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寒
寒【hán】,金文的字形像是在屋里有一个人,但脚下却踩着冰,所以只能蜷曲在草堆里御寒。篆文的字形是由宀、人、茻、仌组成的会意字。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宀部》寒:凍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段玉裁注:凍當作冷。
许慎说“寒”的本义是天寒地冻的“冻”。段玉裁纠正说,“冻”,应该是改成“冷”。这样在《说文解字》中,两者就是互为转注。古人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說文解字·仌部》冷:寒也。
文 献 选 读
“
《詩經·小雅·小明》:
二月初吉,
載離寒暑。
”
从二月初的第一个吉日离开家,去荒原之地服劳役,至今已历经了严寒与酷暑。
这里的二月,是西周中期还在沿用的殷历二月,相当于夏历十月立冬后的季节。
“
《周易·繫辭傳上》:
日月運行,
一寒一暑。
《周易·繫辭傳下》:
寒往則暑来,暑往則寒来,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
地球围绕太阳的圆周运动,造成了寒暑季节的交替变化。寒季去了,暑季就会来到;暑季去了,寒季也就会来到。寒季与暑季的相互推移,就形成了年岁。
“
《管子·四時》: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
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
”
日月星辰,北方是月,其时令为冬,它的气为寒,寒产生水和血。
“
《淮南子·天文訓》:
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
热,是阳气的积聚,从而生成了火,火的精气变成了太阳;
寒,是阴气的积聚,从而生成了水,水的精气变成了月亮。
“
《淮南子·氾論訓》:
築土構木,以為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緂麻索縷···機杼勝複,······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
垒土架木、构筑房屋,上有栋梁、下有屋檐,用来遮风雨、避寒暑,使民众得到安居。
搓揉麻皮、拈成麻线,织成布匹,使民众因此能够遮掩身体、抵御风寒。
“
《呂氏春秋·仲秋紀·愛士》: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饑也。饑寒,人之大害也。救之,義也。人之困窮,甚如饑寒。
”
穿衣,是为了御寒;吃饭,是为了充饥。挨饿受冻,是人类的大灾难;而拯救挨饿受冻,无疑是正义的行为。但穷困,是比起挨饿受冻更为深重的灾难。
“
《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
”
懂得自然规律的人,通过观察堂屋下面的阴影,就可以知道日月的运行与阴阳的变化;看到瓶里的水结成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
“
《論語·子罕》: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荀子·大略》: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
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莊子·讓王》:
天寒既至,霜露既降,
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
孔子说:只有在严寒到来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荀子说:岁月不到寒冷的时候就不知道松柏,事情不遇到困难就不知道谁是君子。
庄子说:严寒到来,霜雪降落,才知道松柏依然茂盛。
只有在艰难的逆境中能保持节操的人,才是真正高尚的人。
成 语 典 故
噤若寒蝉
噤,指闭口不说话。
寒蝉,即天冷后的蝉已不再鸣叫。
以此比喻不敢作声。
“
《後漢書·黨錮列傳》:
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
不寒而慄
不是因为冷,而是心理恐惧引起的发抖。
“
《史記·酷吏列傳》:
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為治。
”
暑雨祁寒
夏天大雨,冬天大寒。
比喻生计艰难。
“祁”,是大的意思。
“
《尚書·君牙》:
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
資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
寒食节
春秋时晋国的骊姬之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流亡。介子推在跟随重耳流亡期间,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可是晋文公即位后,唯独忘了介子推。
当晋文公后来派人去找介子推时,本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可是结果得知他在绵山上抱着一棵大树一起烧死了。
晋文公知道自己有负于介子推,后来就在每年清明前的一、二日不准用火,只能吃冷的食物。
“
《後漢書·周舉傳》:
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
《说文解字》第340课:“足”部的四个生僻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足”部的四个汉字:“躗、䠟、䟗、蹢”,这四个字均不是高频常用字,因此,内容相对枯燥。其详情分别如下:
1、躗。读wèi。《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躗,衛也。从足,衛声。”形声字。《说文》给的本义是自卫。但王筠《说文释例》称:“‘踶’下云‘躗也’,则“躗”下当云‘踶也。’即不然,亦当作‘(上衛下牛)也。’《牛部》‘(上衛下牛)下云‘牛踶(上衛下牛)也’,即以其重文为训释也。”又说“牛之踶也与马异,不能高举其足,故别为立名,吾乡谓之窝踶,窝、躗双声,语转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同此说,那么,“躗”的本义应当是牛用蹄踢以自卫。
(中国古画里的牛)
本义之外,躗还有谬误之义。《广韵·怪韵》:“躗,过也。”《字汇·足部》:“躗,过也,谬也。”《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往岁克敌,今又胜都,天奉多矣,又焉能进,是躗言也。”杜预注:“躗,过也。”大意为:去年战胜敌人,现在又攻占都邑,上天赐给他们的已经很多了,又哪里能够前进?这话是不谬误的。
“躗”的小篆写法如图:
(“躗”的小篆写法)
2、䠟。读dié。《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䠟,䠟足也。从足,執声。”形声字。本义是绊足。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羍字本像施于手腕的械形。”是对犯人的手部锁具。叶玉森《殷墟书契前编集释》:“余释䠟,象械其趾。”引申义指绳索一类系绊手足,说形象点,䠟就是远古限制自由加在脚上的枷锁或绳具,所以它的作用就绊足,其实这种刑具,到近代还有,如图:
(旧时的脚铐)
本义之外,䠟还有小步的意思。《集韵·帖韵》:“䠟,小步。”脚被限制了,自然只能小步走了。
䠟的小篆写法如图:
(䠟的小篆写法)
3、䟗。读sh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䟗,尌也。从足,氏声。”形声字。本义是立,竚(zhù,同伫)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峙、偫(zhì)双声,义略同。”
(一个人伫立在海边)
本义之外,䟗还有积聚的意思。《广韵·纸韵》:“䟗,积聚也。”《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䟗,蹟聚也。”
䟗的小篆写法如图:
(䟗的小篆写法)
4、蹢。读音有两个:
(一)zh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蹢,住足也。从足,適省声。或曰蹢躅。贾侍中说:足垢也。”形声字。有两个本义:
本义一是住足,停住脚。
本义二是蹢与躅组合成“蹢躅”一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蹢躅之双声叠韵,曰踟蹰,曰跢跦,曰峙䠧,曰筹箸。俗用踌躇。”这几个词意义一样,指犹豫迟疑不进的样子。
贾逵认为:蹢是脚的污垢。汤可敬认为这里的足垢,“垢”字当从王绍兰所说的“跔”,天寒足跔也。跔是足句曲不伸的意思。
本义之外,还有投的意思:《庄子·徐无鬼》:“齐人蹢子于宋者,其命阍也。”陆德明释文:“蹢,投也。”
(二)dí。这个读音出自《广韵》。蹄。《广韵·释兽》:“蹢,足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蹢之为言犹蹄也。”比如《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大意是: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现代汉语一般用这个意义,《说文》所解的本义反倒不再常用了。
(蹄子)
蹢的小篆写法如图:
(蹢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34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