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天佑之)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天佑之)

曾仕强频道:你知道《易经》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含义吗?

遵道贵德·儒道易行

《易经》: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含义是什么呢?

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就不会有不利的后果。这就说明,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 伦理从哪里来?从自然来。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如果伏羲氏当年说是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宗教了,但是他没有。他说,这是阴阳的互动,是自然的孕育,是有两种不同的力交互作用,很自然就产生万物,并且不断运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

西方人看地球,看到最后就看出一个结果,就是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二分为四,两个细胞就分成四个,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这样无穷无尽就产生万物。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但是偏偏中国人的看法不太一样,我们认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面就不讲了,因为不需要讲了,万物都产生了,还讲什么? 一分为二,一生二,这两种都对,但是分析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一生二,很简单,太极生两仪,分阴分阳,二生三,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生万物,这个三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汉高祖统一天下以后,他就简简单单约法三章,这是最切合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做法。有阴有阳,谁都知道,但是阴阳如果不互动,什么都没有,就一个阴一个阳,有什么用?这整个的思路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发展。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就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的过程。如此一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易经·系辞》也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世间万物又是如何从两仪进一步变化而来的呢? 我们现在一定要了解,中国人很多思维是从《易经》来的。《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一所构成的,可是这个一如果是单纯的一,那就一到底,就不会变化了,更不会有万物了。光是有阴有阳,如果阴阳不互动,也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阳一定会跟阴碰在一起,阴会跟阳化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产生万物,变成四象。

知行合一·修己安人

易经中“自天佑之”是何意?千古误解,老天爷不会给你当保镖!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那这句话中的天是什么意思?

在大众心中,天就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人。所以,很多人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成有老天保佑,自然就是大吉大利了。所以,人们也喜欢说求老天保佑,求菩萨保佑。在事情没有把握,不能掌控时,然后给菩萨烧柱香,磕个头,以为就能获得上天神灵庇护,助力自己把事情办成。这不是在和老天做生意吗?而且对于老天来说,还是一项亏本买卖。你供几个苹果,烧几炷香,就能换来自己的高收益回报,你这么做,他也这么做,天下人都这么做,这老天爷不知道亏成啥样了?显然是不现实的嘛。

这对中国文化中的“天”的极大误解。其实真正的中国文化是最不迷信的文化。你去看代表中国文化源头级别的经典中,像老子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有哪一部是讲神啊、鬼啊,巫术啊,菩萨呀之类的?没有。全都是如出一辙地以天地自然规律为准则,为榜样,为参照得出的治身,修身,齐家,治国之大道。所以,很多人说,中国的中医、易经迷信,那是读不懂老祖中的科学文化,还振振有词地自污、自损自己的文化,而现在所谓的西方科学,把人类的生存环境、食物等搞得天昏地暗的一团糟,他却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这才是文明,才是科学。俨然一个不肖子孙。

中国文化中的“天”,从来就不是什么妖神鬼怪,就是一个天道自然的客观规律。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出现农耕文明?就是因为中国的上古圣人、圣王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发明了历法,通过历法来指导老百姓能够顺天应时而耕种。现在我们哪怕是文盲一个都晓得春耕秋收,但是你想想在没有农耕之前,还是在丛林中靠与动物肉搏获得食物的蒙昧时代,你知道这个最简单的常识吗?你只知道天气会变,至于为什么会变,何时会变,变了之后天地万物会发生何种变化,你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感官而已。这种状态是不可能种出庄稼的。也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农耕文明了。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老祖宗之伟大、之科学了。

真正妖神鬼怪文化的出现都是后世之人,天子、庶民皆失守天道,不尊天道招来各种祸害,甚至天下大乱,而又不明白其缘由,又无助,于是,向外求,以为是有另外一个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时候,各种以神秘力量为基调的各种旁门左道便有了市场。

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天,就会把它与神秘力量挂钩。对“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的解释也是如此,很多专家们对这句话的解释都带有神秘色彩。比如,有解释是:上天保佑有德之人,赐福于己,吉祥,无往不利。

这就是在把天当成了一个善恶分明的,有情感好恶的人来说的。这其实不是说的天,而是说的人,说的是人心当中一个完美愿望——好人都有好报的心理折射。

所以,如果你正确理解天的含义的话,就不会那么幼稚地以为,有一个神通广大,善恶分明的天生会当你的保镖,暗中帮助你,还给你记账,做资源的公正分配。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才不会像是你想象的那样,会关心你的喜怒哀乐,有无得失,对你有偏爱,给你开个后门啥的呢!他只管自己按照道之规律自我运转。你要得吉,你就尊天而行。而不是幻想天来依你而动。

