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厚其栋,不能任重”
古语云:“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置身岗位,处身社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责任。怎样尽好责任?《国语·鲁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厚其栋,不能任重。”意思是,不选择粗大的木料做栋梁,就不能承受沉重的压力。这告诉我们,履职尽责还要有能力素质基础,如果不愿担责或是肩膀不硬,就难以担当重任。
“厚其栋”要靠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只有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坚持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理念,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发展,胜任岗位要求。学习要制定合理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会在有限时间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厚其栋”还要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学习只有和实践相结合,和正在做的事情相衔接,才能真正发挥效能。对革命军人而言,岗位连着战位,履职尽责就要以战略眼光看问题,以备战打仗的观念办事情,切不可让和平积习侵染思想。要把备战打仗当作第一要务,努力使自身能力素质适应未来战场打赢要求。
“厚其栋”更要养成敢于担当的习惯。遇到难题就躲,遇到困难就避,只会让人养尊处优、思想麻痹,绝不是革命军人应有的姿态。革命军人敢于担当负责,才能磨砺锻造出能负重的“铁肩膀”。敢于担当,就是要有大项任务干在前、紧要关头冲在前的勇气,无论多重多难多急的任务,只要交给了自己,就要以最高标准完成。岗位越重要,责任越重大。勇于担当,处处尽责,敢于负责,才能获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新时代强军号角已经吹响,新职能新使命新任务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担负起时代重任,以勇于担当尽责的姿态努力奋斗、开拓前进。
池莉:何为厚道(深度好文!)
一、厚道什么意思
埋头搞经济30年,暴利终于把人变成了鬼。整部社会机器,各个部件似乎都出了问题。政府急了,重拳频出,却按下葫芦浮起瓢。现在人心好像已经不是肉长的,人都不厚道了。有一阵,我皮肤生了一点小疾,特意拜托朋友先找医生,再我自己又赠书签名,尽管谨慎如此如许,最后无非被虚假热情一番,给我开出的还是万元大处方。我学医出身,一看处方就明白,实实痛心:如今怎么连老医生做人都不厚道了呢?更有意思的是:后来老医生还很委屈,人家还认为是你不厚道!你明知道医生只有开大处方才可以更多钱,还不让医生赚一点?
厚道究竟什么意思?纠结了。人人都知道厚道是美德。然而厚道这种美德发生了理解与指向的歧义。原本是个人的品性,变成了对他人的要求,无怪乎如今人人都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够厚道。
一种美德的认知、建树与普及,不是经济的功能,而是文化的功能。目前现实状况已经足够让我们看清30年来的教训:文化的削弱与缺失是何等致命!我们不仅 没有在经济改革开放的同时进行文化的改革开放,并且还放弃与忽略了我们原有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提升。美德是可以量化的,是可以有标准的。量化美德标准最强大的文化力量有两股,一是法律,二是宗教。现在许多人的无法无天,正是一无法律管制,二无信仰约束的结果。法制文化是一个大话题,辟章另说。先说宗教。
“厚道”来自于宗教的宽容意义。西方多体现于基督教。中国多体现于佛教。佛教中宽容意义的源头是“空相”。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无众生相”, 一个人只有了悟了“不住相布施”,他才能够达到忘我、从而宽容厚道淡定。遗憾的是,佛教的修行,对个体悟性与智性的要求,实在太高,大众实在太难领会,而我们也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佛教文化的进步、科学与现代性,以便大众百姓能够轻易接受先进宗教文化的熏陶。求佛拜佛已经完全功利主义,只要升官发财就 好,如有他人挡道,那就是他人的不厚道了。相比宽容性比较大、众生比较厚道、脾气比较温好、经济发展社会福利都比较稳妥安全科学发展的国家,多是基督教。与佛教相比,基督教更具具体性。比如,彼得问耶稣:“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该饶恕他几次呢?七次够吗?”耶稣回答:“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比如一个人应该如何与邻居相处,耶稣说:“你要爱邻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再比如,人们现场捉了奸,按当时摩西法律,必须用乱石砸死女人;耶稣却对人们说:“你们 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先拿石头打她。”将心比心,结果没有人敢先拿第一块石头,女人就这样感知了上帝赋予人类的宽容与厚道。善善相报,宽厚待人,渐成社会风尚,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更值得一说的是,在难以捉摸和掌握的个人情感领域,文学成为至关重要的文化力量。西方文学从最初萌起发展至今,无不以罪与罚为 探索主旨。无论作家是否信仰上帝,无论他们是赞美或质疑,是叛逆或跟从,都逶迤指向一个字:爱。上帝之爱与俗世之爱在文学里被探讨被述说被具象化,从而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心理依凭与密友。事到如今,如果我们还是继续认定文化就是群众健身运动、社区麻将室和楼堂馆所,实在太狭隘了。
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厚道
台北有一位建筑商,年轻时就以精明著称于业内。那时的他,虽然颇具商业头脑,做事也成熟干练,但摸爬滚打许多年,事业不仅没有起色,最后还以破产告终。
