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公瑾是谁的别名(公瑾是谁)

公瑾是谁的别名(公瑾是谁)

读史|公瑾是个好兄弟

修复版的《英雄本色》前不久上映了,空气中都是怀旧的味道:风衣、牙签、钞票点烟……无论当年是城市孩子还是小镇青年,都曾被《英雄本色》中展现的男人之间的情义深深打动,电影里,他们历经磨难,却从不放弃对兄弟情义的追求。

重温这部电影,突然想起历史上的一个人物来,他被后人有意抹黑,形象长存误解,但真实的他,于乱世之中恪守情义,在朝三暮四的年代,做一心一意的兄弟,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作“男人的友谊”。

他叫周瑜,字公瑾。

安徽寿县,一个英俊少年下马,叩响了门环。大门打开,又一位英俊少年出现。

这是周瑜与孙策的第一次见面,时在公元190年,两人都是1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正是现在初三升高一的年龄,但15岁的孙策,已经是一个名气颇响的社会活动家了。当时他的父亲孙坚正率兵与黄巾军作战,把家眷安置在寿县,孙策小小年纪,就开始在寿县四处结交名士,名气越来越大。周瑜是舒县人,慕名前来拜访。今天从舒县到寿县,高速公路开车也得两个多小时,可见周瑜的心很诚。

寿县离战场比较近,周瑜就劝孙策带母亲弟弟移居舒县,孙策同意了,于是搬家南下到舒县,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两个好朋友,就这么住一起了。但朝夕相处的时间并不长,翌年,孙坚战死的消息传来。 这一年,孙策17岁。

他把家从舒县搬到扬州,然后去找袁术索要父亲的旧部,但军阀个个拥兵自重,怎肯割肉?袁术忽悠孙策自己先去募兵。当时各地都为大大小小的军阀所割据,今天与这个结盟,明天遇那个袭击,经历很大一番波折,孙策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去见袁术,后者这才将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孙策统领。

名义上,孙策归袁术统管,袁术也很欣赏他,但袁术此人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孙策对他越来越失望,想自立门户,请求渡过长江去招募兵马。袁术知道他走了肯定不会再回来,但小算盘一打:孙策要去的地方,全是些狠角色在盘踞着,他去了也没什么作为,于是同意了。这样,孙策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创业史。

孙策特别自信,他战斗力爆棚,好勇斗狠,有“小霸王”之称,喜欢单骑打猎,不带卫士,别人劝他,他不听。公元200年,他到丹徒山中打猎,骑一匹快马,把扈从骑兵甩在后面,此时3个刺客出现了,要为被孙策杀死的主人报仇。孙策先开弓射死一个刺客,旋即面颊中箭,这时护卫赶上来,杀死另外两个刺客。但孙策中箭后,痛得厉害,知道自己命在旦夕,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当夜去世,年仅26岁——跟父亲一样的悲剧命运,都死于暗箭。

周瑜没有见到孙策最后一面。他从外地带兵回来奔丧,悲恸欲绝,祭奠孙策完毕,接下来拜见孙权,他的举动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对孙权用了君臣之礼。

周瑜对孙策都未行过君臣之礼,他俩关系,更类似于一起创业打天下的兄弟,用孙策的话来说,“公瑾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周瑜在众目睽睽之下,视孙权为君,自己退而为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非常明确地释放了这样的信号:我把对孙策的忠诚,已经全部转移给孙权了。

还有什么比“忠诚”更能巩固男人之间的友谊?尤其在东汉末年这个视“忠诚”为弃履的年代,想想“三姓家奴”吕布,想想“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曹操,想想诱降叛军却当众虐杀的董卓,就知道人心不古、世道不堪。周瑜有影响力号召力也有足够实力,但在一个谁都想当老大的年代,他选择了忠诚。

靠谱比能力重要,忠诚比聪明重要。但周瑜这个人,既忠诚靠谱,又聪明能干,对于他的朋友来说,这是多么珍贵;对于他的敌人来说,又是多么可怕!

