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五行说是哪家学派(五行说)

五行说是哪家学派(五行说)

董仲舒的五行说和十月太阳历

作者:邓 红(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文学部教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治水五行篇》的大意讲一年的最后一日为冬至。冬至又是一年之始。最先的七十二日正当木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干燥混浊而呈青色,可称之为春季。其次的七十二日正当火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光明而呈红色,可称之为夏季。第三个七十二日正当土之时令,这个季节的气潮湿混润而呈黄色,可称之为季夏。第四个七十二日正当金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黯淡光弱而呈白色,可称之为秋季。第五个七十二日正当水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清净寒冷而呈黑色,可称之为冬季。之后又复归木之时令。其后的文章则讲木火土金水“用事”也即当时令时该做什么事情,但没有对违反时令也即违令会发生什么事情加以说明。

阴阳五行说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对阴阳五行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将阴阳和五行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从数字来说,阴阳是偶数,五行是奇数,将二平分为五,或将五分属于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董仲舒为了使阴阳和五行能更好地结合,采取了许多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阴阳五行之间掺入了一个四季。《五行相生篇》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董仲舒在《五行对》等文章中,以阴阳二气的运行轨迹来配当四季,也即将阴阳二气按照一年四季的运行变化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将它们分别配以春、夏、秋、冬。也即“少阳・春”配“木”,“太阳・夏”配“火”,“少阴・秋”配“金”,“太阴・冬”配“水”,但还缺五行之“土”。

为了使“土”获得时间,董仲舒在《五行之义篇》中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即在夏和秋之间设立了一个“季夏”。于是土有了“季夏”之时间,还被赋予了“养”之季节功能。其次,为了使“土”获得空间,董仲舒又将土配于中央,且成了统领其他四行的“股肱”。最后,为了克服四季不能和五行平均相配的问题,《治水五行篇》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平均分为五季,也即以一季为七十二日。土不但有了时间和空间,还拥有了“黄”色。

那么,这个“七十二日”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详细考察,我们发现可追根溯源到《管子》那里。《治水五行篇》和《管子·五行篇》关于时令的叙述有许多共通点,也即它们都将一年划分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每季七十二日并配当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管子》的《幼官篇》将一年分为“地气发”“小卯”等三十个节气,每十二日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之后讲这个十二天内应该干什么。如第一个节气“地气发”,要“戒春事”,也即准备春耕;第二个节气“小卯”,要“出耕”,开始耕地,以此类推。春季有八个十二日节气,夏季七个十二日,秋季八个十二日,冬季七个十二日,加起来共三十个十二日节气等于三百六十日,刚好是一年。这些共通点都说明《春秋繁露》和《管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一年三十个节气,和通常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根本不能对应和配合。三十节气配四季的话,每个季节平均为7.5节气;三十节气配十二个月的话,每个月平均2.5个节气。所以《幼官篇》出现了春八个节气,夏七个节气,秋八个节气,冬七个节气的不均衡现象。然《幼官篇》为和本文解决“七十二日”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以三个十二日节气为一月的话,每月三十六天,两个月就是七十二日,刚好符合本文先前提到的《五行治水》五行说中的一季。以一年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的话,每季二个月六个节气一百二十天,一年十个月五季三百六十天。只是《幼官篇》还没有“土”,以及用“土”去配列四季的概念,所以才出现了春八个节气、夏七个节气、秋八个节气、冬七个节气的不均衡现象。这就牵涉到了一年到底是十二个月还是十个月的问题。

陈久金等学者关于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天文学史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上古时代曾经行用过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根据陈久金等著《彝族天文学史》(第八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的研究,《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了古文献中最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夏小正》源于夏代而作于春秋,也即孔子为了解夏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到杞国考察,了解到的夏四时之书。《管子·幼官篇》(及《幼官图篇》)和《诗经·七月之诗》也使用十月太阳历。使用十月太阳历的夏民族属古羌族,而齐宗室是姜尚的后代,为古羌族的后裔,所以《管子》中出现了与十月太阳历的有关记载的痕迹。

上述观点为我们探索董仲舒“七十二日”说的根源,提供了重要启示。经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

