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2020上海高考作文怎么写易出彩?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20年上海高考首场考试已结束。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力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年本身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今年的作文题没有像往年一样特意规避社会现实问题。”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个题目也让考生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如何相处以及人如何自处等问题。
“问题的发生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有些问题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猝不及防的,有些则有缓慢而持久的累积。在今天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对将会发生的所有事都要有思想准备,不仅要有思想准备,还要有相应的物质准备。当事情真正发生后,从容应对,不要慌不择路。而对于那些无法预料的事,既然已经发生了,也要去面对和处理。当然,它还提醒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
黄玉峰分析,今年这个作文题对考生的阅读面与眼界提出了严峻考验。“这个题是很难套题的,如果是刷题的考生,容易人云亦云,很难出彩。而阅读量大,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对世界有全面、多元了解的考生,他的文章会有深度和高度。此外要注意在写作时不要脱离自己身边的小事,不要脱离自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思考,这样的文章相对容易出彩。”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表示,今年上海作文题涉及人的自由意志和残酷客观情形间的关系,与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密切相关,考察学生联系当下时事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当然,出题者的意图是要学生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写作文时也不能一味抬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忽视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这其中有种辩证关系。要想得高分,学生要将其中的关系分析清楚,并举出独特的事例。”在王宏图看来,今年考题中正稳妥,既不尖新求奇,也有让考生展现思辨和语言能力的余地。
“因种种原因,有的青年学生对生活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一个表现就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人间失格》在校园长期畅销,这本小说是比较契合‘丧文化’的。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尽在掌握,还是无能为力,很值得讨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一个直面时代的好题目,“对于带有导向色彩的高考作文题目而言,充满现实感的哲学思辨,比玩弄修辞的抒情要好。”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张生认为,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对考生难度不小,前半句“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是一种现象描述,后半句“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力为”则上升到了本质性问题的探讨,“表面上是一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张生提及“转折”本身也有多种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一种转折,大的历史性转折也是转折,这两种转折还是很有差别的。我们知道日常小意外大多还是可控的,但因为后半句‘无能力为’这样的提法,考生容易把这个转折理解为重大的历史性、社会性转折,从而给出一个比较简单的答案。”
责任编辑:梁佳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4009-20-4009
黄玉峰:文化行走与人生教育
在游学过程中,好事坏事都成了好教材,可以体会到书本上难以获得的历史现场感。
黄玉峰校长和复旦五浦汇的学生在游学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全人教育的一个传统。孔夫子带着他的学生,一面学一面教,一路上发生的好事坏事都成了好教材。近代,朱自清在春晖中学任教时,也带学生步行到杭州,称之为“远足”。他们一路歌一路创作,写出了很多好诗文。我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带学生到各地采风,由近及远,足迹遍及小半个中国,还去了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冲绳岛。我美其名曰“文化学旅”。
既是“学旅”,就要有预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每次出行有大致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外出的时间以及学过的文章选择线路、确定主题。以“越州行”为例,那是每届学生都要走的线路。从上海出发,经杭州、绍兴,再到宁波,然后折回上虞。先到西泠印社、苏堤、司徒雷登故居和墓地、大禹陵、王阳明墓、兰亭、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沈园、青藤书屋、越王台,再到宁波天一阁、丰镐房、妙高台,回程去曹娥庙、河姆渡、春晖中学,一般三四天时间。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文学、历史到书画艺术、建筑风格,都有所涉略,体会到书本上难以获得的历史现场感。
对每一个将去的地方,同学们都预先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老师在行走前或行走中,做相应的讲座。包括地貌、历史、重要人物的生平、诗文、故事,编成一本行走手册。
最近,我们复旦五浦汇四个年级,分四路“出游”。分别是“越州行”“古都行”“皖西行”“苏南行”。
初三年级是“苏南行”,因为已经是初三了,既要放松,更要励志。南通有张謇纪念馆。张謇办学校办实业办慈善的开拓精神,深深打动了莘莘学子。常州的“青果巷”,被称为“江南名士第一巷”,一个街道就出了无数名士。东坡终老地、言子墓、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周有光慈柔人生,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位学生的诗句“留恋青山不忍去,先贤风范永存心”,写出了同学们的共同心声。
预备年级去“越州”。他们在兰亭流连忘返,在西泠印社细品楹联印章,在司徒雷登故居了解一个热爱中国的美国人的事迹和内心!在蔡元培的故居肃然而立,在鲁迅故居思考中国人的“戾气”与“和气”。在王阳明墓前祭祀,重温老师讲座中曾提到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在学旅中,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正是这些意外,处理好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功效。
初二年级去皖西。住在一个实践基地,那里先有当地一所学校入住。为了照顾上海来的“贵客”,基地领导调整了那所学校的作息时间,引起不满。因为起床时间的错落,影响了我校学生的睡眠。各有怨气,于是产生了一点摩擦。因小事而扩大,以致情绪失控,发生肢体冲突,甚至故意弄坏物品。有的同学以为帮自己的同学出头,与他们评理,是伸张正义,是集体主义。事后,教师抓住机会,教育孩子们要理解,反省,宽容,不要有“正义的火气”。于是双方赔礼道歉。同学们看到了自己身上平时看不到的缺点。
我们进而问学生,如果时间倒退到事发前,你将怎么做?又问,怎么能每到一地,就交几个朋友?
