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初一,恭祝净明教主神功妙济许真君成道
许真君,讳逊,字敬之。祖籍汝南,东晋著名道士,职天枢伏魔上相,判雷霆泰省事,居玉都清庆宫,净明忠孝道奉为教主。晋太康元年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许天师、许真君。净明道奉为祖师,道教尊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普天奏议大夫天医大帝”、“净明普化天尊”等。许真君圣诞在农历正月二十八日,降诏在农历八月初一日,飞升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许真君殿内多配祀西山十二真君,即吴猛真君、时荷真君、郭璞真君、甘战真君、周广真君、陈勋真君、曾亨真君、盱烈真君、施岑真君、彭抗真君、黄仁览真君、钟离嘉真君。
与张道陵祖师、葛玄祖师、萨守坚祖师合称“四大天师”、“金阙门下张葛许萨慈悲四相真君”等。
据《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载,许真君祖籍许昌,父汉末避地豫章而迁往南昌。吴赤乌二年己未,许母梦金凤衔珠坠于掌中,玩而吞之,及觉腹动,因是有娠而生祖师。也就是说,许母因梦金凤衔珠而坠落掌中,吞后腹动,觉而有娠,即生祖师。祖师有八十五行化记载,与十二真君同奉。
一、射鹿折弩悟而归,觉而修道拜其师许真君生而颖悟,姿容秀伟,少小通疏,与物无性。曾外出打猎,射中一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真君怆然感悟,折弩而归。祖师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音律、医学、五行学说,尤其爱好神仙修炼。
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祖师学道,尽得秘传。《墉城集仙录》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真人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在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西山)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举孝廉不就,朝廷屡加礼命,不得已乃以太康元年起为蜀郡旌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岁。
视事之初,戒吏胥去贪鄙,除烦细,脱囚挚,悉开谕以道。吏民悦服,咸愿自新。发摘如神,吏不敢欺。其听讼,必先教以忠、孝、慈、仁、忍、慎、勤、俭,近贤远奸,去贪戢暴,具载文诚,言甚详悉,复患百里之远难以户晓,乃择秀民之有德望与耆老之可语者委之,劝率,故争竞之风日销,久而至於无讼。也就是说,许真君到旌阳后,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
旌阳闹饥荒,祖师以灵丹点瓦砾为金,令人潜座於县圃。其后又出疫病,死者十之七八。祖师以所授神方拯治之,符咒所及,登时而愈。沉疠之疾,无不痊者。其他的郡的病民相继而至者,日有千计,于是将标竹于城外十里江水,将符水撒入其中其中,饮者都痊愈了。当地的乡民都用歌谣称赞“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
二、斩妖除魔消水患,合家十五日飞仙许真君东归后,时逢彭蠡湖(今鄱阳湖)蛟龙为害,水灾连年。怹率领众弟子,足迹踏遍湖区各地。怹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斩妖除魔,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许真君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北宋徽宗政和二年,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升观为宫(观在今江西南昌西山),赐额为“玉隆万寿宫”。现南昌西山万寿山有锁龙井,传说是许真君御孽龙的地方。
南宋绍兴年间,玉隆万寿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得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刘玉清祖师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
据《十二真君传》载:兰公系孔子故乡兖州曲阜县人,因“精专孝行”, 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并预示晋代有许真君,当传此“孝道之宗”,为“众仙之长”。果然,兰公仙逝后,其孝道秘法、宝经金丹、铜符铁券,为许真君所得。《墉城集仙录》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 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晋孝武帝宁康二年,许真君一百三十六岁。八月初一有云仗自天而下,玉真上公崔子文和元真太卿瑕丘仲二仙乘辇导从甚都降于真君之庭。许真君降阶迎拜,二仙曰:
“奉玉皇命赐子诏,学仙童子许逊卿在多劫之前,积修至道。勤苦备悉,经纬愈深。万法千门,罔不师历。救灾拔难,除害荡妖。功济生灵,名高玉籍。众真推仰,宜有甄升。可授九州都仙太史兼高明大使,赐紫䌽羽袍、琼旌宝节、玉膏金丹各一,合诏至奉行。”
