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在明清小说诞生以前,宋元话本是最初的小说雏形。话本就是说话的本子,也就是说书。《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大字不识一个,却也博古通今,就是在扬州市井听说书的结果。由于明清小说脱胎于宋元话本,所以一些说书的痕迹都被保留在后世的小说里,比如“话分两头,各表一枝”、“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小说遗传的母体痕迹。
那么,中国第一本小说是哪一部呢?大家一致公认,从话本变成小说,迈出第一步的是《三国演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小说。
有人统计过1949年至1966年印刷的中国古典文学,《三国演义》的印刷数最高,群众最为喜爱,当时达到了646万册,且供不应求。截止到今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国演义》总销量达到了5000多万册。
在今天,《三国演义》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小说,在日韩的影响力超过其他中国小说。
相比较《水浒传》繁杂的版本,《三国演义》的版本少多了,只有嘉靖壬午本和毛宗岗的评点本。
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研究却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此人是谁?他的籍贯又是哪里?
古代的很多作家,都不习惯署名,因为小说不受上流社会重视,小说家社会地位低微,而且某些作家写的也是见不得人的小说。所以说,很遗憾,我们对于很多伟大小说的作者,知道得并不多。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刻本是嘉靖年间的,令人惊异的是,这本书居然前面有署名!这个作者居然不再匿名!在它的上面,明确地写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于是,我们知道了,这个作者叫做罗本,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
好了,本文完结。
毕竟一开始的刊刻本上都写着作者了,白纸黑字,罗本贯中,这不就是作者了吗?
慢着,没那么简单。
那么,罗贯中是何许人也呢?一直以来,中国考据学家胡适也无法得知罗贯中的生平资料。
一次偶然的机会,1930年,郑振铎、马廉和赵斐云三位学者访书于宁波,听说宁波天一阁举世闻名,看看能不能进去看书,找到一些孤本,得到允许进入后,发现了天一阁旧藏明蓝格抄本《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小传: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由此胡适知道了,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杂曲作家。胡适说,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并且写在他的《三国演义考证》一文中。
胡适的考证不仅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有着第一手的资料《录鬼簿续编》,一时间,没有人能够推翻,鲁迅也表示赞同。
只是很多人有疑问,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可是,《三国演义》最早出现却是在150年之后弘治年间的事情,倘若这本书明初就写成了,为什么一直湮灭不闻?连一部不是什么精品的《剪灯新话》都在民间流传甚广,没理由这本书在那100年间神秘地消失吧。如果这本书是明初写成的,那这100多年间,却无人知道有这部书,真是奇哉怪哉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题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开头有蒋大器的序言,当时浙江金华一个叫做蒋大器的人写了一个序言,蒋大器号庸愚子,后来在最早刊刻的嘉靖版中,卷首所载的也是这篇序言,这篇序言是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要资料,他写道:
弘治甲寅 (1494年) 仲春序: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蒋大器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评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
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如下几个问题,宋元话本比较粗鄙,士人们不喜欢看。山东东原人罗贯中写了一本《三国演义》,大家却都很喜欢看,争相传抄,以便于更多人阅读。
根据蒋大器的序文,这个罗贯中是山东东原人,与前面记载的罗贯中山西太原人并不一致。
东原又叫做东平,是今天山东泰安市的一个县。
更巧合的是,这里就是宋代的梁山泊所在地,不管怎么说,罗贯中是编纂还是整理师傅施耐庵的书,都和《水浒传》有关联,他的老家就在梁山泊。
这里梳理下,我们发现了两条互相矛盾的线索。
1、嘉靖本刊刻的《三国演义》上写着作者叫做“罗本贯中”,《录鬼簿续编》记载了,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杂曲作家。
2、嘉靖本刊刻的《三国演义》前面有蒋大器的序言,上面说此书的作者是山东东原人罗贯中。
问题来了,这两个都是最早的资料,都写到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却写到了两个籍贯:山西太原和山东东原,哪个是对的呢?
结果就有一个奇观,今天两地都把罗贯中当成自己的名人,都建造了纪念馆。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罗贯中纪念馆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罗贯中纪念馆
居然山东山西各有一个纪念馆,谁也不让着谁。
有人说,不会是笔误写错了吧,问题是“太”和“东”自行差异很大,为何会写错?而且山西和山东南辕北辙,也断不可能写错的。
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小问题,历史学掀起了数次大的争论。
为了破解这个谜,我们首先回顾历史,了解清楚一个问题:罗贯中是谁?谁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他。
罗贯中是谁?
我们就好比进入了一个迷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再往前走了,而是退回到原点。
我们不去找《三国演义》的线索了,而是找罗贯中的,谁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他。
在解读《水浒传》之谜的时候,我说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有一个大藏书家郎瑛,因为身体残疾,没办法劳动,加上家里有钱,天天在家读书,保留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郎瑛那段文字,我在水浒的时候也引用过: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云:‘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这里提到了杭人罗本贯中,和钱塘施耐庵一样,估计这两个人都长居杭州过。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那么,他们是历史上最早提到罗贯中的吗?未必,随着更多史料的挖掘,我们得出了更多线索。
1959年,在上海发现了元代理学家赵偕的《赵宝峰先生集》,卷首是一篇《门人祭宝峰先生文》,其中列举了31个门人的名字。
可以说,这种史料平时受关注程度应该不高,问题就出在这31个门人身上,一个个看下去:
向寿
乌斯道
罗本
王真
顾宁
问题来了,罗本?不就是那个罗本贯中?
