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说的地牯牛,一个吃肉会打洞,一个根部像蚕宝宝能做药
前几天在说天牛的时候,说到这种害虫也被叫做水牯牛,之后看到一些朋友说,他们那边叫地牯牛,这就有点好奇了。
而在我老家,我们说的地牯牛可不是这种天牛,为了搞清楚这东西,所以今天就要和大家来好好盘盘,地牯牛,究竟是何方神圣?
能刨地能作药,还会布阵捕食的地牯牛——蚁狮
四川话中说的地牯牛,其实就是蚁狮,在我老家贵州,其实也把它叫做地牯牛。
此外,也有地方叫它“土牛、倒刺、沙猴、金沙牛、沙王八”等,其实它的这些名字可并非浪得虚名,这家伙可是体力与脑力齐发,聪明的很呢。
很多虫子都是吃素的,但它不,人家从小到大可都是吃肉的,而且专吃和自己差不多大的昆虫。
要说,自然界谁都不是好惹的,为何地牯牛就能吃到其它虫子呢?这和它高超的捕食习惯有关!
农村娃娃应该都有玩过“吹地牯牛”的游戏,而这个游戏,其实就与地牯牛的诱捕猎物有所联系。
它们会在沙地上通过旋转向下打洞,原理和电钻差不多,然后在沙上做成个漏斗形状的陷阱。
聪明的它们就躲在沙漏最下面的沙子里,利用发达的大颚将沙子往外翻出去,让沙漏周围平滑一些,等到蚂蚁等一些小虫子进入它挖好的陷阱,沙子松动滑下,地牯牛就会向外面弹跑沙子,让猎物被流沙推到中间,它再用自己的大颚咬住对方,一场完美的捕食行动就是酱紫完成的。
而且地牯牛超级厉害的是,它能倒退着走路,一般要抓住它还是挺难的。
地牯牛们喜欢生长在屋檐、墙根下不会被雨淋到的地方,最好是干燥的沙土中。
所以,其实叫它蚁狮和地牯牛,也是因为它在昆虫中厉害的生存方式,是虫子中的狮子,是能像牛一样耕地的家伙。
从小就听爸妈们说地牯牛是可以做药的,在《本草纲目》里,把它称之为“沙挼子”,它的性味比较咸,还有小毒,但却能治刀伤,拉肚子等疾病。
一般是可以做成散剂内服,也可以用管吹入,外用!
其实以前听爸妈们说,我和姐姐小时候也吃过这东西,当时也说拉肚子拉的厉害,想了各种方法都没辙,才用地牯牛加上一些记不清的土方子一起吃好的。
不过这里也说到了,地牯牛是有毒性的,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擅自服用。
而且目前发现的地牯牛品种有65种,它们的形状相似,但作用上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要引以为戒,不要乱用药哦(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
疑似冬虫夏草的地牯牛——甘露儿
是的,记忆中地牯牛就是一种小虫子,但其实不然,地牯牛,还可以是一种植物。
在武陵山一代喜欢把一种草本植物叫做地牯牛,这种植物也叫甘露儿、草食蚕、宝塔菜,神虫菜等名字。
这种植物也很奇特,它的地下块茎形状看起来就像蚕宝宝一样,看起来特别可爱。
在1996年到2000年这四年里,有不少民间就将它伪称为新鲜的冬虫夏草,要知道,冬虫夏草可是十分名贵的药材。
正因为这个伪称,让甘露儿这种植物在那几年卖得很贵,很多人被骗了还不知道,以为是真的冬虫夏草,但其实,是甘露儿。
后来人们知道它后,渐渐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慢慢的发展成了新兴蔬菜。
甘露儿一般在春天和夏天开花,花朵是淡紫色的,蚕宝宝形状的根质地很脆,据说吃起来相当美味,营养价值还很丰富,甚至经常能看到那种小包小包的,泡菜一样的地牯牛卖。
甘露儿不仅可以吃,还能做药。
在《本草纲目》、《中医大辞典》等医典中,它还被叫做草石蚕,能治的病症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查看(我这里不方便说,希望大家体谅)。
本身吃甘露儿就对人体有保健效果,饭后吃还能帮助消化,饮酒后吃它也有解酒的功效,是很难得的天然食材。
这种植物并不难种植,可以用扦插法和块茎繁殖,不过在土质上可以选择肥沃的砂纸土壤,注意排水,以防它的底下块茎腐烂。
这种植物喜温,害怕高温和潮湿,野生的常喜欢长在水边或者湿地,如果是人工培育的话,最好注意水分和温度,控制在15-25度之间。
所以,地牯牛可不是牛,也不是专门指会打洞会吃肉的小虫子蚁狮,也可以指根茎像蚕宝宝一样的植物甘露儿哦。
当然,就像之前一些人留言的,可能一些地方还把天牛叫做地牯牛。
所以呢,地牯牛绝对不是单纯的指一种植物或者动物。
那么在农村,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被叫做地牯牛呢?关于地牯牛,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知识呢?欢迎留言补充!
