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汉末枭雄:《孙子略解》读曹操,被“奸雄”称号盖过的军事才能
"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动荡的东汉时局中,上下游走、左右逢源,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终结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分裂和混战。而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军事统帅,曹操不仅在政治方面卓有建树,更为后世军事理论的研究贡献了许多成果。
尤其是,在军事学术上,曹操注释了很多前代兵书。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他的《孙子略解》一书,这是传世的第一本注释《孙子》的作品,也是传本《孙子》的底本。曹操的注释简洁明了,准确全面的阐释了《孙子》的战争理念和用兵方法,开创了《孙子》研究的先河,更促使中国兵学在经历了东汉的兵学低谷以后,在三国及魏晋时代迎来了一次较大的发展。通过其军事代表作《孙子略解》品读曹操,无疑将会使我们对曹操的军事才能,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画像:曹操
一、《孙子略解》的成书经过(一)成书背景: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完成于春秋中后期,孙武在面见吴王阖闾前,把它进献给了阖闾,遂传于世。书分十三篇,从战略到战术,讨论了军事行动的目的、原则、方法,是中国兵学形成的标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其书价值巨大,使得后学们趋之若鹜,争相学习。
(二)促使曹操动笔的"双因素"
曹操在《孙子略解·序》中这样解释了自己的动机: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孙子兵法竹简
因此,我们可以从此话中读出,曹操之所以动笔注释《孙子》,一方面是出于对《孙子》的推崇,另一方面,则因为当时的人们在理解注释《孙子》中偏离了《孙子》本意,而且以前人们在注释时"文烦富",即哕嗦冗长。
汉代经学在发展中出现的训诂文字的趋势,一些鸿儒们为经传作注、疏,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甚至达到了解释一个字要花几万字的程度。到后来,在五经中,学人中能通两经的就很少了,通三经、四经得更是凤毛麟角,通全部五经的几乎找不出了,这都是冗文释经所累。因此,曹操才选择要用简洁的文字,来准确表述《孙子》的精髓。
事实证明,繁琐注疏,都为历史所抛弃,我们今天完全见不到了,而恰恰是简洁有力的文章,至今流传。
典藏版:曹注《孙子兵法》
况且,曹操麾下的将领们,一些是原来的低级军官,一些是地方的豪强大族,还有一些根本就是起义的农民,这些人虽然作战勇敢,但是军事素养参差不齐,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学术训练,对兵法知之甚少。曹操自己在《孙子略解》中就说:"将宜五德备也",五德首要就是"智",要行军打仗、兼并天下,没有具有良好军事素养的将领,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注释《孙子》也是想试图通过让将领们学习兵法来具备"智"。
剧照:曹操麾下将领典韦
二、《孙子略解》对曹操军事才能的体现曹操为《孙子》作注时,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孙子》本意有正确认识。这种情况占了曹注的绝大部分,其例子随处可见。十三篇的解题之注就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计》篇中"曲制,官道,主用也"中的"主用"为"主军费用",非常切合《孙子》的原旨。《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释为"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这样的例子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情况在注文数量上超过了九成。
孙子兵法城
(二)为后世的错误做出有力纠正。例如《作战》篇中"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后人多以为"往则随,缺则继,归则迎",是不对的,哪有军队归国还以粮迎之的道理?曹注"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过分消耗自己的国力,也吃透了孙武"因粮于敌"的思想,是正确的注解。《谋攻》篇中"攻城之法……修橹轒輼"中的"修"字,杜佑、张预训释为"长",显然不对,曹操解释为"修,治也",是正确的。
(三)发展了孙武的思想的。这是曹注的一大进步,他没有沿袭注释中只有解释,缺乏注者个人思想的情况。例如,《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注"将宜五德备也",既解释了原文,又有自己的看法。《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注"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擒吕布也",既解释了又不拘泥于孙武,不愧于一大创新。
孙子故里
(四)有助于后世人探寻《孙子》本意。我们今天看到《孙子》在流传中文字发生了增衍、脱漏或是倒文现象,曹注有助于我们探寻《孙子》的原文本意。这样的例子有好几处,例如,《九变》篇中"治兵不知九变之术"曹注"九变,一云五变",而汉简则为四交,由此知此文在汉代已有歧义。
《形》篇"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一句,文字顺序长期存在争议,汉简:
"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操注此句"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其中并无"一云"之辞,说明在曹操之时,《孙子》此句就已经是今天的传本的样子。因此,汉简之类的另一说法, 是否是《孙子》正文,就很难说了。
当然,曹操注释《孙子》的方法,除了文字训诂、义理阐发、版本参校、引古书解释外,更宝贵的是融入了自身军事实践的真实状况,举战例来说明。虽然举例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既开创了以战例注释兵书的先例,其本身还是对对孙子子本身义理的发展。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击多,破袁绍十万精兵
