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骟后续|四川达州有个女骟匠,工作20多年,女人当骟匠破了天荒
几天前,我们写了篇《上世纪流行于农村的“走骟”,现已消失,牲口走着走着就被骟掉了》,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很多的网友也都留言给我们了。在这里先说声谢谢。
有一位长者告诉我们,六十年代的北方,骟匠骑自行车串村揽生意,自行车把上立一根铁丝,铁丝顶绑一把头发一样的鬃毛,黑色鬃毛表示一般水平,只能骟猪、羊等小家畜;红色鬃毛表示中等水平,可以骟牛、驴等牲畜;白色鬃毛表示水平高,可以骟马。
这是骟匠的层次,可以用鬃毛的颜色来代表。
也有网友告诉我们说:“我爷爷和我父亲是大骟匠,可惜到了我没有来得及传承,父亲病故了,失传了……”又说,“走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用牛驴骡马等大牲口。但这些大牲口一般用的是火骟,牛羊比较好骟,驴骡马要手艺高的人才能骟,学徒不到火候不让骟。甚至介绍说,大骟匠祖师爷有法术,叫“静”法,用来止血,“这也是真实存在的,我见过割麦子时有人把自己的腿割了大口子,用静法真是给静住了”,骟了的牲口性格温顺,而且肉质好,不腥骚,猪不劁叫走劲子,犹其母猪不劁肉就不能食用,会引发许多疾病发作,最常见的就是荨麻疹、风湿、湿疹、水痘等。
至于骟匠为什么供华佗,网友也给了我们答案:传说,华佗被曹操关进死牢知道时日无多,便将自己写的医学精华都给了一名狱卒,但狱卒不知道这些东西有用就给烧了,他妻子发现时剩最后一页了,写的是劁猪骟牛,所以骟匠将华佗奉为祖师爷。这位网友还说,小时候在老家看过劁猪,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不打麻药,还不感染。又说:“不负韶华,时代需要骟匠精神。”
我们没有涉及到的捶骟网友们也涉及到了:小时候见过捶牛的,太生猛了。把牛放倒,捆上蹄子,用两片木板把牛蛋子夹起,用绳子绑起来,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然后拿个木质的大榔头,高高地举起,砸下。那牛眼,登时瞪得像个铃铛……还说,动物越骟越精神,生活把人一点一点骟了,不痛不痒,骟到最后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骨架。还有网友补充说,捶骟过后,牛不能睡,每天要让它走半天,需要一个星期。
至于走骟,也有网友说自己小时候见过:一位给我们生产队的大青骡子做走骟的匠人,那技术近乎神奇。因为那骡子烈性十足,好多骟匠来了都不敢下手,唯独这位师傅将这骡子拴在村口大柳树下,说话间就完成了手术,连好多人都没回过神来,只见那大青骡子打了个寒噤,也没来得及蹦跶几下……那手艺恐怕现在也没有传承之人了吧。又说:骟骡子是真实存在的,骡子虽不能生育,但也分公母,公的叫“儿骡子”,不骟不听话。
另有网友告诉我们,走骟这技术在内蒙古达茂旗申遗成功了。我们上网去查这方面的资料,虽没查到,却有意外的收获。都说互联网是万能的,我们在那里看到达茂旗有传统的骟羔羊仪式,但在网上的介绍并不多。与这种仪式相比,在藏北草原还有 “骟羊节”,已经有延续千年的历史了。
每年当大草原微微泛青的时候,藏北牧民都要选一个藏历吉祥的日子,给当年出生的小羊羔行“净身礼”,这就是“那达林(骟羊节)”。千百年来,藏北草原都保留着这个民间习俗。仪式前,先将两块黑色的羊毛垫子铺在帐篷前的草地上,端起一盛满白米的木碗,抓一把米,嘴里念念有词,让白米从手指缝流下……然后在两块垫子中间的地方用种羊的角和牛粪生起一丛烟火,藏民认为,有这样的烟气熏着,可以避免羊羔的伤口发炎。一切准备停当后,有人就会将羊羔抱过来,放在羊毛垫上……每只羊羔“净身”毕,骟匠都要为羊羔祈福。
这期间,女子是不能光临现场的,但她们在帐篷里也不闲着,忙着将风干牛腿切成碎块,和面,揪面疙瘩,做“土巴”汤犒劳她们的男人。最后,经历一次“小手术”的小羊羔被放回到草原上,与羊圈外等待的母羊团聚。而后,骟羊师们被请进帐篷里,喝着祈福小羊羔健康的“巴吐”(面疙瘩汤),“那达林”仪式到此结束。
