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莟字在人名中的寓意(莟)

莟字在人名中的寓意(莟)

花瓶莟子能多少,占却人间无限情!观宋花器与香器,品宋典雅志趣

前言

提起宋朝,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个词“文雅”,得益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百姓生活安定,也因这一政策,宋朝人民的生活中,文化艺术气息甚为浓烈。

繁华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使得宋朝鲜花、瓷器等用于生活装饰,提升生活雅趣的用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愈发常见。

不同于唐朝对鲜花与花器狂欢式热烈的喜爱,宋朝对花的爱是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温馨和典雅。

花瓶和香炉等早在宋之前就有,但真正蔚然成风,人们将之陈列在案头木桌是在宋朝,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宋朝的花器和香器,文人雅士和百姓所用的花器香器又有何区别呢?

一、百花丛中度朝夕,一点不关流俗情

北宋文人对插花艺术的喜爱有别于宋朝宫廷插花的雍容华贵,宋朝的文人雅士更加偏爱清爽俊秀的插花艺术气息。

文人的性格多理性和内敛,宋文人对花的审美也是偏素雅,如花中四君子,还有水仙等。

他们经常借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素雅的花和婉转的词更加的相得益彰。

吴文英《解语花·梅花》一词写道:“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因为对花的喜爱,也出现了各类插花的器具,便也产生了对花器的严格挑选和对花器的审美,宋朝诗人对花器的审美和对花的审美一脉相承,也偏爱雅致之瓷器。

除了清赏,文化还会以花来影射人格品质,以花来阐述自己的某种理念,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以花来影射人格品质的典范之作。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朝的花瓶也和如今一样,有大小之分,宋朝的文人雅士素来偏爱小巧典雅的小瓷瓶。从宋朝一众文人的诗词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胆瓶、小瓶和小壶受到了他们的喜爱。

花瓶的造型同样也反映了文人的审美,贯耳瓶、琮式瓶、花觚等。

宋人所爱的胆瓶与我们今天的胆瓶不同,“上锐下圆,略如垂胆”便是宋人的胆瓶,因为瓶身如悬胆而得名。胆瓶可以说是长在了宋朝文人的审美上,其造型优雅,观之便有超脱世俗的无限情趣。

受到朝野之人和文人雅士追捧的胆瓶自然也出现在了宋朝多数的诗词中。

杨万里《孤灯》:“双花忽作蜻蜓眼,孤焰仍悬玉胆瓶”。

《胆瓶秋卉图》可谓是宋朝写生画的典范作品,画中有一蓝釉的长颈胆瓶,瓶身和瓶中的菊花相得益彰,整幅画作柔和细腻,秋菊虽艳丽,却在瓶身的映衬下多了份秀雅。

胆瓶的口小,其腹部鼓便于储水。细颈使得其造型更加简洁、雅致也便于容枝,所以受到宋朝一众文人的喜爱。

除了文人,胆瓶也被寺庙的僧侣所看重,外传到中国的佛教文化中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中,净水瓶也逐渐演变为了造型雅观又古朴的胆瓶,也成为我国佛教中的经典的器物。

宋朝文人喜爱在小室中独自闲读,书房可以称得上是宋朝文人自己的一方天地,宋文人的书房喜欢放置古朴的屏风,将房中进行隔断,书房中有书和书案,笔墨纸砚自然一应俱全。

除了读书写字必备之物,宋文人的书房中还常有花瓶和香炉。

能表现宋文人所爱的除了胆瓶,还有案头书桌上的小瓶。

钱时《小瓷瓶》:“小瓷瓶…见者叹赏不容声…”

《寒窗读易图》中,小阁在自然的山石林中,阁中一角,一文人独坐于幽林中的小阁书房静静的读书,书案和上有一个小瓶,瓶中插着几只梅花。幽林之中,小瓶中横梅倚斜,足以见文人对梅与小瓶的喜爱。

琮式瓶,方形直腹,始见于南宋,而宋朝仿古之风盛行,这种琮式瓶便是仿照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琮式瓶插花也是宋文人生活中常见的装饰之物。

花觚最早是商周时的青铜器,最早称之为“尊”,在商周也主要是作为酒器和水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仿古之风和文人的审美,也使得花觚具有了插花的用途,花觚一名也就因此而来。

花觚造型隽秀,端庄大方,其线条的变化也十分的丰富,其瓶身也时常有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花枝缠绕亦或是花鸟修饰。