周瑜与孙策,是小弟对兄长的友谊,言听计从,誓死追随,虽然他只比他小一个月;周瑜对孙权,则是兄长对小弟的友谊,挺身而出,直言敢谏,虽然他对他执君臣之礼。

公元202年,孙权掌权第三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关键胜利,俨然老大,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命令他:把你儿子送到我这里来当人质!完全是霸王条款。

孙权很苦恼:送吧,从此受制于人。不送吧,曹操会起疑心,哪惹得起他这个大魔头?于是召部下商议,大家众说纷纭,不能决断。说错了话,或者误导了主公,都是麻烦事,另外,反正送的不是我的儿子……

怎么办?孙权不再开冗长而没有结果的座谈会了,他去见母亲,就带着周瑜一个人。周瑜给这对母子分析:

“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子孙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老百姓人心安定,有这么好的实力,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这番话,说到孙权母子的心坎里,孙权决定:不屈服于曹操,不送人质。他从此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关键时刻,朋友能够“担当”,就能帮助彼此,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性格暴躁、嫉妒心超强的江东大都督,整天想算计政治、军事才能远超过自己的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被诸葛亮连气三回,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但这并非真实的周瑜。在并非演义的正史中,周瑜文武双全,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人品。他不是一个小气不能容人的人物,他与诸葛亮,谈不上莫逆之交,但彼此惺惺相惜。孙权麾下,有个叫程普的老将,倚老卖老,不把周瑜放在眼里,一次又一次当众羞辱他,但周瑜始终都是宽厚相待,从不计较,以德服人,程普后来真服了,对周瑜亲热得不得了,史载:程普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与一个人交往,如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做人如此,是何等境界!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被另一个人活活气死?

周瑜是个有着鲜明汉代风骨的男子:崇文尚武,质朴纯粹,雅量高致,浑身洋溢着气节之美、慷慨之气、忠义之气,堪称中国古代男人楷模。这么一个完美男人,却很遗憾地在后世蜀魏正统之争中被抹黑了,后人帝蜀寇魏、尊刘贬曹,贬孙与贬曹是同时进行的,曹操固然成了白脸奸臣,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尤其是出于塑造诸葛亮英明神勇、高尚睿智形象之需要,周瑜被推到诸葛亮的对立面,便成了一个才智碌碌、妒贤嫉能的平庸之辈。其实,历史之大,完全可以容下周瑜、诸葛亮两位皎皎如玉的好男人,只是后人心思狭隘了而已。

有人说,女人的友谊建立在隐私的共享上,那么,男人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上。周瑜与孙策、孙权兄弟的友谊,基于乱世保境安民的理想,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历经劫难,却始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所谓大丈夫,所谓英雄本色,莫过于此了。

如果能用电影语言来表述,可以有这样的镜头:九泉之下,十年之后,孙策等来了周瑜,他会执手欢呼,热泪盈眶:“公瑾是个好兄弟!”

(摘自《领导文萃》2018年8月上)

稿件来源:《畅谈》

新媒体编辑:少时

三国谋士的绰号个个精准,四大名谋中,司马懿远胜于诸葛亮庞统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混乱时代,涌现出了吕布、关羽、典韦、马超等盖世名将,也涌现出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周瑜等超级谋士。而且这些谋士为了体现其与众不同,取得的外号也五花八门,令人叹为观止。

比如说曹操视为手下第一谋的郭嘉,他的外号叫“鬼才”。比如说被曹操骗进曹营后从此一言不发的徐庶,他的外号叫道 “单福”,意旨大富大贵之命。比如说三国时期第一猎头水镜先生,他不仅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而且为人清雅、学识广博,他成功包装和推荐出了诸葛亮、庞统等名谋,其“水镜先生”之名远播于天下。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三国四大名谋超级谋士的惊人外号内幕。

