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嘎拉哈(嘎拉)

嘎拉哈(嘎拉)

在东北有一种狡猾(缠绕)叫嘎拉(gāla)

【嘎啦】是北方方言里的词,在东北话里表示比较狡猾,比较奸。

话说三田子在外面跑了几年盲流后,终于两手空空地回到了爱河边的小村里。可是,毕竟见了世面,言谈举止多与乡人不同。二嫂看不上他的土不土洋不洋,那日又见他远远地“趋溜”来了,便啐口痰讥笑道:“看他三叔那个熊样!清明节都过去半个月了,脖子上还整天‘嘎拉个破围脖,农村土老帽硬装‘五四青年。”

“嘎拉”(gālā)在这片土地上,不是原产新西兰的苹果。而是满语词gala,汉义为“围肩”。在北方民间,“嘎拉”(gāla)是一种圆形开口系在婴儿脖子上用于接口水的“围嘴儿”。人们至今仍保留“嘎拉”(gāla)这个满语固有词汇的同时,又产生了“缠绕”乃至“戴”之义,或在一定部位有了更大作为。在《山东方言词典》里,就还有多个词疑似与原始义的“嘎拉”(gāla)有关——旮旯儿:圈儿。圪垃:衣服、被褥等被液体洇湿后留下的痕迹。纥拉子:围扎在驴、骡或马的脖子根部,紧贴两肩的圆形布袋,以防脖夹板磨伤膀子。嘎拉:缠绕;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

另外,在满语中,还有“嘎吱”(gā zhī),声音的一种;“嘎巴”(gā ba),锅巴或伤口愈合的痂;“嘎巴溜丢”(gā bāliū diū),爽快;“嘎悠”(gà you),走路慢;;来回晃动。

“嘎”(gā),形声。从口,戛(jiá)声。象声词) 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嘎”(gá)同“尜”。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也叫“尜儿”、“尜尜”。 “嘎”(gǎ) ,乖僻;脾气不好;调皮。

“拉”(lā),动词。形声。字从手,从立,立亦声。“立”指“站立”。“手”指“用手”。“手”与“立”联合起来表示“用手把蹲坐的人拖起来站直”。本义:动手拖人站立。引申义:拖、牵、引、扯、拽。

马未都:嘎拉哈

嘎拉哈是满语,东北地区流行,北京人还是多称呼羊拐。羊拐是羊后腿的膝盖骨,比较其它动物的膝盖骨,羊拐显得方正,约普通麻将牌大小,四方四正的,符合游戏玩耍的规律。

抓拐还是耍拐文字表达还真说不清,因为北京土话叫“chua(三声)”拐,这游戏女孩子独享,男孩只有看的份。可能是女孩子手巧,一副四拐外加一个沙包,坐在台阶上,沙包翻飞,羊拐任凭摆布,让你眼花缭乱。四个大面各自有名:坑儿、背儿、耳儿或者轮儿、真儿,每个代表一定的分数,最后比试双方决出输赢,高高兴兴偃旗息鼓回家吃饭。

我们的童年时代男女生之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隔阂,女孩子的事没人去掺和,连站在旁边观看都觉得丢人,所以至今我都不明白“耍拐”如何玩如何计分,只知道大致动作就是将沙包往天空一扔,趁它未落下之际按程序规定将羊拐依次摆放好。由于羊拐四个面凹凸不平,不那么容易听指挥,失误频出,错时只好将权力拱手让出,再去期盼对方出错。

我小时几乎没吃过羊肉,母亲嫌牛羊肉膻,从不吃,那就更别说羊骨头汤了,没有羊骨头汤熬,自然就没地儿找羊拐去,我只好去副食店卖肉的柜台去找,一次一个卖肉的师傅见我东找西找,就问我找什么,我说找羊拐,他说这里只卖猪肉,麻利地用尖刀剔下一块猪拐扔给我,我 连谢都没说就攥着回了家,又熬又煮又剔又用牙啃,才算让猪拐干净了。当我拿着猪拐去和女孩子的羊拐比较才发现,猪拐不仅个大,还歪,拧巴着。我心想,怪不得猪走道不行呢,原来是拐长得不行。

(图片来自网络,尊重原作者版权)