初一年级去古都南京。跟团的家长,觉得饭菜较差而不满,与宾馆发生矛盾,弄得双方都不快乐;有人的物品被服务员移动而气势汹汹要讨个说法。带队老师也趁此机会展开讨论,认识到这种行为是过分自我的表现,有损自己的形象,应该努力谅解他人。
一路上虽一再叮咛,预备班同学还是丢三落四。最后,宾馆通过快递送到学校的物品有一纸箱之多。而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同学中就很少发生。可见,他们的自理能力在游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复旦五浦汇提倡诗教,一路上同学们平均每人写了五首诗,多的写了十余首,而在平时要写出一两首都难。在游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之间增进了感情。本来很少说话的同学,这几天彻底放松,无话不谈,亲和力提高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是“人生教育,君子养成”的重要内容。(黄玉峰)
黄玉峰:机构汹涌,内卷成热词,更要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
2009年,时为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的黄玉峰发表了题为《“人”是怎么不见的》的演讲,指出教育的弊端——只见分数不见“人”。2015年,黄玉峰受聘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此后,他以校为家,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
经过近六年的实践,黄玉峰对那些自己内心认定的东西愈发坚定。他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亦当如是。”
人物小传
黄玉峰1946年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1967年开始任中学语文教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2015年出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遇到的挑战,比十年前大了
古稀之年走马上任的黄玉峰,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进了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五浦汇”)。
家长们要加他微信,他从不拒绝。有的班主任半夜里联系他,他接起电话便和老师一起忙碌起来。五年下来,他在学校的时间更长了,回市区家中的时间逐渐没了规律。
在学生们、老师们、校工们眼中,黄玉峰每天总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但其实,黄校长并不是没有心事。
上观新闻:2009年,您发表了题为《“人”是怎么不见的》的演讲,直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消失不见了。演讲引起广泛讨论,至今仍有影响。2015年,您来到五浦汇,从零开始打造一所全新的学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您有没有把“消失的人”找回来?
黄玉峰:在来到五浦汇之前,我教了48年的书,一直有一种忧虑,觉得教育有很多问题。我曾经在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让我当校长的话,我一定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真的当了校长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是看到了一些现象,但没有从学校管理、从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去细究这些现象的成因。这其实是不够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五年前,我刚到五浦汇做校长时,在家长会上说过一番话,大意是,我们五浦汇的学生,学习就应该在学校里面完成,我们的老师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学生。我还说,如果我们五浦汇的学生还要到外面的培训机构去学习,对我们学校来说,对我本人来说,是一种耻辱。没想到,没过多久,这番话就被现实狠狠“打脸”了。几年下来,我们学校很少有一个补习班都不上的学生。
上观新闻:是因为家长不放心,认为孩子在学校里学得不够吗?