农村常说的地牯牛,一个吃肉会打洞,一个根部像蚕宝宝能做药
前几天在说天牛的时候,说到这种害虫也被叫做水牯牛,之后看到一些朋友说,他们那边叫地牯牛,这就有点好奇了。
而在我老家,我们说的地牯牛可不是这种天牛,为了搞清楚这东西,所以今天就要和大家来好好盘盘,地牯牛,究竟是何方神圣?
能刨地能作药,还会布阵捕食的地牯牛——蚁狮
四川话中说的地牯牛,其实就是蚁狮,在我老家贵州,其实也把它叫做地牯牛。
此外,也有地方叫它“土牛、倒刺、沙猴、金沙牛、沙王八”等,其实它的这些名字可并非浪得虚名,这家伙可是体力与脑力齐发,聪明的很呢。
很多虫子都是吃素的,但它不,人家从小到大可都是吃肉的,而且专吃和自己差不多大的昆虫。
要说,自然界谁都不是好惹的,为何地牯牛就能吃到其它虫子呢?这和它高超的捕食习惯有关!
农村娃娃应该都有玩过“吹地牯牛”的游戏,而这个游戏,其实就与地牯牛的诱捕猎物有所联系。
它们会在沙地上通过旋转向下打洞,原理和电钻差不多,然后在沙上做成个漏斗形状的陷阱。
聪明的它们就躲在沙漏最下面的沙子里,利用发达的大颚将沙子往外翻出去,让沙漏周围平滑一些,等到蚂蚁等一些小虫子进入它挖好的陷阱,沙子松动滑下,地牯牛就会向外面弹跑沙子,让猎物被流沙推到中间,它再用自己的大颚咬住对方,一场完美的捕食行动就是酱紫完成的。
而且地牯牛超级厉害的是,它能倒退着走路,一般要抓住它还是挺难的。
地牯牛们喜欢生长在屋檐、墙根下不会被雨淋到的地方,最好是干燥的沙土中。
所以,其实叫它蚁狮和地牯牛,也是因为它在昆虫中厉害的生存方式,是虫子中的狮子,是能像牛一样耕地的家伙。
从小就听爸妈们说地牯牛是可以做药的,在《本草纲目》里,把它称之为“沙挼子”,它的性味比较咸,还有小毒,但却能治刀伤,拉肚子等疾病。
一般是可以做成散剂内服,也可以用管吹入,外用!
其实以前听爸妈们说,我和姐姐小时候也吃过这东西,当时也说拉肚子拉的厉害,想了各种方法都没辙,才用地牯牛加上一些记不清的土方子一起吃好的。
不过这里也说到了,地牯牛是有毒性的,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擅自服用。
而且目前发现的地牯牛品种有65种,它们的形状相似,但作用上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要引以为戒,不要乱用药哦(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
疑似冬虫夏草的地牯牛——甘露儿
是的,记忆中地牯牛就是一种小虫子,但其实不然,地牯牛,还可以是一种植物。
在武陵山一代喜欢把一种草本植物叫做地牯牛,这种植物也叫甘露儿、草食蚕、宝塔菜,神虫菜等名字。
这种植物也很奇特,它的地下块茎形状看起来就像蚕宝宝一样,看起来特别可爱。
在1996年到2000年这四年里,有不少民间就将它伪称为新鲜的冬虫夏草,要知道,冬虫夏草可是十分名贵的药材。
正因为这个伪称,让甘露儿这种植物在那几年卖得很贵,很多人被骗了还不知道,以为是真的冬虫夏草,但其实,是甘露儿。
后来人们知道它后,渐渐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慢慢的发展成了新兴蔬菜。
甘露儿一般在春天和夏天开花,花朵是淡紫色的,蚕宝宝形状的根质地很脆,据说吃起来相当美味,营养价值还很丰富,甚至经常能看到那种小包小包的,泡菜一样的地牯牛卖。
甘露儿不仅可以吃,还能做药。
在《本草纲目》、《中医大辞典》等医典中,它还被叫做草石蚕,能治的病症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查看(我这里不方便说,希望大家体谅)。
本身吃甘露儿就对人体有保健效果,饭后吃还能帮助消化,饮酒后吃它也有解酒的功效,是很难得的天然食材。
这种植物并不难种植,可以用扦插法和块茎繁殖,不过在土质上可以选择肥沃的砂纸土壤,注意排水,以防它的底下块茎腐烂。
这种植物喜温,害怕高温和潮湿,野生的常喜欢长在水边或者湿地,如果是人工培育的话,最好注意水分和温度,控制在15-25度之间。
所以,地牯牛可不是牛,也不是专门指会打洞会吃肉的小虫子蚁狮,也可以指根茎像蚕宝宝一样的植物甘露儿哦。
当然,就像之前一些人留言的,可能一些地方还把天牛叫做地牯牛。
所以呢,地牯牛绝对不是单纯的指一种植物或者动物。
那么在农村,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被叫做地牯牛呢?关于地牯牛,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知识呢?欢迎留言补充!
