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得意洋洋和得意扬扬(得宜)

得意洋洋和得意扬扬(得宜)

民进党当局称疫情“控制得宜”台媒斥粉饰太平

(抗击新冠肺炎)民进党当局称疫情“控制得宜” 台媒斥粉饰太平

中新社台北5月25日电 台湾新冠肺炎疫情依旧严峻,就在本地确诊数连日缓降后,24日再次上扬。加上高雄市连续两天确诊数超过台北,疫情“北降南升”趋势日渐明显。25日台媒评论说,民进党当局日前称防疫“控制得宜”是“粉饰太平”。

台湾此轮疫情已持续一个多月,今年因染疫死亡的人数已达600例,5月下旬以来单日新增确诊数一直处于7万至8万例的高位徘徊。

《中国时报》25日发表社论指出,看看现在的各种防疫乱象,快筛剂贵又难买、幼儿接连猝死、染疫者无法迅速拿到药,民进党当局“有把人命当回事吗”?当局的愚昧与自满最终造成全民的灾难。

社论说,最令人难过的是,至今已有6位儿童不幸死亡,其中5人有脑炎。明知奥密克戎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当局到底为这些脆弱的孩子提前建立了什么保护?疫情大暴发,让台湾防疫网的破洞一一现形,偏偏民进党当局不改高高在上的心态,听不进逆耳建言,却又不做好应有的准备。

对于确诊人数“北降南升”的新趋势,该社论认为“其中细思极恐”,因为台湾北部隐藏大量的未发现确诊数,更容易广泛散播且波形拉长,导致更多的重症和死亡。南部疫情开始升温,但南部及偏乡的医疗资源远不如北部。

《联合报》社论指出,高雄市长陈其迈辩称,北部受实验室检测能力影响出现“黑数”(未发现的确诊病例),加上台北的每日更新数字距采检时间约“落后两天”。陈其迈的答复,等于直接打脸“流行疫情指挥中心”负责人陈时中:所谓“控制得宜”,其实只是“黑数”加“时间差”炮制的错觉。更讽刺的是,陈时中23日为疫情“控制得宜”沾沾自喜时,台湾当天6.6万的确诊人数仍排全球前列。

台湾大学急诊医学部临床教授李剑璋投书ETtoday新闻云表示,台湾目前的新冠死亡人数与确诊人数,同样存在“黑数”问题。作者列举了身体脆弱的老年人染疫非典型表现的四大症状,并表示,统计死亡人数时应该把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才能完整反映台湾目前疫情的真实现状。(完)

每日廉语丨不富不贫正得宜

释义

只有清廉自守不富不贫,才能俯仰无愧甘之如饴。

解悟

此为北宋名臣蔡襄55岁寿辰时写下的人生感悟:人生在世不为大富大贵而精彩,唯求俯仰无愧而心安。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人一辈子真正需要的物质是非常有限的,富和贵带给我们的只是短暂的满足。人生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高尚的品格、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廉洁的精神,是始终保持人性良知和人格尊严的可贵品质。知足拥有的,珍惜所得的,不去觊觎非分之物,做事有节,做人有度,不富不贫,保持内心和谐,选择清贫而自得其乐,不要污浊而惴惴不安。

END

供稿丨莆田市涵江区纪委监委

文字丨陈志平

摄影丨李翔

“幸”与“不幸”皆文章

“幸”与“不幸”皆文章

——读高五幸“灞上系列”文集感言

白来勤

高五幸先生是西安国际港务区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是陕西农村作家群中一道颇具辨识度的风景线。

五幸先生与我神交久矣,一直想为他的为人、为文写几句话,却总是难以下笔。这次接到他的文集《 灞上烟火 》《灞上人家》《灞上之歌》的清样,我情难自抑,觉得很有必要向大家说说我心目中的高五幸。

与高五幸先生未谋面之前,对他印象就很深。早在1976年,就读到他发表在当时西安市郊区文化馆主办的刊物《郊区文艺》上的一篇快板诗《说“风”》,我当时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时我还以此为蓝本打着竹板登台表演,大受师生们赞赏。1984年的高考前夕,我去西安配眼镜的间隙到钟楼附近的书报摊闲逛,见到了当时发行量很大的下《西安法制报》《唐都故事报》等报刊,发现其中有登载高五幸先生的文章《冒牌女兵落网记》和其他几篇很有教育意义稿件,当时就将口袋的所有零钱掏出来购买那些报刊进行学习,回家乘车时方知购买车票的钱不够了就想逃票,结果被貌美如花但言辞刻薄尖酸的售票员发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我进行了近似羞辱的批评教育,还扣押了我新配的眼镜,并要我第二天缴纳两元钱的罚款来赎回眼镜。那些年,我经常听到郊区广播站、灞桥区广播站播送的广播稿,都提到“通讯员高五幸”(那是他的笔名叫“高五星”)。所以在那一时期,对于我这样喜欢写作文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高五幸无疑是“大神”一般的存在。