黄玉峰:家长当然知道孩子在学校里有成体系的学习,也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他们也知道,学校里每天最多只能让孩子们学到晚上十点半,再学习就是违规。教育部门也规定得很严,学校不能随便加课,更不能随便超纲教学。
但是,家长会想:孩子回到家里后的时间干什么?周末要不要充分利用起来?一听说其他孩子星期六、星期天都没闲着,都在外面补课,他们就更加不淡定了。
事实上,家长们的“补课焦虑”并非单纯的从众心理导致。就在我们开办学校的这几年间,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也是在这几年,相当一部分顶尖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试流行用超纲内容“掐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不提前学,哪怕明明学习能力很强、综合素质良好,都不一定能通过考试。当上述几种现象交织在一起,初中阶段学生超前学习、拔苗助长的现象愈演愈烈,还向下传导到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
我不否认,现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也有不少优秀的教师,他们也用心地在教,学生也有收获。但机构丛生这个现象是有问题的——他们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战线,但他们毕竟是为了“分”,而不会考虑“人”。
上观新闻:两条战线看似互补,实则互相竞争。
黄玉峰:是的。过去,学校教育之外没有另外一条教育路径,需要通过课外辅导提高的学生占比很小,不至于影响到整个基本面。但现在,无论是参与课外辅导的学生数量,还是投入这条战线中的资源、资本,已经相当巨大,合在一起就构成一股破坏正常教育生态的力量。由于校外培训有利可图,一旦缺乏监管,很多不具备资质的机构会像毒蘑菇一般生长出来,鱼龙混杂。这就更麻烦了。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但对于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进步了、成长了,家长不一定细究,这就又给了校外补课一个机会。因为,通常来说,家长只要看到孩子忙碌起来,就会觉得心里踏实。如果孩子又有了进步,就更加觉得这个培训机构上得“挺有收获”“不去不行”。
我还听说过一种情形。有一家培训机构的辅导老师和一所学校的某个老师是朋友,还构成了某种合作关系。在这所学校,被这位校外的老师辅导过的学生都考得不错。尽管类似的现象可能仅仅是少数、只在局部存在,但我还是感到非常痛心。
上述种种现象交织在一起,让我曾经有过的忧虑无从减轻。我觉得,学校教育在今天遇到的挑战,似乎比十年前大了。
黄玉峰与孩子们在一起。
孩子们的笑容,是黄校长最珍爱的东西之一。
为足球决赛开球。
把“真正值得追求的学习”教给学生
2010年,黄玉峰带着当时复旦附中高一(3)班的学生们创作了一部独幕短剧,名叫《她在等什么》。
故事发生在一个放学后的校门口,一个名为裘雅宝(谐音“求押宝”)的女生在等待着什么。她先后等到了同学、校长、班主任、老师、家长,还等到了不同的未来的自己。通过与他们的对话,裘雅宝最终悟出,自己并不是在等一个人,而是在等待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掘出生命的神圣。
剧中的所有台词脱胎于学生对同学、校长、班主任、老师、家长的采访,脱胎于他们对时下教育问题的思考。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几十年来,无论教育面对的外部环境怎样,黄玉峰不仅自己始终在思考,也努力引发所有人的思考。
上观新闻:《她在等什么》当年拿了很多奖。多年后的今天,您同样鼓励五浦汇学子创编剧本,到学校主题晨会的舞台上演出。您为何对创排话剧这种形式情有独钟?
黄玉峰:过去的实践启发我,创排话剧是一种可以全方位锻炼学生的教育活动。在创作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精神、参与意识、心理素质、审美情趣都有所提升。而且,话剧创作往往基于对人文话题的探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思考着、消化着,打下人文精神的基底。我始终觉得,人文的东西在人生的打基础阶段是最要紧的。
在五浦汇,基于“人生教育”的宗旨,我们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不仅是为了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也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他们会慢慢地学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日积月累,假以时日,必有小成。我想,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都要先把“真正值得追求的学习”教给学生。
上观新闻:在您的心目中,怎样的学习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黄玉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数语,便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本质。
“学而时习之”,说的是学习光有热情与兴趣不够,学习者还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有朋自远方来”,说的是人要敞开胸怀,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要会交友、会分享,拥有与他人切磋、交流的“交往力”。“人不知而不愠”说的是人得有“反省力”,人要常思己过,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断反问,表明孔子意识到“快乐”“幸福”“做君子”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看来,人生的幸福就在于不断学习。一个人一旦不学习了,生命里没有新的东西进来,他就真的老了。而人如果有了终生学习的兴趣,有一颗热爱探究的好奇心,那么,他的内在就会充盈且充满了力量。孔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他到了去世这一天还在学习。他把学习和生命、生活连在了一起。
因此,对孩子来说,无论是学习的兴趣,还是学习的习惯、能力和方法,我们都要通过点点滴滴,从小培养。
上观新闻:您曾立志要将“人生教育”写在五浦汇的旗帜上。但初中四年匆匆而过,如何把一个立意宏阔的目标,落实到点点滴滴的培养呢?