宋朝的花觚与商周的尊不同,花觚成为了一种瓷器,之后也成为了一种玉器。无论是瓷器或是玉器,都符合宋朝文人的以物怡情的雅韵,物意之外的生活之美。

宋朝文人对花器的喜爱还不至于放入书房室内起到观赏之用,还会遣词造句,著述文章来道出自身对花器溢于言表的喜悦。

范仲淹在《斫雕为朴赋》一书中主张将器物去除繁杂,使其返璞归真,同时,范仲淹还会亲自参与日常陈列之用的瓷瓶花器的制作。

二、花瓶莟子能多少,占却人间无限情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宫贵族和文人墨客对插花的喜爱也影响到了宋朝的百姓,插花这一雅致之举也成为宋朝布衣平民之爱。

《洛阳牡丹记》记载:“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从种种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插花是不分阶层,但是民间的插花与所用的花器又与贵族和文人所用的花器有很大的不同。

宋朝百性在插花上对于花的意境和花器本身没有过多的注重,应是自身的经济水平和文化造诣有限。

一般百姓也不会花大价钱去购买名贵瓷器来作为花器,他们在花器的选择上多位大容器,能盛纳众多花卉即可。

如在路边的店铺,商户为了装点门面,就会选择大型的青瓷瓶插花,除了商家店铺,宋朝寻常百姓家院中也会选择较大的瓶类亦或盆类来插花装饰。

因为插花的普遍,宋朝的花卉售卖也变得普遍,我们在众多的宋词的词句中便可以看到卖花这一商业行为的盛行。

宋徽宗《宣和宫词》记载:“隔帘遥听卖花声。”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牡丹、芍药、杏花、木香等,万花烂漫,皆成为了街头巷尾叫卖的主角,而在街市的卖花者将竹篮铺排,叫卖声亦或以歌声充作叫卖声很是清奇嘹亮,是宋朝一时之佳况。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的景象,孙羊正店旁边有一个用马头竹篮卖花的花摊,花朵全部被摊主人陈列铺排在竹马背上。

宋朝的相关文献还记载了这样一个风俗,初一的时候,不论是城内还是城外家家户户都会来供养一束花,而所插之花的种类也是各有不同,蜀葵子、石榴、栀子花等等。

仅在早市上卖花就能卖出不止万贯钱,有的老百姓家中没有花瓶,也会用一个小坛子来插花,足以看出宋朝插花之盛行。

竹编花器是民间卖花和插花的重要器具,竹编篮与繁花搭配,给人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感,除了竹编篮,还有藤条所编制的篮子,由此可见,即使是用草木编制的篮子,也是很有讲究的。

值得一提的是,竹编篮和藤编篮不止在宋朝民间流行,也受到了宫廷皇室贵族的喜爱,南宋有一画家名为李嵩,其所作的《花篮图》共有三幅,如今分别藏于上海龙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

相关专家表示,画中篮子从工艺上看,不像是宋朝寻常人家所用之花器,而是宋宫廷十分盛行的“隆盛篮”。宋朝的隆盛篮是将一个季节的花卉全部收集起来,以一种热烈而隆重的方式来迎接季节的交替。

由此看出,在宋朝,不止民间对竹编花篮情有独钟,竹编篮同样也受到了宫廷皇室的钟爱。

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除了花器,宋朝的香器也极具时代特点。筵席和日常中,宋人,尤其是文人素爱用香来点缀清雅。

杨万里一诗中说道:“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

杨万里这诗所说的正是在筵席上以花器和香器来点缀筵席。

除了筵席之上,诗人的书房书桌上自然也少不了香。北宋的慕容彦逢在一诗中说自己就在只容一人独坐的小斋之中来焚香,他形容此刻的心境,一切滚滚红尘都在逝去,自己只在小斋中闻到小炉里的香气。

南宋还有一幅《秋窗读易图》,正房旁边的一个偏室,书桌上有一函《易》,书桌上摆放着香炉和香盒,而该图桌上的香炉是仿古而至。

从种种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主要香器便是香炉。燕居焚香,也是宋朝文人所钟爱的一种生活方式。

宋朝的香炉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封闭式的,另一种是开敞式的。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封闭式的香炉有盖,而开敞式香炉无盖,而莲花状的盖子在封闭式的香炉中又是比较常见的。

宋朝还有一种小炉,称为“香毬”,其形状小巧。其外壳镂空做花鸟状,内心用轴心线支撑着一个小香盂,内置的香盂在外部旋转时又总是能够保持平衡。

元稹《香毬》一诗,所咏便是此物:“顺俗惟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提起花香,自然得说一下宋朝女子。在宋朝,女子可以花瓶放在耳边,我国曾出土过一副宋朝金累丝瓶莲耳环,工艺之精让人为之瞠目,该耳环把金剪作若干细窄的长条,然后用金丝长条做成一个四棱花瓶,花瓶两侧各缀一对双环耳,花瓶里插一束金丝条制成的蒂莲和两枝桃花。

其耳环的花瓶也是宋朝仿古式花瓶,可见其意匠不俗。虽然结构繁琐,但其一幅才有三克重。

除了香炉与耳环,宋朝还有一个别具一格的香器——融香于墨,宋朝的皇帝重文,也偏爱香墨,香气馥郁的文字充斥着其书房,也有很多文思泉涌之作是伴随着这些香墨而来的吧!