三、《孙子略解》的特点及价值曹注《孙子》的特点,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小精悍,简洁有力。"简直",是对曹操注文的最大特点,即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其注文其绝大多数条目在数字以内,以四字为主,基本不超过十字。即使一些有引语或版本对比的,也大多在几十字之内,最多的注文都没有超过两百。而且,注释虽然简短,但是其注文却往往得到了《孙子》的精髓,用几个字就说明了实践的具体方法。对比唐宋诸人注释,动辄几百字的长篇论述,训诂、辩驳、战例一应俱全,还不厌其烦,一句话甚至用多个战例来反复说明,未免显得文人"吊书袋"了。
《崇文总目》:《孙子兵法》的集注
(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曹注在每篇题下作数句解题,用简短的文字概括该篇的内容与主旨,基本都能得《孙子》本意。除此之外,在每篇的正文中,曹操也往往在注释里对《孙子》的文本进行提挈说明。例如,《计》中"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期情”,曹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曹操的这种精辟的点题与总结,对人们理解《孙子》文本有所帮助,能很好地说明《孙子》的精义所在,给人一目了然之感。
剧照:左为曹操
(三)善释战术。曹注在战术方法举例上特别突出,其注文超过半数条目是在用具体的方法来解释《孙子》的本意,即使《孙子》是关于战略问题的叙述,曹注也多以具体的战术方法释之。《作战》中,孙子提出了著名的"全胜"的战略观: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而得之,其次也"。
这样注释的好处是,方便初学者的理解和应用。前面提到,曹军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没有很深厚的兵学基础,要让他们在行军打仗的间歇迅速理解和消化《孙子》,这样的注释无疑是最佳的方法。宋代编《武经七书》中只有《孙子》有曹注,其余六书皆无注文。武学的生源文化素质都不够好,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领军打仗,需要这样简洁而实用的方法指导。曹注的这个特色,可以称之为"实践性",而且是很强的实践性。
宋本:《武经七书》
综上所述:世人都知"乱世奸雄"的曹操,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被"奸雄"名称盖过的军事才能!
曹注的价值和曹操军事才能的体现,就在于它的准确、简练、实践性强,不仅方便大多数人的理解,更对《孙子》这样一本在先代往往被藏之密室、秘密流传的书来说,对其的传播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可以说,曹注是《孙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曹注的出现才使得孙子学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军事学术的传入,传统的兵学日渐式微,人们对与曹操军事才能方面的关心也越来越少。但是,这并不等于曹操在军事方面没有影响了!伟人同志就曾多次表达了对曹操的看重,连在作《浪淘沙·北戴河》一词时,也不忘追忆一番曹操的文治武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碍石有遗篇"。
现今,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仅我们自己,连一些国外的学者也开始认识和认可曹操的军事才能,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汉末枭雄:《孙子略解》读曹操,被“奸雄”称号盖过的军事才能
"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动荡的东汉时局中,上下游走、左右逢源,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终结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分裂和混战。而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军事统帅,曹操不仅在政治方面卓有建树,更为后世军事理论的研究贡献了许多成果。
尤其是,在军事学术上,曹操注释了很多前代兵书。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他的《孙子略解》一书,这是传世的第一本注释《孙子》的作品,也是传本《孙子》的底本。曹操的注释简洁明了,准确全面的阐释了《孙子》的战争理念和用兵方法,开创了《孙子》研究的先河,更促使中国兵学在经历了东汉的兵学低谷以后,在三国及魏晋时代迎来了一次较大的发展。通过其军事代表作《孙子略解》品读曹操,无疑将会使我们对曹操的军事才能,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画像:曹操
一、《孙子略解》的成书经过(一)成书背景: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完成于春秋中后期,孙武在面见吴王阖闾前,把它进献给了阖闾,遂传于世。书分十三篇,从战略到战术,讨论了军事行动的目的、原则、方法,是中国兵学形成的标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其书价值巨大,使得后学们趋之若鹜,争相学习。
(二)促使曹操动笔的"双因素"
曹操在《孙子略解·序》中这样解释了自己的动机: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孙子兵法竹简
因此,我们可以从此话中读出,曹操之所以动笔注释《孙子》,一方面是出于对《孙子》的推崇,另一方面,则因为当时的人们在理解注释《孙子》中偏离了《孙子》本意,而且以前人们在注释时"文烦富",即哕嗦冗长。
汉代经学在发展中出现的训诂文字的趋势,一些鸿儒们为经传作注、疏,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甚至达到了解释一个字要花几万字的程度。到后来,在五经中,学人中能通两经的就很少了,通三经、四经得更是凤毛麟角,通全部五经的几乎找不出了,这都是冗文释经所累。因此,曹操才选择要用简洁的文字,来准确表述《孙子》的精髓。
