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鸟归巢》
倦鸟归林落叶归根的意思?
原创育儿:倦鸟归巢
我在学习集成的时候,上班的,回家了,上学的,也回家了。开门那一刻,相互的打个招呼。话匣子由此打开了。大家都要学习忙家务,也就进行了简单的约五分钟交流。和家人交流后,我觉得很开心,就记录下来了,撰述成文。
“爸爸,在看什么?喲,天佑在积累对联啊!很Nice喔!”亦美推门脱鞋,躬身放下书包。
“我在看著作权法,念给你听下?”我转身侧目,迎接放学回来的女儿。
“好呀,好呀!”女儿凑过来,将胳膊肘蹭在我的肩膀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摘录第12条: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我读完了,抬头回视孩子。
“意思就是,日常生活中,你们能应景说出经典古语,或是你们在写作中,把口水话浓缩借鉴古人的经典语录。你能说的出来,这个知识就是你的。”我给孩子们解释着。
“爸爸,那你带头举个例子听听。你读的我听不懂。”天佑首先好奇的看着我。
“比如,你在作文中写道:从小呀,我爸爸妈妈告诉我们,在家要勤快点,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不许和同学打架,,,等等之类,但是,如果,你在作业中写道:从小,我爸爸妈妈就教育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你的作文是不是看起来有些文学的味道些呢?”我用《项目整体管理》里面的引导技术思维,带着他们感悟总结举例子。
“喔,原来这样,我说句毛伟东的名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天佑就蹦出了《七绝•观潮》。
“我也说句喝酒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准备去洗澡的亦美同学接了第二句。
“都聊什么啊,这么热闹,我上楼就听到你们三个人在家里说说笑笑的,那我也说一句关于美食的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刚下班的妻子也说一句苏东坡的《慧州一绝》。
“到爸爸了,快点。”女儿也催促着。
“那我就来句关于吃的?”我哑然失笑。
“我就知道爸爸要说:欲持空碗嗅其香。”两个孩子异口同声的道。
“你们说出了我想说的,你们能记住我写的这句话,我好开心呀,今晚睡眠质量倍增。”均相视而笑。
五分钟就这样过去了,大家都各自忙了。文中的述乐,主动性总结也在我宝贵的备战考试时间来挤出来撰述。这,就像是在抓拍生活中的创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你要善于去总结和抓拍。
倦鸟归巢人返家,灯柔茶香身舒适。千千万万家庭的归宿,来自倦鸟的行为。因为,倦鸟归巢,你看到的,只有欢呼雀跃。
元曲巅峰对决,马致远和白朴各作一首《天净沙》,谁的意境更高?
元曲《天净沙·秋思》号称“秋思之祖”,王国维盛赞其“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在这首曲子诞生的稍早之前,马致远的一位前辈白朴,也曾写过类似题材的作品。二者前半部分风格非常相似,名字也只差一个“思”,白朴的作品就是《天净沙·秋》。
不过,《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悲秋”,而《天净沙·秋》的主题是“秋景”。未知马致远在创作时,是否曾受到白朴此曲的“启迪”。
一、《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译:
在秋天的黄昏,路过一片树林子。看到枯藤缠绕着树干,树梢头停着几只乌鸦。远方是一派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景象。眼看着夕阳西下,古道上的游子,仍然孤零零地骑着一匹羸弱的老马,不能归家。
马致远的这一首散曲,通过名词铺排连用,用极简省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令人伤感的秋景图。从《楚辞》开始,“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自带一种“悲凉”的意境。
而且时间正是黄昏,枯死的藤木,树梢的乌鸦,都带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同时,在另一边却有着小桥流水的田园美景。关键是那一边有人家,可能还有炊烟。
日落的黄昏,正是倦鸟归巢、农人归家的时刻,诗中游子却回不了家。他骑着一匹瘦马,在古道上踽踽而行。
长路漫漫,青山依旧。小桥流水后面有家可归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懂得游子羁旅之苦。没有人知道他的方向是哪里,他的目的地在何方。
他是不是遭遇到了什么不幸,才一个人孤身在外流浪呢?这些作者都没有去说。却可以勾起听众无限的联想。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因为不能把文章的篇幅拉长而苦恼,其实创作最高级的技巧,并不是往里面“灌水”添加字数,而是做“减法”。尽可能地用“不说”,去达到“什么都说”的效果。
枯藤、老树、乌鸦这些意象是由中国古诗固定下来的,流传度非常广。这类自带“意象”的词汇是有一个“符号记忆库”,一直存在中国人的脑子里。