许真君再拜,登阶受诏。言毕揖真君坐告以冲举之日,遂乘云车而去。同年八月望日至于日中,世人遥闻空中音乐之声。祥云弥望,须臾渐至许真君之庭。羽盖龙车,从官兵卫。仙童彩女,前后导从。红云紫炁,舒布环绕。前二诏使再至。真君降阶拜迎。二仙复宣诏日:
“上诏学仙童子许逊,脱子前世贪杀匿,不祀祖先之罪。录子今生咒水行符,治病罚恶馘毒之功,已仰潜山司命官传金丹于下界。闭迹封形,回子身及家口,厨宅、百好、归三天。子急净秽,背土凌空。左大力天丁与右流金火铃大将,照辟中黄。无或散慢,诏至奉行。”
同时,也封许真君的远祖由玉虚仆射、曾祖玫太微兵卫大夫、祖玉太极把业录籍典者、父肃中岳仙官,赐所居宅曰仙曹左府。诏使曰:“卿门弟子,唯六人合从龙车同时上升。余则各自有超举之日,不得偕往也。”乃揖真君升龙车,命陈勋、时荷持册前导,周广、曾亨骖御,黄仁览与其父族侍从盱烈与母部从仙眷四十二口同时升举,难犬亦随逐飞腾。
里人攀恋,投地悲号不忍别。真君曰:“仙凡路殊,悲欢自切。执奉孝慈,恭顺天地。何患无报耶?”也就是说,许真君的拔宅飞升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许真君拔宅飞升后,后人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唐永淳年间,胡惠超真人重建。
八月十五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怹为“许仙”。东晋朝廷为了表彰怹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怹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北宋政和二年,诰封许真君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真君等俱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后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许真君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改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唐大和五年,太极观更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重建称为天宁观,刘颐真祖师曾在此阐扬净明教义,兴盛一时。原太极观,即今南昌之青云谱道院(八大山人纪念馆)。
西山十二真君与许真君,在大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七省逐蛟治水,制巫镇妖,为民除害,炼丹修道,采药济世,修养真气,领悟玄机,现存《十二真君传》等。
三、净明忠孝传承广,祖师著作留后人许真君于八月十五白日飞升之后,后由族孙和里人在原址建了许仙祠,又改名为游帷观。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至唐永淳年间,道士胡惠超真人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将西山游帷观升观为宫,皇帝亲书“玉隆万寿宫”赐额。政和二年诰封许祖为“神功妙济真君”。政和六年,因许真君在梦中为宋徽宗治病,于是诏令在“玉隆宫”前加“万寿”二字,并进行扩建。
净明忠孝道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有三个时期,即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万振天师的扶教、宋朝何真公祖师广度弟子、元朝刘玉真祖师的振兴等,其立教宗旨皆不离忠孝。《净明大道说》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
南宋绍兴年间,玉隆万寿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得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遂行于世。元初刘玉祖师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留有《净明忠孝全书》等。《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指出:
“凡得净明法者,上帝记录,委任不轻,罪消北府,记名南宫,吏十二在前,吏十二在后。无论污洁,行止必随。妄意行持,居多害物,擅自斩伐考戮鬼神,叱咤云雷如使奴仆。天公受分,毫发无私。”
“凡得净明法者,不得妄以付人且自为度师。直候见闻,位在阴官,当遇缘合之人,望东烧香以问于我,我许即传,即我是度师,汝为传教之师。日宫太阳孝道明王,乃祖师也。吴君为籍师,谌姆为经师,日直元君张公即监度师。如数十弟子成道,则他日升真,当如我矣。”
“凡得净明法者,以缘合、忠孝、炁血完实、直谅可受之人而传之,即不得以贫而不授,富而则传。违之罪及三世。凡得净明法者,将欲传度,即具表奏祖师太阳上帝,依常式醮设三界,证盟谢恩。务在量力,不得举债破费财物,失所吾一时旨喻,不限定仪也。”