事实证明,繁琐注疏,都为历史所抛弃,我们今天完全见不到了,而恰恰是简洁有力的文章,至今流传。
典藏版:曹注《孙子兵法》
况且,曹操麾下的将领们,一些是原来的低级军官,一些是地方的豪强大族,还有一些根本就是起义的农民,这些人虽然作战勇敢,但是军事素养参差不齐,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学术训练,对兵法知之甚少。曹操自己在《孙子略解》中就说:"将宜五德备也",五德首要就是"智",要行军打仗、兼并天下,没有具有良好军事素养的将领,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注释《孙子》也是想试图通过让将领们学习兵法来具备"智"。
剧照:曹操麾下将领典韦
二、《孙子略解》对曹操军事才能的体现曹操为《孙子》作注时,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孙子》本意有正确认识。这种情况占了曹注的绝大部分,其例子随处可见。十三篇的解题之注就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计》篇中"曲制,官道,主用也"中的"主用"为"主军费用",非常切合《孙子》的原旨。《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释为"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这样的例子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情况在注文数量上超过了九成。
孙子兵法城
(二)为后世的错误做出有力纠正。例如《作战》篇中"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后人多以为"往则随,缺则继,归则迎",是不对的,哪有军队归国还以粮迎之的道理?曹注"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过分消耗自己的国力,也吃透了孙武"因粮于敌"的思想,是正确的注解。《谋攻》篇中"攻城之法……修橹轒輼"中的"修"字,杜佑、张预训释为"长",显然不对,曹操解释为"修,治也",是正确的。
(三)发展了孙武的思想的。这是曹注的一大进步,他没有沿袭注释中只有解释,缺乏注者个人思想的情况。例如,《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注"将宜五德备也",既解释了原文,又有自己的看法。《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注"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擒吕布也",既解释了又不拘泥于孙武,不愧于一大创新。
孙子故里
(四)有助于后世人探寻《孙子》本意。我们今天看到《孙子》在流传中文字发生了增衍、脱漏或是倒文现象,曹注有助于我们探寻《孙子》的原文本意。这样的例子有好几处,例如,《九变》篇中"治兵不知九变之术"曹注"九变,一云五变",而汉简则为四交,由此知此文在汉代已有歧义。
《形》篇"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一句,文字顺序长期存在争议,汉简:
"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操注此句"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其中并无"一云"之辞,说明在曹操之时,《孙子》此句就已经是今天的传本的样子。因此,汉简之类的另一说法, 是否是《孙子》正文,就很难说了。
当然,曹操注释《孙子》的方法,除了文字训诂、义理阐发、版本参校、引古书解释外,更宝贵的是融入了自身军事实践的真实状况,举战例来说明。虽然举例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既开创了以战例注释兵书的先例,其本身还是对对孙子子本身义理的发展。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击多,破袁绍十万精兵
三、《孙子略解》的特点及价值曹注《孙子》的特点,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小精悍,简洁有力。"简直",是对曹操注文的最大特点,即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其注文其绝大多数条目在数字以内,以四字为主,基本不超过十字。即使一些有引语或版本对比的,也大多在几十字之内,最多的注文都没有超过两百。而且,注释虽然简短,但是其注文却往往得到了《孙子》的精髓,用几个字就说明了实践的具体方法。对比唐宋诸人注释,动辄几百字的长篇论述,训诂、辩驳、战例一应俱全,还不厌其烦,一句话甚至用多个战例来反复说明,未免显得文人"吊书袋"了。
《崇文总目》:《孙子兵法》的集注
(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曹注在每篇题下作数句解题,用简短的文字概括该篇的内容与主旨,基本都能得《孙子》本意。除此之外,在每篇的正文中,曹操也往往在注释里对《孙子》的文本进行提挈说明。例如,《计》中"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期情”,曹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曹操的这种精辟的点题与总结,对人们理解《孙子》文本有所帮助,能很好地说明《孙子》的精义所在,给人一目了然之感。
剧照:左为曹操
(三)善释战术。曹注在战术方法举例上特别突出,其注文超过半数条目是在用具体的方法来解释《孙子》的本意,即使《孙子》是关于战略问题的叙述,曹注也多以具体的战术方法释之。《作战》中,孙子提出了著名的"全胜"的战略观: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而得之,其次也"。
这样注释的好处是,方便初学者的理解和应用。前面提到,曹军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没有很深厚的兵学基础,要让他们在行军打仗的间歇迅速理解和消化《孙子》,这样的注释无疑是最佳的方法。宋代编《武经七书》中只有《孙子》有曹注,其余六书皆无注文。武学的生源文化素质都不够好,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领军打仗,需要这样简洁而实用的方法指导。曹注的这个特色,可以称之为"实践性",而且是很强的实践性。
宋本:《武经七书》
综上所述:世人都知"乱世奸雄"的曹操,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被"奸雄"名称盖过的军事才能!