这篇《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立马引发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因为这篇真实存在的文章,极有可能就是破解罗本之谜的关键,所以说,历史总会留下蛛丝马迹,而痕迹只需要一篇文章的记载就够了。
这篇文章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篇祭文中所列“门人”,是以年龄为序的,罗本的名字排列在向寿、乌斯道之后,向寿、乌斯道这两个人元史都有记载,向寿生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乌斯道生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因此,我们断定,罗本应该生于1314年左右。
至于什么时候去世,假如他能活70岁,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罗本的生卒年就是1314年-1384年,正好是元末明初。
我们考据出的施耐庵生平,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正好比罗本大18岁,符合施耐庵是罗贯中师父这么设定。
贾仲明曾在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为钟嗣成《录鬼簿》 题跋,自署“八十云水翁”,以此推断,他约生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贾仲明和罗贯中结成忘年交,大约在元至正十七年以后,当时罗贯中四十多岁,在张士诚幕中作客,贾仲明只有十七、八岁,结交地点在苏州。这两条史料说明,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这条记载和《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记载并不冲突,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我们归纳下:
1、《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头写着罗本贯中编次,这个人叫做罗本,字贯中。
2、《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出现了一个门生罗本,生卒年大约是1314年-1384年。
3、《录鬼簿续编》中记载了一个散曲家罗贯中(不清楚这是名还是字),说他是山西太原人,推断出他的生卒年是1317年-1387年。
我们知道三段论。
1、a=b
2、b=c
3、所以a=c
所以,我们得出3个线索
1、三国演义作者是罗本贯中。
2、罗本,约1314-1384
3、罗贯中,1317-1387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本,字贯中,生卒年是1317-1387。
而他的籍贯,则是《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的山西太原人。
可以发现所有证据链都是齐全的。只有一个问题,这个罗贯中是一个散曲家,而且《录鬼簿续编》记载的都是散曲家,从没说过他会写小说啊。
但大家觉得这就是定论了。
山西太原派胜出,至于山东东原派,则被称之为笔误。
一时间,山东东原派集体怒了。
要知道,《录鬼簿续编》是胡适在1930年代才找出来的,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压根没人在意这本书,也没人说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统一说是山东东原人。
1、《三国志史传》,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 序,万历年叶逢春刊本,题:“东原罗本罗贯中编次”。
2、百十五回本《水浒传》 署 “东原罗贯中编辑“ 。
3、百十四回本《水浒传》署 “东原罗贯中参订 ”。
2、《三遂平妖传》万历年间王慎修刊本,题“东原罗贯中编次”。
3、《隋唐两朝志传》(一名《隋唐志传》) 明万历己未(1619年) 姑苏龚绍山刻本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
明清时代,多种刻本一直说他是山东东原人,四部典籍都是如此,怎么到了现代就摇身一变呢,而且东原派指出:《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散曲家的文献,里面没有说过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说他是个散曲家,不能作为证据。
相反弘治年间蒋大器的序言,明确说,三国演义,是东原罗贯中编次,这才是更加明显的证据。
虽然《录鬼簿续编》是珍贵史料,但是有更第一手的资料,那就是现存的《三国演义》明代刊本,大多署名“东原罗贯中”,作品的署名,应该更有权威性。
也就是说,自己作品上面的署名,当然更权威。如果这个不能相信,还有什么能相信呢?你写一本书,署名叫做“姑苏第一才子”,结果别人都说另一本笔记上你是杭州人,你不觉得奇怪吗?
只不过东原派还缺少更多的证据加持,东原派果然找出了更多的证据。
《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记载,元代延祐五年 (1318) 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 、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时代人,他有位好友叫罗本 ,就是三国演义的罗贯 中 ”,“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 。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建在了宿城 ,府府相邻 ”“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这些都记载在自家家谱中。
一般来说,家谱不能作为资料,不过施耐庵的真身也是从家谱中考证而来。假定霍希贤于1318 年中状元时为三十五岁,生于1283 年,罗贯中小他三岁,那么 ,小说家罗贯中的生年应该约为1280年,即生于元至元庚辰年左右 。如果他活了七十岁,那么生卒年应该约是1280年-1350年,这比散曲家罗贯中要大了40岁,更和施耐庵的年龄差不多,甚至比施耐庵要大。
著名历史学家王利器先生认为: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 “认定罗贯中是东原人”。“所谓杭人,亦即钱塘人,是新著户籍,东原,才是本籍”。他又说: “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人,还是从《水浒全传》中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不过,这也只是一家之言,无凭无据。不过这并不影响施罗的师徒之情,谁说师傅就必须比徒弟年长很多?也有可能是同龄人。
那么,罗贯中和《水浒传》究竟什么关系呢?为何明朝刊刻本中除了施耐庵,还会出现罗贯中的名字?
