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看不见的人故事梗概(看不见的人)

看不见的人故事梗概(看不见的人)

它是一则冷酷寓言,而非犯罪故事

197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被认为是“后黑人艺术”运动重要人物的拉希德·约翰逊,首次跨界执导了一部以芝加哥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土生子》,去年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但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并不高。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土生子》(Native Son),它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对于喜爱原著的读者来说,约翰逊的改编确实不尽如人意。原因或许并不在于导演功力不够,而是原著文字深刻的批判性和丰沛的想象力,让无法企及的影像显出了苍白与无力。

在世界外边

扒着篱笆眼儿往里瞧

《土生子》原著发表于1940年,表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聚居于芝加哥南区的黑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当时从南方迁移至北方、表面上已获人身自由,实则被歧视与排斥的全美1200万黑人中的一部分。

在美国历史上,各族裔在移民美国之初,往往聚族而居,一旦站稳脚跟,居住上的界线通常被打破。黑人则不同,从他们大批进入城市起,便出现了聚居的特点,而这一特点的形成并非出于自愿。

黑人聚居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0年出现与形成聚居区;1940年至1970年,聚居区进一步发展;1970年至今,聚居区状况进一步恶化,普遍存在着贫穷、失业、犯罪率高、单亲家庭多等问题。

在1900年前,黑人与白人居住上的隔离不是很严重,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的黑人生活在南方边远地区。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战后北方劳动力的奇缺、南方农业经济的衰弱,大批黑人离开南方故土,涌入北方大城市,除了找工作,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住。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黑人人数增加造成的,更多是因为能够接纳黑人的居住区越来越少,换言之,是白人对黑人的驱赶导致了黑人聚居区的产生。

白人首先采取的手段是暴力,1900年至1920年期间,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均出现过种族骚乱,那些生活在非黑人区的黑人家庭的房屋被毁,贸然进入白人区的黑人被打或枪击,甚至遭私刑。《土生子》中一笔带过地交代主人公别格·托马斯的父亲在别格很小的时候就在一次种族骚乱中被白人打死,应该就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

相比暴力,经济手段更隐蔽却也更能将人逼入绝境。当时的白人组织社团,以“限制住宅契约”来约束业主不得出售或出租他们的房产给黑人,若违反,业主就会被起诉。直到1948年,最高法院才判定“限制住宅契约”违法。

除了物理上的隔离,还有知识、信息上的隔离,黑人所能接受的教育、所能获得的工作机会,与白人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从从小生活在芝加哥南区的别格眼中,“看见”这种隔离造成的割裂:“他们什么都有,我们什么都没有。他们干啥都成,我们干啥都不成。就像关在监牢里似的。有一半时间,我觉得自己像是在世界外边,扒着篱笆眼儿往里瞧”“他们为什么让我们住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他们为什么不让我们驾驶飞机、管理轮船?”……

这种割裂给别格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窘迫,更有精神上的压迫。他说,“每次我只要一想起来,就觉得好像有人拿了烧红的铁塞进喉咙”,这种感觉时刻揪着他,他知道自己“像是要干出什么不由自主的事来”。

不同以往的

新一代黑人文学形象代表

别格“不由自主”干出的事,让他成为不同以往的、新一代黑人文学形象代表。

《土生子》共分三章,《恐惧》《逃跑》和《命运》。第一章中,别格处处表现出典型“坏黑鬼”的形象,但他的暴力、冷酷与愤怒背后,始终藏匿着深深的恐惧,正是恐惧让他无意中杀死了一个白人姑娘,开启了第二章的《逃跑》。在第三章《命运》中,作者借自愿为别格辩护的律师麦克斯之口,对小说立意有所阐发,虽被批评为过于说教,但如果带着思考认真阅读麦克斯大段的辩护,确实振聋发聩——在美国做个黑人意味着什么,以及创造了“别格”这样一个异类土生子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土生子》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西方评论界一般认为自《土生子》之后,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得了地位、达到了高峰。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黑人名义上获得了解放,但在某种意义上,所受的压迫反而变本加厉,种种原因让他们由南向北地向大城市聚集。聚居导致拥挤不堪,但也碰撞、激发出表达的欲望,创新、提升了表达的方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终于以美国最大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中心,兴起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也称黑人文艺复兴运动。