曹注的价值和曹操军事才能的体现,就在于它的准确、简练、实践性强,不仅方便大多数人的理解,更对《孙子》这样一本在先代往往被藏之密室、秘密流传的书来说,对其的传播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可以说,曹注是《孙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曹注的出现才使得孙子学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军事学术的传入,传统的兵学日渐式微,人们对与曹操军事才能方面的关心也越来越少。但是,这并不等于曹操在军事方面没有影响了!伟人同志就曾多次表达了对曹操的看重,连在作《浪淘沙·北戴河》一词时,也不忘追忆一番曹操的文治武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碍石有遗篇"。
现今,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仅我们自己,连一些国外的学者也开始认识和认可曹操的军事才能,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汉末枭雄:《孙子略解》读曹操,被“奸雄”称号盖过的军事才能
"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动荡的东汉时局中,上下游走、左右逢源,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终结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分裂和混战。而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军事统帅,曹操不仅在政治方面卓有建树,更为后世军事理论的研究贡献了许多成果。
尤其是,在军事学术上,曹操注释了很多前代兵书。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他的《孙子略解》一书,这是传世的第一本注释《孙子》的作品,也是传本《孙子》的底本。曹操的注释简洁明了,准确全面的阐释了《孙子》的战争理念和用兵方法,开创了《孙子》研究的先河,更促使中国兵学在经历了东汉的兵学低谷以后,在三国及魏晋时代迎来了一次较大的发展。通过其军事代表作《孙子略解》品读曹操,无疑将会使我们对曹操的军事才能,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画像:曹操
一、《孙子略解》的成书经过(一)成书背景: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完成于春秋中后期,孙武在面见吴王阖闾前,把它进献给了阖闾,遂传于世。书分十三篇,从战略到战术,讨论了军事行动的目的、原则、方法,是中国兵学形成的标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其书价值巨大,使得后学们趋之若鹜,争相学习。
(二)促使曹操动笔的"双因素"
曹操在《孙子略解·序》中这样解释了自己的动机: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孙子兵法竹简
因此,我们可以从此话中读出,曹操之所以动笔注释《孙子》,一方面是出于对《孙子》的推崇,另一方面,则因为当时的人们在理解注释《孙子》中偏离了《孙子》本意,而且以前人们在注释时"文烦富",即哕嗦冗长。
汉代经学在发展中出现的训诂文字的趋势,一些鸿儒们为经传作注、疏,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甚至达到了解释一个字要花几万字的程度。到后来,在五经中,学人中能通两经的就很少了,通三经、四经得更是凤毛麟角,通全部五经的几乎找不出了,这都是冗文释经所累。因此,曹操才选择要用简洁的文字,来准确表述《孙子》的精髓。
事实证明,繁琐注疏,都为历史所抛弃,我们今天完全见不到了,而恰恰是简洁有力的文章,至今流传。
典藏版:曹注《孙子兵法》
况且,曹操麾下的将领们,一些是原来的低级军官,一些是地方的豪强大族,还有一些根本就是起义的农民,这些人虽然作战勇敢,但是军事素养参差不齐,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学术训练,对兵法知之甚少。曹操自己在《孙子略解》中就说:"将宜五德备也",五德首要就是"智",要行军打仗、兼并天下,没有具有良好军事素养的将领,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注释《孙子》也是想试图通过让将领们学习兵法来具备"智"。
剧照:曹操麾下将领典韦
二、《孙子略解》对曹操军事才能的体现曹操为《孙子》作注时,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孙子》本意有正确认识。这种情况占了曹注的绝大部分,其例子随处可见。十三篇的解题之注就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计》篇中"曲制,官道,主用也"中的"主用"为"主军费用",非常切合《孙子》的原旨。《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释为"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这样的例子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情况在注文数量上超过了九成。
孙子兵法城
(二)为后世的错误做出有力纠正。例如《作战》篇中"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后人多以为"往则随,缺则继,归则迎",是不对的,哪有军队归国还以粮迎之的道理?曹注"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过分消耗自己的国力,也吃透了孙武"因粮于敌"的思想,是正确的注解。《谋攻》篇中"攻城之法……修橹轒輼"中的"修"字,杜佑、张预训释为"长",显然不对,曹操解释为"修,治也",是正确的。
(三)发展了孙武的思想的。这是曹注的一大进步,他没有沿袭注释中只有解释,缺乏注者个人思想的情况。例如,《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注"将宜五德备也",既解释了原文,又有自己的看法。《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注"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擒吕布也",既解释了又不拘泥于孙武,不愧于一大创新。
孙子故里
(四)有助于后世人探寻《孙子》本意。我们今天看到《孙子》在流传中文字发生了增衍、脱漏或是倒文现象,曹注有助于我们探寻《孙子》的原文本意。这样的例子有好几处,例如,《九变》篇中"治兵不知九变之术"曹注"九变,一云五变",而汉简则为四交,由此知此文在汉代已有歧义。