黄玉峰:创办学校近六年来,我们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诗礼乐科家五教齐飞”基本教学框架。但我也意识到,“君子养成”重在日常。
最近,我开始琢磨一个更细化的德育分级目标实施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把我想传递给孩子们的德育主题,根据学段及孩子们在该学段的身心特点进行更细致的安排。
比如,六年级时,我们会结合“感恩、规矩、适应、健体”四个主题关键词,展开德育活动。希望孩子们在学会内孝外敬、知行守礼、自学自理、快乐强身的过程中,完成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身份过渡。
七年级的主题词会相应地调整为“诚信、谦恭、博爱、唯美”,八年级的主题词为“尚志、内修、合作、责任”,九年级的主题词为“树人、刻苦、崇智、履新”。四个序列在对德育的阐释上层层递进,到了最高年级,奠定孩子们“笃志奋发、好思通慧、自悟自强、塑显品格”的道德基调。所有的教育重点依托平时教学、大量阅读、文化行走、创意活动、学术讲座、电影戏剧观摩、少先队活动等逐一落实。
一支香的时间,也可以静心修习。
同学们画笔下的五浦汇校园。
同学们讲英语文学作品读后感制作成小报。
父母合力 学校助力 老师尽力 孩子努力
建校初期,黄玉峰给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青浦父老乡亲写了一封信,刊登在校刊上。他希望自己的办学宗旨能得到更多的认同,也深知一介书生势单力薄,办好教育唯靠“青浦教育界同仁暨学生家长父老乡亲理解并有以助之”。
每到春节,黄玉峰携夫人一起拜访学生的家、教师的家。他将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和祝福话语,送到孩子们的手里,也送进老师们的心坎里。
但校园终究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风声”“雨声”不时吹来,“内卷”成热词、《小舍得》热播,围绕着教育似乎总有议不完的话题。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时刻被社会打量着的老师、茁壮成长但免不了成长烦恼的学生,黄玉峰一直以“做些什么”回应着现实的挑战与期望。
上观新闻:上学期,您开办了“父范课堂”。区别于传统的家长会,“父范课堂”有您的讲座报告,有学生家长代表分享育儿经验,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授课,有家长们相聚学校淀山湖书院、参加“父母效能培训”。您希望家长也能通过学校接受教育、收获启发?
黄玉峰:是的。做校长以后,我接触的家长、家庭更多了,愈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有一次,一位母亲早上七点半打电话给我,说孩子不愿意来读书了。一问原因,原来是昨晚母子吵了一架,孩子一着急,跟妈妈说“你再逼我,我就……”妈妈怕孩子走极端,想请我到他们家里去一趟,劝劝孩子。
八点多,我先去了一次,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开门,早饭也没吃。我在外面和他说了一会儿话,因为有事,就先回学校了。下午我再去,门依然没有开。我和夫人一起到他们家楼下看了看,再上楼,孩子还是没有出来。
晚自习时,我带了他班上平时经常和他一起踢球、一起玩的同学,又去了一趟。几个男孩子就在门外和他讲话、劝他,又唱又跳——门终于开了。男孩儿开了门便冲到冰箱那里,拿了好多吃的东西塞给我们,气氛一下子缓和了很多。
事后,我了解下来,这个孩子的妈妈平时比较啰唆,总喜欢说他,喜欢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这其实很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尤其是,初中孩子慢慢有了主见,得不到理解,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上观新闻:您觉得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黄玉峰:温柔而坚定。我们做父母的在解决亲子教育问题时,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
在最近的一次“父范学堂”活动中,我邀请了上海体育学院的贺岭峰教授做了题为《如何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的演讲。作为一名大三学生的家长,贺教授由自身作为一名父亲所踩过的坑、经历过的焦虑、犯过的错,结合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的经验,总结了一系列为人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说:“教育最终是一个启智、劝善的过程,更是一个长线工程,既要见过去,更要见未来,还要见当下。”家长在看见孩子们的努力与成长之余,自己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学会站在更高层次去教育和经营亲子关系。
接着,我本人做了一个“呼唤慈孝文化”的讲座,强调营造“父慈子孝”的文化氛围,也就是从小营造“感恩文化”氛围,是克服孩子逆反心理的灵丹妙药。
我希望每一次的“父范课堂”都能在心理方面为亲子关系、家校共建,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希望在父母的合力、学校的助力、老师的尽力、孩子的努力下,五浦汇的学子们最终都能成为一个个谦谦君子,成为一个个真正大写的“人”。
上观新闻:除了家长,“好老师”也是“好教育”的关键环节。作为校长,您怎样让老师们安下心来施展才华,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积累成就感?