这个运动内容十分丰富,影响也十分巨大,简略可以概括为两点:一、运动否定了逆来顺受的汤姆大叔型黑人形象,要求黑人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树立起新的黑人形象,《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形象,既是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也定义和代言了这个运动;二、运动的中心任务之一是要加强和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运动中通过“是艺术还是宣传”的讨论,大大提高了整个黑人文学的艺术水平。运动前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兰斯顿·休斯,后期的主要代表便是《土生子》作者理查德·赖特,前者以诗歌为主,后者的主要成就在小说。

赖特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纳齐兹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里,祖父是奴隶,父亲在种植园里当过工人,后来弃家出走,母亲是乡村女教师。赖特自幼过着贫穷的生活,进过孤儿院,辗转寄养在好几个亲戚家,在家和在学校都备受虐待和凌辱,为了自卫,他常常跟人打得头破血流。从小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长大的赖特,深感自己是受歧视的黑人,是“弃儿”和“局外人”(赖特有部作品以《局外人》为名),别格身上有他对社会、对周围世界怀有的又恨又怕的愤怒心理。他在阐述《土生子》创作心理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把别格的性格乘以1200万,就能得出黑人民族的心理”。

赖特之前的黑人作家,尤其是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初期的所谓哈莱姆派黑人作家,只停留在黑人生活的某些表面现象上,醉心于描写黑人民族落后的一面和这种落后带来的“异国情调”。赖特是最早一批拿起现实主义的批判之笔,深刻挖掘造成此种生活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因素,以此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因此,赖特也被认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勒洛伊·琼斯曾评价:“赖特的《黑孩子》和《土生子》,是描写南方与北方的黑人的城市生活和非城市生活的两部最有永久价值的社会小说和社会批评。”赖特1946年离开美国到巴黎定居,直到去世。

继《土生子》后,赖特又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赖特的创作对黑人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少黑人作家,如安·佩特里、切斯特·海姆斯等,继承了赖特被称之为“城市现实主义”或“抗议现实主义”的传统,有些评论家将他们统称为“赖特派”,评论他们的小说“往往是痛苦与绝望交织的长声呼号……”

但如同赖特后期创作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没有达到《土生子》的水平一样,“赖特派”作家群体也鲜有能达到赖特高度的人,有些还走向了极端,一味描写美国大城市黑人区的犯罪行为,宣扬色情和暴力,着眼于血淋淋的自然主义描写,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才重新出现像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这样的优秀之作,而拉尔夫·艾里森、詹姆斯·鲍德温都曾受赖特影响和提挈,可谓赖特派余绪。

交织着恐惧的愤怒

在他胸膛里左冲右突

那么,《土生子》中的别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赖特的年代,舆论塑造社会思维定式,诬蔑黑人天性野蛮,动辄杀人、强奸,赖特之前的黑人作家或否认或分辩,只有赖特大胆塑造了一个确实非常残忍的“别格”,但他深入剖析,发掘犯罪活动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野蛮、凶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特性,而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别格的性格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土生子》的书名就隐含着这层意思。赖特把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控诉,包含在一个黑人青年犯罪故事的寓言里。

我读《土生子》,尤其第一、二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别格无处安放的愤怒。这份愤怒源于他被同时孤立于异族和同族之外,这也就意味着他被孤立于世界之外,他不能理解世界,世界也不能理解他。