《形》篇"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一句,文字顺序长期存在争议,汉简:
"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操注此句"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其中并无"一云"之辞,说明在曹操之时,《孙子》此句就已经是今天的传本的样子。因此,汉简之类的另一说法, 是否是《孙子》正文,就很难说了。
当然,曹操注释《孙子》的方法,除了文字训诂、义理阐发、版本参校、引古书解释外,更宝贵的是融入了自身军事实践的真实状况,举战例来说明。虽然举例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既开创了以战例注释兵书的先例,其本身还是对对孙子子本身义理的发展。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击多,破袁绍十万精兵
三、《孙子略解》的特点及价值曹注《孙子》的特点,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小精悍,简洁有力。"简直",是对曹操注文的最大特点,即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其注文其绝大多数条目在数字以内,以四字为主,基本不超过十字。即使一些有引语或版本对比的,也大多在几十字之内,最多的注文都没有超过两百。而且,注释虽然简短,但是其注文却往往得到了《孙子》的精髓,用几个字就说明了实践的具体方法。对比唐宋诸人注释,动辄几百字的长篇论述,训诂、辩驳、战例一应俱全,还不厌其烦,一句话甚至用多个战例来反复说明,未免显得文人"吊书袋"了。
《崇文总目》:《孙子兵法》的集注
(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曹注在每篇题下作数句解题,用简短的文字概括该篇的内容与主旨,基本都能得《孙子》本意。除此之外,在每篇的正文中,曹操也往往在注释里对《孙子》的文本进行提挈说明。例如,《计》中"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期情”,曹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曹操的这种精辟的点题与总结,对人们理解《孙子》文本有所帮助,能很好地说明《孙子》的精义所在,给人一目了然之感。
剧照:左为曹操
(三)善释战术。曹注在战术方法举例上特别突出,其注文超过半数条目是在用具体的方法来解释《孙子》的本意,即使《孙子》是关于战略问题的叙述,曹注也多以具体的战术方法释之。《作战》中,孙子提出了著名的"全胜"的战略观: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而得之,其次也"。
这样注释的好处是,方便初学者的理解和应用。前面提到,曹军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没有很深厚的兵学基础,要让他们在行军打仗的间歇迅速理解和消化《孙子》,这样的注释无疑是最佳的方法。宋代编《武经七书》中只有《孙子》有曹注,其余六书皆无注文。武学的生源文化素质都不够好,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领军打仗,需要这样简洁而实用的方法指导。曹注的这个特色,可以称之为"实践性",而且是很强的实践性。
宋本:《武经七书》
综上所述:世人都知"乱世奸雄"的曹操,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被"奸雄"名称盖过的军事才能!
曹注的价值和曹操军事才能的体现,就在于它的准确、简练、实践性强,不仅方便大多数人的理解,更对《孙子》这样一本在先代往往被藏之密室、秘密流传的书来说,对其的传播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可以说,曹注是《孙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曹注的出现才使得孙子学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军事学术的传入,传统的兵学日渐式微,人们对与曹操军事才能方面的关心也越来越少。但是,这并不等于曹操在军事方面没有影响了!伟人同志就曾多次表达了对曹操的看重,连在作《浪淘沙·北戴河》一词时,也不忘追忆一番曹操的文治武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碍石有遗篇"。
现今,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仅我们自己,连一些国外的学者也开始认识和认可曹操的军事才能,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曹操结合战争实际,写出《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时沛国谯人。是我国汉魏之际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汉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颇有势力。曹操“少机警,有权数”,“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成年后,“博览群书,特好兵法”,很有胆识。当时大名士许劭评论他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八八年,韩遂,边章叛乱,召曹操为典军校尉。次年,汉灵帝死,十四岁的少帝刘辨即位。其母何太后临朝执政,国舅何进为大将军。当时宦官势力很强大,何进密诏凉州军伐董卓入京消灭宦官,卓未到,何进即被宦官杀死,何进部下与袁绍等杀死了二千多个宦官。
董卓
董卓入洛阳后,杀何太后,废刘辨,立九岁的刘协为帝,是谓献帝。董卓自任大丞相,把持朝政,其部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京师大乱。董草见曹操很有才能,任其为骁骑都尉,他料到董卓必败,便隐姓埋名,逃出洛阳,回到陈留,散家财募兵,加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军事联盟。自董卓之乱后,由于连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使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战乱之苦。各地军阀普遍缺粮,曹操认为:“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因此,从建安元年开始,首先募民屯田于许下。其后,各州县均置田官,大兴屯田。屯田的实行,不仅解决了军粮奇缺的困难,也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社会生产。与其他军阀割据势力相比,他又取得了经济上的优势,从而为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
