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诗三首,形象鲜明,语言简练
导语卢纶出生于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字允言,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卢纶曾应进士举,但未中第。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难移居江西鄱阳。
代宗大历初年,卢纶又数度至长安应举,仍未及第。后来得到宰相元载、王缙的推荐,先后担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大历十一年(776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被免官。直到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他才被任为昭应县令。
贞元时期,卢纶在河中节度使浑瑊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第一首《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写的是将军夜里在深林中猎虎的情景。林暗表示树林幽深,草惊风表示风吹草动,给人一种虎出没的感觉。将军夜引弓,说明将军警惕敏捷,随时准备射击。这句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气氛。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将军天亮后寻找箭矢的结果。平明表示天刚亮,寻白羽表示寻找箭杆上的白色羽毛,没在石棱中表示箭头深深地钻进了石头的棱角。这句突出了将军射箭的力度和准确度,同时也表现了将军的惊讶和遗憾。
这首诗是卢纶《塞下曲》中的第二首,描写了将军夜里在边塞深林中误射石头的故事,借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射虎的典故。诗人用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将军勇武善战、英姿飒爽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危险。诗歌具有浓郁的边塞风情和战斗气氛,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第二首《山店》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登登山路行时尽”,用了拟声词“登登”来形容上山的脚步声,同时也暗示了山路的险峻和艰辛。诗人走了很久,终于走完了上山的小路,到达了目的地。这句既写出了诗人的行程,又为下文铺垫了背景。
“决决溪泉到处闻”,用了拟声词“决决”来形容山泉水流的声音,同时也暗示了水流的清澈和活泼。诗人在山中到处都可以听到溪泉的声音,这给他带来了一种清新和舒畅的感觉。
“风动叶声山犬吠”,用了动宾结构“风动叶声”来形容风吹动树叶发出的飒飒声,同时也暗示了风的凉爽和秋天的气息。诗人听到了山中犬吠的声音,这说明有人家住在这里,给他带来了一种亲切和温馨的感觉。。
“一家松火隔秋云”,用了倒装结构“一家松火”来突出山中小店用松枝点燃的火堆,同时也暗示了小店的简朴和质朴。诗人隔着秋天的薄云,能看到小店的火光,这给他带来了一种温暖和欢乐的感觉。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素材,以感官为线索,以对比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山中小店的图画,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没有使用任何修饰语或感情色彩,而是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清新宁静、温馨欢乐的境界中。这首诗是卢纶诗歌中的佳作,也是唐代田园诗中的名篇。
第三首《宿澄上人院》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描写诗人宿于澄上人院的景象,竹窗是寺院的特征,远水是山中的声音,月出是夜晚的光芒。诗人用闻和似两个动词,表达了他的感觉和想象,远水和溪中都是禅意的象征,寓示了诗人的心境。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描写寺院的特殊之物,香和幡都是佛教的供养之物,香覆指新香火覆盖了旧香灰,幡飘指殿前的风幡随风摇动。诗人用覆和飘两个动词,表达了他对生死轮回和禅机的感悟,经年火和后夜风都是时间的变化,寓示了诗人的觉悟。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表达诗人自省和谦虚的心态,性昏指本性昏暗,知道晚指悟道为时已晚,学浅指学问不深,喜言同指喜欢与人见解相同。诗人用昏和浅两个形容词,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的认识,知道晚和喜言同都是心理的反应,寓示了诗人的谦卑。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表达诗人得道和自信的心情,一悟指一旦开悟,归身处指皈依之所,何山路不通指无论多少困难都能克服。诗人用悟和归两个动词,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和信仰,何山路不通是一个反问句,寓示了诗人的坚定。
这首诗是一首写宿于澄上人院的禅意之作,诗人以景入情,以物喻理,以心显境,以境彰心。诗中充满了禅机和佛法,体现了诗人对生死轮回、本性清明、见解相通、得道归真等方面的感悟和体验。诗歌语言简洁而深刻,意境优美而隽永。
