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巳初是几点钟怎么读(巳初是几点)

巳初是几点钟怎么读(巳初是几点)

十二时辰的定数:读懂才能顺天应时、事半功倍!

中国人的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皆有定数。如果你也懂了十二时辰,就懂了中国人的一天。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丑时、寅时……我们常知的十二时辰是以地支命名,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但其实,十二时辰还能以天色纪时,古人最初便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或描绘天地间一景,或阐明人们的起居作息。

我们常在古装剧中听到的夜间打更(“更”在古汉语中读“jing”),也是用时辰报时。

19:00-21:00为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21:00-23:00为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23:00-01:00为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01:00-03:00为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03:00-05:00为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十二时辰是先民们的大智慧,也是对后辈子孙的指引——过好当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子时

23:00-1:00

宜|休息 忌|宵夜

夜半,又被称作子时,是今明交替的节点。此时夜已深,灯火也早已熄灭,忙碌了一天的人正在与周公下着棋。

但在一千多年前,落榜的张继却怎么也睡不着,失眠的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就这样一下一下地撞进了他的心坎里,撞出了千古绝句《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如果没有张继的才情,还是早点睡吧。子时是一天中的极阴时候,需要入睡保养身体,有句话说的好“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好好休息吧,别再熬夜了,保重身体。

丑时

1:00-3:00

宜|熟睡 忌|熬夜

鸡鸣之时,天色由暗渐明,万物由昏昏开始变得清明,曙光初现。

棚户里的老牛正在咀嚼着草料,做好了劳作一天的准备,守时的雄鸡在院外啼鸣不已。

恰如王安石《登飞来峰》里所写: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丑时,人们正在熟睡中,身体得到了极大的休息,此刻唯有肝脏在努力且快速的“工作”,为身体进行排毒。

丑时未入睡,则面色青灰,情绪怠慢浮躁,易生肝病。所以,熬夜虽然能得一时的快乐,却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寅时

3:00-5:00

宜|早起 忌|通宵

平旦,太阳公公还未爬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已有了一丝光亮,这也是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天刚蒙蒙亮,万物蠢蠢欲动,已经苏醒的猛虎正在狩猎睡迷糊的小鹿。

中医认为:“寅时睡得熟,面红精气足”。

此时肺经最旺,睡得越熟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气血平均分配。寅时睡得好的人面色都会红润有光泽,精神也特别饱满。

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希望就在眼前。

卯时

5:00-7:00

宜|喝水、排便 忌|赖床

日出,太阳缓缓的从东方升起,照耀大地,万物展露出生机勃勃的姿态。

古人遵循着“日出而作”的规律,这会儿,文武百官已经在大殿前站着上早朝了,大内总管清点着人数,称为“点卯”。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此时宜披衣起床,先闭目养神清醒一下,再喝杯温开水,如厕,清肠胃,排毒素。

这个时间段是晨练的好时机,活动活动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心情都变得更加愉悦了,美好的一天即将开始。

辰时

7:00-9:00

宜|吃早餐 忌|不吃早餐

食时,就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吃完早饭后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

辰时,相传是神话中群龙行云布雨的时刻。

辰时胃经当令,古语有言:“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早餐可谓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顿,只有吃好了早饭,上午才能更有精神。千万不要为了多睡一会儿而忽视掉早餐的重要性。

美食,从来都是叫醒自己的一剂良方,别让它被闹钟代替。

巳时

9:00-11:00

宜|读书、工作 忌|久坐不动

“隅中”,临近中午,这会儿是一天中经历最饱满的时刻,工作起来事半功倍。

古人曾认为蛇在这个时候隐蔽在草丛之中,躲避太阳的照射,因而也称这个时辰为“巳时”。

巳时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食物在这个时候开始消化。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尤其是需要久坐的工作者,这时一定要抽空起来活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还能帮助肠胃消化,更能缓解身体久坐的疲劳。

千万别因为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要知道“积劳成疾”的隐患。

午时

11:00-13:00

宜|午饭、午休 忌|疲劳作战

太阳当空,运行到了中天,阳光最为猛烈。相传这时候,动物们都找阴凉的地方趴下休息了,唯独马还在站着,所以午时跟马是有一定关联的。

古时候,午时是集市开市的时间,人们都赶着去换购物品。

这也是为何“午时三刻”问斩犯人时,校场上总是围着很多百姓的原因。

午时心经当令,“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午时能小睡片刻,无疑是释放上午工作压力的最好方式。

一般来说,午休20分钟至30分钟为最好,睡得多了反而会精神不振,萎靡无力。

午睡虽好,可别贪多哟。

未时

13:00-15:00

宜|调整 忌|颓废

日昳又名日跌,日晷,意思是太阳开始向西边偏斜了。人们从困顿中逐渐清醒过来,慢慢的找回状态,开始下午的工作。

在古时候,未时,是羊吃草的时间。

未时小肠经当令,“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此时宜多喝水、喝茶,有利于小肠排毒降火。