农村常说的地牯牛,一个吃肉会打洞,一个根部像蚕宝宝能做药
前几天在说天牛的时候,说到这种害虫也被叫做水牯牛,之后看到一些朋友说,他们那边叫地牯牛,这就有点好奇了。
而在我老家,我们说的地牯牛可不是这种天牛,为了搞清楚这东西,所以今天就要和大家来好好盘盘,地牯牛,究竟是何方神圣?
能刨地能作药,还会布阵捕食的地牯牛——蚁狮
四川话中说的地牯牛,其实就是蚁狮,在我老家贵州,其实也把它叫做地牯牛。
此外,也有地方叫它“土牛、倒刺、沙猴、金沙牛、沙王八”等,其实它的这些名字可并非浪得虚名,这家伙可是体力与脑力齐发,聪明的很呢。
很多虫子都是吃素的,但它不,人家从小到大可都是吃肉的,而且专吃和自己差不多大的昆虫。
要说,自然界谁都不是好惹的,为何地牯牛就能吃到其它虫子呢?这和它高超的捕食习惯有关!
农村娃娃应该都有玩过“吹地牯牛”的游戏,而这个游戏,其实就与地牯牛的诱捕猎物有所联系。
它们会在沙地上通过旋转向下打洞,原理和电钻差不多,然后在沙上做成个漏斗形状的陷阱。
聪明的它们就躲在沙漏最下面的沙子里,利用发达的大颚将沙子往外翻出去,让沙漏周围平滑一些,等到蚂蚁等一些小虫子进入它挖好的陷阱,沙子松动滑下,地牯牛就会向外面弹跑沙子,让猎物被流沙推到中间,它再用自己的大颚咬住对方,一场完美的捕食行动就是酱紫完成的。
而且地牯牛超级厉害的是,它能倒退着走路,一般要抓住它还是挺难的。
地牯牛们喜欢生长在屋檐、墙根下不会被雨淋到的地方,最好是干燥的沙土中。
所以,其实叫它蚁狮和地牯牛,也是因为它在昆虫中厉害的生存方式,是虫子中的狮子,是能像牛一样耕地的家伙。
从小就听爸妈们说地牯牛是可以做药的,在《本草纲目》里,把它称之为“沙挼子”,它的性味比较咸,还有小毒,但却能治刀伤,拉肚子等疾病。
一般是可以做成散剂内服,也可以用管吹入,外用!
其实以前听爸妈们说,我和姐姐小时候也吃过这东西,当时也说拉肚子拉的厉害,想了各种方法都没辙,才用地牯牛加上一些记不清的土方子一起吃好的。
不过这里也说到了,地牯牛是有毒性的,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擅自服用。
而且目前发现的地牯牛品种有65种,它们的形状相似,但作用上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要引以为戒,不要乱用药哦(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
疑似冬虫夏草的地牯牛——甘露儿
是的,记忆中地牯牛就是一种小虫子,但其实不然,地牯牛,还可以是一种植物。
在武陵山一代喜欢把一种草本植物叫做地牯牛,这种植物也叫甘露儿、草食蚕、宝塔菜,神虫菜等名字。
这种植物也很奇特,它的地下块茎形状看起来就像蚕宝宝一样,看起来特别可爱。
在1996年到2000年这四年里,有不少民间就将它伪称为新鲜的冬虫夏草,要知道,冬虫夏草可是十分名贵的药材。
正因为这个伪称,让甘露儿这种植物在那几年卖得很贵,很多人被骗了还不知道,以为是真的冬虫夏草,但其实,是甘露儿。
后来人们知道它后,渐渐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慢慢的发展成了新兴蔬菜。
甘露儿一般在春天和夏天开花,花朵是淡紫色的,蚕宝宝形状的根质地很脆,据说吃起来相当美味,营养价值还很丰富,甚至经常能看到那种小包小包的,泡菜一样的地牯牛卖。
甘露儿不仅可以吃,还能做药。
在《本草纲目》、《中医大辞典》等医典中,它还被叫做草石蚕,能治的病症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查看(我这里不方便说,希望大家体谅)。
本身吃甘露儿就对人体有保健效果,饭后吃还能帮助消化,饮酒后吃它也有解酒的功效,是很难得的天然食材。
这种植物并不难种植,可以用扦插法和块茎繁殖,不过在土质上可以选择肥沃的砂纸土壤,注意排水,以防它的底下块茎腐烂。
这种植物喜温,害怕高温和潮湿,野生的常喜欢长在水边或者湿地,如果是人工培育的话,最好注意水分和温度,控制在15-25度之间。
所以,地牯牛可不是牛,也不是专门指会打洞会吃肉的小虫子蚁狮,也可以指根茎像蚕宝宝一样的植物甘露儿哦。
当然,就像之前一些人留言的,可能一些地方还把天牛叫做地牯牛。
所以呢,地牯牛绝对不是单纯的指一种植物或者动物。
那么在农村,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被叫做地牯牛呢?关于地牯牛,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知识呢?欢迎留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