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芦的意思及寓意(荻的意思)

芦的意思及寓意(荻的意思)

《说文解字》第68课:芒、苇、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接着说文解字:我们想一下,1900多年前的汉朝人许慎,他依照“六书”体系,把9000多个汉字,依小篆字形分析归纳成540部,每部选出一个字做为部首,用以统御分部的汉字,这使得所有的汉字有了一个归类的线索,这对于庞大的汉字体系,它们终于有了可供学习掌握的规律,虽然540部的汉字划分方法到了现代已经被更科学的201部汉字部首划分法取代,但部首查字法方面,《说文》显然有首创之功,我们现在查字典的部首查字法,都始于这本书,否则,我们查字要多麻烦啊,从这方面说,许慎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

今天要讲的汉字仍然是“艸”部汉字,仍然是六个汉字,如图:

(今天的六个汉字)

1、<上艹下剡>(这个字GBK字库没有)。读作t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雚之初生。一曰薍。一曰鵻。”《尔雅.释草》里说:“菼、薍”,郭璞作注说:“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这里的实中,指茎杆是实心的。上一课我们讲过“薍”字,这个字同“薍”一样,就是指初生的荻,河边生长的这一类植物,主要是荻、芒、苇,三者并不一样,最主要的区别是:芒秆的花小穗有芒,而荻花和苇花小穗无芒;芒秆的茎秆是实心的,而苇秆是空心的,荻秆上部是实心,中下部是空心的;芒秆无腋芽,不会分枝,而苇和荻的茎秆有腋芽会萌芽分枝。关于个问题,在讨论蒹与葭的区别时,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菼”是初生的荻,没找到图片,荻的成草如图:

(荻)

<上艹下剡>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艹下剡>的小篆写法)

2、薕。读作li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薕,蒹也。”记得我们上一课讲过蒹,就是“未长穗的荻”,就是没开花的荻。给个南荻的图片:

(南荻)

荻其实也分好多种,上面的图片是南荻,理解就好。薕就是未开花未长穗的荻。薕的小篆写法如图:

(薕的小篆写法)

3、薠。读作f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靑薠,似莎者。”《楚辞.九歌.湘夫人》里有:“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作注说:“薠,草,秋生。今南方湖泽皆有之。”《淮南子.览冥》里说:“田无立禾,路无莎薠”。对,就是像莎草,但是比莎草大的草。莎草的莎,以后会专门讲,薠这种草,显然跟莎是近亲,但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准确的薠草的样子了,暂时上一张莎草的图:

(莎草)

猜想:“薠草”大概样子该也是如上图的样子吧,薠的小篆写法如图:

(薠的小篆写法)

4、 䒢。 读作á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菖蒲也。”《广韵.唐韵》里说“菖蒲别名。”它的样子如图:

(黄菖蒲)

图片是黄菖蒲,其实,菖蒲也有好多种,菖蒲是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文学作品里说它是可以防疫驱邪的灵草,比如,端午节时,我们就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屋檐下的习俗;菖蒲根茎可制作香味料,也称作尧韭。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时说它是有毒植物,全株有毒,根茎毒性比较大一些,如果口服量大时会产生强烈的幻视。

其实,菖蒲还可以制作盆景,不但极富诗意与文化味,而且有抗污染作用。据说古人夜晚读书,常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它跟上面水边生长的菖蒲并不完全一样,它的样子如图:

(菖蒲盆景)

䒢的小篆写法如图:

(䒢的小篆写法如图)

5、 䓉。读作yé。《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䒢䓉也。王筠《说文句读》里说到:”盖有捝误,《玉篇》䒢、䓉是两物。“䒢我们上面已经说了,是菖蒲,䓉是什么呢?《玉部.艸部》:“䓉,草名”这是一种草;《十韵汇编.王一.麻韵》里又说:“䓉,菜名”这又是一种菜,但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确认䓉到底是什么草,什么菜,没有线索,只能暂时存疑。

䓉的小篆写法如图:

(䓉的小篆写法如图)

6、芀。读作ti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葦華也。”《尔雅.释草》里说“苇醜,芀”韦醜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芦苇的花穗。样子如图:

(芀)

陆德明释《尔雅》郭璞注说:“芀,字或作苕。”可见芀有时也写作苕。芀的小篆写法如图:

(芀的小篆写法)

汉语言有多丰富,汉字有多复杂,从这两天讲的汉字里我们就能感觉到,水边长的芦苇,芒与荻,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又有不同的字来代表,初生的荻,未开花的芦苇,芦苇的花穗……古人都给它们起了特定的名字。

许慎号称“五经无双”,他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搜集了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资料,他以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着手编写《说文解字》,历时10年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成书,可是直到公元121年,成书才献给皇帝,之期间,他主要是对说文解字进行修订,一本修订起来就需要一个大文字学家十年的经典,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完成学习呢?所以,一课六字的进度并不慢。

