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17-排点(二)
第17課 排點「二」
五,三點豎排。
最常見的就是三點水。三個點是實筆,三個點之間的聯繫是虛筆,三點水的變化,主要就是這實筆和虛筆關係的變化。
5.1 散水勢
第一種,散水勢。什麼是散水勢呢?就是只表現實筆,虛筆不寫出來,看起來就是三個點分開的,在真書中這種寫法最多。
《玉堂禁經》後面補充的筆勢中,有對這種筆勢的說明: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此名「潛相矚視」外雖解摘,內則相附。
「解摘」就是分拆解散,外表上看起來三點是分開的,其實內裡還是有聯繫,所以稱之為「內則相附」。
■ 此蓋鍾法,上中以潛鋒暗衄,下以迅趯而捷遣。右軍遵用之,於真隸常為之。
這是鍾繇的寫法,上面和中間一點用「暗衄」,頓筆收。下面一點要快速趯出,這就是一個合點或者策。
鍾繇《昨疏還示帖》
這是鍾繇《昨疏還示帖》中三點水的例子,鍾繇時代剛剛從漢隸走出來,這是早期的真書,帶有強烈的隸書意趣,三點完全獨立。現在我們可見的鍾繇拓本也不是太可靠,只能看個大概。
鍾繇《薦季直表》
比較可靠的當然是鍾繇唯一墨跡本《薦季直表》,當中「深」字有三點水,這讓我們看見了鍾繇的真實寫法。
但這三點的寫法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變通的。《玉堂禁經》又說:
■ 此名「遞相顯異」,意以或藏或露,狀類不同。
這就是說變通了,三點有藏有露,形狀不同。《玉堂禁經》又說:
■ 法以剛側而中偃,下潛挫而趯鋒,則右軍《黃庭經》、《樂毅論》用此也。
這是講寫法。第一點「剛側」,《說文解字》說「剛,強斷也」,第一點果斷地側而收,形狀獨立。
第二點「中偃」,《說文解字》說「仰而倒曰偃」,就是面朝天倒下去稱之為偃。
第三點「潛挫而趯鋒」,下筆暗中一挫然後趯出,趯鋒就是「九用」之一,定義是「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用尖鋒咬住紙,穩穩的推出去。
要注意他舉的例子《黃庭經》、《樂毅論》都是小楷,小楷動作比大字簡單。
王羲之《黃庭經》
現在我們見到的《黃庭經》,即使好拓本也太小,看不清楚這三點究竟怎麼樣,作不得準。
智永《真草千字文》
我覺得智永《真草千字文》「池」字,有點像剛才《玉堂禁經》所描寫的那樣:第一點是側放的,九號方向,頓筆收尾。第二點是平放的一挫點,面向上,第三點是策,這三點的形狀大約跟《玉堂禁經》所說的差不多。
就我看來,散水勢的第一點和第三點基本形狀比較固定。
第一點是側,九號位。第三點是合點,或者策,三號位。這一、三兩點組成了龍爪勢。很多時候變化就在第二點上。
褚遂良《陰符經》
《陰符經》中的「潰」字和「盜」字,第二點用了左側勢。
這個「盜」字,第二點就有點不一樣,是「顧左顧右勢」。
露鋒起筆扭動筆心拉出就可以,手腕是左右左。
這個「盜」字的第二點又不同了,
其實還是「顧左顧右勢」,不過他是三面換起筆,然後寫短短的一豎,最後揭筆收尾,手腕是左右左右,比剛才那個多了一個動作。從整體上看,雖然三點形狀不同,但三點還是分開的,所以還是散水勢。
簡言之:
■ 南梁·庾肩吾《書品》有:
■ 「抽絲散水,定於筆下;
■ 倚刀較尺,驗於字中。」
這裡所說的「抽絲散水,倚刀較尺」,應該都是當時的筆勢名稱,可見散水勢是相當古老的筆勢。
5.2 流水勢
三點水第二個筆勢,流水勢。這是把三點的實勢和虛勢都寫出來,連續不斷,所以叫流水勢。
文徵明《游虎丘詩》
你看文徵明《游虎丘詩》中的「池」字,三點水就是流水勢。文徵明經常用流水勢,他的第三點,也經常不挑出,是真正的點。
第一點側,逆時針轉出,我們已經知道,順時針兩圈等於逆時針一圈,所以這樣寫也等於寫了一個踆鋒。第二點是左右扭動,第三點上尖下圓,頓筆收。
5.3 隔水勢
第三種寫法,隔水勢。
■ 《法書通釋》說:
■ 隔水,流湍波激,又云直波。
這裡「流湍波激」是字例,意思是隔水勢可以用在這些字的三點水中。這段話使我們知道,隔水勢又名直波勢。《書法三昧》說:
「傍三角點,用於直波點水。」
由此可知,直波勢是一個傍邊有角的三角點。
最常見的就是歐陽詢的作品中,如《九成宮》這兩個字,
他寫三點都近於三角形,中間這一筆就是「傍三角」。
但歐陽詢寫三點水也不是全用隔水勢,在《九成宮》中,散水勢也是有的。
優秀的書法家,總是經常變換筆勢的。
但這些古籍的說明並不清晰,我的解釋是:
所謂散水,就是三點分散,中間虛筆不寫。
所謂流水,就是三點連寫,中間虛筆都寫出來。
所謂隔水,就是上面的虛筆不寫,下面的寫出來。
那麼,可能有同學要問,有沒有上面的虛筆寫出來,而下面的卻不寫呢?很少,有這樣的情況,這也是隔水勢。
智永《真草千字文》
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隔水例子,你看這兩個三點水,下面的虛筆都表現出來了。
5.4 行書法和草書法