第一,《治水五行篇》提出的一季七十二日说,可追根溯源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董仲舒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划为五等分五个七十二日,分别应对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每季两个月,五季配木、火、土、金、水五行。

第二,董仲舒的七十二日说和《管子》有直接联系,其时令说和五行说方面受到《管子》的《五行篇》及《四时篇》的影响,也和《幼官篇》乃至《幼官图篇》有重要关联。如《幼官图篇》有五方星,十图,三十节气(每一个节气十二天)。二十八宿分为五方星,代表一年中太阳所行经的路程,显示出了五方。十图代表一年十个月,一年三十节气,一个月三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二日,共计三十六日,两个月正好七十二日。

第三,每个七十二日的季节都有独自的时令、行事和违令。《治水五行篇》讲时令和用事,《春秋繁露》中讲时令用事的还有《五行相胜篇》和《五行顺逆篇》。《治乱五行篇》和《五行变救篇》则讲违反时令则会受到惩罚。董仲舒的时令说除了《管子》的影响之外,还可看到《礼记·月令篇》和《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影响。

第四,十月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五(闰年三百六十六)日,而五个七十二日加起来只有三百六十日。董仲舒对剩下来的五(六)日没有明确交代。《春秋繁露》里没有《诗经·七月之诗》“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那样的说法。不过在十月太阳历中,十个月之后余下的五(六)日为“岁首祈岁”祭祀日,相当于彝族的“过年日”,或可看作现在春节期间初一、初二、初三休假日的由来。这几天不计在十个月之内。

第五,董仲舒也时常以十二个月为一岁,这里的一岁应该是他当时使用十二月历,两者属于不同的系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讲天之数为三百六十,日之数为三百六十六。《官制象天篇》说:“天之每终一岁以十二月也。十者天之数也,十二者岁之度也……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可知在董仲舒那里,讲阴阳五行结合时使用十月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日;而在讲阴阳五行说之外的现实生活场合,使用的还是当时流行的十二月历,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因为讲五行、特别是讲阴阳五行结合时,只有使用十月太阳历七十二日才能完美配当。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先秦阴阳家,到底有多逆天?据说彻底参透了关于时空的奥秘

导读:他们是先秦时期最神秘的一个流派,传说能够洞悉天下兴亡的气运。

推演时空交替的变化,有人说他们是上古道家的一个分支。

也有人说,他们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至高规则 但是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他们后来为何离奇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先秦时期的阴阳家,阴阳家在诸子百家当中,的确是一个非常短命的流派。

只存在了短短100多年的时间,跟渊远流长的儒家与道家相比,简直不足一提。但是就在那1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学派的神秘与辉煌,却达到了一个让所有学派都望尘莫及的程度,整个战国末期,几乎就是他们的主场。

这个流派的人们无论走到哪个国家,都会被对方的君主奉为上宾,有些君王甚至不惜屈尊拜入他们的门下,成为阴阳学派的弟子。

而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之所以能够如此平步青云,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阴阳与五行,这两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学术。

通过这两种学术,他们不仅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吉凶祸福,甚至可以推演整个天下的兴衰更替。

预测神术——阴阳占卜

阴阳之术在古代中国绝对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源头,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时代。

后来经过上千年的流传与演变,终于开始在先秦阴阳家的手中大放异彩。

因为按照阴阳观念,整个世界的最初,其实就是由阴阳二气演变而来的。所谓阴阳二气,就好比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能量。

一种被称作为阴,一种被称作为阳,这两种能量在一起相互交织融合,逐渐孕育出了世间万物。

在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的内部,其实都蕴含着阴阳两种属性,只不过有些事物内部的阳属性比较浓郁,有些事物内部的阴属性性比较厚重。

比如古时候的八卦,其实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内部蕴含阴阳属性的比例图,其中一个长横代表着阳,两个短横代表着阴。

正是由于事物内部所蕴含的阴阳比例各不相同,所以就会表现出来各种各样的特性。不过这种比例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一定的规律变化消长。

比如阴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阳,阳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变化为阴,而阴阳变化消长的过程,也就是一件事物不断发展的轨迹。