芝加哥南区的生活,看得见的是贫穷,看不见的是破碎。小说中没有一个残暴的白人形象,但隔离和冷漠更让人绝望。道尔顿先生一方面从黑人身上搜刮钱财,另一方面又巨额捐赠给黑人社区,就在他女儿玛丽被别格残忍杀害的当口,他还捐给黑人社区乒乓桌,但正如别格所质问的,“我要乒乓桌干吗?”玛丽热情地对别格说,她想知道“你们‘民族’的生活”,这燃起了别格莫名的怒火,因为他知道,“玛丽”们是永远不会真正“知道”自己“民族”的生活的。

别格不想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像牲畜一样地工作、提前在年轻的躯体里老去,或者一辈子在芝加哥南区抢劫、盗窃、游荡,做一个理所当然的“坏黑鬼”。别格试图去梦想,虽然当麦克斯问他有过什么梦想时,他完全说不上来,但他梦想过拥有梦想。

别格的心理是刚刚觉悟却尚无法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新一代黑人的心理,因此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撕裂和破碎的,他能体验到这种撕裂和破碎,却不知道撕裂和破碎从何而来、因何而致,他的愤怒在他胸膛里左冲右突,所以他认为自己杀死玛丽并非第一次杀人,他在心里已经杀死过很多人。甚至在杀死玛丽之后,别格反而感觉到了自己的完整存在。

别格为什么要杀死玛丽?其实理由早在前文就有透露——因为恐惧。别格的愤怒中交织着恐惧。因为他的肤色,使得他无论有怎样正当的理由,深夜和一个白人女性独处就是犯罪,“当人们那么谈论你的时候,你早在出生之前就挨了鞭子”。类似的情境也出现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还出现在去年出版并畅销的《美国式婚姻》中,但它们都远在赖特之后。这就是赖特的突破性。

抛开主题方面的讨论,单从文学上评价,《土生子》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在赖特的时代,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在文学中已有较大影响,赖特也在创作中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写上,而这种心理,赖特自己也承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自己心理状态的反映。陷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广大黑人,要么像小说中别格的母亲那样笃信宗教,借宗教麻醉自己;要么像别格的情人蓓西那样借酒浇愁;要么像汤姆大叔那样使自己适应社会环境,对压迫者唯唯诺诺,逆来顺受。至于赖特自己,他说他跟别格一样,看不惯这样的社会,内心像一座蕴藏着无限仇恨烈焰的火山,总是处在爆发的边缘。

赖特的文字打通了视觉、听觉、触觉,不仅有强烈的画面感,甚至能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丰沛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可以让人了解一个群体与一个社会,其力量,很多时候强于影像。(王鸣一)

“八戒”师弟,你的论文选题有问题,不能总写媳妇儿啊

八戒师弟:

你好!许久不见,甚为想念!

上个月,师傅在百忙之中,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对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初稿进行了认真修改。

师傅提出了很多针对性较强的修改意见,尤其是“不能记流水帐”和“要多引用玉皇大帝、如来佛祖等学者观点”的2条建议,让我感到犹如醍醐灌顶,瞬间明确了修改重点。我犹如神助,用了不到一周时间便修改完毕,感觉论文挂质量提升了N个档次,估计今年学院的“优秀博士毕业论文”,非我莫属了。

八戒,师傅在我论文修改意见的最后,特别强调指出:说他最近正忙着在我老家“傲来国”调研“村庄治理”问题,暂时没有时间过问你和沙师弟的研究进展,所以让我帮他促督促你们俩加快进度!

你上周末发来的博士论文初稿——《关于女人在我西天取经的重要性研究》,总体的来,可圈可点之处还不少,可见你是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的。

首先,你的研究选题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为什么这么说哪?师傅经常教导我们,“要把学术论文与自己的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你就比我强太多了,论文找准了你的兴趣。

其次,论文详细论述了嫦娥和你在高老庄的老婆高翠兰,在你由仙变妖和成为师傅徒弟2个重要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也很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不过,说话实说,你的论文我已经反反复复看过5、6遍了,对于存在的问题,我真的不敢妄言,因为在女人这方面我没有发言权,估计咱们师傅同样也是如此。