《玉堂禁經·散水異法》講到三點水還有兩個筆勢,一個是行書法,一個是草書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三點水的行書法,就是下面兩點變成了豎鈎,分不出哪是點哪是連接的虛筆。
好像智永寫的這個「淡」字,就是這樣。但我建議這還是歸入隔水勢,因為這跟隔水的原則是一樣的,只是虛筆寫的比較粗壯了一點。
所謂草書法,三點都連成一豎了,看不見具體的點。這當然是草書中用得最多,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深」字。但這實際上是一豎加一趯,後面我會講到,它自己有名字,叫做斸鈎勢,所以用不到這個「草書法」名字。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這個「清」字,行書,我還是歸入隔水勢。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這個「流」字,真書,三點水歸於隔水勢,下面兩點其實是一個合點。
集王《金剛經》
隔水勢還可以用於其他地方,如雙人旁,你看這個「得」字,左邊是雙人旁,在行書中往往寫為隔水勢。書法上的筆勢,不等於偏旁部首,它的用途要比部首大得多。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這個「複」字,也用了隔水勢。這些例子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六 三點橫排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二曰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
三點橫排的筆勢,《玉堂禁經》沒有講到,只是在講「挫筆」時提到「下三點」,這是三點橫排。但「下三點」的意思只是「下面的三點」,不是筆勢的名稱,而後代補充的筆勢非常混亂。譬如宋代《漢隸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把三點橫排稱之為奮筆法,他說:
■ 奮筆法
■ 口訣云:左側而獨立,中衄揭而右鈎。古經云:「鍾書《宣示》字下用。」
注意這個三點的寫法順次是左中右,作者認為這個就是奮筆法。他又說:
■ 若中豎,則左右暗衄而潛趯。又簇鋒捷進,為「系」字下三點也。
這個寫法順序是中左右,很顯然,這是另外一個筆勢,但作者也說這是奮筆法,這肯定不大對頭了。
明代張紳在「奮筆法」那一段話後面有個批語:
《法書通釋》明·張紳
■ 奮筆法,左側而獨立,中衄揭而右鈎,鍾書《宣示》字用。若中豎則左右暗衄而潛趯。又簇鋒捷進,為「糹」字下三點也。
■ 今案:簇鋒捷進,指行草也,故名奮筆。《翰林隱術》云:「奮筆勢,險策是也,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奮筆勢我在前面講過了,是橫筆開始的「使」,張紳指出《翰林密論》把三點橫排當作奮筆法是錯誤的。
6.1 開三點勢
我現在依照元明清幾種典籍的意思,把左中右順次寫來的橫排三點稱之為開三點。元代《書法三昧》、明代《法書通釋》都說用於「系」字。
智永《真草千字文》
「系」字怎麼會有三點呢?它下面是個「小」,書法中可以三點來寫。如智永寫的這個「絜「字,下面也有「小」,就是用了三點。
褚遂良《陰符經》
其實像《陰符經》的「經」字,絞絲旁本來下面也是「小」字形,你看篆字就知道,但現在大家都習慣寫三點了,這也是開三點。
智永《真草千字文》
表示的「示」,下面也是「小」,所以同樣可以寫為開三點勢。智永這兩個「祭」和「飄」字就是例子。
6.2 顧盼勢
但是要注意,有時候也會照「小」字的筆順來寫的,那就是中左右的寫法了。這種複合筆勢稱為「顧盼勢」,就是左顧右盼的意思。顧盼勢中間那一點,寫長了就是一豎,看起來就真的是個「小」字。
如智永寫的「縣」字,左右都有「小」字,那就是兩個顧盼勢。
簡言之:
■ 三點橫排的筆勢,在《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中,
■ 第一種順序左中右,定為開三點勢。
■ 第二種順序中左右,定為顧盼勢。
歷史上其他的解釋相當混亂,這裡就不詳細講了。
顏真卿《多寶塔》
顧盼勢是常用的筆勢,凡「小」字形都可以用,如顏真卿《多寶塔碑》「肖」字,「小」字在上面,這也是顧盼勢。
智永《真草千字文》
又如「珍」字右旁下面是原本是三撇,智永把三撇處理為一個顧盼勢。
以前講筆勢時,我舉例這個「廖」字,也是把三撇當做顧盼勢寫。
這種例子很多,請各位平時留心大書法家怎樣運用筆勢。
6.3 連波勢
三點橫排還有一個筆勢,就是連波勢。其實它的全名叫「連波省點勢」,因為原來是四點連寫,好像波浪一樣高高低低,如果省略一點,就變成三點,所以叫「連波省點勢」。
智永《真草千字文》
你看這兩個字,左邊都是「馬」字,「馬」字下面原來不是四點嗎?智永只寫了三點,「三」在古代往往用來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番兩次等等。「馬」字下面省略一點也是這個意思。不過話說回來,你別亂用這個規則,熟悉一本帖通常要臨一百通,如果你只寫三通,那是不行的。