先秦时期的阴阳家正是根据这种规律,来对某些人和事进行预测。按照卦象的演变,推演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

甚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某件事物阴阳消长的规律,从而改变它发展运行的轨迹。但是在掌握了这种原理之后,先秦时期的阴阳家们却并没有就此满足。

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又用五行术数的原理搭建了一套时空方位模型,专门用来推演整个天下的兴衰更替。

五行——时空法则

五行原本是指古代先民认知当中的五种基本事物,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不过演变到后来,这五种基本事物又分别被阴阳家们,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含义,让它们不再对应单一的事物,而是成为了某种能量属性的基本代称。

而且与此同时,还能够与阴阳消长的观念相互兼容,比如其中金就是指金属矿石一类,具有锋利刚硬的特性,在阴阳中属于少阳。

木就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代表着生机与韧性,在阴阳中属于少阴,水是泛指一切具有流动性的阴寒之物,象征柔弱与无形,在阴阳中被划分为老阴。

而火则正好与水相对,泛指一切能够散发热量的阳刚之物,在阴阳中被划分为老阳。

至于最后的土,则是一种较为中和包容的属性,属于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在完成了这一系列基本操作之后,阴阳家又开始把时间与空间这两条维度,往这条理念中相互融合。

不仅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能量属性,分别对应到了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之上,而且还按照一年四季的各种特性,与五行的能量属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其中东方为木代表着春天,南方为火代表夏天,西方为金代表秋天,北方为水象征冬天。

中心的方位为土,在季节上则对应着夏秋交替之际,那一个被命名为长夏的短暂时令,而他们之所以要建立起一套如此复杂的时空体系。

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定义,来证明一种名为天人感应的玄妙理论。

所谓天人感应,也就是把整个宇宙时空比作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段特定时空,都有属于自己的能量属性。

而生活在这段时空里的人,也必须根据这种能量属性的活动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两者之间发生了冲突,那么就会导致自然界中的能量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变故。

比如《月令》这本书里就曾提到过:

如果春行夏令,就会导致雨水不够及时,草木过早凋萎,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出现饥荒;

而如果春行秋令,就会导致暴风暴雨增多,荆棘杂草丛生,长此以往,恐有大疫发生。

这一套理念在常人看来或许非常的玄妙与复杂,然而在阴阳家的眼中,却只不过是对阴阳五行的初步运用而已。

因为他们真正想要搭建的理论体系,并非是以一年四季或者一年中的12个月来作为单位,而是以千百年的时间跨度,来作为最基本的参照物。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把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这一套理论框架,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时空属,而是要把数千年的时空长河,也按照阴阳五行的属性进行划分。

譬如在阴阳家看来 上古时期黄帝所处的年代,属于土德较盛的时期。

后来的夏朝,则属于五行当中的木属性由于木能克土,所以夏朝能够取代上古时期,开辟出一个崭新的时代

而在夏朝之后的商朝,又依照金能克木的属性,成功将其取而代之。

所以商朝在五行气运当中被定性为金,直到周朝时期,时空中的五行属性又变成了火 所以,周朝以火克金,从而推翻了商朝。

而针对于战国时期的局势,阴阳家又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推演,做出了一种预言,说将来能够取代周朝统一天下的朝代,其属性必然是在五行当中能够与火相克的水。

后来秦始皇也正是受到了这种说法的影响,所以在建立秦朝之后,就把整个朝代的属性,按照阴阳五行的属性,定义成了水。

包括他自己的龙袍,也是以具有水属性的玄黑之色为主 然而,对于这样一种学术理论来说,自古以来也一直都是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 。

有人觉得这只是一种建立在虚无主义上的推演,本身就没有确切的依据。

但也有人觉得,也许是古人掌握了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规则和奥秘,让他们更加清晰地参透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看清了万物发展轮回的真相 但是只可惜,这些秘密已经随着先秦阴阳家的没落消失,被彻底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史中所记载的与阴阳家相关的300多卷著作,一部也没能流传下来 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只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一些痕迹。

如今已经很难说清楚,阴阳家的离奇消失 到底是因为这个学派不够完善? 还是因为他们接触到了某些在当时被视为禁忌的领域。

结语

其实不管先秦时期的阴阳家究竟为何消亡? 也不管他们的理论是否有所依据,我想他们的初衷应该并不是为了把某种学说神秘化 而应该是为了拥有自己的思维理念。

解释这个世界的现象与本质 或许他们所搭建的那一套体系,在今天看来存在着诸多谬误

可是谁又能保证在千百年之后,我们如今所建立的这一套知识体系,会不会被后人推翻,或者否定呢?

