,哪个huán字?” 甄嬛答道,“嬛嬛(huán)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 “嬛嬛一袅楚宫腰”出自南宋词人蔡伸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描绘了一位柔弱纤纤的女子形象。然而演员却念错了这首诗中“嬛嬛”的读音——此处“嬛”字意为轻柔美丽,应该念“xuān”(音同宣)。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给了‘嬛’四个读音,huán这个音被解释为女子名,按这种情况,一般名从主人,其实不算错。”陈永聪向记者解释:“但从名字出处来看,肯定是暗合xuān,(演员)就是念错了。”

陈永聪感叹,影视剧行业需要在读音和遣词造句上做到更严谨,因为“大众传媒影响力太大了”。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纪晓岚的‘纪’公认是张国立带歪的。” 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首播于2000年,影响了几代人。据新华字典,“纪”字作姓时有且只有一个读音“jǐ”,但大众常常跟随影视剧,将其误读成“jì”。 不仅如此,影视剧中主人公姓名因多音字而声调有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金庸著作《笑傲江湖》中,男主角令狐冲的姓“令狐”本应读líng hú,但多数影视剧都读成了lìng hú;女主角任盈盈的“任”正确读法应是“rén”,常常被误读为“rèn”。 金庸和古龙在这一点上,真可谓“难兄难弟”。《绝代双骄》中,大侠燕南天的“燕”作姓时应作“yān”,但也总是被不同演员读成yàn。 影视剧误读现象对汉字传播有弊无利 无论经典老剧还是当下新剧,频频出错的误读现象令人深思。有网友提出,这不仅显露出了主创团队的“不够走心”,更有误导社会大众的风险。 “有朝一日,‘瓜蔓’是否会和‘给(gěi)予’、‘铁骑(qí)’一样,向民间读音倾斜呢?” 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龙麟。汪龙麟指出,影视剧作为文化娱乐媒体,在编剧、演出上必然要严谨,“公众表达要尽量少出错。文艺作品能够影响大众的判断,总是出错对汉字的传播是有负面影响的。” 但另一方面,汪龙麟也强调,影视剧的读音谬误对汉字的传承传播影响有限,因而对于此类现象,不必过于较真。

“我们应该用包容宽容的心态视之。出现的错读多是多音字,偶尔出错对于行家尚且难免,何况演出人员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把每个字都读准写准,对于并非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演出人员来说,要求太高了。”汪龙麟举例,在中国古代戏曲演出中,常常有错字出现,如元人杂剧把演出时的角色名“婆儿”写成“卜儿”,就是为了识字不多的演员而改的。 “即便出现读错音,也无伤大雅,只要剧中人物演的合情合理,些许小错也不会影响人们对人物的评价。演员能够把人物演得逼真动人就行了,知道这方面错误的毕竟只是少数人群,大多观众只注重剧情和人物。” 对此,陈永聪持相同意见。他认为,观众不必杞人忧天:“汉字的读音确实一直在变,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地变。官方的承认不是盲目的,从来都是讲理据的。需要被广泛接受,且在学术上说得通,才可能考虑改变一个字的读音。即使再多人接受把‘包’念成‘棍’,它也不太可能成为正式读音。”来源丨中国新闻网编辑丨蒋竹云

甄嬛、楚雨荨、纪晓岚……原来我们一直都念错了?

日前,由曾舜晞、田曦薇主演的古装轻喜剧《田耕纪》正在热播。男女主携手智斗极品亲戚,种田经营发家致富的新颖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剧情令观众津津乐道之余,却有网友发现了盲点——“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好像整个剧组都把女主角的名字读错了吗?”

01 “连蔓儿”的“蔓”究竟怎么读?

在《田耕纪》中,女主角“连蔓儿”家住十三里营子,是老连家第三房的女儿。而剧中无论是男女主演,还是连父连母等一众配角,都称呼其为“连màn(音同曼)儿”。

有网友提出,“蔓”是多音字,为何剧组偏偏把它读成“màn(曼)”音,这是否符合人物设定?