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採,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祖师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祖师又重新进行劝善创教。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刘玉祖师二十五岁,遇西山道士胡惠超祖师,胡真人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真人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至大德元年的十四年间,先后得许祖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祖师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祖师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刘玉祖师开创的净明道以许真君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祖师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刘玉祖师飞升,传法于黄元吉祖师,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祖师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真人、五传赵宜真真人、六传刘渊然真人等。净明派言,修道的要点不在于参禅问道,不在于入山修炼,不在于断绝人事往来,不在于弃妻抛家,不在于舍弃荣华。只追求人道不亏,心性明达。以忠孝为根本,以修炼为辅助。
净明道所存经典颇多,主要的有《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等。《净明忠孝全书》还载有刘玉真人、黄元吉真人语录,是研究净明道教义的重要资料。
【许天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混元始祖,一炁分真。多劫之前,积修至道。勤苦备悉,经纬逾深。万法千门,罔不斯历。救灾拔难,除害荡妖。功济生灵,名高玉籍。众真推仰,宜有甄升。大悲大愿,大孝大仁。九州都仙太使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枢伏魔上相。至道玄应,神功妙济。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注生真君,三天按察都检校,普天奏议大夫天医大帝。历劫度人祖师,净明普化天尊。
又诰
志心皈命礼:雷霆泰省,天枢上相。兰公示孝道之宗,谌母蒇黄堂之教。旌阳咒水,万民常沐于圣德。彭蠡斩蛟,群生永荷于神功。净明垂世,忠孝成教。十二真君以佐侍,八五行化而度世。大悲大愿,大仁大孝。普天福主,高明大使。至道玄应,神功妙济。太乙定命,注生真君。九州都仙太史,净明普化天尊。
又诰
志心皈命礼:玉虚上相,金阙真仙。教阐净明,开不二法门之号。灵通寰宇,统五雷风火之尊。挥剑斩蛟,救万民于江畔。拯灾散谷,得大道于山中。绥靖冥阳,神鬼共钦恩泽。殄灭鬼怪,天人同庆安宁。运无量之神通,周巡碧落。救亘古之浩劫,拜祷丹墀。护国保民,庙貌长存万古。匡世救苦,心香永祝千秋。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净明忠孝神仙,福祖许真君。
志心称念净明普化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人有简历,神有传说‖带你了解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的传奇事迹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金阙化身荡魔天尊等。全称“祖师北极法主真武佑圣灵应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迁校府。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中的武当山便是真武大帝的应化道场。
一、真武大帝信仰简介
1、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2、真武大帝是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3、玄武是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子,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4、真武大帝主持为戈,剑仙之道守护神,武学之人的护法者。灵龟为盾、玄蛇为剑,兵天剑修真的看守护者。武当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斗、牛、虚、危、室、壁)组成龟形,其下有腾蛇星,故焦蛇合体;位于北方,属水,其色玄,故称玄武。玄武真君每每斩妖锄魔都御剑出行,就因为御剑天遁比腾云驾雾来的快。
5、真武大帝是司命之神。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玄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二、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
《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三、真武大帝,道教的战争之神与武术之神
宋代以来的道教战神神谱中,其最为显著及崇奉范围最广者,则非“北极玄天上帝”即通称的“真武大帝”莫属。关于真武信仰的研究,数十年来于海内外道教学界渐有兴起之势,且研究角度亦各有所长。惟将真武大帝作为战争之神和武术之神来进行综合考察的,却至今鲜见。本文思考道教“尚武精神”,即侧重由此视角展开,并以雷法和内家拳为例来进行切入。
从道教雷法的发展史来看,真武大帝与雷法的关系甚为紧密。真武本为“北极四圣”之一,李远国先生曾指出:“神霄雷霆的主帅即为天蓬、天猷、翊圣、玄武四大元帅,合称北极四圣。” 实际上,宋元兴起的“北极四圣”与彼时战乱纷仍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故四圣基本作为天庭战神而被广泛崇拜。雷法应时而起,宣扬以“四圣”之神力降伏诸魔,从而更加强化了这一信仰崇拜的传统。
