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腊八节的传说是什么(腊八节的传说和习俗)

腊八节的传说是什么(腊八节的传说和习俗)

腊八节的来历和风俗习俗简单介绍 腊八节的由来起源故事

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俗语有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过年开始的标志。

究竟腊八节从何而来,这天为什么要喝腊八粥?让我们从民间传说、习俗,以及名家笔下的文章中寻找答案。在严冬里,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读读作家笔下的“腊八佳作”,别有一番滋味。

腊八的来历

关于腊八起源的故事有4个。

1、话说当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难,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里扒出来了稻、黍、麦、黄豆等食物,朱元璋在锅里把这些东西给炖了吃了,这些东西救了朱元璋的命。后来朱元璋成了明朝的皇帝,为了纪念他在牢中的日子,他把那天定为腊八节,习俗就是吃五谷杂粮煮成的粥,美名曰:腊八粥!

2、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3、源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带兵进入朱仙镇,当时正是严寒的冬季,岳家军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百姓相继送来五谷杂粮来给将士们吃,岳家军把百姓送的杂粮煮了吃了,大败金军,取得了胜利。这天刚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风波亭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岳飞,就在这天把五谷杂粮煮了吃了,表达对岳飞的怀念。

4、起源于秦始皇。相传,秦始皇号召天下工人来修长城,工人奉命而来,在修建长城期间,常年不得回家与家人团聚,粮食全靠家人送。有的工人家太远,得不到粮食的补给,就饿死在了长城上。有一年正是严寒的冬天,几个粮食少的民工把各自的粮食放在一起煮了,没人喝了一碗。但是,几天后还是饿死了,为了悼念这些工人,人们在腊八这天就喝腊八粥以纪念这些工人。

腊八的食俗

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做法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麦仁饭。腊八,青海的很多农村会举行祭祀和庆祝,大家都吃麦仁饭。青海的老人们流传着一句话:“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传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海自然条件的特点,后来麦仁粥就演变成了青海的麦仁饭。现在,麦仁饭已成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腊八节的由来风俗、传说故事 腊八节是为纪念谁的介绍

[闽南网]

对于腊八节很多年轻人都不熟悉,甚至都不知道腊八节要喝腊八粥,更不要说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还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谁的。今年的腊八节将至,我们趁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腊八节的由来

据史籍记载,腊八是儒、佛两家的节日。据《礼记》记载,天子有八位大腊神,从伊耆氏开始实行腊祭。腊的本意是索求,一年十二个月,岁终聚合各种物品来祭祀腊神。腊祭的主要对象是祭祀最先种植谷物的啬神和主管谷物的司啬,以此报答他们对谷物丰收的庇护。汉代时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并正式定为节日,称为“腊八节”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节喝腊八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最早来源于佛教。佛经记载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他从小养尊处优,成年后走出宫门目睹了人间的生老病死,极想找到解脱人间痛苦的至道。于是他毅然离家,艰苦修行,但仍感到没有达到完美境界。腊月初八这天,他独自到尼连禅河畔苦修,又累又饿,倒在菩提树下。这时牧女茜迦罗越路过,情急之下,用各种米、豆、野果及八头牛的奶水混合熬成粥,喂给奄奄一息的悉达多。吃粥后,悉达多的体力得到恢复,在菩提树下继续静坐沉思,很快眼前出现光环,大地震动,天乐奏鸣,众神云集,齐声赞颂悉达多得道成佛,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为“大彻大悟”的人。腊月初八这一天从此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

佛教东渐后,每逢是日,中土大小寺庙佛门弟子举行庄严的诵经法会,以各种干果杂粮熬成粥供佛和施舍给善男信女,称“佛粥”或“腊八粥”。这一习俗流传到民间,百姓纷纷用谷物干果熬粥,又称“八宝粥”,用来敬佛和祭祀先祖,祈求佛祖保佑吉祥平安和来年五谷丰登。

腊八节风俗

1、喝腊八粥,庆祝丰收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最早开始于宋代,也叫做七宝五味粥。汉族民间流传着喝腊八粥的风俗,用以庆祝丰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祭祀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此外,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也是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盈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4、制腊八豆腐

这是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腊八豆腐 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5、吃腊八面

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腊八面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日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

6、吃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即可食用。

腊八节其他传说故事

腊八节是中国民间的“感恩节”

传说,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行走名山大川寻求人生真谛。

一日,他行至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过度劳累,加上长时间未进食,体力不支昏倒了。此时,一位放羊的少女恰好经过,看到躺在地上的释迦牟尼,将自己身上携带的干粮煮成粥,喂他进食,释迦牟尼因此得救了。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感悟,得道成佛。这天恰好是腊月初八。

古代寺院中,信徒拜佛总会送米送面给寺庙,而僧人们会在腊月最冷的时候,会将没吃完多出的米面拿出来熬粥,一送施主,二济穷人。现在,它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表达寺庙对普罗大众的一种祝福,希望民众能懂得感恩。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之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是为了纪念谁

纪念抗金名将岳飞

还有一种说法,腊八节是出于对抗金名将的怀念,渐渐成为风俗。

民间传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在朱仙镇抗金。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岳家军粮草不济,附近的百姓争相接济。各家各户主动拿出家里的粮食,粮食不足的拿出杂粮豆果,熬成粥送去给岳家军做军粮。

岳家军吃了这顿“百家粥”,为报答百姓之恩,更加士气高涨。在腊月初八这天,大败金军。岳飞死后,每到腊月初八,百姓都以杂粮煮粥,以纪念这位名族英雄。

腊八节是纪念朱元璋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又冷又饿的他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五谷杂粮,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给这锅杂粮粥起名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称帝,便把落难之日定为腊八节。

「民俗」腊八节的来历和传说

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