(【说文解字】之6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诗经》中的常见植物都有哪些?它们都有哪些寓意?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4期,原文标题《<诗经>中的常见植物》

文/黄晏浩

桑树

《诗经》描绘的年代,在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之间,华夏大地上已经是桑树遍地的景象。《诗经》中涉及桑树的诗篇有20首,31句提到“桑”,涵盖《风》《雅》《颂》各体裁,涉及鄘、卫、郑、魏、唐、秦、曹、豳等诸侯国,几乎占到《诗经》所涉国家的大半。

《豳风·七月》中写“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所谓“蚕月”,是指夏历三月,即养蚕的月份,是修理桑树、剪去高枝的好时光。这句诗中的“女桑”,是小桑树的意思。战国后的《尔雅·释木》中解释道,“女桑,桋桑。”郭璞注曰:“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桑树小而低矮,就很可能是灌木。《诗经》中也经常将“桑”和“杨”“杞”“檀”等乔木相对应出现,也佐证有属于乔木的桑树出现。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时期主要种植的桑树是鸡桑或者华桑,两者均是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在今天分布广泛。以鸡桑为例,北至辽宁,南至两广,西至云贵,甚至在斯里兰卡都有种植。

《诗经》对桑树的爱情隐喻也多有描摹,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就是桑林,“上宫”是桑林中的神社,“淇”是今天流过河南的淇河。女子先在桑林中等待男子前来,又拉着男子去桑林社庙里交合,之后又将男子送到淇水边。

《郑风·将仲子》中,女孩提醒“仲子”说,“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非其不愿,而是畏惧于父母兄弟和人言。在这首诗中,女孩反复提醒,小心谨慎,比起《鄘风·桑中》里女子的大胆炽热,里面复杂又微妙的爱情,不也同样难得和珍贵吗?

在成语中,“黍离之悲”的意思是感慨国家残破,今不如昔。其中典故来自《诗经·王风》,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尽毁,长满禾黍,遂作《黍离》一诗。

黍是五谷之一,籽实呈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生长期短,耐旱耐瘠,因此在殷商时期就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诗经》中有多达17篇提到了黍,常见于咏农事和祭祀,如《魏风·硕鼠》开篇起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曹风·下泉》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小雅·楚茨》写的祭祀原因是,“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黍和稷长势喜人,粮食丰收,做成美酒佳肴,来感谢祖宗上天。

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棘”指的是多刺且矮小的灌木,但“棘”其实和“枣”大有关联。《说文》中记载,“棘,小枣丛生者”,它的本意其实是酸枣树,一种华北、华中地区最普遍的野生果树,果实呈紫红色,大多呈酸味,所以叫“酸枣”。今天我们吃的枣,一般被认为是先民自酸枣林中选出树形及果实较大的,长期培育而成。“枣”和“棘”的区分最初只和大小有关,宋代陆佃在《埤雅》中解释说:“枣,大者枣,小者棘。”

而《诗经》中,有1处言“枣”,有11处言“棘”,没有看出有明显区分。《魏风·园有桃》中写,“园有棘,其实之食”,意指人工栽植的棘树。《秦风·黄鸟》写“交交黄鸟,止于棘”,说的可能是酸枣树,也可能是刺灌木丛。之所以有多次提到“棘”,是因为酸枣树在周代颇有蕴意。据《周礼》记载,群臣外朝时,树九棘区分等级职位,左侧是卿大夫的位置,右侧是公侯伯子男的位置,因此后世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

《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六种植物,分别是“桑、黍、栗、棘、麦、葛”——黍、栗、麦是粮食,棘是果树,桑和葛则是经济作物,主要用途是提供纺织材料。

葛的今名叫葛藤,是种藤蔓植物。葛的纤维能够制作葛布,主要用于编织夏服。在棉花引进之前,葛的地位无可取代,《周书》记载,“葛,小人得其叶以为羹,君子得其材以为絺綌,以为君子朝廷夏服”。

《诗经》中,“葛”一共在7个诗篇中被提及。《周南·葛覃》就用葛来起兴,描述出贵族女子出嫁前接受妇德教育。“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从葛的“维叶萋萋”,写到“是刈是濩,为絺为綌”,寓意不言自明:葛叶固然有萋萋之美,但根本之可贵还在于能作为衣服的质料,妇容固然可贵,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有“妇功”和“妇德”。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国人总是愿意给植物身上赋予品格,松柏四时长青,挺拔坚韧,就被看作是“君子”之树。

