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阵图授将(阵图)

阵图授将(阵图)

阵图那些事儿,北宋无将的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食堂

提起古代战争,很多人可能想起的是电视剧里各种战争场景。但是恕我直言,这些影视剧展现的战争根本不叫战争,而是叫打群架。实际上中国古代将士指挥作战,并不是散兵游勇式的群殴,而是非常讲究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作战。由此产生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名词——阵!

所谓“阵”,就是古代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得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列开始,一直到全军,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简单来说,阵就是各种战斗队形的排列组合。而把这种战斗队形排列组合画在图上,就是阵图。

中国古代素有运用阵法作战的传统,上古传说中黄帝就发明了阵法。当然大发明家黄帝的事多是些神话故事,大家听听就得了,千万别当真,爱信信,不信也没啥,就图一乐。中国阵法首次见于文献记载是在春秋时期。《左传·桓公五年》记载,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郑庄公在郑国军队中采用了一种新的进攻型阵法——鱼丽阵。鱼丽阵的出现,就拉开了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中登台亮相的序幕。在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中,已经出现了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等八种阵型。后来诸葛亮就是在孙膑八阵基础上创造了鼎鼎大名的八阵图。可惜古代没有版权意识,不然的话,诸葛亮也是要向孙膑买版权的,人孙膑才是原创。

此后历朝历代的名将们非常注重阵法,据《唐李问对》记载,大唐军神李靖对唐太宗直接说道:“臣尝教士,分为三等。必先结伍法,伍法即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将,裨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陈图,此一等也。”由此可见,熟练的掌握阵法成为一个将领的基本素质之一。

到了宋朝,阵图更是成为宋朝迷之神器,但也就是从宋朝开始,阵图成为了武将们的镣铐,阵图被妖魔化了。因为宋朝武将统兵作战,基本都是带着皇帝给的阵图,布阵作战,宋朝武将从走上战场的那刻起,就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从一开始,他们的指挥权就大受影响,而剥夺他们指挥权的正是皇宫里的大宋皇帝。说起来,宋朝皇帝坐在宫中,指挥前线将领作战素有传统。

首开此风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这哥们武将出身,不过他军事生涯其实并不长,独当一面,领军作战的机会其实少得可怜。可能赵匡胤觉得不过瘾,这没体现自己卓越的指挥才能,于是他当上皇帝后,同时兼任起了大宋王朝总参谋长,最喜欢给前线将领出出主意。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赵匡胤命慕容延钊和李处耘领军收复荆湖。李处耘出发前,赵匡胤就“以成算授之”,这是赵匡胤首次以参谋长身份,开始在宫中指挥前线将领作战。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派遣两路大军发动灭蜀之战,战前他把东路大军主帅刘光义拉到一副地图面前,为大军制定作战计划。刘光义充分领会了赵匡胤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按赵匡胤计划来作战,果然轻松取得大胜。此后赵匡胤屡屡为前线大将,“以成算授之”、“授以方略”。

当然有像刘光义这样认真执行赵匡胤作战计划的,也有擅自做主,违背赵大参谋长指示的。比如,开宝三年(970年)六万契丹铁骑又来定州打草谷,当时赵匡胤命田钦祚率兵北上御辽,并习惯性的授予作战方针。但田钦祚违背了赵匡胤的指示,最后打了一场教科书般的突围战,留下“三千打六万”的神话。而赵匡胤也没对田钦祚战前违命之举有任何处罚措施。

事实上,赵匡胤指挥才能还不错,几次遥控指挥,事后都证明了他的正确性;而且赵匡胤也深谙“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道理,他不仅不束缚前线将领的自主性,有的时候还帮大将树立权威。比如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攻灭南唐时,对主帅曹彬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略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而且还给了曹彬尚方宝剑——“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给了曹彬很大的自由和权力。

因此赵匡胤这个参谋长并没有削弱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手下将领都有亮眼的发挥。赵匡胤死后继位的宋太宗是个“不知兵”的读书人,但他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是个不世出的英明神武的统帅。偏偏他既没继承哥哥的心胸气魄,也没继承哥哥的指挥才能,却继承了哥哥的参谋长本性。

