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米、送粥米、送祝米,你们那有这种习俗吗?
作为一个鲁西南地区出生的人,笔者从小会时不时地跟随父母去“送朱米”、或从其他亲戚口中获知他们去“送朱米”,但这种“送朱米”的概念其实我小的时候并不十分清楚,只知道是有人家里生小孩了,大家去送礼、主家会设酒席招待大家。小时候物质条件差,我也因“送朱米”活动参加了几次解馋的宴席,至今仍有记忆。
鲁西南地区的送朱米
最近在网上查了下“送朱米”这个词,发现还有很多种其他的说法,如送祝米、送粥米、送米等。笔者还发现这种习俗不只有鲁西南地区有,鲁中南、苏北、皖北、豫东这大一片区域其实也都有。另外,山西、江苏、湖南、湖北、云南、四川、江西等省份的一些地方、甚至很多少数民族(彝族、么佬族、苗族、壮族、赫哲族、白族、瑶族、羌族等)也都有类似的习俗。(为了方便表述,下文一律采用“送祝米”的说法)
不同地区送祝米、粥米等的习俗也不同
送祝米习俗的历史送祝米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献记载来看甚至可以追溯到约1800年前魏晋时期,如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了为产妇赠“粥糜”的故事、晋葛洪的《神仙传·王远传》记载了神仙麻姑为新产的蔡经弟妇“掷米”除秽之事等,都可能是送祝米的习俗较早的源头。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有举办“汤饼会(筵)”的习俗,即主家新生婴儿,宾客会携带贺礼前来参加宴席,贺礼的主要部分可能就是米、面一类的物品。据民俗学家研究,《新唐书》记载的这一习俗与现代云南一带的贺诞习俗名称相同,都是“汤饼筵”,云南一带又称“粥米客”,亲友会携带糯米、红糖等为产妇滋补的礼品前来祝贺。
苗族风情的送祝米
宋朝时,类似送祝米的习俗已经形成。据北宋的《东京梦华录》、南宋的《梦粱录》等古籍记载,那时的产妇在分娩后,亲友们会争相送来粟米(或细米)、木炭、食醋等物表达祝福和关心。
明清时期,“送粥米”之名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反映民俗的小说文献如《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书中。送祝米的传统习俗在这期间已经达到盛行的阶段。
送祝米,吃喜面
另外,民间传说送祝米的习俗来源还有南宋杨幺夫人祝荷花、东汉末年刘备、明朝朱元璋、竹子上结的米等等说法,但是均无史料记载,难以考证。
今天,送祝米的习俗不同的地方可能细节有所区别,但主体形式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新生儿出生一些天后(有三、六、九或十二天等),以产妇的娘家人为主的亲朋好友以及左邻右舍都来主家送祝米、送贺礼,主家则设宴招待。
染红鸡蛋通知亲友送祝米在我老家鲁西南地区,主家是通过向亲戚朋友送红鸡蛋的形式来通知的,收到红鸡蛋的亲戚朋友则会在约定好的时间一起去主家送上贺礼和祝福并参加宴席。现在还记得大红或品红颜色的染料把蛋壳下面的蛋白也染红的样子,也依稀记得小时候从笎(yuan)子(一种类似篮子的手工编器具)里拿红鸡蛋吃的快乐,毕竟小时候物质条件太差了,有鸡蛋吃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笎子和红鸡蛋
为什么用红鸡蛋呢?红色自不必说,是咱们中国人喜庆、喜事的传统代表颜色。而之所以用鸡蛋,推测原因:一是以母鸡下蛋之于人之诞生,鸡蛋和新生儿有对应、关联的含义;二是鸡蛋在以前经济条件不发达的时候也是少有的营养品了,除了味道好以外,还具有容易保存、价格亲民的优点,非常适合普通老百姓用来大量分发给亲友、通知喜事。
当然,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总是不太一样的,不知道亲爱的读者你们的老家有没有这种送祝米的习俗,可以一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吗?无论如何,笔者认为这种包含亲友对产妇和新生儿祝福、能够加深亲友感情的美好习俗是非常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自研自产的米!高校这份录取通知书送3种炒饭和1个课题
近日,扬州大学农学院录取通知书寄出。随通知书一同送出的还有一份装有大米的小布袋与扬州炒饭兑换券。
开学后,新生可以凭券去食堂吃来扬州的第一份扬州炒饭。
农学院同时邀请新生完成一个课题:新生在食堂所吃炒饭的盘中会分开放三种稻米炒的炒饭,新生品尝完三种炒饭后,选出各自心中“最适合炒饭的稻米品种”,扫码提交答案。
这份来到扬州的“第一碗炒饭”中的米是扬州大学农学院海安稻麦科技小院自研自产的稻米。
该院“田管家”党员博硕士科技助农实践团的成员们利用暑期,对9种不同品种的稻米开展食味品质评鉴。实践团负责人周沈琪表示,“我们团队从气味、外观、适口性、冷饭质地等特征对测试稻米进行感官评价,并结合它们的蛋白质、直链淀粉、脂肪等理化指标,最终挑选出3种口感与风味俱佳的稻米品种用作炒饭的原材料。希望新生们在品尝炒饭之余,能够接着完成我们的课题,筛选出最适合炒饭的稻米品种。”
为何邀请新生一同完成课题?海安稻麦科技小院的负责人、扬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魏海燕表示,“稻米品质的改良要以农户的粮袋、百姓的餐桌为标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品尝,完成‘课题’,让师兄师姐们的心意‘到胃’更到位。”
中国青年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力友通讯员:王贵洲、耿金鹏、夏乐雄)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