《辍耕录》记载:“宋熙丰(元丰)间,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

总结

宋朝不论宫廷贵族,亦或文人雅士,还是市井百姓都喜欢用花和香来装饰生活,而宋朝插花的雅趣也体现了时人对清雅之心境的追求,寓情于景。

对于插花的热爱也使得宋朝的花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花器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做工精美,种类繁多。

从不同的花器和香器中,我们也能看出宋人的审美,尤其是文人雅士,他们寄情于山水,寄意于花草树木。

宋朝花器和香器的发展,一方面是其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使社会中偏爱山水草木的风雅文人数量增多,且有了较大的话语权。

其二便是宋朝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富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花器、香器和花卉的商业交易数量增加;其三便是制瓷业在宋朝有了极大的发展也未宋朝花事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据宋朝花器和香器,我们便可更好的了解宋朝人民的生活,了解宋人的清雅别致的审美和家家户户皆有花卉的逸致。

参考文献

[1]冯冠慧,器以载道———浅析以李嵩《花篮图》为代表的宋代静物画

[2]扬之水,《宋 代 花 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

[3]黄卓越,《中国人的闲情逸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梁志宾,《风雅宋: 宋朝生活图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金墨,《宋画大系》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6]黄永川,《中国插花史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

[7]徐文治,《瓶花之美》九州出版社

[8]方忆,《宋代插花与花器刍议》

清朝最后的格格,半生坎坷活到2004年,弥留时吐露溥仪不敢说的话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父母在为子女取名时,往往会寄予美好寓意,比如“韫欢”二字,就蕴含着“韫暖氤氲,浅笑尽欢”的意境。如果一个女孩子取这样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出身于富贵之家,享受着父母的疼爱呵护,性格温婉乐观,一生平安顺遂。然而对于清朝最后的格格韫欢而言,她的一生占了前两样,父母从小对她呵护有加,出生于帝王之家,其尊荣华贵自然也不言而喻。然而她的一生却是波折不断,毕竟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她的出身就决定了她的生活无法安宁。

▲爱新觉罗·韫欢与完颜立童旧照

纵览清朝历史,可谓是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清朝初年,还是多尔衮把童年福临抱上皇帝之位,指挥八旗军队一统江山。两百年后,宣统皇帝溥仪的身边也有一位摄政王,这就是他的生父——醇亲王载沣。这位稳重低调的摄政王,在内外交困的危局之中,最终没能保住大清江山。清朝灭亡后,王公贵族们整日忙着搞复辟,载沣却是大门紧闭,过着教子育女的恬静日子,而且不许子女和后辈涉足政治。

▲醇亲王载沣及家人旧照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载沣的幼女爱新觉罗·韫欢出生了。韫欢,字蕊莟,号璧月,出生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是最后出生的满清皇族成员,也是宣统皇帝溥仪的七妹。对于这个小女儿,载沣充满疼爱,将其视作掌上明珠,而哥哥溥仪对他也非常呵护,因此韫欢小时候过得还是比较快乐的。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韫欢从小就显得比较文静恬淡,对名利之类的也没有什么兴趣。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觉得自己的身份高人一等,也不因此而自卑,如果不是出身在那样一个年代,她的一生应该像她的名字一样安然。

▲醇亲王府一角

可惜命运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韫欢出生三年后,废帝溥仪被冯玉祥从紫禁城中赶了出来,灰溜溜地搬到了天津张园当了个寓公,后来又在日本人的操控之下前往东北做了傀儡皇帝。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作为战犯接受了长达九年的劳动改造,最终出狱成为了一名普通公民。虽然韫欢没有兄长这样传奇的人生经历,但是她的身份还是让她在受尽歧视,连知心朋友都没几个。

▲溥仪狱中改造蜡像

不过韫欢生性乐观,而且也比较坚强,对这些事看得很开。她将祖辈传下来的古董和地契悉数上交国家,还先后在精忠街小学、二二七中任教,凭借优秀业绩多次评为“模范教师”,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席过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在组织的介绍下,韫欢与汉族教师乔宏志喜结连理,婚后生活十分和谐。然而厄运很快再次来临,婚后七年,丈夫就因病去世。韫欢强打精神,硬是坚持着一边工作,一边拉扯子女。

