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入殓师怎么读(入殓)

入殓师怎么读(入殓)

农村白事文化:“入殓”到底有什么讲究?不知道的事情还挺多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万物的“轮回”规则,生活在世间,总要面对这些事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生命的远去也伴随着亲人的哭声。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这其中不仅有璀璨的诗词歌赋,更有民间的“白事”文化,本文将从汉字的角度来简单讲解里面的关键词语“入殓”,也希望年轻的朋友了解一些民间的风俗文化。

白事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词语“入殓”,好奇又神秘

人们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神秘”事情怀着好奇的心态来研究,因为人们对死亡都充满的无尚敬畏心理,从古至今,我们的丧葬文化在民俗文化里面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关于白事文化中的“入殓”,大家大可不必忌讳,因为我们也早已不是懵懂的少年,了解里面的文化,也能更加知道我们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包容。

词语“入殓”

汉字的角度剖析:殓

汉字“殓”:左右结构。左边一个歹dǎi(也读è),古字形像一块残骨,本义指剔去肉的残骨。看下图歹的篆书形状:像一具尸骸,表示跟死者有关。大家记住:汉字中只要含有歹字旁边的,大多数与不吉利的事情相关,比如:残,殡,殃,殉等等。再看“殓”字的右半部分,它读佥(qiān),它有全部,完全的意思,表示给死者全身穿戴妥当,在这里也当作声旁使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造字都是有着一定的含义在里面,深挖汉字,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特别提示:这个汉字读:殓[liàn】,不读[jiǎn]

偏旁:歹

所以,歹和佥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汉字“殓”,它指的是给死去的人穿好衣服,装入棺材中。这就是我们农村白事文化里面的“入殓”。小时候时常听到这个词语,不知道啥意思?每次问家长,大人们都不告诉。自从很早之前一位亲人去世,跟随朋友去殡仪公司,才了解到这组词语的意思,听说现在有“入殓师”这个职业。

殡仪师,也是一份职业

关于“殓”的一句诗:韩愈写的祭文

大家还记不记得唐代文学家韩愈有一篇写给自己侄子十二郎的祭文?里面有一句话就是:殓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意思就是:装殓的时候我没有亲手扶它的棺材,下葬的时候我又不在他的墓穴的旁边。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这里的汉字“殓”就是入殓,尸体入棺。从这首诗句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用这个汉字已经十分广泛了,对它的解读也比较深。大家可以收集一下关于“殓”的一些诗词,能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文化。

诗人韩愈写的祭文

“头七”是什么意思?

由于人们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所以对入殓的丧葬文化也是非常的重视。“丧葬文化”可能对是一些年轻的朋友来说,不了解里面的文化风俗,所以在农村一般主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他们对这些事情懂得多。比如:如果一个人去世,我们知道一般要等上三天再入殓(有些地方不同)有的地方是放置5天或者解放前一般都是放7天,但解放以后破四旧,七天就简化为了三天。这也是人们口中说得“头七”,就是人去世后的头七天。还有一种说法,具《 礼记· 问丧》 中载:“死三日而后殓。”说的就是:人去世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关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没有说服力。

民间说的“头七”是什么意思?

关于词语“头七”,给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周星驰的一部电影《回魂夜》,可以说也就是通过这部电影,我也慢慢的注意到里面的一些文化。关于“头七”的解读,有些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您有更好的解读,请一起交流互动。

入殓仪式:有大殓和小殓之分

整个入殓仪式:有“大殓”和“小殓”之分。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明白[what],什么意思?“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入殓安排妥当后呢,棺内放入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等,这个在民间犯忌讳(当然你可以不信,但也要尊重里面的文化)。然后棺材内撒些粮食五谷,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吃饱喝足,也希望逝去的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过的安详。当然了,这是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大家可以嗤之以鼻,但也不要较真,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各不相同。

白事文化

盖棺中的“躲钉”是什么意思?