作者要做的是平时注意观察、收集,到了合适的时候将它们放出来,就能一字顶一万字,用几个简单名词让读者自动“脑补”成一篇优美的文章。
除了炼词成功,《秋思》的成功也和结构有关。一共五句,就像是三幕戏。第一句是第一幕,孤客旅荒郊,这种情绪是“下降”的。
第二句是第二幕,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等于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村”。落日时分,正是归家的时刻。这时候见到“人家”,情绪应该是“上升”的。
前两句的景象是截然相反,然后第三句又和第二句形成反差。说明主角是一个天涯孤客,即使有“人家”也与他无关。反而在他思家的时刻,让他面对“不能归家”的残酷,戏剧效果就出来了。
假如说,曲子第一句,荒野的景象已经让人心中有些孤寂感,到了第三句时,已经是巨大的落寞与悲凉了,已经到达了故事的高潮。
但是,这还不算完。因为马致远还要将这个高潮延宕下去,于是他在第四句就来了一个“夕阳西下”。
夕阳本是游子的“引路人”。夕阳西下,从美学角度上来说是“残阳如血”,代表着好景不长,美得让人悚目心惊。从现实的意义上来说,黑暗马上降临,游子必须面对露宿荒野的窘境。
假如只是中午时分,不能回家,大不了是吃不上一顿对胃口的家常菜,听不到父母严厉中带着慈爱的话语罢了。而这个时候身处荒野不能归家,几乎陷入了一种两难的绝望之中。
宿露野外,意味着他必须面对枯死的藤蔓与食腐的飞禽,那是非常不吉利的。“肠断人在天涯”,的确是悲凉到了极致,无法再进一步了。
二、《天净沙·秋》赏析《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意译:
独坐孤村里,静观落日带残霞,一点轻烟绕老树,梢头几只寒鸦。一只鸿雁从天外来,影子投到地面上。刹那间,仿佛拉开了一道幕布,眼前变幻出斑斓的景色。有青山,有绿水,还有白草、红叶和黄花。
白朴的这首散曲,前面两句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非常相似。一样都是通过名词的铺排连缀,打造一派秋天冷清寂寞的典型印象。但是自从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以后,就完全是两回事了。
我们可以看到,白朴在这一首曲子里,原来并不像“悲秋”。他在凄凉的景象后,通过一道“雁影”带来了一个理想中色彩斑斓的世界。那里是山清水秀,百花盛开的春天。
唐代的刘禹锡曾作《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是公开反对“悲秋”的,而白朴则和他不一样。白朴还是承认秋天是令人伤感的,他在这里是借用了刘禹锡的“长空一鹤”,将其改成了一只鸿雁。这一只鸿雁,是他心中理想的化身,它可以给他带来心目中那一片色彩斑斓的净土。
白朴出生的时间,比马致远稍早,与后者同列“元曲四才子”之一。他的父亲原来是金朝的枢密院判官,并且与大诗人元好问是好友。
白朴少年时代金国被蒙元所灭,城破之时,曾经发生过人食人的惨状。根据《归潜志》的描述,其亲生母亲很有可能就是在那时遇难。
因此白朴后来终身食素,常对人说“哀见吾亲则如初,国亡不事异姓”。后来他的父亲为了荣华富贵投靠元朝,并当上了高官。他却始终拒绝仕途,整日流连于风月场所。
所以在他的世界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悲情。他希望有一只理想中的鸿影飞来,给他打开一个彩色的世界,还他少年时代的那一片绿水青山。
不了解白朴的生平,就很难理解这一首曲子的思想,因此这首《天净沙·秋》的影响力,远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过,了解白朴的生平之后再来读,却无法不对这位才子心生同情。
据说,白朴的父亲后来把他举荐给了忽必烈。但是他为了实践“亡国不事异姓”的诺言,离家出走,后来终其一生,隐匿风尘。
结语前一阵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马致远这一首《天净沙·秋思》“抄袭”了隋炀帝的《野望》。《天净沙·秋思》的结构与意境虽然和《野望》都高度相似,但是要说“抄袭”嘛,实在说之不尽。
其实,早就有人发现,无论是白朴的《天净沙·秋》还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恐怕都有借鉴前人作品的嫌疑。
根据上辞版的《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引《庶斋老学丛谈》介绍,《天净沙·秋》其实还有一个“无名氏”版本,原文如下: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天净沙·秋思》也有一个“无名氏”版本,原文如下:
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桥人在天涯。
论前一首的话,虽然和白朴《天净沙·秋》有一半相似,但是意思却完全不同。白朴是从冷清写到了清和,而“无名氏”一开始就是在盛赞塞上清秋景色的美丽。
看了后一首“无名氏”的作品,发现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相似度比杨广的《野望》更加高,但是“无名氏”的用字不如《秋思》。
比如第二句中的“小桥流水平沙”,没有“家”的意境,也就没有马致远曲中的矛盾冲突了,自然也不如马致远的曲子感人。
古代的诗、词、曲都是这样,差一个字,意境就差得很远了。元曲多半是改编民间小调,所以有这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