真正见到高五幸先生,是在1985年下半年,当时灞桥区在筹备灞柳文学学会,五幸先生就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他被推选为学会的常务理事和学会刊物的编委,多次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神采飞扬地谈写作体会,他的不少短篇小说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候风华正茂的他在新筑乡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还是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的成员,加上他频繁见诸报端刊物的宣传家乡新人新事新气象的新闻报道,在当时没有网络媒体、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党报纸媒的情况下,更是令我敬仰。尤其在我上世纪末被以“莫须有”的说法“撤职罢官”的日子里,五幸先生专程到单位看望我,嘘寒问暖,情真意切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五幸先生是因为出众的才华被领导相中,随领导到了区土地局,被安排在重要“岗位”工作了近十年。以后又辗转到了新城区市场中心下属的康复路市场管理所,每到一处都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工作、把生活描摹的五彩斑斓,令单位满意,让同志惬意。

人常说,年龄大的人最好别跟“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沾边,我看五幸先生何止“三高”,他“五高”我看都有。主要表现在不仅姓“高”,而且“身材高(近一米八的个头)”“声音高”“兴致高(见人总是爽朗笑声先闻、热情地大手先伸出)”,更重要的是作品“产量高(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朋友圈)”“名声高(拿奖拿到手软,稿约、聘书不断)”……

古人爱用“鸟人”来骂人,我这里却要用“鸟人”来夸赞五幸先生。在我看来五幸先生既像一只农家的“老母鸡”,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凭自己的本事“刨着吃”讨生活,产下了很多蛋被别人卖了、吃了,自己不光无怨无悔,还在不停地向主人报喜“咯咯哒”“个个大”(难怪到了退休年龄,单位领导人继续留用他发挥余热,像这样能干活的伙计,领导永远不会嫌多);又像一只林中的“百灵鸟”,总在不知疲倦地歌唱着新鲜的空气、翠绿的草木、清澈的流水、秀美的山川以及左邻右舍的熟悉朋友,歌唱社会歌唱新生活(在他笔下,家乡是那么的可爱,乡民是那么的纯朴,乡风是那么的清纯);有时还像一只“啄木鸟”,对危害森林中的蛀虫好不心慈手软,除了无情鞭挞、嘲讽外,还必欲“食肉寝皮”而后快;最终,草根长成了大树,“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芦花鸡”变成了“彩凤凰”,引得“百鸟朝凤”。如今,他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粉丝,他的作品在一些网站上点击量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你说,他不像一只“神鸟”或者振翮欲飞的“金雕大鹏”吗?这都是他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我看来,五幸先生的名字中既然有个“幸”,那他的命运肯定也与此紧紧相连。先说他的“不幸”,那就是幼年丧母,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糙砺和艰难;再就是求学阶段遇到了“文革”,不能安心的“读圣贤书”却要投身“火热的生活”中,初中课程都难以完成,知识储备全靠自己“刨着吃”往肚里填;进入社会后,官场的勾心斗角、商场的貌合神离,让他徘徊于农村、社办企业、政府部门、市场管理所,几度沉浮,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却也饱尝人世沧桑(几经努力,他始终未能从真正意义上“跃出农门”成为吃皇粮的公职人员),只是他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而已。尽管深得基层读者的喜爱,但由于体制及其他一些人所共知的原因,五幸先生的作品却很难进入纯文学刊物的“大雅之堂”,也很难进入象牙塔里的“名家大腕”评论家们的法眼。这也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与他远离,他只是将苦难深埋心底,作为自强不息的动力!