现在正直冬季,气候较为干燥,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下,很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这时要多喝一些降火清热的茶水,不仅能排毒降火,还可以为身体补充水分。

申时

15:00-17:00

宜|工作、锻炼 忌|懒散

晡时”是古人第二次进餐时间。

据说猴子在这个时间段的叫声最为响亮,故是为“申时”

申时膀胱经当令,“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此时宜运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

一千多年前,杜甫也会在这时散步,才思泉涌时,还忍不住赋一首《徐步》:

整履步青芜,

荒庭日欲晡。

现代社会的我们,这会儿正在忙着工作,跑出去运动有些不切实际,但还是可以起来走动一下,伸展一下身体,让眼睛休息会儿。

酉时

17:00-19:00

宜|放松 忌|争吵

日入,夕阳西下,天色逐渐变暗,即将进入黑夜。

这会儿,人们已经收工返家了,飞鸟和家禽也都回到了窝中。

古人认为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便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酉时肾经当令,肾在酉时进入贮养精华的阶段。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此时宜放松身心。

到了下班的时间,卸掉了一天的压力,可以和朋友约着一起吃个饭,小酌一杯,缓解一下一天的疲惫。

戌时

19:00-21:00

宜|阅读、约会 忌|情绪低落

黄昏,太阳沉入群山,天空中最后一片夕阳也被夜幕笼罩,昏昏沉沉。农户养的狗卧到了院子前,履行着看家的职责。

在这一天最美丽的时刻,青年男女悄悄摸摸的幽会,欧阳修曾在诗中写到: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戌时心包经当令,“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这个时间段,不与人幽会的话,就读读书书,听听音乐吧,让自己放松放松。

或与爱人牵手慢慢踱步在湖边的小路上,吹着微微的冷风,看小朋友嬉闹,也别有一番韵味。

亥时

21:00-23:00

宜|安神 忌|浮躁

人定,是十二时辰的最末一个时辰。

《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的诗句:

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此时夜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入睡了。

亥时三焦经当令,“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此时宜睡眠,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睡梦中,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息。

人定,意味着忙碌了一天,该安定下来了。这时要静下心来,不宜心浮气躁,好好休息才是该做之事。

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睡梦中,得以滋养。

时间即文化,岁月蕴诗意。

十二时辰,

不只是周而复始的轮回,

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与世代传承的坚守。

顺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

斗转星移无恙,人间平安圆满!

#命理八字#​#国学#​

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古代十二时辰的演变及含义

利用十二地支来纪时,划分一个昼夜,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时辰”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依次对应一昼夜当中平分成十二份的时间段,对应到当代的十二小时制,就是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已时”;1l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时辰只是普遍的用法,时辰还有许多讲究。最初的时候,一天是不分为12段的,殷商武丁时,把一昼夜分为8段,即大明(天明)、大采(天亮至大食前)、大食(第一餐)、中日(中午)、昃(日偏西)、小食(第二餐)小采(第二餐以后至夜晚以前)、夕(夜晚)。祖甲时,把“夕”改为昏、妹(昧)、兮(曦)3个时段,一天就成了10段,到了周代,才分为12段: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哺食、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到了汉代,才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与地支相对应的十二个时辰:卯(日出)、辰(食时)、巳(隅中)、午(中日)、未(日昃)、申(哺食)、酉(日入)、戌(黄昏)、亥(人定)、子(夜半)、丑(鸡鸣)、寅(平旦)。到了唐代,还开始以十二时辰对应十天干相配,每5天一周,然后再循环。到了宋代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这样就把十二份又拆分为二十四份,这与我们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是一致的。

十二个时辰与一昼夜相配,每个时辰都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古人对时辰与天象的配合非常重视,贯穿着阴阳、日月、日夜的循环思想。

子时,又叫做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制的23时至1时。子时正当夜半,人们常将子夜作为夜晚的代名词。在中国的古乐府中,《子夜歌》是重要的种曲目,历代皆有许多创作,因它主要在吴地流行,也称《子夜吴歌》。李白写过一首《子夜吴歌·秋歌》,非常著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长安城里的女子们,在夜半之时萧飒的秋风里,想念着远方的征人,辛勤地制作冬衣,诗中景象阔大,情思深沉。

丑时,又叫做鸡鸣、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1时至3时。在《诗经·齐风》中,有一首写鸡鸣之时的非常有趣的诗:“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这首《鸡鸣》,全篇以对话形式,写妻子在鸡鸣的时候,一再催促在朝中工作的丈夫起身,丈夫不想起,就推脱说不是鸡叫,而是苍蝇叫。妻子又说东方都亮啦,丈夫说不是东方亮,而是月光明。这种早起时发生在夫妻之间令人莞尔的生活场景,该是许多家庭都经历过吧?