诸葛亮的外号叫卧龙。

卧龙,顾名思义,就是躺着的龙,一旦施展开来,可上天入地,神秘无限。而这好与诸葛亮的一生相吻合。诸葛亮从小饱读群书,胸怀不世之才,隐居南阳时,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他选择了出山,通过实践,他的聪明才智,最终帮助刘备在蜀中称霸,完成了完成匡扶汉室的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后来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诸葛亮没能完成刘备一统天下的遗愿,但诸葛亮却用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忠臣的代表,智慧的化身,称之为卧龙一点也不为过。

庞统的外号叫凤雏。

“凤雏”是指没有长成的凤凰,是一只待飞的小鸟,用在庞统身上恰好不过。。庞统的智慧和军事才华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庞统因为长相不佳,再加上他又恃才傲物,他的仕途之路也是坎垠的,他先是投靠孙权,但得不到重用,好不转投明主刘备后,官拜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齐名。然而,36岁的他在征伐蜀中的途中,因为一个大意,结果落得落凤坡上落凤凰的悲惨下场。而此时的庞统正值英年,其满腔才智和宏图大志都还来不及展露,便调落了。

庞统死后,刘备悲痛欲绝,亲自为其挑选墓地,一代凤雏就此随风飘散。

司马懿的外号叫冢虎。

和卧龙、凤雏等飘逸雅致的绰号相比,司马懿的冢虎则显得刚猛有力。冢虎,从字面意思理解,那就是隐藏在墓中的老虎,等到机会跳跃而出,搏杀猎物,可见这个外号的霸气和强势。曹魏谋臣司马懿老谋深算、隐忍持重,是个修为极高的人,他亦雄亦奸,亦猾亦诈,和“冢虎”极为相似。他在与诸葛亮的斗法中,虽然略处下风,但他却成功拖住了诸葛亮的北伐行动。最终,司马懿靠着隐忍和长寿,成为三国笑到最后的大赢家,篡夺曹魏政权,为西晋的建立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姜维的外号叫幼麒。

幼麒,意为还没长的大的麒麟,这个用在姜维身上也是贴切不过?姜维原本是曹魏的中郎将,用来诸葛亮用计降服了将他,随后把他做为接班人来培养和打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深谙用兵之道的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后九次征伐魏国。虽然小胜不断,但却无法改变三国格局。

蜀国衰败时,当邓艾兵临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后,姜维无奈之下选择了假意投降魏将钟会,然后忽悠钟会造反,借此实现复兴蜀汉的心愿。结果功亏一篑,姜维失败后被杀,看来这只麒麟果然幼小和稚嫩了点。

总之,论绰号,还是司马懿的冢虎最为霸气,最为贴切,远胜于他人。

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专家:两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周瑜被抹黑了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尤其是周瑜临死时那句“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感慨不已。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很多都是虚构。

尤其是诸葛亮,被塑造成“多智而近妖”的存在。事实上,诸葛亮事迹特别是那些在军事上的成就绝大部分都是作者杜撰的,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计”、“借东风”等等,全部子虚乌有。

历史上的周瑜要比诸葛亮年长6岁,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是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吗?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周瑜,除胆略过人、雅量大之外,还气度恢宏,心胸豁达。刘备也曾盛赞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生出名门,父亲周异曾担任洛阳令,而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用现在的话来说,周瑜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官二代。由于周瑜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而身材高大,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的那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然而,如此一位英雄人物,怎么可能被诸葛亮气死呢?气死是不可能的,史书上关于周瑜之死也说法不一。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同意了周瑜攻打益州的军事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路上身患重病,最终病死巴丘,年仅36岁。

按照周瑜的身体情况,病死也不太可能,虽然当时医疗水平低下,但周瑜毕竟享受到了最高的医疗待遇。《三国志·周瑜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

意思是说,周瑜指挥作战时中了一箭,导致病情恶化,只能撤退。周瑜病死消息传回东吴时,孙权痛哭流涕,仰天长叹,“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另外,专家们还表示,周瑜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两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周瑜已经为孙权勾勒了东吴的蓝图:划长江二分天下,据江东,图荆益,再伺机雄霸中原,这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战略。退一步说,诸葛亮和周瑜不仅没有过节,而且也没有正面交锋。