如果三點中有一點分開了,這也是連波勢,我講筆勢,主張不要分得太細,太繁瑣,你看它的形狀,就可以斷定它是連波勢。
連波勢用處很多,看這三個字,熱,無,熟。
下面本來都是四點,現在都用了三點。這是真書,真書裡邊可以這樣寫的。
寡婦的「寡」寫法很特殊,原來下面是個「分」,隸書中已經把「分」的四筆簡化為四點,到真草書中,又省略了一點。
本節要點:
■ 三點豎排:散水、流水和隔水。
■ 三點橫排:開三點、顧盼、連波。以上各筆勢的用法。
複習思考:
■ 顔真卿這個「示」字,有幾個筆勢?
■ 智永這個「綺」字,你能讀出幾個筆勢?還差什麽?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一堂即兴的语文课
研学实例分享之一堂即兴的语文课
仁和微校.家学唐
课堂的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本应出自学习者,而我们一般的课堂都出自书本和教授者。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这篇研学老师的实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堂即兴语文课
时间:2020年6月11日 上午8:30-9:30
人物:唐老师,12位成人,7个孩子
地点:厦门仁和微校内
【过程复盘】
1. 预告
昨晚下课前,唐老师提前告诉我们,今天早上八点半,这次跟着我们一起过来的七个孩子,邀请他们一起到我们的教室学习交流。还特别神秘地加了一句,我们这群老师们的表现,不见得比孩子们强哦,让我们心中又增添了几份期待和神秘感。
2. 导入
八点半,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教室。曾馨怡趴在桌上画画。
“你们也愿意一起画画么?”
“好啊!画什么呢?”
“那就看着我,画我,怎么样?”
自然而然地找到当下孩子们感兴趣的导入点,不着痕迹。
3. 切入
“好,我看到有小朋友画完了。来,请你把你画的内容,说出来!”
“头顶的头发很稀疏,眼睛大大的,很好观察很仔细。”
“请把你画的内容,告诉我。”
“很好,还能把窗户,黑板,桌子都画进来,很有整体观。”
及时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当下表达。
很快就跟孩子们建立起亲和力和连接。
4. 连接
陈玉诚同学好像有点小情绪,看起来好像没啥兴趣。
唐老师发现后,“那个小姐姐,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陈玉诚。”
“会写自己的名字么?”
“会。”
“太好了。请你上来,把你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工工整整地写好了。
“知道你的姓名代表什么意思么?”
“爸爸姓陈,妈妈不姓陈。”
“是的,陈是姓,代表家族传承。玉是什么意思?诚又是什么意思?”
“玉,代表宝贝,诚,代表诚实。”
“太好了。你的名字,代表你的爸爸妈妈对你的期待,希望你做一个诚实的人,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宝贝。”
玉诚的眼睛里,开始冒光。
5. 融入
七个同学中,六个低龄孩子,只有钟镇灏年龄大,没有太多融入。
第一次连接,请钟镇灏解读曾馨怡同学的画。还是有些害羞,放不开,开口说得很少。
第二次,特别点名,请镇灏上台,“请把你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请告诉大家,这三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不知道。”
“灏,有三个部分,三点水,景,页”代表跟水有关,大家可以猜猜,这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镇灏逐渐参与和融入团体。
6. 鼓励
把香香的画,举起来跟同学们看,“主要特点都已经画出来了。很好。”
“愿不愿意写下来?”
“很好,模仿得很像了。”
香香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快结束的时候,香香走到每个人的面前,拥抱。
那一刻,很感动。
7. 引导
抛出一个话题,考考是家长厉害还是孩子们厉害。
孩子们的兴趣被点燃,高潮迭起。
从“冬天”一个词,引发孩子想出另一个押韵的词。
脑力激荡,无限延伸。
解读一个词,猜测,求证,分享,刨根究底,饶有兴致。
这就是“求真”。
8. 升华
课程结束后,让老师们每人写一份评课报告。
逐一对这堂课进行复盘和点评,找到现象背后的理念,方法。
观摩,复盘,分享,升华。
最好的教研,莫过于此。
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