通过查阅《新华字典》APP,记者发现,“蔓”除了màn音,还有mán(音同瞒)、wàn(音同万)两个读音。mán音使用较少,指某种草本植物芜菁,可排除。而“蔓”作(wàn)时意为细长能缠绕的茎;作(màn)时义同“蔓”(wàn),多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蔓草、蔓延”等。

根据《田耕纪》剧情设定,连家是农耕之家,人丁兴旺,喜欢用花花草草给女孩取名,连蔓儿的堂姐分别叫连花儿和连叶儿。不少观众认为,从这朴素的取名方式可以推导出,“蔓儿”的含义应更偏向“茎叶”,读音为“wàn(音同万)”更合适。

不过,也有观众反驳,既然“màn(音同曼)”也有“藤蔓”的本义,为什么不能读màn呢?

对此,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小组授权专家陈永聪向记者解释,在语义的角度上看,màn和wàn并没有差别,但在文读、白读上有些区分。

“按过去的习惯,文读用于书名,白读用于口语,人名一般用文读。现在màn还能使用在蔓草、枝蔓这种偏文化的词中,可以提供文读的佐证。”陈永聪解释道:“wàn一般都是单字作语素或成词。所以màn是文读,wàn是白读。如果想贴合古代背景,那文读的感觉肯定更好。”

不过,陈永聪强调,如果“连蔓儿”的人物设定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女孩,那么使用文读“màn”的可能性更大。偏偏《田耕纪》以宋代乡野田园为背景,那么“蔓儿”是小名且白读“wàn”的情况也客观存在。

遇事不决,不如回到问题的起点。《田耕纪》改编自小说《重生小地主》,原著中是否能找到线索?当记者登陆起点中文网,点开原文的第一章节,赫然出现了作者特意标注的这么一句话——

“这个小女孩名字叫做蔓儿,蔓是瓜蔓的蔓(wan,第四声),今年只有十岁。”

《田耕纪》原著《重生小地主》原文截图。图源起点中文网

原来早已在故事的一开始,谜底就清晰可见。那么既然原著已有标准答案,为何该剧主创团队仍旧选择使用màn音?

为此,记者联系了《田耕纪》编剧金媛媛。金媛媛回应称,“感谢批评指正,按照连家女孩起名的规律,‘蔓’确实应该读作‘万’字的音。”同时,她坦言:“剧本只是文字版本,作为编剧我没有参与制作,影视化后的读音还是和制片方沟通比较合适。”

随后,记者联系《田耕纪》剧方,截至发稿暂无回应。

02 甄嬛、楚雨荨、令狐冲,

他们的名字你读对了吗?

《田耕纪》并非个例。

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女主角“楚雨荨”的自我介绍至今还被互联网津津乐道: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荨(xún)。

编剧曾以一段母女对话来塑造“楚雨荨”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妈妈,我名字里的荨,是不是荨麻草的意思啊?”“对,这个名字还是你舅舅给你起的呢!”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女主角口中“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顽强荨麻草应该念“qián”而非“xún”。据《现代汉语词典》,“荨”字作“xún”时指荨麻疹,即一种皮肤病,并不适合用作人名。

而被许多人奉为“神剧”的《甄嬛传》同样产生过类似的争议。甄嬛入宫参加选秀初见雍正帝,皇帝发问,“甄嬛,哪个huán字?”

甄嬛答道,“嬛嬛(huán)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

“嬛嬛一袅楚宫腰”出自南宋词人蔡伸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描绘了一位柔弱纤纤的女子形象。然而演员却念错了这首诗中“嬛嬛”的读音——此处“嬛”字意为轻柔美丽,应该念“xuān”(音同宣)。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给了‘嬛’四个读音,huán这个音被解释为女子名,按这种情况,一般名从主人,其实不算错。”陈永聪向记者解释:“但从名字出处来看,肯定是暗合xuān,(演员)就是念错了。”