其实在西周时期,松柏还没有拥有这样美好的寓意。以柏树为例,先民们只是看重它木材竖直,可作栋梁之材,也就是建房子的主料,或用于造船制棺。《邶风·柏舟》和《鄘风·柏舟》中都提到“泛彼柏舟”,可见起码在当时的卫地,柏树做船是常见之选。此外,也是因为柏树“叶青枝长,四时不凋”,自古以来就常被栽植在宫殿或者庙宇周围,作观赏树。《诗经》中,柏树见于7篇。《大雅·皇矣》中就写,古公亶父前往岐山,“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

木瓜

可能人人都知道有个成语叫“投桃报李”,意思是与人交往要知恩图报,也比喻说要相互赠答,礼尚往来,典出自《大雅·抑》,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还有一个成语叫“投木报琼”,比前者更重一层,你给我木瓜,我回你以美玉,初指男女互赠礼物,后也指报答他人的深情厚谊,同样典出《诗经》,《卫风·木瓜》写:“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奇怪的是,论诗的流传程度,《木瓜》远比《抑》要广为人知,但人们往往爱用“投桃报李”,很少用“投木报琼”,甚至《全唐诗》里还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语句。

今天我们吃的木瓜是原产于美洲的“番木瓜”,要到明后期才传入中国。而《诗经》里的木瓜,果实为长椭圆形,成熟后呈黄色,状如小甜瓜,质地坚硬,因此叫木瓜。它能长期散发芳香,主要起观赏作用,充当古代的空气清新剂。《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林黛玉的丫鬟雪雁说:“要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即使当时番木瓜已经传入,应称作番木瓜而非木瓜,因此推测它就为古代木瓜。这种木瓜仍在华夏大地上种植,又名“榠楂”,主要是观赏的作用,产于山东、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几个省、自治区。

荇菜

一提到《诗经》,最先被想起的就是那首《关雎》,唱君子对淑女的爱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传唱到今天,很多人只知道“雎鸠”是水鸟,“荇菜”是水草,至于到底是什么鸟、什么草则很模糊。“雎鸠”有鱼鹰、大雁、白胸苦恶鸟、东方大苇莺等多种说法,争论不休。相比之下,“荇菜”就明确得多。

荇菜,今天称之为莕菜,叶形和生态习性近于荷花,又称“水荷”,花开时泛光如金,因此又被叫作“金莲儿”。《关雎》里的淑女“左右采之”,大概是要回去做菜——荇菜的嫩茎和嫩叶都可以当蔬菜食用,口感润滑,可以加米煮粥,也可以凉拌当下酒菜。三国时吴人陆玑说:“其白茎以苦酒(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

不过荇菜留给世人的印象,不全是吃,还有它飘摇浮动的姿态。很多年后,徐志摩漫步在康桥之上,同样吟哦它说:“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帕斯卡有一句话,“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据说是不少人的座右铭,但现代汉语就是有些地方不够讲究,“芦苇”古代并不是一个词,而是“芦”和“苇”两个字。就像人人都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却少有人知道“蒹葭”也是“蒹”和“葭”两个字,指的是不同的植物。

“蒹”是没长穗的荻,而“芦”“苇”“葭”都是今天我们说的芦苇,只不过按时令区分。《本草纲目》中,“葭”指的是初生的芦苇,“芦”指的是开花前,开花后结实则叫“苇”。

因此把这些不同的称呼都算上,芦苇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也不低,共有7篇,最有名的当然是《秦风·蒹葭》。此外,《召南·驺虞》有“彼茁者葭”,《卫风·硕人》有“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小雅·小弁》有“有漼者渊,萑苇淠淠”,写的都是芦苇丛生的样子。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诗经植物图鉴》《诗经析读》)

《说文解字》第68课:芒、苇、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接着说文解字:我们想一下,1900多年前的汉朝人许慎,他依照“六书”体系,把9000多个汉字,依小篆字形分析归纳成540部,每部选出一个字做为部首,用以统御分部的汉字,这使得所有的汉字有了一个归类的线索,这对于庞大的汉字体系,它们终于有了可供学习掌握的规律,虽然540部的汉字划分方法到了现代已经被更科学的201部汉字部首划分法取代,但部首查字法方面,《说文》显然有首创之功,我们现在查字典的部首查字法,都始于这本书,否则,我们查字要多麻烦啊,从这方面说,许慎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

今天要讲的汉字仍然是“艸”部汉字,仍然是六个汉字,如图:

(今天的六个汉字)

1、<上艹下剡>(这个字GBK字库没有)。读作t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雚之初生。一曰薍。一曰鵻。”《尔雅.释草》里说:“菼、薍”,郭璞作注说:“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这里的实中,指茎杆是实心的。上一课我们讲过“薍”字,这个字同“薍”一样,就是指初生的荻,河边生长的这一类植物,主要是荻、芒、苇,三者并不一样,最主要的区别是:芒秆的花小穗有芒,而荻花和苇花小穗无芒;芒秆的茎秆是实心的,而苇秆是空心的,荻秆上部是实心,中下部是空心的;芒秆无腋芽,不会分枝,而苇和荻的茎秆有腋芽会萌芽分枝。关于个问题,在讨论蒹与葭的区别时,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菼”是初生的荻,没找到图片,荻的成草如图:

(荻)

<上艹下剡>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艹下剡>的小篆写法)

2、薕。读作li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薕,蒹也。”记得我们上一课讲过蒹,就是“未长穗的荻”,就是没开花的荻。给个南荻的图片:

(南荻)

荻其实也分好多种,上面的图片是南荻,理解就好。薕就是未开花未长穗的荻。薕的小篆写法如图:

(薕的小篆写法)

3、薠。读作f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靑薠,似莎者。”《楚辞.九歌.湘夫人》里有:“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作注说:“薠,草,秋生。今南方湖泽皆有之。”《淮南子.览冥》里说:“田无立禾,路无莎薠”。对,就是像莎草,但是比莎草大的草。莎草的莎,以后会专门讲,薠这种草,显然跟莎是近亲,但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准确的薠草的样子了,暂时上一张莎草的图:

(莎草)

猜想:“薠草”大概样子该也是如上图的样子吧,薠的小篆写法如图:

(薠的小篆写法)

4、 䒢。 读作á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菖蒲也。”《广韵.唐韵》里说“菖蒲别名。”它的样子如图:

(黄菖蒲)

图片是黄菖蒲,其实,菖蒲也有好多种,菖蒲是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文学作品里说它是可以防疫驱邪的灵草,比如,端午节时,我们就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屋檐下的习俗;菖蒲根茎可制作香味料,也称作尧韭。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时说它是有毒植物,全株有毒,根茎毒性比较大一些,如果口服量大时会产生强烈的幻视。

其实,菖蒲还可以制作盆景,不但极富诗意与文化味,而且有抗污染作用。据说古人夜晚读书,常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它跟上面水边生长的菖蒲并不完全一样,它的样子如图:

(菖蒲盆景)

䒢的小篆写法如图:

(䒢的小篆写法如图)

5、 䓉。读作yé。《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䒢䓉也。王筠《说文句读》里说到:”盖有捝误,《玉篇》䒢、䓉是两物。“䒢我们上面已经说了,是菖蒲,䓉是什么呢?《玉部.艸部》:“䓉,草名”这是一种草;《十韵汇编.王一.麻韵》里又说:“䓉,菜名”这又是一种菜,但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确认䓉到底是什么草,什么菜,没有线索,只能暂时存疑。

䓉的小篆写法如图:

(䓉的小篆写法如图)

6、芀。读作ti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葦華也。”《尔雅.释草》里说“苇醜,芀”韦醜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芦苇的花穗。样子如图:

(芀)

陆德明释《尔雅》郭璞注说:“芀,字或作苕。”可见芀有时也写作苕。芀的小篆写法如图:

(芀的小篆写法)

汉语言有多丰富,汉字有多复杂,从这两天讲的汉字里我们就能感觉到,水边长的芦苇,芒与荻,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又有不同的字来代表,初生的荻,未开花的芦苇,芦苇的花穗……古人都给它们起了特定的名字。

许慎号称“五经无双”,他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搜集了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资料,他以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着手编写《说文解字》,历时10年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成书,可是直到公元121年,成书才献给皇帝,之期间,他主要是对说文解字进行修订,一本修订起来就需要一个大文字学家十年的经典,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完成学习呢?所以,一课六字的进度并不慢。

(【说文解字】之6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画荻教子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美丽中国」(5)汉江湿地秋意浓 芦花荻荻醉游人

新华社照片,汉中(陕西),2018年9月28日 汉江湿地秋意浓 芦花荻荻醉游人 9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汉中市汉江湿地公园。 近日,陕西省汉中市沿汉江两岸的湿地公园数百亩芦花荡漾,令游人流连忘返。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经典文言文赏析|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修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母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④家借而读之,或⑤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⑥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孤:年幼丧父。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闾(lǘ)里:乡里。士人:读书人。或:有时。惟:同“唯”,只。务:致力。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没什么财产,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文章,让他学习写诗。等到欧阳修年龄大些了,但是家里没有书可以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里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写下来。书还没有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了。欧阳修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他从小写的诗词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文言知识

说“惟……是……”: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固定格式。上文“惟读书是务”中,“惟”同“唯”,解释为“只”,“务”指“致力”,“是”无义,句意为“只致力于读书”。

又如,“惟耕作是务”,意思是“只致力于耕作”。“惟利是图”,意思是“只贪图利益”。“惟命是从”,意思是“只听从命令”。

人物介绍

欧阳修:(1007年一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被誉为“千古伯乐”,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

启发与借鉴

欧阳修苦读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欧阳修的成才,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的努力,还有他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母以荻画地”也演化为成语“画荻教子”。

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生活的艰难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当然这也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