要知道赤壁之战后到周瑜病死这两年时间,诸葛亮的职责就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做好后勤工作,而两人也没有再见过面。因此可以这样说,“既生瑜,何生亮”,完全是抹黑。

参考资料:《三国志•周瑜传》、《三国演义》

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专家:两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周瑜被抹黑了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尤其是周瑜临死时那句“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感慨不已。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很多都是虚构。

尤其是诸葛亮,被塑造成“多智而近妖”的存在。事实上,诸葛亮事迹特别是那些在军事上的成就绝大部分都是作者杜撰的,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计”、“借东风”等等,全部子虚乌有。

历史上的周瑜要比诸葛亮年长6岁,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是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吗?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周瑜,除胆略过人、雅量大之外,还气度恢宏,心胸豁达。刘备也曾盛赞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生出名门,父亲周异曾担任洛阳令,而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用现在的话来说,周瑜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官二代。由于周瑜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而身材高大,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的那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然而,如此一位英雄人物,怎么可能被诸葛亮气死呢?气死是不可能的,史书上关于周瑜之死也说法不一。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同意了周瑜攻打益州的军事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路上身患重病,最终病死巴丘,年仅36岁。

按照周瑜的身体情况,病死也不太可能,虽然当时医疗水平低下,但周瑜毕竟享受到了最高的医疗待遇。《三国志·周瑜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

意思是说,周瑜指挥作战时中了一箭,导致病情恶化,只能撤退。周瑜病死消息传回东吴时,孙权痛哭流涕,仰天长叹,“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另外,专家们还表示,周瑜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两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周瑜已经为孙权勾勒了东吴的蓝图:划长江二分天下,据江东,图荆益,再伺机雄霸中原,这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战略。退一步说,诸葛亮和周瑜不仅没有过节,而且也没有正面交锋。

要知道赤壁之战后到周瑜病死这两年时间,诸葛亮的职责就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做好后勤工作,而两人也没有再见过面。因此可以这样说,“既生瑜,何生亮”,完全是抹黑。

参考资料:《三国志•周瑜传》、《三国演义》

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专家:两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周瑜被抹黑了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尤其是周瑜临死时那句“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感慨不已。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很多都是虚构。

尤其是诸葛亮,被塑造成“多智而近妖”的存在。事实上,诸葛亮事迹特别是那些在军事上的成就绝大部分都是作者杜撰的,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计”、“借东风”等等,全部子虚乌有。

历史上的周瑜要比诸葛亮年长6岁,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是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吗?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周瑜,除胆略过人、雅量大之外,还气度恢宏,心胸豁达。刘备也曾盛赞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生出名门,父亲周异曾担任洛阳令,而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用现在的话来说,周瑜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官二代。由于周瑜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而身材高大,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的那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然而,如此一位英雄人物,怎么可能被诸葛亮气死呢?气死是不可能的,史书上关于周瑜之死也说法不一。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同意了周瑜攻打益州的军事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路上身患重病,最终病死巴丘,年仅36岁。

按照周瑜的身体情况,病死也不太可能,虽然当时医疗水平低下,但周瑜毕竟享受到了最高的医疗待遇。《三国志·周瑜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

意思是说,周瑜指挥作战时中了一箭,导致病情恶化,只能撤退。周瑜病死消息传回东吴时,孙权痛哭流涕,仰天长叹,“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另外,专家们还表示,周瑜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两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周瑜已经为孙权勾勒了东吴的蓝图:划长江二分天下,据江东,图荆益,再伺机雄霸中原,这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战略。退一步说,诸葛亮和周瑜不仅没有过节,而且也没有正面交锋。

要知道赤壁之战后到周瑜病死这两年时间,诸葛亮的职责就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做好后勤工作,而两人也没有再见过面。因此可以这样说,“既生瑜,何生亮”,完全是抹黑。

参考资料:《三国志•周瑜传》、《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