陈永聪感叹,影视剧行业需要在读音和遣词造句上做到更严谨,因为“大众传媒影响力太大了”。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纪晓岚的‘纪’公认是张国立带歪的。”

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首播于2000年,影响了几代人。据新华字典,“纪”字作姓时有且只有一个读音“jǐ”,但大众常常跟随影视剧,将其误读成“jì”。

不仅如此,影视剧中主人公姓名因多音字而声调有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金庸著作《笑傲江湖》中,男主角令狐冲的姓“令狐”本应读líng hú,但多数影视剧都读成了lìng hú;女主角任盈盈的“任”正确读法应是“rén”,常常被误读为“rèn”。

金庸和古龙在这一点上,真可谓“难兄难弟”。《绝代双骄》中,大侠燕南天的“燕”作姓时应作“yān”,但也总是被不同演员读成yàn。

03 影视剧误读现象

对汉字传播有弊无利

无论经典老剧还是当下新剧,频频出错的误读现象令人深思。有网友提出,这不仅显露出了主创团队的“不够走心”,更有误导社会大众的风险。

“有朝一日,‘瓜蔓’是否会和‘给(gěi)予’、‘铁骑(qí)’一样,向民间读音倾斜呢?”

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龙麟。汪龙麟指出,影视剧作为文化娱乐媒体,在编剧、演出上必然要严谨,“公众表达要尽量少出错。文艺作品能够影响大众的判断,总是出错对汉字的传播是有负面影响的。”

但另一方面,汪龙麟也强调,影视剧的读音谬误对汉字的传承传播影响有限,因而对于此类现象,不必过于较真。

“我们应该用包容宽容的心态视之。出现的错读多是多音字,偶尔出错对于行家尚且难免,何况演出人员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把每个字都读准写准,对于并非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演出人员来说,要求太高了。”汪龙麟举例,在中国古代戏曲演出中,常常有错字出现,如元人杂剧把演出时的角色名“婆儿”写成“卜儿”,就是为了识字不多的演员而改的。

“即便出现读错音,也无伤大雅,只要剧中人物演的合情合理,些许小错也不会影响人们对人物的评价。演员能够把人物演得逼真动人就行了,知道这方面错误的毕竟只是少数人群,大多观众只注重剧情和人物。”

对此,陈永聪持相同意见。他认为,观众不必杞人忧天:“汉字的读音确实一直在变,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地变。官方的承认不是盲目的,从来都是讲理据的。需要被广泛接受,且在学术上说得通,才可能考虑改变一个字的读音。即使再多人接受把‘包’念成‘棍’,它也不太可能成为正式读音。”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中国新闻网

“元”与“兀”

元(拼音:yuá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被后人与兀字混淆,因而后世的元字意义与兀字意义也混淆不清。被后世人混淆的元字演变图如下:

来自百度百科

此图中,作者将商代的几个字形混淆,以为都是元字,并将元字字义与头上一横的兀字字义混同而解,得出错误的含义项。

元字的正确字形应是图3及以后的字形,而图1,2两个字形应是兀字,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元字,是数字二与人字上下组合而成的字形,这个字形的本义就是二人的意义,抽象而言可指两者。这才是元字的正解。实际上在上古经书《周易》一书中,元字都取的是这一含义。

但《周易》大传开始,人们就忽略了元字本义,而采用了后世本属于兀字的字义。这种混淆出现后,人们对《周易》经文的解读就陷入泥潭而不能正确解读了。

比如《周易》古经中“元吉”两字的意义,正确的解读应是两者都吉利,但在后人的错误解读下就成了大吉大利。

易传的错误解读从乾卦系第一卦的繇辞“元亨利贞”一条的解读开始就已出现了。他们不知本义,强为之说,将“元亨利贞”四字与天时四季对应起来,又得出仁、礼、义、智四种演译,完全曲解了古经本义。

现代汉语中,元字的众多含义项应是兀字的含义,不是元字的意义,这是汉字传承中最大的错误。

兀(拼音:wù、wū)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兀”是突出头部的人形,本义指人的头。后来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一横,成为“兀”字,而这种字形也可解读为“一人”的组合。

