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从日月同辉推论“易”解读为阴阳日月交替的错误论调
从日月同辉推论“易”解读为阴阳日月交替的错误论调
记载“易”解释为日月的书籍很多,摘抄几个如下:
1、《说文解字》中“易”解释: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屬皆从易。
2、郑玄《易论》:“易者,日月也”。
3、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根据以上说辞可以理解为因为太阳和月亮伴随着白天和黑夜出现,所以把“易”理解为日月交替出现,象征阴阳交易变化。可是,现实世界中,太阳和月亮并不总是交替出现的。日月同辉是一种自然现象,出现日月同辉的现象需要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地平线以上。理论上,只要大气条件比较好,除了农历十五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但是还要第二个条件,就是天空的极限星等(能看到最暗的天体)不能太低,所以一般来说在太阳初升或者将落的情况下天空的亮度容易满足这个条件(即使是城市)。所以在农历上半月(初四以后)在太阳降落时可以看到月相,依次从西方到东方。在农历下半月(二十七以前)在太阳升起后也可以看到月亮,依次从西方天空到东方天空。日月同辉的现象反而是正常的现象,古人不可能用特例代指普通现象吧。
有图为证:
百度百科中关于“易”解释如下:
易,汉语一级字,读作yì,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易,会意字。像双手持器(有手柄)向另一器(无手柄)倾注液体之形。
记载“易”解释的书籍很多,摘抄几个如下:
1、《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引申之义为换,交换;
2、《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引申之义为替代。
3、《书·尧典》:平在朔易。传:谓岁改易。
4、《礼记·乐记》:“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文献中常见的“难易”之“易”,应该看成借字(无本字)。
“易”字形的演变过程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不论“易”字形如何变化,都没有把上下部分当作“日,月”来解释的必要。其中图6或图7形应看成由图4形所代表的有柄之器经过截除性简化而形成的,即截取器形中靠近鋬的部分和器中的液体,而省去其他部分。图12则是简系中为追求美观而有意繁化的结果。
“易”谓上从日象阳,下从月象阴,《祕書》說字多言形而非其义。此虽近理。要非六书之本。然下体亦非月也。
总结,学易者切勿被人胡乱解释“日月交易”而误导。
一家之言,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