总结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为唱和赠答之作,体现了他广泛的交游和社交能力。他的诗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尤其是边塞诗,气势不凡,颇有盛唐气象。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用诗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卢纶的诗也有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也透露出他屡试不第、仕途坎坷的心情和感慨。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诗三首,形象鲜明,语言简练
导语卢纶出生于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字允言,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卢纶曾应进士举,但未中第。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难移居江西鄱阳。
代宗大历初年,卢纶又数度至长安应举,仍未及第。后来得到宰相元载、王缙的推荐,先后担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大历十一年(776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被免官。直到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他才被任为昭应县令。
贞元时期,卢纶在河中节度使浑瑊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第一首《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写的是将军夜里在深林中猎虎的情景。林暗表示树林幽深,草惊风表示风吹草动,给人一种虎出没的感觉。将军夜引弓,说明将军警惕敏捷,随时准备射击。这句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气氛。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将军天亮后寻找箭矢的结果。平明表示天刚亮,寻白羽表示寻找箭杆上的白色羽毛,没在石棱中表示箭头深深地钻进了石头的棱角。这句突出了将军射箭的力度和准确度,同时也表现了将军的惊讶和遗憾。
这首诗是卢纶《塞下曲》中的第二首,描写了将军夜里在边塞深林中误射石头的故事,借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射虎的典故。诗人用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将军勇武善战、英姿飒爽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危险。诗歌具有浓郁的边塞风情和战斗气氛,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第二首《山店》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登登山路行时尽”,用了拟声词“登登”来形容上山的脚步声,同时也暗示了山路的险峻和艰辛。诗人走了很久,终于走完了上山的小路,到达了目的地。这句既写出了诗人的行程,又为下文铺垫了背景。
“决决溪泉到处闻”,用了拟声词“决决”来形容山泉水流的声音,同时也暗示了水流的清澈和活泼。诗人在山中到处都可以听到溪泉的声音,这给他带来了一种清新和舒畅的感觉。
“风动叶声山犬吠”,用了动宾结构“风动叶声”来形容风吹动树叶发出的飒飒声,同时也暗示了风的凉爽和秋天的气息。诗人听到了山中犬吠的声音,这说明有人家住在这里,给他带来了一种亲切和温馨的感觉。。
“一家松火隔秋云”,用了倒装结构“一家松火”来突出山中小店用松枝点燃的火堆,同时也暗示了小店的简朴和质朴。诗人隔着秋天的薄云,能看到小店的火光,这给他带来了一种温暖和欢乐的感觉。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素材,以感官为线索,以对比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山中小店的图画,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没有使用任何修饰语或感情色彩,而是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清新宁静、温馨欢乐的境界中。这首诗是卢纶诗歌中的佳作,也是唐代田园诗中的名篇。
第三首《宿澄上人院》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描写诗人宿于澄上人院的景象,竹窗是寺院的特征,远水是山中的声音,月出是夜晚的光芒。诗人用闻和似两个动词,表达了他的感觉和想象,远水和溪中都是禅意的象征,寓示了诗人的心境。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描写寺院的特殊之物,香和幡都是佛教的供养之物,香覆指新香火覆盖了旧香灰,幡飘指殿前的风幡随风摇动。诗人用覆和飘两个动词,表达了他对生死轮回和禅机的感悟,经年火和后夜风都是时间的变化,寓示了诗人的觉悟。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表达诗人自省和谦虚的心态,性昏指本性昏暗,知道晚指悟道为时已晚,学浅指学问不深,喜言同指喜欢与人见解相同。诗人用昏和浅两个形容词,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的认识,知道晚和喜言同都是心理的反应,寓示了诗人的谦卑。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表达诗人得道和自信的心情,一悟指一旦开悟,归身处指皈依之所,何山路不通指无论多少困难都能克服。诗人用悟和归两个动词,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和信仰,何山路不通是一个反问句,寓示了诗人的坚定。