等入殓完毕后,下一步流程是盖棺,就是拿着铆钉将棺盖固定住。铆钉一般为4颗,又称为寿钉。 大家知道,咱们古时这方面的讲究多,就拿这一颗钉子举例,有些孝子将自己的头发剪下几根,缠绕在钉子上,一同钉上去(表示与逝去的亲人永远在一起)。在古时舅舅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很好,有时家里的舅舅会来钉钉子,以此来教训那些对死者生前不孝顺的子女。在给棺材打钉时,子女则在棺材前哭喊“躲钉”:向左面打钉时,哭喊去世的亲人往右边躲。向右边打钉时,哭喊着去世的亲人向左边躲。这就是我们丧葬文化里面的“躲钉”。

民间的“躲钉”

关于“躲钉”,我们这边的风俗是:在棺材封盖时,会请村上年龄大、有资历的老人来楔入钉子。在楔钉子时也会咨询家属的建议,主要告诉家属钉子钉在了什么位置(具体钉在什么位置,我不是很清楚),在棺材封上前,让家属在看上一看逝去的亲人(包括逝者的娘家人,民间说法是把逝者的灵魂带到它出生的故土)。

思念逝去的亲人

风俗规则多也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中国人看重丧葬文化的礼节,也是源于对死者的尊重。我国是个礼仪文化大国,各个领域的规则也是特别讲究。之所以白事文化细节多,也是后人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本文通过对汉字“殓”的讲解,也是为了跟大家聊一聊关于这方面的文化风俗,也很少有人专门写这一块的内容。最后来阅读一首苏轼写给原配妻子王弗的诗,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正确认识白事文化,纪念我们的先人

结束语:通过本文,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能正确对待白事文化,只有了解,我们才能更多从多个角度来看到中国的博大文化。

时隔12年,重看《入殓师》4K修复版,奥斯卡奖拿得实至名归

不知不觉,《入殓师》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已经过去了12年,尽管从未在中国大陆上映,但依靠电视台不断播放和影迷的口口相传,该片俨然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日本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次通过4k修复,本片终于始登国内大银幕。

男主角小林大悟因为热爱音乐,选择高价购买大提琴进入乐团工作,不料几个月后管弦乐团倒闭,背负着巨额债务的他和妻子美香不得不离开东京,搬回乡下居住,机缘巧合下,大悟找到了一份入殓师的工作,在克服了心理恐惧和不适、并且慢慢接受这种特殊行业后,大悟却又要面对旁人歧视和妻子的不认同,是进亦或退?大悟陷入了两难选择。

《入殓师》的题材比较生僻,虽然为死者化妆是门古老艺术,但完整表现这批人的工作状态和思想的作品却屈指可数,所以对于东亚人来说,本片有着其特殊的意义。

在大部分人心目中,总认为死亡是一个敏感话题,即使人人都逃不开这个宿命,但生活中能够避开就尽量不去讨论,于是,连带对入殓师这个职业都相当排斥。

大悟也一样,曾经的他,从未接触过死人,甚至自己母亲去世,他也是后来才赶到,有着艺术细胞的他,一直以为自己会抱着大提琴过完一生,直至来到乡下。有时候,人生的种种机遇都是各种偶然的叠加,就如大悟,他从来没有想过会和死者打交道,但无论是与社长的一见如故,还是在帮助死者过程中的逐渐顿悟,仿佛都似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悟第一次正式工作,就遇见一位死去两个星期的妇人,满屋子的臭味和恐怖景象让他产生极度的身体不适,即使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准备的鸡肉火锅都会引起呕吐,但为了生活,无论多么不情愿,他还是选择继续。

事实上,入殓师这份职业本身就不被世人所理解,因为他们接触死人,在很多人心目中都认为不干净,更遑论还要面对家属的辱骂和刁难,然而,这个世界却不能缺少入殓师。

它的特殊,在于其能够以完全超脱的第三方视角去审视他人的生离死别,成为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对于死者,无论生前高贵与否,亦或家庭是否幸福、不被别人理解,死后他们都变成平等,而入殓师,他们不需要顾及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只需帮助死者用最体面的方式去告别人间,为生者留下永恒的最后一面。就这个层面来说,入殓师有点接近艺术家的范畴。

