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雅字几画多少笔画啊(雅字几画)

雅字几画多少笔画啊(雅字几画)

《诗经》“大雅”“小雅”之“雅”为誉说

【作者】

谈建忠

【导读】

对于《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的“大雅”“小雅”,至今犹有聚讼,各家意见不一。

这篇文章通过对“雅”字的考据,解决了《诗经》“大雅”“小雅”和“风雅颂”的解读问题。

【正文】

一、《诗经》内容来源三分说

《诗经》内容来自采诗官的说法最早产生于汉代,《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诗经》内容来自采诗官一说令人十分怀疑。如果考虑西周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书写能力,“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只是汉代人“唯心主义的想象”。另外,《诗经》内容反映的地域十分广阔,西周要派人到各国采集诗歌,单是语言上的巨大障碍,就已经难以克服,至于安全、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实在难以保证。采诗任务之艰巨之困难,非现代人可想象。但从交流来看,汉代有九译令,西周时期的翻译更加困难。

由此推断,《诗经》内容,按其来源,可分三类:一是作诗,由西周周贵族自作;二是献诗,由各邦国进献;三是采诗,少量采自各地。

二、《大雅》之“雅”的传统解释错误

甲、解释“雅”为正

《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核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韦昭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周礼》讨论了《诗经》的内容:“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康熙字典》“又【玉篇】正也。【尔雅疏】雅,正也。【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注】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可是《周礼》的作者及其年代,争论不断,《四库提要》说:“ (《周礼》)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贾公彦《周礼正义序》载:“《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

乙、程俊英《诗经译注》错误的认为“周首都的乐调为雅”: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古人按什么标灌来分的?后世学者对这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称周首都的乐调为雅,也就是《左传》说的“天子之乐曰雅”,又好像现在人解北京的乐调为京调一样。雅有大小之分。孔颖达说:“诗体既异,音乐亦殊。”惠周惕《诗说》认为大、小雅就像后代音乐的大吕、小吕一样,都是乐调的区别。颂即古代的“容”字,阮元作“样子”,就是表演的意思。……古人将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连在一起,称为“诗之六义”。

丙、高亨《诗经今注》虽然注意到“雅是借为夏字”,但是又误解“夏是西周王畿的旧称”:

《大雅》就是《小夏》《大夏》。都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西周“王畿”的诗歌,多数为朝廷官吏(公卿大夫)的作品。……可见二雅的雅也是代表地域,即借为夏字。如果不是这样,二雅是哪个地域的诗歌就表示不出来了。雅诗为什么有小大的区别呢?古说都不圆通,现在还得不出确解。

三、《大雅》之“雅”又作“疋”等字体《康熙字典》“疋”:

……【集韵】【韵会】【正韵】语下切,并音雅。正也。古文为诗大雅字。……【韵会】按古文大小雅,尔雅,字本作疋,今文皆作雅,而疋字但音匹矣。

《汉典》 “疋”:“古同雅’,《尔雅》亦作《尔疋》。”张富海《古文字与上古音论稿》(P295):《说文》二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各本作疋,从段玉裁注改)字。亦以为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谓古文假借疋为雅字。”雅,上古音疑母鱼部,…… 其实,古文以“疋”为“雅”,可能并非出于假借,而是跟“亦以为足字”一样纯粹由于字形上的纠葛。即古文用为“雅”的所谓“疋”实际上是从日从止的“夏”字之讹省。古文是用“夏”为“雅”,而非用所葅[zū]切的“疋”为“雅”。郭店简《缁衣》第十七章《大雅》之“雅”作(上日下虫),如图:

同简同章《小雅》之雅作(上日下止在左,页在右),如图:

何景成《甲骨文字诂林补编下册》(P888)N009条释(上日下虫)为夏字。并且说“舞(上日下虫)”即舞夏。上古乐舞相配,有其舞必有其乐。何文中引用有多种甲骨文字体,例如:

今按舞夏即是舞雩。《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yú]之下。”夏、雩是同源字。夏、雩读音相同,夏读雩音。《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周礼·春官·司巫》: “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舞雩是当时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活动。《论语·颜渊》篇和《论语·先进》篇都提到“舞雩”,足见春秋时期犹有这一传统。

四、《大雅》之“雅”的正确字体是“誉”

显而易见,《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的看法是来自于汉代人的观点。将“雅”分为大雅和小雅的看法要更迟一些。“风、雅、颂”的看法的看法是汉代人试图分析理解《诗经》的产物,汉代以前的《诗经》本身并没有这种三分法。

《说文解字》“雅”:“楚乌也。一名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就明确的说:“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皆属假借。”

“楚乌”就是今天所说的乌鸦,“雅”字最初造字是指“鸦”,“雅”和 “鸦”是异体字,“雅”没有“正”的意思。至于汉代认为什么用“正”来解释“雅”,那是因为汉代人把“雅”的异体字“疋”误认为“正”了。

《说文解字》未收录“誉”字头,但是收录了“譽”字。《说文解字》“譽”:“称(言爯)也。从言与声。羊茹切。”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誉”:“称也。称当作偁。转写失之也。偁、举也。誉、偁美也。”

雅的本字肯定就是“譽”了。汉代人的书写习惯之中,经常将夏、疋、誉等字混淆。

最后,总结一下,所谓的“风雅颂”,本当为 “风誉颂”,“雅”的本字为“誉”。 “风雅颂”是说《诗经》内容包括了对时政的讽刺、称赞和对祖先功业的歌颂。至于高亨先生“雅诗为什么有小大的区别”的疑问,那只是汉代人基于对《诗经》内容错误认识的的一种错误的划分。

【作者简介】

谈建忠,生于1974年4月,甘肃榆中人。中学教师,古文字学者,音韵学研究者,古籍校勘考据学者,甲骨文学者,简帛研究者,格律诗爱好者,三文学派的主张者。谈建忠老师自小热爱繁体字,熟习文言文,少年时期常读《五经合纂大成》和《小题三万选》,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年以后,深入内外典籍,曾经参加《群书治要译注》的编译工作,后来受中华书局李剑楠老师的邀请,参与了《中华大藏经续编》的审校工作。

谈建忠老师长期以来潜心学术,“述而不作”,坚持读书、解书、着书和讲书的“四书”学习和研究路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承袭乾嘉以来的学术求真精神,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事理为准则的根本信条,不沿袭一家,不曲从成说,不盲信古人,对《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山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疑难费解之处,从文本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考据,详加考辨,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了一系列标新立异,振聋发聩的独家观点和看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众多的学术成果逐步揭开了笼罩在千年典籍上的层层神秘面纱。

“韦编三绝今知命”、“年逢四十好著书”,谈建忠老师在四十岁时已经完成《周易文本献说》和《老子文本研究》两本巨著,总数达四十多万字。近年来,谈建忠老师本着学术研究一定要有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一定离不开学术争鸣的精神,按照别人讲得对的我不讲,别人搞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讲的基调,发愿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主动、自愿、无偿的发布出来,贡献给祖国人民。可以说,没有谈建忠老师,世人在解读古代典籍的道路上,还要摸索更长的时间。

学术成果举例:

1、《周易》研究

例一:在闻一多否定“干为天”的基础上,再次推翻了闻一多“卦名之干,本当为斡[wò] ”的观点,提出了“乾的本字为‘气’。这个‘气’是大自然中的云雾之气,不是阴阳之气”的观点。(见《谈建忠:我把中国文化的天戳破了》一文)

例二:提出《周易》中的“厉”通“疠”,指古代的瘟疫。(见《谈建忠:从《周易》的“厉”字看病毒肆虐》一文)

例三:指出《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文本内容,应该为“君子终日警,朝夕惕。若炎,无咎。疠,占。”(见《谈建忠:释读《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例四:提出《周易》中“《周易》里的三处‘七日’都是‘期日’,‘七’是‘期’的通假字”,否定了廖名春教授 “‘七日得’是‘不久之后损失了的就会回来’”,以及“‘七日’当指时间不长,过不了多久,是几天的意思,并不一定是7天”的观点。(见《学术争鸣:谈建忠和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商榷“七日来复”的含义》一文)

