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东北人的特点和性格及原因(东北人的特点和性格)

东北人的特点和性格及原因(东北人的特点和性格)

东北人五点性格特征分析,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都有文化历史原因

作为一个东北人,一直对东北的文化历史有着想多了解一些的愿望,在家乡也好,在外面遇到东北人也好,总觉得大家在个性上有不少相似,纯粹是因为地域上的接近吗?

还有,我们东北人的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等等性格特点,又还有没有什么除了地域一致以外的文化历史原因呢?又或者说,这一片东北土地,从古至今又是如何孕育出了如今东北人的种种性格特征呢?

这个春节假期,拜读了孟繁华主编的一部关于东北文化的书:《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其中关于东北文化的精神特征的五点论述,可以说是对我的种种好奇有着较好的解答,当然,有完全赞同的方面,也有我觉得值得探讨的地方。

把此书中五点关于东北人性格特征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分析拿来,每点会附上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许你也是东北人,又或者你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成因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共同探讨。

一、粗犷强悍的文化品格

这种文化传统主要与历史上东北严酷粗栃的生存环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军事战争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联。

东北的险恶地势、崇山峻岭、林海雪原、 空旷草原构成了东北民族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人们为了征服自然,谋求生存, 逐渐形成了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东北主要釆用以渔猎,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天然地与当武精神相联系;东北古代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接连不断的战争,也造就了东北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具有性:一方面塑造了无惧无畏、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东北民族的暴力和嗜血倾向。

东北黑土地的肥沃、矿藏资源的丰富养成东北人对黑土地依赖和眷恋的文 化情怀。

这种文化情怀一方面表现为豪爽、宽广、热情的情感逻辑和心理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的漫长和“猫冬"的生产生活节奏,也使东北人表现出对自 然环境强烈的依附性,即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个分析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了为什么东北人优秀品质豪爽,宽广,热情的对立面品质是暴力和嗜血。

二、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

一方面是来自山东、河北等 地的移民,即关内丧失土地而“闯关东”的拓荒者以及更早时流放到东北的“流 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响应国家开发“北 大荒”、大庆“大会战”、进军大森林等号召的广大转业官兵、产业工人和技术 人员等的奉献。

在此过程中在东北这块热土上逐渐形成了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顽强创业、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我的心得:这个分析的是历史成因,我觉得东北人的现在开拓进取精神,更多表现在了愿意走出东北,去更宽广的世界拼搏打拼和闯荡。

三、求“大”尚“奢”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与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前期的经济制度和实力等密切相关。

东北的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江、大泽、大原野、大森林、大由脉,以及变化显著的大气候构成,人与这种大气魄的自然长期接触,逐渐形成了好“大”、 喜“大”、求“大”的心理。

同时,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习气。

我的心得:哈哈哈,这点我觉得是否认不了的,东北人什么都喜欢大的,比如房子啊,排场啊等等。

比较容易被评价浪费,浮夸(这只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哈)。我看到这点分析时,马上拍了发给这样评价过我的朋友看,哈哈哈。

四、重“实”轻“文”的文化取向

这种重视实际需要,缺少精致、细腻文化心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东北文化的断裂性和东北地区的封闭性相关。

东北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延续性、平稳的线 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即兴即灭、大起大落的文化断裂现象。

同时,其后涌 入的“闯关东"的美内移民,几乎都是在关内难以生存的下层民众,既少书香门第又无大户人家,其所带来的多是中原民间文化。

而且早年东北地区相对的封闭性使人们无法认知到新的文化。

从心理气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来看,“东北人”作为东北文化的表征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人口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几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上:豪爽仗义与哥们义气、开拓冒险与莽撞野蛮、反抗性格与"顺民"传统、奉献精神与“单位”意识、风趣幽默与“耍贫嘴”等。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点分析感觉我们东北人就不够有文化底蕴似的。不怎么想服气,但也不知道该找什么理论支持来反驳,有高人指教下不?