关于这个,胡适和鲁迅观点不同:
1、胡适认为,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甚至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化名(这个证明不对),创作了繁本《水浒传》,后来在明朝中期,书商对其删减,成为了简本《水浒传》,简本作者不明,先有繁后有简。
2、鲁迅认为,罗贯中不一定和施耐庵有关,他创作了简本《水浒传》,施耐庵对其润色,改成了繁本《水浒传》,施耐庵可能是明朝中期的人,先有简再有繁。
这两种观点目前都有人相信。
而关于罗贯中的籍贯,太原说和东原说各有拥护者,在80年代和2000年代先后两次大论战,但现有的可资依据的材料实在太少,而权威的、无可辩驳的材料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无法给出更多的佐证。
针对太原派和东原派的不可调和,出现了一些偏门,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说,罗贯中是东原人,只是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笔误了,写成了“太”,这个不太可信,字形完全不同。
还有人说,东原其实是东太原,借助了兰陵笑笑生可能是兰陵人,可能是南兰陵人的灵感,说南北朝时期侨置了一个东太原,在今天的济南市,区别于泰安市的东平,这个也被人认为是不可能,因为东太原早在北齐年间就废除了,断无可能用这个废弃千年的古称。
还有人说,罗贯中祖籍太原,生于东原。总之出现了各种争论的观点,在80年代那样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委实给全民科普了一把。
两个罗贯中
直到近十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辽写了一篇论文,总结归纳后提出,应该有两个罗贯中。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之前也有人怀疑过,但没有深入研究。
我们归纳下此前的线索
1、《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头写着罗本贯中编次,这个人叫做罗本,字贯中。
2、《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出现了一个门生罗本,生卒年大约是1314年-1384年。
3、《录鬼簿续编》中记载了一个散曲家罗贯中(不清楚这是名还是字),说他是山西太原人,推断出他的生卒年是1317年-1387年。
4、《三国志通俗演义》篇首的序言中写着东原罗贯中。
5、多种明清刻本上都写着“东原罗贯中”。
6、霍希贤的家谱记载的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280年-1350年。
好了,就这么多线索,当成是一次侦探游戏,什么样的人能够符合这些特征呢?
就像侦探游戏谜底常常是双胞胎一样,罗本这个名字也存在双胞胎。
如果有两个罗贯中,那么问题就全解决了。
1、小说家罗贯中 (约1280-约1350) ,姓罗,名本,字贯中,山东东原人,霍希贤的好友。
2、散曲家罗贯中 (约1317-约1387) , 姓罗,名贯中,山西太原人,贾仲明的忘年交。
这两个人不仅籍贯不同,而且年龄差别很大,小说家罗贯中比散曲家罗贯中大约年长四十几岁 。
赵宝峰的门人罗本应该只是同名同姓,和他们没关系。
这样,基本上上面的问题都能解决了。
其实问题在于,《录鬼簿续编》中只说了罗贯中,并没说这是他的字,既然书中其他人都是称呼名,没理由称呼罗贯中是字。
所以说,我们被混淆了。
古人的姓名=姓+名,还有字。
假设姓是X,名是Y,字是Z。
那么
1、小说家罗贯中 (约1280-约1350) ,姓罗,名本,字贯中,X=罗,Y=本,Z=贯中。
2、散曲家罗贯中 (约1317-约1387) , 姓罗,名贯中,X=罗,Y=贯中,Z不详。
所以说,我们把这两个人混淆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误会,其实不怪别人,只能怪我们自己,因为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中只提到了罗贯中,却没有提到他叫“罗本”!我们想当然把罗本贯中也代入这里了。
这样一来,就很好解释了,散曲家罗贯中著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行文和三国完全不同,应该不是小说家。
小说家罗贯中,则写了最初版本的《三国演义》,并把署名“东原罗贯中”写在了书的开头,所以后世刊刻本才会这么写。
所以,太原说和东原说争论了这么久,其实是混淆在线索中了。
有人说,研究罗贯中的籍贯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当然有意义,这说明了散曲家罗贯中和写三国的罗贯中并不是一个人,而晚明那些署名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也并非罗贯中原著,这些在《三国演义》研究中都应该去伪存真,大胆去除。
参考文献
1、沈伯俊.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J]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2).
2、张志和.罗贯中籍贯生平考异 [J] .许昌师专学报,1990, (1).
3、 刘世德.罗贯中籍贯考辨 [J] .文学遗产,1992, (4).
4、刘世德.东平人说罗贯中籍贯考辨 [J] .海南大学学报,1992, (4).
5、杨海中.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 [J] .东岳论丛,1995, (4).
6、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续考-答张培锋先生 [J] .文学遗产,2005, (10).
7、李孟儒.《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写不出《三国》《水浒》 [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 (9).
8、刘洪强.太原罗贯中与东平罗贯中为同一人考论 [J]唐山学院学报,2016, (9).
9、陈辽.两个罗贯中 [J].江苏社会科学,2017, (5).