师傅一心向佛,从来不近女色,虽然对女儿国国王曾经动了一丝丝凡心,但马上也烟消云散了。所以,即使师傅拿到你这篇论文,估计也无法进行专业性的指导。

至于我,对女人更是“十窍通了九窍”,为此,听说那德云社的郭德纲还专门编了一个段子来损我:说我当年在蟠桃园里,将那些采桃子的七仙女定住身子之后,竟然只是直奔她们手中的仙桃去了……

话扯远了,还是言归正传,说说你的论文吧。既然师傅让我帮他提修改意见,那我就简单地说说吧。

你的论文和我的初稿一样,存在很多相似的问题,比如说论文的结构还不够紧凑、田野描述过多、缺乏理论性解释、没有提出一个像样的结论……

但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对象过于单一化,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文章重点论述了你与嫦娥和高翠云之间的事故,比如第二章的“(3)天蓬醉酒戏嫦娥”,花费大量笔墨详述了你为什么调戏嫦娥、如何调戏,以及第三章中“(5)八戒背媳妇儿”的全过程都记录了下了,可见这两段在你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这两节描写得相当生动、全面,但是总体感觉像是在复述小说《西游记》,或者你是在写《八戒自传》,而不是撰写学术类的论文,无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特殊矛盾中提取一般矛盾”,从而没有现实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以我不成熟的经验来看,其实,你在写这两段的时候,完全可以将故事情节简要带过,重点写女人对你人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比如说,调戏嫦娥之后,由此触怒了玉皇大帝,将你从英俊潇洒、前途无量的天蓬元帅,贬为肥头大耳、好吃懒做的八戒,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女人在一个男人的成长路径上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了。

另外,你的视野还要放开一点,不能只围绕你喜欢的嫦娥和高翠云2个女性来写,咱们西天取经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那女人可以说是多了去了。既有观音菩萨、仙女之类,又有女国王、女皇后之辈,还有白骨精、玉兔精之流,要从她们身上寻找共性的东西,进而提炼、升华,最终上升到理论层次才行。

对此,我针对你修改学位论文,提出如下四点不成熟的建议,供你参考:

第一,重新定位研究方向,修改论文题目,要寻找取经路上更多女性的共性问题去研究,而不是局限于你个人的最爱。

论文题目,是外审专家首先要审阅的对象,而你的题目是《关于女人在我西天取经的重要性研究》,竟然出现了“我”这个第一人称!这可是非常低级的错误。师傅在组会中反反复复强调过多少次:学术论文是客观性的叙述,原则上要用“第三人称”的语气来论述。表面上看,是论文题目出现了人称叙述性错误,但实际上还是你的选题方向过于狭隘。

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发挥兴趣在你写作中的积极作用,我也不建议你把论文全部推倒重来。刚才我也说过了,取经路上的女性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个吧,看看如何将你已经写的论文融入其中。

我这两天帮你想了一个论文题目《女性在男权社会主导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以<西游记>为例》,你看看没有一些启发。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哪?因为这个现象在《西游记》中的现象非常普遍,有时还成为决定咱们取经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你不明白?我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懂了。

比方说,在神仙界里,玉帝虽然在天庭中的官是最大的,但在我看来他没什么魄力,很多事情都要问王母娘娘;在妖精界里,我那大哥牛魔王,本事不可谓不大,但也是出了名的“怕老婆”,那铁扇公主一发话,他连个屁都不敢放;至于人间凡界,女人对男人的影响力也不少,像那唯唯诺诺怕老婆的郡侯,对王后言听计从的车迟国王啊,等等。

你先论述以上事例之后,就可以总结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主导决策机制中的作用”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为了不浪费你前期的研究成果,你也可以把嫦娥如何影响玉帝做出决定把你从天蓬元帅贬成猪,以及高翠云如何使你追随师傅取经,都统统融入这一结论之中,这样论文的档次就上去了。