五、行帮意识与哥们义气

早年“闯关东"移民除了农耕劳作之外,许多人从事“挖煤”“伐木”“釆 参” “淘金”四大行业,而这四大行业在当时都具有很浓重的“行帮气”,行规严格神秘,具有很强的群体性规范和群体性意识。

此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大工业发展中,东北人的群体性社会意识从另一方面被进一步强化。

东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社会组织上,往往是人们对社会组织,尤其是单位具有超强的依附性,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单位社会”和“单位意识”,这种'‘单位意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巨大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重规则重人情、不计效益重礼数、不重个人能力重关系的惰性。

东北地区相对于南方沿海地区而言,开发较晚,凭借着资源富饶、地广人稀的优势,稍加劳作,衣食无忧,故长期施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长期依赖黑土地的肥沃和广袤,缺乏精耕细作的劳动,而工业则偏重林矿等原料生产,缺乏精细加工能力。

受游牧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域与中国其他多数地域相比较而言,许多传统的东北人在道德观念上情感的因素多于理智的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往往不太受儒教伦理和现代法治社会的规范,暴力崇尚、侠义精神、江湖义气、英雄情结等成为东北文化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感意识。

我的心得:东北人讲哥们义气是比较普遍的,至于更重人情和关系,轻规则这点,说实话,我觉得与南方对比看的话,的确如此。

东北人五点性格特征分析,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都有文化历史原因

作为一个东北人,一直对东北的文化历史有着想多了解一些的愿望,在家乡也好,在外面遇到东北人也好,总觉得大家在个性上有不少相似,纯粹是因为地域上的接近吗?

还有,我们东北人的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等等性格特点,又还有没有什么除了地域一致以外的文化历史原因呢?又或者说,这一片东北土地,从古至今又是如何孕育出了如今东北人的种种性格特征呢?

这个春节假期,拜读了孟繁华主编的一部关于东北文化的书:《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其中关于东北文化的精神特征的五点论述,可以说是对我的种种好奇有着较好的解答,当然,有完全赞同的方面,也有我觉得值得探讨的地方。

把此书中五点关于东北人性格特征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分析拿来,每点会附上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许你也是东北人,又或者你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成因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共同探讨。

一、粗犷强悍的文化品格

这种文化传统主要与历史上东北严酷粗栃的生存环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军事战争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联。

东北的险恶地势、崇山峻岭、林海雪原、 空旷草原构成了东北民族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人们为了征服自然,谋求生存, 逐渐形成了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东北主要釆用以渔猎,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天然地与当武精神相联系;东北古代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接连不断的战争,也造就了东北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具有性:一方面塑造了无惧无畏、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东北民族的暴力和嗜血倾向。

东北黑土地的肥沃、矿藏资源的丰富养成东北人对黑土地依赖和眷恋的文 化情怀。

这种文化情怀一方面表现为豪爽、宽广、热情的情感逻辑和心理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的漫长和“猫冬"的生产生活节奏,也使东北人表现出对自 然环境强烈的依附性,即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个分析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了为什么东北人优秀品质豪爽,宽广,热情的对立面品质是暴力和嗜血。

二、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

一方面是来自山东、河北等 地的移民,即关内丧失土地而“闯关东”的拓荒者以及更早时流放到东北的“流 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响应国家开发“北 大荒”、大庆“大会战”、进军大森林等号召的广大转业官兵、产业工人和技术 人员等的奉献。

在此过程中在东北这块热土上逐渐形成了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顽强创业、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我的心得:这个分析的是历史成因,我觉得东北人的现在开拓进取精神,更多表现在了愿意走出东北,去更宽广的世界拼搏打拼和闯荡。

三、求“大”尚“奢”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与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前期的经济制度和实力等密切相关。

东北的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江、大泽、大原野、大森林、大由脉,以及变化显著的大气候构成,人与这种大气魄的自然长期接触,逐渐形成了好“大”、 喜“大”、求“大”的心理。

同时,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习气。

我的心得:哈哈哈,这点我觉得是否认不了的,东北人什么都喜欢大的,比如房子啊,排场啊等等。

比较容易被评价浪费,浮夸(这只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哈)。我看到这点分析时,马上拍了发给这样评价过我的朋友看,哈哈哈。

四、重“实”轻“文”的文化取向

这种重视实际需要,缺少精致、细腻文化心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东北文化的断裂性和东北地区的封闭性相关。

东北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延续性、平稳的线 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即兴即灭、大起大落的文化断裂现象。

同时,其后涌 入的“闯关东"的美内移民,几乎都是在关内难以生存的下层民众,既少书香门第又无大户人家,其所带来的多是中原民间文化。

而且早年东北地区相对的封闭性使人们无法认知到新的文化。

从心理气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来看,“东北人”作为东北文化的表征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人口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几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上:豪爽仗义与哥们义气、开拓冒险与莽撞野蛮、反抗性格与"顺民"传统、奉献精神与“单位”意识、风趣幽默与“耍贫嘴”等。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点分析感觉我们东北人就不够有文化底蕴似的。不怎么想服气,但也不知道该找什么理论支持来反驳,有高人指教下不?