马未都:嘎拉哈

嘎拉哈是满语,东北地区流行,北京人还是多称呼羊拐。羊拐是羊后腿的膝盖骨,比较其它动物的膝盖骨,羊拐显得方正,约普通麻将牌大小,四方四正的,符合游戏玩耍的规律。

抓拐还是耍拐文字表达还真说不清,因为北京土话叫“chua(三声)”拐,这游戏女孩子独享,男孩只有看的份。可能是女孩子手巧,一副四拐外加一个沙包,坐在台阶上,沙包翻飞,羊拐任凭摆布,让你眼花缭乱。四个大面各自有名:坑儿、背儿、耳儿或者轮儿、真儿,每个代表一定的分数,最后比试双方决出输赢,高高兴兴偃旗息鼓回家吃饭。

我们的童年时代男女生之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隔阂,女孩子的事没人去掺和,连站在旁边观看都觉得丢人,所以至今我都不明白“耍拐”如何玩如何计分,只知道大致动作就是将沙包往天空一扔,趁它未落下之际按程序规定将羊拐依次摆放好。由于羊拐四个面凹凸不平,不那么容易听指挥,失误频出,错时只好将权力拱手让出,再去期盼对方出错。

我小时几乎没吃过羊肉,母亲嫌牛羊肉膻,从不吃,那就更别说羊骨头汤了,没有羊骨头汤熬,自然就没地儿找羊拐去,我只好去副食店卖肉的柜台去找,一次一个卖肉的师傅见我东找西找,就问我找什么,我说找羊拐,他说这里只卖猪肉,麻利地用尖刀剔下一块猪拐扔给我,我 连谢都没说就攥着回了家,又熬又煮又剔又用牙啃,才算让猪拐干净了。当我拿着猪拐去和女孩子的羊拐比较才发现,猪拐不仅个大,还歪,拧巴着。我心想,怪不得猪走道不行呢,原来是拐长得不行。

(图片来自网络,尊重原作者版权)

嘎拉村,又一个丰收的季节!

光明日报记者尕玛多吉李曾骙光明日报通讯员段增艳

尼洋河畔,群山苍翠,西藏林芝市嘎拉村的一幢幢藏式民居错落其间。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里,党支部书记边巴正忙着接待参观的游人。这个展馆是林芝市巴宜区首个村级展览馆,馆内高度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21日在嘎拉村考察时的相关情景。

2021年7月21日,总书记赴西藏林芝考察。当天下午,总书记来到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处,详细了解有关情况,还去了村民达瓦坚参家中做客。

转眼两年过去,总书记来考察时的殷殷嘱托和关切期盼,在嘎拉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正转化成美好现实。

在总书记来到嘎拉村的次月,嘎拉村打造了“紧跟总书记足迹、做到‘两个维护’党性教育活动”点,包括“探索嘎拉‘致富密码’”“重走‘考察路’”“‘习’语情怀”“牢记嘱托从‘心’出发”4个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讲解员。2022年3月,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开馆,目前已接待700多个党支部、4万余人次。

“总书记来考察的时候,最关心大家吃的是什么、穿得怎样、住房条件如何、腰包里有没有钱、存折里有没有存款、仓库里有没有粮食。”边巴说,嘎拉村现有33户150人,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00多万元。两年来,桃花源景区等收入增长了12.9%。村里也享受到了乡村振兴扶持项目,景区基础设施维护、网红打卡点及二次消费设施都在建设中。现在村里的生活用水过滤问题也解决了,管线入地工作预计下个月能完工……

20世纪80年代,嘎拉村村民还多以伐木为生,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指引下,村民以另一种方式过上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好日子。不光每年的林芝桃花节期间人流如织,从年头到年尾,为了一览嘎拉村生态秘境的游人更是络绎不绝。而现在,为延续桃花节之后的旅游热度,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嘎拉村计划开展民俗文化活动,预计未来每年将举办1~2次赛马节。在观赏赛马之余,游客们还能在西藏的高山大河之间感悟“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情境。

“今年的桃花开得不错,游客也增加了。加上土地流转等收入,我家年底分红大概能有10万元。下一步,我想把家里空房间打造成民宿。”村民达瓦坚参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总书记2021年7月来他家做客的照片,他向记者介绍:“每次看到照片,我都会想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兴奋和激动。总书记嘱咐我要把事业做好,也要把两个孩子培育好。”这两年,达瓦坚参一直在跑运输,自家种的几亩麦子、玉米长势很好。大女儿今年参加了中考,正在等分数。小儿子1个多月前被选拔到拉萨学习文化课、参加体育训练,距离他运动员的梦想更近了。

记者瞅见庭院里的几棵李子树上缀满果实,芳香扑鼻,看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采访结束时,正值雨季的天空呈现出了明媚阳光,蓝天白云下,嘎拉村的好日子仍在继续……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4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