在那段失落而迷茫的日子里,他不断地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想破脑壳也找寻不到答案。论才智,论勤奋,论计谋,他都不逊于别人,为什么有人成功了,而他离成功越来越远呢?百无聊赖的时候,他来到街头漫无目的地闲转,路过一家书报亭,就买了一份报纸随便翻看。看着看着,他的眼前豁然一亮,报纸上的一段话如电光石火般击中他的心灵。后来,他以一万元为本金,再战商场。这次,他的生意好像被施加了魔法,从杂质铺到水泥厂,从包工头到建筑商,一路顺风顺水,合作伙伴趋之若鹜。短短几年内,他的资产就突飞猛进到一亿元,创造了一个商业神话。
有很多记者追问他东山再起的秘诀,他只透露四个字:只拿六分。又过了几年,他的资产如滚雪般越来越大,达到一百亿元。
有一次,他来到大学演讲,期间不断有学生提问,问他从一万元变成一百亿元到底有何秘诀。他笑着回答,因为我一直坚持少拿两分。学生们听得如坠云里雾里。
望着学生们渴望成功的眼神,他终于说出一段往事。他说,当年在街头看见一篇采访李泽楷的文章,读后很有感触。
记者问李泽楷:“你的父亲李嘉诚究竟教会了你怎样的赚钱秘诀?”李泽楷说:“父亲从没告诉我赚钱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记者大惊,不信。
李泽楷又说:“父亲叮嘱过,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说到这里,他动情地说,这段采访我看了不下一百遍,终于弄明白一个道理:做人最高的境界是厚道,所以精明的最高境界也是厚道。
细想一下就知道,李嘉诚总是让别人多赚两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他合作会占便宜,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
我最初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过于精明,总是千方百计地从对方身上多赚钱,以为赚得越多,就越成功,结果是,多赚了眼前,输掉了未来.
演讲结束后,他从包里掏出一张泛黄的报纸,正是报道李泽楷的那张,多年来,他一直珍藏着。报纸的空白处,有一行毛笔书写的小楷: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
这位建筑商就是台北全盛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林正家。他说,这就是一百亿的起点。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厚积薄发,气势如虹。
只懂追逐利润,是常人所为;更懂分享利润,是超人所作。人生百年,不可享尽世间所有荣华;惠及百人,能够得到人间更多真爱。
人的一生给别人借过时实际是在给自己修路,厚道的人,你的人生路总是很宽很长......
进入砚田书院书友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鉴赏!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普遍认为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五柳先生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说这篇文章是陶渊明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和规划未来。清代学者林云铭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可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陶渊明笔下五柳先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如此情境不似为自己规划未来,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文章创作于陶渊明晚年时期。清代学者林云铭指出文中赞语中“无怀氏”“葛天氏” 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和不为官的态度,足以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此文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首先立意新奇剪裁得当:《五柳先生传》是作者以自况之作为目的,托空寄意。所以既不太虚,也不太实。太虚、扑朔迷离,则失之晦涩;太实、笔笔写真,一看即破,则索然无昧。
开头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仅立意新颖,而且诙谐有趣。最后用“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两个问句结尾,含蓄蕴借、余味无夯。全文围绕“不慕荣利”这一主题写了读书、饮酒、安贫、著文等四件事,详略得当落笔有致。
其次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五柳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作者对“五柳先生”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不仅把他的志趣、情操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对其居室、衣着等外在形象,也进行了必要的勾勒,塑造了一个居陋室、着破衣的隐者形象。正因为如此,“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曾引起后世许多诗人的神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中曾说“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第三此传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一篇寄托诗人平生理想与志趣的传记,在一般人写来,免不了要洋洋洒洒地作长篇大论,但作者抓住足以表现人物本质的主要事件,仅仅用了173字就概括无遗,其用笔之经济,实在堪称精炼。
陶渊明(约365年--约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南朝宋初期文学家,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陶渊明生活的晋代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诗《饮酒》、田园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等。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