2、《诗经》研究

例一:提出《诗经·卷耳》中的“卷耳”是蕨菜的观点,否定了卷耳是苍耳的看法。(见《谈建忠||诗学解谜:《诗经》中的卷耳是蕨菜》一文)例二:指出《诗经·卷耳》中的“砠[jū]:通‘峭[qiào]’,高峻的山”,否定了黄树先教授认为“砠不是强调的它是土山还是石山”,“‘砠’坥就是一般的小山”的观点。

3、上古文史研究

例一:根据甲骨文“殷”像一个手持针等器具给人治病的样子,指出“殷”是“殹[yì]”的异体字,“医”的本字。(见《谈建忠:从上古文字看殷朝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文)

例二:指出黄天树教授引用甲骨文卜辞“1B的卜辞内容和1A卜辞内容中的鸟形符号就是鸟的本字,不是鹰的本字。两句卜辞内容意思十分接近,两句卜辞的断句都有问题”,“甲骨文‘兔鸟田’就是野兔和野鸟在糟蹋庄稼的意思”。(见《谈建忠:也谈甲骨文中的鹰,兼与黄天树教授商榷》一文)

例三:指出《礼记·曲礼上》的“招摇在上,急缮其怒”中的“招摇”是天上的招摇星,“怒”是“弩”的通假字。意思是当天空中出现招摇星的时候,就要赶紧修缮弓弩等武器,做好准备,防范入侵。“缮”也是修缮的意思,不是郑玄讲的坚劲的意思。(见《谈建忠:学习传统文化要慎防“死在句下”》一文)

4、格律诗

例一:(引自《《谈建忠:释读《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君子乾乾夕惕时,莫名其妙费深思。缘何晚上才能惕?始悟乾乾断句离。

例二:(引自《谈建忠: <周易>训诂学窥见中华民族的南泥湾精神》一文)

开天非一画,垦土赖先民;

拓地因荒岁,精神贯古今。

例三:(引自《谈建忠: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失忆的“夏”字》一文)我辈生今日,遥思夏后天。龙身拖下体,虎面掩头前。史迹存文字,流光忘祖先。都藏阿赖内,要向未来延。

5、对联

人生无非生与死

世理要辨正和邪

追求伟大,追求卓越,谁知圣贤也要追求烟火气!

敬畏神明,敬畏自然,你道人类如何敬畏地球村?

从无到有得此人身

向死而生求其意义

热爱自由观照自心成就自我

追求真理探寻真相遍施真情

2022年女宝宝最佳取名

父母自然是不希望自己孩子的名字和他人重名,而是希望其名字能够独特一点,在人群中是与众不同的,但同时也会希望取的名字是吉祥而美好的。那么2022年女宝宝最佳取名都有哪些名字可以用的呢?那就一起来看看以下所分享的相关内容吧,可供大家参考一二。

倩瑛

——倩之字显其活泼可爱、落落大方之意,入名多喻灵动秀美的如仙气质,似“忆盈盈倩笑,纤纤柔握,玉香花语,雪暖酥凝”之美。瑛为名,如珍宝之玉,意喻温润无瑕,表有纯之如素,冰清玉洁之姿。此二字带有月、王字根,契合2022年虎生肖的喜乐,是为最佳也。

宛焉

——有诗曰“一枝红艳倚窗纱,宛倩春风入鬓斜”,言有良辰美景,窈窕佳人也,宛焉为名若其诗之言,绘有浪漫唯美意境,显以诗情画意,入名则给人以眼波盈盈,巧笑倩兮之感,尽显雅致娇美气质。此名读念似温婉美人,又若潺潺溪水,是一亭亭玉立、温婉可人的好名字。