刘协
官渡之战前,曹操先后削平了吕布、张绣等割据势力。这时北方能与之相争的军阀只有袁绍了。袁绍是东汉后期的世家大族,其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拥有十万人的军队,据有幽、冀、并、青四州之地。二OO年,袁绍发十万兵进攻曹操,派大将郭图、颜良为先锋,向驻军于白马的曹军进攻。曹操采纳谋士苟彧的建议,声东击西,避开袁军的锋芒,然后突然改变行军方向,夜袭袁军大营,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然后安全地回到官渡与大军会合。白马战役后,袁绍恼羞成怒,又调动主力军向官渡进攻。当时,袁绍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军只有一、二万人,显然处于劣势。这时曹操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一面坚守阵地,一面出击袁军。
当得知袁绍军粮屯积在乌巢时,便亲自率五千轻骑,打着袁绍的军旗,连夜冒雨偷袭乌巢。袁军守将淳于琼尚在梦中,即被曹军杀死。袁绍的一万多车军粮也被烧光。袁绍闻讯,更加气急败坏,急命大将张部、高览围困曹军,然而张部、高览得知乌巢军粮已被曹军烧毁后,无心再战,干脆投降了曹操。结果袁军全线崩溃,袁绍仅带八百名亲兵逃回河北。不久忧愤而死。河北诸郡举城降曹。曹操乘袁绍病死,其子袁尚、袁谭互相内战的时机,挥戈北上,首先消灭了袁谭,接着东征乌桓,消灭了袁尚、袁熙统领的残余势力,夺得了青、幽、冀、并四州,统一了中国北方。
二0八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进位丞相,独揽朝中大权。同年七月,他率军南征刘表,打算在夺取荆州之后,再兵分两路,夹击孙权,平定江东。八月,刘表死,其子刘踪举荆州降曹。接着在长医大败刘备。曹操不战而得荆州,便把大营扎在江陵,准备顺流东下,进攻孙权,消灭刘备。但当时东吴的孙权也是一个富有谋略的人物。刘备虽然兵微将寡,尚无立锥之地,但他有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辅助,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猛将,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时,曹操写信给孙权,说他要率八十万大军与孙权“会猎于吴”,进行饲吓。结果使孙刘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军。
十月,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从江陵出发,浩浩荡荡,顺江东下,双方在赤壁相遇后,曹军初战失利。便把军队撤退到江北的乌林。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曹操便令工匠做“连环船”,把战船分别用铁环锁在一起。孙、刘联军乘机用计,派老将黄忠带着几十艘蒙冲斗舰,船上装满浇上油的干柴,冲向曹营诈降。在临近“连环船”时,放起火来,乘着东南风,几十艘熊熊燃烧的火船直撞曹营,顿时曹军阵地变成一片火海,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惨败撤退。在赤壁之战中,由于曹操的骄傲情绪,低估了孙刘联军的力量,及其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使曹军受到了重大损失。
战后,孙、刘的势力却得到了迅速发展。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此形成。曹操虽未能统一全国,但其统一北方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为后来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知道短期内不能战胜孙权和刘备,便对孙、刘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方针。集中力量,破马超,占据凉州,再败张鲁,取得关中。二一三年,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二一六年,又进爵为魏王,他在自己领地内设立了一整套如同皇室一样的统治机构,享受着和皇帝一样的待遇。二二0年一月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病死。时年六十六岁。同年十月,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定国号魏,追封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在多年的兼并统一战争中,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措施。他在经济上反对兼并,打击豪强,颁布了“重豪强兼并之法”,严禁豪强地主将赋税转嫁到中小地主及自耕农身上。他还十分重视屯田和兴修水利,在中原一带广泛实施屯田,对恢复发展生产,巩固曹魏的统治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政治上,他重视改善吏治,巩固和加强统治机构。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在二一〇至二一七年之间,曾三次下令求贤。
在军事上,曹操在三十几年的征战中,不但亲自参加、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并结合战争实际,写出了《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虽然他指挥的战役不是百战百胜,但他仍不失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曹操一生喜欢读书。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现存有他写的二十余首乐府和四十多篇较完整的散文。他的很多诗篇,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他在书法和围棋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平。总之,曹操的一生,建立了赫赫的伟业。他的活动,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汉末枭雄:《孙子略解》读曹操,被“奸雄”称号盖过的军事才能
"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动荡的东汉时局中,上下游走、左右逢源,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终结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分裂和混战。而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军事统帅,曹操不仅在政治方面卓有建树,更为后世军事理论的研究贡献了许多成果。
