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意思(神而明之)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意思(神而明之)

国学启蒙之朱熹《小学》解读第一讲:《内篇-立教》第一节

《小学集注》

宋朱熹(1130-1200)撰,明陈选、清高愈集注。此书为启蒙著作,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又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书前有自序,认为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是儒者为学的基础。朱子编撰此书,启迪童蒙;陈选、高愈为之集注,随文衍义,务取明白晓畅。全书内容为杂取经传中有关论幼仪之文,按类编列,而以具体事实加以说明。内篇中的立教、明伦、敬身,"皆述虞夏商周圣贤之言,乃小学之纲";稽古门则"摭虞夏商周圣之行,所以实立教、明伦、敬身。"外篇中的嘉言、善行,皆记述汉以来所谓圣人之言,贤人之行。陈选、高愈所注,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选注为乡塾训课之计,随文衍义,务取易解,其说颇为浅近。然此书意取启蒙,本无深奥。又杂取文集子史,不尽圣言。注释者推衍支离,务为高论,反以晦其本旨,固不若选之所注,犹有稗于初学矣。"此书撰成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为儒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对研究我国古代儒学教育及探讨朱熹教育思想,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这部书含有伦理学和质学的性质,虽称小学,实则大学之教,也不过如此。初看也许有古今异宜之处,可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如果把这部书学习以后,身体力行,那么对于自己,对于家族,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自然踌躇满志,原不可单作小学而看。主要传本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丛刊》本及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版本《小学句读》。

小学序

原文: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宣,而莫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

译文:古时候儿童八岁入学,老师教导他们洒水扫地、应对尊长的呼叫与提问以及日常生活中举止行为的礼节:教育他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亲近朋友的道理。这些都是日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之所以让儿童学习这些知识,其目的是希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智慧一同成长,有良好的教化,与思想一起形成。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抵触美德,不作出令人难以容忍的恶行。虽然古代讲这些的书的全本见不到了,但是还有很多还散落在经典的注释文字之中。现代人常常认为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字只适合古代儿童学习不适合现代儿童。其实他们不知道美德的培养是不分古今的,未必不能照古代的美德去实践。我现在收集资料,编辑成册,传授给儿童让他们学习,说不定能为国家的风俗教化尽一定的绵薄之力。淳煕丁未三月一日晦庵题识。

这一段主要讲了朱熹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化儿童最基本的儒家纲常伦理。目录

小学书分内外篇:《内篇》有四,《立教》《明伦》《敬身》三卷,皆述虞、夏、商、周圣贤之言,乃小学之纲也;《稽古》一卷,抚虞、夏、商、周圣贤之行,所以实《立教》《明伦》《敬身》也。《外篇》有二,《嘉言》述汉以来贤人之言,所以广《立教》《明伦》《敬身》也;《善行》纪汉以来贤人之行,所以实《立教》《明伦》《敬身》也。

立教第一

“立”为设立之意,“教”指教育方法。“立教”就是设立一种给人以启蒙的教育方法的意思。本章朱熹主要引用了古代圣贤的教育之道,以此而阐述印证他自己的教育方法,以此而教导儿童明人伦之礼,持守成之道。

第一节子思

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则天明,遵圣法,述此篇俾[bǐ]为师者知所以教,而弟子知所以学。

《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rèn)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bì),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gǔ) 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内则》曰:凡生子,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兪;男鞶(pá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戸及卽席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传,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rú kù);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yì)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guàn),始学礼;可衣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wǎn miǎn)听从;执麻枲(xǐ),治丝茧,织纴(rèn)组紃( xún),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biān)豆、葅醢(zū hǎi),礼相助奠。当及女时而知也。纳谓置酒浆、笾豆、葅醢之等于神座。礼相助奠谓以礼相长者之事,而助其馈奠。十有五年而筓。筓,今簪也。此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而筓,字之。未许嫁,则二十而筓,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曲礼》曰:幼子常视毋诳(kuáng)。立必正方,不倾听。

注释:

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 483 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402 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后一个子字是古人对贤人的一种尊称。则:效法、遵循。圣法:圣人的教导。俾:使。

列女:众女。妊:怀孕。寝:睡觉。坐不边:古人席地而坐,身子不偏向一边坐。跸:站立时,身子的重量偏向一只脚。邪味:不正的味道。割:切。邪色:不正之色。淫声:不正之声。瞽:瞎、盲,此处指通晓诗歌音乐的盲人。