历史眼丨《水浒传》一书得名,与甘肃庆阳有很大关系
原标题:历史眼
《水浒传》一书得名, 与甘肃庆阳有很大关系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影响巨大。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虽然《水浒传》一书的作者是施耐庵,但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随着《水浒传》的流传,山东梁山也为人熟知,人们想当然地把水浒与水泊梁山画上等号,甚至把东平湖也与水浒连接在一起。实际上水浒原来与梁山根本不沾边,倒是与甘肃庆阳和陕西岐山很有关系。
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做官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最后,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很满意,但是觉得书名欠佳。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见老师坐立不安,为取个好听的书名,眉头紧蹙,茶饭不思,着急上火!罗贯中手执书稿,沉思片刻,建议道,何不将书名《江湖豪客传》改为《水浒传》呢?
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妙哉!”于是就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施耐庵所说的“古公亶父”的典故是咋回事呢?
原来,“水浒”一词最早源于《诗经·大雅·绵》:“自土(杜)、沮漆”“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意思是从杜水来到漆水以后,周部族的祖先古公亶父一大早赶着马,率领族人沿着这条西来的河水之岸,走到岐山脚下。这首诗记录了周人的创业史。周人是一个农业部族,最早生活在甘肃庆阳一带。周人的始祖名叫弃,也就是后稷,舜帝时主管农业,他的后代不窋晚年时,夏朝太康废弃农官,不注重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的豳,就是现在的庆阳市庆城一带,继续致力于耕种,一直到古公亶父时,周人最终迁徙来到陕西关中西部,并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使周的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诗经·大雅·绵》就是周朝贵族为纪念古公亶父开疆创业的事迹而作。这也是“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句诗的来由。而《水浒传》一名正是借鉴了这句诗歌,所以说,《水浒传》一书得名,与甘肃庆阳有着很大的关系。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建强
胡适说了五个字,道尽杜牧《秋夕》诗为何得以流传千古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唐武宗时先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在政治危机日益深重的晚唐,杜牧是有清醒政治头脑的人,但其行为放荡不羁,常遭人非议。杜牧在晚唐诗坛是重量级人物,他的咏史诗以跌宕清丽见长,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或写景言志,或咏史寄情,都清新婉丽,别有风韵,且意境深远,遣词用句已臻炉火纯青。
宋代诗评人曾季狸称“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王安石),此二人而已”;明人杨慎则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李商隐)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历代文人雅士歌颂牛郎织女爱情传奇、吟咏七夕良辰美景的诗作无数,其中最为著名者当属杜牧的这首《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瑶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银烛”点明时辰(夕),“秋光”表示季节(秋),“冷画屏”则将画面定格在了深宫大内。一个“冷”字,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格调。轻罗小扇本来是纳凉用的东西,可是在七夕的夜晚却只能用来“扑流萤”了。此句隐约的点出了诗中所写主人公为弃妇,七夕的深宫夜晚,点点舞动的流萤与孤单寂寞冷的宫女,了无生趣可言。短短十四个字,从静态至动态,一动一静间转换自然,毫无生硬雕琢之感,果然是大家风范,举重若轻。
“瑶阶\"特指宫内石阶,“凉如水”极写夜色之深,进一步烘托出了“冷\"的气氛。末一句,从身边物到遥远的天边,非常自然地将画面从地下引到天上。“坐看牵牛织女星\",一个“看”字引人遐思:隔了天汉银河相望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今天晚上还可以鹊渡银河激情相拥,而宫女却只能在深宫南内遥望星斗消磨日月,一任如花的容颜在岁月中老去凋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如此星辰如此夜,为谁一夜立风宵?孤苦无助的宫女,除了默默落泪,就只能叹息命运的不公了。
杜牧的这首诗,“不言怨而怨自在言外”,“坐看\"二字将宫女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面对命运的不公,她只有坐等,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反抗。杜牧也是如此,虽腹有才华、胸有甲兵,却有志难伸,不受统治者重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与宫女同病相怜,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胡适先生认为好的诗应该是“言近而旨远”,“杜牧的这首《秋夕》能千古吟诵不绝,道理也正在于此。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原文
这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天,雪下得越来越大,夜晚差不多都要被冻僵了。 除夕就在这天晚上蔓延开去,这是个喧闹的夜晚,人们的心情随着新年的到来显得很愉快。这时候,大街上走来了一个穿着破烂衣服的小女孩,她的脚上竟然没有穿鞋。
小女孩本来是穿着鞋出来的,那是一双她母亲的又大又宽的鞋子,她穿在脚上就像踏在船上一样。就在她急急忙忙穿过大马路的时候,突然,飞奔来了几辆大马车,她来不及躲避,左脚一只鞋子就这样被弄掉了。她仔细地找呀找,就是找不回来,这可是她母亲的鞋子啊!她不敢丢失,但现在却被她弄丢了,她很担心,也很伤心。至于右脚上的那一只鞋子,是被马路对面的一个少年捡走了。那个少年嘻嘻地对着小女孩说,这个鞋子用处可大了,可以做他后代们的大摇篮。
小女孩更伤心了,连跟她年龄一样大的少年都来欺侮她。她只好忍受着寒冷,光着小脚踏在积满了雪的大马路上。她的小脚现在被冰冷的雪冻伤了,小脚里的血液都变成淤黑了,皮肤一片紫色。
小女孩哆哆嗦嗦地走在大街上,在她那破烂的口袋里,厚厚的纸把火柴包了一层又一层,她小心地用双手抱着那个破烂的口袋,生怕一不小心就漏掉了几盒火柴。小女孩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街上行人很少,因为今晚是除夕夜,别人都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在大火炉边吃团圆饭呢!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哪怕是一根,她今天没赚到一分钱,这个可怜的小女孩!