尤其是,在军事学术上,曹操注释了很多前代兵书。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他的《孙子略解》一书,这是传世的第一本注释《孙子》的作品,也是传本《孙子》的底本。曹操的注释简洁明了,准确全面的阐释了《孙子》的战争理念和用兵方法,开创了《孙子》研究的先河,更促使中国兵学在经历了东汉的兵学低谷以后,在三国及魏晋时代迎来了一次较大的发展。通过其军事代表作《孙子略解》品读曹操,无疑将会使我们对曹操的军事才能,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画像:曹操
一、《孙子略解》的成书经过(一)成书背景: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完成于春秋中后期,孙武在面见吴王阖闾前,把它进献给了阖闾,遂传于世。书分十三篇,从战略到战术,讨论了军事行动的目的、原则、方法,是中国兵学形成的标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其书价值巨大,使得后学们趋之若鹜,争相学习。
(二)促使曹操动笔的"双因素"
曹操在《孙子略解·序》中这样解释了自己的动机: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孙子兵法竹简
因此,我们可以从此话中读出,曹操之所以动笔注释《孙子》,一方面是出于对《孙子》的推崇,另一方面,则因为当时的人们在理解注释《孙子》中偏离了《孙子》本意,而且以前人们在注释时"文烦富",即哕嗦冗长。
汉代经学在发展中出现的训诂文字的趋势,一些鸿儒们为经传作注、疏,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甚至达到了解释一个字要花几万字的程度。到后来,在五经中,学人中能通两经的就很少了,通三经、四经得更是凤毛麟角,通全部五经的几乎找不出了,这都是冗文释经所累。因此,曹操才选择要用简洁的文字,来准确表述《孙子》的精髓。
事实证明,繁琐注疏,都为历史所抛弃,我们今天完全见不到了,而恰恰是简洁有力的文章,至今流传。
典藏版:曹注《孙子兵法》
况且,曹操麾下的将领们,一些是原来的低级军官,一些是地方的豪强大族,还有一些根本就是起义的农民,这些人虽然作战勇敢,但是军事素养参差不齐,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学术训练,对兵法知之甚少。曹操自己在《孙子略解》中就说:"将宜五德备也",五德首要就是"智",要行军打仗、兼并天下,没有具有良好军事素养的将领,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注释《孙子》也是想试图通过让将领们学习兵法来具备"智"。
剧照:曹操麾下将领典韦
二、《孙子略解》对曹操军事才能的体现曹操为《孙子》作注时,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孙子》本意有正确认识。这种情况占了曹注的绝大部分,其例子随处可见。十三篇的解题之注就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计》篇中"曲制,官道,主用也"中的"主用"为"主军费用",非常切合《孙子》的原旨。《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释为"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这样的例子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情况在注文数量上超过了九成。
孙子兵法城
(二)为后世的错误做出有力纠正。例如《作战》篇中"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后人多以为"往则随,缺则继,归则迎",是不对的,哪有军队归国还以粮迎之的道理?曹注"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过分消耗自己的国力,也吃透了孙武"因粮于敌"的思想,是正确的注解。《谋攻》篇中"攻城之法……修橹轒輼"中的"修"字,杜佑、张预训释为"长",显然不对,曹操解释为"修,治也",是正确的。
(三)发展了孙武的思想的。这是曹注的一大进步,他没有沿袭注释中只有解释,缺乏注者个人思想的情况。例如,《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注"将宜五德备也",既解释了原文,又有自己的看法。《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注"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擒吕布也",既解释了又不拘泥于孙武,不愧于一大创新。
孙子故里
(四)有助于后世人探寻《孙子》本意。我们今天看到《孙子》在流传中文字发生了增衍、脱漏或是倒文现象,曹注有助于我们探寻《孙子》的原文本意。这样的例子有好几处,例如,《九变》篇中"治兵不知九变之术"曹注"九变,一云五变",而汉简则为四交,由此知此文在汉代已有歧义。
《形》篇"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一句,文字顺序长期存在争议,汉简:
"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操注此句"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其中并无"一云"之辞,说明在曹操之时,《孙子》此句就已经是今天的传本的样子。因此,汉简之类的另一说法, 是否是《孙子》正文,就很难说了。
当然,曹操注释《孙子》的方法,除了文字训诂、义理阐发、版本参校、引古书解释外,更宝贵的是融入了自身军事实践的真实状况,举战例来说明。虽然举例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既开创了以战例注释兵书的先例,其本身还是对对孙子子本身义理的发展。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击多,破袁绍十万精兵
三、《孙子略解》的特点及价值曹注《孙子》的特点,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小精悍,简洁有力。"简直",是对曹操注文的最大特点,即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其注文其绝大多数条目在数字以内,以四字为主,基本不超过十字。即使一些有引语或版本对比的,也大多在几十字之内,最多的注文都没有超过两百。而且,注释虽然简短,但是其注文却往往得到了《孙子》的精髓,用几个字就说明了实践的具体方法。对比唐宋诸人注释,动辄几百字的长篇论述,训诂、辩驳、战例一应俱全,还不厌其烦,一句话甚至用多个战例来反复说明,未免显得文人"吊书袋"了。