我们不知道吃不吃“那达林”后小羊羔被骟下来的东西,但在内蒙古这却是一道美食(如图),“牧民们对这道菜赞美有加:最鲜最美,营养丰富,不可多得。如果谁家不做这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这每年只有一次的美味机会。”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哪一行也都有精彩的人生,不论男女。在网友的这些述说里,我们还看到,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还有一位“女骟匠”。她叫施光秀,我们是在通川区2019年劳模事迹材料里看到她的:1999年在通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工作,20年间跑遍了全区各地的田间地头、猪圈牛栏、鸡舍鸭棚,干着“骟匠”的差事,很多人也因此给她送了一个“通川女骟匠”的名号。
“在农村,骟匠这个职业却并不是什么光鲜的职业,很多人甚至对它有着‘下九流’的偏见。记得小时候,只要哪家哪户骟猪骟牛,女人们都是要避而远之的,因为骟牲口就是割去睾丸或卵巢,这在封建的乡下是很羞人的场面。
“1999年,当施光秀考上达川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时,身为矿工的父亲在全村都觉得扬眉吐气。在他看来,女儿读完中专,肯定就能吃国家粮,坐办公室,工作肯定也是体体面面的。但当父亲得知她毕业后的工作居然是骟猪骟牛,为动物接生医病,气得几天都吃不下饭。在老家的十里八村,还从来没有听说哪一个女人当骟匠,这简直就是破天荒!”
向施光秀致敬:虽然家人不理解,但她觉得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恶劣的工作环境、世俗的偏见冷讽,往往被人瞧不起,“苦累脏”是出了名的,防疫、治病、接生、配种一天下来满身臭味,回家坐车或进店吃饭都被人嫌弃……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她放弃,最终使自己成了养殖户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常顶着星星出门、深更半夜回家,白天黑夜连轴转……人瘦了、黑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骟匠的工作在这里成了养殖户们的需要,而她也凭借着苦干、实干,受到一些称赞和好评,获得市农业局技能大比武一等奖、被评为农业部畜牧统计监测优秀统计员等。
谢谢施光秀,她让我们看到了骟匠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正当我们不知道怎么为这段文字结尾的时候,忽然看到,有网友说自己见过捶骟,在看到那大榔头举起砸下的那一刻,他被看得“不由自主地裤裆一紧”……因为这个,长大了,他常想自己得好好工作,得好好为他人服务,不能搞贪污和乱七八糟的事情……他想啊,他要是干了这些事,被骟了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进而非常同情起那些被宫刑的太监们。他说,现在虽然没有了宫刑这种惩罚,但他在动物的身上看到了它的可怕……人类社会其实也应该这样,让坏人少留种。
也许,我们整理这段文字从心底里讲,也有这么个意思。据说,以前的农村,有骟匠来的时候,总会吆喝,圈里的驴听到他们的声音,总会被吓得四蹄发抖,站也站不住了。在民间,驴是被用来骂人的,言外之意已与骟匠供华佗的医学没有多少关系了,而这段文字也是网友与我们共同创作的。
参考资料:《中国风俗:藏北草原延续千年的“骟羊节”》《特写:纳木错湖畔的“骟羊”仪式》《施光秀:一个“女骟匠”的无悔人生》等。图片|草原风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