黄玉峰:对待教师,我们一定要懂得识才、用才、育才、护才。教师的稳定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看得见的,比如工资收入。在这方面,作为校长,我一定会尽自己所能让老师们得到比较高的薪资。目前来看,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成长,比如专业上的发展。除了培训的机会,我们也经常会给老师们创造一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经常有机会互相展示、比武,参加各级公开课,得到专家的点评和辅导。教师们自我发展的需求,一定要满足。这也是将来他们得到社会承认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另外,我现在强烈地意识到,尊敬父母、师道尊严太重要了。我也越来越感到,教孩子们懂得“敬畏感”,在他们未来的做人和学习中是十分必要的。亲子之间、长幼之间、师生之间,该有的敬畏与尊重,是彼此和睦的前提和基础。
“父范学堂”活动中认真记录的家长。
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的一部分,黄玉峰请校外专家出题,考考老师们。青年教师们也要像学生时代那样,认真应考。
黄玉峰把对家长们的郑重承诺书写了下来,作为自己的信条。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快乐幸福
每逢岁末,黄玉峰都会用毛笔在大红纸上写上“某年大吉”和“乐”,送给每一位教职工乃至学生。
在学校行政办公楼层的门上,一个个“乐”字赫然在目。配合着这些“乐”字,“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等同样由黄玉峰手书的对联,从不同角度传递着他对“乐”的理解与诠释。在策划、组织学校主题活动方面,黄玉峰更是时时记得这个“乐”字。
在黄玉峰看来,诚如家庭和睦是一种幸福的源泉,学校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团体,一个既有“礼仪”又能“和乐”的团体。
上观新闻:这个学期,学校启动了第一届“五浦歌汇”,除初三年级以外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一展歌喉。临近儿童节,学校还启动了为期两周的校园狂欢节活动。您是有意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吗?
黄玉峰:做了半个多世纪的教师,见证了那么多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我越来越感到,对于一个人的幸福而言,“乐”可能比“福”重要。“福”更多是别人赐予你的,而“乐”是自己寻的。
现在学生的压力很大,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可以改变学校小环境。今年劳动节前,我们恢复了校园歌会。尽管每个班级只能展示一个曲目,但我们依然看到,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全情投入。从舞台背景到服装、走台,从声部组合方式到伴奏、伴舞,再到与台下的互动,他们都一一关照到。每个班级都很好,都有很大的进步,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才华。
上观新闻:五浦汇本来校园活动就挺丰富,为何还要单独设立校园狂欢节这样一个节日?
黄玉峰:校园狂欢节的创意始于去年疫情复学后。久别重逢的师生们都企盼着校园能尽快恢复往日的红火。
很多同学喜欢《小王子》的故事。故事里,从外星球来的小王子好奇地问狐狸:“什么叫作节日?”狐狸说:“猎人去找姑娘跳舞的时候,就是我的节日!”我想,我们五浦汇的“小狐狸们”也要争取过上几天这样的日子,忘掉压力,忘掉刷题,忘掉猎人,尽情欢乐。
而且,我始终认为,玩也是一种素质。在每年的这两周,我们都会鼓励学生重点研究玩,研究怎么玩得好、玩出境界、玩出水平。大家要展示出自己的创造性,可以提出五花八门的好玩的想法和做法,尽情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
去年狂欢节,我们在校园里布置了“笑墙”,鼓励大家寻找并记录下五浦汇最美、最有感染力的笑容,记录形式不限,设立“大笑感人”奖;邀请大家创作书画作品、说唱小品,创作并演唱歌曲、创作诗歌散文等,设立“逗你开怀”奖。今年,我们鼓励大家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狂欢节”面具。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让我们惊叹不已。
上观新闻:您不担心他们过于放飞、疏于学习?
黄玉峰:心情愉快了,有了成人的志向,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怕学不好吗?刻苦和快乐是不矛盾的。如果有收获,天天在进步,他们就会感到快乐。如果天天刷题,刷了以后还没有进步,他们反而会厌烦。
我们提倡人生教育、君子养成。君子并不是只会读书刷题,君子不是书呆子,君子还要会玩。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快乐幸福。快乐是快乐者的专利权,幸福是幸福人的通行证。我真诚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能给自己的未来打上温暖、明亮、快乐的底色。
今年六一文艺汇演后,扮演成小狐狸维克多的黄校长和着节日盛装的学生在一起。
六一活动期间因“抢”糖果而兴奋不已的同学们。
五浦汇校园。
来源:作者: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