更要命的是,宋太宗对武将猜忌之心非常重,他曾公开宣称:“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外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武将,武将要造反,那就麻烦大了。瞧瞧这话,这是人话吗?当然宋太宗对武将的猜忌之心不是没有来由的,宋太宗本身就是在争议中继位,“斧声烛影”的传闻成为他一辈子的心魔。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宋太宗因为北伐幽州失败,军中诸将阴谋拥立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为帝。虽然这事没成功,却让宋太宗心有余悸,更加重了宋太宗对武将的猜忌之心。因此宋太宗说:“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而能御下者,勇武次之”。宋太宗坦言,自己选用武将的要求,第一个是听话,第二个是听话,第三个还是听话,接下来才是勇武。事实上,宋朝晋升武将确实遵循了宋太宗的这一原则,只有老实听话的武将才更有可能升官,有勇有谋,战绩出色却不听指挥的反而很难升官。

怎么才能让前线武将在作战中老实听话?阵图无疑就是最佳工具。当年十月,宋太宗就“以阵图授诸将”,这是史书第一次记载宋朝皇帝以阵图遥控指挥前线大将。雍熙四年(987年)五月,宋太宗集合大宋王朝的天才,和他一起御制了《平戎万全阵图》。瞧瞧这名,又平戎,又万全,威武霸气,好听又吉利,爱了,爱了。

宋太宗马上召见潘美、田重进、崔翰等大将,向诸将讲解自己大作的要旨。从此宋朝正式确定了“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的祖宗家法,此后历代皇帝都执行了宋太祖、宋太宗的“优良”作风,形成“将从中御”的国策。慢着?宋朝皇帝不懂军事?不懂阵图?不要紧,大宋人才众多,不是还有文官嘛,朝廷养着他们干嘛使的?宋朝文官们会制定好各种各样的阵图,呈给官家,最后准确无误的送到大将军中。

于是,宋朝武将的噩梦开始了,以后他们打仗就得按官家颁布的阵图来。大宋不是没有人没看出其中的弊端,早在宋太宗时期,就有人建议宋太宗别玩这套。端拱二年(989年),知制诰田锡就对宋太宗说:“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需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功成,无不破敌矣!”但宋太宗不听,依然坚持己见,并形成制度。

宋真宗继位后,他就频繁赐给武将阵图,制阵图授将帅的做法比之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大臣朱台符就指出“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事惟变适而指踪以宣命,勇敢无所奋,知谋无所施,是以动而奔北也。”可惜没用,宋真宗玩图越玩越厉害,仅咸平年间就送出几十副阵图。

到了宋仁宗朝,大将王德用忍不住吐槽道:“咸平、景德(宋真宗年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但甭管这些人怎么吐槽,宋朝依旧大行其事,以至于阵图形成一种风尚,在宋朝,一个武将会不会打仗,首先就得看会不会玩阵图。阵图之风在宋朝大行其道,知兵或是不知兵的人都喜欢画阵图,皇帝画,大将也画,画出了新高度,画出了个阵图文化。

现在有两个问题,第一阵图靠谱吗?第二,前线大将真的会按阵图来打仗吗?

首先看阵图问题。宋朝皇帝赐下的阵图靠谱吗?其实并不靠谱。以宋太宗得意大作《平戎万全阵图》为例,该图所需14万士兵,分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右翼五个大阵。中军以11万步兵和战车组成,其余四阵以骑兵为主,军阵宽度达20里,看似面面俱到,气势恢宏。实际上漏洞百出,该图最大的问题就是机动性极差,快速灵活的骑兵数量过少,面对“步骑车帐不从阡陌,东西一概而行”的辽国机动性极强的大军,不仅不利于进攻,防守也十分被动。

靠着这阵图,别说平戎了,想万全也是千难万难。更要命的是,宋太宗重步轻骑,攻守失衡,消极的毛病传染给了后世皇帝、大臣。负责制定阵图的文官们都是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业余军事爱好者,一直主张“省骑士,增步卒”“损马益步”,执行“朝廷与敌相攻,必不深入穷追,驱而去之,及境而止,此不待马而步可用矣”的消极防御战略思想。这样错误的战略思想能制定什么阵图就可想而知了。而且阵图这玩意怎么说呢,再好的阵图也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真全按阵图作战,只能是送人头。