所以,这句话的本意是在帮助你解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如何获得“吉无不利”的结果。怎样获得?条件就是“自天佑”。“自天佑”是说让你能够获得庇护力量的绝对不是来自于人或者人为杜撰的妖魅鬼怪,而是来自于天——天地自然规律。信佛的,去求神拜佛啦,或者去请求上师加持,追星的,人为偶像就是自己的力量,信科学的,把科学家的话当圣旨,这些都是“自人佑之”的表现。那么你要想获得“吉无不利”的结果就难了。唯一能保佑你的,就是你让自己顺天应时而动,才能得到“吉无不利”。

《易经》四句金言,读懂改变一生!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易经》则是中华文明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被誉为“大道之源”。

《易经》中有四句话非常重要,对国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闪烁着数千年的智慧之光。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说,人要靠自己。

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友,有一次二人同游杭州灵隐寺。

苏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中挂着念珠,觉得奇怪,就问了一个问题:“人人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以求得她的护佑,为何她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她念谁的名号呢?”

佛印禅师回答道:“念观世音菩萨。”苏东坡更奇怪了,紧接着问道:“她为何也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说道:“她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很多人总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指引和帮助。

有贵人帮助固然是幸运的,但是,在贵人到来之前,唯一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必须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和信心。

抛开那些侥幸心理,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君子以经纶

《易经》屯卦《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经”是织布机上的纵丝,“纶”即织布机上的横丝,二字连用,以织丝来比喻治理天下。

也引申为事业方面的经营、筹划、管理。

君子应当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勤恳经营,使之处于井井有条的良好发展状态。

秦二世时,天下人民不堪秦朝的苛政,纷纷揭竿而起。先是陈胜、吴广起义,后有项梁、项羽起义,以及刘邦的率兵反秦。

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队伍。

刘邦当时最得人心,在郦食其、张良等的辅佐下,率军西进,第一个攻入关中,进入咸阳。

他美滋滋地做着当关中王的梦,住进了富丽堂皇的阿房宫。

刘邦手下的几位贤臣,马上劝告刘邦,希望他不要贪恋眼前的财富、享受,要以得民心为重。

刘邦听了张良等人的劝告后,马上就醒悟过来,离开阿房宫,撤出咸阳,并下令严禁骚扰关中地区的老百姓。

刘邦撤出咸阳之前与当地老百姓“约法三章”,分别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其余残酷的刑法全部废除”。

约法三章一出来,立刻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都说刘邦是个仁德的贤主,希望他能统治关中地区,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士兵。

刘邦再三推辞说:“仓库里有的是粮食,乡亲们何必破费呢? ”

百姓听后更加高兴,看到刘邦如此爱护他们,都希望他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个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约法三章”的故事。回顾刘邦的“创业”之路,正是遵循“经纶”的最好典范

刘邦在攻城中从不烧杀掳掠,秦朝的百姓都高兴,入关中后又能不扰民、不害民,以有序治理得百姓之拥护。

“万事开头难”,正因如此,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更加需要经营、筹划、管理。

特别是初创事业的时候,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有一个长期、良好的发展。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易经》谦卦《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越是见过世面的人,往往越知晓自身的渺小,所以能够虚怀若谷。左宗棠有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意思是:人生在世,应当怀凌云之志,对缘分随遇而安,享受普通人平平淡淡的福分;看问题要有长远的目光,待人接物要谦逊温和,凡事留有余地。

境界越高的人,越谦卑朴实,而不是盛气凌人,傲慢无礼。因为他们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曾国藩说:“谦卑含容是贵相。”越高贵的人,越谦卑朴素,虚怀若谷。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在广漠的时空中,实在渺小如蜉蝣。只有谦卑地低下头,不断修行,才能抵达至善至美的境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

《易经》中的“易”这个字,古人总结它有三个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变易”即变化的原理。当人处身困顿、进退维谷的时候 ,就要力求改变,才能打破困局。

《易传•系辞》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所谓变通,就是唯有变化,才有可能出现新的转机;有了新的机会,才会使事物发展更加通畅和长久。

接受变化、拥抱变化,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才是应对变化的真谛。

只有掌握变化者,才能不负过往、无畏向前。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