影片中用很多桥段去展现入殓师的工作情况。例如那位嫌弃大悟和社长迟到的中年男人,从一开始的臭脸到后期的敬重,因为他们把男人母亲最美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还有送别父亲的几个女儿,那吻在额头的唇印,寄托着儿女们对父亲最浓烈的爱。

澡堂老板娘一家和大悟关系一直不错,当儿子听说大悟找了一份入殓师的工作后,就选择疏远他,直到大悟为自己的母亲进行了一次隆重的入殓仪式,他的态度才开始转变,妻子美香也一样,她从起初觉得肮脏,到后来慢慢接受丈夫的这份职业,是因为她明白入殓师不仅仅只是为死者精心打扮,更寄托着生者对亲人的感情,那份虔诚态度,远远超越了阴阳两个世界。

东方传统观念中,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微妙,可谓又惧怕又尊重,所以,才有死者为大这个说法,而日本人仿佛天生就喜欢追求仪式感,这可能与他们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有关,茶道、花道、武士道,入殓这种形式也不例外。

除让世人看到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意义,电影更想通过跨越生死的历程,去提醒活着的人懂得珍惜。澡堂老板娘与儿子经常吵架,观念的差异让两人心存隔阂,直到老板娘死去,儿子才明白了母亲心中的孤寂,可是已经没有办法补救。

很多人在平常相处时,并没有感觉到亲情的可贵,甚至往往因为一些理念不同而发生争执,影响长辈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但到了生离死别,那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会不自觉的喷涌而出。电影想要告诉所有人,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后悔,珍惜眼前,才是最值得、也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为讲述更加精彩,同时增加戏剧冲突,影片设置三位主要角色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往事。

社长佐佐木生荣因为妻子的离世,让他看淡了生死,才决定成立这家NK公司,秘书上村百合子为和别的男人结婚,离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男主角大悟则从小缺失父爱,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对父亲的抛妻弃子行为,他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连父亲的容貌都不愿想起。

所以,当得知父亲去世时,大悟的第一反应是抗拒,如果不是周边人的坚持,他可能连看一眼的想法都不会有。

然而,这个世界最奇妙的东西就是亲情,本以为陌生的父亲,在替其整理遗容时突然变得清晰,特别是父亲手中紧紧握住的那颗小石子,更让割裂了三十年的父子之情再次续上,或许,大悟的痛哭不是因为原谅父亲,而是选择放下,当时间将所有的不快都冲走后,留下的只剩灵魂最深处的牵绊。

一部好电影,除了充沛的情感和动容的故事外,还应该有更多能够让人思考、回味的东西。影片中穿插的一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实则有着很深的寓意,与主题互相呼应。

例如大悟失业后和妻子放生章鱼,明明不久前还在蠕动的活物,丢下水后却立刻浮起显露出死亡气息,这种生死界限的模糊,让人不禁生出“周庄梦蝶”的困惑,世人往往分不清生死的区别,就如有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却一直在长久的活着,生死不过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还有片中多次出现空中飞舞的群鸟,与中国古代传说中引渡亡魂的异兽玄鸟不谋而合,它们在每次入殓完后出现,犹如玄鸟一般不断将亡魂接走,去到另一个彼岸,让整个过程充满着苍凉的气息;

大悟在小桥边看到鲑鱼逆流而上产卵,这些渺小的生物,无论水流多么喘急,依然义无反顾向上游,尽管很多都死在路上,却从不退缩,因为只有到达出生地它们才有希望,所以,死亡不过是新生命诞生的开始,没有死,就谈不上生;

社长佐佐木生荣虽然永远一幅看破红尘的模样,但对于美食却十分热爱,并且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周边人,他常说一句话“好吃的让人为难”,是对生命最好的注脚,人只有尊重死亡,才能更加体会和珍惜活着的意义。

《入殓师》全片没有特别高潮的段落和非常煽情的片段,但那种淡淡的情愫,却犹如普通人的生活一般,娓娓道来,让人不经意间就深陷其中,收获感动。

或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短暂旅程,而死亡只是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无论对于生亦或死,我们都应该坦然接受,并报以最诚挚的敬意,就像火葬场那位喜欢泡澡的老人家所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