二是逻辑性、科学性问题不清。

你的论文主要以数据、文献堆砌为主,比如说,你当天蓬元帅时,每年想嫦娥365遍;在高老庄时,每年去敲门高翠云的房门不下100次;还引用了一上百篇参考文献。

咋一看论文的篇幅不短,文字量也不少,数据也很充实。但仔细读过,总感觉不知你在说什么,与“机制”相差甚远,只是叙述现象,没有独立的思考,更谈不上“研究”,只是堆砌一堆数据,似乎觉得只要有数据就能毕业,这犯了大错了。

同时,你也犯了缺乏逻辑的学位论文通病,把结果与讨论混淆不清。讨论与结果根本风马牛不相干,甚至上百页论文,讨论只有1-2页,寥寥数语,字字珠玑,一带而过,明显出现了“重结果、轻讨论”的严重问题。

此外,套路性写作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你文中综述中写道:“......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至关重要。“本研究为......提供依据/靶点/思路”等,话说得越大似乎价值越高。但是,前言背景海阔天空,方法结果事无巨细,讨论不知所云,结论简单粗暴,文献多多益善。刨除这些,干货还有几许?

第三,学术规范程度有待提高。

你文中使用的分析模型,大多未标明是来源于他人还是你自己开发,所引用的数据大都无出处,或者直接用“参考文献”来替代,这不符合学术规范。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外学术论文通常做法是:一是用数据、用他人言论必标明出处;二是除“参考文献”外另单设“资料引注”模块,二者不能混同替代。

你要知道,对于文献引用这一块,像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等这些老学者特别看重,我那大哥牛魔王,前年的毕业论文写的那是相当棒,就是栽在了文献上,由于很少引用他们的学术成果,从而导致延期毕业了一年。所以,你也应该多引用他们学术成果才是。不不不,关于“女人”的研究成果,估计他们也没多少,还是把重点放在查找王母娘娘、观音菩萨的观点上吧。总之,你要把这个硬伤解决掉!

第四,你的论文里到处都是错别字,拗口句子比比皆是,这也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从论文写作风格来看,发现你语言表达不流畅通顺,而且都是口语化的表述方式,缺少规范的学术用语,这怎能入那些评审专家们的法眼?还不把师傅的老脸丢光了啊?!

我也知道,你文字功底不扎实,给你提两个解决的方法吧,一是笨一点的办法,就是买本新华字典,对论文Word里自动标红的词语,挨个查找订正;二是省事一点的办法,就是把论文上传到今日头条、百家号之类的自媒体,它们都有文字“一键修正”的功能。只是每次最多只能上传个四五千字,比较费力,而且还有论文泄密的风险,你自己掂量着看哈!

最后,我想说几句鼓励你的话。

人们对咱们这个取经团队的解读很多,但总体来说,普遍都对你的评价不高:好吃懒做,胆小怕事,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好进谗言,不分敌我,总想开溜……

但是,我用我的火眼金睛能看得出来,你其实是咱们这个团队里最有能力的一个——胜任本职工作,兼职的工作样样都行,关键时刻也不含糊。

什么是本职工作?当然是保护师傅安全取经了,每次我遇到妖怪为难的时候,除了去天庭搬救兵就是找你帮忙。你还别说,在多次降妖伏魔的战斗中,你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并不输于我。

那什么又是兼职?你除了要降妖伏魔之外,还要担负一项最接地气的事情——就是天天化缘。九九八十一难虽然不少,但不会天天有,十万八千里的路上,师傅和我们师兄弟每一天都要吃饭的,而这工作基本上都落在了你的身上。

所以说,你是一个既有工作能力,又敢于挑战自我的人,不,是“猪”。在师傅的指点下,我今年正常毕业应该没有问题,之后实验室的重担就落在了你的肩上了,你担负的责任越重,说明大家对你期望越深。我们真的希望你的论文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认可。

我真心希望你接下来能够努力克服困难,给沙师弟做个好表率,早日完成好学位论文,顺利通过预答辩和答辩,最好也能拿到“优秀毕业论文”。到你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会专门赶过来给你祝贺的!

预祝你早日修成正果!

大师兄 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