《宋史·岳飞传》记载,宗泽先是对岳飞一顿猛夸,夸完后宗泽又来了,他也传授岳飞阵图。岳飞的回答很有名,他回答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实际上,岳飞就是在委婉的批评对宋朝阵图。其次,再来看宋朝将领是不是会依阵图而战。

实际上,宋朝皇帝一方面遥控指挥前线大将,另一方面也会给前线大将自主权。比如宋太宗第一次授阵图时,就爆发了满城之战。当时宋太宗命令前方将士分八阵抵抗辽军,但宋军大将刘延翰、崔翰在赵延进劝说并没有听宋太宗的,而是改八阵为二阵,打了场大胜战,宋太宗马上下令褒奖大胜功臣。此后宋太宗也多次给大将“便宜从事”的权力,端拱元年(988年)十一月,李继隆、袁继忠在唐河之战中就违背了宋太宗坚壁清野,不与交战的命令,取得大捷,事后宋太宗非但没怪罪,反而嘉赏二人。可以看出,只有你打了胜仗,宋朝皇帝不在乎你是否有没有按阵图来打。

可问题在于,这会让宋朝武将陷入一种为难之境,就算他们知道阵图是错的,可如果他们不按照阵图打,谁能保证一定会打胜仗?

按图而打,真打输了也能有个说辞不是;不按阵图却打了个败仗,皇帝怪罪下来怎么办?换做是你,你敢便宜行事,违背阵图吗?这样一来,宋朝敢便宜行事的武将越来越少,一切都依诏行事。于是宋朝皇帝和武将,一个真敢画,一个真敢听,双方皆大欢喜。于是,宋朝武将纷纷自愿戴上镣铐,照着阵图来打仗,这就极大的束缚了宋朝武将才能发挥空间。

久而久之,宋朝武将能打的不能获得晋升,能晋升的大多都是一群墨守陈规的酒囊饭袋、阵图奴隶,宋军将领整体素质急剧下降,在战场表现也不如人意,于是就有了北宋无将一说。

非常讽刺的是,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定川寨之战爆发,西夏大军团团围住宋军大将葛怀敏,并嘲讽葛怀敏道:“尔得非部署厅上点阵图者邪?尔固能军,乃入我围中,今将何往!”

这无疑是对宋朝阵图文化最大的嘲讽。一张阵图,背后却饱含了宋朝武将的无奈,揭露了北宋无将的真相。

参考资料:《左传》;《唐李问对》;《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胡以存《平戎万全阵考》;王轶英《宋代便宜行事规则研究》;陈峰《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顾全芳《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田志光《宋太宗朝“将从中御”政策施行考》等

拓展链接:

宋真宗即皇帝位,吕端以身犯险验明正身,昭示“大事不糊涂”

追忆80年代的农村生活

黄承彦为什么要救出被困在八阵图中的陆逊?诸葛亮一语道破玄机

如果要论三国最神奇的人物,当属无所不能的诸葛亮,而如果要论三国最神秘的人物,当属黄承彦。

黄承彦是沔南名士,他有三大特点:一是才学高。他从小敏而好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和庞德公、司马徽等名流交情匪浅,在荆州一带是位很牛逼的大人物。

二是后台硬。黄承彦的政治背后非同一般,荆州高层管理人员刘表和他是亲戚关系,刘表的妻子和黄承彦的妻子是亲姐妹,而荆州水军统领蔡瑁,也是黄承彦的大舅哥,也正是因为有这样铁的关系网,黄承彦在荆州一带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三是眼光好。因为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师傅,而庞统的叔父庞德公也对诸葛亮器重有加,在司马徽和庞德公的推介下,诸葛亮有幸认识了黄承彦。

相传黄承彦很早就听说诸葛亮人小志气大,机敏聪颖又才华出众,他便有心将他的学识传授给诸葛亮,而且自己的女儿与诸葛亮年龄相当,他就暗定诸葛亮为自己的乘龙快婿。可是他并没有见过诸葛亮,所以想找机会考察一下诸葛亮的才智。