这首诗是一首写宿于澄上人院的禅意之作,诗人以景入情,以物喻理,以心显境,以境彰心。诗中充满了禅机和佛法,体现了诗人对生死轮回、本性清明、见解相通、得道归真等方面的感悟和体验。诗歌语言简洁而深刻,意境优美而隽永。
总结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为唱和赠答之作,体现了他广泛的交游和社交能力。他的诗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尤其是边塞诗,气势不凡,颇有盛唐气象。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用诗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卢纶的诗也有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也透露出他屡试不第、仕途坎坷的心情和感慨。
卢纶《塞下曲》(其二)赏析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一.作者简介:卢纶,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卢家场村人。但对他的生卒年代,专家们考据的结果,出入很大,有的说是739~799年,有的说是798~799年,还有其他说法。
卢纶是个大才子,却始终没有考中,后来由于诗名远播,被在朝官员推荐,也做了官。但他的仕途也不顺利。后来一位镇守边疆的节度使(地方军政长官)要他担任判官(相当于节度使的助理)一职,于是,有机会接触军旅生活。这种军旅生活的实践,使他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作。
卢纶所写《塞下曲》组诗共6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写将军夜猎的故事。据说,汉代名将李广善射,一次夜猎,本来是草中的一块石头,他却看成了一只虎,于是一箭射去。天亮一看,箭头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之中了。这个故事比较真实可信。
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广(即汉代名将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簇(箭头),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唐代右北平的旧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黑城古城)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为了读者更好地体会卢纶此诗的内涵,我再把汉代刘歆所著《西京杂记》中的有关内容也列于下面: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读dú lóu,即头骨)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器(尿盆),示厌辱之也。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簳折而石不伤。
二.部分词语注释:
1.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2.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3.引弓:即拉开弓。
4.白羽:指箭杆后面有白色羽毛的箭。
5.没:读mò,陷入的意思。
6.石棱:石头的边角。
三.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通俗易懂,一看就是在写一个故事。而且当看到“将军”一词时,你就可能体会到诗人为之骄傲与对其赞美之情了。那么,卢纶写“将军”之神勇,是不是还有弦外之音呢?于是,我想到了“见仁见智”这个词语。
1.前两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那个时地中的氛围。其中“暗”与“夜”相照,“林”与“草”相映,而它们还与“惊”“风”二字相联系,最后构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且有声有色的塞外深夜的歌曲与画面。你看,仅仅是十个字,诗人就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墨画,奏响了一支小夜曲。而这一切仅仅是背景而已,这画这曲原来是专为“将军”的出场创设舞台的。
按一般道理讲,“夜引弓”之后应该写将军的行动了,可诗人却就此停笔。这是为什么?让我用《孟子》中的一句话说说,这就叫“引而不发,跃如也”。也就是故意啥都不写,启发读者自己去思索,去想象。
你可能在想:这位将军半夜起来在树林里拉弓,他在干什么呀?是在练功呢?还是有点夜游症呢?抑或是发现了敌情呢?当你思索无果,想象无获时,你就得看后面的诗句了。你看,这一笔妙也不妙!
2.后两句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两句是说,天刚亮去寻找白羽箭,一看,箭头却深深地陷入一块石头的角边之中。你看到这两句后,可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将军在睡梦中听到了风声,也许同时听到了老虎的吼声,于是他赶紧起来看个究竟,结果发现远远的地方蹲着一只老虎。于是,他拉弓搭箭,射向那老虎。随后一看,那老虎一动不动了。将军这才安然入睡。至于天亮后发生的故事,那就全在后两句所写的“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了。
请读者注意:这就是用诗讲故事的奥妙!能用20个字讲出如此生动的故事的,古往今来,能有几人?这才叫诗,这才叫“大才子”写出的诗。
再请读者注意:上面所说,是指不了解李广射虎那段故事的读者之想象。如果读者脑海里原来就有李广射虎的故事,他们读了这首诗,又会怎样呢?