所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推翻与重建而我们长久以来一直所追寻的真理。

其实更像是一种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寄托,我们需要一种模式与自己的认知相互匹配。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这个孤独的宇宙中,感受到一丝来自于内心的安全感。

《易经》之妙十五:为什么叫五行?

一提“五行”,只要是儿童以上的中国人,肯定知道是“金木水火土”,但为啥“金木水火土”被称为五行?我想很多人未必能回答得上来。今天就来聊聊五行。

曾想当然地认为,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但为啥被称为“行”一直莫名其妙,直到最近查阅了很多资料,才明白五行的基本概念是怎么回事。用个“基本”这词是说五行之内涵也是包罗万象,所知也是管中窥豹。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头好像没有五行啥事,怎么说五行跟易经有关系呢?天上有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星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我们讲《易经》源头为《河图》《洛书》,河图歌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里头恰好就是金木水火土,并且会发现正好都是是一奇数一偶数,即阴阳组成。也即是说五行的源头也是《易经》。

为什么称为“行”?水有个特性,一句话形容的很好:“水往低处流”,就是说水总是往低洼处流动;火呢,平时说“上火”,就是火总是炎上,就是往上走;木呢?木代表生命,指万物蓬勃生长的生命之力;金呢?金从矿中提炼浓缩而成,几百吨矿石才提炼一吨黄金,所以说金有凝敛、收缩的力量;土呢,土很踏实,稳定,我们只有踩在土地上才觉得心中踏实。这样就很好理解了,“五行”的“行”指的是宇宙中五种运行的力量:向上之力、向下之力、向外之力(生发之力)、向内之力(收敛之力)、稳定之力,也可以说是五种力量的行进方向,简称五行。向上之力以火,向下之力以水,向外之力木,向内之力金,稳定之力金。

五行延伸解读一下:五方与五行:古人常用的方位的五行定义,是结合长期生活的中原地区(北半球)的环境和太阳运转状态所得出来的。太阳东升,生发万物,所以东方为木;中午时天最热,蒸气上升,所以南方属火;下午太阳西落,万鸟归巢,所以西方金;水自冰川,那冰产生时的状态就是水性,北地冰最多,所以北方水;以土为根,万物交联,所以中央土。

五行生克:虽然很多人未必说全五行生克,但都知道五行生克这回事。其实从纯元素的角度讲五行生克是有点牵强附会,但若是从五种力量之间来看相互之间肯定是相互关联牵扯的。五行相生的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生克是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在中医理论中运用广泛。而我们日常生活,明显用到五行生克的地方不多,基本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本文只探讨基本的内容,就不详细论述这个问题了。要提醒的是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比如说土克水,当水大到洪水级别,土也克不住。所以要注意规律跟现实的结合。

我们是中华民族,叫中国,也叫中土。通过疫情这件事,发现我们确实很稳定,按部就班在运行,以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而反观很多地方出现的极端偏执行为,更深深佩服老祖宗们的智慧。

中医中的五行学说

五行想必许多人都有所耳闻,在影视剧中时常出现,我们的生活中也能遇到,如起名字、看日子等等。而在中医中五行学说也属于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今天稍作简单梳理。

所谓五行学说的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尚书》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从这我们可以引申出五行各自的特性:

水的特性: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火的特性:温热、上升

木的特性:生长、柔和、曲直

金的特性:沉降、肃杀 、收敛

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1、五行的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而它的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2、五行的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它的相克顺序是木→土→水→火→金。

3、五行的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其一、生中有制,如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再如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依次类推。其二、制中有生,如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依次类推。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也是以此为基础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如将五行与五脏对应,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