听说诸葛亮随他的叔父到了襄阳,他就装扮成一个算命先生,在襄阳南门城楼下摆了一个卦摊,给路人算命看相。这天诸葛亮放学经过南门的时候,看见很多人围着个侃侃而谈的老人,都是一副全神贯注的模样。诸葛亮很好奇,便上前去看。黄承彦看到诸葛亮,便要给他算上一卦,诸葛亮却想故意刁难一下这个算命的老头。于是转身到护城河边去捉了只青蛙,握在手中问:“你说这青蛙是活的还是死的?”黄承彦大吃一惊,如果他说青蛙是活的,诸葛亮就可以用手捏死它;如果他说青蛙是死的,诸葛亮一放手,青蛙就又活蹦乱跳了黄承彦看诸葛亮小小年纪就开始掌生死之权,很是佩服。后来,他不仅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还主动提出把女儿许配给了诸葛亮。

当然,相传当时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莫做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意思就是说不要学诸葛亮一样娶丑女为媳妇。

黄承彦的女儿相貌到底有多丑?史书对其记载说了4个字一语道破玄机:黄发黑肤。的确,头发发黄,皮肤黝黑,按中国人审美传统,肯定是丑女无疑。

而且黄承彦向诸葛亮提亲时,也直接说自己的女儿相貌丑陋,而诸葛亮之所以毫无犹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诸葛亮看中了黄家所有的强大政治背景和关系网,这对他的仕途有相当大的帮忙。另一方面,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虽然长得不敢恭维主,但却是位不折不扣的才女。

因此,村民们嘲笑诸葛亮娶到了丑女,但诸葛亮却坦然对待。而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决定是正确的。首先,诸葛亮和黄月英婚后的生活非常和幸福。黄月英相夫教子,是个好的贤内助。同时,她还发明了木狗、木虎等机器,后来诸葛亮受到妻子的启发,才发现了为蜀国运送粮草的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卧龙丹等作战的工具和利器。

可以说丑妻黄月英是诸葛亮日后政治上求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有利支撑。

其次,黄承彦在诸葛亮的成长道路上果然扮演了“铺路石”的角色。司马徽为诸葛亮和庞统两大弟子打出的惊世骇俗的推广语:伏龙、凤雏,得一能安天下。其之所以流传甚广,童孺皆知,显然离不开黄承彦的大力支持和极力宣传。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和后来的三分天下。总之一句话,可以说黄承彦间接促成了蜀国的建立。

更令人称奇的是,黄承彦还做了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放走陆逊。

话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川蜀之地建立蜀国后,骄傲自大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惨死,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举全国之兵伐吴,结果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仓皇而逃。

陆逊在追逐刘备的过程中误入诸葛亮曾经于此摆下的八阵图,阵中飞沙走石,黑云漫天,就在陆逊仓皇不得出的时候,忽见一老者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这位老者,正是诸葛亮岳父黄承彦。

后来,在黄承彦的帮助下,陆逊才得以出了八阵图,逃得性命。后人对此颇有不解,认为黄承彦作为诸葛亮的岳父为什么要帮助诸葛亮的死敌陆逊逃脱八阵图?

其实黄承彦放走陆逊并非心血来潮,也并非心性善良,毕竟黄承彦对陆逊曾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

这当然是表义说词,事实上黄承彦放走陆逊是在帮助诸葛亮。要知道,当诸葛亮闻知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当时就发出6字长叹:汉朝气数尽矣!

而诸葛亮这6字感叹也道破黄承彦放走陆逊的玄机所在。足智多谋的黄承彦显然早已洞察天下局势,东吴如果举兵深入蜀国境地,曹魏大军显然会趁机轻袭东吴,如果是这样东吴将危在旦夕,如果一旦东吴灭亡,蜀国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这就是诸葛亮深感末日来临,长叹一声“汉朝气数尽矣”的根本原因。为了保全吴蜀两国,不至于吴国和蜀国被曹魏个个击破和吞并,黄承彦才忍不住从归隐的山林中跳将出来,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这样逆天之举,放走了陆逊。

而黄承彦之举也感动了陆逊,他事后发誓永不侵犯。而事实果不出黄承彦所料,由于陆逊及时回师,遏制住了曹魏吞并东吴的如意算盘,也间接为诸葛亮励精图治赢得了时间,这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穷兵黩武、伐魏兴汉之举!

总之,黄承彦在三国中是位神龙不见首尾的牛人,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他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可见其淡泊名利,但他在关键时刻所做的举动,又证明他高人一等的眼界和智谋。他在细微处改变了整个三国的走势,可谓三国第一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