“石棱”,指石头的突起部分,箭头怎么会钻到石块里头呢?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这确是事实。因为《史记》里明明白白写着,《西京杂记》中清清楚楚记着。于是,读者明白了:原来卢纶是在渲染李广将军之弓力,是在形容李广将军之眼力,是在赞颂李广将军之神勇。于是,你又会立刻想到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3.诗中的“弦外之音”。我们知道,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6首,这里讲的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一首是第三首,全诗也是4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其余4首也无一不是在写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无一不是在写勇敢善战的边疆将士。所以,这首诗分明是借李广的故事从侧面赞颂守边将士的英勇的姿态与时刻警觉的值守。但是,读者如果查一点资料,就可以知道,卢纶当时曾任幕府中元帅的判官,能够担任判官一职,说明他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旅之人。所以,我觉得他讲李广的故事,不仅在赞颂他人,恐怕也在激励自己与暗示自己的抱负吧!他担任判官之后,又被提拔为检校(兼任)户部郎中。可就在官运来临节节上升之际,他逝世了。
这个“大才子”,给后世留下的主要是他的诗作。据说,他的诗作收在《卢户部诗集》中,可惜没有传下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多是今人选编的部分作品。
中唐诗人写了一首边塞诗,只有20个字,后人评价:有盛唐之音
用典是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在此处,李商隐用的就是西汉时贾谊的典故。
诗人爱用典,但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用《史记》中的典故,改写了一首《塞下曲》,写得高妙至极,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要知道,李白也写过《塞下曲》,却被有被收录呢?
这首诗就是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二》,全诗如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一首边塞诗。将军夜猎,见林木深处有风吹草动,以为是老虎,便引弓射箭。
第二天天亮时,将军n寻找射出去的羽箭,却吃惊地发现,哪有什么老虎呀,只见一个大石头卧在草丛之中,而那根羽箭被射到了一个大石块里,连羽毛都没入了石棱中。
读完这首诗,相信诗友们也明白了,这里引用的是《史记》里飞将军李广的“射石”典故。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外出打猎,见到草丛中的石块,以为是虎,拉弓射箭,箭射中后,却发现,是一个大石块。再重新射石,却再也不能射入石头中了。
卢纶用20个字,凝练地将李将军射石这个典故,写成一首绝句,读来,眼前出现了一个勇猛、沉着的将领形象。
在《史记》中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经卢纶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卢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首,看来,确是实至名归。
在卢纶的笔下,将军是沉着的。
首句写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将军的警惕性极高,发现草丛中有异样,以为是老虎,将军引弓射箭,这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何等的从容不迫。
将军是勇猛的。
第二天,天亮了,大家来寻找昨日的羽箭,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大石块,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这样的将军,卢伦是向往的,试想,有这样的将军在,边境何愁不安宁呢?国家何愁不太平呢?
诗作者卢纶是中唐诗人,此时,距离唐玄宗的盛唐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盛唐早已不在,盛唐气象也不在了,但这首诗音调铿锵,语调高昂,被后世评价“有盛唐之音”。
清代诗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塞下曲》六首俱有盛唐之音,“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一章尤佳。人顾称“欲将轻骑逐,大雷满弓刀”,虽亦矫健,然殊有逗遛之态,何如前语雄壮!
卢纶的这组塞下曲,一共有六首,隐娘把这六首,一并列在下文,诗友们不妨读一读,是否真有的盛唐慷慨高致的味道呢?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康雍楷书唐人绝句,够漂亮!
康雍(1931—2003),当代著名书法家,人称二康。出生于辽宁省义县,祖籍河北乐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受家庭的影响,酷爱书画艺术。他早年学习绘画,兼攻书法,五十年代末期,他告别画坛,将精力转入书法艺术。从此,他广涉诸家、取精用弘,吐故纳新、奋勉精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艺术成就。
康雍的楷书,取法初唐,同时熔入汉隶和晋魏之韵味,汲取庄稼家之长,融会贯通,力创自家面貌,他得欧体之精髓,食古而化,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意趣,骨力劲峭,法度森严。其显著特点是吸收隶书笔意较多,撇笔捺笔成八分之势,庄严古雅。
虞世南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王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祖咏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杜甫 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卢纶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柳宗元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居易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来自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