五、行帮意识与哥们义气

早年“闯关东"移民除了农耕劳作之外,许多人从事“挖煤”“伐木”“釆 参” “淘金”四大行业,而这四大行业在当时都具有很浓重的“行帮气”,行规严格神秘,具有很强的群体性规范和群体性意识。

此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大工业发展中,东北人的群体性社会意识从另一方面被进一步强化。

东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社会组织上,往往是人们对社会组织,尤其是单位具有超强的依附性,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单位社会”和“单位意识”,这种'‘单位意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巨大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重规则重人情、不计效益重礼数、不重个人能力重关系的惰性。

东北地区相对于南方沿海地区而言,开发较晚,凭借着资源富饶、地广人稀的优势,稍加劳作,衣食无忧,故长期施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长期依赖黑土地的肥沃和广袤,缺乏精耕细作的劳动,而工业则偏重林矿等原料生产,缺乏精细加工能力。

受游牧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域与中国其他多数地域相比较而言,许多传统的东北人在道德观念上情感的因素多于理智的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往往不太受儒教伦理和现代法治社会的规范,暴力崇尚、侠义精神、江湖义气、英雄情结等成为东北文化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感意识。

我的心得:东北人讲哥们义气是比较普遍的,至于更重人情和关系,轻规则这点,说实话,我觉得与南方对比看的话,的确如此。

谈谈东北人

从原单位辞职到新公司十多年了,管理层多为东北人,哈尔滨的,七台河的,抚顺的,长春的,,,,很有意思,今天闲聊聊我的这些同事[呲牙]

东北人大都很健谈,性格外向,直爽,仗义,有责任心---总体感觉,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苏人,接触久了,一口南京方言,竟然有了东北话的感觉,因为喜欢,才会不经意的接受

一个长春老兄,前几年退休了,一起共事了六七年,老三届生,能力,水平毋庸置疑,待人接物滴水不漏,与其相处期间,能感觉他的真性情。孩子在深圳结婚成家,夫人在老家退休后琴棋书画充实的很,此老兄退休后第一时间报了老年大学,买了单反,车子,琴瑟合鸣,神仙眷属 哦,一直邀请我合适机会过去聚聚,期待中,,,

物流管理一美女 典型东北大妞,直言快语,热心肠,刚接触时很不适应,日常对话都小心翼翼,生怕得罪她,久了,反而喜欢与之相处-简单,直接,不需要费脑子,平时公司内拌嘴,小纠纷,此妞出马,没有搞不定的。两口子从东北过来,从一无所有到落地生根,买房买车,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红火的很。

销售大哥,哈尔滨帅哥一枚,热情开朗,俏皮话一摞一摞的蹦出来,让你忍俊不禁,办公室氛围热火朝天,很有意思。

网络上经常各种地域黑,喷子,偶尔也瞅一眼,无感,不过,看到黑东北的,立马感觉不舒服,什么原因呢?异地工作,生活十多年了,独在异乡为异客,人情冷暖,都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东北人五点性格特征分析,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都有文化历史原因

作为一个东北人,一直对东北的文化历史有着想多了解一些的愿望,在家乡也好,在外面遇到东北人也好,总觉得大家在个性上有不少相似,纯粹是因为地域上的接近吗?

还有,我们东北人的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等等性格特点,又还有没有什么除了地域一致以外的文化历史原因呢?又或者说,这一片东北土地,从古至今又是如何孕育出了如今东北人的种种性格特征呢?