人生的“幸”与“不幸”是相对而言的。总体来看,高五幸先生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工作上,他遇到了赏识他才华的领导,让他的工作环境一变再变,逐趋稳定;在一心追求的文学事业上,他先期就遇到了文学大师陈忠实先生,聆听其耳提面命,悉心指导;再就是遇到了改革开放后文艺的复兴与繁荣,让他在新浪潮中“风霜雪雨搏激流”,渐成风貌;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五幸先生与时俱进,“触电上网”,加上朋友的热情推介、诸多编辑的慧眼识珠,他这块璞玉终于被良工发现,经琢成器,溢彩流光。更幸运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五幸先生也成了幸运的“拆一代”,转眼间也成了“衣食无忧”的“失地农民”,享受着政府的相关补贴,更激发起他高昂的创作激情,让成了朋友圈里笔耕不辍、发帖不断的“屏霸”,圈粉无数,好评如潮,据说有时一篇文章的打赏就可请朋友吃好几顿羊肉泡馍。“金杯银杯不如读者们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底层群众的夸奖。”这当然也得益于他的不懈努力,因为他深知,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很多人并不坚持、并不愿享受寂寞和孤独。而在别人看来的孤独、寂寞,对文学创作者来说却是远离了喧嚣、脱离了浮躁、过滤了诱惑污染,最宜修心养性的世外桃源。他的成功也提示在路上的奋斗者:人生的旅途中不论有多少艰难困苦,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不经意间出现在你的面前,只要你还愿意努力 ,世界会给你惊喜 ,而且越努力越幸运!

率真旷达的五幸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不会忘记哺育过他的乡亲父老和故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不会忘记历久弥新的一切值得回味的往事。面对雄厚的黄土地、秀美的灞渭三角洲、文化积淀深厚的新筑镇,他一往情深;面对新时代的和煦阳光、建设热潮以及沸腾的文化之春,他文采飞扬、文思泉涌。他以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字,再现着奋斗者、奉献者、探索者尤其是普通人的内在美和人格力量,赞美着他所敬爱的风格各异的草根群体,反映了中华民族自觉奉献的人格力量。他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社会大变革时期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人视觉以小见大的社会画卷,情真意切中又洋溢着乐观向上之气,向读者传递着正能量,为繁荣地方文学事业、传播地域文化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即将出版的皇皇数十万言的文集《灞上烟火》《灞上人家》和《灞上之歌》,足以代表其基本创作风貌。

我不敢说五幸先生的作品目前达到了多么高深的境界和具有多么精湛的艺术价值,我却敢说这全部是五幸先生真实的心声流露,是真诚的汗水和心血的结晶,是一位家乡的游子奉献给时代、故土、给亲友的情歌,蕴籍着他拳拳的赤子之心、浓浓的乡土情结、淳朴的艺术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其语言通俗不庸俗,不故弄玄虚、不吊书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大白话中蕴含高智慧,用小故事映衬大道理,让小人物洋溢大情怀,令小篇幅显大气象。他的文章和他的为人一样实在、纯朴,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感到既具历史的沧桑感又蕴含饱满的现实活力与新气象。“质胜于文”,是我对五幸先生作品的整体看法。

五幸先生是写新闻起步的,因而他的作品里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给人能提供新的信息,把每篇作品都按新闻作品对待,出手较快,时效性强,当然有时可能会以璞当玉,稍欠打磨雕琢。然瑕不掩瑜,文贵情真。

和五幸先生同病相怜的是,我也没有高深的文凭,没有令人骄傲的吃皇粮的“公务员”身份。读书太少是我最大的遗憾。诚然,读书的多少与能否写出高质量的作品没有必然的比例关系,但多读书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我相信五幸先生也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我更相信五幸先生会在今后的写作生涯里更加注重读书,从书中吸收新养分,接受新事物,开阔眼界,变换笔法,奉献出更加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故乡的新作!

《陌上风文艺》

主办:金穗文学社

主编:王新靖 杨新刚

主创:白来勤 亦凡 杨崇德 淡雾 王安之 吴杰明 苏银东 毕琼 孔凡勇 白春业 完颜蕙蕙

信箱:shirihe@foxmail.com

壹点号陌上风文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成语“得意忘形”出自何处?