天呐!现在这个又累又饿又冷的小女孩还在大雪厚积的大街上徘徊着,她不敢回家,她可是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呀!飘飘扬扬的鹅毛大雪在不停地下着,小女孩一个人孤单单地在大街上走着,大雪压在她那头美丽的长发上,她显得更加秀丽了。
但是她不会去想这些,她想到的是口袋里还没有卖出的火柴,火柴有多少,她的心思就有多少。走着走着,她看到了大街两旁的橱窗,橱窗里面都是明亮的灯光,灯光借着窗户射到了大街上。烤鹅的香气也随着灯光一起跑了出来,小女孩站在大街上很小心地闻了闻已经飘到了大街上的香味。
但是,香味都从她的鼻子前面溜走了,她很着急,她什么都没有嗅到。不过,她还是能够感觉到好吃的东西的气味。她看了看四周,还是一个人也没有,她想,没错,今晚是除夕夜,谁会出来逛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呢?
小女孩在两幢豪华的大房子之间的偏僻角落蹲了下来。她是抱着脚蹲下去的,她认为这是个最偏僻的角落,冷风找不到她。但她没想到,这个地方同样冷得要命。她哆哆嗦嗦地抱着身子,把一双冻伤的小脚藏在了她那破烂的衣服下面,她那个样子,极像一只受伤蜷曲的小刺猬。
但是,无论她怎样藏起幼小的身体都无济于事,天气实在太冷了,每个地方都一样。在这个时候,她想到了她的家,家里也跟她的衣服一样破烂,说不定现在她的父亲和母亲也躲在屋里的角落,抱着头,哈着气呢!她的父亲是个很凶恶的人,她现在还不敢回去,回去的话肯定要挨打,因为她没有赚到一分钱。
此时此刻,她的整个身体被无情的大雪冻得快要没有了知觉。她摸了摸包在破烂口袋里的那些火柴,她想到了这些火柴也跟她一样很冷的。
她的小手快要冻僵了,她多么渴望有一点点火焰来温暖她的手啊!她又情不自禁地摸了摸破烂衣服里面包着的火柴,她终于拿出了宝贵的一根小火柴,“嗤”的一声,她在墙壁上轻轻一擦,火柴燃烧了起来,小女孩看到红红的火焰腾升而起,好像一面火红的镜子,她立即感到无比的温暖。
她透过火柴这面镜子,看到了一个宽敞的客厅,墙边有一个大大的壁炉,壁炉里的火熊熊燃起,她看到了那团大火正要向她迎面扑来,这团大火汹涌得可以把她烧为灰烬。而她现在实在太冷了,冷得就像一块冰,她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还伸出小手去抓那团火,但是还没等她抓到那团大火,她的火柴已经烧完了,风雪一吹,火柴灰随风而去。
这时,宽敞的客厅、大大的壁炉、熊熊的烈火都随着燃尽的火柴消失了,她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寒冷又一次把她包围住了。她又开始哆嗦起来,而且比以前更冷。
小女孩不甘心,她又鼓足了勇气,从破烂的衣服里颤抖地掏出了一根瘦弱的火柴,用两只哆嗦的小手举着小火柴凑近了墙壁,又在上面轻轻一擦,她先听到一阵悦耳的“嗤嗤”声,然后火柴又被擦着了,微弱的火光把小女孩的周围照亮了。
她感觉四周都温暖了起来,仿佛回到了夏天,她通过火焰又看到了一些奇妙的事情,她眼前的墙壁现在透明了起来,她现在看到的是一个要多大就有多大的厨房,小女孩整整有一天没吃到东西了,她太饿了,她的肚子在隐隐作痛,她睁大了眼睛,她看到了厨房里摆着一个很大的餐桌,桌子上还压着一块又白又干净的桌布,桌上放了很多好吃的,什么葡萄、雪梨、苹果、桃子、杨梅等数不清的一大堆水果,那几个特大的碗里放了很多烤鸭、烤鹅、烧鸡。
她看得着了迷,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那只烧鸡肥得流油,以至于它在桌布上每走一步,都会留下一个十分明显的鸡爪印,那可都是十分香美的油啊!它太大了,大得把插在它背上的刀叉都掩盖了,它一站起来,小女孩都看不见它背上的刀叉了,它笑吟吟地向小女孩走来,还有几步的距离——突然,火柴又烧完了。
小女孩的口水还没流到肚子里面去,就生硬地卡在喉咙里,她用手去抓那只烧鸡,然而抓到的是一堵又大又冷的墙。
小女孩又从破烂衣服里面颤颤抖抖地掏出了一根火柴,在墙壁上“嗤”的一声擦燃了。这次她一眼就看到了一棵又高又大而且特别漂亮的圣诞树,她很高兴走到树下,缠绕在圣诞树上的小蜡烛们一个比一个亮,她觉得这棵高大的圣诞树是世界上最美最大的,因为树顶上正挂着弯弯的月亮呢!还有一些星星藏在树里面一闪一闪的,很好玩,蜡烛们都飞了起来,飞向天空,天越来越明亮。
小女孩看得眼花缭乱,她睁着大大的眼睛抬头望天,一片片圣洁之光照在了她的脸上,照在了她单薄的身影上,小女孩感到无比幸福,天上的星星都在朝她眨着眼睛,一副很淘气的样子。突然,天那边不小心掉下了一颗小小的星星,那颗小小的星星从天的那边快速地向天的这边滑落了过来,谁也挡不住。小女孩叹了一口气,因为她也帮不了那颗小星星,她自言自语地说:“真可怜,又有一个生命就要结束了。”
她想起了慈祥的奶奶,奶奶活着的时候,对她可好了,她是世界上最疼爱小女孩的人,但是奶奶已经住到天堂上去了。她一直想去那个遥远的天堂,那里有一个最疼她的人,那就是她的奶奶,奶奶生前曾告诉过她:当天上一颗星星滑落下来的时候,肯定又有一个生命住到天堂里去了。