《崇文总目》:《孙子兵法》的集注
(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曹注在每篇题下作数句解题,用简短的文字概括该篇的内容与主旨,基本都能得《孙子》本意。除此之外,在每篇的正文中,曹操也往往在注释里对《孙子》的文本进行提挈说明。例如,《计》中"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期情”,曹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曹操的这种精辟的点题与总结,对人们理解《孙子》文本有所帮助,能很好地说明《孙子》的精义所在,给人一目了然之感。
剧照:左为曹操
(三)善释战术。曹注在战术方法举例上特别突出,其注文超过半数条目是在用具体的方法来解释《孙子》的本意,即使《孙子》是关于战略问题的叙述,曹注也多以具体的战术方法释之。《作战》中,孙子提出了著名的"全胜"的战略观: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而得之,其次也"。
这样注释的好处是,方便初学者的理解和应用。前面提到,曹军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没有很深厚的兵学基础,要让他们在行军打仗的间歇迅速理解和消化《孙子》,这样的注释无疑是最佳的方法。宋代编《武经七书》中只有《孙子》有曹注,其余六书皆无注文。武学的生源文化素质都不够好,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领军打仗,需要这样简洁而实用的方法指导。曹注的这个特色,可以称之为"实践性",而且是很强的实践性。
宋本:《武经七书》
综上所述:世人都知"乱世奸雄"的曹操,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被"奸雄"名称盖过的军事才能!
曹注的价值和曹操军事才能的体现,就在于它的准确、简练、实践性强,不仅方便大多数人的理解,更对《孙子》这样一本在先代往往被藏之密室、秘密流传的书来说,对其的传播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可以说,曹注是《孙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曹注的出现才使得孙子学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军事学术的传入,传统的兵学日渐式微,人们对与曹操军事才能方面的关心也越来越少。但是,这并不等于曹操在军事方面没有影响了!伟人同志就曾多次表达了对曹操的看重,连在作《浪淘沙·北戴河》一词时,也不忘追忆一番曹操的文治武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碍石有遗篇"。
现今,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仅我们自己,连一些国外的学者也开始认识和认可曹操的军事才能,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文注释+赏析
观沧海①
文 | 曹操
东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⑥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⑦,歌以咏志。
①选自《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有直接关系。
⑧[宇]房屋。
【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曹操,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指挥了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望梅止渴”的故事是行军打仗的经典;史书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重要人物之一。在戏曲中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沿用汉乐府古题,不固袭古辞古意,继承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新的内容。“建安文学”的领袖。外似慷慨悲凉,内则刚健有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歌中的名句。
“观”统领全诗,“沧海”内容。点明“观沧海”的位置,平实的叙事,“观”字统领全篇。“以”,连词。
此四句描写所观实景。“何”多么,写出水波荡漾,碧波万顷的壮观图景,“澹澹”动态。“丛”会意字,从丵(丛生草),本义聚集,写出了草木生长密集丰沛的状态,生机勃勃之景象,静态。意象“海水”“山岛”“草木”都是观“沧海”的典型景物,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奇丽壮阔、气派雄伟的大海形象。(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共同特点,补充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点及画面感)。此四句所写之景生机盎然,与诗人北征胜利的喜悦与胸怀天下的霸气相合,气势高亮。——此谓气高。
此四句描写所观实景。 “何”多么,写出水波荡漾,碧波万顷的壮观图景,“澹澹”动态。“丛”会意字,从丵(丛生草),本义聚集,写出了草木生长密集丰沛的状态,生机勃勃之景象,静态。意象“海水”“山岛”“草木”都是观“沧海”的典型景物,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奇丽壮阔、气派雄伟的大海形象。(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共同特点,补充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点及画面感)。此四句所写之景生机盎然,与诗人北征胜利的喜悦与胸怀天下的霸气相合,气势高亮。——此谓气高。
此两句实写所观之景,“起”由静转动,“洪波”承前启后,由“秋风起”而产生“洪波涌”,又由“洪波涌”引发诗人后面关于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想象。与前四句构成动静结合的画面,动——静——动。“萧瑟”的秋风下,“心忧天下,志囊四海”的诗人面对眼前波澜壮阔的海景,不由思绪万千,苍凉浑宏之气油然而生。——此谓气浑。
虚写,虚实相生的画面。“其”代词,代指大海。此四句是作者的想象,“日月”“星辰”升降起落,皆出自大海,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于读者面前,暗含了自己“鞭挞宇内”的胸襟,志在容纳,以海自比。——此谓气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