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寒食节的风俗与来历(寒食节的风俗)

寒食节的风俗与来历(寒食节的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

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节,那么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寒食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寒食节来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习俗

介绍完了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来源和区别后,它又有什么样的一些习俗呢?

寒食节习俗一:禁烟冷食,只吃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寒食节的青团尤为出名。

寒食节习俗二:扫墓祭祖,上坟拜祭

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节习俗三:踏青外出,尽情游览

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寒食节习俗四:咏诗歌赋,触景生情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END

,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而努力奋斗。

编 辑:马丽丽

马艳梅

邵龙杰

校 对:周继贤

审 核:马振华

中国传统节日 寒食节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总监制:唐红彬监 制:王廷斌 邱晶晶责 编:李迪娜编 辑:赵翔

寒食节:七种习俗,七种禁忌,中国人不可不知!

作者 :儒风君

很少有一个节日,像寒食这样意蕴深厚。

这个最有中国人气节的节日,正在逐渐被人遗忘。

俗语说:“一百零五,上坟添土。”

意思是,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需要上坟扫墓。

早在汉代,官府就曾下令寒食节禁火,以一月为期。

唐太宗更是以政令,将祭祖定于寒食节这一天。

如今,我们已不再吃冷食,禁烟火。

但这并不代表,寒食节已经消亡,应该被遗忘。

1

七种习俗

食冷

传说,大孝子介子推,在寒食这天被烧死在山中。

为纪念他,这天人们不生火,只吃冷食。

常见的冷食有青团、凉糕、青精饭及饧等。

老北京人最讲究,琢磨出“寒食十三绝”:

馓子,麻花,豌豆黄,焦圈,炸糕,艾窝窝,姜丝排叉,驴打滚,麻酱烧饼,螺丝转儿,硬面饽饽,糖卷果,糖耳朵。

这十三样小吃,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

祭祖

自唐以来,寒食节就是官方指定的祭祖日。

民众、官府、皇家都会在这天扫墓,添土烧纸。

一家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

然后将祭品撤下带回家,用柳枝或针线穿起。

悬挂在房门高处,表示这户人家能得祖先庇佑。

插柳

寒食节阴气重,插柳可以辟邪。

民间素有“寒食不插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一般是将嫩柳枝,插在屋檐下,或悬挂在门窗之上。

也有将柳枝编成圈,戴在小孩儿头上的。

踏青

《燕京岁时记》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气,春暖花开,最适于郊游。

在扫墓之后,可以和亲人一起踏青游玩。

走到户外踏青赏花,亲近自然、感受春天。

秋千

秋千,最早是宫廷嫔妃的游戏。

《艺文类聚》中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

民谚有言:“悠一悠,不长秋。”

意思是说,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

为了讨这个口彩,每到寒食,大人孩子都喜欢到秋千上悠一悠。

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格外思乡念亲。

或借景生情,或灵感顿生,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仅唐宋两朝,有四百余首流传于世。

明代高启有诗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至今读来,仍然叫人感叹。

净肠

寒食百草萌发,宜多吃春菜。

《本草纲目》记载:净肠草具有“明目,益胃。”的作用。

寒食这天,南方朋友特别喜欢利用净肠草煮鸡蛋。

据称,用净肠草煮鸡蛋食用,可补益脾胃,对于肝虚有热,眩晕头痛或目昏眼干等有一定的作用。

2

七种禁忌

忌明火

寒食节,又称“祀火节”。

这一日,家家户户都要设供桌,酹祭火神。

古人禁烟火,意味着让火神安歇赴宴。

不动烟火,人们便吃冷食,故称“寒食”。

忌拍照

扫墓的目,是为了祭祀祖先,而非玩乐。

最好心怀敬意,庄重严肃,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

对着墓地拍照,则是一种不敬。

忌晚归

寒食节祭拜祖先,是祭拜已经逝去的人。

在阴阳五行当中,逝者为“阴人”,生者为“阳人”。

阴阳交融,人鬼混杂,是异事的多发期,尤其忌讳晚归。

忌买鞋

“鞋”与和“邪”同音,寒食节避讳买鞋。

表达一种趋吉避邪的希望,图个好兆头。送人礼物,也要尽量避开鞋、钟一类,容易让人忌讳。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也是最基本的教养。

忌烧纸

祭祀亲人、寄托哀思,可以有多种形式。

上山烧纸环境受不了,失火更糟糕。

很多扫墓的地方都在山地里,乱烧纸会造成火灾,务必文明祭扫。

忌说鬼

俗话说:“白天不说人,晚上不说鬼。”

寒食节前后,不要讨论生死,更不要妄议鬼神。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说话。

路上看见有人祭奠,尽量远远避开。

千万不要口无遮拦,更不要去践踏供品。

忌串门

寒食节前后,不宜回走亲访友。

尤其是家中三年内有逝者的,尽量避免这段时间。

有要事非去不可的,提前跟商量好再决定。

这样做更为妥当,不请自来则会显得唐突。