小女孩太想她的奶奶了,她真想马上见到她奶奶,她飞快地又掏出一根火柴,在墙壁上狠狠地擦了一下,又是“嗤”的一声,火柴又被擦燃了。
小女孩发现这根火柴比前面三根火柴都要亮,小女孩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被照亮了,她那个慈祥的奶奶从遥远的天堂里走来,奶奶带着微笑出现在她的面前,小女孩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
她大声地喊道:“奶奶!你怎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呀?你不知道我一个人是多么孤单,这个世界上真是太冷了,我真的受不了,求求你,我的奶奶!请让我跟你在一起吧!我要离开这个世界,我要和你在一起,你要知道,这根小小的火柴马上就要熄灭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大大的壁炉、肥大的烧鸡、高大的圣诞树以及慈祥的您,很快的什么都没有了,你快把我带走吧!”
小女孩伸出了双手去抱奶奶,奶奶只是微笑着看着她,风一吹,火柴又灭了。小女孩急了,她拼命地把破烂口袋里的全部火柴都拿了出来,不断地在墙壁上猛擦狠划,墙壁都被火柴擦热了,火柴一根根地燃烧了起来,她的奶奶一下子变得无比高大起来,她的微笑是那样慈祥、和蔼、可亲。小女孩太高兴了,因为奶奶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把她抱了起来,小女孩被奶奶抱入了怀里,两个人微笑着向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没有悲伤的天堂走去,转眼间就不见了。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已经不是那个寒冷的除夕夜了,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天气暖和起来,大街上已经有些人出来走动了。那个穿着破破烂烂、光着小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此时此刻面带微笑坐在了那个冰雪还没有融化的墙角边。她的微笑已经冻僵了,除夕夜的时候,她被飘飘扬扬的鹅毛大雪冻死在那两幢豪华大房子之间的偏僻墙角边,她全身一片雪白,她手上剩下的那一根火柴也是白的。
有个好心人说:“她的火柴也救不了她!”
然而除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外,没有人知道她在除夕夜擦燃火柴看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是大臣原文与对照翻译分析(1 Open Government)第一部分
本文用于学习交流。翻译由个人完成,如有不当,请指正。
参考的翻译有程红女士翻译的《遵命大臣》与破烂熊翻译的《是大臣》剧版字幕。特别感谢破烂熊字幕组的辛苦努力,可以说是大臣、是首相系列影视剧在中文世界的广泛传播离不开破烂熊字幕组翻译的优质字幕,其字幕优质程度无人能出其右。
Yes minister——是大臣,是一部英国政治情景喜剧,有半部是大臣治天下的称赞。观看是大臣,观众可以发现任何时间、任何地区的官僚问题都是极其相似的、充斥着腐败、结党营私、以权谋利。在BBC试播以后,是大臣以绝对的热潮先后制作了三部Yes minister,两部Yes prime minister,及小说。这是少有的以影视剧改编为小说的作品,也可以看做是对影视剧的补充。
书籍全文为Yes minister:The Diaries of a Cabinet Minister by the Right Hon. James Hacker MP。翻译为,是大臣:詹姆斯·哈克议员阁下的内阁部长日记。其中Hon.为honour的简写,读音为BrE /ɒn/NAmE /ɑːn/,与honour前音相同,是称赞职务的常用词,表示阁下。James为jim的全称,也是我们熟知的吉姆哈克的全称,可以翻译为詹姆斯·哈克。
1 Open Government 透明政府
October 22nd 10月22日Well, perhaps it’s the early hours of Friday,the 23rd now. I am most excited. I have just been returned to Parliament by Birmingham East. And after years in opposition, the party has finally won a general election and we're back in office.