晴微

——晴字指晴朗的意思,给人向阳而生的印象,入名则体现开阔朗明、顺心如意,也意指女孩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微字五行属水,其本义指细小、轻微,也有精深奥妙的意思,用作取女孩的名字,意指女孩心灵巧思、聪慧过人,配以晴字起名,读来音律悦耳,文雅动听。

郗玥

——郗字极其少见,用来起名独特有个性,从希音,五行属水,本指一地名,入名有声名远播、才华出众的引申意义。玥字指神珠,饱含华丽贵气,为名字添有一份贵气、吉祥之义。郗玥作为女孩的名字,读起来悦耳好听,娓娓动人,突出了女孩显贵不俗、落落大方的特点。

沐奚

——沐字指润泽,象征着吉祥,指女孩备受恩泽,受到上天眷顾,凸显女孩的善良美好之言。而奚字五行属木,本是一个文言疑问代词,入名则藏有文艺书香的气息,更显名字的文雅大气。沐奚此名,还有氵、木字根,非常适合2022年出生的女孩起名,读念清雅好听也。

雅弦

——雅字五行属木,为2022年属虎女孩起名的最佳用字之一,可以促进孩子成长,且其本义是指高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增加了名字的意蕴和内涵。弦字,是指一种乐器,寓指女孩多才多艺的含义,搭配雅字起名,古风时尚兼具,寓指女孩优雅知性、美丽大方。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诗经》“大雅”“小雅”之“雅”为誉说

【作者】

谈建忠

【导读】

对于《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的“大雅”“小雅”,至今犹有聚讼,各家意见不一。

这篇文章通过对“雅”字的考据,解决了《诗经》“大雅”“小雅”和“风雅颂”的解读问题。

【正文】

一、《诗经》内容来源三分说

《诗经》内容来自采诗官的说法最早产生于汉代,《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诗经》内容来自采诗官一说令人十分怀疑。如果考虑西周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书写能力,“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只是汉代人“唯心主义的想象”。另外,《诗经》内容反映的地域十分广阔,西周要派人到各国采集诗歌,单是语言上的巨大障碍,就已经难以克服,至于安全、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实在难以保证。采诗任务之艰巨之困难,非现代人可想象。但从交流来看,汉代有九译令,西周时期的翻译更加困难。

由此推断,《诗经》内容,按其来源,可分三类:一是作诗,由西周周贵族自作;二是献诗,由各邦国进献;三是采诗,少量采自各地。

二、《大雅》之“雅”的传统解释错误

甲、解释“雅”为正

《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核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韦昭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周礼》讨论了《诗经》的内容:“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康熙字典》“又【玉篇】正也。【尔雅疏】雅,正也。【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注】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可是《周礼》的作者及其年代,争论不断,《四库提要》说:“ (《周礼》)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贾公彦《周礼正义序》载:“《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

乙、程俊英《诗经译注》错误的认为“周首都的乐调为雅”: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古人按什么标灌来分的?后世学者对这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称周首都的乐调为雅,也就是《左传》说的“天子之乐曰雅”,又好像现在人解北京的乐调为京调一样。雅有大小之分。孔颖达说:“诗体既异,音乐亦殊。”惠周惕《诗说》认为大、小雅就像后代音乐的大吕、小吕一样,都是乐调的区别。颂即古代的“容”字,阮元作“样子”,就是表演的意思。……古人将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连在一起,称为“诗之六义”。

丙、高亨《诗经今注》虽然注意到“雅是借为夏字”,但是又误解“夏是西周王畿的旧称”:

《大雅》就是《小夏》《大夏》。都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西周“王畿”的诗歌,多数为朝廷官吏(公卿大夫)的作品。……可见二雅的雅也是代表地域,即借为夏字。如果不是这样,二雅是哪个地域的诗歌就表示不出来了。雅诗为什么有小大的区别呢?古说都不圆通,现在还得不出确解。

三、《大雅》之“雅”又作“疋”等字体《康熙字典》“疋”:

……【集韵】【韵会】【正韵】语下切,并音雅。正也。古文为诗大雅字。……【韵会】按古文大小雅,尔雅,字本作疋,今文皆作雅,而疋字但音匹矣。

《汉典》 “疋”:“古同雅’,《尔雅》亦作《尔疋》。”张富海《古文字与上古音论稿》(P295):《说文》二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各本作疋,从段玉裁注改)字。亦以为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谓古文假借疋为雅字。”雅,上古音疑母鱼部,…… 其实,古文以“疋”为“雅”,可能并非出于假借,而是跟“亦以为足字”一样纯粹由于字形上的纠葛。即古文用为“雅”的所谓“疋”实际上是从日从止的“夏”字之讹省。古文是用“夏”为“雅”,而非用所葅[zū]切的“疋”为“雅”。郭店简《缁衣》第十七章《大雅》之“雅”作(上日下虫),如图:

同简同章《小雅》之雅作(上日下止在左,页在右),如图:

何景成《甲骨文字诂林补编下册》(P888)N009条释(上日下虫)为夏字。并且说“舞(上日下虫)”即舞夏。上古乐舞相配,有其舞必有其乐。何文中引用有多种甲骨文字体,例如:

今按舞夏即是舞雩。《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yú]之下。”夏、雩是同源字。夏、雩读音相同,夏读雩音。《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周礼·春官·司巫》: “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舞雩是当时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活动。《论语·颜渊》篇和《论语·先进》篇都提到“舞雩”,足见春秋时期犹有这一传统。

四、《大雅》之“雅”的正确字体是“誉”

显而易见,《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的看法是来自于汉代人的观点。将“雅”分为大雅和小雅的看法要更迟一些。“风、雅、颂”的看法的看法是汉代人试图分析理解《诗经》的产物,汉代以前的《诗经》本身并没有这种三分法。

《说文解字》“雅”:“楚乌也。一名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就明确的说:“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皆属假借。”

“楚乌”就是今天所说的乌鸦,“雅”字最初造字是指“鸦”,“雅”和 “鸦”是异体字,“雅”没有“正”的意思。至于汉代认为什么用“正”来解释“雅”,那是因为汉代人把“雅”的异体字“疋”误认为“正”了。

《说文解字》未收录“誉”字头,但是收录了“譽”字。《说文解字》“譽”:“称(言爯)也。从言与声。羊茹切。”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誉”:“称也。称当作偁。转写失之也。偁、举也。誉、偁美也。”

雅的本字肯定就是“譽”了。汉代人的书写习惯之中,经常将夏、疋、誉等字混淆。

最后,总结一下,所谓的“风雅颂”,本当为 “风誉颂”,“雅”的本字为“誉”。 “风雅颂”是说《诗经》内容包括了对时政的讽刺、称赞和对祖先功业的歌颂。至于高亨先生“雅诗为什么有小大的区别”的疑问,那只是汉代人基于对《诗经》内容错误认识的的一种错误的划分。

【作者简介】

谈建忠,生于1974年4月,甘肃榆中人。中学教师,古文字学者,音韵学研究者,古籍校勘考据学者,甲骨文学者,简帛研究者,格律诗爱好者,三文学派的主张者。谈建忠老师自小热爱繁体字,熟习文言文,少年时期常读《五经合纂大成》和《小题三万选》,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年以后,深入内外典籍,曾经参加《群书治要译注》的编译工作,后来受中华书局李剑楠老师的邀请,参与了《中华大藏经续编》的审校工作。

谈建忠老师长期以来潜心学术,“述而不作”,坚持读书、解书、着书和讲书的“四书”学习和研究路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承袭乾嘉以来的学术求真精神,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事理为准则的根本信条,不沿袭一家,不曲从成说,不盲信古人,对《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山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疑难费解之处,从文本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考据,详加考辨,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了一系列标新立异,振聋发聩的独家观点和看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众多的学术成果逐步揭开了笼罩在千年典籍上的层层神秘面纱。