《道法会元》已有记载,将此“四圣”作为专门祈请的神将团队。而在元代所绘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更可以清楚看到“北极四圣”共同出场的威风形象。如其中的天蓬元帅,《道藏》即专门载有“上清天蓬伏魔大法”,后也成为清微雷法所祈请的雷部尊神 。当然,随着社会政治及道教本身的发展,真武大帝在四圣中脱颖而出,成为影响横跨不同民族政权的全民尊神。
不晚于两宋交替之际,真武大帝即开始被视为战神;而其勇猛力量的表现,除了如《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这样的基本经典描述外,更多显著于道教雷法之中。《道法会元卷八十》的《欻火律令邓天君大法》,署名“领籍上仙披云杨耕常传授”,实为神霄一派的正宗雷法。其中即有:“主法北极佑圣真君玉虚师相玄天上帝”之神位。
《道法会元卷九十五》的《雷霆使者飞捷大法》,在其雷法科仪的檄文之中,有“教主北极镇天真武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祖师三天扶教大法天师泰玄上相张,祖师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的神位列法。《道法会元卷一百三十》的“北真水部飞火击雷大法”更是专门以“教主北极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作为唯一的主法神灵。《道法会元卷一百三十一》的“石匣水府起风云致雨法”,也是需要法师启奏并变身为真武大帝的雷法。由此可知,真武大帝堪称宋元时期较早融入雷法信仰及其神灵谱系的道教神祇,而且其“掌兵伐魔”的战神色彩非常突出。
较之神霄雷法,清微雷法与真武大帝具有更为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存最早的武当山志《武当福地总真集》,即由武当清微派高道刘洞阳所纂。其中记载:“惟玄帝天一之精,丁甲风雨水火之神,俱隶主治,能荡除氛秽。右侍玉童,持符往召玄帝,被旨上朝天颜,恭领帝命,部坎离真相,苍龟巨蛇,丁甲五雷神兵三十万。神将、巨虬、师子、毒龙、猛兽,齐到下方,恭行天讨。” 这表明最迟至元代,真武大帝已完全被视为具有雷部战神统帅的身份。至武当清微派盛行之时,即将真武大帝纳为其道法体系中重要的主法之神。
在武当清微派基本典籍《清微神烈秘法》所列“圣位”中,主法神灵为“紫皇太乙天君李嚞”。杨立志先生根据《玄帝实录》中“太上赐玄帝李姓,盖取宗化之源”一说,以及《清微神烈秘法》中《清微天宝家书》所云“嗣法曾玄孙姓某,即日三黛九沐,顿首。书上万法教主玉虚师相紫皇太一天君”,认为武当清微派道书将玄天上帝列为祖师之一,称为“万法教主”“法主”,为清微道士崇奉的尊神 ,此论甚是。
如我们还可以在《清微言功文检》的“清微开天宝章”里看到,真武大帝已经与魏华存元君、祖舒元君并列为清微弟子具状申请的神真。因此,形成于元代的武当清微派,之所以被称为“新武当派”,不仅体现在它以清微雷法为主体,构建了新的道法修炼体系;还在于它将宋代以来作为武当道教重要传统的真武信仰,充分纳入到清微雷法的修持施法中去。
考《清微神烈秘法》卷上,有《大梵水火元始心章》,即需法师书玄帝讳而统摄龟、蛇二将。卷下载有“请师香信符”,为行持雷法时祈请祖师仙真加持所用之道符。其第一道符,即为祈请真武大帝,之后方是祈请张天师、许逊真人、魏华存元君及清微派历代祖师的道符。
出自武当清微派的《清微玄枢奏告仪》中,有“然灯念咒”的法事环节,其咒语配合斗灯之仪,召请雷部正神:“玄武大圣,台中三星。治病除祸,回死作生。违敕者死,禀救者生。大降威力,诛斩妖精。三魂附体,七魄安宁。斗灯一照,身宅光明。” 清微雷法高道张守清,在元仁宗皇庆元年、二年的京师祈雨活动中灵验有加,备受京师官庶钦服。当时有范德机作《送张炼师归武当山》一诗,提到了张守清在东市门开坛作法时,“庭中玄武旗,飘飘墨黍黑” 。
即反映了张守清以黑色令旗象征真武大帝,作为主法的雷部神灵,从而行持清微雷法以祈雨祷晴的事迹。另外,《清微传度文检品》中尚有“笺玄帝”一节,称真武大帝为清微雷法中的“法主”,需申请法职的清微弟子单独具文奏告;同时,真武大帝以“上帝”之尊也可向同为清微法主的“北极四圣”中其他三圣转达清微弟子之祈请(三圣的职位是“元帅”或“真君”),这也在事实上构成了四圣战神集团的新层阶。
不难看出,真武大帝非仅是武当清微派斩妖除魔的战神,更且是宫观主奉之神。包括其座下的神将部属,亦成为清微雷法道士所经常召请的护法将帅 。这个传统在元明以后的武当山道教中,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并显诸各宫观的真武戎装造像中。随着清微雷法在宋元以后流传至全国各地,受其影响的道教宫观也日益深化了对真武大帝的信仰和祭祀。
根据现存方志文献的记载,明以后全国各地与雷法有关的正一、全真道观,其所奉祀的主神有相当大部分即是真武大帝,或至少供奉了真武大帝。由此可见,作为战神的真武的信仰传播与法术传承,在元明以后逐渐结合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共生现象”。真武神的勇猛刚强与雷法的气吞八极,在精神上恰好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契合,从而深刻影响了道教的某些面貌。
可见,真武信仰与武术发展也构成了类似于其与雷法那样的共生现象。特别是在宋元易代的历史巨变中,信奉真武的武当道人群体将战场杀敌御侮之术,巧妙地引入到道教修炼中来,极大地发展了道教武术。而他们同时也是雷法之类法术的传承者,这就在无形中将真武大帝的战争之神与武术之神的神性进一步结合,从而铸就了道教神谱中独具魅力的“武神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