《内则》是《礼记》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记载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即是指家庭主要遵循的礼则。诸母:古代丈夫的所有妻妾。食食:吃饭。男唯女兪:男孩要快速答话,女孩要缓慢答话。襦袴:上衣和裤子。肄:学习。《勺》《象》:诗经中歌颂周武王的诗歌。冠:带帽。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弟通“悌”。内:通“纳”,接受。孙:通“逊”,退让。姆:教授古代女子妇德的女教师。婉娩:柔顺的样子。枲:结籽的大麻。织纴组紃:妇女纺织。笾豆:古代祭祀盛放祭品的容器。葅醢:腌菜和肉酱。

《曲礼》为古代作品,是《礼记》的一部分。《曲礼》是指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曲为细小的杂事。《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国典章制度书籍。视:与"示"通假,教育之意。毋诳:不说谎。正方:正向面对一个方向。

译文

子思说:上天给与人的天赋叫做性,遵循各自的天性叫做道,对这个出于天性的道的修明推广叫做教。遵循上天的赐给我们的天赋,遵从圣人的教导,把“立教”这一篇记录下来,使做老师的知道该教什么,使学生知道该学习什么知识。

《列女传》说:古时候妇女怀了身孕,睡觉时就不能侧着身子,座席不靠边,不用一只脚站立,不吃有异味的东西。食物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放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邪僻的色彩,耳朵不听浮靡颓废的声音。夜晚让乐官吟诵诗歌,讲述正人君子的事迹。这样生下的儿子必定相貌端庄,才智和品德都出类拔萃。

《内则》说:幼儿出生后要从的众妾和保姆中,挑选出性情宽厚、慈惠、温良、恭敬、谨慎而不喜欢多嘴多舌的,做幼儿的老师。幼儿会自己吃饭了,就要教他使用右手。幼儿会说话了,就要教他们学习答话,男孩要快速答话,女孩要缓慢答话。身上带的荷包,男孩的以皮革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勇武之事;女孩的以丝帛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女红之事。到了六岁,要教他识数和辨认东南西北。到了七岁,开始教以男女有别,男孩和女孩,坐不同席,吃饭也不同席、到了八岁,出门进门,坐桌吃饭,一定要让长者在前,开始让他们懂得敬让长者的道理。到了九岁,要教他们知道朔望和会用干支记日。到了十岁,女孩就要留在家里,而男孩则要离开家跟着外边的老师学习,在外边的小学里住宿,学习识字和算术。这时候穿的衣裤都不用帛来做,以防止奢侈之心产生;此前所教的规矩,还要遵循勿怠。早晚学习洒扫进退的礼节,勤习简策,学习以诚待人。到了十三岁,开始学习乐器,诵读诗歌,学习舞《勺》。到了十五岁,要学习舞《象》,学习射箭和驾车。到了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是成人了,就要开始学习五礼。这时候可以穿皮衣,穿帛制之衣,舞《大夏》之舞。要笃行孝J涕,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但尚不足以教育他人,要努力地积累德行,但尚不足以为人师表。到了三十岁,娶妻成家,开始受田服役,要广泛讨教,学无常师,对朋友谦逊,其志尚远大者始与之交往。到了四十岁,开始做官,出谋划策都要醉酌再三,如果君臣道合则就职任事,否则就离开。到了五十岁,受命为大夫,参与邦国大事。到了七十岁,年老体衰,就该告老退休。女孩子长到十岁就不能像男孩子那样外出,必须呆在家里由女师教她们如何说话才算柔婉,如何打扮才算贞静,如何举动才算听从,还要教她们绩麻缥丝,织布织增,编织丝带等女红之事,以供制作衣服。还要让她们观摩祭祀活动,传递酒浆、篷豆、范酿等祭品祭器,按照礼节规定帮助长者安放祭品。到了十五岁,举行笋礼,表示已进入成年。到了二十岁,可以出嫁;如有特殊原因,可推迟到二十三岁才嫁。如果是明媒正娶,六礼齐备,那就是与丈夫平等的正妻;如果是无媒自通,六礼不备,那就是贱妾。

《曲礼》说:平常不可以谎话教导儿童。年幼的孩子平常看东西不要瞟眼,站立一定要端正,不要做偏头听说话的样子。

备注: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列女传》 ,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如今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写成此书,以劝谏皇帝、嫔妃及外戚。《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如今的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后来,中国的史书多有专门的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随着妇女观的变化,各朝侧重记叙表彰的妇女德行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