“韦编三绝今知命”、“年逢四十好著书”,谈建忠老师在四十岁时已经完成《周易文本献说》和《老子文本研究》两本巨著,总数达四十多万字。近年来,谈建忠老师本着学术研究一定要有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一定离不开学术争鸣的精神,按照别人讲得对的我不讲,别人搞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讲的基调,发愿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主动、自愿、无偿的发布出来,贡献给祖国人民。可以说,没有谈建忠老师,世人在解读古代典籍的道路上,还要摸索更长的时间。

学术成果举例:

1、《周易》研究

例一:在闻一多否定“干为天”的基础上,再次推翻了闻一多“卦名之干,本当为斡[wò] ”的观点,提出了“乾的本字为‘气’。这个‘气’是大自然中的云雾之气,不是阴阳之气”的观点。(见《谈建忠:我把中国文化的天戳破了》一文)

例二:提出《周易》中的“厉”通“疠”,指古代的瘟疫。(见《谈建忠:从《周易》的“厉”字看病毒肆虐》一文)

例三:指出《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文本内容,应该为“君子终日警,朝夕惕。若炎,无咎。疠,占。”(见《谈建忠:释读《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例四:提出《周易》中“《周易》里的三处‘七日’都是‘期日’,‘七’是‘期’的通假字”,否定了廖名春教授 “‘七日得’是‘不久之后损失了的就会回来’”,以及“‘七日’当指时间不长,过不了多久,是几天的意思,并不一定是7天”的观点。(见《学术争鸣:谈建忠和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商榷“七日来复”的含义》一文)

2、《诗经》研究

例一:提出《诗经·卷耳》中的“卷耳”是蕨菜的观点,否定了卷耳是苍耳的看法。(见《谈建忠||诗学解谜:《诗经》中的卷耳是蕨菜》一文)例二:指出《诗经·卷耳》中的“砠[jū]:通‘峭[qiào]’,高峻的山”,否定了黄树先教授认为“砠不是强调的它是土山还是石山”,“‘砠’坥就是一般的小山”的观点。

3、上古文史研究

例一:根据甲骨文“殷”像一个手持针等器具给人治病的样子,指出“殷”是“殹[yì]”的异体字,“医”的本字。(见《谈建忠:从上古文字看殷朝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文)

例二:指出黄天树教授引用甲骨文卜辞“1B的卜辞内容和1A卜辞内容中的鸟形符号就是鸟的本字,不是鹰的本字。两句卜辞内容意思十分接近,两句卜辞的断句都有问题”,“甲骨文‘兔鸟田’就是野兔和野鸟在糟蹋庄稼的意思”。(见《谈建忠:也谈甲骨文中的鹰,兼与黄天树教授商榷》一文)

例三:指出《礼记·曲礼上》的“招摇在上,急缮其怒”中的“招摇”是天上的招摇星,“怒”是“弩”的通假字。意思是当天空中出现招摇星的时候,就要赶紧修缮弓弩等武器,做好准备,防范入侵。“缮”也是修缮的意思,不是郑玄讲的坚劲的意思。(见《谈建忠:学习传统文化要慎防“死在句下”》一文)

4、格律诗

例一:(引自《《谈建忠:释读《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君子乾乾夕惕时,莫名其妙费深思。缘何晚上才能惕?始悟乾乾断句离。

例二:(引自《谈建忠: <周易>训诂学窥见中华民族的南泥湾精神》一文)

开天非一画,垦土赖先民;

拓地因荒岁,精神贯古今。

例三:(引自《谈建忠: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失忆的“夏”字》一文)我辈生今日,遥思夏后天。龙身拖下体,虎面掩头前。史迹存文字,流光忘祖先。都藏阿赖内,要向未来延。

5、对联

人生无非生与死

世理要辨正和邪

追求伟大,追求卓越,谁知圣贤也要追求烟火气!

敬畏神明,敬畏自然,你道人类如何敬畏地球村?

从无到有得此人身

向死而生求其意义

热爱自由观照自心成就自我

追求真理探寻真相遍施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