▲中间靠右为韫欢

有关部门曾提出给予帮助,韫欢却予以婉拒,她的特殊身份为她带来了太多磨难,如今她只想做个普通人,不想再靠这个身份沾一点儿光。1959年,溥仪特赦后在七妹韫欢家中暂居,韫欢看着这个影响了自己一生的大哥,一时间说不出话,好不容易喊出一声“大哥”后便长泪不止。令人欣慰的是,韫欢的晚年比较幸福,一直在教室岗位上工作到退休,活到2004年才去世,享年83岁。临终前,韫欢代表自己和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说出了溥仪一直不敢说的话:“我的家族,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历史的罪人,我能够为人民服务,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荣幸。”

参考资料:

《格格韫欢》《爱新觉罗·韫欢》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欢迎加入近代史爱好者同盟,增长见识、铭记先烈、结交知己、收获友情。子渊在这里与你不见不散~

清朝最后的格格,半生坎坷活到2004年,弥留时吐露溥仪不敢说的话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父母在为子女取名时,往往会寄予美好寓意,比如“韫欢”二字,就蕴含着“韫暖氤氲,浅笑尽欢”的意境。如果一个女孩子取这样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出身于富贵之家,享受着父母的疼爱呵护,性格温婉乐观,一生平安顺遂。然而对于清朝最后的格格韫欢而言,她的一生占了前两样,父母从小对她呵护有加,出生于帝王之家,其尊荣华贵自然也不言而喻。然而她的一生却是波折不断,毕竟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她的出身就决定了她的生活无法安宁。

▲爱新觉罗·韫欢与完颜立童旧照

纵览清朝历史,可谓是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清朝初年,还是多尔衮把童年福临抱上皇帝之位,指挥八旗军队一统江山。两百年后,宣统皇帝溥仪的身边也有一位摄政王,这就是他的生父——醇亲王载沣。这位稳重低调的摄政王,在内外交困的危局之中,最终没能保住大清江山。清朝灭亡后,王公贵族们整日忙着搞复辟,载沣却是大门紧闭,过着教子育女的恬静日子,而且不许子女和后辈涉足政治。

▲醇亲王载沣及家人旧照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载沣的幼女爱新觉罗·韫欢出生了。韫欢,字蕊莟,号璧月,出生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是最后出生的满清皇族成员,也是宣统皇帝溥仪的七妹。对于这个小女儿,载沣充满疼爱,将其视作掌上明珠,而哥哥溥仪对他也非常呵护,因此韫欢小时候过得还是比较快乐的。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韫欢从小就显得比较文静恬淡,对名利之类的也没有什么兴趣。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觉得自己的身份高人一等,也不因此而自卑,如果不是出身在那样一个年代,她的一生应该像她的名字一样安然。

▲醇亲王府一角

可惜命运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韫欢出生三年后,废帝溥仪被冯玉祥从紫禁城中赶了出来,灰溜溜地搬到了天津张园当了个寓公,后来又在日本人的操控之下前往东北做了傀儡皇帝。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作为战犯接受了长达九年的劳动改造,最终出狱成为了一名普通公民。虽然韫欢没有兄长这样传奇的人生经历,但是她的身份还是让她在受尽歧视,连知心朋友都没几个。

▲溥仪狱中改造蜡像

不过韫欢生性乐观,而且也比较坚强,对这些事看得很开。她将祖辈传下来的古董和地契悉数上交国家,还先后在精忠街小学、二二七中任教,凭借优秀业绩多次评为“模范教师”,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席过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在组织的介绍下,韫欢与汉族教师乔宏志喜结连理,婚后生活十分和谐。然而厄运很快再次来临,婚后七年,丈夫就因病去世。韫欢强打精神,硬是坚持着一边工作,一边拉扯子女。

▲中间靠右为韫欢

有关部门曾提出给予帮助,韫欢却予以婉拒,她的特殊身份为她带来了太多磨难,如今她只想做个普通人,不想再靠这个身份沾一点儿光。1959年,溥仪特赦后在七妹韫欢家中暂居,韫欢看着这个影响了自己一生的大哥,一时间说不出话,好不容易喊出一声“大哥”后便长泪不止。令人欣慰的是,韫欢的晚年比较幸福,一直在教室岗位上工作到退休,活到2004年才去世,享年83岁。临终前,韫欢代表自己和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说出了溥仪一直不敢说的话:“我的家族,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历史的罪人,我能够为人民服务,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荣幸。”

参考资料:

《格格韫欢》《爱新觉罗·韫欢》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欢迎加入近代史爱好者同盟,增长见识、铭记先烈、结交知己、收获友情。子渊在这里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