来自百度百科

头是人体最高之处,所以“兀”有高耸突出的意思。头属乾卦,乾又为最初,为开始,为原始,为数一,为雄伟……,所以兀字也应含有后人与兀字相混的现代“元”字的众多含义。

但是,真实的符合初始造字人本意的,兀是兀,乾卦;元是元,坤卦,两者不一样,这些差别现在只在最古的《周易》中看出不同。将《周易》古经中的元字解读为“原始”之类兀字的含义是大错特错的。

上图中,图4列入兀字系列是后人的错误解读。

沪一女子直呼太坑!1次扣1500元,14天4000元打水漂?

没有找到合适的家政阿姨

却还要搭上近4000元的服务费

可这明明不是自己的问题!

上海的市民徐女士

感到非常郁闷

线上家政平台\"一站式\"服务

看似省心,却隐藏着不少坑

第一次上户服务后

平台就扣除了1500元服务费

今年7月,徐女士开始

在各大家政平台寻觅服务人员

“天鹅到家”作为较为知名的

互联网家政服务平台

首先被徐女士纳入了

选择阿姨的渠道之一

在与徐女士反复确认了用人需求后,客服顾问筛选并发来了数名阿姨的简历,细细查看后,其中一位孙阿姨(化名)让徐女士“动了心”。完成线上面试后,徐女士签下了服务合同,一次性交了两笔钱:平台一年的服务费近4000元,以及阿姨第一个月的工资。

然而

阿姨完成了第一次上户服务后

却告诉徐女士

因为档期是不匹配的

所以今后没法来上班

“但是,不管是在前期沟通,还是在面试时,我再三确认过用人时间,这不是浪费精力吗?”不满与失望之下,徐女士向顾问提出退还服务费,但顾问却表示,根据合同,家政人员完成第一次上户服务后,平台即要扣除1500元的“首次匹配服务费”。若是现在退款,用户损失较大,建议徐女士继续服务,而自己也会尽快帮忙找到合适的阿姨。

为了不白白损这笔钱

加上顾问再三保证

徐女士便暂时放弃了退款

然而

之后等来的是更多的不满

“这一回,顾问根本不顾我的需求,一直劝说我接受简历标签为‘养老服务’的阿姨。”来回拉扯多次后,徐女士终于迎来了第二位上户阿姨,但14天后,这名阿姨依然选择了“下户”,这次徐女士坚持:要与“天鹅到家”解除服务关系。

“这回竟然是连一分钱都退不回来了!”顾问再次告知徐女士,按照合同规定,由于阿姨上户已满14个自然日,若此时申请退款,徐女士之前缴纳的全部服务费都将无法退回。

不平等条款“撑腰”

平台拒绝退款

根据“天鹅到家”的服务合同

只需有1名家政服务人员

完成1天的上户服务

无论其服务是否令人满意

是否可以持续

平台都可以

将首次招募服务费收入囊中

而在另一方面,合同内也未对平台的服务效果作出规定,即便服务继续,平台的义务也仅仅是免费帮助用户匹配,至于所花费的时间等,则一概不提。不难看出,“天鹅到家”为自己收取服务费设置了极低的门槛。

消费者应尽量使用

规范的“三方合同”

事实上,针对当前所普及的这种“服务中介”模式,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与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联合制定了《上海市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0版)》。

“区别于传统的劳务关系,依托于服务中介建立起来的家政服务关系事实上是一种三方关系,因此,其所需要签订的,也应当是一份基于雇主、家政服务机构及家政服务员的三方合同。”

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娥介绍,“在我们制定的这份示范文本中,对于三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示范文本中关于提前中止合同的相关规定

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提醒

当前,上海市要求互联网家政服务中介平台及家政服务人员都需经过备案登记,市民只需通过“随申办”中的“家政人员信用”即可查询和追溯相关信息。

此外,在签订服务合同时,消费者也务必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END

综合:上观新闻(记者:唐乙隽)、话匣子

来源: 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