寅时,又叫做平旦、黎明、平明、早晨、日旦、旦时等,这是天将明未明的时候,相当于3时至5时。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即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中国古人要求夙兴夜寐,早起劳作,是很有传统的。黎明处在破晓之前,与光明离得很近,所以黎明常常用来比拟走向光明或胜利的时刻。

卯时,又叫做日出、日始、破晓,旭日,此时太阳初升,相当于5时至7时。古时,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叫“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签到称为“画卯”,点名册称为“卯册”,都带着个“卯”字,一天的工作在此时正式开始了。《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风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说“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亦不肯乱作威福”,这里的点卯,就是化用官衙的典录用语,表示按时到达的意思。

辰时,又叫做食时、早食等,就是吃早饭的时间,相当于7时至9时。唐代诗人刘得仁有一首《晏起》:“日过辰时犹在梦,客来应笑也求名。浮生自得长高枕,不向人间与命争。”诗人在辰时未起,就算是晚起了,客人来访还要笑他,现在人们工作一般是朝九晚五,只要离工作地点不是太远,一般不用像古人要“点卯”,而是在辰时起床了。至于到了休息日,晏起会到了什么时辰,那可真不好说啦。

巳时,又叫做隅中、日禺等,相当于9时至11时。《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载八戒道:“哥哥,你昨日巳时离了师父,怎么到申时才与他斗起?你那两三个时辰,在那里的?”从巳时到申时,中间还有午时和未时,所以如此说。

午时,又叫做日中、日正、中午等,相当于11时至13时。这是太阳运行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诗经·邶风·简兮》便说道:日之方中,在前上处。”所以有一个成语“如日中天”,正是说的这种天象,也用以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未时,又叫做日昳、日跌、日央等,太阳开始偏西,相当于13时至15时。《宋史·律历志》记载了当时五更发鼓的唱词:“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昕。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昳未,飞夕阳,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动息,严扃守。”未时,虽然只是刚刚过了正午,但是阴气已经渐盛了,中国人的思维总是非常前瞻的,要未雨绸缪,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未时,人们的行动已经开始倾向于收敛了。

申时,又叫做哺时、日铺、夕食等,相当于15时至17时。《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冈》说“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当时正是三伏天,辰时起,申时歇,全天最热的时候就包含在里面,难怪土兵要抱怨。为什么不像开始时趁早凉走呢?原来刚开始时是比较安全的地面,可以挑凉快的时辰走,到了这时,进入到了危险的环境里,却是不能晚上行进了。

酉时,又叫做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相当于17时至19时。古代的启蒙教材《增广贤文》有一句:“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说的很有意思,日出时不能喝酒,否则直到傍晚都是昏昏沉沉的,日落时不要骂妻子,否则一晚上她都不理你。多么富有生活的谐趣,日落之时的夕阳是中国诗人最常吟咏的意象之一,诞生出许多佳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勾勒出来一幅冷寂清幽的秋日傍晚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戌时,又叫做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落山,天地昏黄,故称黄昏。相当于19时至21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乐游原》,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所写的,正是酉时和戌时相交时的晚景,夕阳的美动人心魄,但是它就快要落下去,进入黄昏。诗人借由夕阳与黄昏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短暂而逝的深深感伤,这甚至被看做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向覆灭的预言。

亥时,又叫做人定、定昏等,人们开始安歇了。相当于21时至23时。唐代诗人李宣古有一首《赋寒食日亥时》:“人定朱门尚未开,初星粲粲照人回。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人定,就是亥时,人们安定下来,停止活动,星星亮起来,月儿也渐渐爬上来。到了亥时过去,就又是下一个子时了。

十二个时辰,朝朝暮暮,寒来暑往,几千年来,留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人生刻度里,是那古老的齿轮,滴滴答答,永不停歇。

揭秘古代时辰:古人的计时方法——时、刻、更、点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 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古今时间对照

子时

23:00 - 01:00

子初

23: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

00:00

丑时

01:00 - 03:00

丑初

01:00

鸡鸣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丑初

02:00

寅时

03:00 - 05:00

寅初

03:00

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

04:00

卯时

05:00 - 07:00

卯初

05:00

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卯正

06:00

辰时

07:00 - 09:00

辰初

07:00

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辰正

08:00

巳时

09:00 - 11:00

巳初

09:00

隅中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

10:00

午时

11:00 - 13:00

午初

11:00

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

12:00

未时

13:00 - 15:00

未初

13:00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未正

14:00

申时

15:00 - 17:00

申初

15:00

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

16:00

酉时

17:00 - 19:00

酉初

17:00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

18:00

戌时

19:00 - 21:00

戌初

19:00

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戌正

20:00

亥时

21:00 - 23:00

亥初

21:00

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亥正

22:00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 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 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 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 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西游记》中的“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又如《西游记》第一回:“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便是让孙悟空在半夜11时至1时前去拜会菩提祖师。

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 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其中的“鼓角”、 “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