“得意忘形”是从“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而来。语出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阮籍传》。

《晋书·阮籍传》在描述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说:“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

阮籍(210一263)字嗣同,开封人,三国魏时诗人,曾为步兵校尉。阮籍生于魏晋易代之际,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后来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隐士。阮籍本来很有抱负,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非常不满,又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只得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纵情于山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

此外,阮籍还以写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如:在非常著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阮籍就用迂回含蓄的语言来表达了忧国和避世的心情。他的好友嵇康和他一样,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对司马家族的统治也抱有轻蔑和厌恶的态度。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们七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在山阳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狂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场,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在这七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为疯癫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时候,常常哭笑无常。因此史书中描写他时说到“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画》:“韦偃去丹青自少;郭熙亡紫翠谁描;手挂掌拗;得意忘形;眼兴迢遥。”

得意忘形,应该有两层含义。原意是指得其意,即其思想精髓,而不必计较形,即表现形式;但是后人引申的意思,指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

越自卑,越贬损他人

作者:李月亮

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几个不太相熟的朋友吃饭,其中一位男士带了老婆来。互相介绍时,男士拿下巴指着老婆说:“这是贱内,小学老师,姓白,白痴的白。”

我们善意地笑着,客气地叫白老师。男士纠正我们:“小学老师也算老师么?叫小白就行,跟她的智商相符。”

饭吃到一半,白老师不小心把一片豆腐掉到了衣襟上,漂亮的蕾丝花边沾上了油渍。

她老公不满地说:“一把年纪了还夹不住菜吗?”又看看她的衣服,说,“一把年纪了,还穿这么幼稚的衣服。”

白老师尴尬地说:“不好意思,我去清理一下。”我正好带了去渍笔,就找出来去洗手间送给她。洗手池边,刚才一直得体微笑的白老师,脸色有些沉郁。

我们聊起来,她说:“我其实特别不喜欢跟他出来吃饭,每次都这样,好像不贬损我就吃不下饭似的。”

我说:“他在家里不这样吧?”她说:“在家很好,但一有外人就这样,我俩为此不知吵过多少次了。”

“男人要面子,好多男人都这样。”我安慰她。她一语中的:“但是贬损我,他就有面子了吗?别人就会高看他一眼了吗?”

当然不会。谁会喜欢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呢?可能你只是想证明自己有本事驯服老婆,但明眼人看到的,却是你的刻薄、无礼、狭隘、虚荣。

不少男人都有这毛病:在家可以给老婆当牛做马,在外就非要对老婆呼来喝去,通过老婆的臣服和屈从,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地位。他们可能在别人面前都礼貌周到,甚至卑躬屈膝,但唯独对老婆,就非得在人前压制、贬低、训斥。若老婆顾及他的颜面,配合了他的无礼,他内心就得意了:看我在家里的地位,看我对老婆的治理调教,看我多爷们!

有个朋友说,她老公一贯喜欢在公婆面前挖苦、打击、呵斥她,有事没事就说她长得丑、个子矮、赚钱少……她明白老公是想让父母觉得他在家里有地位,但她心里很不舒服。终于有一次,她老公拿着她刷过的碗,夸张地大声指责她:“碗里的水都倒不干净,你还能干点啥?”她积怒爆发,更大声地回击:“我干不好,你倒是干啊!啥也不干还天天挑毛病,给你脸了是吧!”她老公没想到她会这么激烈地反击,一时无语。公婆面面相觑。

不尊重别人,是很恶劣的行为。而故意不尊重,比不懂尊重更恶劣。但凡有点素质和修养的外人,都不会觉得靠呵斥老婆来证明自己威武的男人有什么了不起,只会觉得他可怜可笑。但他还沉浸在假想的虚荣里沾沾自喜,意识不到从老婆那里强行扯来的面子,其实是掉到了地上,并没有挂上他的脸。

导致男人这种心态的,除了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还有深深的自卑心。一个男人对自己没信心,才会不惜以损伤亲密关系为代价,拼命去证明自己,用行动告诉别人“你们别觉得我不行,我厉害着呢”。

真正内心强大的男人不会通过欺负老婆来给自己挣面子。相反,他们会尊重她,爱护她,把自己的面子分给她,然后自己就更有面子,这叫双赢。胡适不但多次笑称自己怕太太,还主动定下“三从四得”: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这是对自己充满自信的男人,才讲得出的笑谈。

可惜中国男人自古最怕被戴上“惧内”“气管炎”的帽子,有这般豁达胸襟的实在太少。

不能说怕老婆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欺负老婆肯定是不光荣的。把老婆的自尊剥削来贴在自己脸上的行为,是愚蠢可笑的,不但有损自己的人格,还会因伤害老婆而导致诸多不良后果。

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这是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美好婚姻的基本法则。

编辑:沈英子 周静

审核:韩丽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