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7不出门8不归家可信吗别人说(7不出门8不归家可信吗)

7不出门8不归家可信吗别人说(7不出门8不归家可信吗)

老祖宗的“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流传着许多俗语和古话,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人生感悟。然而,由于这些古话简洁明了,且以口头传承为主,难免会被错误解读。

其中,“七不出,八不归”就是一个例子。很多人将其解释为“初七不能出门、初八不能回家、初九出门惹是非”。这种解读被许多人视为封建迷信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这句古话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那“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七不出门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句农村俗语源于湘西文化。近年来,它逐渐被人们当做迷信看待,然而,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却是凝聚了千百年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七不出门”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每逢农历初七、十七或二十七就不能外出,而是指的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七项事物。

这七项事物被称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被称为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宋代吴自牧说:“每天不能缺少的东西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他的《玉壶春》中,也有这样的文字:“早晨起来做的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们对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重要性认识可以追溯到宋代。那个时候,“米”代表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人们生活所依赖的。无论是贫穷人家还是富裕人家,都离不开“米”的支持。而“酱”则特指酱油,开始与生活密切相关。至于“醋”,也逐渐成为了必需品。

再说到“油”,那时一般指的是芝麻、紫苏或大麻榨制而成的油。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更多种类的食用油,比如橄榄油、花生油等,但在南宋时期,油并不是普通家庭所拥有的物品。同样地,因为南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茶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东西。

唐伯虎的《除夕口占》中也提到了这七样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可以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代表着中国古老的饮食文化,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柴米油盐酱醋茶”逐渐演变成了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因此,“七不出门”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在外做事之前,要先顾及好家中的事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齐家才能有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八不归家

和“七不出门”一样,“八不归家”并不是指每逢农历初八、十八或二十八就不能回家。它代表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即孝顺父母,这是作为子女的责任。正是因为代代相传,家庭才能延续,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悌”原本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但我们也常说朋友如兄弟姐妹,因此“悌”也可以扩大解释为对待朋友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谦让有礼。

总的来说,孝悌是对自己亲人的要求,而忠信、礼义、廉耻则是对外界的要求。“忠”即忠心,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即使在封建社会,忠不仅仅是对君王的忠诚,更强调的是每个国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信”指的是信用,言行要真实可信,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对待事情也要言行一致。

“礼”是指礼节,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礼节,礼不仅仅是指礼貌,更是指做人做事要遵循的规范。古代,子见父亲要行礼,臣见君也要行礼,不同级别有不同的礼数。如今,礼法更多指的是遵纪守法,既要有道德意识,也要有规矩意识。“义”则强调正义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

“廉”是指廉洁,从小事做到市井百姓不做偷摸之事,大到官员清廉无私。它所代表的公正廉洁具有广泛的适用意义。“耻”强调的是内心的平衡,要有底线,知道什么是不合适的事情,要“知耻而后勇”,只有心中有大是大非,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因此,“八不归家”实际上是在告诫那些在外工作的人,如果没有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不能回家。因此,“七不出门”和“八不归家”实际上是在敦促人们在外做事时要坚守这些美德,做到不负自己、不负家人和祖先。

迷信背后的文化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至今仍然具有深厚的生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谚语在当下却更多地以迷信的形式存在。近年来,许多原本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谚语被误解为迷信,并且受到了妖魔化的待遇。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不够,传播力度不足所致。然而,深入挖掘这些谚语背后的内涵,我们将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古人出门有什么讲究?为什么说“出门三六九,不吃枸杞不问柳”?

在民间有很多传统的禁忌风俗,古代人们出于畏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于是便诞生了很多禁忌。人们出于健康的考虑,于是有了“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少吃一口,安稳一宿;少吃一碗,安稳一天”的说法;为了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人们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种鬼拍手”等等。

尤其是出行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做的。在古代,出行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往往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说不定还有着生命危险,所以古人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一般而言,老祖宗们出行,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比如说参加科举、奔丧、归葬等等,再有便是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远走他乡。

正是由于,十分不便的出行,所以古人为了出行的安全考虑,便在人们生活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很多出行的禁忌。就比如说这句“出门三六九,不吃枸杞不问柳”的说法。

那么,老祖宗这句话有什么什么意思呢?

前一句是“出门三六九”。

古人在出行的时候,十分看重出行的日期。古人有“杨公十三忌”的说法,就是说每年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这十三天是诸事不宜的,所以,人们也不会在这十三天出行。

古人还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意思就是说,逢七的日子有些人是不愿意出门的;遇到了逢八的日子,宁可在外多停留几天也不会急着进门。

而这句“出门三六九”,则说的是,老祖宗出门要尽可能地挑“三、六、九”的日子,因为古代三、六、九都是吉祥的数字。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也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可见,三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吉利的数字。

再说六,六的大写是“陆”与“禄”谐音,老祖宗追求“福禄寿喜财”五福,人们也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到了现在,我们也经常说“六六大顺”,所以,古代六也是非常吉祥的数字之一。至于九,古人讲“九五之尊”,九为数之极,而且九的谐音是“久”,寓意着长长久久。

所以,古人讲“出门三六九”,就是为了希望能够在出门的时候图个吉利。

而后面这句“不吃枸杞不问柳”,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枸杞在人们眼中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中草药,而古人讲“出门千里,不吃枸杞”,就是在含蓄地提醒人们要注意生活作风问题,出门在外不要寻花问柳。

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由于古人出门很不方便,于是人们有“穷家富路”的说法,很多人为了出一次远门,甚至要借钱、典卖东西,以凑出出门的盘缠。所以,一般而言,凡是出门的人,必然是携带了不少的财物。而老人讲“出门不露白,露白会失财”,但只要你寻花问柳,就免不了要漏财。遇上有歹心的人,觊觎你的钱财,古代又没有摄像头、血型,断案手段有限,一旦失去了钱财,前进无门,后退无路,漂泊无所依靠的你,又将何去何从呢?

在农耕社会,人们总是恋家的,一直到现在,很多也是故土难离。正如之前所说“家有千日好,出门事事难”,很多人即使在外漂泊了很多年,最终的梦想也是落叶归根,即便现在出行如此方便,人们的这种想法依旧根植在了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