嗯,大概已经是星期五了,差不多就是23号的凌晨。我现在特别兴奋。刚刚在伯明翰东选区我当选上议员,重新回到了议会。而且在野多年后,我们党如今终于赢得了大选。我们进入执政了!(in opposition——在野党,现在很少翻译为反对党,in office——执政)
After the result was announced I went to the celebration do at Alderman Spotteswoode’s and saw Robert McKenzie on the telly say: 'And so Jim Hacker’s back, with an increased majority in his marginal constituency. After many years as a Shadow Minister he seems almost certain to get a Cabinet post in the new government.’
在竞选结果公布后,我去了奥尔德曼·斯波特斯伍德的庆祝会,并在电视上看到罗伯特·麦肯齐说:“同时看到吉姆·哈克在边缘选区拉的多数票,让他重新当选议员。对他来说,他在影子大臣担任了很多年的资历,看起来几乎肯定会让他在新政府中获得一个内阁职位。(奥尔德曼·斯波特斯伍德——哈克所在政党选举委员会主席,原文注,do——名词,社交活动,telly——英式俚语,电视机)
Robin Day seemed doubtful,though.I do hope Bob McKenzie’s right.
不过,罗宾·戴似乎有些怀疑。但我真希望鲍勃·麦肯齐是对的。
October 23rd10月23日
I’m still hoping but I wonder if Robin Day knows something that I don't.
我仍抱有希望,但我想知道罗宾·戴是否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I’ve been sitting by the telephone ever since breakfast. No potential Cabinet Minister ever moves more than twenty feet from the telephone in the twenty-four hours following the appointment of a new Prime Minister. If you haven’t heard within twenty-four hours, you’re not going to be in the Cabinet.
从早餐开始,我就一直坐在电话机旁。在新首相被任命后的24小时内,没有一个未来的内阁大臣会离开电话超过20英尺。如果在24小时内没有收到任命,你就不能加入新内阁。(potential——潜在的,可以理解为未来的,follow——在……之后,在时间语义上为在……之后发生的)
Annie kept me supplied with constant cups of coffee all morning, and when I returned to the armchair next to the phone after lunch she asked me to help do the Brussels sprouts for dinner if I didn’t have anything else to do. I explained to her that I couldn’t because I was waiting for the call.
整个早上,安妮不停地给我倒咖啡。见我吃完午饭回到电话旁的扶手椅上时,她说如果我没有别的事要做的话,让我帮忙准备做晚饭的汤菜。我向她解释说,因为我在等电话,所以我不能去帮她。(Brussels sprout——汤菜、甘蓝)
'Who from?’ Sometimes Annie really is a bit dense.
“谁打来的?”有时候安妮真的有点迟钝。(dense——本意浓稠的,这里为俚语,笨的意思、迟钝、笨拙)
The phone rang. I grabbed it. It was Frank Weisel, my special political adviser, saying that he was on his way over.I told Annie, who wasn't pleased.
这时电话响了。我一把抓过话筒。是我的特别政治顾问弗兰克·韦塞尔打过来的,他说他正在过来的路上。我告诉了安妮,她面露不悦。
'Why doesn’t he just move in?' she asked bitterly.
"为什么他不直接搬进来家里来呢?”她不开心的说。(bitterly——伤心的,愤怒的)
Sometimes I just don’t understand her. I patiently explained to her that, as my political adviser, I depend on Frank more than anyone. ‘Then why don’t you marry him?’she asked.'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political adviser. Whom politics has joined let no wife put asunder.’
有时候我真搞不懂她。我耐心地向她解释说,作为我的政治顾问,我比任何人都更依赖弗兰克。“那你为什么不嫁给他?”她问道。“我现在告诉你这样的人和你那个政治顾问,你们这些进入政治的人不要让妻子不得安分。”(marry sb——此处翻译为嫁给或者娶走都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意义上marry him认为是嫁给男方,pronounce——发表看法、表态;这句话的疑难重点在于Whom politics has joined let no wife put asunder.的翻译,程红女士的翻译为我现在告诉你这样的人,还有你那政治顾问,你们这些卷入政治的人没有不把老婆也牵扯进来的。politics has joined为修饰定语,加入政治的人。asunder——副词、表示散、碎的意思,文学用法。例句families rent / torn asunder by the revolution这场革命所拆散的家庭)
It is awfully difficult for Annie,I know.Being an MP’s wife is a pretty thankless task. But now that I may be a Minister,she’ll at last reap the rewards!
我知道这对安妮来说很难。做议员的妻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现在我可能是一个部长,她终于收获了回报!(thankless——受力不讨好的、徒劳无益的)
The phone rang all day.Alderman Spotteswoode,the Gas Board, Frank,all sorts of useless people ringing up to congratulate me.'On what?’I said to Annie: 'Don’t they realise I’m waiting for the call? She said, 'You sound as if you’re about to enter the ministry.’ Yes,’I said, 'but which ministry, that’s the whole point.’