这个春节假期,拜读了孟繁华主编的一部关于东北文化的书:《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其中关于东北文化的精神特征的五点论述,可以说是对我的种种好奇有着较好的解答,当然,有完全赞同的方面,也有我觉得值得探讨的地方。

把此书中五点关于东北人性格特征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分析拿来,每点会附上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许你也是东北人,又或者你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成因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共同探讨。

一、粗犷强悍的文化品格

这种文化传统主要与历史上东北严酷粗栃的生存环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军事战争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联。

东北的险恶地势、崇山峻岭、林海雪原、 空旷草原构成了东北民族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人们为了征服自然,谋求生存, 逐渐形成了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东北主要釆用以渔猎,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天然地与当武精神相联系;东北古代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接连不断的战争,也造就了东北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具有性:一方面塑造了无惧无畏、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东北民族的暴力和嗜血倾向。

东北黑土地的肥沃、矿藏资源的丰富养成东北人对黑土地依赖和眷恋的文 化情怀。

这种文化情怀一方面表现为豪爽、宽广、热情的情感逻辑和心理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的漫长和“猫冬"的生产生活节奏,也使东北人表现出对自 然环境强烈的依附性,即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个分析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了为什么东北人优秀品质豪爽,宽广,热情的对立面品质是暴力和嗜血。

二、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

一方面是来自山东、河北等 地的移民,即关内丧失土地而“闯关东”的拓荒者以及更早时流放到东北的“流 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响应国家开发“北 大荒”、大庆“大会战”、进军大森林等号召的广大转业官兵、产业工人和技术 人员等的奉献。

在此过程中在东北这块热土上逐渐形成了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顽强创业、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我的心得:这个分析的是历史成因,我觉得东北人的现在开拓进取精神,更多表现在了愿意走出东北,去更宽广的世界拼搏打拼和闯荡。

三、求“大”尚“奢”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与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前期的经济制度和实力等密切相关。

东北的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江、大泽、大原野、大森林、大由脉,以及变化显著的大气候构成,人与这种大气魄的自然长期接触,逐渐形成了好“大”、 喜“大”、求“大”的心理。

同时,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习气。

我的心得:哈哈哈,这点我觉得是否认不了的,东北人什么都喜欢大的,比如房子啊,排场啊等等。

比较容易被评价浪费,浮夸(这只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哈)。我看到这点分析时,马上拍了发给这样评价过我的朋友看,哈哈哈。

四、重“实”轻“文”的文化取向

这种重视实际需要,缺少精致、细腻文化心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东北文化的断裂性和东北地区的封闭性相关。

东北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延续性、平稳的线 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即兴即灭、大起大落的文化断裂现象。

同时,其后涌 入的“闯关东"的美内移民,几乎都是在关内难以生存的下层民众,既少书香门第又无大户人家,其所带来的多是中原民间文化。

而且早年东北地区相对的封闭性使人们无法认知到新的文化。

从心理气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来看,“东北人”作为东北文化的表征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人口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几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上:豪爽仗义与哥们义气、开拓冒险与莽撞野蛮、反抗性格与"顺民"传统、奉献精神与“单位”意识、风趣幽默与“耍贫嘴”等。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点分析感觉我们东北人就不够有文化底蕴似的。不怎么想服气,但也不知道该找什么理论支持来反驳,有高人指教下不?

五、行帮意识与哥们义气

早年“闯关东"移民除了农耕劳作之外,许多人从事“挖煤”“伐木”“釆 参” “淘金”四大行业,而这四大行业在当时都具有很浓重的“行帮气”,行规严格神秘,具有很强的群体性规范和群体性意识。

此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大工业发展中,东北人的群体性社会意识从另一方面被进一步强化。

东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社会组织上,往往是人们对社会组织,尤其是单位具有超强的依附性,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单位社会”和“单位意识”,这种'‘单位意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巨大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重规则重人情、不计效益重礼数、不重个人能力重关系的惰性。

东北地区相对于南方沿海地区而言,开发较晚,凭借着资源富饶、地广人稀的优势,稍加劳作,衣食无忧,故长期施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长期依赖黑土地的肥沃和广袤,缺乏精耕细作的劳动,而工业则偏重林矿等原料生产,缺乏精细加工能力。

受游牧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域与中国其他多数地域相比较而言,许多传统的东北人在道德观念上情感的因素多于理智的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往往不太受儒教伦理和现代法治社会的规范,暴力崇尚、侠义精神、江湖义气、英雄情结等成为东北文化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感意识。

我的心得:东北人讲哥们义气是比较普遍的,至于更重人情和关系,轻规则这点,说实话,我觉得与南方对比看的话,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