电话响了一整天。市议员斯波茨伍德、天然气委员会、弗兰克,各种各样没用的人都打电话来祝贺我。“祝我什么?”我对安妮说:“他们不知道我在等电话吗?”她说,“听你的口气,好像你就要进入司礼监了。”“是,”我说,“但是是哪个部,这才是重点。”(minstry——政府部门,牧师、神职,所以此处是有笑点的,不然下文安妮不会说是玩笑,Enter the Ministry: 『成为主的帮手』,也就是成为神职人员,此处参照中国的情形,意译为司礼监,司礼监由太监掌管,也算是安妮对吉姆的嘲讽;point——重点)
Suddenly Annie screamed.I couldn’t believe my ears. 'It was a joke!’ she shouted, and started to pull her hair out. I decided that she must be a bit tense.
突然,安妮生气的叫起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个玩笑,”她喊道,并开始拉她的头发。我断定她一定有点紧张。
'Are you a bit tense?’I asked.She screamed again, and threw herself onto the floor.I thought of calling an ambulance, but was worried about the adverse publicity affecting my career at this crucial juncture - NEW MINISTER’S WIFE TAKEN AWAY IN STRAIT-JACKET. Are you a bit tense?’I asked again.Carefully.
“你是不是有点紧张,”我问。她又失声起来,扑倒在地板上。我想打电话叫救护车,但我担心在这个关键时刻负面的宣传会影响我的政治生涯--头条:信任大臣的妻子穿着紧身衣被带走了。你有点紧张吗?我再次小心翼翼地问道。(juncture——正式用法,关键时刻、紧要关头)
'No,’ she shouted-'No, no, no, I’m not tense. I’m just a politician’s wife. I'm not allowed to have feelings. I’m just a happy carefree politician's wife.'
“不,”她喊道,“不,不,不,我没有紧张。我只是一个政客的妻子。我只是个不准闹情绪的政治家的妻子,一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政治家妻子"
So I asked her why she was lying face downwards on the floor.'I'm looking for a cigarette. I can't find any.'
所以我问她为什么脸朝下躺在地板上。“我在找根烟抽。我一根也找不到。”
'Try the cigarette box,' I advised, trying to keep calm.
“试试看看烟盒,”我耐着性子提醒她。
'It's empty.'
“空的。”
'Take a Valium.’
“吃一片安定药。”
'I can’t find the Valium, that’s why I’m looking for a cigarette. Jim, pop out and get me some.’
“我找不到安定药,所以我在找香烟。吉姆,快去外面给我弄些来。”(Valium——安定药)
I explained to Annie that I simply didn't dare leave the phone. Annie betrayed her usual total lack of understanding. 'Look,if the PM wants you to be in the bloody Cabinet, the PM will phone back if you're out, Or you can phone back.'
我向安妮解释说,我根本不敢离开电话。安妮显露了她常有的缺乏理体谅。“听着,如果首相想让你进入那该死的内阁里,即使你出去了,首相也会打电话回来,或者你也可以打电话回去。”(betray——一般是背叛,这里是表现出、暴露、流露的意思,understanding——理解,领悟,体谅)
Annie will never understand the finer points of politics.
安妮永远也不会理解政治的微妙之处。(finer——美妙的,finer points——精细的、微妙的)
[Hacker was very insecure about his cabinet prospects because he had previously run Martin Walker’s campaign against the new PM for the leadership o fthe party. The question was whether the PM w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ignore Jim Hacker or whether, in the interests ofparty unity, the PM would be obliged to give him a good job -Ed.]
[哈克对他的内阁前景很不自信,因为他曾在马丁·沃克的竞选中与新首相竞争党的领导权。问题是首相是否会强大到无视吉姆·哈克的行为,或者为了党的团结,首相会不得不给他一个好工作。](be obliged to——感激、不得不、有义务,强迫)
By the end of today I’ve heard on the grapevine that Bill’s got Europe. Poor old Europe. Bill can’t speak French or German.He hardly even speaks English, as a matter of fact. Martin’s got the Foreign Office, as expected, Jack’s got Health and Fred’s got Energy.
今天晚些时间,我听到小道消息说,比尔得到了欧洲。可怜的老欧洲。比尔不会说法语或德语。说实话,他几乎英语都说不顺溜。不出所料,马丁得到了外交部,杰克得到了卫生部,弗雷德得到了能源部。(grapevine——葡萄藤、葡萄树,习语on / through the ˈgrapevine小道消息;传闻)
I told Annie of these appointments, and she asked me if anyone had got Brains. I suppose she means Education.
我把这些任命告诉了安妮,她问我谁管“脑袋瓜子”。我想她指的是教育部。(Brains——大脑,作为智力、抽象逻辑能力时可数也不可数,本处用智力是合适的,与破烂熊的翻译不同,不同版本的翻译如下破烂熊&破烂熊完剧纪念:有人得了大脑吗?;学林:有(谁)主管智慧;三联:谁拿到了大脑;上译:怎么都没脑子?我本来用的是是否有人得到了智力,又或者有人涨了脑子,但现在比较看来遵命大臣中,意译为谁管脑袋瓜最为合适)
本部分是Open government章节的一部分,本章节由8篇日记组成,本部分包含了前两篇日记,反映了在取得大选胜利后,吉姆焦急等待的心情。对应剧版第一季第一集最开始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